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古詩鳥的教案最新8篇

合理的課堂布置和教學環境和良好的學習氛圍都是依賴於一篇優質的教案的,通過教案,教師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綜合素養髮展,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古詩鳥的教案最新8篇,感謝您的參閱。

古詩鳥的教案最新8篇

古詩鳥的教案篇1

教學目標

認識“樓、依”等12個生字,會寫“樓、依”等10個字。

正確、流利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中描述的畫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壯麗。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想象畫面,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深刻理解詩文的含義,並能用自己的話講出詩文的內容。

課前準備

課件。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激發興趣

今天,我們學習《古詩兩首》,這兩首詩都是唐代詩人寫的,都是面對祖國大好河山和大自然的美麗景色,不由自主就抒發的讚美之情。

二、初讀古詩,自主識字

自由讀詩

自主識字

認讀。

讀準“瀑、布”,韻母都是“u”,聲母分別是“p”和“b”。

“盡”是前鼻音,“層”是後鼻音。

識記。

“川”是象形字,出示甲骨文字形讓學生對照識字。

“樓、依、遙”都是形聲字,根據熟悉的構字部件來識記,也可以採用換偏旁的方式聯絡熟字來識記。

“欲”組詞“慾望、食慾”識記字義。

“層”,看看插圖,這鸛雀樓一層疊著一層,數數有幾層。

“爐”,從“火”從“戶”,表示家裡盛火的器具,聯絡生活想一想見過哪些爐子——煤爐、微波爐。可將“爐”與“廬山”的“廬”作比較鞏固字形。

指導寫字

“樓、依、爐、煙、掛”這幾個左右結構的字都是左窄右寬。“樓、依、爐、掛”要特別注意筆畫的穿插。“爐、煙”左側“火”的捺應改成點。

三、朗讀感悟《登鸛雀樓》

板書題目,並解題

[登鸛雀樓]題意是登上鸛雀樓。

師:簡介鸛雀樓,簡介作者

理解詩句之意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白日:太陽。依:依傍。盡:消失。詩句之意: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滔滔黃河水朝著大海的方向洶湧奔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欲:想要。窮:盡,使達到極點。千里目:眼界寬闊。更:再。詩句之意:要想看到更遠的風景,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樓層。

再讀詩句,品悟詩意

四行詩各寫什麼?(《登鸛雀樓》是唐代詩人王之渙所作的一首五言絕句。前兩行寫景,營造了景色遼闊、氣勢雄渾的意境;後兩行寓理於詩,寫出詩人積極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

詩句解析。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這兩句詩寫的是詩人登樓所見。“白日依山盡”寫遠景,意思是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黃河入海流”寫近景,意思是滔滔黃河水朝著大海的方向洶湧奔流,寫出了水的氣勢磅礴,景象壯觀。兩行詩對仗工整,“白日”對“黃河”,景物相對,色彩也相對;“依山盡”對“入海流”,動詞相對,厚重有力,既構成形式上的完美,也表達了充沛的氣勢。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兩句詩是詩人登樓所思。意思是若想看到更遠的風景,需要登上更高的樓層,表達了詩人不凡的胸襟與抱負。詩中的“千里、一層”都是虛數,可理解為更遠、更高之意,道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理。

看圖想象,有感情朗讀。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這一雄偉壯觀的景象,他會想些什麼呢?

總結全詩,體會感情。

?登鸛雀樓》這首詩通過描繪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雄偉壯觀的景象,抒發了詩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誦讀背誦。

四、作業佈置

朗讀背誦《登鸛雀樓》。

用自己的話說說古詩《登鸛雀樓》的意思。

第二課時

一、檢查複習

背誦《登鸛雀樓》。

?登鸛雀樓》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二、朗讀感悟《望廬山瀑布》

板書題目,並解題

[望廬山瀑布]望:遠看。題意是遠看廬山的瀑布。

師:簡介廬山(見附錄)

簡介作者:(見附錄)

理解詩句之意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日照:陽光照射。香爐:指廬山的香爐峰。(在廬山西北。山峰尖圓,煙雲聚散猶如香爐那樣,因此而得名。)生:發生,產生。(指山間雲煙冉冉上升,嫋嫋浮游。)紫煙:紫色的雲煙。(因為有太陽光的照射,雲霧顯出紫紅色的光彩。)遙:遠。前:山前。川:河流。詩句之意:太陽照在香爐峰上,峰頂雲霧瀰漫,濛濛的水汽透過陽光,呈現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煙,繚繞著香爐峰。遠遠望去,瀑布像一條巨大的白絲帶高掛于山川之間。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飛流:飛奔的流水。直下:筆直地流下。三千尺:是虛指。形容瀑布的高和長。疑:懷疑,以為。銀河:指晴天晚上空中出現的明亮光帶(天河)。落:瀉落下來。九天:指天的處。(古人認為天有九重,所以稱九天。)詩句之意:瀑布從很高很高的山峰上直瀉而下,使人以為是銀河從九天傾瀉下來。

