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伯牙絕弦》閱讀答案6篇 音絕情未斷:解析《伯牙絕弦》

《伯牙絕弦》是古代中國一部動人心絃的傳奇故事。故事講述了琴師伯牙絕弦後,其琴音傳至鄂家山中,並引來了居住在山中的鄂人的深深感動。本文將為您帶來答案,幫助您深入瞭解這個令人動容的故事。

《伯牙絕弦》閱讀答案6篇 音絕情未斷:解析《伯牙絕弦》

第1篇

1.瞭解祖國悠久燦爛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獨有的語言特點和魅力,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讀準字音,讀通課文,能借助註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用自己的話初步講講這個故事。

3.通過朗讀,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體會知音難覓,珍惜知音的情感。

1.指導學生正確、流利、較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真摯友情,感受藝術(音樂)的美好。

通過朗讀,體會伯牙為紀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絕弦的情感。

初讀課題後,學生理解“絕弦”的意思,大致瞭解伯牙,就課題提出疑問。

1.指導學生聯絡註釋嘗試疏通文意,並練習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2.在學生講述時,教師相機指導理解重點詞句“善”“志”等。

1.學生自學:你是從哪些語句感悟到伯牙、子期就是知音,勾劃相關的語句,讀一讀,品一品。

2.學生交流,教師相機點撥,引導學生理解善鼓的伯牙志在高山與流水時,善聽的子期能準確聽懂伯牙的琴音所傳達的心聲。

藉助馮夢龍《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部分內容,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伯牙為何破琴絕弦。

1.善鼓的伯牙為了知音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此時此刻,你想說些什麼?

崔雪梅,全國“自輔實驗”先進個人,省特級教師後備人選,省骨幹教師,市學科帶頭人,市優秀青年教師,金牛教育專家。她曾在全國、省、市教學 比賽中榮獲一等獎,參與編寫人教版四川民族地區《語文》教材與北師大版教師教學用書, 30餘篇論文、文學作品獲獎或發表,獨著、參編10餘本教學書籍。

《伯牙絕弦》閱讀答案6篇 音絕情未斷:解析《伯牙絕弦》 第2張

第2篇

2.能根據註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1.重點:學生能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

2.難點: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師:有一個故事千古流傳,令人吟誦至今,它就是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伯牙絕弦》。(板書課題)

現在同學們開啟書,看看今天學習的文章和以前學習的文章有什麼不同?

生:這是一篇文言文,也叫古文.而我們以前接觸的都是白話文。

師:想不想聽老師把這篇文言文讀一遍,同學們想一想它與我們所學的白話文有什麼區別?

師:同學們真了不得,能聽出它與我們所學白話文的不同。我希望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能夠開始喜歡文言文,喜歡文言文特有的味道。

1.學生自由讀文,要求讀準字音。難讀的地方多讀幾次。

1.師:現在我們已經把文章讀通讀順了,老師想交給大家一個更艱鉅的任務,根據老師的自學提綱,把這首文言文讀懂了。

(4)不理解的字、詞、句、問題,可以圈出來準備質疑。

生2:我補充,我認為這首文言文中最後一句也是對題目的解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它的意思是子期死後,伯牙覺得世界再也沒有知音了,於是把心愛的琴摔壞,弄斷琴絃,以後再也不彈琴了。

生:我讀懂了“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這句話告訴我們伯牙很喜歡彈琴,鍾子期很喜歡聽。

師:前面的兩個“善”是什麼意思?後面的兩個“善”可以怎麼說?

師:相當與現代的什麼?用現代的表達方式除了說“好啊”還可以怎麼說?

師:由此可以看出這裡的“善哉”表示讚歎。其他同學讀懂了什麼?

生:我讀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伯牙在鼓琴的時候,心理想著高山,琴聲裡就會出現高山……

生:我覺得伯牙彈琴的技術高超,心中想什麼,就彈出什麼。

生:我讀懂了“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就是說,他們之間心息相通,是知音。

師:好一個善聽的子期,好一個善彈的伯牙。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這就是——知音。

4、剛才,同學們對這篇文言文的意思有所瞭解。不過我們只是對其中的一句,兩句進行了註解。我們能不能加入自己的話,把這個故事講一講。

1、師:伯牙當時已經是楚國著名的音樂家,在遇到鍾子期之前,他還會缺少讚美嗎?

生:別人的讚美都是空虛的讚美,並沒有真正的瞭解、懂得伯牙內心深處的感情,沒有聽得懂伯牙彈奏的曲子的韻味,而鍾子期懂了,所以伯牙就把鍾子期視為知音。

師:你能設想一下別人那些空虛的讚美是怎樣的讚美嗎?

