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蘇教版八年級上《古詩四首》綜合能力測試題5篇 挑戰你的文學綜合能力:蘇教版八年級上《古詩四首》測試!

本文以蘇教版八年級上冊《古詩四首》為素材,精心設計了綜合能力測試題,旨在檢測學生對該課文的綜合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蘇教版八年級上《古詩四首》綜合能力測試題5篇 挑戰你的文學綜合能力:蘇教版八年級上《古詩四首》測試!

第1篇

詩歌教學重在引導學生體味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和韻律美。在緩歌慢唱、密詠恬吟中感悟作者通過外在的客觀物象所表達出來的內在的思想情感,欣賞他們為創設美好意境、抒發內心哀樂所運用的高度凝鍊的語言,把握詩的用韻、節拍、停頓,聲調的輕重緩急,字音的響沉強弱,語流的疾徐曲折,從而濡染心靈,陶冶性情,培養文學趣味。誦讀是教學詩歌的一種很好的方法。那種善於傾注強烈感情的誦讀既能讓我們體會“無地-沙鷗”的淒涼落魄;又能使我們回味蘇軾李白的豪放不羈……

八年級學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維的能力,他們的知識儲備,生活閱歷都較以前大大改變。因此,在教學這四首詩時,本著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發揮他們的主體能動作用和創新精神的原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過各種形式的誦讀,體會詩中的愛國深情,培養他們品味語言鑑賞詩歌的能力,以期達到提高語文素養的目的。

2.深入理解名句,培養學生品味語言鑑賞詩歌的能力。

3.加強合作學習,養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習慣。

1.理解詩歌內涵,準確把握詩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養學生品味語言鑑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方法和手段:討論交流為主,多媒體教學,配以幻燈片,背景音樂等。

1.反覆誦讀四首詩,結合對詩人身世、寫作背景的瞭解,準確理解詩中深沉的愛國情感。

舉手發言,列舉中國愛國名人名言或他們的愛國事蹟1例。

3.切入本課,明確目標:學會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深入理解詩歌的思想主題,並學會對名句進行賞析。[幻燈片出示本堂課學習目標]

二、 配樂朗誦,總體感受並進一步理解四首古詩所表達的愛國情懷。

2)學生活動:靜靜地欣賞,並正音正字,正確把握詩句的朗讀節奏,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

1)四首詩分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你是怎麼知道的?[投影]

2)學生活動:4人一組,各抒己見,並努力使對方接受。如對方不接受,則應竭力反駁。

提示:可查閱資料瞭解寫作背景、詩人身世,探究詩中意境,體味真情實感。[明確:《春望》抒發詩人觸景傷懷、憂國思家的痛苦心情;《泊秦淮》抒發詩人心中對世風和時局的憂憤;《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表達自己為收復失地、統一祖國而獻身的強烈願望;《過零丁洋》慨嘆抗元事業的失敗,表達了寧死不屈的堅強決心。]

2) 教師適時點評,加以引導。[在交流中穿插幻燈投影,介紹背景材料,幫助學生了解寫作背景、詩人身世,正確理解詩歌內涵。]

1) 如果你是詩人,此情此景,此時此刻,你會帶著怎樣的情感分別吟誦這四首詩呢?

①走進那個時代,把自己當作詩人,用詩的語言抒發心聲。

③小組之間開展朗誦比賽,比哪一組朗讀得最有感情,最為流暢。[播放背景音樂]

3) 同學互評,教師點撥,適當進行比較鑑賞。[明確:《春望》(憂傷)、《泊秦淮》(憂憤)、《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悲愴豪壯)、《過零丁洋》(慷慨悲壯、正氣凜然)]

三、重放配樂朗誦,學生比照自己,有感情地跟讀。

2) 教師小結:詩歌是激情的產物,不是帶著強烈感情的人是朗讀不好詩歌的。要有感情地朗讀好詩歌,我們必須做到以下兩點:正確理解詩歌主題,深入體會詩人情感;採取多種朗讀手段,充分調動自身激情。

2.交流、點評。[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有創新者,只要合理,都給予肯定。]

本節課通過討論交流我們理解了四首詩的思想內容,學習了有感情地朗讀這四首詩。希望同學們今後多加練習,養成良好的朗讀詩歌的習慣。

2.品味詩歌字裡行間的愛國深情,提高鑑賞古詩的能力。

3.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引發熱愛家園、報效祖國的熱情。

[課前播放張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國心》,營造課堂學習的良好氛圍。]

[音樂停]上節課,同學們飽含深情地朗讀了四首古詩,理解了詩歌的思想主題,並在朗讀中學會了審美,提高了文學欣賞的水平。不知道同學們還能不能背誦這四首古詩?

