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人教四上數學教案5篇

在上課前擁有一份詳細的教案是可以讓我們有很大的安全感的,為了提升個人的教學效率,教案的準備是很重要的,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人教四上數學教案5篇,供大家參考。

人教四上數學教案5篇

人教四上數學教案篇1

一、總體說明

數學是為生活服務的。本單元解決問題,就是要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主要內容包括用乘法計算解決問題和運用除法計算解決問題。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運用乘法和除法一步解決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和掌握需要兩、三步計算解決問題。教材通過實際生活聯絡非常緊密、貼近度很高的生動例子,讓學生先從直觀的圖畫中瞭解資訊,再運用瞭解的資訊來解決問題,既培養了學生了解分析資訊的能力,也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運用乘法計算或除法計算來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2)培養學生了解資訊和分析資訊的能力,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生動的例項,讓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功感,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4)結合適當的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

三、教學設想

學習數學的目的就是要能運用數學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本單元的教學中,先讓學生自己觀察圖畫,瞭解和收集圖畫中的資訊,再運用所學的知識,根據資訊在小組中討論、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然後讓學生解決問題後總結和歸納生活中一般性的規律,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單元建議用5課時安排教學。數學廣角(單元教案)

一、總體說明

本單元的知識內容是通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擴充套件學生的思維,開發學生的智力。主要內容包括:統計中的重複問題和等式中實物代換問題兩種型別。是在學生學習了統計和等式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統計中出現的重複現象和等式中通過實物進行代換問題。通過運用集合的思想和等量代換思想解決實際問題。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二、教學目標

(1)理解統計中出現的重複現象,運用集合圖推算事物的數量。

(2)通過實物代換,初步理解代換思想,推算事物的數量。

(3)擴充套件學生的思維,開發學生的智力。

三、教學設想

根據奉單元知識內容相對比較抽象和學生的思維能力水平的特點。在教學中主要採用實物分析的方法進行教學.先讓學生能通過實物理解重複現象和代換思想,再通過適當的練習加強學生的思維訓練。使學生能充分理解,並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本單元建議用2課時安排教學。

集合的思想

教學內容

課標實驗教材三年級下冊第108頁例1,練習二十四第1、2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會藉助直觀圖,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使學生能借助具體內容,體會集合的思想方法,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問題。

3、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初步體會集合的思想方法。

難點:用集合直觀圖來表示事物。

教學準備

cai

教學過程

一、藉助熟悉題材,滲透集合思想

1、巧妙設疑,直觀感悟

(1)談話:老師知道同學們有很多的興趣愛好,有的喜歡音樂,有的喜歡美術,有的兩樣都喜歡,老師想進一步瞭解你們,請允許我對其中的一個小組進行調查,好嗎?

(2)(指定小組)分別在“音樂”和“美術”下面簽上名字,兩者都喜歡,兩邊都籤。

(3)全班一起統計喜歡音樂和喜歡美術的人數。

(4)(故作驚訝):咦,這個小組沒有這麼多人呀?問題出在哪兒呢?

(5)四人小組討論發現:統計過程中有學生既喜歡音樂又喜歡美術,是重複的,在計算總人數時只能計算一次。

2、圖示方法,加深理解

(1)(出示)先是兩個小組的集合圈,再把兩個圈進行合併。

(2)讓學生說一說圖中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義。

(3)讓學生列式求出喜歡音樂和喜歡美術的共有多少人。

(4)全班交流,說說想法。

(5)師根據課堂實際情況適當小結。

3、運用集合思想解決問題

(1)情境出示課本p110第1 題。

(2)學生獨立思考並解決。

(3)同桌交流,重點說說想法。

(4)反饋。(昨天和今天進貨的重複部份用重點號顯示)

二、靈活運用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問題

1、談話:小動物在討論在陸地上生活還是在水裡生活好。一共來了10種動物,有6種動物可以在陸地上生活的,有6種動物可以在水裡生活。這裡面有幾種動物既可以在陸地上生活也可以在水裡生活?

