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古詩教學方案8篇 古詩探索之旅:激發文學靈感的全面教學方案

本文將為您介紹一份名為“古詩教學方案”的教學資源。該方案以古代詩歌為基礎,結合現代教學方法,致力於提升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和欣賞能力。通過系統的教學步驟和豐富的教學素材,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古詩的背景、意境和藝術特點,培養其對中華文化的熱愛與認同。

古詩教學方案8篇 古詩探索之旅:激發文學靈感的全面教學方案

第1篇

1、“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遠離故土的人,總會思念自己的家鄉,這是人世間最美好的情感。同學們,你們學過哪些與“月”有關的詩詞呢?

2、是呀,故鄉的月亮總是那麼令人懷念,今天我們首先要學習的就是一首與“月”有關的詩。

(教師板書課題,出示字典中“泊”字的兩個音節(bó pō)及其不同的意義,選擇正確的讀音。齊讀課題。)

⑵ 王安石,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詩人。

2、根據註釋,四人小組討論詩句的意思並從中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感情。

3、自由朗讀,並從詩中找出能集中表達詩人想回家的一個字。(“還”字)

(可提示:從“一水間”、“只”、“數重山”等詞去體會)

將“綠”字與詩人曾想過的“到、過、入、滿”作對比,想一想詩人為什麼最後選”綠”?

假如你來到江邊,望著僅僅一江之隔的對岸,而對岸的不遠處就是你離開很久、思念很久的家鄉,此時你有何感想?

既然詩人已經離家很近了,而且他又這麼渴望回到家鄉去,那他為什麼不回去看看呢?

3、學生先猜測有幾種可能,師再順勢簡介當時的時代背景:

(詩人為了改革大計、為了國家大事,雖到家門卻不能還,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他從內心深處發出的“明月何時照我還”的強烈的思鄉情深深地震撼了我們。)

剛剛我們通過初讀詩句──緊扣題眼──朗讀感悟的方法學習了《泊船瓜洲》這首詩,下面我們繼續學習《秋思》。

(客居洛陽,又見秋風。心中湧起千愁萬緒,覺得有說不完、寫不盡的話需要傾吐,而一時間竟不知從何處說起,也不知如何表達。)

(帶信的人將要出發的時候,我卻又打開了封好的信。)

1、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嗎?這兩首詩中都因某個字用得特別妙而成為千古絕句,有誰知道是哪兩句詩、哪兩個字嗎?(綠、見)

我們已經體會了“綠”字的妙用,那麼秋風無形,何以用“見”,談談你的理解。

秋風本無形,但它可使本葉黃落,百花凋零,給自然界帶來秋光秋色,因而雖無形可見,卻又處處可見。用“見”就將秋風與秋風所帶來的肅殺的秋景聯絡起來,給讀者以暗示和聯想。

秋風無形,但處處可“見”;一個“綠”字,表達了眼前一片景,胸中無限情;一個“綠”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絕句;一個“綠”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話。現在讓我們也來當一回王安石,推敲一下以下的句子該用什麼字好。

1、上節課,學習了兩首思念家鄉的古詩,今天繼續學習清代詞人納蘭性德所寫的《長相思》。課前通過收集資料,你們有哪些收穫呢?(從作者生平及作品內容等方面進行交流。)

納蘭性德是清初滿洲貴族人士中,文學造詣很深,藝術成就很高的詞人。他的作品大多數反映滿洲貴族的生活情調,儘管缺少廣泛的社會意義,但情真意切,顯現著一種華貴的悲哀,一種優美的感傷。他和朱彝尊、陳維嵩被稱之為清代”詞家三絕”。

3、這首詞作於康熙十二年(1681)。是作者隨康熙皇帝東巡到山海關的途中所作。

4、納蘭性德善作詞,反對模仿,強調獨出心裁。“長相思”,詞牌名,內容多寫對家鄉、親人的思念。

⑴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走過一段山路,又走過一段水路,我向榆關那邊行。夜深了,周圍千百座帳篷裡亮著燈。)

⑵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風兒颳了一更天,雪又下了一更天,颳得我心兒碎,連回鄉的夢都未做成。在我的家鄉啊,可沒有這樣的風雲交加的聲音。)

想象作者深夜站在軍帳外,他在望何處?心裡又在思念誰呢?

1、根據插圖,引導學生質疑:為什麼詞人在夜深時無法入睡,這是怎樣的一種感情?