1.這四首詩都寫於國家危難之時,詩中都蘊含了詩人深深的愛國情懷。你認為四首詩最能體現愛國深情的詞或句子分別是什麼?為什麼?

2.自由朗讀,邊讀邊思,並結合有關資料,在書旁寫下自己的想法。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個“深”字寫盡山河破碎,人民離散。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因為感時傷懷,加之久別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對鳥語花香的春景,

不但無心賞玩,反而落淚心驚。“濺”“驚”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動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淚水飛濺,鳥使我的心靈驚悸。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連三月”見戰禍之長。“抵萬金”極言家書難得。足見思家之苦。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苦痛無法排解,搔頭更增哀嘆。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個“寒”字,不但讓人想到時值深秋,更在心頭掠過一絲寒意。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詩人指責商女,其實是一種曲筆,真正該汗顏的是座中那些點歌的人。足見詩人對世風和時局的憂憤。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僵臥孤村”四字,寫出了詩人當時的處境:年老久病,無所作為。但“不自哀”則引出詩人對收復失地的強烈願望。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現實轉入夢境,自然而巧妙,滿腔愛國熱忱化為豪壯的詩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與遺憾!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以形象的比喻描寫國家與個人的命運。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兩個帶有感情色彩的地名來抒寫詩人的憂慮不安,孤苦伶仃。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激勵人心的議論表現出詩人高尚的情操和捨生取義的生死觀。

[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見解,有創新者,只要合理,都給予肯定。]

①發揮想象,感受意境。②聯絡實際,體會真情。③品味語言,學會鑑賞。

運用已學知識朗誦並賞析自己課外收集到的愛國詩歌一首。

1.在小組裡有感情地朗讀自己課外收集的愛國詩歌,並請別的同學點評。

2.小組推薦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學推薦課外收集的愛國詩歌,並說出推薦理由。

思考:吟動人詩篇,品詩中深情。古人觸景傷懷,為國憂思,這給了你哪些啟發?

同學們,如今我們的祖國,經濟迅速發展,國家日益強盛,人民團結奮進。在這樣和平安定的年代裡,我們更愛我們的祖國。從現在起,我們每一位同學都應該樹立立志成才報效祖國的遠大理想,勤奮刻苦,踏實進取,努力學習,為振興中華打好堅實的文化基礎。

蘇教版八年級上《古詩四首》綜合能力測試題5篇 挑戰你的文學綜合能力:蘇教版八年級上《古詩四首》測試! 第2張

第2篇

第一課收錄了《塞下曲》、《春望》《示兒》《前出塞》四首詩。

?塞下曲》中的李廣是一位武藝高超,力大無比的將軍。這首詩通過對飛將軍李廣高超武藝的描寫,讚美了這支衛國部隊,使人感覺到這支隊伍有著充分的信心和力量擊敗敵人。

?示兒》是陸游的絕筆。《示兒》表達了詩人恢復中原、統一國家至死不變的愛國願望。

2.掌握動腦、動口、動手的讀書方法,解釋詩句和部分字詞的意思。

1.訓練重點是掌握動腦、動口、動手的讀書方法。這個訓練從預習開始,學生要認真思考預習題的要求與內容。課堂上要啟發學生自己去理解詩句內容,體會詩人的情感。要想象詩中描寫的畫面。要動手查詢字典,在重點字詞旁作註釋,寫寫自己的理解、體會。更要動口回答問題,出聲朗讀,背誦課文等。

2.古詩四首在內容和情感上都有難點,教學時要抓住前後詩句的內在聯絡。應從理解內容入手,進一步體會詩人情懷,並指導朗讀和背誦。第一、二課時

1.解題,介紹作者:《塞下曲》:“塞”為邊界的意思。《塞下曲》是邊界上的歌曲。是唐代的一種歌曲名稱,內容大都描寫邊疆的戰鬥生活。盧綸:曾經參過軍,它寫的描寫軍隊生活的詩,內容充實,富有生氣。盧綸的《塞下曲》組詩六首,這裡選的是第二首。

