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伯牙絕弦說課稿8篇 音絕心不絕:伯牙絕弦傳世之藝術授課稿

《伯牙絕弦說課稿》是一篇關於伯牙與鍾子期的傳世佳話。伯牙的琴音悲壯,鍾子期的琴絃纏綿,兩人的琴音交流彷彿扣人心絃。這個傳說不僅傳承了古人的音樂情懷,也寓意著友誼的力量。本文將深入解析這一佳話,揭示其中的哲理和內涵,讓讀者重溫這段動人心魄的音樂傳奇。

伯牙絕弦說課稿8篇 音絕心不絕:伯牙絕弦傳世之藝術授課稿

第1篇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國小語文第十一冊人教新課標第八單元的文言文《伯牙絕弦》。下面我從教材分析、學情介紹、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設計理念和教學過程等六個部分來進行說明。

?伯牙絕弦》是篇文言文,安排這一內容的目的,是讓學生感受文言文的語言,瞭解祖國悠久燦爛的文化,進一步培育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併為國中學習文言文打下基礎;同時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以及體會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本課在整組教材中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

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學習了很多首詩詞,雖然這是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學習方法與詩詞基本相同,所以對於本課來說,學習方法的指導不是難點,而正是因為這是一篇文言文,在本組教材這一大背景下,對文字進行閱讀教學,讓學生去品文、思意、悟情,並從中感受藝術的魅力,讀好文章卻是一大難題。

根據以上教材特點和新課標理念,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能力目標:讀通讀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讀,熟讀成誦。

2、過程與方法目標:能根據註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感悟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

教學重點為:學生能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

本節語文課會遵循語文新課標“以讀為本”的理念,通過多層次、多元化的朗讀讓學生藉助註釋初步瞭解文言文大意,加強學法目標意識,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充分多渠道地開發課程資源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充滿語文味道的課堂中品味語言,在理解感悟中積累中華優秀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運用“以讀代講”法, “”情境感悟”法,和“點撥引導法”。

採用“自讀自悟”, “合作學習”滲透“讀,思,議,悟”等學法。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最佳的驅動力。上課伊始,我創設以下的情景,激發孩子們學習的興趣,喚起他們的意願。有這麼一個故事,它流傳千古,令人蕩氣迴腸,因為它記載了人世間最美好最真摯的友情。它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絕弦》。(老師寫課題,強調“弦”的讀音寫法;點人讀課題,相機評價)。

學生試讀後,我採訪學生初讀文言文的感受,學生讀起來仍感覺比較吃力。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於是我引導學生回憶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教給學生閱讀的策略,採用老祖宗用了幾千年、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讀來學習這篇文言文。

我遵循讓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準則。指名讀通課文後,學生就會發現有些地方的斷句很明顯錯誤了。然後學生對照著註釋,看看讀懂了什麼?讓孩子們帶著這些方法默讀課文批註,然後小組交流,全班交流。期間對一些特別難懂的字詞和句子重點引導。孩子在閱讀交流中初步感知了課文的大意。我用課件幫助學生畫好斷句,引導和幫助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從而解決了讀的難點。有了方法,難學的文言文就變得易學了,孩子對學好文言文也就有了信心。

在新課程背景下,文言文的課堂教學應該是充滿語文味道的,本節語文課我主要通過換位思考,初悟知音;研磨文字,品味知音;放飛想象,深悟知音等活動突破教學重難點。

因為故事離我們很遠,國小生要學生體會當中的知音情誼實屬不易。根據學情,在講到: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時,我引導學生進行換位思考:如果你是子期,透過伯牙的琴聲,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於是你會怎麼讚歎呢?引導學生將想象的內容在全班交流,使學生仿若置立其中,感受知音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接著我引導學生回到文字,讀相關的句子,聲情並茂地描述:真是知伯牙者,鍾子期也,子期能聽出琴音的內容,更難得的是能猜出伯牙的心思,這就是知音啊!這樣一點撥,學生在聯絡生活實際換位思考的同時對知音就有了初步的領悟

