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古詩兩首的教學實錄3篇 《古詩教學實錄:傳承經典,賞析華章》

這篇文章將分享兩首古詩的教學實錄。通過對古詩的剖析和講解,我們將探討古詩的藝術特點和意義,並幫助讀者更好地欣賞和理解古代文化。無論您是學生還是對古詩感興趣的讀者,相信這篇文章能為您帶來一次獨特的學習與感悟的體驗。

古詩兩首的教學實錄3篇 《古詩教學實錄:傳承經典,賞析華章》

第1篇

師:小朋友們,還記不記得袁枚寫過的一首詩。(師板書:所見)

師:對呀,這是袁枚的《所見》,那你們還記不記得“見”是什麼意思呀?

師:對,見就是看見的見,“牧童騎黃牛”就是他看見的。(師板書:看見)

師:他還聽見“歌聲振林樾”。(板書:聽見)“見”就是看見、聽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葉紹翁的《夜書所見》。

師:書有兩種意思:書:(1)寫,記錄;(2)裝訂成冊的著作。(出示)在詩中,哪種更確切呢?

師:“書”就是“寫”的意思,把它的意思裝進題目裡,誰來試試?有點難,沒關係,大膽地把題目的意思說出來。

師:是的,也就是把自己看見聽見的寫下來。(再請生說)

師:如果把時間加進去更好。夜裡,他看見、聽見~~~~

師:如果在前面加上誰什麼時候寫下來就更完整了。(板書:葉紹翁)

師:你已經理解題目的意思了,老師給你個建議,把“寫”放到前面說更順。

師:你們剛才說的就是題目的意思,我們把題目再齊讀。

師:接下來我們去讀讀古詩,在詩裡有一個字,(師板書:挑)平常讀“tiāo”,在詩裡讀

師:讀詩之前,老師建議小朋友這樣做(出示自學要求:1.把古詩讀正確、讀通順。2.對照註釋,想想詩中哪些事物是詩人的所見。)

師:同學們讀得最認真,有的還讀得津津有味,誰願意把自己的朗讀展示給大家。

(一生讀)師:你很聰明,聽老師一說,馬上把這個“挑”字讀對了,你知道為什麼讀第三聲嗎?

師:“挑”是“捉”的一種動作,用樹枝把泥土挖開,把裡面的蟋蟀挑出來

(一生讀)師:有個字要注意一下。(師板書:促)“足”的撇短短的,捺要長長的。你再讀一下。(生讀對了)師:掌聲送給他。

師:“促織”就是蟋蟀、蛐蛐,古時候人們叫“促織”還有一個故事動人的故事呢?你們願意聽嗎?秋天來了,蟋蟀叫得特別歡,冬天來了,冬天來了,你們趕快紡織要準備過冬啦!

師:剛才聽了這幾位同學,都能把古詩一字不差地讀下來,真能幹。

師:要把古詩讀得有味道,還要注意停頓,這些“|”就表示停頓,你們試試看!

師:相信每個孩子都讀得很棒,我們先請男生讀讀詩(男生讀)我給你們打滿分,女孩子試試看,加油。(女生讀)

師:讀得越來越有詩味了,也給你們打滿分,老師也想讀了,想聽嗎?

師:讀得有點詩味了,我們還可以讀得更好,理解了古詩就能讀得更好。

師:你聽見了“江上秋風”,但要注意他不是住在江上,是住在江邊。

師:(師板書:—燈)這裡的“一燈”是哪裡的`一燈呀?(師板畫籬笆)籬笆裡,小朋友在捉蛐蛐,點在一盞燈,它的裡邊不可點燈,旁邊可以。

出示:月長籬落無人過,唯有蜻蜓蛺蝶飛。/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

師:這些“籬落”都是“籬笆”的意思。看到的說了不少了,還有聽到的嗎?

師:“蕭蕭”是什麼呀?(師板書:蕭蕭)對了就是風的聲音。繼續說,還有什麼?

師:剛才小朋友說的這句不僅有蕭蕭的風聲,還有什麼?