生:別人會說:伯牙,你真厲害!真不愧是我國有名的音樂家!

生:別人的讚美始終是膚淺的,是表面的,根本說不出哪裡好,只是說你好,沒說出哪個地方好。

師:當伯牙聽到那些毫無價值的、沒有意義的、空虛的、膚淺的讚美的時候,他是一種什麼心情?

生:一種很失望的心情!他看到來聽他彈琴的人中沒有一個人真正懂得他琴聲的韻味。

生:他還有一種無奈!因為他想表達的情緒的高潮部分卻無人能夠聽懂,因此他感到無奈!

師:那時候的伯牙心中一定千萬次地發出一種呼喚,他呼喚什麼?

師:然而終於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鍾子期!面對如此善聽的子期,面對這樣難得的知音,俞伯牙的心情又是如何呢?

生:很快樂的,一定要在音樂事業上走得更遠,一定要有成就,是鍾子期帶給他的希望。

生:俞伯牙的心中是十分興奮的,因為他終於找到了自己的知音。

生:我覺得鍾子期和俞伯牙不僅是音樂上的知音,是生命中的知音。因為鍾子期能在俞伯牙的琴聲中知道伯牙的心情,十分關心俞伯牙,所以我覺得他們是生命中的知音。

師:這真是: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而那樣能夠完全瞭解自己的知音,在我們的人生路上,如果能夠遇到,真是太難得了。知音歡聚,一定是一幅非常歡樂、非常融洽的場面,是嗎?現在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段話,請同學們感受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

生: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的確,多麼歡樂的相聚,多麼難忘的時光!無奈世事難料,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學生讀:“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擗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師:擗琴絕弦,終身不復鼓,這是怎樣的痛苦,這是何等的決心!伯牙怎麼就會認為世再無知音了呢?

生:伯牙認為鍾子期是他的知音,除了鍾子期沒有人能理解他,所以他就終身不復鼓了。

生:我覺得他們之間已經建立了一種非常深刻的友誼,子期死後,伯牙就覺得世界上再也沒有人來作他的知音了。

生:因為只有子期才能聽懂伯牙的心聲,聽懂伯牙心中在想什麼,子期一死,伯牙就覺得世界上再也沒有他的知音了。

生:他在斷絕琴的同時也斷絕了他在音樂道路上輝煌的前程!

師:所有的快樂都隨著子期的離去而化為泡影!伯牙在斷絕琴絃的同時也斷絕了希望,斷絕了快樂,斷絕了對一切美好事物的追尋!只留下一片無邊無際的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當你理解了伯牙此時的心情,你再讀讀這句話。

生:子期死,伯牙謂世無知音,乃擗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1、師:子期死後,伯牙來到子期墓前,曾經寫下了一首短歌,來追悼自己的知音鍾子期。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3、師:我們感受到了伯牙的傷心無奈,你能用你手中的筆勸勸伯牙嗎?

聽了你們的見解,老師忍不住在想,其實,我們每個人難道不是在苦苦尋覓嗎?有道是“自古知音最難覓”,如果遇到了知音,我們應該珍惜。也許一無所獲,但是事情不在於結果,而在於追求,願你們能從這個故事中感受到人間的溫暖。讓我們再次深情地朗誦課文。

第3篇

人教版課標本第十一冊第八單元第二十五課《伯牙絕弦》。

1.詩化心靈是潤物細無聲的過程,是淨化美化學生心靈的過程。在教學中,確立以讀為主線的思想。學生口唸成誦,語言在不知不覺中積累,情感在潛移默化中生成。

2.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字之間的對話,它不僅是一種認知活動,而且是一種高尚的精神生活。教學中,讓學生在各種情境中多角度互動對話。在對話中,學生進入文字,觸動心靈,獲得獨特的體驗和真切的情感。

3.在語文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任何一次技能的訓練,任何一種知識的獲得,任何一個教學環節的具體實施,都不存在單純的工具性,也不存在單純的人文性。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通過模仿、想象等理解、感悟字詞的精妙與意蘊,關注語文的人文性;學生同時積累了語言,在大腦中構建優美語言的圖式,體現語文的工具性。

理解文章內容,感知文言文的特點,初步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感悟祖國的語言魅力,從而自覺地吸收祖國優秀的傳統的的語言文化。

4.教學資源:教師網路下載,自制課件;學生收集資料,課堂使用。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選自《列子·湯問》,敘述了發生在春秋時代的一段千古流傳的故事。俞伯牙善於鼓琴,鍾子期善於悟琴,伯牙以子期為知音。後來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絕,將琴摔碎,發誓再不鼓琴。古文以簡練流暢的文風詮釋了境由心造,琴為心聲;雲煙萬里,知音難求的千古主題。

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義差別不大,文字比較淺顯,適合國小生學習。學生能借助註釋,讀懂課文的意思。

教學時,重點抓住相知時所喜,相別時所哀,來體會知音情誼。

教學難點在於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舉及其此舉背後隱喻的涵義——子期一死,伯牙為何摔琴?