一堂充滿語文味的語文課堂必須引導學生對文字精妙之處深入推敲和潛心體悟。考慮到六年級學生的學習情況,於是我讓學生默讀課文說出伯牙和鍾子期的知音關係,並讓他們交流收集到關於伯牙和子期的'背景資料,接著問:你從哪裡知道他們就是知音呢?請用橫線畫出相關的句子。學生找出相關的句子後,我順勢引導學生品味“善”、“所念”、“必得”等詞語的意思和在文中體現知音的精妙之處,學生通過品味字詞,結合文章背景資料,從而品到伯牙,子期之間的心靈相通。

接著,我適時地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讓學生閉眼欣賞,引導:你腦海裡彷彿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呀?伯牙是個出名的琴師,他鼓琴肯定不只是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還有可能志在什麼呀?根據學生的回答,我設計了語言訓練題: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子期會曰:善哉,( )兮若( )。學生練習用文中的句式說句子,從感性上理解“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此時教師小結:好一個善彈的伯牙,好一個善聽的子期,這正是:“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這就是——知音,這就是朋友間的心靈相通。

我繼續引導:那麼多人懂音樂,伯牙為什麼獨獨把子期當作知音呢?當聽到那些不著邊際的讚美時,你能體會到他的心情嗎?當時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種渴望,他渴望什麼呀?他一定在心中無數次呼喚,他呼喚什麼?終於,伯牙遇到了知音鍾子期,伯牙又是一種怎麼的心情?他一定會對伯牙說什麼呀?這一系列的問題深化了學生對知音的理解。

最後我說:知音歡聚你想那會是個怎樣的場面呢?用咱們的聲音來表現知音歡聚的融洽和歡樂吧!接著學生在輕快的音樂聲中讀書。這樣,學生在聽音樂想象和一系列的思考研讀的過程中不僅感受到了藝術的魅力,從中體悟到了知音可遇而不可求,為突破課文教學難點“伯牙為何絕弦?”鋪下了情感的基礎。

期間,我也利用句式善哉….發展學生的語言智慧,有意地培養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

音樂的薰陶感染對國小生的情感起著很大的作用,所以當學生還沉浸在知音歡聚的愉快氣氛中時,我配樂動情地描述:短暫的相遇讓兩人成為了知音,之後的離別又那麼難捨,兩人相約在第二年中秋再相見,伯牙日夜期盼,苦苦等待,好不容易等到見面的日子,卻傳來子期染病死的訊息。學生讀課文最後一個句子。

我順勢引導:如果你就是俞伯牙,此時你的心情會怎樣?你會想什麼?做什麼呢?學生暢所欲言,接著我說:伯牙悲痛欲絕,是因為他鼓琴志在高山,再無人曰…..志在流水,在無人曰……,所以……,學生在回味讀書的過程中重溫了知音相聚的快樂,同時也就更懂伯牙絕弦的原因,接著我拓展引導:孩子們,伯牙斷絕的只是琴絃嗎?他還斷絕了什麼?同時,我引進了課外知識,子期死後,伯牙寫下的一首詩,配上悲慘的音樂,師生共讀,體會伯牙失去知音的悲痛心情和絕弦的極端行為,最後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再讀課文的最後一句。這一環節的設計昇華了學生的情感,對文章的解讀也就更深了。

另外,在板書設計上,我努力體現精煉、清晰的理念,板書條理清晰,美觀大方,幫助學生理清課文脈絡的同時也突出了課文的重難點。

1、關注學生的主導地位。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他們大膽表達,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

2、增強了學習目標意識。我注重對教材學法的指導,把“講教材”變為“學閱讀”,讓學生學得更主動。

3、注重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古色古香的課件和音樂把學生的情感帶到了充滿古文味道的課堂中。

4、追求“本色語文”和“以讀為本”的原則。課堂上紮實、有效地體現語文課所承載的內涵,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讓學生在多元化的閱讀中品味語言文字的味道,使語文課堂教學更高效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內容,有說得不好的地方,懇請各位領導和評委老師多多指教,謝謝。

伯牙絕弦說課稿8篇 音絕心不絕:伯牙絕弦傳世之藝術授課稿 第2張

第2篇

2、瞭解祖國悠久燦爛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點和魅力,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能根據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

4、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藝術的美好。

讓學生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背誦積累。

1、 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首非常好聽的樂曲,你們想聽嗎?想聽,可是有要求,老師請你用心的聆聽,看看透過琴聲,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播放樂曲)

