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案6篇 從零基礎出發,初學數學:一年級下冊教學指南

本篇文章將為大家提供一年級數學下冊教案,包含基礎運算、幾何圖形、分數等章節,旨在幫助學生全面掌握數學知識,提高數學學習能力。教案內容詳實、易懂,適用於國小數學教學。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案6篇 從零基礎出發,初學數學:一年級下冊教學指南

第1篇

本單元教學簡單的方位知識,使學生能夠分辨自己的前後、上下、左右,並會應用這些方位詞描述物體間的相對位置。由於學生在生活中都接觸過這些方位,而且以自己為中心的前後、上下很容易界定,所以例題及“想想做做”都以辨認左右作為教學重點,對於上下、前後,教材只是結合具體情境引導學生在使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位置關係的過程中自主獲得認識。教材設計的學習活動有看圖說話、遊戲、操作等。

首先是分辨自己的右手和左手,“要發言的請舉右手”既是對學生的常規教育,也讓學生記住自己的右手。接著以“練習本在數學書的左面”“數學書在練習本的右面”為例,教學用左、右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然後讓學生看圖說說其他物體間的位置關係,初步學會語言描述。

在教學練習本和數學書的位置關係時要注意三點: 一是讓學生聯絡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分辨這兩個物體哪個在左面、哪個在右面;二是指導學生用“×在×的哪面”進行表達;三是兩句話中的任何一句都清楚地表達了練習本與數學書的位置關係,可以這樣說,也可以那樣說,而且從其中的一句話可以推理得出另一句話。要體會這兩句話之間的必然聯絡,但不要求學生同時說兩句話,不要刻意進行這樣的練習。

看圖說一說以左、右關係為主。圖中的小明、小紅、小剛、小芳四人的朝向與學生是一致的,學生按自己對左、右的感受確定小明在小紅的左邊、小芳在小剛的右邊等位置關係不會有困難,也不會有歧義。如果說出前後或上下關係也是可以的。

一年級學生辨別左右的時候,大多數都要先想一想自己的左手、右手,才能作出判斷,這是學生年齡、心理髮展特徵的表現。“想想做做”第1題遵循這個規律設計遊戲活動,先是握拳頭,記住自己的左手與右手;再拍手,體會左手那邊是左邊,右手那邊是右邊;最後是摸耳,從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感受左右是相對的。這些遊戲要反覆進行,讓學生學會辨別左右。

“想想做做”第2、4、6題涉及左右的時候,要提醒學生先想自己的左手與右手,分清左面與右面,然後回答問題和操作活動。即使發生錯誤,也要聯絡左手和右手認識錯誤,從而改正。

“想想做做”第3題通過“蘋果上面是雞蛋”引導學生在開放的情境中觀察和表達。教學物體之間的上、下位置關係要注意三點。一是讓學生充分地說。圖中的五種物體放在冰箱的四層裡,每兩層物體的位置都有上、下關係。因此,可說的內容很多。讓學生充分地說,既能調動積極性,又給他們大量的練習機會。二是語言結構不要過分單調、機械。可以像教材示範的那樣說“什麼的上(下)面是什麼”,也可以說“什麼在什麼的上(下)面”。在注意語言準確、完整的同時,鼓勵說法多樣,通過語言的靈活促進思維的靈活,但不要進行說法多樣的訓練。三是收集一些相關的語言,如蘋果的上面是雞蛋,雞蛋的下面是蘋果;麵包的上面是蘋果,麵包的下面是白菜;牛奶在蘋果的下面,牛奶在白菜的上面等,讓學生從中體會位置關係是相對的。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案6篇 從零基礎出發,初學數學:一年級下冊教學指南 第2張

第2篇

?認識圖形》這部分內容,是本冊教材《有趣的圖形》這一單元的起始課,是在第一冊認識了立體圖形的基礎上,讓學生初步認識平面圖形,為以後學習更深層的幾何知識打下基礎。教材體現了從立體到平面的設計思路,注重讓學生通過操作活動體會面與體之間的關係。

本課面對一年級的學生進行教學。一年級的學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在一年級上學期,學生已經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初步認識了這些幾何圖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間觀念。同時,學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比較關注自己周圍的事物。在參與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後,掌握了一些基礎的學習技能:能夠根據老師的具體要求進行有目的嘗試,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有初步的小組合作意識,有一定的觀察問題和發現問題的能力等。