本節課的授課物件是六年級的學生,這是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目的是讓學生再次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語言特點,瞭解祖國悠久燦爛的文化,併為國中學習文言文打下基礎。學生因為有了古詩詞的基礎,對文言文的語言特點、學習方法已有接觸和了解,因此在理解、誦讀等方面並不會感到困難。

文言文是一種傳承祖國燦爛文化的載體。本設計藉助文言文文字的特徵,在教學將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自學為主,重點指導朗讀和背誦,強化感悟、注重積累的策略,採用情景引領,以讀為本,相機點撥,拓展積澱的教學方法,帶領學生去讀去思考去吸取,與古代文學大師對話,力圖讓學生體驗到學習古文的樂趣。

針對國小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抓住文言文藝術特點,將現代資訊科技引入教學中,通過豐富視覺、刺激聽覺、提供資料等手段,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把握文言文內涵。

2.師帶讀,指導如何隔詞斷句,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

2.文章還在哪裡提到了絕弦?你對絕弦有了哪些新認識?

2.【返回主介面】從何處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

3.既然說伯牙善鼓琴,那麼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聲還會表現哪些動人的場景呢?【課件第5頁】學生想象。

4.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拓展和運用: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聽琴。當伯牙鼓琴志在楊柳、志在春雨、志在雲霧、志在炊煙……子期會怎樣讚歎?引導學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說句子。

6.這就是真正的知音!感情誦讀2──4句。(二)相遇之喜

1.終於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鍾子期!面對如此善聽的子期,面對這樣難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種怎樣的心情?他一定會對子期說什麼?

無奈世事難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學生讀。【課件第6頁】

1.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他在斷絕琴絃的同時也斷絕了什麼?

1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經寫下了兩首詩歌,來追悼自己的知音鍾子期。學生讀【課件第7-8頁】

2.【返回主介面】面對伯牙的痛苦與絕望,你想對他說什麼?

2.伴著那一曲動人的《高山流水》再讀讀這個故事,試著背誦。

導語設計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聽課熱情,能夠從外部影響學生的認知結構,幫助教師確定新課教學的切入點。

此環節設計意圖在於讓學生讀熟課文的基礎上,體會文言文的節奏美,也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鋪墊

此環節設計目的是了引導學生讀懂古文。學生區分、辨析文言文詞意,更好地理解原文。

通過品析伯牙撫琴時子期的善聽的描寫,巧妙地引導學生對文字的深度和廣度進行挖掘。圍繞重點內容,進行有效的語言文字訓練。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舉一反三, 培養了語文素養,豐富了語感,積累了詞彙。

本環節師生形成了知音式的對話交流,入文,入情。將俞伯牙與鍾子期的相知相惜生動地再現出來,讓學生感受到兩人的真摯情誼。

此環節通過補充資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無邊孤寂和懷念之情,讓學生為伯牙痛苦絕望的悲涼之情發出了深深感嘆,理解千古知音最難覓。

在反覆誦讀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古代文字的魅力。

?課件第一頁】呈現輕柔的古典音樂、古典情懷的畫面、感染學生的上課情緒。

?課件第二頁】將學生迅速引入情境,為學習古文做好鋪墊。

?課件第三頁】媒體演示教材,將古文語言語境化,直觀、快捷地匯入課文。

?課件第四頁】多媒體突出重點詞句squo;便於學生觀察辨析,正確掌握句意。

?課件第5頁】情景、意境是言語活動的心裡需求和動機。展示多幅風光圖,精美的圖片和音樂渲染,創設情景,增強學生對語言實踐的興趣和積極性。

?課件第6頁】課件演示,快捷,簡便,並且一目瞭然。

?課件第9頁】創設了一個產生情感共鳴的環境。增添課堂的詩情畫意。

板書少而精,提煉了文字的基本要義,便於學生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課後作業與教學有一定的相關性與銜接性;可以充實學生的語言素材,積累語言精華;引導學生用現代人的眼光看待知音。

第4篇

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兩千多年前的一個故事,故事的題目叫──《伯牙絕弦》。師生讀課題。

因為是第一次接觸古文,請同學們自己試著讀讀,爭取做到字正腔圓。

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同樣的一個字卻有不同的意思,如“善”;不同的字卻表達同樣的意思,如“志”和“念”;哉、兮語氣詞的妙處。

1、追尋思念,感懷千古寂寞、萬般惆悵;切己體察,感動一見如故、相見恨晚。

體會朗讀“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此時,鍾子期僅僅聽懂我的琴聲嗎?還聽懂我的什麼?

