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案8篇

教案在書寫的過程中,大家需要注意聯絡實際,為了可以寫出優秀的教案,我們一定要認真思索課程的進度,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一年級數學下冊教案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案8篇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 經歷探究連加、連減計算方法的全過程,掌握100以內連加、連減的計算方法;

2. 培養同學們的合作意識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3. 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體驗數學價值。

教學重點

掌握100以內連加、連減的計算方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黑板上出示:3+8+6= 10+5+2= 15-6-3= 20-5-5=

要求學生獨立計算後抽學生口述出計算的過程。

教師:這些題是我們在一年級上期時就已經學過的20以內的連加、連減,今天我們要在這個基礎上,用我們前面學習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知識學習新的連加連減。

板書課題:連加連減。

二、新課教學

1.教學例1

出示例1情景圖。

教師:仔細觀察這幅情景圖,說一說從這幅情景圖能知道些什麼。

學生:圖中告訴我們少先隊分成了三批入隊,第一批入隊的少先隊員有13人,第二批入隊的少先隊員有18人,第三批入隊的少先隊員有16人。

教師:根據這個資訊需要我們解決什麼樣的數學問題?

學生:一共有多少名少先隊員入隊?

教師:根據你前面的學習經驗,我們該怎麼列式解答?

要求學生列出算式:13+18+16。

教師板書:13+18+16。

教師:這個算式該怎麼算呢?同樣是加法,它和我們前面學習的進位加法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引導學生說出:前面我們學習進位加法只有兩個數相加,這裡有三個兩位數相加,是一道連加算式。

教師:再比較一下13+18+16這個算式和我們黑板上的3+8+6這個算式,你又有什麼發現?

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後回答出:兩道都是連加,只是連加的範圍不同而已,3+8+6是20以內的連加,13+18+16是100以內的連加。

教師:那它們的計算方法是否一樣呢?

引導學生猜測它們的計算方法可能是一樣的,都要數位對齊後,從個位加起,相加滿10都要向前一位進1。

教師:同學們的猜測是否正確呢?下面請小朋友們在小組內合作,比一比,看哪些小組想的辦法更多、更好!

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嘗試計算後再在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後全班彙報。

主要引導學生從以下幾種演算法進行彙報:

① 整十加整十,個位數加個位數,然後再合起來:10+10+10=30 3+8+6=17 30+17=47

② 先把前兩個數相加,再把和與另一個數相加:13+18=31 31+16=47

③ 先把後兩個數相加,再把和與第一個數相加:18+16=34 34+13=47

學生彙報後,教師整理在黑板上並追問:除了這些演算法,我們可不可以用我們前面學過的豎式來計算呢?用豎式又該怎麼算呢?

引導學生嘗試列出豎式後,抽其中的兩個同學到黑板上板書。

主要引導學生列出下面的豎式:

(1)

(2)

如果有學生能列出豎式的第二種寫法就請學生列出後說一說他是怎麼想的,如果沒有學生列出豎式的第二種寫法教師則作如下的引導:

教師:其實這種豎式還有另外一種寫法,大家想知道嗎?

引導學生看書自學後再抽一學生到黑板上板書。

教師:豎式的這兩種寫法是一樣的嗎?相比之下你更喜歡哪種?為什麼?

學生說出自己喜歡的豎式,其實計算過程是一樣的,但相比之下,第二種寫法更簡單一些。

教師:不管是用哪種方法計算,你覺得三個數連加與兩個數相加相比,有哪些地方不一樣呢?要注意些什麼問題呢?

學生:三個數連加比兩個數相加要複雜一些,特別是涉及進位的問題,因此要特別注意。

教師小結:在計算連加的算式時,同學們可以選擇你喜歡的一種方法來算。

2.教學例2

多媒體課件出示例2情景圖。

教師:同學們已經會算連加的算式了,根據這個情景圖,你又能列出怎樣的算式?

學生:50-18-13。

教師:這是一個什麼算式?

