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職場 > 職場跳槽

你需要理性的分析跳槽這門技術活


正如巴菲特所言,我們每個職場人都在一艘搜職場的船上。有的尚好,有的漏水,你是努力補船,還是努力嘗試去換艘船?想必,你有答案。

十年面試官,作為過來人的總結:找工作的方法論,有時候比工作的方法論更重要。

你需要理性的分析跳槽這門技術活

如下有5個問題,請根據你的實際情況作答,如果有符合的,請在心裡打勾:

□ 剛工作不久,在“大公司”和“小公司”的offer之間猶豫,感覺各有利弊;

□ 在大公司工作5-10年了,中/小型公司有管理崗,薪資也不錯,又擔心風險;

□ 曾經有過“後悔”經歷,感覺跳槽了還不如以前的公司好,後悔啊;

□ 現在想跳槽,一直遲遲下不了決心,有時候感覺這裡也挺好的,先幹著吧;

□ 30多歲了,還是一個基層工作者,想通過跳槽走向管理崗位;

如果你有上面的問題,一點也不意外,因為我身邊的朋友幾乎人人都要。甚至有朋友說,他每天都想跳槽,只是一直沒跳。

很多人的職場恐慌和焦慮,不是來自目前的工作壓力,而是來自擔心未來找不到理想的下家。

我朋友,35歲男性,在一家餐飲公司做銷售,不帶團隊的那種。他的恐慌就在於35歲還沒做到管理崗,如果再出去找工作,會不會被人”鄙視“,只能找繼續幹銷售的工作。在他看來,一直做基礎的銷售工作無法實現他的職場抱負。

就如一個20多歲的程式設計師不會焦慮,30冒頭的程式設計師稍微焦慮,35歲+的程式設計師天天焦慮。因為在現有的工作崗位上,人人都會考慮“下家”的問題,一旦意識到風險和無助,就會恐慌和焦慮。

再者,由於“跳槽”的不確定性,導致未來要去的那家企業存在顧慮,萬一“沒跳好”、萬一“跳進了新坑”、萬一“跳了還不如不跳”等諸多萬一,又加劇了這種焦慮。

不跳,焦慮;跳,也焦慮。我好難啊!

請注意:

本文不是教你面試的文章,而是教你在跳槽前如何識別自身市場價值、判斷跳槽時機、以及甄別目標企業風險的乾貨文章,教的是實打實的“跳槽思維”。

有了這項跳槽思維,可以在構思跳槽計劃的時候,精準定位,先謀而後動,消除恐慌和焦慮。

首先,洞悉跳槽2大誤區,瞭解自己以往走過的彎路

誤區一、被慣性驅使

人也是動物,是動物就有本能,有本能就會有思維慣性。

被慣性驅使的表現有3種:

1、逃避挫折。在日常工作中,遇到不順心、不如意的事情十之八九。但有一部分職場人會把“跳槽”當做自己的備胎,稍有不順心就要打退堂鼓,心裡想著“大不了不幹了”、“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這是一種被自己的逃避挫折的慣性在驅使。

2、盲目追求高薪。工作中人人都喜歡升職加薪,這個人之常情。但將這種追求高薪的慾望加之擴大化,滿腦子都是盲目追求高薪的想法,就是一種非常錯誤的想法了。已經失去了作為職場人的理想,而被“動物”的本能所左右。

3、這山望著那山高。追求更高的職位、更高的薪資,是每一個人職場人的“抱負”。這山望著那山高,就會引發自己的猶豫和彷徨,無法理性的去規劃自己的職業發展,而在這種猶豫中惶惶不可終日。每家公司、每個崗位都有自己的優勢,心中不明白自己想要什麼,只能來回糾結。

誤區二、隨遇而安

跳槽本應該是一項“高目標、高標準”的行為,很多時候一些人卻只是為了跳槽而跳槽,完全沒有了“跳槽的追求”。

隨遇而安的表現有3種:

1、缺乏目標。在旅行中的隨遇而安,是一種愜意。在職場生涯中的隨遇而安,卻是一種誤區。造成職場“隨遇而安”的首要原因就是缺乏目標,沒有中長期的職業規劃,更不知道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的方向在哪裡。沒有目標,就好像沒有方向的航船,最終將會迷失在茫茫大海之中。

2、來者不拒。跳槽這事,有些人不知道該怎麼跳,有些人卻在天天跳,這就是來者不拒。這樣的職場人,什麼樣的公司面試都會去,如果拿到的offer數量不多又趕上自己急於跳槽,不管對方公司怎樣都會去。這樣不加選擇、來者不拒的跳槽風格,萬萬要不得。

3、沒有更高追求。在“跳槽”“換工作”這件事上,我一直建議身邊的朋友一定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努力提高自己“下家”的水準,這樣才能水漲船高,拉高自己的段位。如果沒有更高的要求,平薪跳、平級跳,甚至降薪跳、降級跳,就屬於自我貶值,對於自己長期的職業發展沒有好處。

其次,掌握“跳槽思維”3模組,高瞻遠矚避免跳進新坑

什麼是“跳槽思維”?