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第5篇

絕:①斷絕 ②窮盡 ③走不通的 ④獨一無二的 ⑤極、??

善:①擅長、善於 ②好 ③善良 ④容易,易於 ⑤辦好、弄好

伯牙善鼓琴(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心懷不善

④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②從這個句子我體會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從這個句子我體會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

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

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1、在這首伯牙追悼知音鍾子期的詩歌中,和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意思一樣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最能表達伯牙痛失知音後的心情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

莫逆之交管(仲)鮑(叔牙)之交刎頸之交忘年之交患難之交

第6篇

?伯牙絕弦》已然成為中華文化中關於“知音”最為生動、最為震撼的註解之一。它講述了春秋時期,俞伯牙與鍾子期以琴相識,以琴相知,最後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絕弦、遂成絕響的故事。全文共77字,5句話。1句為起,2、3、4句順承而下,5句急轉而後合,語言凝練典雅,抑揚頓挫,生氣鬱勃。

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萬物生焉,天何言哉?伯牙和子期的相交正是如此的自然恬淡,順理成章。它所折射的藝術美感──那種含蓄深沉、清雅自然的風骨,直達“大音希聲”、“大璞不雕”、“大美無言”的境界,滿足了我們對於這個千古絕唱在感官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讀《伯牙絕弦》,帶來的不僅是對於故事內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勝唏噓的神往以及那種透徹心肺的審美體驗。詩人說: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而在這裡,伯牙子期又該經過前世多少次的回眸呢?

教學本文,我期待循循善誘地引領學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閱讀體驗,感受這篇課文特有的語言現象;其次,繼續滲透文言文的基本閱讀方法,在藉助註釋、聯絡上下文的基礎上還能用現代語彙去補充;再有,依託語言層層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內涵,體會課文表達的情感,學習展開聯想和想象進行表達的方法;使學生實現文化意象的傳承,受到傳統文化的薰陶。

1、通過朗讀、品味、比較、聯想等多種方式學習課文,在學懂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2、初步運用藉助註釋、聯絡上下文等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詞彙,

3、緊扣單元教學目標,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確朋友相交的真摯深沉,受到傳

在學習本文之前,學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話文的閱讀基礎,因為在五年級學過《楊氏之子》、《猴王出世》、《臨死前的嚴監生》等等,而且就詞句的理解來說,此文詞句更容易理解。當然就課文的內涵和意蘊來講,文章所講述的“知音文化”更為豐富和玄妙。我期待呈現學生從無到有,從未知到已知的學習提升過程,因此,課前不讓學生準備任何對課文的預習,只憑借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和情感體驗,循序漸進地推進學習。教學中,我準備了相關的音樂和簡單的教學課件。

3、理解“絕弦”、“伯牙絕弦”的意思,質疑匯入。

1、自由大聲地朗讀課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課文讀正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讀好語氣詞“哉”、“兮”,初步體驗古文朗讀的節奏和韻味。

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生不復鼓。

──理解“謂”、“乃”的意思,以詞句的理解提升朗讀質量。

課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寫出了“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又真的善聽”呢?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理解句子意思,滲透藉助註釋、聯絡上下文並用自己的語言補充的古文閱讀方法。

運用詞語、詩句聯想的方式豐厚語言,豐滿形象,指導朗讀。在此過程中滲透“泰山”、“江河”的文化意味,感知這兩個中國特有的文化意象。

(1)讀著這個峨峨兮,你彷彿看到了怎樣的泰山?把這樣的感覺讀出來。

(2)江河在古文裡邊特指“長江”和“黃河”。想到長江與黃河,你的腦中又跳出了哪

1、理解“念”和“志”,體味“異字同義”的語言現象。

2、聚焦“志”,循序漸進地感受體味“知音”的內涵。、

(1)理解鍾子期與俞伯牙不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靈上的溝通,志向、情懷的悅納。

(2)補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內心的寂寞與孤獨,反哺“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4)拓展閱讀《列子·湯問》中伯牙的原話,理解後藉助成語體會“知音”的境界,再次反哺“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3、師生配合朗讀、同桌互讀,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與快樂。在相互配合朗讀的過程中直觀感知文字前四句語言“對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搖直上”的特點,為熟讀成誦打下基礎。

從“子期死”這一文字留白處入手,體驗文字語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出示:“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正是這破琴絕弦,正是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卻又痛失知音,使得這個故事更加的蕩氣迴腸。從此,人們不斷地在傳說和吟誦著它!

藉助資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傳,並誦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