學生:連減算式。

教師:這個連減算式和我們以前學的連減算式比有什麼不同?

學生:以前學的連減算式是20以內的,50-18-13是100以內的連減,並且需要退位。

教師:根據我們前面的學習經驗,你能試著計算這道連減算式嗎?

教師放手讓學生試著計算,教師巡視觀察,發現不同的演算法,對有困難的學生儘量指導學生用豎式進行計算。

學生嘗試計算後彙報: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整理板書連減的演算法,主要引導學生列出以下兩種豎式計算:

(1)

(2)

學生列出豎式後請學生分別說一說計算的過程。

教師:在做這道題時哪個地方最容易做錯?能給其他的同學提個醒嗎?

讓學生髮現最容易做錯的地方就是兩次相減時都要退位,因此要按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一步一步地思考每步的計算結果。

教師:在做連加連減的計算時要注意什麼?

引導學生回答:在連加連減的計算過程中依然要注意進位和退位的問題。

三、鞏固練習

教師:同學們已經會做連加連減的算式了,下面讓我們來練習一下:

讓學生看圖獨立完成課堂活動(1),(2)小題後集體訂正。

四、全課小結

教師:同學們,在今天這節課上,你都學會了些什麼?有哪些收穫?

學生回答。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案篇2

?數的順序》:

教學目標

1、學會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並能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2、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積極思考、正確比較,善於與他人合作交流等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學會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揭示課題。

1、談話匯入:同學們,我知道你們已經學習了數的組成,數的讀寫和數的順序,老師想來考考你們,你們敢不敢接受老師的考驗:

(1)6是()位數,100是()位數,82是()位數。

(2)28的8在()位上,表示()個();2在()位上,表示()個()。

(3)36是由()個十和()個一組成的;4個十和5個一組成的數是();99裡有()個十和()個一,它後面是()。

(4)按照資料的順序填數:

34、35、()、3769、70、()、72

2、同學們學得真不錯,下面再來看看這兩道題。

(1)、在○裡填入“>”、“t;”、“=”。

15○2011○98○8

(2)在66、25、9、89、75、100這些數中,最小的是(),的是()。

生回答後,問:“你怎麼能這麼快就知道哪個數最小,哪個數?”引導學生說出一位數比兩位數小,兩位數比三位數小,最終得出:位數多的數較大。

3、即時練習。

4、如果都是兩位數,我們能不能也這麼快的比出大小呢?這節課我們接著學習100以內數的大小比較。(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我們來做一個遊戲,老師手上有一些卡片,卡片上都是兩位數,我們請兩個小組派出一位代表來抽取卡片,看看哪組抽取的卡片上的數更大。

開始遊戲。

在遊戲中使學生明白比較兩位數大小的方法。

2、小結100以內數的大小比較的方法:比較大小,先看數的位數,位數多的數更大;如果都是兩位數,十位不同比十位,十位相同比個位。

三、鞏固練習:

1、學生獨立完成教材第42頁的“做一做”,再指名學生說說是怎麼比的。

2、你能說一說六十幾有哪些數?(按順序說一說)這些數與六十相比,比六十大還是小?比七十呢?四十幾在幾十與幾十之間?八十幾比幾十大,比幾十小?

四、拓展題。

1、連線。(課件)

2、填上合適的數。

26t;2□ 47>□7 100>3□ 58t;5□ 78t;□2

3、你知道我是誰嗎?(課件)

五、全課小結:

今天你有什麼收穫?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整理和複習,弄清楚本單元都學習了那些知識,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這些知識。

2、培養學生簡單的整理、歸納的能力,體驗與同伴相互交流學習的樂趣。

教具學具:學生每人一張練習題,課件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景,整理知識

1、同學們明天就是聖誕節了,這裡有三種聖誕禮物,請你挑選最喜歡的兩種,一共需要多少錢?

板書:小熊 27元 小汽車 35元 聖誕帽 15元

學生彙報。全班列豎式計算結果。

你們剛才都是用什麼方法計算的?在筆算加法時,要注意些什麼?