(適當給學生介紹“兩棲動物”的常識,擴充套件學生知識面。)

2、練習二十四第2題

要求:(1)學生獨立思考並解決。

(2)班內交流方法。

三、全課總結。

1、談談這節課的收穫。

2、小調查: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今天所學知識來解決。等量代換

教學內容

教材第109例2及做一做,練習二十四第3、4、5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操作、驗證等活動,初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數學思想。

2、培養學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和合作學習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利用天平或蹺蹺板的原理,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初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思想,為以後學習簡單的代數知識做準備。

難點:初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數學思想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或數學問題。

教學準備

卡片學具、。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師:看,今天水果園裡正在進行“體重”大比拼呢?(播放)我們先來看看西瓜姐姐多重?(4千克)你是怎麼知道的?

師說明:當天平平衡時,左右兩邊的物體一樣重,所以西瓜姐姐重4千克。

師:接下來進場的是蘋果妹妹,我們假設每個蘋果同樣重。(繼續播放)看!天平又平衡了,這又說明什麼?(引導學生說出:4個蘋果重1千克。)

師:看到這樣的情景,你想提什麼數學問題?

讓學生自由提出問題,師生共同解答。

二、教學新知。

(一)引導學生髮現問題,合作探究解決方案。

師:這個問題提得真棒,幾個蘋果與1個西瓜同樣重呢?(10個、12個、15個、16個……)

師:小朋友不要急著猜,好好動動腦筋。或者在小組內擺擺學具,通過合作解決這個問題。

(留給學生充足的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及操作學具的時間,老師巡視,給予學生適當的啟發與指導。)

小組彙報:這時大部分的學生喊出:16個。

師:你們是怎麼知道的?怎麼想的?

生1:因為:一個西瓜4千克(等於4個砝碼), 1千克(1個砝碼)等於4個蘋果,我們用替換的方法,把一個1千克(1個砝碼)換成4個蘋果。西瓜重4千克(4個砝碼),總共要換4次,因此是16個。

(師依學生的回答,一邊擺學具,利用直觀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

生2:我們組認為:如果第二個圖中天平的右邊變成原來的4倍,左邊也要變成原來的4倍,就是16個蘋果,天平才能保持平衡。

生3:一個西瓜和4千克砝碼同樣重,而4個蘋果和1千克砝碼同樣重,所以4千克砝碼就有4個4, 4×4=16(個)。

生4:……

(二)進一步體會等量代換方法。

師:小朋友說得都對,(展示:1個西瓜等於16個蘋果。)這時又來了波蘿哥哥,1個波蘿的“體重”等於2個蘋果。一個西瓜與幾個波蘿一樣重呢?()為什麼呢?

讓學生獨立思考,同桌交流,彙報結果。

生1:32個。

(可能有些學生會出現這樣的錯誤,老師要及時給予分析引導,再通過生生評析,幫助其改正。)

生2:8個。因為,2個蘋果可以換1個波蘿,1個西瓜等於16個蘋果,就可以換8個的波蘿。

生3: 2個蘋果換一個波蘿,16個蘋果裡面有8個2,16÷2=8(個),所以1個西瓜和8個波蘿一樣重。

生4:把2個蘋果變成原來的8倍就是16個,等於1個西瓜的重量。把1個波蘿也變成原來的8倍就是8個,這樣天平也平衡,所以是8個。

師:(略小結。)

(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完成p109“做一做”

學生獨立完成,老師巡視,個別輔導。講評時,讓學生說說是怎麼思考的,最後師生共同梳理解題思路:要求2頭牛和多少頭羊同樣重,首先要知道2頭牛和多少頭豬同樣重,再利用豬和羊的關係進行替換(計算),最後求出結果。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二十四第3題。

引導學生讀題、分析關係,並嘗試抽象地推導(計算)一下。如果學生抽象地想象有困難,可以讓學生先用學具擺一擺。

2、完成練習二十四第4題。

提示:直接比較1只雞和1只鴨誰重一些比較困難,可以轉化為2只雞和2只鴨,或4只雞和4只鴨的比較。

3、完成練習二十四第5題。

第1小題,把第一個等式中的△用□+□+□替代,就變成了□+□+□+□=240,所以□=60,而△=□+□+□,所以等於180。

第2小題,

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交流討論,尋找方法。

建議:直接用等量代換的方法來解決比較困難,可以先把三個等式的左邊相加,右邊相加,可得到2×(○+△+□)=200,所以○+△+□=100,然後再利用等量代換,依次求出○、△、□的值。

四、全課總結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知道什麼是等量代換嗎?