日本著名作家北野唯我在《跳槽聖經》中,對“跳槽思維”進行了描述:

在跳槽過程中,需要的不是相關的知識和資訊,而是如何選擇的判斷標準,也就是“思維方式”。

又如《認知》一書中講到: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不是外貌、學歷、智商、財富,而是認知能力的偏差。

有些人為何通過跳槽薪資翻翻、價值倍增,而有些人真的跳了還不如不跳、自我貶值。兩者的差距就在於“跳槽思維”的不同。

上面講到的“思維方式”和“認知”,其實就是“跳槽思維”。

“跳槽思維”包括3個模組,分別是?

模組一、向內看,識別自己的市場價值

什麼是市場價值?

職場人的市場價值,是由技術資產、人脈資產和行業生產力3種要素共同決定的綜合體現。由這三種要素所組成的立方體體積越大,那麼工資/薪酬的預期就越高;相反,立方體的體積越小,工資/薪酬的預期就越低。

理想的職業,應該是這三種要素至少有兩種處於較高的水平上。

你需要理性的分析跳槽這門技術活 第2張

工資/薪酬預期=技術資產*人脈資產*行業生產力

三種要素分開解析:

1、技術資產

所謂技術資產,是指一個人擁有多少有價值的技術。這裡的有價值的技術,既可以是你的專業能力,也可以是你的工作經驗。

比如你是20多歲的研發工程師,那你的技術資產更多的就是專業能力;如果你是一個40歲以上的資深銷售,那更多的就是經驗。

簡單講,20歲的時候依靠專業性技術來競爭,30歲以後依靠經驗來競爭。這些都是我們的技術資產。

2、人脈資產

人脈資產,是指一個人所擁有的“人脈關係網路”。人際關係網路越多,就說明擁有的“人脈”越有價值。

無論在什麼行業,你會發現總有這樣的一些人,他們只依靠自己的人脈就可以拿到不錯的業績,這樣的人的人脈資產就屬於非常優質的資產。

如果你離開了現在的崗位,你的人脈、客戶很快就會把注意力、資源、成本投入到你的替代者身上,就說明你原先的“人脈資產”只是靠你的崗位、權利,而非真正的人脈資產。

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我們應該盡力增加人脈資產,有目的的去積累。

3、行業生產力

簡單講,就是一個行業領域內的從業者的平均每人創造的價值。

你有沒有發現,金融行業的從業者,有的甚至20多歲就已經身價千萬,寶馬賓士、洋房別墅;而有一些傳統行業的從業者,比如超市理貨員,儘管40多歲還是月薪3000塊。這個差距就來自於行業生產力。

市場價值,受行業生產力的影響最大。

你需要理性的分析跳槽這門技術活 第3張

識別自己市場價值的方法

如何識別自己的市場價值?

上面我們已經學習了市場價值的三要素,並對每一個要素都一一做了解析,接下來我們進行自我市場價值的識別。

1、確認技術資產和“保質期”

在考慮跳槽時,首要的動作不是去構思意向的崗位和公司,而是盤點自己的“資產”,尤其是先判斷自己有多少有價值的技術資產。

任何一家企業聘請你過去,都是要用你的技術資產(專業能力或經驗)來解決實際的問題,所以對於企業而言,你的技術資產也是他們重點評估的地方。

常用的方法就是MECE法則,將你的技術資產窮盡的寫下來,然後在歸類。比如,你現在的技術資產包括:一是國內知名網際網路金融公司的大客戶銷售工作;二是團隊管理(10人左右的銷售團隊);三是新區域公司的組建;四是豐富的專案管理經驗,既懂得專案管理流程,也有較多的疑難雜症的處理經驗。

不光要盤點自己的技術資產,還要靠自己這些資產的“保質期”。這裡的“保質期”,其實就是你的技術資產的有效性的通俗的說法。

比如,大客戶銷售經驗的有效期就比較長,因為很多大型公司都需要這樣的銷售能力;而如果是紙質媒體的排版工作經驗,保質期就很短,因為現在新媒體的興起已經大大弱化了這項技術資產的價值。