1/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夜晚的森林裡,光線暗淡,辨不清楚,一陣風吹過,草叢突然動起來,就以為有野獸在活動。那天夜裡,飛將軍李廣聽到草間有響聲和動靜,馬上拉弓射箭。

2/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李廣在天剛亮的時候,去尋找他夜晚時射出去的箭,發現自己由於拉弓時用力過猛,箭射進了石頭稜裡。

3.思考:《塞下曲》描寫了怎樣的一位將軍?是從哪些詩句中看出來的?

1.介紹作者、背景。陸游:南宋愛國詩人,一生堅持抗戰,從小就受到父母的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立志要為國家獻身。青年時期,他讀兵書,學武藝,為參加收復祖國河山,抵禦敵人做好了準備。中年以後,他在任職期間,曾多次向宋高宗提出很多振國的主張和建議,但從來不被採納,反遭到迫害,最後被朝廷免職,晚年過著貧苦的生活。他回鄉後,一直憂國憂民,時刻不忘收復中原,洗雪國家恥辱,揮筆寫下了大量的愛國主義詩歌,對鼓舞人民抗戰的鬥志起著積極的作用。他臨終念念不忘的不是個人生死,而是祖國領土的完整。

?示兒》是陸游的絕筆。示兒:給兒子們看。詩人懷著至死不見中原統一的遺憾,借對兒子遺囑敘述了自己一生對收復失地的堅定信心。

1/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本來就知道人死去了就什麼也沒有了。只是沒有親眼看到中國的統一而感到悲傷。

2/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朝廷的軍隊收復北方領土的那一天,在家裡祭祀祖先的時候,不要忘記(把這件事情)告訴你們的父親。

2/體會情感:《示兒》表達了詩人恢復中原、統一國家至死不變的愛國願望。

1.介紹作者和背景。作者是大詩人杜甫。公元755年安祿山發動叛亂,次年元月,京城長安淪陷。不久杜甫聽到肅宗在靈武即位的訊息後,報國心切,隻身投奔靈武,不幸中途被叛軍俘虜,解送到淪陷的長安。這首詩就是在長安的所見所感。春望:就是在春天遠望的意思。

2.逐句講解: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國家已經破碎不堪,只有山河還在。長安城裡又是春天了,但是經過叛軍的燒殺搶掠,早已滿目荒涼,到處長著又深又密的草木。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由於感慨時局,傷懷國事,雖然春花盛開,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使人流淚,因為身陷敵手,遠離家人,雖然到處是春鳥和鳴,但是聽了不是使人高興,而是使人驚心。烽火連天三月,家書抵萬金。戰爭已經連續經過了兩個陽春三月,由於戰亂,家裡已久無音信,一封家書抵得上一萬兩黃金那麼寶貴。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由於過度的憂愁,使我滿頭的白髮越搔越少,簡直快要插不住一支簪子了。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憂國、傷時、思家的感情,充滿了愛國情懷。學習《前出塞》

1.介紹背景。作者杜甫,《出塞曲》是古代歌曲的題目,內容和《塞下曲》一樣,大多是寫邊境上士兵的戰鬥生活和思想感情的。這裡選的是杜甫《前出塞》之六。杜甫是用士兵的口氣寫這首詩。

2.逐句講解。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拉弓就應當拉強硬的弓,用箭就應當選用長箭.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要射敵人,先得射中敵人騎的戰馬:馬射中了敵人也就摔下去了;要捉敵人,先要捉敵人的頭兒:頭頭被捉住,敵人就會潰退、投降。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詩句意思:殺人也應該有個限度,各國也都有自己的邊境。如果能制止敵人的侵擾就行了,難道打仗就在於多殺傷些人嗎?

