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六年級語文下冊《古詩三首》教學設計6篇 "古詩三首教學設計-培養六年級學生古詩鑑賞能力的有效路徑"

本文將介紹六年級語文下冊《古詩三首》的教學設計。該篇課文選自唐代詩人王之渙、白居易、杜甫的詩作,具有深刻的情感和文化內涵,是培養學生文化素養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優秀教材。教學設計包含了課前匯入、課文講解、情感體驗和練習等環節,旨在幫助學生全面認識古詩的藝術魅力,提升語文素質。

六年級語文下冊《古詩三首》教學設計6篇

第1篇

?山中送別》作者王維,寫詩人送別友人後盼望與友人再次相聚的心情,表達了對朋友的思念之情。

?贈汪倫》作者李白。公元755年,李白在桃花潭遊覽期間,結識了當地人汪倫,汪倫常用自釀的美酒熱情招待他,倆人成為朋友。李白臨走時,汪倫為他送行。汪倫沒有傷感的情緒,而是高高興興唱著歌來的。對於汪倫的情誼李白十分感激,十分珍重。於是寫下了這首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作者王維。王維少年時代就創作了不少作品,寫這首詩的時候他17歲。抒發了在異鄉過重陽節時思念家鄉和親人的心情。

3、朗讀課文。想像三首古詩各自描繪的情景,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能夠說說三首是描寫的內容和表達的情感有什麼相同和不同之處。

教學重點:是瞭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本課三首古詩,都是膾炙人口、琅琅上口的名片佳作,讓學生學習、吟誦這些優秀詩文是學生繼承中華文化遺產,豐富語言積累,提高文化底蘊,增強審美鑑賞能力,激發審美創造精神,讓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回顧傳統古詩教學,教學模式呆板、教學方法單一。在古詩課堂教學上,教師詳詳細細地講,不厭其煩的灌;學生原封不動地記,老老實實地背,缺乏生氣。要打破這種傳統教學束縛學生手腳的一套做法,就要遵循現代教育“以人為本”的理念給學生髮展以最大的空間,把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教學的重點。

我想,探究性學習方式正是因為鮮明地體現了這一教學理念而被新“課標”所倡導,成了課堂教學改革的理想選擇。那麼,在我們中年級古詩教學中,運用探究性學習方式學習古詩,可以使古詩課堂教學煥發勃勃的生機。結合本課,預設做法如下:

詩言志,詩傳情,要使學生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那麼在課的開始,就以詩的情感基點創設情境,使學生能真正、快速進入到文字及角色當中,從而在情感的驅使中學習語言。

2、仔細讀每首詩,根據詩的註解、插圖、自己的經驗和方法,先大膽地說說詩的意思,不懂的可以和同學討論。

(自主理解詩意,是學好古詩的關鍵,我們不能因為古詩產生的年代久遠,背景陌生,理解不易就剝奪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事實上,只要我們相信學生,給他們創設一個寬鬆的環境,一個激勵的機制,一個合作的氛圍,以各自讀自悟的機會,同學們一定能憑藉自己的力量,運用自己的知識積累完成古詩的理解。)

3、集體交流學習每首詩,教師隨機點撥、在引導學生反覆誦讀、讀中想像、暢談感受中自主感悟詩境。

(詩境指的就是古詩的意境,是詩人強烈的思想感情(意)與生動的客觀事物(境)相契合,從而創作出的一種情景交融、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意境的感受必須由審美主體也就是學生親自去感受、體會、而不能請別人代勞,不可能通過間接的方式,光聽別人的描述、轉述獲得,否則,學生得來的就只是寫表面的冷漠的印象,是不能促動心靈、促動情感的,而且不同的人感悟的意境也是不同的。因此,我們應該大膽摒棄已盤踞多年的繁瑣的分析、講解,還學生一個自由閱讀、潛心感受、暢快交流、積極體驗的空間。)