2、 同學們,你們可曾知道,這首動聽的樂曲,包含著一個千載流傳,令人吟誦至今的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春秋時期的俞伯牙和鍾子期。俞伯牙是當時著名的音樂家,他彈琴的技藝很高。我們大家都知道李白的詩寫的好,人們稱他為什麼?那麼俞伯牙的琴彈得那麼好,人們就會稱他為——琴仙。而鍾子期卻和他大不相同,他不會彈琴,只是一個愛好音樂的人,他僅僅是一個在山中靠打柴為生的樵夫。那麼,他們之間到底有怎樣一段感人的故事呢?就讓我們來學習課文《伯牙絕弦》,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板書課題,齊讀)

3、 但是,古文的朗讀和現代文不同,它要求讀出文章的節奏美。現在你再讀一讀課文,看看你能否把握住文章的'節奏。

⑴作為當時楚國著名的音樂家,伯牙的琴技可謂出神入化,而鍾子期也有很高的音樂欣賞水平。課文中的哪一句寫出了這一點?

⑵聯絡剛才講述的故事,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體會兩個“善”的意思。

[過渡]:伯牙擅長彈琴,鍾子期善於聽琴。有一天,伯牙乘著小船到了長江口。滔滔的江水觸動了他的琴思,於是他就對著江水彈起琴來。一首曲子還沒有彈完,他就發現有一個打柴的人立在岸邊正在聽他彈琴。這個人呀就是鍾子期。就是因為這次相遇,使伯牙認定子期就是他一生唯一的知己,你們知道這是為什麼嗎?就讓我們深入課文,從文中找答案。

⑴四人小組合作學習,找出相關句子,看看你讀懂了什麼。

a、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② 理解“善哉”這個詞語的意思。(表示讚歎的意思)

④ 此時伯牙心中想到高山,琴聲高亢嘹亮。子期透過琴聲,瞭解到他的心聲,感受到了他如泰山般雄偉的志向。(出示泰山圖片,感受它他的雄偉氣勢,指導朗讀)

b、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⑶我想,作為名滿天下的音樂家,伯牙的琴聲裡不單隻有高山流水,除了這些以外,他的琴聲裡還可能會有哪些景色?

② 現在你就是子期,當伯牙鼓琴志在秋雨,你會讚歎到:善哉—(引導學生說句子)

③ 好一個善聽的子期,好一個善彈的伯牙!這正是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不管伯牙心裡想到什麼,鍾子期都能準確地道出他的心意。他們情投意合,這就是真正的知音。

⑷大家想一想,琴技如此之高的伯牙,他的周圍會缺少讚美聲嗎?為什麼他偏偏視子期為他的知音?

⑸此時的伯牙,他簡直就是欣喜若狂。他曾這樣感嘆到: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知我者,子期也!就讓我們再來感受知音相聚的那份歡樂與激動。(齊讀課文的前4句)

?過渡〕:這短暫的相遇讓他們彼此成為知己。在分別的時候,他們約定,來年春暖花開之際在此聚首,以訴衷腸。然而,第二年春天,當伯牙帶著這份歡樂與激動前來赴約時,得到的卻是子期不幸染病而亡的噩耗。

3、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⑵這真是“摔破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談。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伯牙斷了琴絃,留下了無邊的孤獨、寂寞。我想,你一定能感受到他的痛楚,請你再讀一讀這句話。

2、 士為知己者死,這是何等悲壯而又感人的行為!在子期的墓前,伯牙曾經寫下這樣一首短歌來悼念子期。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3、 此時。你一定已經被這個故事打動了。就讓我們拿起書,再來有感情地讀一讀這篇文章。

5、 “伯牙絕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詞,後人根據這個動人的故事,譜寫了一曲同樣動人的樂曲《高山流水》。就讓我們伴著這動人的旋律,再來讀讀課文,能背下來的同學嘗試背誦。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25課《伯牙絕弦》。 《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與鍾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感動。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義差別不大。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藉助註釋初步瞭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積累中華優秀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三是體會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及學生的實際學情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2)瞭解祖國悠久燦爛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點和魅力,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能力目標:能根據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