師:老師還有個疑問:“兒童挑促織”是作者親眼所見嗎?不管是不是,都要從課文裡找依據。

師:他看到籬笆旁有一盞亮著的燈,才知有兒童在捉蛐蛐呀。原來後一句,要先解釋“夜深籬落”,再解釋“兒童挑促織”呀。

生:他看見籬笆旁邊亮著一盞燈,知道了兒童在挑促織。

師:我們理解了古詩的意思,一定會讀得更好!接下來,我們逐字逐句來讀,肯定會把這首古詩讀好、讀得美美的。

師:蕭蕭是一個擬聲詞,是風的聲音,風有時候很柔和,比如說習習的涼風;風有時候很凜冽,比如說呼呼北風。秋天的風給你什麼感覺?

師:秋風不那麼凜冽,但已有一點冷冷的感覺。那這樣的風怎麼讀出來呢?

師:秋風像蝴蝶一樣落下來,也許它們在樹上搖擺,發出沙沙的聲音,風吹過樹葉,它在沙沙地響。也許像同學們所說,樹葉落下來,發出“蔌蔌”的聲音,這就是“蕭蕭樹葉”。

師:你們把秋天的寒意都帶過來了,加上“江上秋風”,誰也能這麼讀。

師:江上秋風帶來陣陣秋的寒意,詩人感受到這些,他想到了很多。葉紹翁的家鄉在福建,可是這個時候他居住在杭州,他已經好多年沒回到家鄉了。住在西湖江畔,他很思念自己的家鄉,對於這個村莊來說,葉紹翁是誰?

師:對,他只不過是這裡的一個客人,這裡不是他的家鄉,這樣的夜晚,他怎能不動感情?

師:怪不得他覺得這樹葉這秋風都送來了陣陣寒意。同學們,他僅僅是身體寒嗎?還有什麼?

師:是呀,身體寒一直傳到了他的心裡,誰能把詩人的心情送進去,蕭蕭……江上……

師:對於詩人來說,自古逢秋悲寂廖,秋天是個悲傷的季節,對於孩子們來說,又是個美麗的季節。小朋友捉過蛐蛐、撲過蝴蝶嗎?在撲蝴蝶的時候,你的心情怎樣?

師:緊張、高興、激動的時候,我們說話的速度就會——快。

師:真不錯可是我就是有個問題想不明白,他只不過是看到了籬落、一燈;他怎麼就猜到兒童在挑促織呢?

師:他可以猜他摺紙飛機啊什麼的,為什麼非猜他們是捉蛐蛐呢?

師:看來,他小時候肯定也捉過蛐蛐。,他想到小時候也捉過蟋蟀,心情怎麼樣?

師:想到往事那麼開心,卻又勾起了詩人的思鄉之情,可是陪伴他的只有那孤孤單單的籬落一燈陪著他,還有其他體會嗎?

師:現在,老師請你們把整首古詩都連起來,老師配上音樂,誰來試試,你來!

師:在這樣一個秋夜,詩人忽喜忽悲,所以讀的時候也有快有慢。願意聽我讀嗎?

師:這節課,你們學得很不錯。平時回家多讀、多寫、多動筆,你們的語文一定能學得更好!

古詩兩首的教學實錄3篇 《古詩教學實錄:傳承經典,賞析華章》 第2張

第2篇

師:今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中秋節。非常高興在這個美好的日子裡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中秋節到了,你想到了哪些事情?

師:說得好,“圓圓的月亮”。月到中秋分外明,多好的月色呀!

師:對呀,中秋節是一個舉家團聚的日子,一家人老老小小聚在一起,吃月餅,賞明月,多麼幸福溫馨的時刻呀!

師:可是,總有一些身處異鄉的人,不能回家,不能回到家人身邊,不能與親人團聚。千百年來,那些漂泊在外的遊子寫下了許許多多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詩篇。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其中的兩首。齊讀課題。

?評:“生活即教育。”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是與生活聯絡最緊密的學科。離開了生活世界,語文學習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教師在這個環節的教學中,巧妙地引導學生從生活世界走進文字,即讓學生感到親切自然,又喚起了學生地情感世界和經驗世界,產生了強烈的閱讀期待。】

師:請同學們拿起書,翻到35頁,注意聽好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遇到難讀難懂的地方,可以檢視註釋,也可以問老師。放開聲音,讀吧!