4、讓學生再讀這三首詩,想一想這三首詩描寫的內容、表達的情感有什麼不同和相同之處。在這個比較中,引領學生自主品味詩的語言,培養學生的語言鑑賞能力。同時學生也會領悟到:《山中送別》和《贈汪倫》表達的是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其中《山中送別》表達了盼望與朋友再相見的心情,流露出朋友走後自己的寂寞、孤獨和失落感;《贈汪倫》直接讚頌朋友之間的深厚友誼,顯得豪放、灑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表達的是對親人、對家人的思念之情。

實行作業自選就是適應了學生的學習差異,讓學生從束縛思維,壓抑個性的“一刀切”的作業形式中解脫出來,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古詩簡潔的語言、豐富的內涵、鮮活的意境為學生創造性地進行古詩作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如:詩配畫、詩配樂、詩配書法、改寫古詩(據詩編故事)、學一首帶多首等。如:本課可以讓學生讀讀、背背其他的送別詩等。

總之,作為教師,在古詩的教學中,要充分相信學生、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自悟自得、自我啟迪、互學互補,體驗嘗試的快樂、合作的喜悅。

教學目標: 學會本課12個生字以及新詞。看註釋、查字典理解詩句的意思。 朗讀課文。想像三首古詩各自描繪的情景,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能夠說說三首詩描寫的內容和表達的情感有什麼相同和不同之處。背誦並默寫這三首古詩。瞭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瞭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導語:詩能言志,詩能傳情,要想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那麼在課的開始,就要真正、快速進入到文字及角色當中,從而在情感的驅使中學習語言,這樣才會更好的學習古詩。

b)仔細讀每首詩,根據詩的註解、插圖、自己的經驗和方法,自己思考詩意。

(導語:自主理解詩意,是學好古詩的關鍵,我們不能因為古詩產生的年代久遠,背景陌生,理解不易就害怕。我相信同學們一定能憑藉自己的力量,運用自己的知識積累完成古詩的理解。)

學習每首詩,教師隨機點撥、在引導學生反覆誦讀、讀中想像、暢談感受中自主感悟詩境。朗讀課文。想像三首古詩各自描繪的情景,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作者王維,寫詩人送別友人後盼望與友人再次相聚的心情,表達了對朋友的思念之情。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這兩句的意思是:在山中送別了朋友,落日時分,關上柴門。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這兩句的意思是:明年春天小草變綠的時候,朋友會不會回來呢?

一般的送別詩,大多描寫臨別時的情景,這首詩卻不同,寫的是送走朋友之後那種盼望再相聚的心情,表現了朋友之間的深情厚意。

作者李白。公元755年,李白在桃花潭遊覽期間,結識了當地人汪倫,汪倫常用自釀的美酒熱情招待他,倆人成為朋友。李白臨走時,汪倫為他送行。汪倫沒有傷感的情緒,而是高高興興唱著歌來的。對於汪倫的情誼李白十分感激,十分珍重。於是寫下了這首詩。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這兩句的意思是:李白坐上小船就要離開桃花潭了,忽然聽見河岸上有踏著拍子的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兩句的意思是:桃花潭水有千尺深,可是還是比不上汪倫送我時的友情深。

前兩句敘事:“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李白將要乘舟離去,汪倫帶著一群村民前來送行,他們手挽著手,一邊走,一邊唱。“將欲”與“忽聞”相照應,寫出了詩人驚喜的情態。“將欲”,正是小舟待發之時;“忽聞”,說明出於意料之外。也許汪倫昨晚已設家宴餞別,說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現在他不僅來了,還帶了一群村民一起來送行,怎麼不叫詩人激動萬分!用什麼語言來表達?桃花潭就在附近,於是詩人信手拈來,用桃花潭的水深與汪倫對自己的情深作對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兩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將兩件不相干的事物聯絡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參照物,就把無形的情誼化為有形,既形象生動,又耐人尋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麼汪倫的情誼有多深呢?