再讀詩句,品悟詩意

四行詩各寫什麼?(第一行寫背景;第二行寫靜態;第三行寫動態;第四行寫聯想。)具體寫瀑布的詩句是哪幾句?(二、三句)

詩句解析

前兩句:寫詩人遠望廬山瀑布的雄奇之景。“一個“生”字把水汽冉冉上升的景象寫活了。“掛”字化動為靜,寫出了瀑布的雄奇壯觀。

後兩句:“飛流”二字表現出瀑布凌空而出,噴湧飛瀉。“直下”既寫出巖壁陡峭,又寫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是虛數,極盡誇張地寫出了山的高峻和瀑布飛流的壯觀。一個“疑”字率直道破這是詩人的想象,令人感到意味深長。

作者在詩中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比喻、誇張)

師:一、二、三句是比喻:描寫背景時,“生”字形象寫出了山間煙雲猶如從一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升起的一團白煙,飄渺與青山藍天之間。二句:瀑布像……。四句,用貼切的比喻,表現了自己奇特的想象,從而使整個形象顯得更加雄偉壯麗,也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讚美之情。第三句是誇張。不是實指,而是形容其長、其高。

那些字用得好?(生、掛、飛、直下、疑、落。)

師:“生”(上有)。“掛”字化動為靜,惟妙惟肖地表現出傾瀉的瀑布遙看時的形象,點名“遠看”題意。“飛”把瀑布噴湧而下的景象描繪地極為生動。“直下”既寫出山高峻,又顯出水流急,那高空直落、勢不可擋之狀如這些眼前。“疑”是大膽、奇特的想象。

你讀後有什麼感受?(瀑布氣勢磅礴,景色壯美。)

總結全詩,體會感情。

?望廬山瀑布》這首詩通過描繪廬山瀑布的雄偉壯麗,抒發了詩人對大自然的讚美之情,充分體現了詩人浪漫的情懷。

誦讀背誦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指導誦讀:一、二緩、舒;三、四快、高。

三、作業佈置

讀下面兩首古詩,不認識的字查查字典。

涼州詞

[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早發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讀背《望廬山瀑布》,並完成課後練習題。

四、板書設計 登鸛雀樓 望廬山瀑布

白日……

所見 遠望——照 生

黃河…… 遙看——看 掛

欲窮…… 近觀——飛 下

所思 聯想——疑 落

更上……

古詩鳥的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的生字,能理解詩句的意思,並能用自身的話說說《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描繪的情景。

3、理解詩的內容,使同學受到熱愛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薰陶。

【教學準備】

掛圖、投影。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複習

1、指名背背俺們以前學過的古詩。

2、揭示課題,板書:

望廬山瀑布

二、學習

1、理解課題的意思:

理解“望”“瀑布”。

你在什麼地方見過瀑布嗎?是什麼樣的,能不能說給俺們聽聽?

2、學會寫課題中的生字:瀑。

3、你知道廬山在什麼地方嗎?

4、學習這首詩:

⑴出示整首詩。

⑵指名讀一讀。

⑶再讀,可以討論,看能不能理解詩的意思,有問題可以提出來。

⑷交流:

重點理解“銀河”“九天”“香爐”“川”“三千尺”。

誰能講這首詩的意思?

評議,他講得怎樣?

再指名講詩的意思。

5、詩人為什麼要寫這首詩呢?你從什麼地方看出來的?

6、指導朗讀。

7、指導背誦。

三、作業

1、背誦古詩。

2、用自身的話說說《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描繪的情景。

?板書〗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壯美山河

疑是銀河落九天。

第二課時

一、複習

1、背誦《望廬山瀑布》。

2、《望廬山瀑布》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二、學習《絕句》

1、板書課題,解題,理解“絕句”。

2、簡介作者及背景。

三、初讀詩句,說說你能理解哪些詞語或句子的意思

1、自由讀詩句,讀準“鸝”“鷺”的字音。

2、交流,你瞭解了哪些詞語、句子的意思了?

四、學習詩句,想象畫面

1、學習一、二兩句:

輕聲自由讀一讀,畫出還需要理解的詞語。

誰能用自身的話說說這兩句詩句的意思?

指導朗讀,讀出舒暢預愉悅的心情。

2、學習三、四兩句:

指名讀一讀詩句,其他同學考慮:詩人看到了什麼?

