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六年級上冊《伯牙絕弦》教案分析5篇 《伯牙絕弦》教案解析:悟出“知音”初心

本文是針對六年級上冊語文課程中的《伯牙絕弦》教案進行分析,旨在探討教學方法和策略,幫助教師提高教學效果。文章將從教學目標、教學難點、教學重點等方面進行詳細闡述和分析。

六年級上冊《伯牙絕弦》教案分析5篇 《伯牙絕弦》教案解析:悟出“知音”初心

第1篇

師曠鼓琴,通乎神明。玉羊,白鵲翱翔,墜投。(古人,以五羊白鵲為玉音協和,聲教昌明的瑞徵)師曠曾為晉平公奏清徽,一奏,有玄鶴二入,再奏,而列,三奏,延領而鳴,舒翼而舞;又奏清角,遂有玄雲從西北方起,風雨驟至,裂帷幕,破俎豆,隳廊瓦。

2、描寫師曠技藝精湛的句子有哪些?(用原文回答)

1、師曠曾經為晉平公奏清徽,當他用奇妙的指法撥出第一串音響時,便見有2 只玄鶴從南方冉冉飛來。當他繼續彈奏時,玄鶴的鳴叫聲和琴聲融為一體,在天際久久迴盪。師曠又為晉平公彈奏清角,當一串玄妙的音樂從師曠手指流出,人們就見西北方向,晴朗的天空徒然滾起烏黑的濃雲。當第二串音響飄離殿堂時,便有狂風暴雨應聲而至。當第三串音響驟起,但見尖厲的狂風呼嘯著,掀翻了宮廷的房瓦,撕碎了室內的一幅幅帷幔,各種祭祀的重器紛紛震破,屋上的瓦墜落一地。

師曠,名曠,字子野,晉國主樂大師( 今山西洪洞) 人。大約生活在春秋末年晉悼。平年間。師曠生而無目,故自稱盲臣,又稱瞑臣。為晉大夫,亦稱晉野。是當時著名的大音樂家,以師曠之聰聞名於後世。他還是位傑出政治活動家和博古通今的學者,時人稱其多聞。

六年級上冊《伯牙絕弦》教案分析5篇 《伯牙絕弦》教案解析:悟出“知音”初心 第2張

第2篇

這次參加課內比教學活動,我所執教的內容是六年級上冊第25課—《伯牙絕弦》。《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蕩氣迴腸,耐人尋味。伯牙喜歡彈琴,鍾子期有很高的音樂鑑賞能力。不管伯牙如何彈琴,子期都能準確的道出伯牙的心意。子期死後,伯牙悲痛欲絕,覺得世上再沒有人能如此真切的理解他,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伯牙絕弦是交朋結友的千古楷模,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人際關係與友情的標準,屬於中華民族優秀經典詩文。

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義差別不大。有助於培養學生藉助註釋,自主讀懂課文的意思。

本課教學目標有三點: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根據註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

本課的教學難點是體會伯牙失去知音後悲痛欲絕的心情。

教學目標是進行教學設計和開展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在備課時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結合本課內容特點,主要設計了自讀自悟—品味交流的教學方法。具體說來可分為學生的讀和悟,說和寫,老師的導、染、補。

讀是學習文言文的主要方法。我在設計教學過程時,讓讀貫穿始終。新課匯入後,就按照要求學生讀準確、讀通順、讀流暢的目標,確定了五個讀的環節:一是教師範讀或教讀,要求學生注意老師讀的停頓和語氣;二是學生按照提示自讀;三是學生試讀,老師指導;四是指名通讀全文,老師評價;五是全班配樂齊讀,感受文章的節奏和韻味。然後又讀悟相結合,先讓學生憑藉註釋讀懂課文的內容,接著又採用悟中讀,讀中悟,分角色讀等方式,讓學生充分感受伯牙和子期相互欣賞、相互理解的真摯友誼,體會伯牙失去知音後的悲痛心情。

說 是生生、師生之間交流的主要方式。我在本課教學設計時,充分考慮了要多給學生髮言的機會和時間。允許學生髮表對課文內容個性化的理解。學生會說的老師堅決不說,學生不會說的要引導學生說,儘量營造一種寬鬆的學習環境,讓所有的學生都敢暢所欲言,在交流中理解課文的內容,體會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寫是語文教學的最高目標。當學生對事物有一定的理解和感受後,往往能寫出真知灼見。學完本課後,我想學生在思想上必定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感染,是最有話寫的時候,於是我設計了聽著這千古絕唱,讀著這動人的故事,你感動嗎?面對悲痛與絕望的伯牙,也許你想安慰他,也許你想讚美、鼓勵他,也許你還想到了別的,拿起你的筆來寫一寫吧。這樣一個環節,讓學生完全融入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裡去。