(從詞的內容看,寫的是從軍出征的人對故鄉的思念之情。作者無法入睡就是因為思念家鄉、懷念親人。)

1、輕聲自讀,想象詩中送別的情景,說說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

古詩教學方案8篇 古詩探索之旅:激發文學靈感的全面教學方案 第2張

第2篇

3.根據詩意,展開合理想像,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2.根據詩意,初步理解詩的意境及蘊含的哲理,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大聲讀兩遍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做到不錯讀,不漏讀。

2.自己檢測自學效果:學生大聲朗讀一遍課文後生字詞和整首詩文。

和小組內夥伴交流自己的學習成果:輪流讀生字詞,交流對生詞的理解。

小組輪流朗讀詩文,互說詩句的意思,互相糾正錯誤。

引導學生理解“盡”,指名說說“盡”的意思,幫助學生理解“盡”就是“完、消失”的意思。

太陽依傍著山巒漸漸下沉、消失,黃河水朝著大海滔滔奔流。

一輪落日,在連綿起伏的`群山背後漸漸西沉;黃河水自遠方奔騰而來,又波濤滾滾的向大海奔去。

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這一雄偉壯觀的景象,他會想些什麼呢?

欲:想要。窮:窮盡。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遠的地方。更:再。

我們已經學過不少古詩,有沒有李白寫的呢?(靜夜思、夜宿山寺、送孟浩然之廣陵、早發白帝城)

請同學們藉助拼音大聲朗讀詩文,比一比誰讀得正確、流利。

2.自己檢測自學效果:學生大聲朗讀一遍課文後生字詞和整首詩文。

和小組內夥伴交流自己的學習成果:輪流讀生字詞,交流對生詞的理解。

小組輪流朗讀詩文,互說詩句的意思,互相糾正錯誤。

日:太陽照:照耀(如果不這麼細緻地去分析,孩子們很可能把日和照當成“日照”這個城市來對待。)

方法與步驟同第一句。再指導學生進一步有感情讀詩句時,要引導學生品味“掛”字的妙用

理解這兩句詩,先理解“疑”字的意思,然後理解詩句的意思。詩意理解後要抓“飛流直下”與“落”感受瀑布的磅礴氣勢,指導學生讀出這種氣勢。

每句詩的意思理解完後,要回歸整體,讓學生把整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望廬山瀑布》是唐代詩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中描繪了廬山瀑布壯麗的景色,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第3篇

2、邊讀邊看插圖和註釋,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所描繪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會認“畔、御、侯”等3個字,會寫“畔、鶯、啼、御、暮、侯、隔”等7個字。

邊讀邊看插圖和註釋,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所描繪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所描繪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寒食》《泊船瓜州》。

2、邊讀邊看插圖和註釋,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所描繪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邊讀邊看插圖和註釋,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所描繪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邊讀邊看插圖和註釋,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所描繪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寒食是古代一個傳統節日,清明前的`一兩天,古人從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飯,所以叫寒食,我們一起來看看當年寒食節時的長安城什麼樣?

(2)想想每個詞的意思,不會的怎麼辦?(、看註釋)

(2)舉國上下都在過寒食節而皇宮又在幹什麼呢?如果你是長安的百姓看到這些你會有什麼感受?

出示課件:在這樣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你獨自一人在外漂泊,心裡會怎樣想?(回家)帶著這樣的思鄉之情再讀。

第4篇

1.讀懂例文《談談“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初步懂得什麼叫研究報告,知道怎樣寫簡單的研究報告。

2.按習作要求,選擇兩句詩,找到原作和有關參考資料,進行初步的探究和研究,並把學習收穫寫出來,培養表達能力。

3.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親和力和感悟力,提高學習詩詞的興趣。

每人發一張卡片,內容如右表,要求學生課外時間選擇課本第136頁的不太明白的兩句詩,去查資料或請教他人,完成表格。有興趣的可以多選幾句進行研究,

1.同學們喜歡古詩嗎?會背誦那些古詩呢?(學生展示課外積累)

3.激發:同學們真了不起,會這麼多古詩,想不想進一步研究它們?想不想把你的研究成果寫給別人看呢?

1.過渡:我們先來看一看一位同學的研究報告。(課本137頁)

⑵你覺得哪些內容應該寫,而報告中沒有寫?你準備怎樣寫,說給同學們聽聽。

⑶讀了這份報告,你認為寫研究報告前做那些事,可以幫助自己把報告寫得更好。3.小結過渡:對,寫報告之前要查資料,分析資料。我們來交流一下查閱資料的成果吧!