1。在操作活動中,讓學生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體會“面在體上”。

2。體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3。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比較和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初步的空間觀念。

重點: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初步感知其特點,正確辨別這幾種圖形。

各位同學大家好,今天由我給大家上一節課。為了給大家上一節豐富有趣的課,我做了許多準備,同時也讓同學們準備了一些東西。我來看一看大家準備得怎麼樣,把你們準備好的圖形和白紙放在桌子上。看來大家很認真的對待這節課。那,有信心把這節課的知識學好嗎,能做到認真傾聽老師的話嗎,能做到認真傾聽別人的回答嗎,能做到積極舉手發言嗎。好,那這節課我們來認識圖形,板書課題。

a、師:大家看老師準備的這些圖形(展示立體圖形模型),你能從中找出我們學過的立體圖形嗎?找什麼?板書立體圖形。

學生觀察,發現、回答講臺上的圖形:有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師依次板書。

(這是一個新的圖形,這種圖形我們叫它——三稜柱)

來看老師變個魔術,師展示長方體拆開6個面。看清楚了嗎,我現在變得是什麼圖形,(長方體)再看一遍。這個長方體由什麼組成的呢?

生:由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後面6個面組成。

師:那請拿起桌面上的長方體,用你們的小手去找一找這6個面,學生摸模型。

師:你們都已經把長方體的面找出來了,現在有一個新的問題,如果不拆開這個長方體,那我們怎麼把這樣平平的面搬到紙上呢?

引導學生想出多種辦法(可用描、印、方法),對於印可以教師演示。

當學生提出描,讓生上臺在黑板上演示。接著提問有沒有其他方法,學生說不出,則老師自行演示印的方法。

師:小朋友真了不起,想出了這麼多的好辦法,你們想不想自己動手試一試?

能做到要求嗎,現在,開始動手。有需要幫助可以讓同桌幫忙。

生動手操作。(師巡視,巡視時注意觀察學生的作品。)

3、彙報交流(充分給學生“說”的機會,讓學生陳述操作過程,表達親身感受,培養語言的條理性,促進思維的邏輯性。)

師:我想請幾個同學把你的作品給大家展示一下,生1請你說說你是從哪個物體的哪個地方搬下這個圖形的?

師:你說得真好,大家看他搬的圖形跟老師的一樣嗎?(一樣,師在黑板上出示長方形),我們再請一個同學展示下他的作品,生2請你說說你是從哪個物體的哪個地方搬下這個圖形的?

師根據學生的回答依次出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將物體的一個面表示在了紙上。我知道聰明的同學們都知道這些圖形的名字了,誰能準確,大聲的告訴我。

注:回答時注意糾正學生錯誤,例如圓形,在數學上,準確的它叫圓。

我們今天認識了這幾個新朋友,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它們都是立體圖形上的一個面,(板書面)而且都是平平的,板書平,因此我們把它們叫做平面圖形。板書。

如有學生連錯,將正方形長方形混淆,師:有沒有同學想對他說些什麼。糾正錯誤。誰來幫她改改。

老師能用這些些簡單的圖形組成一些有趣的圖案,信不信。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許多物體的表面都有我們今天學的這幾個平面圖形。哪位細心的小朋友能在我們周圍找到今天學的平面圖形。

實際,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都有這些平面圖形。希望同學們在生活中,用我們善於發現智慧的眼睛去尋找今天所學的幾個平面圖形。做到,在生活中尋找數學,把數學用到我們的生活中。

?認識圖形》是《有趣的圖形》這一單元的起始課,是在第一冊認識了立體圖形的基礎上,讓學生初步認識平面圖形,為以後學習更深層的幾何知識打下基礎。為此,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拼、擺、畫,讓學生直觀感知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等平面圖形的特徵,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用數學交流的能力。

在教學中,我努力體現自主探索、發展學習、不斷創新的教學思想,比如:藉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摸一摸”和“畫一畫”的操作活動中,動口、動眼、動手,初步感知這些實物(模型)的表面,獲得對平面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的感性認識,為學生在下一個環節的學習中更好地體驗出“面”在“體”上,作了很好的鋪墊。