導是新課程理念下老師教學的主要方法。我在設計本課中始終把啟發、引導作為我的課堂角色。把引導學生品味交流作為把握重點,突破難點的手段。不管學生是讀中悟,還是悟中讀,我都是一個組織者和指導者。

比如在落實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這一教學目標時,我將絕弦作為切入點,首先設定了伯牙為何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這一問題,引導學生找到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這一答案。然後又設定從課文哪些描寫中可以看出他們是知音?等問題,引導學生體會藝術美以及伯牙、子期之間相互欣賞、相互理解的真摯友情。

比如在理解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這句話時,我設計了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他除了用琴聲表現高山流水,還會表現哪些動人的場景呢?這一問題,引導學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依依楊柳、皚皚白雪、沙沙春雨——然後又設定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志在楊柳,志在白雪,志在春雨,你怎麼讚歎?等問題引導學生體會伯牙琴技出神如畫,鍾子期欣賞水平同樣高超。

染就是在課堂上創設一種情境,營造一種氛圍,讓學生從中受到薰陶和感染,從而激發思想的火花。我在設計本課時選擇了多媒體等教學手段,以增強教學的效果。比如老師配樂深情的朗讀,學生朗讀時也配音樂,新課結束時,又讓學生在古箏曲《高山流水》中背誦課文。

補就是教學內容的拓展。適當的拓展可以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的內容。我在設計本課時涉及了三個方面的拓展,一是新課前拓展,我讓學生交流收集的關於友誼的名言名句,順便把學生的興趣遷移到本課中來。二是在理解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時,我補充了一些伯牙鼓琴時可能想到的景物,像明月、楊柳、白雪、春雨等,引導學生模仿鍾子期發自內心的讚歎。三是在體會子期死後伯牙的心情時,我補充了伯牙在子期墓前寫下的那首短歌,配以音樂朗讀,幫助學生理解伯牙失去知音後悲痛欲絕的心情。

最後來說一下板書,我主要圍繞伯牙的心情變化來設計:沒有知音時—孤獨;相遇知音時—欣喜;失去知音時—悲痛,最後以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的極端方式來悼念逝去的知音。

第3篇

師:有一個故事千古傳誦,流傳至今,這就是大家手中的文章《伯牙絕弦》,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們以往學的都是現代文,也就是白話文,今天第二次接觸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歡。

自由、大聲讀課文,至少讀3遍,有生字的地方,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師:讀通順了嗎?讀流利了嗎?但是古文的朗讀和現代文不同,要讀出節奏。再次朗讀課文,這次要求讀得有節奏。

生1:讀課文。師評:第一次接觸文言文就讀得這麼好,把掌聲送給她。誰還想讀?

師評:真好,我最喜歡她讀的三個地方。第一個地方是峨峨……,第二個必得之第三個是終身不復鼓掌聲送給她。一起再讀課文,注意感受節奏。

師:真是讀得越來越有滋味,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嗎?說說伯牙絕弦的意思。

師:真會讀書。能夠說出字表達的意思。課文中還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絕弦?

師:這句話僅僅是講伯牙終身不彈琴嗎?他向世人宣告了什麼?

師:當我們深入課文的時候,會對課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讀讀課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讀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生1:我讀懂了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這句話告訴我們伯牙很喜歡彈琴,鍾子期很喜歡聽。

師:前面的兩個善是什麼意思?後面的兩個善可以怎麼說?

師:相當與現代的什麼?用現代的表達方式除了說好啊還可以怎麼說?

生1:真棒啊!生2:了不起!生3:真厲害!……

師:由此可以看這裡的善哉表示讚歎。其他同學讀懂了什麼?

生1:我讀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伯牙在鼓琴的時候,心理想著高山,琴聲裡就會出現高山……

生2:我覺得伯牙彈琴的技術高超,心中想什麼,就彈出什麼。

生3:我讀懂了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就是說,他們之間心息相通,是知音。

師:假如現在你是子期,聽著伯牙的琴聲,你彷彿聽到了什麼?你怎麼讚歎?

師:我們的課外資料裡也有介紹,伯牙是音樂家,他的琴聲裡肯定不僅僅是泰山、江河吧?還會有哪些景色?

生1:還會有鳥語花香。生2:春天百花盛開。生3:冬天白雪皚皚。……

師:是啊,也許他的琴聲還表現了清風徐徐(再次出示詞語讀一讀)現在你就是伯牙,我們都是子期,當伯牙鼓琴,志在清風——

師:好一個善聽的子期,好一個善彈的伯牙。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這就是——

師: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鍾子期前,他會缺少讚美嗎?為什麼偏偏視鍾子期為知音?