情感目標: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藝術的美好。

教學重點: 讓學生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背誦積累。

教法: 運用“以讀代講”法, “情境感悟”法和“點撥引導法”。

學法:採用“自讀自悟”, “合作學習”滲透“讀,思,議,悟”等學法。

在教學時,我主要以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感人故事為主線,通過講述這個故事,創設情境,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課文中。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做有效的點撥引導,讓學生不但讀懂文字的內容,更要引導學生感悟語言文字背後的思想內涵,感受俞伯牙與鍾子期的真摯友誼,深入體會他們互為知音的感人故事。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並嘗試背誦課文。在學生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情感時,我適當地補充了一些和課文內容相關的資料,以加深學生對課文思想內涵的理解。整個教學過程,把聽,說,讀,寫有機的結合起來,這樣既突出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相互統一。

第3篇

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等幾個方面和各位考官分享一下我對《伯牙絕弦》的教學設想。

?伯牙絕弦》是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八組課文中的一篇文言文。本文的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鍾子期,他們二人是知音。當鍾子期死後,伯牙悲痛欲絕,黯然神傷,毅然決然地“破琴絕弦”。文章雖然短小簡潔,卻用寥寥數語寫出了一個蕩氣迴腸、耐人尋味的感人故事。學習本篇課文,有利於培養學生認真對待朋友之間的真摯友情,從而感悟到要珍惜友誼的道理。

作為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不僅要了解教材,更要深入學生,瞭解學情。我所教授的物件是國小六年級的學生,他們之前已經學習了很多首詩詞,雖然這是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學習方法與詩詞基本相同,所以對於本課來說,學習方法的指導不是難點,只要對學習方法進行復習、對課文進行預習、並在課上適當點撥即可。

因此,基於教材和學情,我從課程標準中“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出發,設計了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文章大致內容。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瞭解伯牙和子期成為知音的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藝術的美好。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我將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認識主人公的`交往過程設定為本堂課的教學重點,而體會伯牙,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設定為本堂課的教學難點。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中我採用通讀感悟法、圈點勾畫法、角色扮演。

那麼接下來我將著重從教什麼、怎麼教和為什麼這樣教三個維度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為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更好地獲取新知識。我的匯入將會設定情境,在上課伊始,播放《高山流水》的曲子,並對其進行介紹,引出曲子背後的感人故事,進而自然而然地匯出本課的課題《伯牙絕弦》。這樣的匯入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具有交流性和引導性,為接下來學習的學習打下基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誦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方法,加強誦讀習慣的培養,對領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語言,增強文章語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課伊始,我首先會進行示範朗讀,提醒學生標註好朗讀技巧,再重點講解學生不會翻譯的字詞。接著,引導學生結合工具書和書下註解,概括本文的故事內容。這樣做的目的在於:學生在掃清字詞障礙之後,就可以更好地瞭解文章內容,從而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地品讀文言文,使學生更加清晰地把握文章的脈絡,理解本文的主要內容。

從某種意義上講,教與學的過程就是面對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些問題可能是不被瞭解的現象,可能是前後認知的矛盾,還可能是需要挑戰的困境。為此,在這一環節,我將向學生提問這樣幾個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問題。

首先,請學生結合課前預習,為兩位主人公制作一張名片。以新穎的方式,引導學生先了解文中主人公的個人資料,並意識到二人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地位是十分懸殊的。

接著,請學生用文中的詞語概括,兩個主人公是什麼關係,學生會找到“知音”一詞,這裡,我會順勢帶領學生理解“知音”一詞的含義。進而,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兩人地位懸殊,卻能夠成為知音呢?請以小組討論的形式,結合文中的具體句子去分析原因,學生在一系列句子的分析中可以感受到鍾子期和俞伯牙的默契。

最後,我將帶領學生齊讀描寫子期死後的句子,啟發學生進行思考,當子期去世之後,伯牙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呢?找到句子進行賞析。

學生會在圈點勾畫、小組討論和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共同解決這三個問題。在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主要培養了學生對重要詞句的賞析能力,在交流討論中共同學習的能力,突出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更體現了新課標“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要求。

為了體現語文學科人文性與工具性統一的課程性質,在本環節,我將提問學生:如果你是伯牙的朋友,你會怎樣安慰他?帶領學生嘗試著扮演伯牙這一人物,從而加強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課堂小結是對本堂課所學知識的鞏固,我以師生共同總結的方式,總結本課所學,一方面,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另一方面,檢查學生本節課所學。

