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伯牙絕弦》教學案例6篇 弦外有音:全面解析《伯牙絕弦》

《伯牙絕弦》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琴曲之一,也是我國音樂史上一段動人心魄的傳世佳話。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我們將以《伯牙絕弦》為主題,探討其背後蘊含的深刻情感和音樂表達手法,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賞這一經典之作。

《伯牙絕弦》教學案例6篇 弦外有音:全面解析《伯牙絕弦》

第1篇

“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傳頌至今。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寫照,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溫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嘆息,見證這種尋求,嚮往這份美好……除了這些,我還充分利用了聯想和想象的作用。

盡情享受聯想的美妙,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很多拓展想象的環節,比如:他們是如何相見的?他們又是如何分別的?分別以後,他們又是過著一種什麼樣的生思?想念對方嗎?伯牙怎麼找到鍾子期的?來到他的墓前又會發生什麼樣的情景?請你充分運用想象的力量,用你自己流暢、生動的語言表達出來。

在課前我就出示了一些詞語,比如: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我先讓學生說說看到這些詞語,你會想象到什麼樣的畫面,這為我後面想象的環節埋下了伏筆。教學中,不忘結合課文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著文字中豐富的資訊,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學生既各自感受著,又互相感染著,美好的情愫在課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覺進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結尾時吟誦俞伯牙在鍾子期墓前留下的詩文,激發學生課後進一步拓展閱讀的積極性。

與學生真誠對話是我在這堂課中的另一個收穫。因為課前針對學生的特點設計教學活動,使我能真正走進學生當中,課上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誦讀、體驗、對話、聯想中,這也給了我極大的信心。

?伯牙絕弦》是國小六年級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卻只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裡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寫照,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溫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嘆息,見證這種尋求,嚮往這份美好……

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思考,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然後花了一定時間對課文進行熟讀,瞭解故事的大概,在這基礎上,引出問題,從而探索課文。

古文教學,本人覺得朗讀是一大特點,因此,教學中,注重了朗讀。理解課文我首先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流利,特別是對難讀的三句話:“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謂/世/再無知音”進行了指導,目的是為了學生在朗讀古文時能注意停頓恰當,讀出古文的韻味來。在理解課文時我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話的同時,也注重了指導朗讀。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讀出稱讚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幸福;文章的後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在教學尾聲之時通過播放 《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再讓學生在音樂聲中試著背誦課文,會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

在教學過程中,我進行了適當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麼他的琴聲中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琴聲裡還會有哪些場景?能照樣子說上幾個動人的場景嗎?”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鍾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準確地演繹著文字中豐富的資訊,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一堂課下來,首先一點,覺得在對古文的朗讀指導中,還欠缺教學方法,學生可能是把古文給讀正確了,讀順了,但古文的韻味還沒讀到位,應該在教學中慢慢滲透;其二,在理解課文時,對課堂中生成的關注度還不到位,或有迴避情況,例如:學生說“鬱鬱蔥蔥的森林”時,我沒有進行引導為“蔥蔥森林”,因為一時間想不到怎麼說就回避了,很不應該。有時,忙於趕時間,就匆匆過場,例如在朗讀感悟上擔心時間不夠,沒有引導讀中感悟到位。這可能跟自身的素養有很大的關係。總之,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今後,要在自己的課堂中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同時也希望同行們能多提寶貴意見。

《伯牙絕弦》教學案例6篇 弦外有音:全面解析《伯牙絕弦》 第2張

第2篇

本週,我上了人教實驗版六年級上冊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絕弦》,。回想一下這次授課過程,感覺有很多不足之處,留下了許多遺憾。但也有少數幾處“亮點”,使得這堂課充滿了活力。

師:同學們,我們來做一個文字遊戲,老師說一個“楊柳依依”,你們也說幾個這樣的詞。

師:同學們,大家一齊來讀一讀這些詞吧!(生齊讀)

評析:初看起來,這只是老師在上課之前給學生作的平常積累,並無什麼新奇之處。其實,我在設計這樣一個文字遊戲的時候,除了要達到積累的目的之外,還巧妙的為後面的教學埋下了伏筆,作了充分的鋪墊。看似簡單的開頭,其實為化解教學的難點,豐富學生的語言作了充分的準備。

師:江城武漢,九省通衢,在長江與漢水交界之處,有一處著名的,號稱“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景觀,你們可知道,是什麼嗎?