這裡必須提醒的一點是,能夠應用到新崗位上的專業能力/經驗才是真的技術資產,不可遷移的技術資產沒有價值。

2、確認人脈資產和優質程度

如果你是剛入職場的小白,20歲出頭,沒有多少人脈資產也很正常。但如果你是工作了10年的職場老司機,還沒有多少有價值的人脈資產,那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上文我們講了,人脈資產=你的優質人際關係網路。對於很多優秀的人,緊緊依靠人脈資產就可以找到不錯的工作。

比如,你確定要跳槽,目標是國內頂級的網際網路公司。作為“有追求”的你,就不應該在招聘網站上海量投遞簡歷了,那是比較低效的做法。

你可以通過自己的客戶檔案、社交群、社交APP、同學錄和獵頭朋友等,來查詢你的人脈資產,從中找到可以幫助到你的優質人脈資產,從而快速的連結你和目標企業/崗位。

我有一個HR朋友,他換工作從來都不會在網上投遞簡歷,因為他一直堅信人脈資產的力量。也幸好他的朋友圈比較廣。除了第一份工作不是朋友介紹的以外,後邊所有的工作都是朋友介紹的,且都是不錯的公司和崗位,關鍵薪資也得到了一個較大幅度的提升。

重點提示:人脈資產的培養需要投入時間和精力,越早有目的的搭建人脈資產越早受益。

3、確認所在行業生產力

無論一個人的技術資產和人脈資產多麼高,如果選擇錯了行業,那麼個人市場價值也不可能太高。

簡單點講,所在行業的生產力有可能成為一個人市場價值的天花板。

比如,你是一個剛入職場的小白,行業是網際網路金融行業,經驗沒有,人脈沒有,全靠一張嘴打天下。而你的叔叔,是一個車間主任,生產流水線的工作技能和經驗超級豐富,並且在他那個行業內人脈非常廣泛。按理說,叔叔的市場價值應該比你高,但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的。叔叔年薪8萬,算到每個月也就不到7000塊錢。而你,大學本科一畢業,公司就給開出了8000的工資,假以時日月薪幾萬不在話下。

如果你確定要跳槽了,就要看看自己所在行業的行業生產力是否OK。如果發現你所在的行業生產力還處於高速發展狀態,比如新媒體、網際網路金融等,完全可以考慮在現在的賽道內繼續深入發展。如果你發現現有行業已經處於“夕陽產業”,那我就建議儘早換賽道。

對於你想去的行業也是這樣,判斷新行業的行業生產力,已經處於行業生產力下降的領域,就不要去了,因為那很可能成為一個新坑。

模組二、向外看,專注上升行業

瞭解上升行業,我們需要先了解企業生命週期理論。

在伊查克·愛迪思所著的《企業生命週期》一書中,將企業的發展階段分為成長階段和老化階段,其中成長階段包括孕育期、嬰兒期、青春期、盛年期,老化階段包括官僚期和衰老期。

你需要理性的分析跳槽這門技術活 第4張

企業生命週期模型

對於職場人跳槽而言,人人都想去成長期的企業,因為充滿了無限機會和可能,尤其是嬰兒期和青春期兩個階段。

迴歸正題,上升行業,我們就可以理解為處於成長階段的行業。

我們為何要專注上升行業?

其實道理都非常明白,因為上升行業可以最大化提升我們的市場價值。

在《跳槽聖經》中,給出了一個“電梯模型”,我們來看下圖:

你需要理性的分析跳槽這門技術活 第5張

電梯模型

從上圖,可以清晰的看到:

處於上升行業的你,發展速度=V1+V2

處於衰退行業的你,發展速度=V1-V2

其中,V1是你個人的成長速度,V2是行業發展速度。如果行業的衰退速度大於你個人的成長速度,你的發展速度就為負值,不進反退。

發現上升行業的2種方法:

1、關注創業和投資的風向

創業者和投資家,是一群非常精明的人,他們的創業舉動和投資風向都有非常好的借鑑意義。

如果你想做一次精明的“跳槽”,可以提前關注創業者和投資的風向。

比如,網際網路教育行業,就是一個悶聲發大財的行業。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你總是注意到了一些明星企業的融資情況,卻往往看不到國內很多網際網路教育公司,幾乎天天都有的融資幾個億的資訊。

再比如,一家已經成功的企業中,工號前幾位的大佬出來創業,他們也一定是看準了某個行業的發展契機。如果你有膽量,這個時候跟進也不失為一次精明的跳槽。

不要只相信自己的判斷,還要通過整合網路資訊,依靠這些創業者和投資家的判斷,來增強自己對行業發展態勢的判斷。

2、關注打破格局的“另類”

打破格局的“另類”,很多時候往往異軍突起,成為新領域的領頭羊。

比如,以公眾號為首的新媒體崛起後,火速搶佔了讀者的第一心智,紙媒迅速衰退。但公眾號的新媒體是基於朋友圈的閱讀和轉發,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受到了限制。而今日頭條的發展,是依靠演算法採集讀者大資料從而推算出讀者的喜好,從而有針對性的推動,大大提高了讀者的閱讀體驗,增強了讀者粘性。

