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伯牙絕弦》優秀教案5篇 絕弦重圓:《伯牙絕弦》教案解析

本文推薦的《伯牙絕弦》教案,結合了古典文學和音樂知識,通過情境化教學方式來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唐代傳奇故事及古曲《伯牙絕弦》的內涵,既培養了學生的文學素養,又激發了對音樂的興趣和欣賞能力。

《伯牙絕弦》優秀教案5篇 絕弦重圓:《伯牙絕弦》教案解析

第1篇

1.瞭解祖國悠久燦爛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獨有的語言特點和魅力,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讀準字音,讀通課文,能借助註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用自己的話初步講講這個故事。

3.通過朗讀,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體會知音難覓,珍惜知音的情感。

1.指導學生正確、流利、較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真摯友情,感受藝術(音樂)的美好。

通過朗讀,體會伯牙為紀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絕弦的情感。

初讀課題後,學生理解“絕弦”的意思,大致瞭解伯牙,就課題提出疑問。

1.指導學生聯絡註釋嘗試疏通文意,並練習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2.在學生講述時,教師相機指導理解重點詞句“善”“志”等。

1.學生自學:你是從哪些語句感悟到伯牙、子期就是知音,勾劃相關的'語句,讀一讀,品一品。

2.學生交流,教師相機點撥,引導學生理解善鼓的伯牙志在高山與流水時,善聽的子期能準確聽懂伯牙的琴音所傳達的心聲。

藉助馮夢龍《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部分內容,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伯牙為何破琴絕弦。

1.善鼓的伯牙為了知音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此時此刻,你想說些什麼?

《伯牙絕弦》優秀教案5篇 絕弦重圓:《伯牙絕弦》教案解析 第2張

第2篇

2.能根據註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1.重點:學生能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

2.難點: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師:我們來做一個文字遊戲,老師說一個“楊柳依依”,你們也說幾個這樣的詞。引導學生說詞。老師再說幾個這樣的詞。課件出示:清風徐徐 楊柳依依 明月皎皎 炊煙裊裊 流水淙淙 芳草萋萋 霞光灼灼 春雨綿綿 這些詞都是描寫什麼的?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出這些都是美麗的自然景物。

師:平時如果有意識地積累這些詞語,對寫作一定有幫助。

有一個故事千古流傳,令人吟誦至今,它記載了兩個好朋友之間深厚的情誼,它就是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絕弦》。

2.生再讀課文,根據自己對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頓恰當。

3.指名讀,學生評議,在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讀好文言文的節奏。

4.師範讀,齊讀,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在讀正確的基礎上讀流暢。

指導:峨峨兮 / 若 / 泰山 洋洋兮 / 若 / 江河 伯牙謂 / 世 / 再無知音

1.師:這是一個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鍾子期,課文記敘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學習文言文有哪些方法?(藉助課後的註釋;聯絡上下文理解;通過平時學習古詩知道學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學會用自己的話讀懂課文的'意思)

3.通過自學,你讀懂了什麼?(伯牙和鍾子期互為知音)

4.你從哪裡看出伯牙和鍾子期互為知音?(在生與生的交流中,教師作點撥、指導,引導學生讀懂課文的意思,並繼續強化、總結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引導理解知己:好一個善聽的子期,好一個善彈的伯牙。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在遇到鍾子期前,他會缺少讚美嗎?別人對他的讚美是什麼樣的?為什麼偏偏視鍾子期為知音?

(表面的。膚淺的。因為其他人聽不懂,而鍾子期能聽懂他的琴聲,最能明白伯牙內心深處的表白……)

說話練習:如果你是伯牙,當聽不到子期的讚美時,你的心情會是怎樣的?

5.當我們深入課文的時候,會對課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讀讀課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讀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出示課件:“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這句話告訴我們什麼?這個“善”字在文中出現了幾次?意思一樣嗎?

質疑:前面的兩個“善”是什麼意思?後面的兩個“善”可以怎麼說?

師:相當與現代的什麼?用現代的表達方式除了說“好啊”還可以怎麼說?