師:在黃鶴樓的對面,有一座高聳入雲的現代建築,和我們平時的生活息息相關,你們知道那是什麼嗎?

師:在龜山電視塔的腳下,還有一處著名的景觀,這裡流傳著一個古老的傳說,大家知道嗎?

師:是啊,在這裡,流傳著一個美麗而悽婉的故事;在這裡,迴響著一段千古傳誦的絕唱……有誰知道古琴臺這個地方的來歷呢?請你用最簡潔的語言來講一講這個故事,好嗎?

師:你講得真好啊!真是個知識豐富的好孩子。你剛才講的只是一個民間故事。那麼,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就是這個故事的歷史記載。只有5句話,77個字的一篇小文章。請同學們把書翻到第137頁。自由、大聲讀課文,至少讀3遍,有生字的地方,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評析:老師從學生身邊的景觀出發,從他們最熟悉的景觀入手,一步步引入古琴臺,這樣的開課,讓學生聽得興趣盎然,津津有味。接下來,請一個同學簡單的講一講古琴臺這個地方的傳說,引入課文,進一步激發了學生閱讀文字的興趣。老師提出的“5句話,77個字”也激發了學生探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

(課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伯牙彈琴,心裡想著高山,鍾子期說:“太美了,像泰山一樣巍峨!”伯牙心裡想著流水,鍾子期說:“太美了!像江河一樣廣闊!”

師:你真會學習!是啊,結合註釋來理解課文,是我們學習文言文的一個好方法。同學們,當伯牙在鼓琴時,鍾子期是怎麼讚賞的呢?

師:這裡的“善”是什麼意思呢?你能借助註釋告訴老師嗎?

生1:我知道了:“善”就是“美,好,棒”的意思。

生2:我補充他的,這裡的“善”表示的是讚美的意思。

師:說得真好!這個“善”字還在課文裡的另一句話中出現了。(課件出示: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這個“善”字有是什麼意思呢?

師:你回答得真好!同學們,我們再回過頭來看一看,當伯牙彈琴,志在高山時,鍾子期是這樣讚歎的……

師:當伯牙彈琴,志在流水時,鍾子期是這樣讚歎的……

師:同學們,難道鍾子期的琴聲裡只有高山,只有流水嗎?還有什麼呢?

師:是啊!伯牙的琴聲何止高山,何止流水!(小黑板出示課前談話中的詞語)

評析:這一部分的教學,師在學生充分朗讀的基礎上,帶領學生一起讀通文字,引導學生一步步理解伯牙琴藝的高超以及鍾子期的“善聽”,尤其是後面的發散,讓學生展開了想象的翅膀,當伯牙的琴聲中有清風、芳草、炊煙、楊柳之時,鍾子期是如何讚美的,由於有了課前對“清風徐徐、芳草萋萋、炊煙裊裊、楊柳依依”等詞語的積累,所以學生理解起來十分容易,同學們的齊聲回答一下子活躍了課堂的氣氛,讓課堂變得生動起來!

師:好一個善鼓琴的伯牙,好一個善聽的鐘子期!同學們,你們都已經快成了伯牙的知音了!我們把這些用文中的一句話概括出來,那就是:(課件出示)

師:是啊!凡是心裡想的,都能夠知道。這多麼不容易啊!由此看來,鍾子期不但能夠聽得出伯牙的“琴音”,還能識得出伯牙的心意,更能夠了解伯牙的“情音”啊!正因為如此,所以伯牙才識鍾子期為他的――

師:知音難道僅僅是聽“琴音”,知“情音”的人嗎?請你們再讀文中第二句,看看再讀之後對知音還有什麼新的理解或認識?

