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數學一年級下冊教案7篇 “巧趣小數遊戲: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全解析”

本文主題為《數學一年級下冊教案》。教案是教師用以指導教學的重要工具,本教案特為一年級下冊數學課程而編寫。通過詳細的教學計劃、教學目標和教學活動設計,旨在幫助教師科學有序地開展數學教學。教案內容全面覆蓋數學一年級下冊的知識點,為教師提供了有力的支援和參考。

數學一年級下冊教案7篇 “巧趣小數遊戲: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全解析”

第1篇

?認識圖形》這部分內容,是本冊教材《有趣的圖形》這一單元的起始課,是在第一冊認識了立體圖形的基礎上,讓學生初步認識平面圖形,為以後學習更深層的幾何知識打下基礎。教材體現了從立體到平面的設計思路,注重讓學生通過操作活動體會面與體之間的關係。

本課面對一年級的學生進行教學。一年級的學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在一年級上學期,學生已經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初步認識了這些幾何圖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間觀念。同時,學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比較關注自己周圍的事物。在參與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後,掌握了一些基礎的學習技能:能夠根據老師的具體要求進行有目的嘗試,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有初步的小組合作意識,有一定的觀察問題和發現問題的能力等。

1。在操作活動中,讓學生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體會“面在體上”。

2。體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3。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比較和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初步的空間觀念。

重點: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初步感知其特點,正確辨別這幾種圖形。

各位同學大家好,今天由我給大家上一節課。為了給大家上一節豐富有趣的課,我做了許多準備,同時也讓同學們準備了一些東西。我來看一看大家準備得怎麼樣,把你們準備好的圖形和白紙放在桌子上。看來大家很認真的對待這節課。那,有信心把這節課的知識學好嗎,能做到認真傾聽老師的話嗎,能做到認真傾聽別人的回答嗎,能做到積極舉手發言嗎。好,那這節課我們來認識圖形,板書課題。

a、師:大家看老師準備的這些圖形(展示立體圖形模型),你能從中找出我們學過的立體圖形嗎?找什麼?板書立體圖形。

學生觀察,發現、回答講臺上的圖形:有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師依次板書。

(這是一個新的圖形,這種圖形我們叫它——三稜柱)

來看老師變個魔術,師展示長方體拆開6個面。看清楚了嗎,我現在變得是什麼圖形,(長方體)再看一遍。這個長方體由什麼組成的呢?

生:由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後面6個面組成。

師:那請拿起桌面上的長方體,用你們的小手去找一找這6個面,

師:你們都已經把長方體的面找出來了,現在有一個新的問題,如果不拆開這個長方體,那我們怎麼把這樣平平的面搬到紙上呢?

引導學生想出多種辦法(可用描、印、方法),對於印可以教師演示。

當學生提出描,讓生上臺在黑板上演示。接著提問有沒有其他方法,學生說不出,則老師自行演示印的方法。

師:小朋友真了不起,想出了這麼多的好辦法,你們想不想自己動手試一試?

能做到要求嗎,現在,開始動手。有需要幫助可以讓同桌幫忙。

生動手操作。(師巡視,巡視時注意觀察學生的作品。)

3、彙報交流(充分給學生“說”的機會,讓學生陳述操作過程,表達親身感受,培養語言的條理性,促進思維的邏輯性。)

師:我想請幾個同學把你的作品給大家展示一下,生1請你說說你是從哪個物體的哪個地方搬下這個圖形的?

師:你說得真好,大家看他搬的圖形跟老師的一樣嗎?(一樣,師在黑板上出示長方形),我們再請一個同學展示下他的作品,生2請你說說你是從哪個物體的哪個地方搬下這個圖形的?