討論,理解“西嶺”“千秋雪”相機板書,畫簡筆畫。

詩人是通過什麼看到西嶺上的積雪的?

詩人向門外一看,可以看到什麼?理解“東吳”。

為什麼說是萬里船?

用自身的話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3、指名說說全詩的意思。

4、總結全詩,體會感情:

⑴一行寫一個景,是按什麼順序寫的?

⑵小結:

先寫近景,後寫遠景,有動有靜,色彩明麗,表達了詩人無比舒暢的心情。

5、指名朗讀,練習背誦。

6、指導書寫“鸝”“鷺”。

五、作業

1、謄寫生字新詞。

2、背誦課文。

〖板書〗

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近景

窗含西嶺千秋雪,舒暢愉快

門泊東吳萬里船。遠景

古詩鳥的教案篇3

活動目標:

1、理解古詩的內容,學習有節奏地朗誦古詩,感受韻律美。

2、理解古詩中有關字詞的含義,萌發對祖國的美好河山的喜愛。

3、願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4、能自由發揮想像,在集體面前大膽講述。

5、鼓勵幼兒敢於大膽表述自己的見解。

活動準備:

1、幼兒用書19頁。

2、掛圖《絕句》。

3、語言磁帶。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

學習有節奏地朗誦古詩,感受韻律美。

活動難點:

理解古詩中有關字詞的含義。

活動過程:

1、出示掛圖,激發幼兒學習興趣。

2、啟發幼兒講述畫面內容,學習古詩。

(1)教師以提問的方式啟發幼兒描述畫面內容。

(2)在幼兒講述的基礎上,用古詩的第一句話進行概括,學習相關字詞。

3、完整地欣賞古詩。

(1)這四副圖連起來就變成了一首優美的詩,題目叫《絕句》,大家來欣賞一下吧。

(2)播放錄音,幼兒欣賞,進一步學習古詩《絕句》。

(3)引導幼兒理解古詩的內容和意境。

4、幼兒和老師一起朗誦古詩。

5、簡要介紹古詩的作者--杜甫。

古詩鳥的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10個生字。背誦三首詩。

2、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初步掌握每首古詩的主要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學習第一首古詩《鹿柴》。

教學步驟

(一)匯入

“柴”的讀音是“zhai”,鹿柴是地名。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古詩《鹿柴》。

王維,唐代山水詩人的代表之一,他還是畫家、音樂家。他的詩以寫山水為主,畫面感強,對聲音敏感是他的詩的特點。《鹿柴》是王維的《輞川集》20首中的一首。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輕聲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把古詩讀通順。

鹿、柴返、景復、照青苔

2、檢查自讀情況。

3、教師範讀。

4、看插圖,讀詩句,想想每句詩說的是什麼意思。

(三)學習詩句,理解詩意

1、理解第一句:“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1)用自己的話說說前一個分句的意思。

(2)讀整個詩句,說說“但、聞”的意思。但——只聞——聽見。

(3)讓學生讀詩句,然後用自己的話說說整句詩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1)齊讀第二句,並看圖,說說與第一句的情景有什麼不同?

(2)理解兩個分句的意思。

說說“返景”的意思。“復”的意思。

返景——陽光斜射進深林。復——又,再。

(3)讀全句,說說整句詩的意思。

3、讀詩句,用自己的話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明確:這首詩寫的是在深邃幽靜的山林裡,只聽見有人在說話,但看不見人,只有陽光透射過密密的叢林,照在青苔上。

4、這首詩,表現了一個怎樣的意境?

詩人描繪了山林的幽靜,寫出了詩人在山林深處,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美妙感覺。

(四)指導朗讀

鹿柴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

(五)總結

1、朗讀全詩。

2、背誦古詩。

3、學習了這首詩,請你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它表現了一個怎樣的意境?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學習第二首古詩。

教學步驟

(一)匯入

(板書)江上漁者,請同學們解釋“漁者”是什麼意思?

明確:指打魚的人。

范仲淹,北宋文學家、政治家。詩詞散文都寫得很好,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等八人被稱為“唐宋八大家”。著作有《范文正公集》。他寫的《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古今傳誦的名句。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輕聲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把詩歌讀通順。

鱸、魚君子

2、檢查自讀情況。

3、教師範讀。

4、看插圖,讀詩句,想想每句詩說的是什麼意思?