(課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我讀了這句話以後,覺得這裡的“志”字很有意思。我理解到,僅僅聽“琴音”,知“情音”還不能稱為知音,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他的志向。

師:你說得太好了!同學們掌聲鼓勵他!是啊,知音,僅僅是聽“琴音”,知“情音”還不夠,更重要的是,要知“志向”。

(師板書:知志向)正因為這樣,所以伯牙才識鍾子期為他的――

評析:這一部分的教學,老師帶領學生從理解字詞入手,一步步向文字的深處挖掘。尤其是在對“知音”的理解上,學生通過課後的“資料袋”已經知道了,知音就是最瞭解自己的人。大部分同學在閱讀本課時,就僅僅停留在對知音的字面認識上,認為伯牙把鍾子期視為知音的原因只是因為鍾子期能夠聽得懂他的琴聲。其實這樣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老師緊緊抓住“所念”“必得之”兩個詞,讓學生的理解向深處前進了一步:知音不僅是要“聽琴音”,還應該“識情音”。接下來,現次出示上文,讓學生聯絡上一句中出現的“志”字來再次深入理解,學生頓時豁然開朗,原來,知音更重要的是要“知志向”啊!對“知音”一詞有了如此透徹的理解,學生也就真正理解了文章的含義了。

第3篇

師:有一個故事千古傳誦,流傳至今,這就是大家手中的文章《伯牙絕弦》,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們以往學的都是現代文,也就是白話文,今天第二次接觸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歡。

自由、大聲讀課文,至少讀3遍,有生字的地方,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師:讀通順了嗎?讀流利了嗎?但是古文的朗讀和現代文不同,要讀出節奏。再次朗讀課文,這次要求讀得有節奏。

生1:讀課文。師評:第一次接觸文言文就讀得這麼好,把掌聲送給她。誰還想讀?

師評:真好,我最喜歡她讀的三個地方。第一個地方是峨峨……,第二個必得之第三個是終身不復鼓掌聲送給她。一起再讀課文,注意感受節奏。

師:真是讀得越來越有滋味,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嗎?說說伯牙絕弦的意思。

師:真會讀書。能夠說出字表達的意思。課文中還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絕弦?

師:這句話僅僅是講伯牙終身不彈琴嗎?他向世人宣告了什麼?

師:當我們深入課文的時候,會對課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讀讀課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讀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生1:我讀懂了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這句話告訴我們伯牙很喜歡彈琴,鍾子期很喜歡聽。

師:前面的兩個善是什麼意思?後面的兩個善可以怎麼說?

師:相當與現代的什麼?用現代的表達方式除了說好啊還可以怎麼說?

生1:真棒啊!生2:了不起!生3:真厲害!……

師:由此可以看這裡的善哉表示讚歎。其他同學讀懂了什麼?

生1:我讀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伯牙在鼓琴的時候,心理想著高山,琴聲裡就會出現高山……

生2:我覺得伯牙彈琴的技術高超,心中想什麼,就彈出什麼。

生3:我讀懂了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就是說,他們之間心息相通,是知音。

師:假如現在你是子期,聽著伯牙的琴聲,你彷彿聽到了什麼?你怎麼讚歎?

師:我們的課外資料裡也有介紹,伯牙是音樂家,他的琴聲裡肯定不僅僅是泰山、江河吧?還會有哪些景色?

生1:還會有鳥語花香。生2:春天百花盛開。生3:冬天白雪皚皚。……

師:是啊,也許他的琴聲還表現了清風徐徐(再次出示詞語讀一讀)現在你就是伯牙,我們都是子期,當伯牙鼓琴,志在清風——

師:好一個善聽的子期,好一個善彈的伯牙。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這就是——

師: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鍾子期前,他會缺少讚美嗎?為什麼偏偏視鍾子期為知音?

生:因為其他人聽不懂,而鍾子期能聽懂他的琴聲。……

師;可以想象,當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沒有人會像子期說——

生1:失望。生2:寂寞。生3:憂慮。生4:渴望。……

說;他在心裡一定會忍不住發出呼喚。我的知音——

:生1:快樂。生2:激動。:生3:充滿希望。生4:欣慰。……

師;真是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知音,真是太少了,再來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

師:這位同學的朗讀讓我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不幸的是,子期得病而死,伯牙——

生齊讀課文最後一句。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擗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師:是啊,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再也沒有人贊他——

師:志在流水,再也沒有人贊他——生齊讀: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生1:斷了他的前程。生2:斷了他的心絃。生3:斷了他的希望。……