人教四上數學教案篇2

[教學內容]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科書第72——73頁

[教學目標預設]

● 知識與技能

1. 理解7的乘法口訣的意義,弄清每句口訣的來源。

2. 初步掌握7的乘法口訣,會用口訣進行計算。

3. 能用7的乘法口訣解決簡單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 過程與方法

經歷編制7的乘法口訣的過程,初步學會運用類推學習新知識的方法。

●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參與合作的意識。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小朋友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位新朋友,想認識嗎?趕快用掌聲把她請出來吧!(課件出示:白雪公主)她的好朋友是誰?(七個小矮人)今天是白雪公主的生日,小矮人們想邀請小朋友一起為白雪公主唱支生日歌,願意嗎?(課件:小矮人們聯歡的場景,並配上“生日快樂”音樂)細心的小矮人們還為白雪公主準備了小禮物呢!(課件:7個小矮人,每個小矮人手捧7朵鮮花)愛思考的白雪公主看到這麼多漂亮的鮮花,問了小矮人們一個問題:“你們知道這些漂亮的鮮花中藏著什麼數學問題嗎?”可是小矮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沒發現。相信聰明的你們通過仔細地觀察,一定會發現的!有信心嗎?(生:有。)那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噹噹小矮人們的“小老師”,給他們講講吧!(隨即貼出情境課題:我給小矮人當老師)

二、合作交流,探究體驗

[活動一] 探究7的乘法口訣的來源

1. “小老師”們,仔細觀察,然後把你發現的數學知識先寫在練習本上,寫完後可跟同桌交流交流。

2. 組織彙報交流,師板書。(通過學生的相互交流與補充,歸納出“7的乘法口訣”)

3. 把你們發現的數學知識給小矮人們讀一遍吧,讀完後說說你發現了什麼?引出本節數學課題:7的乘法口訣。(板書課題)

[活動二] 交流7的乘法口訣的記憶方法

1. 7的乘法口訣有幾句?你覺得哪句記?是怎麼記的?有沒有覺得不好記的?誰來把你的好方法介紹給他?

2. 生交流方法。

3. 用剛才介紹的好方法再記一遍。

4. 請“小老師”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如畫圖、擺學具、動作等表示一個乘法口訣,有困難可找小夥伴一起研究,也可請老師參加。

5. “猜一猜”遊戲。(一個學生說表示的方式與內容,另一個學生猜猜是哪句口訣)

6、師:“7的乘法口訣”都記住了嗎?一起再背給小矮人們聽聽吧!

7. 師:小老師們真厲害!相信這麼棒的老師教出來的學生也相當的不錯哦!現在就讓我們來閉眼靜聽小矮人們彙報學習成果吧!(通過想象與靜思,加深對口訣的記憶與鞏固,同時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感受成功的喜悅!)

8. 師:小矮人學會“7的乘法口訣”了嗎?他們都是怎樣跟你彙報的,你能把他們向你彙報的學習成果說給大家聽聽嗎?(學生彙報,強化記憶,同時鼓勵學生表揚小矮人。)

9. 小矮人們學會了的乘法口訣,這些口訣也非常高興,不信,你們看它都笑了。(隨機在課題的數字“7”上畫一個笑臉)

三、實踐應用,鞏固新知。

1. 遊戲:變魔術。(看口訣說算式,看算式說口訣)

2. 看圖列算式,說口訣。

(1)課件出示圖:一串糖葫蘆有7顆山楂,5串糖葫蘆共有幾顆山楂呢?如果一串糖葫蘆7角錢,那買6串糖葫蘆一共要花多少錢呢?(讓學生說出算式和相應的口訣)

(2)課件出示古詩《詠柳》,這首詩一共有多少個字呢?

(3)估計一下你一天要喝幾杯水?一個星期大約要喝多少杯水呢?

3. 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師: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也用到了“7的乘法口訣”來解決問題的呢?

四、小結。

這節課你開心嗎?最開心的是什麼?還想說些什麼?