(師板書課題,夜書所見、葉紹翁,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

師:課堂上最美妙的聲音就是你們琅琅的讀書聲,再讀一遍。

?評:初讀古詩,教師把讀書的要求交待得清楚明白,並滲透了讀書方法,如檢視註釋、請教老師等。同時教師注意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鼓勵學生“課堂上最美妙的聲音就是你們琅琅的讀書聲”,學生讀得紮實投入,興味盎然。既有指名讀,又有齊讀。這個環節的教學很好地體現了三維目標的整合。】

師:有人說,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古詩也不例外。讀懂了題目,能更好地理解內容。先來看第一首詩,你來讀課題(指名讀)。齊讀。

師:說得好。這裡的書,不是指我們讀的書,而是寫的意思。還讀懂了哪個詞?

?評:古詩題目簡潔凝鍊,破題方能入詩境。執教者深諳此理,從釋題入手找到了極佳的切入點。這一環節的教學,一是解決了關鍵字的意思,如“書”;二是對於把握古詩內容起到了統領作用,三是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可謂一舉三得。】

師:再讀古詩,邊讀邊想,看看詩中都寫到了哪些景象,可以用筆把有關的詞語劃下來?(生默讀。)讀好了嗎,詩中都寫到了什麼?

(生談到了秋風、梧葉、江水、月亮、兒童、促織、籬笆、燈火等。教師相機深化:蕭蕭的秋風、飄零的梧葉、無言的江水、飄零的月光、可愛的孩子、稀疏的籬笆、不眠的燈火。)

(學生在談到從註釋知道是兒童捉蛐蛐的時候,教師點明,很會讀書,遇到不懂的詞語檢視註釋是一種很好的讀書方法;學生談到從插圖中知道月亮的時候,教師表揚,他多麼善於學習呀,圖文結合是很好的讀書方式。)

師:詩中寫到的這些景象,都是江邊的景象呀!(板書:江邊)

?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教師引領學生再讀古詩,到詩文中去發現景象,對於學生來說,是一項具有探究意義的活動。教師不失時機的對有關意象進行了重複強調,對於加深學生印象,理解詩境,具有很好的作用。同時,教師結合學生的發現進行了讀書方式方法的滲透,如檢視註釋、圖文結合等,處理好了“魚”與“漁”的關係。】

師:我們來看螢幕(屏顯前兩句詩),讀一讀,找一找,詩人對應的是詩中的哪個字?

生:客。(生的.看法由“秋”、“動客情”逐步接近。)

師:明明是詩人自己,為什麼不用我,偏偏用客?換成我,也很通順嘛!咱們一起來看。(屏顯客的意思。)在字典中,客有這樣幾種解釋,齊讀。在這裡,客應當怎樣理解?

師:同學們,可不要小看這一個客字呀,它巧妙地點明瞭詩人的身份與處境——他漂泊在外,他身處異鄉,他舉目無親,他感到了什麼?

師:你讀到了作者的心裡。就請你帶著這份孤獨,讀一讀這兩句詩吧?詩人漂泊在外,他多麼地孤獨,再找位同學讀。

師:客字讀得很有味道,我能感受到你再強調作者的處境,他是漂泊在外的人啊!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起來體會這份難言的孤獨吧!

?評:語文教學,包括古詩教學,要抓好生髮感受的著力點。一個“客”字,道破了詩人的身份與處境,對於體會詩人的孤獨和鄉思具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妙用。】

師:(屏顯課件)迎著蕭蕭的秋風,看著飄零的落葉,詩人舉目無親,滿目蕭然。你想啊,此時此刻,他最思念的會是哪裡?

師:故鄉是他生命的原點,是生他養他的地方,是曾經給他帶來無限快樂的地方。想起故鄉,他會想起誰?

師:可能他的父母已經是白髮蒼蒼、風燭殘年了。有生之年,他們最大的願望就是——?