師:伯牙在斷了琴絃,留下無邊無際的孤獨、寂寞。當你理解這樣的心情的時候,再讀讀這段話。

師:有記載,子期死後,俞伯牙曾經來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寫下了一首短歌。(配樂,教師深情朗誦)

師:讀了這個故事,你感動嗎?你想安慰他、讚美他或是鼓勵他嗎?將你此刻內心的想法寫出來。

生1:伯牙,我同情你,你一定很寂寞,振作起來,你一定能找到新的知音。

生2;俗話說得好,不要把內心的大門永遠關閉,你不要再傷心了。……

師:聽了你們的見解,老師也忍不住在想,其實,我們每個人難道不是在苦苦尋覓嗎?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難覓,如果遇到了知音,我們應該珍惜……也許一無所獲,但是事情不在於結果,而在於追求。願你們能從這個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溫暖。讓我們再一次深情地朗讀課文。

師:……《伯牙絕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詞,後人還根據這個故編寫了一首樂曲《高山流水》。

播放《高山流水》音樂,全班學生再次在音樂聲中朗讀課文。

第4篇

1、還記得我們五年級下學期學過的一篇文言文嗎?《楊氏之子》學的時候困難嗎?看來只要掌握一些學習的方法,就能學得輕鬆。那應該怎麼去學習文言文呢?

(一個衣著華麗、羽扇綸巾。這是當時晉國達官貴人的打扮。他就是當時晉國的上大夫──俞伯牙 。一個青布包頭、兩截布衣。這是當時楚國平民百姓的裝扮,他就是楚國的樵夫──鍾子期 。)

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伯牙和子期之間千古流傳的友情故事。

理解“絕”的意思(斷絕),那“絕弦”是什麼意思?

(兩個人再也不來往了,稱為絕交;作家再也不寫東西了,稱為封筆;電影演員在也不演電影了,稱為息影;我們可以用同義詞來理解詞語,這也是一種理解詞語的方法。)

3、自由讀課文,思考問題,注意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其他人注意聽,這篇文言文中有兩個語氣詞,看他讀準字音了沒?)

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我們讀書時應該音停意不斷,這樣讀起來味道就更足了。

6、有時,單獨的一個字也有含義。我們可以通過註釋去理解字、詞的意思。除了課文給的註釋,還有一些詞該怎麼理解?請大家讀第一句,看看還有哪個詞不懂?“善”讀讀第二句,有不明白的嗎?都明白了,那就帶著你的理解來斷句朗讀。

7、你能把伯牙和子期的關係讀成課文中的一個詞嗎?

那麼是什麼讓這兩個身份地位相差如此大的人走到了一起,併成為知音?琴真是千里知音一琴牽。伯牙會──,子期會─??

?列子湯問》有記載:伯牙會焚上一爐香,席地而坐搖琴絃。

你們當一回子期,來聽一回伯牙的琴聲。你眼前彷彿看到了怎樣的畫面?指導朗讀。跟著伯牙的琴聲來到高高的泰山上,你看到了什麼?你會怎樣讚歎?伯牙的思緒又飛到了江邊,你又看到了什麼?所以你是這樣讚歎的!

10、剛才聽到的曲子就是《高山流水》。《高山流水》傳說是這樣創作出來的。

1、伯牙的琴聲中,除了她嫻熟的技巧之外,還有什麼?

當伯牙將自己的心聲融於樂曲中時,有人明白他的心聲嗎?

當伯牙把自己的情操和感受都化為美妙的音樂時,可有人明白?

2、伯牙是當年晉國的大樂曲家,他的思緒很多很多。他把全部的情感都通過它的琴聲來昭告世人。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聲還會去表現哪些動人的場景呢?

(皎皎明月、徐徐清風、裊裊炊煙、瀟瀟春雨、楊柳、春雨、雲霧、炊煙……)

當伯牙所念(春花)時,子期必得──(春花)當伯牙所念(夏雨)時,子期必得──(夏雨)當伯牙所念(秋霜)時,子期必得──(秋霜)當伯牙所念(冬雪)時,子期必得──(冬雪)這就是: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假如現在你是子期,當“伯牙鼓琴,志在清風”,透過伯牙的琴聲,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風了嗎?於是你怎麼讚歎?

當“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過伯牙的琴聲,你看見那皎皎的明月了嗎?於是你怎麼讚歎?