作者王維。王維少年時代就創作了不少作品,寫這首詩的時候他17歲。抒發了在異鄉過重陽節時思念家鄉和親人的心情。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備思親。”這兩句的意思是:我獨自一人生活在他鄉,每逢過節的時候,就更加思念親人。“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兩句的意思是:雖然遠離家鄉,但我知道親人們正在登高遠望,他們每人都頭插茱萸,只是單單少了我一個。做客他鄉,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平日裡也自然存在。一遇到某種特殊的機會,如節日,就會更加強烈。這首詩歌寫出了離家在外的人的共同感受,因而成為千百年來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名句。

1、再讀這三首詩,想一想這三首詩描寫的內容、表達的情感有什麼不同和相同之處。

2、在這個比較中,引領學生自主品味詩的語言,培養學生的語言鑑賞能力。

同時學生也會領悟到:《山中送別》和《贈汪倫》表達的是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其中《山中送別》表達了盼望與朋友再相見的心情,流露出朋友走後自己的寂寞、孤獨和失落感;《贈汪倫》直接讚頌朋友之間的深厚友誼,顯得豪放、灑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表達的是對親人、對家人的思念之情。

3、再次想象這三首詩的意境,選擇一首講給大家聽。

4、你還知道其它詩人的哪些送別詩,背給大家聽一聽,最好講一講表達了怎樣的情感?思念家鄉和親人、朋友的詩呢?

如:詩配畫、詩配樂、詩配書法、改寫古詩(據詩編故事)、學一首帶多首等。如:讀讀、背背其他的送別詩等。

(實行作業自選就是適應了學生的學習差異,讓學生從束縛思維,壓抑個性的“一刀切”的作業形式中解脫出來,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六年級語文下冊《古詩三首》教學設計6篇

第2篇

以背誦詩歌和品味字句為核心,利用多種媒體,引進競爭機制,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促進學生有效地理解詩歌內容,掌握古詩閱讀的方法,以提高學生的閱讀古詩的能力,培養自學能力,達到提高語文素質的目的。

一、交待教學目的,看閱讀提示及每首詩歌的往解①,回答每篇作品的體裁、出處、作者及其所處朝代;補充解釋“散曲”這種文學樣式,掛出分組槍答賽計分牌,宣佈搶答賽開始。

5.品味“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一聯詩的含義。(計分)

6.板書小結:審理詩,背誦後理解。“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2.學生邊小聲朗讀,邊看幻燈片,沉入意境,設身處地體會該散曲所抒發的情感。看誰理解得又快又好。(計分)

4.(錄音、幻燈兼放)與上兩首相比較,該散曲有哪些不足的地方?(計分)

1.運用已掌握的古詩學法,自學《水調歌頭》和《山坡羊》。

說它“精",是因其緊扣了教學目的,融電教、競賽、學法傳授為一體,而且篇幅精悍,從頭到尾渾然一體。

至於“巧”,則具體體現在以下三方面:第一,電教媒體運用巧──用錄育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情感。用幻燈激發學生的愛國思想姑且不論,單是綜合運用錄音與幻燈去誘導學生突破理解《天淨沙》的不足之處這一難點,就巧得恰到好處。第二,分組搶答用得巧──引入競爭機制確是一種創新。它充分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真正大幅度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之精力集中,毅力大增,學得活潑,學得愉快,給這堂電教課增添了異彩。第三,傳授學法巧──這堂課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步步深入地誘導學生歸納出去詩的三種學法,並佈置了相應的作業,為學生運用和掌握學法提供了方便,這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其素質,無疑是大有稗益的。

第3篇

1.學會本課生字詞,在理解每個詞語意思的基礎上,理解每句詩的意思。

2.能結合當時的寫作背景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背誦課文並默寫一首古詩,進一步感悟理解古詩的方法。

感悟祖國燦爛的文化底蘊,激發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體會青春易逝,時不再來,要勤奮求學的道理,克服嫉妒心理。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文的思想感情,並能有感情的朗讀每一首詩。