課後作業是教與學的交匯點,是與課堂學習內容的對話。因此,我將佈置這樣一個作業:請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做一份關於“友誼”的手抄報。這樣的作業既培養了學生綜合學習的能力,又達到了促進了同學之間的友誼,真正做到了“課雖下,味還在,趣仍濃”的教學效果。

好的板書猶如提純的金,琢成的玉,我的板書本著清晰、明瞭的原則,將本節課的重點展示如下,利於學生理解和記憶。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和改善,如有不當之處,懇請各位考官批評指正。(鞠躬擦黑板)

第4篇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25課《伯牙絕弦》。 《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與鍾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感動。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義差別不大。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藉助註釋初步瞭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積累中華優秀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三是體會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及本班學生的實際學情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2)瞭解祖國悠久燦爛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能力目標:能根據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

情感目標: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藝術的美好。

教學重點: 讓學生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背誦積累。

教法: 運用“以讀代講”法, “”情境感悟”法,和“點撥引導法”。

學法:採用“自讀自悟”, “合作學習”滲透“讀,思,議,悟”等學法。

這一步是教學的重點,為了更好的落實本課的教學目標,體現新的'課程理念,我設計了以下的教學活動

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把握課文的重點,樹立大的語文觀念。我以課題的理解為教學的切入點,同時滲透理解古文的方法。

學習既是每個學生的事,又是師生,生生共同的事。學生應是課堂學習的主人。課堂教學想要真正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應該營造一個合作學習的民主氛圍。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是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基礎。在這個環節上我首先讓學生自己藉助註釋和手中的資料來試著理解課文的意思。然後在小組內彙報自己的理解,最後在班上交流感悟。

這樣的設計一方面是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時也為為那些不愛發言的學生提供一個可以自由表達的空間和機會。

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做有效的點撥引導,讓學生不但讀懂文字的內容,更要引導學生感悟語言文字背後的思想內涵。

為了讓學生感受音樂藝術的魅力,我適時的播放了兩首樂曲,並且讓學生在音樂中展開想象,仿照書上的表達方式練習說話。把聽,說,讀,寫有機的結合起來。師生再用富於感情的語言朗讀課文。這樣,以圖畫展現情景、以音樂渲染氛圍、以語言描繪情景的方法被有機的結合起來。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同時更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

第5篇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25課《伯牙絕弦》。《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與鍾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感動。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義差別不大。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藉助註釋初步瞭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積累中華優秀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三是體會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及學生的實際學情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2.讀懂課文:藉助註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讀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讀好課文:感受朋友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真摯友情。

教學重點: 讓學生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背誦積累。

1、注意朗讀和默讀的訓練,讓學生在自主的讀書中學習,思考,讀中理解內容,體悟感情,增強語感。調動學生的情感積累和知識積累,在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上下功夫;默讀比朗讀的速度快,更利於訓練思維,要讓學生一邊默讀,一邊思考每句話的意思,默讀後,要有自己的感受,並組織相應的彙報交流活動。

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是閱讀教學的重要方面。這篇課文雖篇幅短小,但畢竟是文言文,因此開課伊始要求學生首先將課文讀通順,讀出節奏,讀出感情,然後要結合已有經驗,參照註釋,參看插圖,查閱相關資料理解句意,把握主要內容;之後入情入境地讀課文,拓展閱讀,想象當時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納入到課文的人物和情節中去,瞭解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從而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最後背誦課文。

3、運用音樂創設情境,渲染氣氛,昇華情感,使學生感受藝術的魅力。

2.讀懂課文:藉助註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讀好課文:感受朋友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真摯友情。

1、自由讀課文,有生字的地方,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注意讀出節奏。

2、學生自由讀----指名讀-----指導評價-----再讀(讀出節奏,讀出韻味)

請再讀讀課文,藉助註釋理解詞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伯牙是春秋時期楚國的一位著名的音樂家,而鍾子期只是一個靠打柴為生的樵夫。伯牙和子期是什關係?

從課文哪些地方描寫中可以看出他們是知音,劃出相關句子,認真體會。

a、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苦苦尋覓的知音找到了,此時他的心情如何?千言萬語化作一句話,他最想對子期說什麼?