(真棒啊!了不起!真厲害!……)總結:由此可以看這裡的“善哉”表示讚歎。

齊讀”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師讚歎“善哉”,理解“善哉”表讚歎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義:學到此時,我們能理解“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的含義了嗎?(他們之間心息相通,是知音。)

第3篇

3、通過學文,體會伯牙為知音子期破琴絕弦的情感,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體會知音難覓,珍惜知音的情感。

1、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感悟。

2、通過學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體會知音難覓,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學難點:通過朗讀,體會伯牙為知音子期破琴絕弦的情感。

1、師敘述故事:《伯牙學琴》(配樂出示相關的圖片)

3、伯牙學琴多麼艱辛呀,彈琴已經成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他為了一個人,卻從此不再彈琴。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走進《伯牙絕弦》這個感人至深的故事吧!(板書課題)

2、許多古文都能從題目上了解課文大意,看了課題,我們知道這篇古文主要講——生:(a:伯牙再也不彈琴了)(b:伯牙弄斷了琴絃)的故事。

3、學到這裡,聽了《伯牙學琴》的故事,你有什麼疑問呢?(引導學生聯絡《伯牙學琴》的故事提問:伯牙學琴那麼艱難,為什麼就這樣絕弦了呢?)

1、我們以前學過《楊氏之子》這篇文言文,回想一下,文言文應該怎麼讀呢?首先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2遍。

6、生再讀課文,根據自己對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頓恰當。

7、指名讀,學生評議,在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讀好文言文的節奏。

8、齊讀,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在讀正確的基礎上讀流暢。

1、師:課文讀得很有古文的韻味了,我們現在就來讀懂其中的意思吧。想想我們以前有哪些理解古文的方法?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理解全文的意思。

2、學生通過自學,合作學習,弄懂課文意思,師巡視指導。

1、伯牙為何要絕弦呢?(因為鍾子期死了)(板書:鍾子期 死)

2、為何鍾子期死,伯牙要絕弦呢?好不容易苦練學會的琴技就這樣斷了?(因為他太傷心了,因為他失去了知音)(板書:知音)

3、什麼叫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語言的人)

4、從哪裡看出鍾子期是他的知音,劃出相關句子。(2——4句)

6、從此文段中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

7、瞭解四個“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聽”中的“善”字可以理解為“擅長、善於”的`意思;兩個“善哉”是表讚歎之義。指導讀好讚歎的句子,深化理解。

8、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過伯牙的琴聲,你彷彿看到了什麼?引導學生想象回答:徐徐清風、皎皎明月、依依楊柳??[出示課件詞語]於是你怎麼讚歎?

9、一起想象這樣一幅畫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聽琴,當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志在楊柳、志在白雪??子期會怎樣讚歎?引導學生說句子。

理解這句話,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贊之,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這就叫──知音。而不論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還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風,凡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這就是真正的知音!

11、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在遇到鍾子期前,有沒有人讚美伯牙呢?你想那些人會怎樣讚美伯牙?鍾子期又是怎樣讚美的呢?

12、師小結:只有鍾子期能聽懂他的琴聲,最能明白伯牙內心深處的表白這就是——知音。知音相聚,是一種怎樣的場面呢?你能用一個詞語來形容嗎?(快樂、激動、興奮。)

師:聽了同學們的朗讀讓我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歡聚的那一份融洽,那一份歡樂。的確,多麼歡樂的相聚,多麼難忘的時光!無奈世事難料,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學生讀:“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1)、子期死,伯牙怎麼就會認為世上再無知音了呢?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過去的生活中了,沒有知音,無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經不堪承受。這種無人能夠傾訴的痛苦,最後以一種極端的方式表現了出來: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在這裡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他在斷絕琴絃的同時也斷絕了什麼?(指導朗讀)

1、師:子期死後,伯牙到他的墓前悼念,面對子期的墳墓,伯牙寫下了一首短歌: 出示短歌,師範讀:(伴低沉悲涼的古典音樂)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義,歷盡天涯無足語,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2、你可以用什麼詞語來形容伯牙此時的心情?(悲痛欲絕、痛不欲生。)

3、師: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無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想到與子期在一起的種種歡樂,又怎能不加倍地想念自己的知音鍾子期呢?你能通過讀體現伯牙與知音相遇的喜和痛失知音的悲嗎?指名同學分別“喜”和“悲”。[課件出示全文]