師根據學生的回答依次出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將物體的一個面表示在了紙上。我知道聰明的同學們都知道這些圖形的名字了,誰能準確,大聲的告訴我。

注:回答時注意糾正學生錯誤,例如圓形,在數學上,準確的它叫圓。

我們今天認識了這幾個新朋友,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它們都是立體圖形上的一個面,(板書面)而且都是平平的,板書平,因此我們把它們叫做平面圖形。板書。

如有學生連錯,將正方形長方形混淆,師:有沒有同學想對他說些什麼。糾正錯誤。誰來幫她改改。

老師能用這些些簡單的圖形組成一些有趣的圖案,信不信。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許多物體的表面都有我們今天學的這幾個平面圖形。哪位細心的小朋友能在我們周圍找到今天學的平面圖形。

實際,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都有這些平面圖形。希望同學們在生活中,用我們善於發現智慧的眼睛去尋找今天所學的幾個平面圖形。做到,在生活中尋找數學,把數學用到我們的生活中。

?認識圖形》是《有趣的圖形》這一單元的起始課,是在第一冊認識了立體圖形的基礎上,讓學生初步認識平面圖形,為以後學習更深層的幾何知識打下基礎。為此,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拼、擺、畫,讓學生直觀感知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等平面圖形的特徵,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用數學交流的能力。

在教學中,我努力體現自主探索、發展學習、不斷創新的'教學思想,比如:藉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摸一摸”和“畫一畫”的操作活動中,動口、動眼、動手,初步感知這些實物(模型)的表面,獲得對平面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的感性認識,為學生在下一個環節的學習中更好地體驗出“面”在“體”上,作了很好的鋪墊。

通過提問“在生活中,你在哪兒見過這些平面圖形”,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把所學的新知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使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有用,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絡,增進了學生對數學的價值和作用的認識,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1、學生對教學用具——積木的興趣極大,在後續的教學時間中很多學生管不住自己,經常會去擺弄積木,因而導致後續教學中學生的注意力不夠集中。對此,以後在教學中如果出現新鮮的教學工具,一定要讓學生自己事先進行摸索,避免在課堂中因為過於新奇而忽略了課堂教學。

2、在對知識點的教學中,對一年級學生的認知和概括能力的估計不足。這直接導致在講解平面圖形的特點時,學生無法對,平面圖形的特徵從邊、角等方面進行描述。對此,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充分考慮、關注學生的認知能力,避免將簡單的問題複雜化,超出學生的能力範圍。

3、課堂的表揚方面還有所欠缺。對於學生的回答能給予反映,但是表揚的語言過於匱乏,對學生的表揚沒有真真讓學生從心裡深深的感覺欣喜。以後的教學中要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表揚機制。

數學一年級下冊教案7篇 “巧趣小數遊戲: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全解析” 第2張

第2篇

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學會解決問題,發展學生的數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讓學生在解決問題“能穿幾串”中理解幾十裡面有幾個十。

出示題目的要求:有58個珠子,10個穿一串,能穿幾串?

[(1)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麼?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2)要想知道能穿幾串,該怎樣解答?體會接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b、數的組成。58裡面有5個十和8個一。所以能穿5串,還剩8個。]

(3)驗證。1串是10個,5串就是50個,剩下的8個,正好是58個。解答正確。

[可以運用例7中的畫圖策略或數的組成來解決,還可以利用10與5的關係來解決這個問題。]

[鼓勵學生思考:數目較大時,如果不用圈一圈的方法,你能知道裝幾袋嗎?你是怎麼想的?鼓勵學生用數的組成的.方法解決。]

[建議學生首先分清要分的“單位”不同,第1、2題物體的總數沒有直接給出,隱藏在文字和圖中,需要學生找出來,再用數的組成去解決,如果選擇用圈一圈的策略就不需要找出總數,反而簡單。第3題要用到“一打一打”裝的情況,一打12個,數較大,圈的過程中應細心。]

通過對穿珠子這一情境的教學,讓學生通過分一分、圈一圈的活動形成了表象,從而進一步解決問題,學生的解題策略體現了多樣化,用畫圖、數的組成、十個十個的數數、列算式等方法,讓學生認識到利用數的組成是目前最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3篇

數100以內的數,是學生在數的認識上的一個飛躍,如果處理不好,學生在數數方面會陷入許多誤區,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基於上述考慮,在進行教學時,突出了下面兩個方面:

一年級的學生,主要依靠形象思維解決問題。在教學中,為了使學生掌握100以內數的數法,理解數的意義,充分發揮教具的作用,通過一根一根地數,一捆一捆地數,不僅解決了數拐彎數的問題,還幫助學生認識到計數單位“十”的重要性。

在教學中,為了避免學生操作的盲目性,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根據學生的表現隨時提出啟發引導性的問題,促進學生思考,指導學生操作,幫助學生順利解決問題,深入理解數的意義。

師:今天數家庭裡又來了幾位新朋友,你們認識嗎?(呈現小於100且大於20的數)

師:看來大家對這些數都比較熟悉了。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100以內的數。

設計意圖:複習20以內數的數法,喚起學生對數數的記憶,同時讀出100以內的更多的數,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1.估一估、數一數,初步認識100。(出示教材33頁百羊圖)

師:綠色的草地上來了一群羊,請你估計一下大約有多少隻羊。

師:到底有多少隻羊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請來了一位老朋友(將10貼在黑板上),數數時,它能幫上我們的大忙呢!

師(在百羊圖上圈出10只羊):我圈出來的是10只羊,現在你能數出草地上有多少隻羊嗎?說說你的想法。

師:大家都數對了,這是100只羊。和我們以前認識的.20相比,你有什麼感受?

師:請大家拿出21根小棒擺在桌子上,擺完後要讓別人一下子就能看出是21根小棒。

組織學生交流、展示。結合學生的擺法提問:你能看出是21根小棒嗎?請了誰來幫忙?

生:能,請了10來幫忙,這是10根,這是10根,就很快地看出一共有21根小棒。

師:21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指幾名學生回答)

當數到拐彎數時,讓學生停下來並追問:29添1是多少?並將新數的10根捆成一捆,再讓學生說說30是由幾個十組成的?以此類推,39再添1是多少?40是由幾個十組成的?49、59、69……99的後面一個數分別是多少?

第4篇

師說,讓學生擺小棒:先擺3根小棒,再擺上3根,最後再擺2根。

讓學生說說今天學的`這個加法和以前有什麼不同?——連加

嘗試列出算式,說說每一部分表示什麼?想想怎麼計算?

讓學生擺擺,算一算。——看書時,幫助理解虛線框的意思。

師生共同小結:連加連減在計算時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教師創設故事情境,學生邊看圖,邊理解,然後再填一填,列式計算。

這節課我們學到了哪些知識?回家後給爸爸媽媽出題好嗎?

第5篇

1、學生能在具體的生活實踐情境中,體驗前與後的位置與順序。

重點是前與後的位置與順序,難點是學生前後空間觀念的培養。

1、老師請5名學生上講臺排成佇列 5名學生排成佇列,其餘學生描述其中一位學生的位置。

2、在老師的口令下,學生按要求調換位置,使學生初步體驗到:前後的位置與順序,具有一定的相對性。

問:你看到了什麼?現在跑在最前面,它後面有哪些小動物?誰第二?小白兔跑第幾?小牛跑第幾?你能把上面的`問號位置填上嗎?

(1)你的座位前面是誰?後面是誰?(目的:讓學生在真實的場景中體會前後意義和相對性)

(2)你前面有幾個同學?後面有幾個同學?你是排在第幾位?(使學生學會從前面數或者從後面數,得到不同。

第6篇

1、知識教學點:認識小括號,初步瞭解帶小括號的加、減兩步式題的運算順序。正確計算帶小括號的加、減兩步式題。

2、能力訓練點:能準確判斷兩步式題的運算順序。能準確地計算帶小括號的'加、減兩步式題。加強數學語言訓練,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綜合判斷地能力。

引導學生回憶加、減兩步式題的運算順序是從左到右依次計算。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加、減兩步式題。

