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職場 > 職場攻略

35歲後,職場人都到哪裡去了?

同事老鄒,思維敏捷、幽默風趣、性格開朗,是辦公室裡的“段子手”。

前兩天一起吃午飯時,他說起:“我朋友圈裡,最近賣保險的、英語機構老師的數量都見長!”

見我沒聽明白,他接著說:“這些都是我以前公司的那些總監、高管們,混得好的繼續當高管拿高薪,混不好的多數被裁員了。

特有意思的是,這些被裁員的不是去當了保險合夥人,就是去英語培訓機構當了老師。

老鄒說的這些人,都是年齡超過40歲的“中年人”們。

“35歲現象”說的就是這群人:35歲之前覺得自己還是年輕人,可過了35歲瞬間就覺得自己成了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想退休還太早,想找工作已經被嫌棄了。”

想起之前看過的一組資料分析: 27至35歲期間是職場人發生人生轉折的高峰期,其中,職場人升任manager/經理的平均年齡僅為27歲,升任CXO/VP(高管)的平均年齡是40歲。

高管畢竟是少數群體,那些沒當高管的40歲中年人,都去哪裡了?


01 每個人都會經歷職場下坡路

再厲害的運動員,歲數大了都要退役,所以每個人會都有走上“下坡路”的那天。大多數職業在你年齡增大後都會變得越來越沒前途,在一段爬升之後迎來下坡,這是自然規律。大宇和小博同是1980年生人,同屆大學應屆畢業生加入某國企單位,正式在編。

幾年後,二人成為“老員工”,大宇容易滿足,覺得這樣就挺好,適應了單位節奏;小博總有一種挫敗感,嚴重不適應國企體制的束縛,覺得自己總有一腔熱情無法釋放,自己在事業上可以更好。

30歲那年,小博跳槽到一家上市公司,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優勢,一路升職加薪,薪資是當年的好幾倍;而大宇依舊原地踏步,私交甚好的二人在小聚之時,大宇對小博滿是羨慕。
又過了幾年,二人過35歲,小博遭遇了公司裁員,找工作四處碰壁,大宇依舊原地踏步,但是,現在輪到小博羨慕大宇了


職場人經常會被《我的前半生》、《獵場》等電視劇誤導,總覺得到了一定歲數,就可以順理成章當高管、拿高薪。


但是現實生活卻多是《小歡喜》中黃磊扮演的方圓,在公司兢兢業業一輩子最後卻遭遇裁員,最後不得不去開網約車、搞配音。


所以,職場上40歲以上的中年人,到底都去幹嘛了?


第一類“優秀中年人”。當了政府高官、國企領導、私企高管。他們在多年職場磨鍊中,找到了自己的門路,走上人生巔峰,這一類中年人是“人中龍鳳,馬中赤兔”,是極少數的。


第二類“普通中年人”。公立學校老師,國有企業、事業單位普通職員,工作穩定,工資少,等退休。到了40歲,沒有當管理層,基本就已經註定“等退休”了,下半場職業生涯,就在90後領導的管理下,不用擔心失業,樂得逍遙自在。


第三類“創業中年人”。到了一定年齡,有了人脈,有了一定能力,再找工作不容易,這時候選擇創業,自己當老闆,或當保險合夥人,或開一家咖啡廳,或開英語、幼兒培訓機構。


第四類“略慘淡中年人”。經歷“35歲被裁員”,創業不成功,找工作不順利,長期處於失業狀態,萬般無奈之下,送快遞、送外賣、開網約車,維持生計。


“不要隨便罵九零後小年輕,而可以隨便罵中年人,因為他們不敢隨便離職。”這句話,擊中了職場中年人的軟肋。

35歲後,職場人都到哪裡去了?