八、總結:自古以來,“良朋易求,知音難覓”,“伯牙子期,人遇知己,琴遇知音”,一曲“高山流水”成就了一段流傳千古的知音佳話,至今,仍為世人所津津樂道。這就是“高山流水覓知音,千古知音最難覓”。

第4篇

文言文是一種傳承祖國燦爛文化的載體。本設計藉助文言文文字的特徵,在教學中堅持自學為主,重點指導朗讀和背誦,強化感悟、注重積累的策略,採用情景引領,以讀為本,相機點撥,拓展積澱的方式,帶領學生去讀去思考去吸取,與古代文學大師對話,力圖讓學生體驗到學習古文的樂趣。

2.理解文章內容,感知文言文的特點,初步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3.創設情景,點撥感悟,理解故事對於我們的啟示。

4.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感悟祖國的語言魅力,從而自覺地吸收祖國優秀的傳統的的語言文化。

請大家讀一讀,找出這些成語的共同點。(成語中都含有一個琴字)

2.師:誰能再說幾個帶琴字的詞語。(預設答案:琴瑟、琴曲、琴師、琴意、撫琴、鋼琴、月琴、胡琴、口琴、豎琴、小提琴、電子琴……)

師:平時如果有意識地積累一些詞語,可以使我們知識視野更寬闊,對寫作一定有幫助。

3.師:有一個故事千古傳誦,流傳至今,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文章《伯牙絕弦》,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們以往學的都是現代文,也就是白話文,今天第一次接觸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歡。

[設計意圖]本環節的設計從小遊戲入手,引發學生熱愛語言文字的興趣。然後激情匯入新課,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1.請同學說一說這篇課文和平時課文的有什麼區別。

3.師:自由、大聲讀課文,至少讀3遍,有生字的地方,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學生自由大聲地讀課文。)

4.師:讀通順了嗎?讀流利了嗎?但是古文的朗讀和現代文不同,要讀出節奏。再次朗讀課文,這次要求讀得有節奏。

[設計意圖]“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本環節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給學生充分讀的空間,力求通過朗讀激發學生閱讀古文的興趣。教師以富有激情的富有韻味的範讀,把學生帶入到語言文字的情景之中,點燃了學生熱愛閱讀文言文的熱情。

1.師:真是讀得越來越有滋味,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嗎?說說“伯牙絕弦”的意思。(預設答案:伯牙再也不彈琴了。)

2.師:課文中還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絕弦”?(預設答案:乃擗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師:這句話僅僅是講伯牙終身不彈琴嗎?他向世人宣告了什麼?(預設答案:這世上再也沒有知音,再彈也沒有意思了。)

3.師:當我們深入課文的時候,會對課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讀讀課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讀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4.預設交流1:我讀懂了“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這句話告訴我們伯牙很喜歡彈琴,鍾子期很喜歡聽。

師:這個“善”字在文中出現了幾次?意思一樣嗎?(4次。)

師:前面的兩個“善”是什麼意思?後面的兩個“善”可以怎麼說?

師:相當與現代的什麼?用現代的表達方式除了說“好啊”還可以怎麼說?

師:由此可以看這裡的“善哉”表示讚歎。同學們,你還讀懂了什麼?引導學生交流自己的閱讀體會。

(預設交流:2:我讀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伯牙在鼓琴的時候,心理想著高山,琴聲裡就會出現高山……3:我覺得伯牙彈琴的`技術高超,心中想什麼,就彈出什麼。4:我讀懂了“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就是說,他們之間心息相通,是知音。)

5.你們又從哪裡看出“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預設答案:伯牙善鼓,鍾子期善聽。)

6.師:假如現在你是子期,聽著伯牙的琴聲,你彷彿聽到了什麼?你怎麼讚歎?(生自由發表意見。)

[設計意圖]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個性化的閱讀來理解文字,引導學生對照註釋,揣摩句意,理解文字,課文的文言形式已經在學生的頭腦中逐步形成了白話文。

①師:我們的課外資料裡也有介紹,伯牙是音樂家,他的琴聲裡肯定不僅僅是泰山、江河吧?還會有哪些景色?(預設答案:還會有1:鳥語花香。2:春天百花盛開。3:冬天白雪皚皚。……)

②師:是啊,也許他的琴聲還表現了“清風徐徐”(再次出示詞語讀一讀)現在你就是伯牙,我們都是子期,當伯牙鼓琴,志在清風─??