(三)學習詩句,理解詩意

1、理解第一句“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1)根據自己的理解,說說這句詩的意思。

(2)理解整句詩的意思。

明確:鱸魚:魚名,長江中下游一帶出產。江上來來往往的人,只喜歡鱸魚的味道鮮美。

(3)學生讀詩句,用自己的話說說整句詩的意思。

2、自學第二句詩,“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1)理解:君——你

一葉舟——像一片樹葉那樣的小船。

(2)讀全句,說說整句詩的意思。

明確:你看江中那隻小小的漁船,一會兒看得見,一會兒看不見,多驚險啊!

3、用自己的話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4、讀了這首詩,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

(四)指導朗讀

江上漁者

江上/往來人,

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

出沒/風波里。

(五)總結

讀了這首古詩,你體會到了什麼?

第三課時

學習目標:

學習第三首古詩。

教學步驟:

(一)匯入

(板書)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逢雪”:遇到下雪;“宿”:“投宿”;“芙蓉山”山名;“主人”:詩人投宿的人家。

劉長卿,唐代詩人。字文房,河間(今河南)人。詩多寫身世之嘆和山水隱逸的閒情逸致,也寫反映離亂之作。文筆簡淡,意趣閒遠,形成沖淡洗練之風格。長於五言,稱為“五言長城”。有《劉隨州詩集》。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輕聲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相逢、芙蓉、劉長卿

日暮、貧、窮犬吠

2、檢查自讀情況。

3、教師範讀。

4、看插圖,讀詩句,想想每句詩說的什麼意思?

(三)學習詩句,理解詩意

1、用學習前兩首詩的方法,自學這首古詩,理解詩意。

明確:這首詩寫的是天晚了,寒冷的白雪覆蓋著破爛的茅屋。聽到外面木柵欄門旁的狗叫聲,原來是主人冒著風雪,連夜趕回來了。

2、教師適時引導,點撥、解疑。

3、這首古詩描寫了一個什麼樣的景象?

(四)指導朗讀

(五)總結

古詩鳥的教案篇5

【活動目標】

1、理解詩意,學習朗誦古詩。

2、感受古詩中朋友之間的友誼,學會和同伴友好相處。

3、通過閱讀小圖、上下圖的對比觀察,瞭解故事的情節,通過一組圖片排序,瞭解故事情節的發生和發展,培養細緻觀察和較完整表述能力。

4、讓幼兒大膽表達自己對故事內容的猜測與想象。

【活動準備】

畫有古詩情節的圖片一幅,動畫視訊,配樂旋律一段。

【活動過程】

一、提問匯入。

提問:小朋友們,你們的好朋友是誰?你們一起做過什麼有趣的事情?

古代有個詩人叫李白,他和好朋友發生了什麼故事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二、欣賞古詩。

1、觀看動畫或ppt,初步感受古詩意境。

提問:故事中的兩個好朋友,他們在幹什麼?(幼兒回答)

教師小結:李白到好朋友汪倫家裡去做客。他們一起喝酒,作詩,兩人非常開心。幾天後,李白要乘船回家了,汪倫很捨不得李白,於是就在岸邊送李白。

2、教師有表情,有節奏的朗誦一遍古詩,請幼兒欣賞。

師:故事裡有一首小詩,請小朋友們豎起耳朵,仔細地來聽一聽。

提問:這首詩的題目是什麼?作者又是誰?

師:其實,這是一首贈別詩。是李白送給好朋友汪倫的詩。接下來,我給小朋友來解釋一下,這首詩的意思。

3、出示圖片或ppt,講解古詩大意(譯文口語化)。

李白乘著小船將要離開的時候,突然聽到了岸邊有人一邊唱歌,一邊用腳打拍子,告別的聲音。李白轉過頭去一看,原來是好朋友汪倫啊。李白非常感動,他覺得,這桃花潭的水即使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倫對我的情義深。

4、在初步理解古詩的基礎上,再次欣賞古詩。

師:意思明白了嗎?好,老師再來念一念,這一遍,請小朋友自己用心記一記,等一下,我們自己也要來學習這首詩。

三、教師指導幼兒學習誦讀。

師:你記住了哪一句詩?請你念一念。

1、教師指導學習單句古詩。

師:好,接下來,請你們跟著老師,整首古詩一起學一學,念一念。

2、請幼兒集體朗誦。

3、請幼兒分組朗誦。

4、請個別小朋友朗誦。

5、配樂齊朗誦。

四、聯絡生活,情感昇華。

提問:我們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好朋友,那好朋友之間要怎樣相處呢?(幼兒回答)

教師小結:小朋友之間要友好相處,不可以打打鬧鬧,玩玩具要知道分享……

結束語:好了,請小朋友找到自己的好朋友,我們一起友好地去外面戶外活動吧!