板書:(1)、相同數位對齊,(2)、從個位加起,(3)、個位滿十向十位進一,(4)、也可以從十位算起。

2、誰還能提出誰比誰多,誰比誰少的問題?

同桌合作。看誰提出的問題最多?列豎式計算。

解決比多少的應用題都用什麼方法計算?筆算減法時要注意什麼?

它們共同的地方是什麼?不同的地方是什麼?

3、今天我們複習了 100以內的筆算加減法

二、複習連加、連減、加減混合。

1、有沒有同學三種禮物都想買的呢?那怎樣列式呢?用豎式計算。

2、如果你只有50元,想買小汽車和聖誕帽,夠不夠錢付呢?

3、50元還可以買哪兩種禮物?

三、練習測評

1、數學診??

82 39 95

-17 +48 -16

( ) ( ) ( )

79 77 19

2、算出下面每組數的和與差。

42 和 : 29 和:

36 差 : 54 差:

3、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78 89 71 55 19

+16 - 56 - 8+ 9+58

29+35+9= 61-30+15= 53-9-37=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連續兩問的應用題的結構,學會分析應用題中的數量關係,正確解答比較容易的含有連續兩個問題的實際問題。

2.引導學生連貫地思考問題,獲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

3.經歷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培養學生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目標分析:

在學生學會連加、連減及加減混合的運算基礎上,初步接觸連續兩問的問題,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連續性,為學生以後學習用兩步計算解決實際問題做好準備。

教學重點:

掌握含有連續兩問的應用題的解題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第一個問題的結果是第二個問題的一個條件。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準備

(一)嘗試補充缺少的條件或問題,再解答。

1.課件出示題目

(1)拍球比賽,小華拍了34個,小強比小華多拍9個,___________?

(2) 閱讀興趣小組有男生13人,___________,閱讀興趣小組一共有多少人?

2.認真審題,明確每道題需要補充的是條件還是問題。

3.你能將上面的題目補充完整嗎?

4.指名學生補充條件、問題,再解答。

(二)小結:要解決一個問題,至少需要兩個已知的條件。

?設計意圖:通過複習一步計算解決的問題,讓學生明確要求的問題和已知條件的關係,為接下來學習解決連續兩問的應用題做知識上的準備。】

二、探究新課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自主理解題意。

(1)春暖花開,學校美術興趣小組的同學組織到郊外寫生,從圖中你瞭解了什麼資訊?

(2)學生說說自己發現的數學資訊。

2.嘗試提出問題

出示:美術興趣小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___________?

(1)學生審題,發現缺少問題。

(2)補充問題。

①男生有多少人?

②美術興趣小組一共有多少人?

?設計意圖:創設一種現實情境,從中提煉出要解決的數學問題,瞭解此類問題的結構,體會學習解決實際問題的意義,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深入探究,解決問題。

1.分析問題

(1)要解答第二個問題,需要什麼已知條件?(女生和男生的人數)

(2)缺少的已知條件是什麼,到哪裡去找。

明確解決第二個問題時需要將第一個問題的結果作為第二個問題的一個條件。

2.解決問題

(1)先求男生人數,列式計算:14-5=9(人)

(2)再把男生和女生的人數合起來,求出美術興趣小組的總人數。

列式計算:9+14=23(人)

(3)學生口答:男生有9人,美術興趣小組一共有23人。

3.檢驗結果

怎樣檢驗解答是否正確?(方法不唯一)

(1)所求得的男生9人是否比已知的女生少5人。

(2)共有的23人,減去男生的9人,剩下的女生是不是14人。

4.歸納小結

今天學習的連續兩個問題的實際問題,要先根據已知的兩個條件解決第一個問題,再把第一個問題的結果作為一個條件,和另一個有聯絡的已知條件結合起來,解決出第二個問題。

?設計意圖:連續兩問的實際問題是由兩個相關聯的用一步計算解決的問題構成的,教學例題時,出現兩個條件後,分次呈現兩個問題,指導學生認真審題,通過思考、交流、彙報的方式,弄清解決問題的先後順序,培養學生連貫性地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練習提升