師:可是,詩人卻不能回家,不能陪伴在老人身邊,每當想到這些的時候,詩人的內心總是感到萬分愧疚呀!齊讀,讀出這份愧疚。

師:他的妻子,他的含辛茹苦的妻子。詩人漂泊在外,不能回家。是他的妻子用她的雙肩,用她的稚嫩的雙肩挑起了全家的重擔呀!每當想到這些的時候,詩人總會感到深深的自責。帶著這份自責齊讀這兩句詩。

師:詩人離開家鄉的時候,可能孩子還不會喊爸爸,一晃幾年過去了,他長高了嗎,長大了嗎?每當想到這些的時候,他的內心總會充滿長長的牽掛。再讀。

?評:這個環節,融情境、想象、感受、表達為一體,通過層層渲染,反覆咀嚼,學生逐步走進了詩人的內心世界,真切地感受到了身處異鄉、舉目無親的孤獨與淒涼,學生的朗讀越來越動情。】

師:這個夜晚,詩人想了很多很多,他想家鄉,想親人。他是多麼渴望回到家鄉啊!可是他能回去嗎?

師:他只能孤零零地佇立在江邊,默默承受著這份難耐的孤獨。這時候,他又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看螢幕,讀一讀,想一想。(屏顯後兩句詩,教師補充板書:思念家鄉、思念親人。)

師:燈火能驅走黑暗,卻驅散不了眼前的孤獨呀!讓我們再一次展開想象,走近詩人,感受那份無言的鄉愁和無盡的鄉思吧!

師:深秋的夜晚,詩人舉目無親、滿目淒涼,想起家鄉,無限孤獨,陪伴他的是這群孩子和這盞孤燈。讀。(齊讀)

師:秋夜沉沉,那群挑促織的孩子,早已回家,詩人卻不能回家,想起家鄉,輾轉翻車,陪伴他的只有這盞孤燈。讀。(齊讀)

>師:秋夜將曉,孩子們還沉浸在甜蜜的夢想,想起家鄉,他徹夜不眠,陪伴他的依然是這盞孤燈。讀。(齊讀)

?評:孤獨的詩人、可愛的孩子、不眠的燈火,組成了一幅悽美傷感的畫面。教師引導學生藉助想象,走進詩境。在對比反襯之中,觸控詩人心中最敏感的那份難言的鄉愁,通過反覆誦讀,達到了與詩人精神世界的共鳴。】

師:讓我們帶著同樣的感受,齊讀整首詩,讀出這份令人徹夜不眠的鄉愁。(齊讀)

師:古人說,詩言志。詩可以讀,向剛才那樣反覆地讀。還可以唱,你聽。(師配樂唱)

?評:“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歌詠之……”在《世上只有媽媽》的熟悉而又略帶傷感的思緒中,孩子們用那稚嫩的歌聲演繹著蒼涼的鄉愁,打動了每個聽者的心。】

師:詩人最難以割捨的就是這份濃濃的鄉愁呀!讓我們帶著同樣的感受,走近王維。

師:王維,唐代詩人,山西太原人,太原在華山以東。題目中的山東指的是華山以東王維的家鄉。15歲那年,詩人離開太原,隻身一人來到長安,一呆就是5年。重陽節的時候,他寫下了這首著名的——

師:下面,請同學們自學這首詩,結合註釋,邊讀邊想,你能讀出什麼,感受到什麼,體會到什麼?(學生自學)

師:是啊,詩人寫下的這首七言詩,就是來表達自己的這種思鄉和感受的。

?評:《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較之於《夜書所見》,更加直白易懂。在精讀了第一首詩之後,學生已經掌握了方法,積累了情感,在理解體會詩境詩情顯得比較得心應手。】

師:這裡還有一首詩(異鄉為異客,佳節倍思親。兄弟登高處,茱萸少一人。),一起來看,怎麼了?