五、板書設計:(略)

人教四上數學教案篇3

教學內容:

人教版五年制國小數學第六冊第六單元《梯形的認識》

設計理念:

關注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關注學生的需要,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數學活動是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教學目標:

1、觀察梯形的特點,概括歸納出定義,並且知道各部分名稱;通過動手操作找到等腰梯形的特徵;並對所學四邊形進行建構,能用集合圖表示它們的關係。

2、培養學生的觀察、歸納概括、動手操作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3、通過動手操作、討論、歸納等活動獲取新知,對知識進行建構,使其體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

經歷探究的過程,獲取新知,親身經歷知識的再現過程。

教學具 :

實物投影、剪刀、一張16k白紙、等腰梯形紙、量角器、直尺、三角板、一組梯形的題卡等。

教學過程:

一、從經驗出發匯入新課。

通過收集展示學生課前所畫的各種四邊形,並結合生活例項引入課題。

(評析:學生對梯形早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對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進行整理,為後面進行四邊形的建構奠定基礎。)

二、從需要出發合作探究。

1.瞭解學生的需要

師:憑前面學習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的經驗,你們想從哪些方面認識梯形呢?

預設:生可能從以下方面回答:

(1)定義

(2)各部分名稱

(3)特性

(4)特徵

……

師:那我們就按自己的想法先研究什麼樣的圖形是梯形。

(評析:學生已經學過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對研究方法已有一定的掌握,這樣教學以關注學生需求,教師可就著學生的思路進行教學,是教師跟著學生走,而不是教師拽著學生走,學生跟著教師跑。)

2.合作探究梯形的定義

學生選擇老師提供的研究材料(一組梯形的題卡、量角器、直尺等),先獨立思考,再以小組彙總意見討論。(學生以組討論,教師巡視,引導學生參與到活動中去。)

組織小組彙報交流,預設:小組可能從以下幾個方面回答:

(1)通過數一數、量一量等方法得知有四個角、四條邊、四個頂點、一組對邊平行,另一組對邊不平行的圖形是梯形。

處理應變:引導學生把“四個角、四條邊、四個頂點”等特點歸納為“四邊形”

(2)有一組對邊平行,另一組對邊不平行的四邊形叫梯形。

處理應變:引導學生把兩句話歸為一句話。

(3)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叫梯形。

處理應變:提問:“只有”起什麼作用。

……

(評析: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教師以合作者、參與者的角色與學生一起研究討論,學生由於有前面學習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的基礎,自己利用準備的工具和材料去研究梯形的特徵,教師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先自主探究,再合作交流完成學習任務。)

3.動手操作,創作梯形。

學生創作梯形,然後交流學生的作品及方法。

(評析:通過畫、折、剪等操作活動,學生更進一步掌握梯形的特徵。)

4.瞭解梯形各部分的名稱

(1)學生自學課本瞭解梯形各部分名稱,同桌拿起剛才剪的梯形指指各部分,並標出各部分的名稱。

(2)彙報交流,重點說說梯形的高在哪裡。

(3)學生把剪的梯形(標出各部分名稱的)貼在黑板上展示。

5. 觀察發現等腰梯形的特徵

(1)學生拿出老師給準備的等腰梯形,以小組通過動手操作,實踐找一找這樣的梯形特殊在哪兒。

(2)彙報交流,互相補充,達成共識。

可能出現的情況:a兩條腰相等

b上面底角、下面底角分別相等

c 對角度數的和是180

……

6.知識建構

師:現在,我們認識的四邊形家族中又多了一個成員,你們能把這幾位成員間的關係想辦法清楚地表示出來嗎?

學生分類整理學過的四邊形,然後展示交流整理結果,組織互評,激勵學生用不同的形式整理。

學生可能用集合圖表示或其他的方法表示。

(評析:通過對所學過的四邊形進行分類整理,學生系統整理掌握的知識。)

三、從興趣出發實踐應用。

1.玩一玩。

你能把等腰梯形只剪一刀就拼成一個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嗎?

(評析: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激發濃厚的學習興趣,也體現了玩數學的教學理念,這樣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主動參與到數學活動中去。)

2.找一找,數一數。在下面的圖形中找我們學過的圖形,數數分別有幾個?