附古詩《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活動反思:

古詩教學對學生來說是比較枯燥、乏味的,學生能比較流利地背誦,但對古詩的背景、詩人的感受是很難理解的。對教師來說古詩教學不好把握,講解多了,學生不樂意接受,結果是把一篇篇充滿著深刻意蘊、豐富情感和詩情畫意的古詩文肢解得支離破碎。這次的古詩教學,一開課,我巧妙地利用學生喜歡的歌曲進行,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很快便進入了學習古詩的意境。學習古詩首先就要帶領學生看到詩人所感的那個場景,才能由此進入詩意的境界,誘發學生的情感。我運用故事引路,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本次教學中,我還藉助音樂、課件,讓孩子們進入了詩所描繪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礎上,引導孩子們去看、去想、去說、去聽、去悟。學生的思維在擴張,認知在深化,每個孩子眼中有畫,心中有景,此時此刻他們的情感也在不斷積澱、不斷昇華。“世間離別情萬種,多有詩人訴心聲。”課堂上我緊緊圍繞“離別”這一線索,去渲染、去感受,讓學生深深地去體會這離別之情。有人認為“詩歌是情感的藝術,多媒體的介入,由於師與機、生與機的交流,往往會削弱流動在師生之間的情感”。其實不然,假如教師能把握住“朗讀”這座橋樑,就能讓多媒體成為“情感交流”的媒介。所以本節課的教學,我把朗讀訓練貫穿教學的始終,第一步先自讀詩歌,懂得詩歌的大意;第二步進行解詞析句再品讀;第三步感情朗讀,最後熟讀成誦。

教學中,我努力的創設情境,“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淪送我情”這一詩句包含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如何讓學生體會?除了讀還是讀,我通過指名讀、引讀、範讀、齊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想象畫面,在讀中體會情感,體會作者的`內心世界——由難過轉為驚喜,再由驚喜轉為感動不已,通過朗讀表達出詩句蘊含的感情。不斷努力引導學生走進文字。送別是我國古詩一個永恆的話題,除了這首《贈汪倫》以外,還有許多感人肺腑的離別詩,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課上我還提供了幾首送別詩讓學生欣賞、感悟: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友人》、高適的《別董大》、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王勃的《送杜少俯之任蜀州》、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結合課前收集到的離別詩進行交流,最後我設計了“課外積累,個性飛揚”這一環節,讓學生進行課外拓展學習,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一節課下來,老師不能平復自己的情感,可惜的是情緒激動的不是那些學生。我不是學生,所以我不知道最後學生究竟有了怎樣的情感。是的,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有了情感的變化,在老師的指導下,也有了立竿見影的朗讀效果。那學生是不是就真的被打動了?看看學生的表情,聽聽學生的話語。歷史遙遠而又不遠,情同此心,心同此理,我想學生應該能夠被打。

古詩鳥的教案篇6

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認識偏旁“青”,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靜夜思》

活動過程

第一課時

課前板書課題:《英英學古詩》(給生字“英”和“詩”注音)

一、匯入新課

小朋友們,你們在一年級學過哪些古詩?(生:我們學過的古詩有《鵝》、《鋤禾》、《華山》)

誰能把這幾首詩背給大家聽聽?(學生背)

背得好!你們在家裡學過的古詩背給長輩們聽嗎?

二、解釋課題,教學有關生字詞。

1.這一題目告訴我們誰學古詩?(英英)對,英英是一位小朋友的名字。

2.我們用什麼辦法來記住題目中的“英”和“詩”?

3.要求學生進行書空練習,記住“英”和“詩”。

4.再讀課題。

三、初讀指導

1.看圖。

(1)課題右面的這一幅插圖,畫了哪兩個人?(英英和奶奶)她們在做什麼?(說話——談古詩)

(2)小結:英英和奶奶正在說話,從課題上我們可以知道她們談的話題是有關學習古詩方面的。

(3)第二幅插圖上畫的是什麼?(一輪明月高高地掛在天上,大詩人李白在窗前望著明月,正在思考著什麼)

2.自學課文。

(1)教者問:這篇課文和以往學的文章在形式上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嗎?

(2)分步揭示自學要求

(3)教學生字詞。

四、朗讀全文

五、課堂作業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初步理解《靜夜思》的意思。

2.課後練習3。

第二課時

一、複習提問

1.聽寫詞語:英英一首意思古詩靜夜思

“靜”的偏旁是什麼?(青)出示詞卡訂正。

2.《英英學古詩》這篇文章裡,英英說了幾次後?各講的什麼內容?