1.從故事入手,激發學生興趣,同時交代時代背景,便於學生理解。

2.啟發學生交流自學成果,鼓勵他們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

3.有重點地討論學生提出的問題,相機點撥學生體會詩的意境。

1.自己查詢資料,自學古詩,並提出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

2.通過小組討論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不能解決的全班討論解決。

1.“三國”以後,魏國的第一個皇帝是曹丕,他有個弟弟叫曹植,十分有才幹,曹丕十分妒忌,所以總想加害他。有一次,曹丕叫人把曹植叫到官中,命令他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否則的話就殺他的頭。曹植又氣又恨,輕踱七步,吟出一首千古絕唱,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的一首詩《七步詩》。

羹:用肉或某做成的糊狀食物。(這是古義,今天不太常用)

(教師引導:結合當時的情況,想一想、曹植的這首詩是否另有所指,指的又是什麼,從而體會這首詩的比喻意義。比如,“同根生”指什麼,“相煎何太急”又指什麼,聯絡前邊想一想,“豆”和“箕”又指什麼……從而體會這首詩的真正含義,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2.“汁”與後面的“泣”、“急”讀起來並不押的,而古詩對韻的要求是很嚴格的。(教師直接講解:這是由於古今字音的變化引起的。“汁”在古代讀入聲,讀音與“泣”、“急”很相近。)

背誦這首詩,向別人講述這首詩的意思和有關它的故事。

“行”是古代的一種詩歌形式,我們曾經學過那首詩?(背誦《古朗月行》)今天,我們學一篇這樣的詩歌叫《長歌行》。這是一首漢樂府民歌。

葵:一種蔬菜。(教師強調,與今天的意思不一樣。)

華:同“花”(這叫通假字,兩個字的意思在這裡是一樣的。)

(園中綠綠的葵菜葉上,早晨的露珠還在閃光。可是不久就會被太陽晒乾的。溫暖的春天廣佈恩澤,世間萬物全都熠熠生輝。常常害怕秋天的到來,草木枯黃,花衰葉落。百川都奔湧向東,流入大海,什麼時候能往西流呢?少壯的時候不知努力,年紀大了只能白白的傷心。)

重點解決:這首詩表面上是在寫景色,實際上是在告訴我們什麼?

(4)你最喜歡哪些句子,讀一讀,說說為什麼喜歡?

簡介作者王昌齡,唐代著名的詩人。字少伯,很有才華,曾中進士,擅長“七絕”,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今天學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詩。

(l)秦時明月漢時關:(學生理解不了。教師提示講解)這一句應用了一種古修辭方法(“互文”),應當理解為“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也就是說,明月照在關塞上的景象,自秦漢一來,一直如此。

(2)萬里長征人未還;表面意思是,萬里遠征的人還沒有回來。實際上是說,戰亂終年不止,遠征的戰士還沒有返回家園。

(3)教師簡介“龍城”“飛將”“胡馬”“陰山”等詞語。以利於學生理解這兩句詩。

(l)讀了這首詩你有什麼感受?(古代戰亂不斷髮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飛將軍重出,救百姓於水火;這首詩意境深遠,言少意多。)

6.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體會作者渴望出現英勇善戰,體恤士卒的將帥,鞏固邊防的心情。

第4篇

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是形成學生自學能力的核心因素。五年級學生已經學過了二十幾首古詩,積累了不少的學習經驗,教師要利用學生已有的學習優勢,藉助預習這一環節,引導學生自學。

首先要憑藉教材中的預習提示,聯絡學生以往的學習體驗,引導學生領悟學習古詩的大致方法進行自學:知詩人,解詩題;釋字詞,明詩意;賞詩境,悟詩情。

其次要向學生推薦有關的學習資料資訊,如《中國古典詩詞賞讀》《中國古典詩歌名句賞析》等,引導學生除了依據課文中的註釋資料外,還要利用工具書讀懂生字新詞,理解詩句的意思,擴大閱讀面,培養學生查詢資料、獲取資訊的能力,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