思考:最後兩句是什麼意思?詩人是怎樣把這一意思有力地表現出來的?使人通過反詰的語氣,把這一意思有力地表達出來的。

3.背誦古詩。課後小結::第一單元的訓練重點是“讀課文要動腦、動口、動手”,本課是四首古詩,更能體現出“讀”的重要性。

1.老師引導學生在理解詞、句的基礎上,多讀、善讀,帶著感情讀,反覆體會詞句的意義和情味,使“知”和“情”相互滲透,互為因果,構成有機的統一體。

引導學生們弄清全詩的意思,詩句之間的聯絡後,抓住重點詞、句的理解,讀議結合,以讀激情,以情捂文,使學生深入到詩人的內心世界,水到渠成的感知詩人的思想感情。

第3篇

2、理解詩歌的字面意思,體會字裡行間蘊涵的情味。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自《詩經》起,經兩漢、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現在,將這些詩堆疊排列起來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長城,讀這些詩就像長城那樣綿延不絕。詩歌是情感的產物,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時間……都會產生不同的心情,創造出不同的詩篇。今天就讓我們來踏尋古人的足跡,推測名人心情,欣賞名作之境界。

4、由學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師生共同解答並翻譯全詩。

國都殘破,山河依舊,長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傷國事,見花而濺淚;悵恨離別,聞鳥而驚心。戰亂烽火已持續三個月,一封家書可抵萬兩黃金。憂而搔頭,白髮一天天短少,簡直掛不住束長的簪針。

⑴本詩是在什麼背景下寫的?抒發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春望》寫於安史之亂之後。當時,唐朝首都長安已被叛軍安祿山佔領,唐玄宗帶著楊貴妃逃往四川。詩人目睹破碎衰敗的祖國,黯然神傷,抒發了國破家亡、憂國思親的沉痛悲苦之情。

明確:詩的首聯寫望中所見。長安城被叛軍攻破後,遭到了驚人的破壞。叛軍焚燒軍宮室,殺戮無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國破山河在”,山河依舊,世事全非,失陷後的長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戰亂中的長安城卻是草木叢生,一片悽風苦雨。詩意形象生動,情感極其沉痛。

詩的頷聯是分寫,通過花和鳥兩種事物寫春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詩人睹物傷情,見到開放的鮮花,也禁不住悲愴濺淚;聽到鳥兒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驚。

“烽火連三月”,烽火連天,殺伐不斷,詩人遠離家眷,由於戰事緊張,音信隔絕,更覺“家書抵萬金”,在那種兵荒馬亂的歲月,一封普通的家書是多麼難得、多麼珍貴啊!

詩的尾聯總寫憂國思家的感情,刻畫了一個典型的藝術形象。詩人滿頭白髮如雪,因焦慮憂愁而頻頻搔首。這一細節描寫,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現了詩人的內心世界。

明確:全詩觸景傷懷,將憂國思親的情懷蘊含在形象的描寫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杜牧,字牧之,唐代詩人,著有《樊川詩集》。此詩是作者有感於秦淮河地區浮糜豪奢的世象而作。

明確:《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國恨”,表面是說賣唱的女子不懂亡國之恨,實際上,歌女獻唱,是需要有人聽賞的,那些不顧國家安危,明知是亡國之音卻偏要聽演唱的人,才是真正的罪人。

?泊秦淮》中多年積蓄心頭的興亡感慨噴湧而出,而藝術表現上卻委婉含蓄,借景以抒情,讓人悟到言外之意和象外之旨,被譽之為絕唱。

講述:陸游罷官居住家鄉山陰(紹興),抗金收復失地是他不能忘懷的事。他因風雨大作而思緒萬千,既想到南宋王朝在風雨中飄搖,岌岌可危的現實,又浮起到前線作戰挽救國家危亡的企望。於是,在風雨聲中入夢,夢境是在前線作戰。風雨聲就把他所處的現實同所存的希望聯絡起來了。

指名朗讀,講述,然後把意思貫串:年老力衰,只能在荒僻的小村裡僵臥著,但是壯懷猶在,還希望為國家到邊疆去效力呢。夜深了,大風雨的聲音,激起無限的思緒,為了拯救國家,連夢境也是騎著鐵馬奔向北方去啊。全詩寫出作者至老不衰的愛國豪情。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表達了詩人的愛國熱情,也飽含壯志難酬的痛切愁思。這首詩語言樸實明快、豪放流暢、通俗平易;表現方法上採用“寄情於夢”。

文天祥,字宋瑞,廬陵人。宋理宗時中狀元,官至丞相,封信國公。臨安危急時,他奉命至元營議和,因據理抗爭而被拘,後脫險逃出,並率兵抗元,兵敗而被俘。在拘囚中,經敵人多方折磨,百般誘降,但臨死不屈,終被元軍殺害。他是偉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愛國詩人。

這首詩重在領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可引導學生就以下問題展開討論:詩人怎樣表達國家面臨危亡的沉痛心情?怎樣把個人的遭際和民族的命運聯絡在一起?