通過提問“在生活中,你在哪兒見過這些平面圖形”,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把所學的新知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使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有用,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絡,增進了學生對數學的價值和作用的認識,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1、學生對教學用具——積木的興趣極大,在後續的教學時間中很多學生管不住自己,經常會去擺弄積木,因而導致後續教學中學生的注意力不夠集中。對此,以後在教學中如果出現新鮮的教學工具,一定要讓學生自己事先進行摸索,避免在課堂中因為過於新奇而忽略了課堂教學。

2、在對知識點的教學中,對一年級學生的認知和概括能力的估計不足。這直接導致在講解平面圖形的特點時,學生無法對,平面圖形的特徵從邊、角等方面進行描述。對此,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充分考慮、關注學生的認知能力,避免將簡單的問題複雜化,超出學生的能力範圍。

3、課堂的表揚方面還有所欠缺。對於學生的回答能給予反映,但是表揚的語言過於匱乏,對學生的表揚沒有真真讓學生從心裡深深的感覺欣喜。以後的教學中要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表揚機制。

第3篇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數學的興趣,形成積極的情感體驗是學好數學的基礎。數學比較抽象、枯燥,容易讓人產生厭倦的心理。所以在 數學中要運用不同的教學模式,採取不同的手段,創設不同的學習情景,豐富學生對數學的感受,引發積極的 情感體驗。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成功,樹立自信,併產生學好數學的願望。

例如;在教學“你說我擺”一課時,讓學生聽老師說自己動手擺物體。師:“擺一個正方體,在正方體的上面放一個球體,在左邊擺一個長方體,右邊擺一個圓 柱體”學生擺完後,讓學生觀察自己擺的與對面的同學擺的有那些相同,那些不相同,為什麼?學生:“中間的正方體與球體是相同的,長方體與圓柱體與對面同學擺的正好相反。通過這一活動學生明白了人,人坐的方向不同,所擺放的物體就相反。

課堂練習是學生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能力、挖掘創新潛能的重要手段。因此,課堂練習在國小數學中有著特殊重要的地位,必須設計,設計課堂練習。教師要認真鑽研教材,對教材裡的習題做適當調整、組合、補充,使之能有針對性、開放性、趣味性。

例如:在“你說我擺”一課的練習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遊戲,讓小組把各自帶來的各種物體集中並打亂,然後,學生把眼睛閉上,老師說出物體的名稱學生憑已掌握的物體的特徵,摸出了正方體、長方體、球體、圓柱體。

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數學,是《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倡的學習方式。在過去的`數學中,教師講得多,佔用的時間多。而現在,以活動為主,讓學生自己探究,合作學習,孩子們是多麼的快樂。而且孩子們在嘗試中,會有所發現,在討論中會明白道理。在合作中享受成功。在質疑中能發展自我。

第4篇

1、教材分析 拔蘿蔔——兩位數加減兩位數(不進位、不退位)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第3單元《加與減(一)》中的內容。本課時的內容是在整十數加減法、兩位數加減一位數(不進位、不退位)的基礎上安排的。教材先提供了小兔子拔蘿蔔的情境,從中引出問題:“一共拔了多少個蘿蔔?”讓學生自己列式計算,並說出計算過程。教材中提供了四種計算方法(並非讓學生全部掌握,學生還可以有別的方法)。在學了加法計算之後,讓學生試著計算:“小白兔比小黑兔少拔了多少個蘿蔔?”以促使學生從加法計算遷移到減法計算上去。這是新教材與舊教材的不同。

(1)自己探索100以內兩位數加減兩位數(不進位、不退位)的計算方法。

(2)從加法計算方法遷移得出減法的計算方法,培養初步的知識遷移能力。

發展應用意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兩位數加減兩位數(不進位,不退位)的計算方法。

學生學會在理解圖意的基礎上,自己提出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嘗試用自己的方法進行計算,體現演算法多樣化的思想,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

學生已有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兩位數加減一位數(不進位、不退位)的知識作為基礎,有一小部分學生在上學前已對豎式有簡單的瞭解。對於看圖編故事和從圖中提出問題,前面的學習中已有過練習。這些都是本節課學生學習的前提條件。在本節課中,力圖體現出學生學習方法的轉變:從被動接受學習變為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學習。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再自己想辦法解決,並能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合作完成;讓學生親自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師:同學們,老師這兒有一幅畫,是一個好聽的故事,大家想聽嗎?