3.指名兩人讀課文,一人讀英英說的話,一人讀奶奶的話。(評議)

二、精讀訓練

1.學生輕輕地讀《靜夜思》教者板書或用投影儀出示《靜夜思》全文。

2.理解“靜夜思”的意思:“靜夜”就是靜靜的夜晚,“思”想念地意思。

3.詩中哪些詩句的意思你已經懂了?你是怎麼弄懂的?

4.這首詩的意思,實際上大家已經基本理解了,有不少小朋友是通過聯絡下文弄懂的。這很好!現在我們來看看英英是怎麼講的吧。

5.提問:《靜夜思》的作者是誰?(唐代大詩人李白)

6.朗讀指導。

(1)《靜夜思》的朗讀節奏:(“/”為句中停頓)

(2)“疑是”、“低頭”讀時語速要慢,表示詩人在沉思。

(3)“光”、“霜”、“鄉”要讀得清晰,停頓要長一些,表示感情一步步發展。

三、課堂作業

練習背誦《靜夜思》。

第三課時

一、導語

上兩節課,我們已經學習了《靜夜思》,並且弄撞了它的意思。現在,我們來看看書上的插圖圖畫了些什麼。

這個人是誰?(唐代大詩人李白)

你們能夠想象出筒子裡插的是什麼嗎?

二、想象與說話訓練

1.請小朋友仔細看看這幅圖,再把課文輕輕兩遍,想象當時的情景,說給大家聽聽。

2.提示:想一想:李白這時在哪裡?他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會怎麼做?

3.各自練習說,同桌互相試說,提出補充和修改意見。

4.指名當眾口述。

三、背誦《靜夜思》

1.《靜夜思》的第一句寫什麼?(景色)誰能把它背出來?

2.第二句寫了詩人的哪兩個動作?(舉頭望、低頭思)表達了詩人的什麼思想感情?(思鄉之情)

3.指名用自己的話講解全詩的意思。

4.指名朗讀《靜夜思》。

5.練習背誦,指名背誦。

四、總結談話

小朋友們,連同今天學的《靜夜思》,我們已經學過好幾首古詩了。你們覺得古詩怎麼樣?

五、寫字指導

1.須按筆順描紅的生字。

2.其他要描紅的生字

六、課堂練習

1.描紅練習。

2.背誦《靜夜思》。

古詩鳥的教案篇7

【教材分析】

古詩在中華文明燦爛的歷史長卷中是絕妙的華章,也是人類文化瑰寶。(望廬山瀑布) 是一首七言絕句詩,詩人李白運用誇張的創作手法,再現了廬山瀑布的雄偉壯麗。這首詩用字十分精彩,“生”字描寫了煙雲冉冉上升;“掛”字化動為靜,讚頌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飛”字生動寫出瀑布噴湧的景象:“落”字則描畫出巨流傾調的氣勢。“疑是銀河落九天”是此詩的精髓之句,比喻奇特、誇張。教師在活動中可通過課件、視訊等手段,讓幼兒感知“銀河”與“瀑布”的壯美之處,充分理解“銀河從天上瀉落到人間”的新奇比喻,進一步感受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活動目標】

1.瞭解古詩大意,理解“銀河從天上洩落到人間”的比響,體會詩文意境的美好。

2.能用語言表達自己對古詩的理解並有感情地朗通古詩。

3.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美麗,展開想象,體會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活動準備】

廬山瀑布視訊,古詩《(望聲山瀑布》,銀河與瀑布的圖片,教師自備幾首古詩的簡單圖片,《幼兒素質發展課程·多媒體教學資源包》課件 9,“幼兒學習資料”一一《我愛你中國》

【活動建議】

1.播放廬山瀑布視訊,引導幼兒認識瀑布,感受廬山的美。

提問:你覺得布像什麼?來到這麼美的地方,你的心情是怎樣的? 小結:廬山是我國的名山,是一個風景秀麗、令人嚮往的地方。

2.教師完整朗通古詩《望廬山瀑布》,引導幼兒欣賞、理解詩意。

(1)指導幼兒表達自己對古詩的感受和理解。提問:古詩的`名字叫什麼?你聽懂了什麼? 好像看到了哪些景象?