第6篇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國小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八組中的第一篇課文《伯牙絕弦》。《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選自《列子湯問》,敘述的是春秋時期,俞伯牙與鍾子期一段千古流傳的故事。講述的是俞伯牙善於鼓琴,鍾子期善於聽琴,伯牙以子期為知音,後來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絕,將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本文行文簡潔、流暢,只有短短77個字,共5句話,第1句總起,第2、3、4句順承而下,第5句急轉而合。

文言文是一種傳承祖國燦爛文化的載體。本設計藉助文言文文字的特徵,在教學中堅持自學為主,重點指導朗讀和背誦,強化感悟、注重積累的策略,採用情景引領,以讀為本,相機點撥,拓展積澱的方式,帶領學生去讀去思考去吸取,力圖讓學生體驗到學習古文的樂趣。

學習本文是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學習本文首先要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流利,特別注意停頓要恰當。學生讀通順後根據註釋、插圖並聯繫上下文,能瞭解文句大意,老師重點指導朗讀、背誦課文,在讀中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和欣賞的真摯友情。

本課內容比較短小、淺顯,因此,我採取了“以讀代講”法、“情境感悟”法和“點撥引導法”。本課教學立足於語言文字,讓學生品味詞句,在朗讀中感悟伯牙和子期的真摯情感在創設的高山流水情境中,再一次感受友情的美好和藝術的魅力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做好引導者,共同參與者的角色,引領學生走進文字。現代教育倡導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堂應該平等對話,有效教學因此我採用“自讀自悟”,滲透“讀,思,議,悟”等學法。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及學生的實際學情,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2. 引導學生藉助註解讀通讀懂文言文,感受伯牙和子期真摯的友情。

【教學重點】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比較有感情地朗讀,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內容,體會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真摯友情。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讀懂課文,感受伯牙和子期真摯的友情。

根據班級學生實際,我設計了以下教學過程:音樂引路,揭示課題→初讀感知,體會韻味→深入探究,理解課文→總結全文,昇華情感。

課前abcc式的詞語練習,豐富孩子的語言積累,為課文的拓展做好了鋪墊,為幫助孩子理解課文內容和說話訓練鋪好路。課伊始,播放樂曲《高山流水》,讓學生靜靜地欣賞聆聽,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學生的思緒引入學習古文的情境中來,同時也為下文伯牙與子期因音樂而成為知音的學習做好了鋪墊,從而很快地拉近了文字和學生的距離。

本層次的教學讓學生初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把不好讀的地方多讀幾遍,直到把課文讀通順。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瞭解學生讀書時遇到的.困難,根據學生的困難進行指導,教給學生文言文的停頓,教師的範讀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幫助學生們讀通課文,從而體會文言文的節奏美,為下面的理解和朗讀奠定基礎。

讀懂課文內容是學習文言文的重點。學生應是課堂學習的主人。課堂教學想要真正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應該營造一個合作學習的民主氛圍,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是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基礎。在教學這一環節時,我先讓學生回憶思考理解古詩文的方法,經過交流,運用看註釋、朗讀理解、聯絡上下文、查工具書等方法自讀自悟,揣摩句子的意思,然後在交流自己的理解流感悟,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課文。這樣的設計不單可以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時也為為那些不愛發言的學生提供一個可以自由表達的空間和機會。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做有效的點撥引導,理解善鼓琴,善聽的善是善於、擅長的意思,而“善哉”的善表示讚歎,好的意思。瞭解了“念”在本文中表示想的意思,再讓孩子們聯絡上下文,找和它意思相近的“志”字。最後指名說全文大意,相機指導學生疏通文意。

通過想象情境,在頭腦中、在學生的眼前想象山的巍峨高聳,水的浩蕩無邊,讀出“峨峨”的重音和“洋洋”的綿長,教師和學生的引讀既讓這一畫面定格,又更突出了伯牙的善鼓,鍾子期的善聽;引領學生們思考“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知”語言背後暗含的意思,從所念的有高山流水,再想一想,伯牙的琴聲只是在表現這些美好的事物嗎?到仿照句式補充說話“善哉,悠悠兮若白雲。”