(一) 完成教材第32頁做一做。(課件出示)

1.分析問題,找出已知條件和要求的問題。

2.解決第一個問題,列式計算:33+4=37(人)

3.學生討論解決第二個問題:把第一個問題的結果作為另一個條件。

列式計算:33+37=70(人)

4.檢驗結果:把自己檢驗的過程和你的同桌說一說。

5.學生口答問題。

(二)完成教材第33頁練習六的第1題。

1.學生審題,找出已知條件和要求的問題。

2.先解決第一個問題,列式計算。

3.學生討論解決第二個問題,列式計算。

4.引導學生檢驗結果並口答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進一步鞏固並掌握解決連續兩問的問題的解題方法,練習中引導學生學會檢驗結果,培養學生主動檢查的好習慣。】

四、課堂小結

(一)學生回顧。這節課學習了什麼內容?

(二)教師小結:這節課學習的是含有連續兩個問題的實際問題,解答第二個問題時需要把第一個問題解答的結果作為第二個問題的一個條件。做題時要先讀懂題目,再認真解答。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實際的觀察、比較,初步體會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一樣的,並學會根據看到的形狀正確地判斷觀察者的位置。

2、使學生在觀察物體的過程中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數學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

教學重點:

辨認簡單物體從不同角度觀察到的形狀,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難點:

體會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可能不同。

教學過程:

一、初步感知,形成表象。

1、分別出示教室前、後兩張照片。

提問:這是什麼地方?這一張呢?為什麼拍出來的兩張照片不一樣呢?

請仔細觀察兩張照片,說說為什麼不一樣?

小結:因為拍照的人站的位置不一樣,所以拍出來的照片不一樣。

2、揭題:今天我們就要學習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物體。

(板書:觀察物體)

二、遊戲活動,加深體驗。

1、遊戲:畫圖形。

方法:以四人為一組,分別圍坐在桌子的四面,在桌子的中間放一個水壺,每人把自己看到的畫下來。

學生自己活動,交流所畫圖形,並換位觀察、體驗。

小結:由於觀察位置的不同,看到的形狀可能不一樣。

2、遊戲:找圖片。

方法:組長轉動水壺,使把手正對著一個小朋友,每人根據自己看到的找出一幅畫,組長再轉動水壺,重新尋找,過程同上。

3、遊戲:找位置。

方法:請組長把四幅圖片合在一起,打亂順序,然後給組裡的每一個小朋友發一張,學生根據自己手裡的圖片找一找自己的位置,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師生互動,進行相應的評價。

三、實踐鞏固,提升能力。

1、連一連:課本第90頁。

學生先看圖想一想每個小朋友看到的小猴會是什麼樣的,再獨立連一連,集體交流時說說自己的想法。

2、“想想做做”第1題,學生聯絡生活經驗進行判斷,指名說說理由。

3、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完成後全班交流訂正。

小結:今天我們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了物體,知道由於觀察位置的不同,所看到的情況是不一樣的。

四、拓展延伸,引導觀察。

生活中有許多物體,小朋友課後可以自己找一些物體,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看看會看到哪些不同的樣子?把你看到的情況畫下來。

一、認識圖形(二)

單元學情分析

這部分內容是在上學期“認識物體和圖形”的基礎上教學的,通過上學期的學習學生已經能夠辯論和區分所學的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了,這裡主要是通過一些操作活動,讓學生初步體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的一些特徵,並感知平面圖形間的立體圖形間以及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間的一些關係。

本單元教學的關鍵是把握好教學要求,既不能在上學期的基礎上簡單重複,又要能拔高教學要求,上學期在認識物體和圖形時,也有拼擺,但那時只是用所學的形狀拼搭一引起有趣的圖案和事物,使學生加深對所學圖形的認識,從中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同時體會圖形的顯著特徵。而本單元“圖形的拼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擺、拼、剪等活動體會平面圖形的一些特徵,並感知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間和立體圖形間以及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間的關係。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以及正方體的形狀,通過折一折、擺一擺、剪一剪、拼一拼,辨別和區分這些圖形。