預習中教師重在檢查學生自學的水平,憑藉課後的思考練習第1題檢查學生解詞釋句的能力,並指導學生掌握古詩的特點,如詩句的高度濃縮,詞序、句序的倒置等,同時鼓勵學生質疑問難。

課堂教學中,只有激發學生思維,才能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掌握知識。學生思維越活躍,學習效果就越好。詩歌語言高度精練的概括與文體跳躍性的特點,為讀者留下許多情節空白,它是學生浮想聯翩、思維自由馳騁的天地。因此,我們要掌握教材這一特點,在課堂教學中千方百計地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領會詩句的意境,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畫一畫,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

?江畔獨步尋花》採用白描手法通過黃四孃家花叢的描寫,生動地再現了春天的景象。入情入境地體會詩人描寫春天景象的心情,再讓學生結合詩句說說春天的花、春天的蝶、春天的鳥這些景物的特點,一幅美麗的春光圖展現在學生的眼前,再讓他們動筆畫一畫,分小組互相評一評,說一說,把思維活動貫穿於聽說讀寫的訓練之中。

?遊園不值》可通過討論引導學生體會詩人複雜的感情變化:滿懷著賞花的希望訪友,友人卻因為惜春而閉門謝客,令人掃興,雖然心裡有點怪朋友,但能理解朋友的心情。詩人又覺得朋友對自家花園中的春色未免太愛惜了,但滿園的春色又怎麼能夠被這柴扉關住呢?出牆紅杏使詩人想象到園內美好的春光,心中頓時充滿喜悅。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可採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創設“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情景,引導學生聯絡生活中的友情、親情展開聯想,體會李白對孟浩然的深厚情誼。

詩的語言是構成詩歌意境的要素。對詩的語言的品析鑑賞,是詩歌教學的著力點。教學中,要引導憑藉詩的意境咀嚼詩句,鑑賞詩的語言的準確性、鮮明性、主動性。通過反覆的誦讀,把詩的韻律、節奏及激盪其間的情感與情境結合在一起,讓詩的語言成為有聲的畫面,進一步加深對詩的理解與感受。

?江畔獨步尋花》開頭兩句中的“滿”和“壓”寫出花開得多,把小路遮住了,把花枝壓得彎下了腰。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進行深一層的品析:“滿”體現了大地錦鏽、春色四溢的景象;“壓”讓人感受到春的勃勃生機,春的奮發精神。詩人把靜態的花寫活了,從而感受到詩歌語言的魅力。同樣要抓住詩歌后兩句中的動態描寫“舞”與“啼”,“留連”與“自在”,引導學生品析、鑑賞詩人的獨具匠心。

?遊園不值》要抓住“一枝紅杏”“滿園春色”進行品析,學習詩人的表現手法,以小景傳大景,實寫“一枝紅杏”,虛寫“滿園春色”,引起讀者遐想,又寓情於景,給讀者以哲理上的啟發:美好的事物,是很難被外力所壓制的。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引導學生品析鑑賞寄情於景的表現手法。詩的第二句寫景,景中寓情,筆調歡快:柳如煙,花似錦,朋友所去之處是繁華的揚州,看著這美好的景色,想象朋友在揚州遊玩的樂趣,詩人心裡也充滿了愉悅。引導學生品析詩的後兩句,從一幅沒有人物、只有水天一色蒼蒼茫茫的畫面中,體會到李白對孟浩然的深厚友情。這種情不是直抒出來,而是含而不露,借景抒情,從而不僅鑑賞到詩的人情美,景物美,而且感受到藝術美。

首先要在讀中激情,以情激趣。學生經過反覆品嚐、吟誦,完全陶醉在詩的意境中,深深地受到詩人的感染,這時,會產生一種興奮的情緒。教師要抓住時機,因勢利導激發學生的寫作動機,適時地引導學生進行課堂練筆。