“善哉,依依兮若楊柳”理解所念的還有美好動人的事物後,教師引導:昇華總結:志向也懂,情懷也懂,志趣相投,心意相通的人就叫──知音。通過補充資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無邊孤寂和懷念之情,讓學生為伯牙痛苦絕望的悲涼之情發出了深深感嘆,理解千古知音最難覓,把聽,說,讀有機的結合起來,師生再用富於感情的語言朗讀最後一句“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朗朗的書聲,是小語課堂上永恆的經典。在一遍遍朗讀中,學生也體會到伯牙絕弦,絕弦二字不僅僅是不再彈琴的意思,更表現了伯牙子期的深厚情誼,課文難點的突破,水到渠成,同時更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

板書設計要求能簡潔明瞭地展現課文靈魂,因此根據課文內容設計了以下板書:

第7篇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25課《伯牙絕弦》

?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與鍾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感動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義差別不大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藉助註釋初步瞭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積累中華優秀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三是體會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及學生的實際學情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2)瞭解祖國悠久燦爛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點和魅力,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能力目標:能根據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

情感目標: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藝術的美好

讓學生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背誦積累

在教學時,我主要以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感人故事為主線,通過講述這個故事,創設情境,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課文中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做有效的點撥引導,讓學生不但讀懂文字的內容,更要引導學生感悟語言文字背後的思想內涵,感受俞伯牙與鍾子期的真摯友誼,深入體會他們互為知音的感人故事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並嘗試背誦課文在學生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情感時,我適當地補充了一些和課文內容相關的資料,以加深學生對課文思想內涵的理解整個教學過程,把聽,說,讀,寫有機的結合起來,這樣既突出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相互統一。

第8篇

?伯牙絕弦》是人教版國小語文六年級第八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它是學生接觸的第二篇文言文。講述了音樂家俞伯牙為悼念知音鍾子期而摔破古琴不再復彈的故事。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人際關係與友情標準,它是東方文化之瑰寶。

文言文,時空跨越較大,學生存在著明顯的語言障礙,理解障礙。

知識: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瞭解祖國悠久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能力:能根據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

教學重點:讓學生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背誦積累。

教法:運用“對比”法、“聯想”法和“資源整合”法。

學法:採用“自讀自悟”法滲透“讀、思、議、悟”等學法。

播放樂曲《高山流水》並告訴學生:文言文是我國悠久燦爛的文化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剛才聆聽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就是由文言文《伯牙絕弦》而改編。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伯牙絕弦》去開啟這扇藝術大門,感受它的無窮魅力。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把字音讀準確,句子讀通順。教師巡視指導,並有針對性地範讀。

在學生讀通課文的基礎上,針 對 學生的疑問:什麼是絕弦?“志”、“兮”以及四個“善”字等分別是什麼意思?教師指導學生根據註釋借用工具書、插圖試著疏通文意,初步感知知音之義。

文言文的吟誦,不僅要讀通順、讀流利,還要讀出文言特有的節奏、韻味。

(1)指導停頓。學生自由讀文,教師指導學生結合文章的意思和自己的理解用“/”畫出停頓並練讀。再指名試讀,教師具體範讀指導。

(2)指導讀語氣助詞。“善哉”、“兮”等詞在文中沒有實指表讚歎,教師指導讀出讚歎語氣。

此舉設計我意在抓住文言文的特點,通過逐層朗讀方法的指導教會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除了注意文字的意義外,還注意文字的聲音與音節,發揮語言的音韻美,讓無聲的文字變為有聲的音韻,讓聲音回在空中,韻味深入心中。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想象是人類學習和智力活動的翅膀,而文言文語言簡潔、精煉,正好給我們留下了想象的空間。為了消除學生的理解障礙,促其與作者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豐富表象,並在表達中發展語言,我圍繞文字設計了三個有梯度的想象理解。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我讓學生從“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中,從子期的角度想象伯牙的彈奏藝術;讓學生從“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中,從伯牙的角度想象子期的讚歎與常人讚美的迵異;讓學生從此時兩人的心情角度想象相知的愉悅。師生一起想象:連綿起伏的巍巍群山,緩緩流淌的清清溪水,一起想象子期的那種深層理解,真誠的讚歎。音畫合一,伯牙醉於藝術,感於子期;高山流水,千古絕彈,子期迷於伯牙。

“伯牙之所念,子期必得之”,為了加深理解,突出伯、期之間的默契,我引導學生進行“借用式”的拓展和運用: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哪些動人的場景?子期分別是怎樣讚歎的?師生分角色想象讀。

師:伯牙鼓琴,志在炊煙。生接讀:善哉,嫋嫋兮若炊煙!