④師:好一個善聽的子期,好一個善彈的伯牙。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這就是──(預設答案:知音。)

①師: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鍾子期前,他會缺少讚美嗎?為什麼偏偏視鍾子期為知音?(預設答案:因為其他人聽不懂,而鍾子期能聽懂他的琴聲。……)

②師:那麼,別人對他的讚美是什麼樣的?(學生自由說)你能想象別人那種空虛的讚美嗎?(學生自由說)

③師:可以想象,當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沒有人會像子期說─??

(預設答案:1、失望。2、寂寞。3 、憂慮。生4、渴望。……)

(預設答案:他們還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⑧師:知音的相遇是心靈的交融,是快樂的,幸福的。但是,人間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讓我們通過讀書再來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學生感情讀文)

⑨師:同學們的朗讀讓我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但課文最後一句。“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擗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伯牙為什麼認為子期是最後的知音?(預設答案: 1、因為子期能聽懂伯牙的琴聲。2、因為他們之間就像親人一樣。……)

①師:伯牙在斷絕琴的時候,也斷絕了什麼?(預設答案:1、斷了他的前程。 2、斷了他的心絃。 3、斷了他的希望。……)

②師:伯牙在斷了琴絃,留下無邊無際的孤獨、寂寞。當你理解這樣的心情的時候,再讀讀這段話。(學生再有感情地讀最後一句。)

③師:有記載,子期死後,俞伯牙曾經來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寫下了一首短歌。你們想知道嗎?(配樂,教師深情朗誦):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

但見一杯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

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義;

[設計意圖]本環節的設計是在指導朗讀時,師生融入課文中的角色,師生形成了“知音”式的對話交流,入文,入情。這樣,教師就成了平等中的首席,學生如同從遠古走來,文言語言如同己出,吟誦如吐心語,閱讀也就融入了生命的律動,師生在互動中成了“知音”。

1.師:課文短短的74個字,寫出了一個動人的故事。讀了這個故事,你感動嗎?你想安慰伯牙、讚美伯牙、或是鼓勵他嗎?將你此刻內心的想法寫出來。(學生動筆寫感受。然後交流。)

2.師:聽了你們的見解,老師也忍不住在想,其實,我們每個人難道不是在苦苦尋覓嗎?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難覓”,如果遇到了知音,我們應該珍惜……也許一無所獲,但是事情不在於結果,而在於追求。願你們能從這個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溫暖。讓我們再一次深情地朗讀課文。(生齊讀課文。)

3.師:……《伯牙絕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詞,後人還根據這個故編寫了一首樂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音樂或flash動畫。全班學生再次在音樂聲中朗讀課文。(或背誦課文)

[設計意圖]在反覆誦讀的過程中,努力讓學生讀出理解,讀出韻味,結合古文特點的滲透,讓薛孤感受到古代文字的魅力,從而產生濃厚的興趣,能夠把對傳統文化的吸收變成一種自覺的行為。學生從讀通到讀懂,最後熟讀成誦,達到了“其詞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設計意圖]本少而精采用對比的方式,精妙地勾畫出了文字的基本要義。便於學生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同時亦展示了故事的行文脈絡。

文言文教學要處理好自主與指導的關係。語文課程標準把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作為教學改革的重心,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由教學的主宰,轉變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學習的主體。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尊重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學生有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夥伴等權力。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應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應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但是在語文教學中學生的自主和教師的指導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雙向關係。“教師指導”的著眼點是“學生自主”;而“學生自主” 的必要條件是“教師指導”。葉聖陶先生的名言“教是為著不需要教”深刻地揭示了教和學的辯證關係。教師不教,學生就不可能獲得“不需要教”的能力。可是當前有一些教師並沒有吃透語文新課程的理念,在教學中出現學生自由過多,教師指導不足的現象。表現之一是鼓勵學生誤讀課文。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與有意義的接受學習是相輔相成的”。我們強調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閱讀教學出現勃勃生機,但教師該講的內容要敢講。在引導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指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自己找出答案。在文言文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文字和學生實際,靈活運用多種學習方式,既要防止“一講到底”,又要防止“一議到底”。該講的內容還是要大膽地講,例如對課文背景的必要介紹,對學生經過議論確實無法解答的問題的講解,對課文必要的總結,等等。但講解要有的放矢,要少而精,並且具有啟發性。