師:同學們,這首五言詩讀起來很通順,也很簡練。那,王維為什麼要寫成七言呢?前面多了這幾個字,你能從中體會到什麼呢?我們來比較,師生接讀。

師:同學們,古人說,一字千金。不要小看這幾個字呀!多了這8個字,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詩人那份難言的孤獨,更加強烈地感受到了詩人那份濃濃的思鄉之情。帶著我們感受,一起讀。

?評:教師“匠心獨運”,採用比較閱讀的方式,在“五言”與“七言”的對比中,不僅加深了學生思想內容的理解,而且滲透了漢語言凝練傳神的妙處。】

師:這裡有幾個生字,我們來看(逢、遙、遍)。一起讀出他們的名字,觀察一下,有什麼特點?

師:一起來寫“逢”。裡面的折文要寫得扁,“豐”要等距。平捺要寫出一波三折的味道。請同學們拿起筆,認認真真地寫一寫這幾個字。

?評:識字寫字教學體現了在語言環境中識字、歸類識字和學生主體識字相結合的特點,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熱情,教師的指導起到了舉一反三的作用。】

師:這節課,我們精讀了第一首詩,略讀了第二首詩。一起來看板書,不論是葉紹翁,還是王維。不論是在清冷的秋夜,還是在團圓的佳節。不論是在寂寥的江邊,還是在繁華的京城,詩人念念不忘的都是故鄉,都是親人。濃濃的鄉愁成了詩人心底最難以割捨的情節。

師:讓我們再次和著這熟悉的旋律,吟唱這兩首詩吧!

師:古往今來,抒發思鄉之情的詩篇,浩如煙海。除了葉紹翁、王維,還有很多。給大家推薦兩首詩,李白的《靜夜思》(齊讀),第二首是現代詩,余光中的《鄉愁》。課後,請同學們繼續蒐集以思鄉為主題的,細細地去讀,去想,去品味。下節課交流。

?評:教師的總結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學生在比較反思中加深了對文字的理解,對情感的體驗和認同。再次吟唱進一步昇華了感受,宣洩了情感。課後拓展有明確的指向性和可操作性,避免了形式主義的流弊。】

第3篇

1、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歌描寫的景和情,感悟詩句描繪的意境。

2、通過想象和移情體驗,體會詩人送別朋友依依惜別的情感。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兩首古詩,這兩首詩歌很相似。我們先輕聲讀讀題目,你覺得這兩個題目哪裡相像?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元二使安西。

師:這三個地名還不一樣,黃鶴樓是送別的地方,廣陵和安西是朋友要去的地方。你知道這三個地方嗎?

師:你知道的還真不少。我們來看看著幾個地方(出示地圖)。廣陵就是現在的揚州,離我們這裡不遠,在唐朝時揚州就已經是天下名城了,是一個風景優美的繁華的都市,很多人都願意去那裡看看玩玩;安西就遠了,在現在的新疆的最西邊,如果從當時的首都長安出發,穿越上千公里的戈壁沙漠,翻越幾座大山,才能到達那裡,那裡是唐朝的西域邊關。

生:都有一個人名,一個是“孟浩然”,一個是“元二”。

師:李白在遊歷中,結識了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歲,但兩人一見如故,惺惺相惜。他們常常一起飲酒作詩,因為志趣相投而成為知己。

師:現在你能說說這兩個題目的意思了嗎?誰送別誰去哪裡嗎?

師:題目中的這個“之”和這個“使”是不是都是“去”意思啊?

師:是嗎,那麼,這兩首詩的題目是不是也可以變成這樣─??

師:當然不可以。儘管這兩個字都含有“去”的'意思,但是細分起來還是有區別的,“之”是“去”的意思,但那是自己要去。孟浩然喜愛田園山水,經常在各處觀山看水,這次去廣陵,去幹什麼呢?

師:是啊,那是他自己想去的,他想去看揚州美景啊。所以是─??

師:“使”也有“去”的意思,但那是朝廷讓他去的,是派去的,就是─??

師:對,出使。去幹什麼呢?當時的唐朝正是盛世,國力強盛,疆域遼闊,邊關延綿數萬裡,需要大批的士兵和官員去戍守邊關,保衛國家。元二正是擔負著保家衛國的光榮使命,出使安西的,他是去守衛國家,是去建功立業的。所以是─??