(2)結合課件,引導幼兒理解古詩含義,重點理解關鍵詞語:“生看”、“掛”、“飛流直下”。

(3)播放銀河與瀑布的課件,引導幼兒感受銀河的壯美,理解“疑是銀河落九天”一句的精能。

3.幼兒嘗試隨著音樂欣賞圖片並朗通古詩。

(1)教師結合圖片朗通古詩,幼兒小聲跟念。(請幼兒說說詩人李白當時的心情。)

(2)請幼兒閱讀《我愛你中國》第 32 頁,指讀古詩《望聲山瀑布》。

(3)請幼兒配樂朗誦古詩。

4.請幼兒玩遊戲“詩畫配對”,感受中國古詩的魅力。

分別出示《靜夜思》、《古朗月行》等幾幅古詩的畫面,讓幼兒觀察,教師朗通古詩,請幼兒進行配對

望廬山瀑布唐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古詩鳥的教案篇8

第一板塊 情境引入

(師生問好。)

師:老師在螢幕上打上了幾張照片,仔細看一看,能不能猜得出這些照片是拍攝在什麼季節?不單單要告訴我什麼季節,而且要告訴我從什麼細小的地方判斷出來的。

生:是春天,因為我是從照片上的花和柳樹知道的。

師:花紅柳綠是春天的象徵和標誌。

生:我從圖片上看到天非常晴朗。我覺得春天一般都是這樣子的,所以我判斷出這些圖片是在春天拍的。

師:可能春光明媚給你的印象很深,不過老師要告訴你,春天也是多雨的,不單單是晴朗的。

生:我從左下角那張圖上看出柳條已經發芽了,一般是在春天柳條才會發芽。

師:柳樹的這個狀態說明這是春天。這圖上有沒有你們熟悉的景物啊?

生:右下角的照片是七寶。(筆者注:上課學生來自於七寶鎮上的一所國小。)

師:你看出來,很好。七寶是江南古鎮,有將近千年的歷史。長江以南大片的地區,我們經常用兩個字來定義它,叫江南。今天我們就要學習一首關於江南的春天的古詩。請大家小聲地快速地讀一讀老師發給大家的講義。讀上面的詩,讀上面的作者介紹,讀上面註釋,現在開始。

(學生自由小聲讀講義)

評析:執教者精心採用學生故鄉景物創設情境,引導其理解江南及其景色的特點,入情入境,且直觀,親切,簡潔。

第二板塊 學會按照平仄誦讀古詩

師:哪位同學來告訴我,你讀懂了什麼?

生:我知道了《江南春》作者杜牧他是晚唐的著名詩人,與另外一位晚唐傑出詩人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生:我知道了在公元420到589年的南朝建立了許多,建立了大批佛教寺院。

師:知道了一個歷史小知識。

生:我還知道了南朝一共有四個朝代,是宋齊樑陳。

師:這也是一個小知識。讀得非常仔細。

生:我知道了南朝是從公元420年到589年。

師:這個時間段和這首詩還是有著很重要的關係。同學們剛才說到的都是和這首詩有關係的一些背景資料。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首詩。

(學生讀《江南春》)

評析:很多課堂上習慣利用媒體之形象、集中的特點出示文字來代替學生的閱讀,統一了學生對學習的關注點。《江南春》詞句淺顯,執教者為學生提供必要的紙媒和註釋,讓其自讀,而不是逐句解釋,激發了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引導學生交流讀懂的背景資訊,則能及時瞭解學生自學情況。更為重要的是,讓學生有充分運用已有知識得到自己學習的機會,而不單單成為課堂的配角。

師:聽了同學們的朗讀,老師也想讀一讀。不過,老師的讀法可能和你們有些不同哦,請大家仔細聽,然後告訴我,老師的讀法不同在哪裡?

(教師讀詩。)

生:老師讀得有快有慢。

生:我們都是按照一個說法讀的,比如說前面四個連在一起,然後斷一斷,再讀後面三個。老師不是這樣讀的,有時候,前面兩個字停一停再讀後面,有時候前面連在一起,後面讀得慢了。

師:這個同學聽得真仔細,她先說自己的讀法是四個字三個字這樣停頓,而老師的停頓不一樣。對呀,讀古詩要注意停頓(板書)。我們可以怎麼停呢?有好幾種方法,老師這裡介紹一種,你可以用最方便的2、2、2、1(板書)這樣來停。

生:我聽出,千下面是一個橫,就聲音長一點,裡下面是一豎就讀快一點。

師:這叫做平仄(板書),我們今天學習的古詩,也叫格律詩。它在聲音上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它必須按照一定的格式來寫。在古詩當中,我們把現在普通話裡的第一聲和第二聲稱之為平聲,它們比較舒展、平緩,當然也有極個別的第一聲和第二聲的字,發生變化,這個我們暫時不講。那麼第三聲和第四聲的字,叫仄聲(板書)。它比較短促、有力,讀得快一點。在我們停頓的時候,特別要注意第二個字、第四個字、第六個字(板書)如果它們是平聲,我們要讀得長一些,如果這二、四、六位置上的字是仄聲,我們讀得短一些。

生:我還發現老師讀得時候有輕有重。

師:對啊,詩裡包含著情感,所以你要跟著詩人的這種情感有輕有重地讀。

生:我發現老師讀的時候,每句後面都會有停頓,停頓好長時間才接著讀第二句。

師笑:呵呵,句子與句子之間也要停頓。好,同學們,想學一學這樣的讀法嗎?誰能第一個來試試看。

生:千里鶯啼綠映紅

師:有點味道了,不過有一個字沒有讀準,不要著急。停頓時要換氣。千里——鶯啼(拖長)——換氣,綠映——紅(示範),試試看!