不管伯牙心裡想到什麼,鍾子期都能準確地道出他的心意。伯牙精妙的樂曲,只有通曉音律的鐘子期能真正聽懂,伯牙的心意,只有鍾子期能真正理解。情投意合,這才是知音啊!

伯牙當時已經是楚國著名的音樂家,你說他還會缺少讚美嗎?他為什麼獨獨把子期看作知音?

當伯牙聽見別人那些不著邊際的讚美的時候,你能體會到什麼心情嗎?那時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種渴望,渴望什麼?他一定忍不住在心裡無數次地發出呼喚,他呼喚什麼?終於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鍾子期!面對如此善聽的子期,面對這樣難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種怎樣的心情?他一定會對子期說什麼?

知我者,子期也!這時的伯牙與子期,你覺得他們還僅僅是一對音樂方面的知音嗎?知音歡聚,一定非常歡樂、非常融洽,再讀課文,感受知音歡聚的融洽與歡樂。

4、短暫的相遇讓兩人成為知音。之後的離別卻又那麼難捨。兩人相約第二年八月十六再相見。伯牙日夜期盼、苦苦等待,好不容易等到了見面的日子,卻傳來子期已經去世的訊息。讀課文的句子。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過去的生活中了,沒有知音,無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經不堪承受。

世間只有子期能聽得懂自己的音樂了,然而他已先我而去。想到自己又將孤獨苦悶,不有悲從心來。高山流水俞伯牙,瑤琴知音鍾子期。──讀

伯牙的滿腹思緒還會有誰能知曉?摔斷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讀

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在《警世通言》這一本書中,用生動的筆觸描述了這個動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經寫下了一首短歌,來追悼自己的知音鍾子期。出示詩歌學生讀: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無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彈給何人聽?所以,伯牙悲痛欲絕,黯然神傷,毅然決然地“破琴絕弦”,這是何等悲壯而又感人的行為!朋友間的深情厚誼令人動容。千百年來,“知音”典故不但在華夏大地傳為美談,而且名揚海外。

6、悽美動人的一段情,演化為中華民族知音故事的楷模,流傳至今並給人歷久彌新的啟迪。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人際關係與友情的標準,說它是東方文化之瑰寶也當之無愧。讓我們在《高山流水》的樂曲聲中一起去領略他們之間心靈相同的情誼吧!朗讀全文。

後人常常用“高山流水”來表示樂曲的美妙或知音難覓。雖然我們不需要像伯牙一樣摔琴,但卻讓我們知道了如何瞭解朋友、珍惜友情。

第5篇

?伯牙絕弦》敘述了春秋時期楚國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伯牙與子期生為知己,後因子期病死,伯牙摔琴斷絃,從此再不彈琴。故事蕩氣迴腸、耐人尋味,它所喻示的正是一種真知己的境界,這也正是它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魅力所在。

學習本文是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學習本文首先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流利,特別要注意停頓恰當。學生讀通順後根據註釋、插圖並聯繫上下文,能瞭解文句大意,老師重點指導朗讀、背誦課文,在讀中感受朋友間理解和欣賞的真摯友情。

教材是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的精神為指導,以《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為依據的。文言文是一種傳承祖國燦爛文化的載體。本設計藉助文言文文字的特徵,在教學中堅持自學為主,重點指導朗讀和背誦,強化感悟、注重積累的策略,採用情景引領,以讀為本,相機點撥,拓展積澱的方式,帶領學生去讀去思考去吸取,力圖讓學生體驗到學習古文的樂趣。

2、能根據註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1、教學重點:讓學生憑藉註釋讀通、讀懂內容,理解詞句的意思,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

1、同學們,上學期我們學過一篇《楊氏之子》,還記得嗎?誰來起頭,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

師:你的記憶力真好,相信這一課已經給你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像《楊氏之子》這樣的文言文,我們已經接觸過了,文言文是我們中國文學的瑰寶,更是我們民族所獨有的,它不僅語言精練,而且寓意深遠,是值得我們同學深入理解和研究的。那麼今天,我們學習一篇新的文言文。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伯牙絕弦》,這是一個千古傳頌的故事。