教研組材料 公開課說課稿 2 生:我知道了黑兔拔得多,白兔拔得少。師: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 生:我想知道,兩隻兔一共拔了多少個蘿蔔? 生:黑兔比白兔多拔了多少個? 生:白兔比黑兔少拔了多少個?(教師將生的問題板書在黑板上。)

師:同學們提出了好多問題,有的咱們已經解決了,這兒還有三個問題(指黑板),咱們來解決“一共拔了多少個蘿蔔”的問題。怎樣列算式呢? 生:36+23=?(有的學生已報出結果。)師:算出結果的同學想一想自己是怎麼算出來的,其他同學自己想辦法計算 36 +23 的結果,可以用小棒、算盤、練習本等。(學生動手探究,教師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引導、幫助。)學生彙報自己的計算方法: 生a:我是用擺小棒的方法計算。我在左邊擺3捆零6根,就是36,在右邊擺2捆零3根,就是23。然後數一數,一共5捆零9根,就知道36+23=59。生b:我是撥計數器算的。我先在十位上撥了3個珠子,在個位撥6個珠子是36,再在十位上撥2個珠子,在個位上撥3個珠子,一看是59。生c:我是用口算得出的,6+3=9,30+20=50,50+9=59。生d:我也是用口算得出的,36+3=39,39+20=59。生e:我也是用口算得出的,36+20=56,56+3=59。生f:我是用豎式計算的(邊列豎式邊說),先寫一個加數36,再寫第二個加數23,並把加號寫在第二個加數的左邊,寫好後在下面畫一條橫線,再計算:30+20=50,6+3=9,答案也是59。師:很好。在列豎式時一定要注意,兩個加數中個位的兩個數上下要對齊,十位上的兩個數也要對齊。然後再計算:個位上6+3=9,把9也寫在個位上,和上面對齊,十位上3個10加2個10是5個10,5寫在十位上,和上面對齊。師:以上四種方法:擺小棒、撥計數器、口算、列豎式,你認為哪種最簡單? 生a:我認為列豎式簡單。生b:我認為口算簡單。

師:剛才大家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了一個問題,後面還有兩個問題,同學們可以以小組

教研組材料 公開課說課稿 3 為單位選擇其中的一個問題,四個人共同去解決。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並討論解決問題。小組長彙報: 組a:我們解決第一個問題,兔哥哥比兔妹妹多拔了多少個蘿蔔,我們的算式是36-23=13。師:你們是怎樣計算36-23的? 組a:我們用口算,6-3=3,30-20=10,10+3=13。組b:我們列豎式(邊寫邊說),先寫第一個數36,再寫第二個數23,6-3=3,3-2=1。師:是3-2=1嗎? 生:是3個10減2個10等於1個10。組3:我們解決第二個問題,算式也是36-23=13。也用口算,30-20=10,6-3=3,10+3=13。

師:在這節課中,你們認為自己表現得如何? 生a:我認為自己表現得很好。師:哪一點表現得很好? 生a:老師提的問題我認真思考,還積極發言了,而且我講的故事很好。生b:我認為自己表現得還可以,我也積極發言了。生c:我認為自己表現得不好,我把36+23算錯了。師:同學們也可以評價一下別人。學生踴躍發言,都很注意發現其他學生的長處。師:在這節課中,有好多同學都表現得好,他們認真思考,積極發言,而且把小組活動組織得很好。大部分同學也都能好好地去學習,個別同學沒積極思考,老師希望你下一節課有所進步。

第5篇

知識教學點:經歷探究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計算方法的全過程,理解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法的算理,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

能力教學點: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觀察能力和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

德育教學點:體會所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從中獲得價值體驗。

理解並掌握筆算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

黑板出示:6+7=40+40=80+13=46+7=53+40=46+47=

教師:同學們,前面我們學過一些加法計算,請看黑板,上面的這些加法題哪些你會算?哪些你不會算?

學生根據前面學習的相關加法知識回答出:前面的5道題都會算,最後一道題不會算。

教師指名學生口答出會算的題,並抽其中的46+7和80+13讓學生說一說他是怎麼算的?

引導學生說出計算過程,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用豎式計算:

引導學生回答:計算加法時要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加起,個位上的數相加滿10,向十位進1。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加起,個位上的數相加滿10,向十位進1。

教師:前面5道題同學們都會算了,那最後一道題呢?它又該怎麼算呢?會不會和我們前面的幾道題的演算法一樣呢?