1.學生按所選定的詩句自由組合,進行交流,教師深入小組指導和了解學習情況。

(先說說自己的所得,互相補充,再推選一位作為發言人在全班交流。)

4.指名在全班口頭作文,教師引導學生評議口頭修改。

對這節課學生的表現進行鼓勵性的評價,佈置下節課書面作文的要求。

第5篇

?牧童》、《舟過安仁》兩首詩以輕鬆、詼諧的筆調描繪出悠然自得、無憂無慮的牧童和兩個張傘使風的頑皮兒童,凝練的詩句中充滿了童真、童趣。《清平樂·村居》以輕快、流暢的語言,徐徐鋪開一幅恬淡、愜意的農家生活圖,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1、識記本課7個生字並正確書寫、運用。正確、流利朗讀、背誦古詩詞。

3、藉助字典和課後註釋理解詩詞中字詞的意思以及整首詩詞的意思,想象詩歌描寫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想象詩詞所描繪的情景,並在說的基礎上改寫成一篇短文寫下來。

想象詩詞描寫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童年,是純真、難忘的歲月。身處童年,我們每天都在編織著美麗的故事。這些故事飽含著我們的快樂、夢想和追求。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古詩詞三首》也真實地再現了多彩的童年生活。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是《牧童》和《舟過安仁》。看看這幾個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們的影子。

2、指名讀詩,正字音,尤其注意“鋪、蓑”的.讀音。

3、反覆多讀幾遍這首詩,通過,結合課文註釋,想想詞語的意思,想想這首詩大體寫什麼。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畫出來。

3、學生採用不同形式的朗讀,邊讀邊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詩人呂岩借寫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發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鄉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剛才我們通過初讀詩句──瞭解大意──理解詩意──體會詩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學習了《牧童》。請你用這種方法學習《舟過安仁》。

⑴ 自由讀詩,要求讀準、讀通,看看註釋或藉助字典查不懂的詞。

⑷ 自學,看看能否弄清詩的意思,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特別提示:看圖理解是好方法。

詩人通過細心的觀察,把兩個頑童刻畫得栩栩如生。猜猜詩人當時是以一種怎樣的心情在觀察兩個孩童?

第6篇

2.反覆朗讀,結合註解,瞭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詩中描寫的意境,體會詩人喜歡大自然的感情。

學生:蒐集李白、王維的有關資料,蒐集描寫瀑布的詩詞、文章。

1.師即興背一首古詩,引發學生興趣。問:在你記住的古詩裡,最喜歡的是哪一首?請勇敢地背給大家聽一聽。

(2)說一說,通過自學,學懂了什麼?是用什麼方法學懂的?還有那些不懂的地方?

1.朗讀全詩,說說通過自學你從詩中感受到了什麼?

2.小組合作畫詩歌:瀑布在太陽照耀下像有紫色的煙霧在繚繞,遠看瀑布猶如一條白練,高高地掛在山川之間,從峭壁上一洩千尺,好像銀河從天而降。詩人把這氣勢磅礴的景象囊括在四句詩裡。各小組先把詩歌內容講一講,再合作畫出一幅畫來。

1.展示各組圖畫,再讀詩歌。按順序讓小組代表講解圖畫內容。

2.全班爭議:紫煙用在這裡恰當嗎?“三千、九天”是什麼意思?你從詩中感受到了詩人什麼樣的心情?

3.再讀課文,重點指導學生體會“生、掛”的妙處,理解“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意思。

4.學生獨自讀全詩,體會詩歌在措辭和修辭方面的特點。抽生說出自己的發現,大家點評。最後教師小結。

以朗讀比賽的形式,交流蒐集到的描寫瀑布的詩詞、文章。

(1)自學提綱:借鑑前一首古詩的學法學習本詩;讀準字音,把詩歌讀流利;對照註釋,思考詩句的意思,把讀懂的內容講給同桌聽;遇到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在小組內請教交流。

(1)小組朗讀詩歌,組長彙集讀不明白的地方,組內討論。

(2)小組學習彙報:先報告討論的問題,再彙報弄懂了什麼,是怎樣弄明白的?

(3)讀了這首詩,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景象?說給大家聽一聽。重點指導:“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反襯的寂靜,“但、聞、返、復”的意思。

(4)讓學生講講“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意思,想象詩的意境。

第7篇

1學會詩中騎、振、蟬3個生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背誦下來。

2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振、林越、意欲、立等字詞在詩中的意思,談一談自己對整首詩意思的理解以及詩人在詩中所表達的情感。

2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振、林樾、意欲、立等字詞在詩中的意思,談一談自己對整首詩意思的理解以及詩人在詩中所表達的情感。

1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振、林樾、意欲、立等字詞在詩中的意思,談一談自己對整首詩意思的理解以及詩人在詩中所表達的情感。

1展示圖片,從圖中看到了什麼景色與動物?(牧童、黃牛、蟬…)

2展示課件匯出課文題目《所見》,由課題同學向老師提問(《所見》的作者是誰?所見是什麼意思?所見看到了什麼?)