伯牙鼓琴,志在白雪。生接讀:善哉,皚皚兮若白雪!

伯牙鼓琴,志在霞光。生接讀:善哉,灼灼兮若霞光!

最後讓學生排比式地連讀,領悟文字內涵:伯牙我心有念,我的好朋友子期必得之、必解之、必懂之、必衷心而贊之。

為了讓學生真正悟得知音之內涵,實現從音樂知音到生活知音、心靈之音的提升,我引導學生聯絡生活經驗想象。

伯牙和子期這一對知音終於相遇了,他們會幹些什麼呢?“他們一起探討音樂”“他們一起飲酒作詩”“他們一起上山砍柴”“他們一起說古論今”……真可謂知伯牙者子期也,念子期者,伯牙也。

引導作為獨生子女的學生們聯想平時生活中當自己的行為、語言得到別人贊同和認可時內心的'愉悅從而體會伯牙子期相遇時的歡樂。

為了讓學生感受伯牙失去知音後的悲痛心情,我採用對比解讀的方法通過畫面的對比、音樂的對比及語感的對比,使學生視覺、聽覺和心理上產生強烈的衝擊,撥動學生的心絃。

1、畫面的對比:展示伯牙與子期相遇時形影不離,鼓琴、賞景等愉悅畫面後出示伯牙形隻影單孤獨寂寞的場景。

2、音樂的對比:同時把相遇時的歡快樂曲換上悲傷的樂曲。

(1)在歡快的樂曲中,愉悅的畫面烘托下,教師激情講述:伯牙心中一直渴望的,曾無數次忍不住在心裡發出呼喚的知音終於找到了,面對如此善聽的子期,面對這樣難得的知音,伯牙心裡是道不盡的歡樂說不完的喜悅,終於有人在他鼓琴志在高山時說,生接讀:“峨峨兮若泰山!”也終於有人在他鼓琴志在流水時說,生接讀:“洋洋兮若江河!”可世事難料,子期不幸去世。子期死了,伯牙的知音(沒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沒有人說,生接讀:“峨峨兮若泰山!”子期死了,伯牙鼓琴志在流再也沒有人說,生接讀:“洋洋兮若江河!”子期死了,伯牙的心也跟著(死了)。他覺得,樂曲彈得再好,也沒人能理解,彈琴還有什麼意思呢?難怪他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學生通過體會善鼓與善聽時愉悅心情從而讀出破琴絕弦時的悲愴。

(2)引導理解: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他在斷絃的同時斷絕了什麼”

(這樣設計意在讓學生在文字中悄無聲息地走一個來回,通過不同層面的對比,隨同伯牙一起見證了由極度喜悅到極度悲痛的心路歷程,從而明絕弦之理。)

出示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在《警世通言》一書中描寫伯牙在子期墓前的短歌,指導學生誦讀。

此設計我旨在通過資源整合,讓學生體會由知音衍生的音樂美、形象美、語言美、意境美,從而感受我國經典的無窮魅力。

古詩文不但要立意,還要讓學生化言。把文字內化成語言,把語言運用到生活中,銘記在心中。因此,我安排了學生熟讀成誦典存經典這一環節。

至此,整節課將在古典詩文的浸潤中落幕,回顧整節課的設計,我始終本著以下三點原則來建構。

讀是開啟語言文字這個神祕寶盒的金鑰匙,教學中我針對文言文的特點,通過多種形式、逐層深入的讀撥動學生心絃。初讀理解、讀中聯想、對比解讀、激情誦讀讓學生不知不覺走進了這個經典,聆聽了這聲嘆息,見證了這種尋求,從而嚮往這份美好。

“知音”是隱藏在文字中的一條暗線,教學時我抓住關鍵句子“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進行教學。通過感知音之本義,解知音之內涵,悟知音之美妙,使學生獲得語言的感悟和對文意的逐層認識提升。

境由心造,琴為心生。對於伯牙來說,琴,原來只是他另外一個自己,整節課我圍繞絕弦展開教學。課始引導學生從字面上理解絕弦本意,課中探尋為何絕弦,課末深化絕弦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