國小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是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凡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教師絕不要提示或暗示,凡學生能自己得出的,教師絕不要代替。

在教學設計中,注重了對學生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的培養。為學生提供典型的感性材料,有目的地創設學生活動的空間,學生充分利用學具看一看,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拼一拼,說一說等操作活動,在猜想、爭論、驗證、互相補充中彙報交流、親自參與、親身感知、再現知識發展的過程,形成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使學生髮展了自己的數學思想,學會進行數學交流,傾聽別人的想法,並且注重了學生對四邊形的建構,使其理清關係、形成系統、完整的認識。力爭始終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為學生創設了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

人教四上數學教案篇4

學生的認知結構,只有在經歷學習活動的過程中主動才能完成。只有學生本人的積極思考、主動探索,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新。但在不少學校裡,我們仍常常見到這樣的現象:學生儘管像容器、接收器一樣把教師傳授的知識全盤接收,可到面臨實際應用時,卻一籌莫展,束手無策。這種高分低能型人才現象清楚告訴我們當今的教育不能僅僅滿足於知識的傳授,而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和技能,尤其要把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擺在首位。我班是創新教學改革實驗班,因此我在人教版新課標四年級上冊《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乘法》一課中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

案例描述

一、學前準備。

同學們格外有精神,老師可帶勁呢!

1. 觀察下列算式中兩個因數有什麼特點?(板書:因數末尾有0)

出示:6050 24020

師:你是怎麼口算的?

生1:先把0前面的數相乘。

生2:把0抹掉後再相乘,抹掉幾個0就在積的末尾添上幾個0。

生3:數一數兩個因數中一共有幾個0,就在積的末尾添上幾個0。

師:生1,生3合起來就是我們口算的方法(板書口算方法)你能用口算的方法進行筆算嗎?

2. 學生嘗試筆算並板演。

3. 小組討論:因數末尾有0的筆算乘法和口算方法一樣嗎?

生1:一樣。

生2:都可以先把0前面數的相乘。

生3:數一數兩個因數中一共有幾個0。

生4:只是把橫式寫成了豎式

二、巧用知識遷移,自主構建新知。

師:你能運用因數末尾有0的筆算乘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嗎?

1. 出示材料,特快列車每小時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車每小時可行106千米。

師:讀材料,你能提出什麼問題?

生1:特快列車比普通列車每小時多行多少千米?

生2:普通列車每小時位元快列車少行多少千米?

生3:特快列車3小時可行多小千米,半小時呢?

學生思維活躍,學生踴躍舉手,出現課堂的高潮。

師:讓老師提一個問題吧,你看老師提的問題中包含幾個問題?

(1)出示問題:它們30小時各行了多少千米?(生1:包含2個問題;生2:因為它有各字)板書子問題:特快列車30小時可行多少千米?普通列車30小時可行多少千米?

(2)分析數量關係,學生自主列算式。

(3)觀察這兩道算式的因數有什麼特點?(生:第一道算式因數末尾有0,第二道算式因數中間有0,板書因數中間有0)

(4)溫馨提示:請同學們分組完成筆算,筆算時務必做到快、靜、齊。(見圖1)

針對第一二組的提問:①3為什麼和6對齊?②積末尾的2個0是怎麼得來的?

針對第三四組的提問:①3為什麼和6對齊?②十位3和十位0相乘這一步可以省略不寫嗎?

生1:十位上的3須和第一個因數的每一位相乘。

生2:如果你省略不寫,積就會少一位數,積變小了。

③明明30=0,百位上卻寫1,為什麼?

生:進了位要加到來。

2. 請你說一說紅色得數是怎麼得來的?(見圖2)

同學們這麼聰明,我們就來練一練。

78054 20840 107130

三、創設情境,加深理解。

師:下面,老師帶同學們到數學王國遨遊吧!

1. 第一關:首先來到的是數學門診部,請你當醫生哦。

(1)計算85106時,十位8和十位0相乘這一步,積反正得0可以省略不寫。( )

(2)計算22516時,積的末尾沒有0。( )

(3)65040=2600 ( )

先讓學生判斷(2)(3)格外小心,學生在思維定勢影響下,就會負遷移。

師:當完了醫生,我們再去哪裡呢?