2、培養學生初步發展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

3、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初步感知所學圖形之間的關係。

單元重點: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

單元難點:初步感知圖形之間的聯絡與區別

單元課時安排:約3課時

第一課時:認識圖形(1)

教學內容:認識圖形(1)

教學目標:

1、通過直觀使學生知道長方形、正方形的形狀和邊的特點。

2、通過折一折、擺一擺、剪一剪、拼一拼,加深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能辨別、區分這兩種圖形。

教學重點:通過操作讓學生明白長方形和正方形各自的特點。

教學難點:能夠根據各自的特點進行簡單區分與判斷。

教學方法:觀察法、操作法

教學準備:長方形、正方形紙片、剪??

教學過程:

一、複習。

出示長方形,請學生說一說長方形的邊有什麼特點。(兩條長邊相等,兩條短邊相等)

再出示正方形,也請學生說一說正方形的邊有什麼特點。(四條邊長度都相等)

二、新課。

1、拿出每人事先準備好的長方形、正方紙,師生共同操作。

(1)引導學生先看正方形,先上下對摺,邊要對齊,看上下兩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上下兩條邊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再左右對摺,方法同上。然後把正方形紙的兩個斜對著的角對齊,折後觀察摺痕兩旁的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再繼續對摺一次,觀察折出的幾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四條邊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得出結論)

(2)用長方形紙折一折,看一看長方形的邊長怎麼樣。

要求學生先思考:怎樣折長方形的紙,就能使分成的兩部分完全合在一起?然後,自己動手摺一折,以四人一小組進行討論,再翻開課本進行核對。

(3)區分長方形和正方形。

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長方形和正方形(長方形的一邊與正方形邊長相等)先將兩個圖形重疊在一起,讓學生觀察:兩個圖形的邊有什麼關係?如圖:

2、小結:今天我們學了什麼?大家有什麼收穫?

3、學做風車。

(1) 先出示一個風車,將風車展開,讓學生觀察風車是由什麼圖形剪拼成的。

(2)拿出準備的長方形紙,同桌互相商量,想一想要折一個風車該怎麼做。

學生動手操作。(先將長方形紙剪成一個正方形,再動手做成一個風車)

教學反思:

第二課時:認識圖形(2)

教學內容:認識圖形(2)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剪一剪、拼一拼、擺一擺等方法,加深對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和圓的感性認識。

2、初步認識這些圖形之間的關係,同時通過對圖形的分解與組合,初步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教學重點:

通過各種方法弄清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和圓的特徵,並能進行判斷

教學難點:

圖形的分解與組合

教學方法:引導探究法

教學準備:長方形、正方形紙片、小棒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把下列圖形的題號填入相應的括號內。練習??

長方形( ) 正方形( )

三角形( ) 圓 ( )

2、用小棒分別擺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各一個。

二、新授。

1、取出事先準備好的兩張長方形紙,如讓學生思考,兩個這樣的長方形可以拼成什麼樣的圖形呢?學生動手操作發現兩個這樣的長方形可拼成一個正方形,也可拼成一個長方形。

2、出事先準備好的四個小正方形,讓學生想一想有幾種擺法。

3、取出12根小棒,想一想,你能擺出幾種圖形。學生以四人為一小組進行討論。(手畫)

4、完成教科書p4、4。

5、請學生拿出若干個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分組合作,自由拼擺圖形,充分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

三、鞏固練習。

教學反思:

第三課時:認識圖形(3)

教學內容:認識圖形(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直觀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形狀以及特徵。

2、通過學生動手拼一拼、擺一擺,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能辨認和區別這兩種圖形。

教學重點: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形狀以及特徵

教學難點:能辨認和區別

教學方法:引導探究法

教學準備:長方形、正方形紙片、小棒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出示一些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實物。

讓學生指出哪些是長方體,哪些是正方體。

2、在長方體下面的括號裡面畫“ ”,正方體的下面括號裡面“√”。

3、口答。

長方體有幾個面?正方體有幾個面?