現實中我們大部分人到中年,都會走上“職場下坡路”。

02 如何迎難而上

前不久,虎撲上有一個50多萬閱讀量的帖子,故事的主人公去年還在一家小型公司做著總經理,拿著2w+的工資,但今年初公司撐不住倒閉了,他在35歲的時候突然遭遇失業,開始廣投簡歷求職,願意降薪,但是被一次次拒絕,無奈之下,他穿上了騎手服、騎上了小電瓶,做了個外賣小哥。他無奈地說:“35歲的老男人,沒啥特別技能,在職場上,是不可回收的垃圾。”

但是,同樣是35歲,著名導演李安還在家裡煎熬地在修改劇本,還在靠著妻子賺錢養家支援自己的夢想。如果按照現在流行的35歲說法,36歲之前還一無所成的李安,簡直就是一個loser。

面對“下坡路”,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迎難而上。首先,用持續“上坡”取代“下坡”,努力成為“少數精英”。

挑戰“下坡路”的核心,就是在工作崗位上,提高自己的職場核心競爭力,把自己的工作能力提高到一個無法被輕易取代的水平,這個核心競爭力包括業務水平、溝通表達能力、統籌管理能力、人脈關係資源等,這些元素都是你能持續保持一個高段位的重要砝碼。

如果你能成為業務領域頂尖高手或者管理大咖,你自然可以做到高管的位置,自然不用害怕走“下坡路。”其次,經濟上要趁早準備,開源節流。

曾經有一位上司這樣勸導我們年輕員工:“大家一定要趁早買房,有錢的買一套房,沒錢的買兩套房,就會有錢了。”

隨著年齡的增加,從單身漢變成兩口之家、三口之家、你的生活成本越來越高,遠大於預期收入,所以掙錢、攢錢這事兒一定要趁早,趁還年輕,熬得了夜加得了班,多掙點錢,把房子、家庭問題解決了,從節流和開源兩方面修建起自己和家庭的“經濟堡壘”。

當你沒有房貸壓力,銀行裡有存款,有足夠的“睡後收入”可以保證全家的消費開支,在面對“下坡路”來的時候,就不會顯得那麼焦慮。《肖申克的救贖》中有句臺詞令我印象深刻:你或許沒辦法成為聖人,但一定可以變成強者。”

我們職場發展就像輪船航海時會遇到颱風大浪一樣,是自然現象。我們能做到的就是不慌張,像經驗豐富的老船長一樣,氣定神閒、鎮定自如地調整航向,平穩前進!


03 退一步海闊天空


面對“下坡路”除了迎難而上,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後退一步”。


第一,能進體制內,還是要努力進體制內。雖然公務員、事業單位、國企有很多的弊端和個人發展天花板,但是剛畢業的同學,如果想求穩,還是要努力進入體制內,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下坡路”。


體制內也不一定就是完全碌碌無為,國家公務員“當年明月”(筆名),喜好歷史研究,工作之餘寫出了《明朝那些事兒》,他也成為了全中國“版稅收入最高的公務員”。


第二,35歲之前選擇一家“養老不養小”的企業。很多行業是吃青春飯的,比如IT、網際網路等行業,員工的平均年齡都不超過30歲,所以工作幾年以後的職場人,在做好自己職業規劃的同時,最好在35歲之前跳槽到一些“養老不養小”的企業。


這一條可能比較難理解,我拿我的例子來說解釋一下啊:我曾就職於年輕人較多的網際網路行業,以及收入較高的房地產行業,但是在我即將來到35歲時,我跳槽到一家教育行業集團。這個集團總共7個人,我是年齡最小的。行業特徵決定了公司需要年齡偏大、經驗豐富的從業者,所以我的年齡壓力就降到最小。


第三,努力發展你的第二曲線。第二曲線,也就是發展副業。英國管理哲學之父Charles Handy曾提出“第二曲線”理論:必須在第一個曲線峰值到達之前就開始,只有這樣才有足夠的資源來彌補初期的投入。


如果你一生只有一份職業,那你的職業發展趨勢一定是“幼稚期、成長期、成熟期、衰落期”四個階段,不可避免走“下坡路”。


所以在青春大好時光裡,多去想辦法發展副業。我們可以在自己的相關領域中進行轉變,也可以選擇180度大轉變,去完全不同的領域發展,比如現在的自媒體大V們,最早的一批就是從記者、編劇、作家轉行過來的。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發展,“萬物皆可槓”,“斜槓青年”越來越多。
這樣做,當現在事業的“下坡路”到來的時候,你或許已經走在另外一條“上坡路”上。


人生,分為上半場和下半場。不管你的上半場是如何精彩,來到下半場之前,我們能做的是統統歸零,從現在開始把握好當下,不是麼?


標籤:職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