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確:詩人以“山河破碎”感嘆國家的危亡,“風飄絮”表現出自己心已破碎;而“身世浮沉”則將個人艱難困厄的遭際與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絡在一起,“浮沉”與“破碎”,“雨”和“風”等兩相呼應。

第4篇

師:古人說得好“一切景語皆情語”,就是說詩中的景物背後隱藏的就是詩人的感情。請同學們反覆讀詩,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對景物進行擴充,聯絡自己進行想象,體會一下詩人是怎樣通過景物來表現愁思的?

生a:烏鴉在樹上呱呱地叫著,十分淒涼、恐怖。詩人孤零零地睡在舟中是多麼孤獨、哀愁啊!

生b:詩人心中充滿哀愁,卻沒有人可以讓他傾訴心中的哀愁。他望著漁船裡的燈火,心想漁民今天夜裡捕魚大豐收,多高興啊,自己什麼也沒有,就更愁了。

生a:詩人可能因為做生意虧本了,欠了一屁股債,怕債主逼債而愁。

師:想象一下,詩人臨行前,母親會為他做些什麼?對他說些什麼呢?

師:從《山行》這首詩中描繪的景色來看,杜牧的心境跟張繼一樣嗎?

生a:我是從“寒山”上看出來的。“寒山”是樹木葉子落了,光禿禿的山,看了讓人覺得哀愁。

生b:我從“石徑斜”中看出“愁”來的。石徑彎彎曲曲,路一定很難走,怎麼會不愁呢?

師:你們講得有點道理。不知同學們有沒有注意到這一路的紅葉?這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啊?我們來欣賞一下。

師:二月春花是怎樣的,回憶一下以前課文中描寫春花的句子。

生:(背《燕子》一文中的句子:“青的草,綠的葉,各種色彩鮮豔的花都像趕集似的聚攏來,形成了光彩奪目的春天。”)

師:(背《春》一文的句子:“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你覺得這二月春花怎麼樣?

師:可是這霜葉卻比“二月春花”更紅、更美!那杜牧的心境跟張繼一樣嗎?

生a:有點不一樣。開始他是愁的,後來看到了這麼美的楓葉,就不愁了。

生b:楓葉不經受寒霜就不會這麼紅,人不經歷困難也不會成熟。杜牧明白了一個道理,就不再憂愁了。

師:讓我們來個異想天開,假如讓杜牧遇到張繼,會對他說些什麼呢?

生a:張兄,你不要太在意了。人生難免會有挫折。其實,挫折有什麼不好呢?它可以使你變得成熟。古話說得好:“失敗乃成功之母。”你要堅信它,不要再傷心了,快從逆境中爬起來吧!樂觀點,做一個生活的強者。記住,只有經歷風風雨雨的打擊,千錘百煉的磨練,人生才能放射出最耀眼的光芒。

生b:兄臺,你落榜了,可未必是件壞事。俗話道,在人生的道路上難免會有磕磕碰碰,多一份挫折就多一份穩重。人生道路如果沒有坎坷,而一帆風順的話,摘到的果子未必甜哦。讓我們重新開始,快樂地面對每一天。落榜沒事,我們還可以去考,不相信每一次都考不中。

生c:兄臺,我倆相遇便是有緣。我也勸你一句:遇到傷心事不要悲觀,要分析一下為什麼會失敗,問題在哪裡。做事不要太魯莽,否則後果難預料;也不要太傷心,命運不相信眼淚。