生:因為其他人聽不懂,而鍾子期能聽懂他的琴聲。……

師;可以想象,當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沒有人會像子期說——

生1:失望。生2:寂寞。生3:憂慮。生4:渴望。……

說;他在心裡一定會忍不住發出呼喚。我的知音——

:生1:快樂。生2:激動。:生3:充滿希望。生4:欣慰。……

師;真是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知音,真是太少了,再來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

師:這位同學的朗讀讓我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不幸的是,子期得病而死,伯牙——

生齊讀課文最後一句。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擗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師:是啊,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再也沒有人贊他——

師:志在流水,再也沒有人贊他——生齊讀: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生1:斷了他的前程。生2:斷了他的心絃。生3:斷了他的希望。……

師:伯牙在斷了琴絃,留下無邊無際的孤獨、寂寞。當你理解這樣的心情的時候,再讀讀這段話。

師:有記載,子期死後,俞伯牙曾經來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寫下了一首短歌。(配樂,教師深情朗誦)

師:讀了這個故事,你感動嗎?你想安慰他、讚美他或是鼓勵他嗎?將你此刻內心的想法寫出來。

生1:伯牙,我同情你,你一定很寂寞,振作起來,你一定能找到新的知音。

生2;俗話說得好,不要把內心的大門永遠關閉,你不要再傷心了。……

師:聽了你們的見解,老師也忍不住在想,其實,我們每個人難道不是在苦苦尋覓嗎?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難覓,如果遇到了知音,我們應該珍惜……也許一無所獲,但是事情不在於結果,而在於追求。願你們能從這個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溫暖。讓我們再一次深情地朗讀課文。

師:……《伯牙絕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詞,後人還根據這個故編寫了一首樂曲《高山流水》。

播放《高山流水》音樂,全班學生再次在音樂聲中朗讀課文。

第4篇

要求學生不要發出聲音,靜靜地看老師在黑板上所寫出的題目(板書課題)知音故事我們曾經耳聞過。今天我們學習它的經典原文。

1、注意字詞,又不懂得地方可通過查字典或問老師解決。

2、指名朗讀課文,教師對其中學生讀錯的字詞進行糾正。

伯牙擅長彈琴,鍾子期善於傾聽。伯牙彈琴,心裡想著高山。鍾子期說:“好啊!高峻的樣子像泰山!”心裡想著流水,鍾子期說:“好啊!水勢浩蕩的樣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鍾子期必然瞭解它的。伯牙在泰山的北面遊覽,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裡傷感,於是取過琴而彈了起來。起先是連綿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聲音。每有曲子彈奏,鍾子期總能尋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嘆地說:“您聽曲子好啊,好啊!心裡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我從哪裡讓我的琴聲逃過你的耳朵呢?”

1、“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善”字在文中出現過幾次?分別是什麼意思?

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你有什麼體會?

3、從哪裡可以看出“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4、俞伯牙是音樂家,他的琴聲裡還會有什麼樣的景色?(鳥語花香。漫天白雪。秋風落葉)

1、如果你是鍾子期,當伯牙鼓琴志在明月時你會怎樣?當伯牙鼓琴志在清風時,你又會怎樣?

3、俞伯牙和鍾子期僅僅是在音樂上是知音嗎?此時的他們已經成為生活上的知音了,是對人生態度持相同意見的人。這種知音是可遇不可求的。

4、學生齊讀課文的最後一句。想一想為什麼俞伯牙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5、伯牙在斷絕琴的時候也斷絕了什麼?(伯牙在斷了琴絃,留下無邊無際的孤獨。寂寞。)

第5篇

?伯牙絕弦》是六年級上冊第25課,是一篇文言文,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與鍾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感動。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義差別不大。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及本班學生的實際學情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2、瞭解祖國悠久燦爛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能根據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

4、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藝術的美好。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背誦積累。難點是體會伯牙、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

根據班級學生實際,我設計了以下教學過程:古文引路,揭示課題arr;初讀感知,體會韻味arr;深入探究,理解課文arr;總結全文,昇華情感。

深入探究,理解課文這一步是教學的重點,為了更好地落實本課的教學目標,體現新的課程理念,我主要設計了以下的教學活動:

1、以自讀自悟為主要方法,理解課文意思,然後重點指導理解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2、為了理解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這一句,請學生想象說話:這麼善彈的伯牙還會想彈出些什麼來呢?子期聽得懂嗎?請你想一想學填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清風),鍾子期曰:善哉,( )兮若( )!

指名說一說,然後再寫下來(《作業本》4)交流糾正讀一讀

補充材料呈現伯牙與子期剛剛相識的的經過,瞭解他們成為如此默契的知音其實才剛剛認識!說一說伯牙此時什麼樣的心情?

學生剛剛體會到伯牙得到知音時的激動與興奮,馬上轉入失去知音的痛苦,請學生再次想象說一說:悲痛欲絕的伯牙淚流滿面,雙膝跪在子期的墳前,又一次彈起了《高山流水》,但此時,伯牙心中想的已不再是高山流水了,你知道他在想什麼嗎?

希望通過各種手段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感悟真情,能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