想一想:怎樣算出還剩幾個呢?如何列算式呢?相互之間可以討論一下。

② 把2個和3個合起來一共是5個,再從10個裡面一起去掉5個,還剩5個。

第二種演算法:計算中要先計算2+3,但這一步在後面,這就需要改變運算順序,因此要在先計算的這一步加上一個小括號。板書課題:小括號

明確:我們學習了帶小括號的加減兩步式題的計算方法:在一個算式裡有括號的,先算括號裡面的。(板書)

教師指出:這個括號與前面的填括號的題不同,如5+( )=11是要在括號裡填一個數6,而10-(2+3)括號裡給出了數和加號,是要先算2+3=5。

第7篇

“做數學”是新一輪數學課程改革中的一個重要觀念,主張讓學生動手去“做”數學,而不是用眼睛“看”數學,強調學生學習數學是一個現實的體驗。波利亞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去發現,因為這樣的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內在的規性質和聯絡。”作為一個最先使用新教材的一線教師,非常接受這個新理念,但是,如何引導學生“做數學”,而且是讓一年級的國小生做數學,使他們的課堂生動、有趣起來呢?我在學校開展的新教材研討課中,就《桌子有多長》一課,進行了大膽的實踐,從中獲得了點滴啟發。

師:今天,學校要給我們一年級的同學買新桌子,你們高興嗎?不過想問問同學們,咱們現在使用的桌子有多長?

師:同學們,你們想用什麼辦法或工具來量一量呢?想好後,請你動手量一量。(學生很快相出辦法量)

生4;我是用格尺量的。桌子有7個長。(根據學生的彙報,師板書資料)

師;為什麼你們測量的資料不同呢?可以和同桌商量商量。

生:因為有的同學用文具盒量、有的用格尺量、有的用書量,用的東西不同,所以量的結果也不同。

生:因為我們每個人用的工具不同,也就是他們的長短不同 ,所以測的結果就不同。

師:你真聰明!那你們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一般用什麼工具測量物體的長度呢?

師:(出示尺子):尺子上有統一的測量單位,它是人們通用的測量長度的工具。說一說,你都見過哪些尺子?

師:觀察尺子,看看尺子都有些什麼?(同桌之間說一說)

尺子上有小格,每個小格都一樣。(學生彙報時,並幕上顯示相應的部分)

師說明:尺子上這些長短不一的線是刻度,第一條線下面是0,表示0刻度,和1對著的稍長的線表示1刻度;從0刻度到1刻度之間的長度是1釐米,釐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1cm就是1釐米。

師:請在尺子上找到1釐米,用手比劃一下1釐米有多長。在我們身邊那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呢?找一找,量一量。

師:用食指和拇指輕輕夾住圖釘,再輕輕的抽出圖釘。手指縫之間就是1釐米。

師:那麼,0刻度到3是幾釐米?1——2又是幾釐米呢?請再觀察尺子,說一說。

師:你們桌子上有一張黃色的紙條,猜一猜它是幾釐米?

師;我們認識了尺子,怎樣用尺子測量呢?拿出自己的尺子動手測量紙條。誰願意把自己的測量方法告訴大家。

生;我把尺子的一端對準紙條的 一端,看是15,紙條長就是15釐米。

生:不對,得把尺子的一端對準0刻度,再看到幾,我量的紙條長16釐米。

師:到底誰對呢?看看笑笑是怎樣量的。(出示投影,配話外音:我們測量物體時,先把一端對準0刻度,再看物體的另一端對著幾,就是幾釐米了。)

師:那些同學的方法和笑笑一樣?(生舉手)現在,再用正確的方法量一量紙條的長度好嗎?

師:同學們,你們學會了測量物體的方法,現在我要考考你們。桌子上有一張綠色的紙條,誰能準確的剪下10釐米長的紙條,看誰又對又快。

師:請把剪好的紙條舉起來,說說你是怎樣剪的?(請學生到前面示範)

1、先猜一猜,在量一量(文具盒、小刀、紙條)(學生活動後彙報)

2、螞蟻搬豆。創設情境,小組合作已競賽形式出現,激發興趣。

3、聰明屋;(看圖上的線段)師:這一條線段的長是不是8釐米?為什麼?