生:千里——鶯啼——綠映——紅。(有明顯進步)

師:對,好多了。誰再能試試看?

生:千里——鶯啼——綠映——紅。

師:你不單單讀準確了,而且讀得很有情感。

生:千里——鶯啼——綠映——紅(響亮而有激情)。

師:真好!第二句誰願意試試看?

生:水村——山郭——綠旗——風。

師:這句其實很難讀,特別是要注意在停頓時換氣。有沒有同學願意再來嘗試一下?

(學生練習讀詩句)

師:後面兩句誰願意一起來?

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師:臺字再長一點試試看!

生:多少——樓臺——煙雨——中。

師:有沒有同學還想試的?

(學生練習讀詩句)

師:我們一起來,邊讀邊看老師的手勢哦。

(學生按照平仄讀詩)

師:很好,給自己掌聲。第一遍就讀得這麼好。老師配上音樂,再給大家讀一遍。

(教師配樂有感情朗誦古詩。學生集體配樂朗誦。)

評析:不講平仄的古詩教學不是真正的古詩教學。如何講解平仄是古詩教學中的難點。執教者啟發學生辨析質疑,然後清晰簡明地介紹有關概念,接著又細緻周到地組織學生模仿、學習、操練。學生從不會到會,教學效果明顯。如果前一板塊是詩意的情感匯入,那麼,這裡就是語言的形式學習。

第三板塊 辨析詞義體會詩境

師:同學們,在悠揚的樂曲聲中,我們讀了這首詩。你從這首詩裡,看到哪些景物了?

生:我看到了黃鶯。

生:我看到酒店門前高掛的布招牌。

生:我看到了靠山而建的城。

生:我彷彿看到了好多亭臺樓閣在風雨中。

生:我看到了佛教寺院。

生:我還看到了雨。

生:如果沒猜錯的話,第二句的村應該是村莊。

(教師依次板書景物)

生:我看到了一個連起來的畫面,水面上有許多許多樓臺,立在那個煙雨中,景色很美。

生:我看到了有一棵大樹,上面有好多黃鶯在歌唱,好多鮮花襯托著綠葉。

評析:梳理景物,學生自然而然地由說詞語,到說句子說畫面。在敘述過程中,學生內化教師提供的資訊,體會詩意,並表達出來。同時,學生也會明白,古詩是古人將所見之景描述下來,古今的情感是一致的。為最後的照片描述環節提供了語言素材,奠定了情感基調。

師:色彩多麼鮮豔。黃鶯在歌唱,還有很多的鮮花,還有樹木。一首小詩居然讓我們看到了那麼多的東西!這就是一首好詩,這首好詩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傳誦,傳到了明朝。有一個讀書人,他讀出了一些問題。(播放幻燈片)他說,千里鶯啼誰能聽得?千里綠映紅誰能見得?(生笑)若作十里,則鶯啼綠紅之景,村閣、樓臺、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這段話是文言,你理解它的意思嗎?

生:我覺得千里鶯啼誰能聽得指的是千里之外的黃鶯鳥叫誰能聽得到,那麼遠?我們又不是順風耳(眾笑),千里綠映紅誰能見得?離得那麼遠的桃花還有柳樹,誰能看得到啊?

師:所以說這句話的人說,要怎麼改啊?

生:就把它改到十里,就差不多能看得見了,也能聽得見。

師:你覺得千里和十里哪一個好?

生:千里好,我覺得這個千里是指整個千里都有鳥在叫,有柳樹發芽桃花開放,如果改成十里的話,就感覺很近,不怎麼美了。

師:你是從美的角度去體會的。

生:如果改成十里的話,讀起來也不怎麼順。

師:對對對,非常好!千是一個平聲字,讀起來很舒展,感覺很遠,地方很大。十,在古代是個仄聲字,讀上去很侷促。

生:南朝有四百八十寺,四百八十個寺,地方肯定很大,肯定能佔據一千里(眾笑)。

師:你把兩句詩裡面的數量詞合在一起理解,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

生:我認為千里它其實是一個虛數,它表示就是看上去很遠。而十里呢,就非常確切,就覺得這個詩,沒有多少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