2、板書課題,指導弦的讀音和寫法。琴絃的弦右半邊讀玄,加了弓字旁就讀弦了。指名讀課題。讀準弦。(強調絃讀xīán,不能讀xuán。)

3、現在,我們就跨越時空,來到春秋時代,來傾聽這個美麗的傳說。

1、明確自學要求:自由讀,大聲讀,讀準字音,有讀不通的地方多讀幾遍。

2、教師範讀,注意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3、教師帶讀,注意引導學生讀出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尤其注意朗讀難點:伯牙/謂/世/再無知音的正確停頓。

質疑:讀了課題絕弦是什麼意思?(絕:斷絕。絕弦:不再彈琴。)為什麼絕弦?這裡的絕弦意味著什麼?(終身不再彈琴,向世人宣告了徹底地放棄彈琴。)

1、文章讀了這麼多遍,你能把伯牙和子期的關係用文中的一個詞概括出來嗎?(板書:伯牙子期知音)

生: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板書:善鼓琴善聽)

第二句的兩個善是什麼意思?善哉相當於現代的什麼?(好啊)

師:由此看出這裡的善哉表示讚歎。同樣的字在不同語言環境中,它的意思不一樣,這叫一詞多義。我們在學習文言文中要結合上下文和具體語言環境來理解。

2、從何處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1)引導理解知己:理解下面詞語的意思:念:想。之:伯牙所想(板書:所念必得之)

(2)課件出示: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聯絡上文,伯牙唸了什麼?(高山,流水)這就是善鼓琴的伯牙。伯牙想到高山,如果你是鍾子期,你會讚歎道:峨峨若泰山!伯牙想到流水,如果你是鍾子期,你會讚歎道:洋洋若江河!這就是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3)指導讀好句子。指名讀,指導感受峨峨泰山和洋洋江河;指名讀,指導感受子期對伯牙的由衷讚歎;指名讀,指導感受知音之樂。

善聽的子期不僅僅從伯牙的音律中聽出高山流水,還聽出了伯牙像山一樣的志向,像海一樣的胸懷。如果你是子期,透過伯牙的琴聲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引導學生積累詞語:滾滾波濤淙淙流水隆隆雷聲茵茵綠草皎皎明月竹葉蕭蕭徐徐清風裊裊炊煙皚皚白雪)

你會怎樣讚歎?出示課件讓學生同桌練說,再推薦代表表演。

課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鍾子期曰:善哉,兮若!志在,鍾子期曰:善哉,兮若!

小結:好一個善彈琴的伯牙,好一個善聽的鐘子期。這就是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不論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還是志在清風……鍾子期必得之,他們心靈相通,這就是真正的知音。(板書:知音)

3、質疑:如此善鼓琴的伯牙,在楚國會缺少讚美嗎?想象:周圍的人會怎樣讚美他?(預設:琴藝高超、琴技爐火純青等)。這些讚美者中有真正理解伯牙和他的音樂的嗎?

(1)出示資料:伯牙在楚國做宮廷樂師,一天楚王君臣飲宴,伯牙彈了他的成名作《水仙操》,把琴曲所描繪的紅日、雲霞、山林、海浪以及風、雨、雷、電等變幻多端的海上風光表現得淋漓盡致。楚王聽了後連連搖頭說:彈得太嘈雜了,換首彈彈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張,換了一曲《高山流水》。這時楚王君臣早已喝得酩酊大醉。

(2)想一想他此時此刻的心情怎樣?(生:無奈、失望、難過、寂寞)

(3)伯牙渴望什麼?他一定在心裡無數次地發出呼喚,他呼喚什麼?

(生:他心裡一定在呼喚誰能真正懂得我的音樂,誰是我真正的知音呢?)

(4)終於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鍾子期!面對如此善聽得鍾子期,面對這樣難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種怎樣的心情?他一定會對子期說什麼?

(生:高興、欣喜若狂……他會對子期說知我者子期也……)

(5)他們相遇相知,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們僅僅是音樂的知音嗎?更是什麼?