一直以來,教學古詩總是側重於詩句的疏解,思想的分析,較少涉及詩歌意境的感悟,認為意境感悟對國小生而言是比較艱深的。因而,意境感受一度在詩歌教學中缺席。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詩歌意境教學漸漸被重視,而且出現了一些優秀的課例,如王自文的《古詩二首》、鄭雪琴的《江雪》等。這一變化十分可喜,因為只有意境才能使詩歌發揮陶冶心靈的作用。

如何引導學生那顆幼小的心靈深入到那優美而又深邃的詩歌意境中去呢?我以為對話就是一道通向詩意的橋樑。如何展開對話?以上課例使我深受啟發。

有人說,“詩不是鎖在文句之內,而是進出歷史、空間裡的一種交談”。這話指出,想要與詩交談必須先得做到能夠“進出歷史、空間”。學生相應的知識、經驗的儲備成為他們能否與詩對話,走進詩歌意境的關鍵。現代解構主義互文讀解理論認為,任何文字都是互文字;在一個文字之中,不同程度地並以各種多少能辨認的形式存在著其他文字,這些他文字有助於此文字的讀解。因而,教師應該根據古詩文字,去喚起或開掘學生隱藏著的文字文字或經驗文字,構建廣闊的“對話場”,在交流碰撞、相互作用中加深詩意的理解。

以互文構建“對話場”,我認為可以運用以下策略:補充,如,課前秋詞、秋詩的交流,“愁”字的分析,意在渲染一種氣氛,與新授古詩構成一個“意境圈”,使詩意感受顯得豐滿;聯絡,如通過聯絡《燕子》一文中有關春色的句子以及《春》一文中有關春花的句子,讓學生感受到二月春花的美豔,從而體會到霜葉的絢麗,作者對它愛得深沉;整合,如將《山行》與《楓橋夜泊》這兩首情感截然不同的詩歌整合在一起進行比較閱讀,意境更加立體。

意象是構成詩歌意境的主要元素,體悟詩意絕對不能迴避意象。意象就是飽含著詩人思想情感色彩的形象,透過這些形象營造的情境進入詩人的心靈世界,就是由“象”而得“意”的過程,這一切必須藉助想象。想象是學生與詩人、與文字對話的橋樑。如何激發學生的想象?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1)聯絡經驗,尋言明象。語言背後形象的喚起,很大程度上得力於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催化。在讀詩時,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加以擴充套件,想象連綴成畫面,便能獲得深刻的形象感染。如在品味愁思時,讓學生對景物進行擴充套件,然後切己體察,從而感悟詩人的情感:有的從“江楓”生髮,擴充套件為隱隱約約的江楓,像妖魔鬼怪似的江楓,從中感受到詩人的孤獨、憂愁;有的從“霜滿天”入手,擴充套件為寒冷的霜,瀰漫江天的霜,想到詩人冷得發抖,想到詩人心冷,從中悟到詩人的愁。

(2)創設情境,連類永珍。所謂情境實質上就是一個富有形象感,充滿感情色彩的場景或氛圍。在情境的催化下,想象被激活了,枯燥的文字轉化成了豐富的形象,豐富的形象又生髮出更為多彩的畫面,使靜態的閱讀注入了動態的生成,使隱含的詩歌意境逐漸顯現,逐漸展示出它的美麗與動人。如展示紅葉圖片,喚起了學生心中“紅葉似火”,“紅葉像天邊的火燒雲那樣鮮豔,那樣壯觀”,“紅葉像喝醉了酒似的姑娘,多麼嬌豔”等等形象,充分領略了“霜葉紅於二月花”的絢麗景緻,體驗到了詩人對秋天熱烈的歌頌與深沉的愛戀之情。

第5篇

風飄絮() 秦hui() 夜泊() 夜闌() 寥落() 惶恐()

3.對下面四首詩的作者、朝代、體裁說法正確的一項是()(2分)

a.《春望》——杜牧——唐——五言律詩b.《泊秦淮》——杜甫——唐——七言絕句

c.《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陸游——北宋——七言絕句

a.“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意為:故國淪亡,空留下山河依舊,春天來臨,長安城中荒草深深。

b.“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一句意為:感嘆時局,看到開花也不由得流下眼淚,怨恨別離,聽到鳥鳴也禁不住心中驚悸。

c.“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一句意為:戰爭已經持續了三個月,家書珍貴,足抵得上萬兩黃金。

d.“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一句意為:痛苦中我的白髮越搔越短,簡直要插不上頭簪。