教師:讓我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來驗證吧!這是我們今天這節課要學習的新內容: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法。

教師:根據圖中的資訊,你能列式解答嗎?要求學生列出算式46+47,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在46+7的右邊相應寫上46+47。

教師:比較一下這兩道算式,它們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引導學生回答出:46+7是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46+47是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法,它們個位上的數相加都滿10了,46+47比46+7多加了40。

教師:還記得前面我們在學習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時藉助了什麼學具嗎?

教師:今天我們也可以首先借助小棒來幫助我們理解46+47的計算過程。

指導學生活動:用小棒分別擺出46和47,要求整捆和整捆對齊,單根和單根對齊。

引導學生彙報出:把單根的7根小棒和6根小棒中的其中3根合起來,剛好湊成10根小棒,即成1捆,放到整捆的下面,這時還剩下3根單獨的小棒,整捆和單根的合起來一共就是9捆零3根小棒,所以46+47=93。

教師:利用小棒同學們已經能算出46+47的結果了,如果沒有小棒用豎式我們又該怎樣計算46+47呢?首先你會寫46+47的豎式嗎?

教師:如果我把47的4遮住後你發現了什麼?學生不難發現遮住十位上的4以後的豎式和左邊的豎式一模一樣了。

教師取走紙板,十位上多一個4以後該怎麼算呢?你會算嗎?

如果學生不能說出計算的全過程,教師則引導學生說出:計算時依然從個位加起,6+7滿10了,向十位進1,剩下的3對齊個位寫,然後把十位上的兩個4相加得8,現加上進位的1合起來就是9,把9對齊十位寫。

引導學生觀察比較黑板上的兩道豎式後回答出: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和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一樣。都要把數位對齊,並且從個位加起,個位相加滿十,向十位進1。

教師:通過我們的驗證我們知道了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法和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完全相同。

引導學生用多種演算法來解答,如:①40+40=806+7=1380+13=93②46+40=8686+7=93③40+47=8787+6=93

教師:同學們真能幹!能用不同的方法來計算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法,在計算時,你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計算。

教師: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法你會算了嗎?我們來試一試。

學生做第90頁試一試。分別抽三名學生板演,集體訂正。

教師:我們在計算類似兩位數的進位加法時要注意些什麼呢?

引導學生說出要注意:十位上的數相加時不要忘記再加上個位上相加滿十進位的1。

教師:同學們已經會算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法了,讓我們來看看從這幅情景圖中你又能提出哪些用加法來解決的數學問題呢?

讓學生相互提出數學問題,並列出算式後集體抽一兩個學生說出他提出的數學問題,並列出算式,教師抽其中的一兩個算式板書在黑板上。如:26+35=35+17=

引導學生說出可以用小棒來算,也可以用豎式算,還可以用口算。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讓學生用豎式來計算第一題。讓學生說出他口算的過程:如6+5=1120+30=5050+11=61。

引導學生說出有兩種演算法聯絡,其實口算的過程就是豎式計算的過程。

在學生基本都理解豎式和口算的基礎上讓學生獨立完成第91頁第(2)小題並提出其他的數學問題。

教師:今天這節課上我們都學習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

第6篇

1.通過十個十個數,認識百的組成,初步感知十進位制計數方法。

3.讓學生運用自己的經驗和方法認識與掌握百的分拆,培養學生積極探索、主動發現的學習態度和習慣。

1.媒體演示裝麵包,讓學生仔細觀察一下叔叔阿姨是如何裝麵包的。

2.出示10袋麵包,問學生:一共有幾個麵包?你是怎麼數的?

(學生可能會說1個十加1個十等於2個十,2個十是20。或者因為1+1=2,所以10+10=20)

讓學生自己討論出解決這些題目的方法,然後全班進行交流。

6.小結:這些數都是整十數,我們通過自己動腦筋學會了整十數的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做題目的時候你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來做。

7.運用所學知識完成第4題,比一比誰計算的正確率最高。

做完後,和你的小夥伴互相檢查,並說說計算時你是怎麼想的?

8.完成第5題前面3欄,要求在計算正確的基礎上,比一比誰的速度最快。每一小組全對並且最快的小朋友可以做小老師檢查自己小組其他小朋友的完成情況。

9.第5題的後面2欄,先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題目中各部分的變化,然後自己再試試看怎麼繼續編下去。

這節課同學們積極思考,並與小夥伴們進行討論,學到了很多知識,你都有哪些收穫?說給大家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