再如,K12教育領域,前幾年以線下開班為主,甚至有一些公司已經做上市了。教育直播、雙師模式的興起,不僅大大提高了師資的利用率,提高了教師的收入,還降低了教育公司成本和消費者的支出,可謂是多贏。於是此類公司發展迅速。

還有很多領域和行業,依靠先進的技術和理念,不斷在打破現有格局,成為另類,實現彎道超車。這樣的行業值得關注。

當然,獲取行業資訊的方式還有很多,以上是相對比較權威的兩種方式。

你需要理性的分析跳槽這門技術活 第6張

模組三、有取捨,適合的就是最好的

跳槽的過程,其實也是一次取捨的過程,是煉心智的過程。

在《斷舍離》書中講到:斷等於不買、不收取不需要的東西,舍等於處理掉堆放在家裡沒用的東西。離等於棄對物質的迷戀,讓自己處於寬敞舒適,自由自在的空間。

雖然這是一部生活類的書籍,但引申意義對於職場通用適用。跳槽過程中,分析適合自己的因素,要敢於廢棄自己的執念、與自己不匹配的要素,最終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才能得到職業發展的空間。

要取捨的地方有很多,比如:

小公司的高職位 VS 大公司的小職位

高收入的執行層 VS 低收入的管理層

跟著以前的老闆去創業 VS 留在現在的公司繼續幹

......

這些地方,都需要我們去理性的判斷,從中識別出風險來,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向。

你需要理性的分析跳槽這門技術活 第7張

如何識別一家企業的風險,三步走:

1、逆向分析,看企業競對的發展態勢

一家靠譜的企業,其競對公司也往往因為要保持其市場份額,發展態勢也較良好。這就好比我們剛才講到的“電梯理論”,一家公司如何處於一個較好的行業內,發展勢頭自然也不會太壞。

當然,也並不是所有處於好行業的公司就是靠譜的公司。判斷一家公司是否有風險,也必須結合以下兩點。

比如,2010年團購公司逾千家,各家公司紛紛拿融資、搞補貼,而真正在“千團大戰”中活下來的也只有幾家而異。美團公司,自千團大戰中存活下來後,一直堅持“長期有耐心”,始終“以客戶為中心”,這樣的企業才算是靠譜的企業。

2、人員品質,看企業員工的人才構成

行業是好行業,還不夠,還要看是怎麼樣的一幫人在經營這家公司,怎麼樣的一群人在這家公司裡工作。好的公司,無論是從創始人,還是普通員工,都有著較好的精氣神,關注產品、使用者和企業的未來。

以前我聽朋友說過一則故事,細想起來頗有道理:

一家互聯網遊戲公司,就20多個員工,每年輕輕鬆鬆賺個幾千萬,老闆也不想太拼,於是就把公司搞成了“養老院”。上午11:00上班,到公司就開飯,然後各自找地方午休到14:00,然後起來敲程式碼,下午18:00準時下班。感覺這比養老院還舒坦。

好日子不長,他們的產品很快就被一家大公司頂上了。本來產品壁壘就不強,他們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提升使用者粘性和體現。最終,他們的產品很快就被超越,公司也走向了末路。

如果你有一家意向跳槽的公司,不妨通過朋友、獵頭或者內部資源,打探一下看看裡面都是怎麼樣的工作氛圍和人才構成。如果明顯的很low,建議還是不要去了。

3、外部風評,看企業外部的評價輿情

這一點非常重要,外部的風評可以折算出很多冰山以下的問題,建議多多關注。

如果你想了解一家公司、一個行業,完全可以多去一下社交類APP逛逛,看看這裡面的人都在吐槽什麼,抱怨什麼,或者炫耀什麼。

如果一家公司被很多人吐槽加班多、非人性化管理、文化不好等等,那八成是真的。

如果一家公司被很多人點贊,被自家員工炫耀一些Good Case,那你就要看看這些地方是不是你想要的。

重要提示:

逛這樣的社交APP時,要有自己的判斷,不能人云亦云亂了自己的陣腳。有一些輿情亦真亦假,需要你多方探索來求證。

你需要理性的分析跳槽這門技術活 第8張

最後,總結一下

越是普通人,越應該通過選擇在什麼地方戰鬥來提升自己的價值。

阻礙你跳槽的不是現實資訊的侷限,而是你思維的侷限。跳槽,從來都是一門技術活,不要只是靠憑空的想想來判斷是否需要跳槽,以及跳槽後的風險。你需要理性的分析,需要“跳槽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