6.設想等到“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時,陸游的兒子在祭奠父親時說些什麼呢?(用第一人稱手法來寫)(3分)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全。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8.花鳥本是可娛之物,為何在詩人眼裡見到後反而落淚心驚?(3分)

9.根據下文,理解“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包含的思想感情。(3分)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⑵形象鮮明地描畫國家的災難和個人困厄的兩個短語是和。

12、說一說你對“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3分)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14、這首詩中成為千古傳誦、膾炙人口的佳句是。(2分)

15、下面是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2分)

a、首聯交代了作者出遊出發的地點是荊門,到達的地點是楚國。

b、頷聯形象地描繪了渡過荊門山後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和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

c、頸聯從不同的角度描繪了江面平靜時的夜景和白天雲彩興起變幻的無窮奇景。

d、尾聯點題,面對流經故鄉的滔滔江水,作者不禁起了思鄉之情。

16、下面是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2分)

a、“山隨平野盡”這句詩將靜止的山嶺摹狀出活動的趨向來,給人以流動感和空間感。

b、“江入大荒流”這句詩中“入”字用語貼切。詩句所描繪的意境顯得天空寥廓,境界高遠。

c、“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這一聯以水中月明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以天上雲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藝術效果十分強烈。

d、全詩以濃重的懷念惜別之情結尾,其中既有對故鄉的深情厚意,又有送別朋友的離情別緒。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國情。

閱讀提示:一個春風怡蕩的夜晚,萬家燈火漸漸熄滅,白日的喧囂早巳平靜下來。忽然傳來嘹亮的笛聲,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楊柳》曲,它屬於於漢樂府古曲,抒寫離別行旅之苦。古代離別的時候,往往從路邊折柳杖相送,楊柳依依,正好藉以表達戀戀不捨的心情。在這樣一個春天的晚上,遠離家鄉的詩人聽著這樣—支飽含離愁別緒的曲子,怎能不起思鄉之情呢?詩人情不自禁吟丁這首七絕。

18.這首詩用詞嚴謹,照應嚴密。詩中”誰”與“”相照應,“飛”與“散”呼應,“春風”則與標題中的“”相呼應,“折柳”為別離曲,故又與結句中的“”相呼應。(3分)

19.“散入春風滿洛城”的意思是。這是詩人的,是藝術的誇張。(2分)

20.“此夜曲聞折柳”一句不說聽了一支“折柳曲”,而說在樂曲中聽到了“折柳”,其原因是什麼?(3分)

21.“何人不起故園情”一句中“何人”僅僅是說別人,說大家,對嗎?(3分)

22.“折柳”既是曲名,又是古人送別時的—種習俗。你能說出關於折柳曲的詩句嗎?(3分)

23、片斷寫作練習:(40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兩句震撼人心的千古名言,使我們對偉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肅然起敬。談談你讀了《過零丁洋》一詩後的感受。

2.⑴文中指戰亂⑵躺著不動⑶還想著⑷夜深⑸泛指兵器⑹指史冊

4.①恨別鳥驚心②商女不知亡國恨③僵臥孤村不自哀④山河破碎風飄絮

6.如:父親,兒子我要告訴您,我們國家的軍隊已經收復中原,你老在九泉之下也可瞑目了。

8.因為詩人感時傷懷,加之久別思鄉之苦,即便是站在花前,也無心觀賞,反而會對花濺淚,即便聽到悅耳的鳥鳴聲,也無意傾聽,反而會因鳥鳴而驚心。

9.“連三月”見出戰禍之長;“抵萬金”極言家書難得。真切地表達了戰亂中人思念離散親人,盼望得到親人音訊的心情。

12、表達了作者生前無愧,死後無憾,光明磊落,浩氣長存的偉大的民族節操;同時也表現出作者的忠心為國的一片丹心。(意思對即可)

19.這優美的笛聲飛遍了洛城彷彿全城的人都聽到了。想像(注意“滿”字的作用)

20.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僅指曲名。折柳就是離別的同義詞。它能喚起一連串具體的回憶,激盪起人們蘊藏在心底的鄉情。

21.不對。這既是說別人,說大家,但第一個起了思念故園之情的還是李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