2. 第二關:選擇超市。

(1)400520最簡便的寫法是( )(見圖3)

(2)兩位數與三位數最小的積是( )

a、100000 b、10000 c、1000

(3)5600乘50,積的末尾有( )個0。

a、3 b、4 c、5

(4)50840,它們的積是( )

a、2320 b、20320 c、20xx

先讓學生去猜想,再筆算驗證。

師:大家表現得真不錯,我們繼續前進吧!

3. 第三關:設計廣場,請你當小小設計師。

( )( )=2400

這裡學生的興趣高漲,個個爭當設計師。

師:完成了數學王國的旅程,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四、師生小結,暢談收穫。

案例分析

這是我校創新教學改革示範課,得到了一致地好評,關於這個案例我們可以思考下面幾個問題:

1. 既然教學因數中間或末尾有0的筆算乘法,為什麼沒有從一般的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乘法中引入?

2. 為什麼出示材料是書中的例題卻當作練習講?書中的例題是已經提出問題的,而本節課卻讓學生自主提問題,學生問題基礎上篩選出例題中的問題?

3. 為什麼這節課改示範課中學生能全員參與、全神貫注呢?

回顧這節課,這節課最大的亮點是巧用知識遷移,學生自主建構認知。知識遷移屬於心理學範疇,它指的是先前的學習對以後的學習所產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由舊知識向新知識的遷移。

我們在教學中要注意讓學生牢固掌握已學的知識,並用這些知識去分析、探討相似內容的知識,即用已知來探討未知。本節課並沒有複習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而從口算乘法遷移到筆算乘法,小組討論口算方法和筆算方法進行類比,把過去遇到的知識技能用到將來可能遇到的情景中去,關注了學生的已有經驗和認知水平,是課新程理念最好的體現。

二、對知識由理解向表達的遷移。

很多人有一種錯誤的認識,認為表達是語文學科中的事,與數學無關。其實不然,理解是掌握知識的前提,而表達則是掌握知識情況的標誌。對知識和技能來說,理解知識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首要條件和前提,而對知識、技能的表達則是人們是否真正理解、掌握知識的一種重要標誌。任何人都不會否認這樣的事實:如果一個人不能將知識表達出來,是不能算是對知識已經理解和掌握的,儘管對知識的表達方式不盡相同。本課並沒有直接出示例題中的問題,讓學生自主提問題,給學生一個表達的機會,較好的解決了許多學生似懂非懂、思路不清晰的問題。

三、由理論知識向實踐的遷移。

數學活動有三個層面:直觀感知層面、認識理解層面、結合生活綜合運用層面。學生通過學習理解、掌握了一定的理論和知識,而學習掌握知識技能的目的在於在實踐中加以運用。在綜合運用層面,本課創設了數學王國的情境,以數學王國為主線,讓學生經歷了數學門診、選擇超市、設計廣場三個畫面,課堂的趣味性濃了,實現了理論知識向實踐的遷移。尤其是設計廣場這一環節,真的是波瀾起伏,孩子們通過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促進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

四、師生間情感體驗的遷移。

新課程提倡建立多元化、共同參與的激勵性評價模式。上課一開始,一句話的課前組織教學,同學們格外有精神,老師可帶勁呢!,把學生的無意注意轉變為有意注意,學生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課堂中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未知欲,實現了師生間情感體驗的遷移。

由於本節課對數學活動進行了精心設計和有效引導,巧用知識遷移,讓學生真正經歷了探索和發現的研究過程,學生參與到了認知的自主構建中來,不僅學到了數學知識,接觸到了一些研究數學的方法,而且還獲得了成功的體驗。這不就是我們新課堂教學所追求的嗎?