師:明白了吧?那麼說說看,題目的意思是誰送別誰去哪裡?去幹什麼?第一首是─??

師:下面,請大家自由地朗讀這兩首詩歌,讀兩邊,要讀準字音,讀通順,讀出節奏。

師:讀得很有通順。可惜有兩個字沒讀好,一個是“渭城朝雨”,知道為什麼讀“zhao”嗎?

師:另一個字是“客舍青青”的“舍”要讀第四聲,一起讀。

師:古詩光是這樣讀,還不行,還要要讀得有韻味。先聽老師讀一讀這兩首詩。(範讀)下面,請大家先看看下面的註釋,想想詩歌的意思,想想詩歌帶給你的感覺,再大聲地朗讀兩遍,要讀出韻味。

師:剛才,我們說這兩首詩很相像,都是送別詩。但畢竟是兩個不同的詩人在送別各自的朋友,兩位詩人送別朋友的方式還是不一樣的。李白站在長江邊目送故人遠去,李白在江邊站了多久?

生:惟見長江天際流,說明船都看不到了,他還站著。

師:是啊,朋友的船越去越遠了,漸漸地消失在水天相接的盡頭,可是李白還是久久的站在長江邊,痴痴的望著江水流向天邊。看看上面的詩歌,想想李白久久地佇立在江邊,他看到了什麼?

師:一條小船越去越遠了,只剩下了一個影子。到最後連影子也沒有了,只看到了─??

師:李白看到的是一幅怎樣的圖畫啊?請你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孤帆遠影、碧空江水──這是一幅怎樣的圖畫?

師:你來讀讀“孤帆遠影”這個詞,讀出你頭腦中的那幅圖畫。

師:你來讀讀“碧空長江”這個詞,讀出你頭腦中的那幅圖畫。

師:夠長嗎?長江一直流到了天邊啊,再長一些,讀─??

師:我們大家都看到了那幅圖畫了嗎?我們一起朗讀這兩句詩─??

師:李白佇立江邊,遙望江面,難道真的只是看到了一葉孤帆,只看到了一艘小船嗎?他還會看到什麼?

師:那為什麼他說是“孤帆”,為什麼在他的眼裡只有“孤帆”呢?

生:因為他的眼裡只有朋友的船,其他的都視而不見。

師:是啊,長江上一定會有千帆競渡,長江兩岸一定是繁花似錦,但是,此時此刻,詩人看不見,他能看到的,只有─??

師:李白久久地佇立江邊,望著孤帆遠去,江水滔滔。此時此刻,他心裡會想些什麼?

生:江水是永遠流不盡的,我們之間的情意是不會斷的。

師:是啊,孤帆遠去,空留長江,李白此時心中定有千言萬語想說啊!這千言萬語化成這千古絕唱的兩句詩──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一起讀─??

師:李白目送朋友遠去了。我們再來看看王維是怎樣送別朋友的?輕輕地讀讀這首詩。

生:這裡說“更盡”,就是再喝一杯,那一定喝了很多杯。

師:酒已過多巡,情越來越濃,酒只剩下了最後一杯─??

師:酒已喝了太多,離別的話也說得太多,話只剩下了這最後一句─??

師:西出陽關又豈止是無故人呢?西出陽關就是大漠茫茫,關山重重,就再也看不到什麼?聽不到什麼?

師:喝完這杯酒,朋友就要遠行,就要西出陽關,奔赴遙遠的邊塞──安西。這一別,何時再相見啊?朗讀─??

師:大家說說看,這最後一杯酒是什麼酒?這酒中包含了什麼意思?

師:出使安西,路途遙遠,吉凶難料,還請您乾了這一杯,祝福我的朋友一路平安─??

生:壯行酒,相信朋友一定能在邊關建功立業,報效國家。

師:祝願朋友今日出使安西,來年凱旋而歸,來,乾了這一杯!─??

師:這是“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情誼酒,人生難得一知己,一起再幹了這一杯!再讀─??

師:兩位詩人就這樣送別了朋友,朋友遠行了,留給詩人的是什麼呢?

師:是啊,“自古多情傷離別”,“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對李白來說,這滋味中更多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