其次要明確練筆的要求,引導學生把平時觀察所得在小組中交流,拓寬思路,精心選擇典型材料。

最後引導學生活學活用古詩的表現手法,練習抓住景物特點寫片段,如景物的靜態、動態相結合的描寫;以小景傳大景、虛實相結合的寫法;借景抒情,等各種方法。寫後現場挑選典型片斷交流評析,指導學生自改作文。

第5篇

?七步詩》作者曹植。“七步詩”指走七步時間內做成的詩。曹植的兄長曹丕,取代東漢稱帝后,忌妒弟弟的才學。有一次,曹丕命令曹植在七步的時間內做一首詩,做不出就殺頭。曹植聰明過人,在七步內做了這首詩,曹丕沒能得逞。

?長歌行》出自漢樂府,“長歌行”的“行”是古代詩歌的一種形式。這首詩用季節的變換作比喻,說明一年裡哺育萬物生長的最好季節是春天,而人的一生當中最寶貴的時光是年輕力壯的時候。用江河不能西流作比喻,說明時間一去不復返,勸導人們從小要努力學習,不要虛度年華。

?出塞》作者王昌齡。唐朝初期,在陰山南面的地區,民族之間的戰爭不斷。這首詩歌頌漢將李廣,嘆息朝廷用人不當,駐守將領無能。詩中的景物描寫寄託了詩人深厚的思想感情,反映了詩人對國家和人民的關心。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並能熟練背誦,默寫《出塞》。

2、解題:七步詩是在走七步路時間以內做成的詩,曹丕命令兄弟曹植在這個很短的時間內作出一首詩,否則就殺頭,於是,曹植就作出了這一首膾炙人口的古詩。

(2)漉菽以為汁:把豆子的殘渣過濾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6)相煎何太急:你為什麼燒起猛火來煎熬我?你這麼急迫地殘害我是為什麼呀?

這首詩用豆子比自己,豆秸比兄長曹丕,作者通過這首詩表達對曹丕兄弟殘殺的不滿,揭露了封建社會的腐朽本質。

(2)朝露待日唏:早晨沾上了露水,等到太陽出來時就晒乾了。

(6)昆黃華葉衰:密密的樹葉會變得枯黃,花兒會凋謝。

(8)何時復西歸:它們什麼時候才能回到西邊去呢?

(1)用季節的變換作比喻說明一年裡哺育萬物生長的最好季節是春天;人的一生中最寶貴的時光在年輕力壯的時候。

(2)用江河不能向西流作比喻,說明時間一去不再復返,勸導人們要珍惜時間,趁著年輕努力學習。

(1)秦時明月漢時關:明月和關塞與秦漢時沒有什麼不同。

(3)這兩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表達了作者對連年戰爭的痛恨和不滿,對出征的將士們的同情、懷念。)

(4)但使龍城飛將在:假如現在飛將軍李廣還在世。

(5)不教胡馬度陰山:絕不會讓敵人的兵馬越過陰山。

(6)這兩句詩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表達了作者對飛將軍李廣的讚頌和對朝廷用人不當、駐守將領無能的嘆息。反映了詩人對國家對人民的關心。)

葡萄美酒夜光杯,青海長雲暗雪山,騮馬新跨白玉鞍,

欲飲琵琶馬上催。孤城遙望玉門關。戰罷沙場月色寒。

醉臥沙場君莫笑,黃沙百戰穿金甲,城頭鐵鼓聲猶震,

古來征戰幾人回。不破樓蘭終不還。匣裡金刀血未乾。

☆朗讀要根據每首詩所表達的意境,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1、《七步詩》暗喻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兄弟相殘的腐朽本質。要讀出作者的無奈與不滿。

2、《長歌行》前面的寫景是為了抒發後面奉勸人們珍惜大好時光有所作為的思想感情。前四句寫出春天的美好,五六句筆鋒一轉,寫出秋天的淒涼。後四句借前邊的比喻讓人們認識到時間的可貴,年少努力的重要。