人教四上數學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現實情境中初步認識負數,瞭解負數的作用,感受運用負數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學生知道正數和負數的讀法和寫法,知道0既不是正數,又不是負數。正數都大於0,負數都小於0。

3.使學生體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絡,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教學重點:初步認識正數和負數以及讀法和寫法。

教學難點:理解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教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溫度計、練習紙、卡片等。

教學過程:

一、遊戲匯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現象)

1、遊戲:我們來玩個遊戲輕鬆一下,遊戲叫做《我反 我反 我反反反》。遊戲規則:老師說一句話,請你說出與它相反意思的話。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後走200米)③電梯上升15層(下降15層)。

2、下面我們來難度大些的,看誰反應最快。

①我在銀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②知識競賽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學校小賣部賺了500元。(虧了500元)。④零上10攝氏度(零下10攝氏度)。

說明什麼是相反意義的量(意義正好相反)

3、談話:周老師的一位朋友喜歡旅遊,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幾個旅遊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幫他留意了一下這幾個地方在未來某天的最低氣溫,以便做好出門前衣物的準備。下面就請大家一起和我走進天氣預報。(天氣預報片頭)

二、教學例1

1、認識溫度計,理解用正負數來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溫度。

課件出示地圖:點選南京出示溫度計和南京的圖片。首先來看一下南京的氣溫。

這裡有個溫度計。我們先來認識溫度計,請大家仔細觀察:這樣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攝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b、現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攝氏度嗎? (是0℃。)你是怎麼知道的?(那裡有個0,表示0攝氏度)。

(2)上海的氣溫:上海的最低氣溫是多少攝氏度呢?(在溫度計上撥一撥)撥的時候是怎樣想的呢?(在零刻度線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氣溫比0℃要高,是零上4攝氏度。(教師結合課件,突出上海的氣溫在零刻度線以上)。

(3)瞭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氣溫:北京又是多少攝氏度呢?與南京的0℃比起來,又怎樣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你能用一個手勢來表示它和0℃的關係嗎?(對,北京的氣溫比0度低,是零下4攝氏度)你能在溫度計上撥出來嗎?

(4)比較:“4℃”和“—4℃”的意義相同嗎?有什麼不同?(不一樣,一個在0℃以上,一個在0℃以下)。

① 上海的氣溫比0℃高,是零上4攝氏度,我們可以記作+4℃,讀作正四攝氏度,寫的時候先寫一個正號(指出是正號不是加號,意義和讀法都不同了)再寫一個4(板書),大家跟我一起來比劃一下。+4也可以直接寫成4,把正號省略了。所以同學們所說的4℃也就是+4℃。(板書)

負號能不能省略不寫?為什麼?

② 北京的氣溫比0℃低,是零下4攝氏度。我們可以用-4℃來表示零下4攝氏度(板書-4)。跟老師一起來讀一下。寫的時候可以先寫一個負號(指出是負號不是減號)再寫一個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劃一下。

(5)小結:通過剛才對三個城市的溫度的瞭解,我們知道記錄溫度時,以0℃為界線,用象+4或4這些數可以來表示零上溫度,用-4這樣的數可以表示零下溫度。

2、試一試:學生看溫度計,寫出各地的溫度,並讀一讀。(寫在卡片上)

3、聽一段中央臺的天氣預報,將你聽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溫度記錄下來。

4、小結: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得出:以零攝氏度為界線,零上溫度用正幾或直接用幾來表示,零下溫度用負幾來表示。

三、學習珠峰、吐魯番盆地的海拔表達方法(p4第2題)

1、同學們你們知道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從山腳到山頂,氣溫相差很大,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關的。最近經國家測繪局公佈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老師把有關網頁帶來了。(課件出現網頁,上面有簡單的文字介紹)。誰來讀一讀這段介紹。

2、今天老師還帶來一張珠穆朗瑪峰的海拔圖,請看。(課件動態地演示珠穆朗瑪峰的海拔圖)。從圖上,你看懂了些什麼?

3、我們再來看新疆的吐魯番盆地的海拔圖。(動態演示吐魯番盆地的海拔情況)。

你又能從圖上看懂些什麼呢?(引導學生交流,回答珠穆朗瑪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吐魯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4、珠穆朗瑪峰比海平面高,吐魯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種簡單的方法來記錄一下這兩個地方的海拔嗎?

(1)交流:珠穆朗瑪峰的海拔可以記作:+8844.43米或8844.43米。

吐魯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記作:-155米。(板書)

(2)小小結:以海平面為界線,+8844.43米或8844.43米這樣的數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155米這樣的數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四、小組討論,歸納正數和負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