4、師:知音歡聚,其樂融融。再讀課文2-4句,感知知音歡聚的融洽與歡樂。

1、可惜,快樂的日子多麼短暫,據記載,這次相遇,伯牙、子期灑淚惜別,相約第二年的八月十六再相會。夏去秋來,當伯牙趕到楚國,萬萬沒想到子期因病去世。(出示句子深情朗讀: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板書:子期死)

2、此時,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時,再也沒有人能像鍾子期一樣讚歎:(生讀)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鼓琴,志在流水時,再也沒有人能像鍾子期一樣讚歎:(生讀)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又回到那無人理解的日子中,生讀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板書:絕弦)

1、小練筆:假如你是伯牙,站在知音的墓前,面對一塊冰冷的墓碑、一抔無情的黃土,你有什麼話想說?請把它寫下來。(子期,你為什麼離我而去?你死了,我再也沒有知音了……)

3、此時,如果你就是伯牙,滿懷希望而來,卻聞此噩耗,你又是什麼心情?(生:悲痛欲絕、痛不欲生、傷心、無奈、悲痛……)

4、子期一死,伯牙又回到沒有知音、無人理解的生活中去了,他完全陷入一種絕望,於是用一種極端的方式表現對子期的思念,讓我們感受到知音難覓,友情可貴。

1、伴著伯牙的《高山流水》,想象那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畫面,再把課文讀一遍,把你的感受讀進去。(播放高山流水。)

3、千金易得,知己難求。在中華文化中有很多交朋結友的名言佳句。

第6篇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國小語文第十一冊第八單元的文言文《伯牙絕弦》。下面我從教材分析、學情介紹、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設計理念和教學過程等六個部分來進行說明。

?伯牙絕弦》是篇文言文,安排這一內容的目的,是讓學生感受文言文的語言,瞭解祖國悠久燦爛的文化,進一步培育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併為國中學習文言文打下基礎;同時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以及體會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本課在整組教材中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

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學習了很多首詩詞,雖然這是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學習方法與詩詞基本相同,所以對於本課來說,學習方法的指導不是難點,而正是因為這是一篇文言文,在本組教材這一大背景下,對文字進行閱讀教學,讓學生去品文、思意、悟情,並從中感受藝術的魅力,讀好文章卻是一大難題。

根據以上教材特點和新課標理念,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能力目標:讀通讀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讀,熟讀成誦。

2、過程與方法目標:能根據註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感悟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

教學重點為:學生能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

本節語文課會遵循語文新課標以讀為本的理念,通過多層次、多元化的朗讀讓學生藉助註釋初步瞭解文言文大意,加強學法目標意識,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充分多渠道地開發課程資源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充滿語文味道的課堂中品味語言,在理解感悟中積累中華優秀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採用自讀自悟, 合作學習滲透讀,思,議,悟等學法。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最佳的驅動力。上課伊始,我創設以下的情景,激發孩子們學習的興趣,喚起他們的意願。有這麼一個故事,它流傳千古,令人蕩氣迴腸,因為它記載了人世間最美好最真摯的友情。它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絕弦》。(老師寫課題,強調絃的讀音寫法;點人讀課題,相機評價)。

學生試讀後,我採訪學生初讀文言文的感受,學生讀起來仍感覺比較吃力。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於是我引導學生回憶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教給學生閱讀的策略,採用老祖宗用了幾千年、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讀來學習這篇文言文。

我遵循讓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準則。指名讀通課文後,學生就會發現有些地方的斷句很明顯錯誤了。然後學生對照著註釋,看看讀懂了什麼?讓孩子們帶著這些方法默讀課文批註,然後小組交流,全班交流。期間對一些特別難懂的字詞和句子重點引導。孩子在閱讀交流中初步感知了課文的大意。我用課件幫助學生畫好斷句,引導和幫助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從而解決了讀的難點。有了方法,難學的文言文就變得易學了,孩子對學好文言文也就有了信心。

在新課程背景下,文言文的課堂教學應該是充滿語文味道的,本節語文課我主要通過換位思考,初悟知音;研磨文字,品味知音;放飛想象,深悟知音等活動突破教學重難點。

因為故事離我們很遠,國小生要學生體會當中的知音情誼實屬不易。根據學情,在講到: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時,我引導學生進行換位思考:如果你是子期,透過伯牙的琴聲,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於是你會怎麼讚歎呢?引導學生將想象的內容在全班交流,使學生仿若置立其中,感受知音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接著我引導學生回到文字,讀相關的句子,聲情並茂地描述:真是知伯牙者,鍾子期也,子期能聽出琴音的內容,更難得的是能猜出伯牙的心思,這就是知音啊!這樣一點撥,學生在聯絡生活實際換位思考的同時對知音就有了初步的領悟