3、《出塞》這首詩的景物描寫,寄託了詩人深厚的思想感情。從詩人的讚頌與嘆息中,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和人民的關心。

第6篇

?七步詩》作者曹植。“七步詩”指走七步時間內做成的詩。曹植的兄長曹丕,取代東漢稱帝后,忌妒弟弟的才學。有一次,曹丕命令曹植在七步的時間內做一首詩,做不出就殺頭。曹植聰明過人,在七步內做了這首詩,曹丕沒能得逞。

?長歌行》出自漢樂府,“長歌行”的“行”是古代詩歌的一種形式。這首詩用季節的變換作比喻,說明一年裡哺育萬物生長的最好季節是春天,而人的一生當中最寶貴的時光是年輕力壯的時候。用江河不能西流作比喻,說明時間一去不復返,勸導人們從小要努力學習,不要虛度年華。

?出塞》作者王昌齡。唐朝初期,在陰山南面的地區,民族之間的戰爭不斷。這首詩歌頌漢將李廣,嘆息朝廷用人不當,駐守將領無能。詩中的景物描寫寄託了詩人深厚的思想感情,反映了詩人對國家和人民的關心。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並能熟練背誦,默寫《出塞》。

2、解題:七步詩是在走七步路時間以內做成的詩,曹丕命令兄弟曹植在這個很短的時間內作出一首詩,否則就殺頭,於是,曹植就作出了這一首膾炙人口的古詩。

(2)漉菽以為汁:把豆子的殘渣過濾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6)相煎何太急:你為什麼燒起猛火來煎熬我?你這麼急迫地殘害我是為什麼呀?

這首詩用豆子比自己,豆秸比兄長曹丕,作者通過這首詩表達對曹丕兄弟殘殺的不滿,揭露了封建社會的腐朽本質。

(2)朝露待日唏:早晨沾上了露水,等到太陽出來時就晒乾了。

(6)昆黃華葉衰:密密的樹葉會變得枯黃,花兒會凋謝。

(8)何時復西歸:它們什麼時候才能回到西邊去呢?

(1)用季節的變換作比喻說明一年裡哺育萬物生長的最好季節是春天;人的一生中最寶貴的時光在年輕力壯的時候。

(2)用江河不能向西流作比喻,說明時間一去不再復返,勸導人們要珍惜時間,趁著年輕努力學習。

(1)秦時明月漢時關:明月和關塞與秦漢時沒有什麼不同。

(3)這兩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表達了作者對連年戰爭的痛恨和不滿,對出征的將士們的同情、懷念。)

(4)但使龍城飛將在:假如現在飛將軍李廣還在世。

(5)不教胡馬度陰山:絕不會讓敵人的兵馬越過陰山。

(6)這兩句詩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表達了作者對飛將軍李廣的讚頌和對朝廷用人不當、駐守將領無能的嘆息。反映了詩人對國家對人民的關心。)

葡萄美酒夜光杯,青海長雲暗雪山,騮馬新跨白玉鞍,

欲飲琵琶馬上催。孤城遙望玉門關。戰罷沙場月色寒。

醉臥沙場君莫笑,黃沙百戰穿金甲,城頭鐵鼓聲猶震,

古來征戰幾人回。不破樓蘭終不還。匣裡金刀血未乾。

☆朗讀要根據每首詩所表達的意境,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1、《七步詩》暗喻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兄弟相殘的腐朽本質。要讀出作者的無奈與不滿。

2、《長歌行》前面的寫景是為了抒發後面奉勸人們珍惜大好時光有所作為的思想感情。前四句寫出春天的美好,五六句筆鋒一轉,寫出秋天的淒涼。後四句借前邊的比喻讓人們認識到時間的可貴,年少努力的重要。

3、《出塞》這首詩的景物描寫,寄託了詩人深厚的思想感情。從詩人的讚頌與嘆息中,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和人民的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