改變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整節課的學習,教師始終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合作者,而學生始終都是一個發現者、探索者,充分發揮他們的學習主體作用。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注重指導學生操作,在動手操作中,通過學生自己的努力,主動獲取知識,體現了“做數學”的教育理念。建立1釐米的實際長度的表象,讓學生用手比劃一下1釐米有多長,然後用食指和拇指輕輕夾住圖釘,再輕輕的抽出圖釘。仔細觀察拇指食指之間的縫隙大約是1 釐米,再舉起來自己看一看,同學互相糾正,這樣指導學生的操作,有條理,動作到位,學生在操作中感知、領悟,順利建立起1釐米的長度觀念,形成了技能,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

凡學生能自己探索出來的決不包辦代替,凡心學生能獨立發現的決不暗示。上課伊始,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動腦獲得桌子有多長的結論,這過程老師絕沒有半點代替。在建立了1釐米的長度觀念後接著進入認識幾釐米這一環節,老師放手讓學生嘗試在尺子上長出2釐米、3釐米長度,並說出道理,,這一環節的學習,老師考慮到學生能獨立解決,因此教學時並沒有作出任何暗示,而是讓學生獨立去找,

3、學生始終處於“跳一跳”摘果子的學習狀態。教師充分相信學生,在學生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由學生自己跳起來“摘果子”,讓學生自己試著量紙條的長度,結果學生通過努力量出了紙條是15cm,然後用電腦演示笑笑的方法起訂正的作用,調動學生的興趣和自主力量,促使全體學生自主學習。

總之,整個教學過程,田老師敢於“放”,把時間和空間交給學生,讓他們通過觀察、猜測、操作、獨立思考、討論、交流去獲得數學知識,使學生得到主動發展。從這節課的教學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發:只要教師放開你呵護的雙手,就會發現,孩子也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創造者。

讓學生學身邊的數學、培養學生做數學的意識。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源於生活。因此,教師應努力努力尋找做數學的內容,將數學與學生的生活、學習聯絡起來,讓學生學習活生生的`數學知識。新課開始,從學生熟悉的買新桌子入手,探討桌子的長度是多少呢?你能想出辦法量一量嗎?引導學生參與實際的測量活動。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探索測量方法,接著提出兩個問題:為什麼測量的結果不同?使學生感受到統一測量單位的必要性,進而引導學生觀察幾乎每天都用的尺子,從尺子上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再用釐米量物體的長度。這整個教學過程,所創設的情境,選擇的教具、學具等等都取材於學生的現實生活中,使學生感到親切、有趣,便於操作,使教學活動更富有生氣和活力,更能使學生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紮根於生活,應用於生活,從而培養學生逐步形成運用數學的意識。

數學教育家波利亞指出,只要數學的學習過程稍能反映出數學的發明過程的話,就應該讓合情的猜測佔有適當的位置。可見,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大膽猜測、猜想、假設、提出一些預感性的想法,實現對事物的瞬間頓悟,有利於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這節課,“猜測”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在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的時候,先讓學生猜測黃紙條的長度,再讓學生用尺子量一量,來驗證自己的猜測;在鞏固練習環節,進行猜測活動,然後再通過尺子測量去驗證各自的猜測。這樣的設計,使猜測與實際測量相互配合,有效地幫助學生髮展長度的空間觀念,增強他們測量的靈活性。學生就在這樣的猜測過程中,不斷產生創造的靈感,閃現創新的火花。

總之,“做數學”是以學生操作實驗、自主探索、大膽猜測、合作交流、積極思考的方式進行的數學學習活動。它需要老師引導、支援和幫助,更需要教師提高教育理念,為學生提供機會、材料、時間和空間。我們還要對自己說“要成為點火者”因為“學生的頭腦不是需要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支需點燃的火把”。我們可可能需要不斷的實踐和思考,在以後的教學中,要讓每個學生得到發展,要點燃每一支火把,並使其越燒越旺,這是我們教師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