一堂充滿語文味的語文課堂必須引導學生對文字精妙之處深入推敲和潛心體悟。考慮到六年級學生的學習情況,於是我讓學生默讀課文說出伯牙和鍾子期的知音關係,並讓他們交流收集到關於伯牙和子期的背景資料,接著問:你從哪裡知道他們就是知音呢?請用橫線畫出相關的句子。學生找出相關的句子後,我順勢引導學生品味善、所念、必得等詞語的意思和在文中體現知音的精妙之處,學生通過品味字詞,結合文章背景資料,從而品到伯牙,子期之間的心靈相通。

接著,我適時地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讓學生閉眼欣賞,引導:你腦海裡彷彿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呀?伯牙是個出名的琴師,他鼓琴肯定不只是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還有可能志在什麼呀?根據學生的回答,我設計了語言訓練題: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子期會曰:善哉,( )兮若( )。學生練習用文中的句式說句子,從感性上理解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此時教師小結:好一個善彈的伯牙,好一個善聽的子期,這正是: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這就是——知音,這就是朋友間的心靈相通。我繼續引導:那麼多人懂音樂,伯牙為什麼獨獨把子期當作知音呢?當聽到那些不著邊際的讚美時,你能體會到他的心情嗎?當時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種渴望,他渴望什麼呀?他一定在心中無數次呼喚,他呼喚什麼?終於,伯牙遇到了知音鍾子期,伯牙又是一種怎麼的心情?他一定會對伯牙說什麼呀?這一系列的問題深化了學生對知音的理解。最後我說:知音歡聚你想那會是個怎樣的場面呢?用咱們的聲音來表現知音歡聚的融洽和歡樂吧!接著學生在輕快的音樂聲中讀書。這樣,學生在聽音樂想象和一系列的思考研讀的過程中不僅感受到了藝術的魅力,從中體悟到了知音可遇而不可求,為突破課文教學難點伯牙為何絕弦?鋪下了情感的基礎。期間,我也利用句式善哉….發展學生的語言智慧,有意地培養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

音樂的薰陶感染對國小生的情感起著很大的作用,所以當學生還沉浸在知音歡聚的愉快氣氛中時,我配樂動情地描述:短暫的相遇讓兩人成為了知音,之後的離別又那麼難捨,兩人相約在第二年中秋再相見,伯牙日夜期盼,苦苦等待,好不容易等到見面的日子,卻傳來子期染病死的訊息。學生讀課文最後一個句子。我順勢引導:如果你就是俞伯牙,此時你的心情會怎樣?你會想什麼?做什麼呢?學生暢所欲言,接著我說:伯牙悲痛欲絕,是因為他鼓琴志在高山,再無人曰…..志在流水,在無人曰……,所以……,學生在回味讀書的過程中重溫了知音相聚的快樂,同時也就更懂伯牙絕弦的原因,接著我拓展引導:孩子們,伯牙斷絕的只是琴絃嗎?他還斷絕了什麼?同時,我引進了課外知識,子期死後,伯牙寫下的一首詩,配上悲慘的音樂,師生共讀,體會伯牙失去知音的悲痛心情和絕弦的極端行為,最後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再讀課文的最後一句。這一環節的設計昇華了學生的情感,對文章的解讀也就更深了。

另外,在板書設計上,我努力體現精煉、清晰的理念,板書條理清晰,美觀大方,幫助學生理清課文脈絡的同時也突出了課文的重難點。

1、關注學生的主導地位。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他們大膽表達,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

2、增強了學習目標意識。我注重對教材學法的指導,把講教材變為學閱讀,讓學生學得更主動。

3、注重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古色古香的課件和音樂把學生的情感帶到了充滿古文味道的課堂中。

4、追求本色語文和以讀為本的原則。課堂上紮實、有效地體現語文課所承載的內涵,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讓學生在多元化的閱讀中品味語言文字的味道,使語文課堂教學更高效。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內容,有說得不好的地方,懇請各位領導和評委老師多多指教,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