第5篇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及本班學生的實際學情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2)瞭解祖國悠久燦爛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能力目標:能根據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

情感目標: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藝術的美好。

讓學生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背誦積累。

運用“以讀代講”法,“”情境感悟”法,和“點撥引導法”。

學法:採用“自讀自悟”,“合作學習”滲透“讀,思,議,悟”等學法。

課前同學們背誦了很多首古詩、詞、曲,很有節奏。我們還學過一篇文言文叫《楊氏之子》,誰願意給大家背一背,會的同學可以跟著小聲的背好嗎?

我們學習了這麼多的古文,能說說你對古文的感受嗎?看來每個人學的時候感受是不同的。古文雖然有點難,但覺得挺有意思的。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就是一篇文言文,題目是《伯牙絕弦》一起讀。希望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能進一步的瞭解文言文,喜歡文言文。

這篇課文只用了77個字,卻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的感人故事,現在我們就一同走進這個故事好嗎?

(教師正音,“哉”平舌音;“得”是多音字讀“dé”。還有哪些字要注意呢?你在讀書時有沒有讀不好的句子?)

3、齊讀課文。要注意剛才提到的幾個字,注意停頓和節奏。

4、指導朗讀最後一句話。(在兮和若後邊停頓很好,最後一句我和你們讀的都不一樣。師範讀,學生跟著讀)

小結:有進步,看來古文多讀幾遍就不難了。古文要讀出節奏和韻味來也不難,只要我們在讀的時候注意停頓就能讀好。可以用“/”畫出停頓。我想如果你們理解了課文內容,會讀的更好的。

(理解“絕”和“絕弦”的意思。總結學習方法:藉助註釋、聯絡上下文以及不能機械的翻譯應該學會變通)

2)伯牙為誰而絕弦?(板書:鍾子期介紹:俞伯牙和鍾子期都是春秋時期的楚國人)伯牙為什麼絕弦呢?

1)自瀆課文,試著理解每一句話的意思,然後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的內容。

(3)理解“善哉”表示感嘆,用現在的話還可以怎麼說?“哉和兮”都是語氣助詞,沒有具體的.解釋。“善”在課文中出現幾次,意思一樣嗎?

(5)剛才他你們說伯牙彈琴時心裡想到高山,就能彈出來,哪個字是心裡想到的意思?(板書:志)還有哪個字也是這個意思的?(板書:念)(教師小結同意不同字的現象,說明中國的漢字多麼豐富哇!)

4)把這個故事用自己的話講給同桌聽,看誰講的生動?

2)他們是什麼關係?(好朋友,知音)從哪兒能感受到他們是知音呢?

3)看圖:此時兩個人完全沉浸在美妙的音樂中了。他們互相的欣賞著,互相的讚美著。

4)善聽的子期僅僅從伯牙的音律中聽出高山流水嗎?還聽出了什麼?(像山一樣的志向,像海一樣的胸懷)

善彈的伯牙不僅能用音樂表現出高山流水,還能表現很多美好的景物。就讓我們在音樂中想一想好嗎?

2)你就是善聽的子期,你能試著把你聽到的,想到的,用課文中的方式表達出來嗎?

1)齊讀最後一句話,用一個詞來概括伯此時的心情。能夠感受到什麼?(感情深厚)

2)我們再讀這句話的時候感情就不同了。讀書就是要讀出不同的感情來對嗎?

1、明代小說家馮夢龍,根據這個傳說創作了《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收在〈警世通言〉中。我找到了一首俞伯牙在鍾子期墳前寫的悼念詩。

3、後人感動於他們的情誼改編了一首同樣感動的樂曲〈高山流水〉。讓我們在樂曲中再一次的朗誦課文,能背下來的可以跟著背。

總結:這就是高山流水覓知音,千古知音最難覓。希望在座的每一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