3匯入作者生平介紹,板書出作者名字。(袁枚(1716-1797),字子才,號簡齋,隨園先生。晚年自號蒼山居士,清代詩人、詩論家。浙江錢塘人。袁枚是乾嘉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乾隆三大家”; 代表作品有《小倉山房詩文集》、《隨園詩話》、《隨園隨筆》等。)

2同桌齊讀古詩、互評、互相正音。(注意強調騎、振、蟬字)板出生字詞,點名領讀(適時點出讀錯的字)、小組讀。3劃出停頓,老師範讀課文,點名朗讀課文,讀出詩句韻律感。教師適當點撥,達到合理停頓,適時點出字詞讀音。

6小組學習課文,與大家分享學習成果或提出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林越:樹林、意欲:想要、蟬是什麼?振:迴盪、閉口立:忽然不出聲了)老師時板書並回答學生的質疑。

1自由朗讀古詩,想一想詩中哪裡是寫靜態的、哪裡是寫動態的?在詩中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動態:騎、振,靜態:意欲、閉口,看到:牧童、黃牛、蟬,聽到:歌聲、蟬鳴)

2再讀古詩,利用工具書和學習資料進行“小組學習”。小組討論各詩句的意思。(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交流討論。) 3點名回答,根據學生回答,教師適時小結出各詩句的意思: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迴盪。他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突然停止了前行不再高聲歌唱。

2學生反饋,把所想象到的畫面說給大家聽。(野外林陰道上,一位小牧童騎在黃牛背上緩緩而來。也不知有什麼開心事兒,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響,整個樹木全給他驚動了。 忽然,歌聲停下來,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緊閉,兩眼凝望著高高的樹梢。“知了,知了,知了……”樹上,一隻蟬兒也在扯開嗓門,自鳴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將蟬兒捉一手呢!這情景,全被詩人看在眼裡,寫進詩中。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那高坐牛背、大聲唱歌的`派頭,何等散漫、放肆;後寫小牧童的靜態,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麼專注啊!這從動到靜的變化,寫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廳多事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至於下一步的動靜,小牧童怎樣捕蟬,捕到沒有,詩人沒有寫,留給讀者去想象。)

5全班交流所體會到的思想感情,教師加以引導:(《所見》向我們展示了一幅生動的牧童行歌捕蟬圖,抒發了詩人對田園風光的喜愛之情。)

1自由讀詩,帶著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思想感情朗讀。

2比賽讀詩,單個比,小組比,男女生比。(教師適當點撥抑揚頓挫)

第8篇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感受小草頑強的生命力;想象兒童在花叢中捕蝶的快樂。體會詩人熱愛春天、熱愛生活的情感。

一、複習匯入:學習《找春天》後,我們發現了春天剛來到時的一些景物,如,小草從地下長出來,稀稀疏疏的。今天我們將學習兩首描寫春天的古詩,看看同學們對春天能不能有新的發現。

3、結合課後“我知道”,瞭解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情況。

如:理解詩中的“歲”是“年”的意思;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中的不同畫面,想想“枯”和“榮”應該分別是哪一幅圖描繪的景象,直觀形象地理解“枯、榮”的意思。

3、學生練讀,啟發學生想象野火焚燒枯草和春天野草復生的畫面,體會感情。

2、小組討論、交流小草在一年中的'生長情況,感悟小草頑強的生命力。

榮:草字頭的橫不能太長,禿寶蓋要寬,“木”字橫要短,撇捺伸展開。

1、出示畫面,讓學生回憶學過的宋代著名詩人楊萬里的詩《小池》,今天,我們和詩人楊萬里一起去欣賞春天的景色,板書課題。

3、匯入:楊萬里在新市徐公店看到了什麼呢?他用一首詩寫了出來,我們一起讀讀吧!

3、小組讀,合作學習,說說詩中寫了什麼?(引導學生觀察圖畫並根據詩文內容回答。)

如:“稀疏的籬笆”、“小路伸向遠方”(看課件);理解“未成陰”

樹上的花已經落了,但樹葉還沒有長得茂盛濃密,不能遮擋太陽(看課件);詩中的“走”是“跑”的意思。

五、結合課文插圖,引導學生給《宿新市徐公店》編故事。

2、說說《村居》和《宿新市徐公店》這兩首詩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描寫春天的景色。前兩句都寫了春天的景色,後兩句都寫了兒童的活潑和快樂。)

菜:“採”是八畫,不要把第三筆“點”和第六筆“豎”誤連成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