二、新授。

1、取出兩個正方體,可以拼成什麼圖形?

2、取出三個正方體,可以拼成什麼圖形?

3、取出八個正方體,可以拼成什麼圖形?

教師:通過學生自由拼擺,讓學生髮現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區別以及之間的關係。

4、取出四個長方體,如:可以拼成什麼圖形?(一種拼成長方體,一種拼成正方體)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科書p5、1。

2、完成教科書p5第5題。

學生獨立完成,全班講評。

3、完成教科書p7第7題。

先讓學生觀察長方體的上面、前面和右面,並懂得上下、前後以及左右之間的關係,然後進行正確的劃線連線。

4、完成教科書p6第五題。

觀察:(1)第一行和第三行有什麼關係?

(2)第一行和哪幾行有關係?

(3)第二行和哪幾行有關係?

(4)你發現了什麼?

(5)圖中缺了幾塊 ?你是怎樣得出來的?

5、完成教科書p7第六題。

6、完成教科書p7第8題

根據正方體的平面展開圖,讓學生想象正方體的六個面上分別標的是哪些數字,教師出示實物演示。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案篇3

進位加法

教學目標

1. 經歷探究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法計算方法的全過程,理解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的算理,掌握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

2. 培養同學們知識遷移的能力和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

3.體會所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從中獲得價值體驗。

教學重點

理解並掌握筆算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教學單元主題圖

多媒體課件出示第84頁單元主題圖。

教師:小朋友們知道這是哪兒嗎?從這幅情景圖中你都知道些什麼?

主要引導學生回答出圖中的文字資訊。

教師:你能根據這些資訊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呢?

引導學生提出相關的數學問題,並讓學生列出算式。

教師隨學生回答板書出這些算式:27+8 45+45 32-17+12等。

教師:這些算式你會計算嗎?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研究的內容--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

(板書課題)

二、教學新課

1.複習舊知引入

多媒體課件出示:改編的例1情景圖:把其中的有8輛客車改為有2輛客車。

教師:從圖中你能知道些什麼資訊?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學生:從圖中可以知道這個停車場貨車有27輛,客車有2輛。

教師:一共有多少輛車呢?解決這個問題該怎麼列式?

學生:27+2。

教師:為什麼這麼列式?

學生:求一共有多少輛車就是要把客車的輛數和貨車的輛數合起來。

教師:27+2又該怎麼算呢?

學生:把相同數位上的數相加,個位上的7和個位上的2加起來等於9,9再加上20就是29,所以27+2=29。

2.教學例1

多媒體課件出示例1情景圖。

教師:看來小朋友對以前學習的知識掌握得不錯!下面我們再看看這個停車場,你發現有變化沒有?哪些變了,哪些沒有變?

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後回答出:這幅情景圖中的問題和小男孩說的話都沒有變,只是小女孩說的話由原來有2輛客車變成了8輛客車。

教師:現在要求一共有多少輛車,又該怎樣列式呢?

學生:27+8。

教師:27+8和27+2在計算方法上一樣的嗎?

引導學生猜想:它們都是兩位數加一位數的加法,我想它們的計算方法是一樣的。

教師追問:同學們這個猜想是有道理的,由於它們都是兩位數加一位數,所以它們的計算方法是一樣的,都要把相同數位上的數對齊相加,都要從個位加起。但是同學們在用這個方法計算27+8時會遇到新的問題,究竟會遇到什麼問題呢?你們試著算一算就知道了。

學生試著計算後,引導學生回答出在計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發現在算27+8時,個位上的7+8得15,這個結果比10大,不知結果該怎麼處理?此處如果學生知道結果該怎麼處理可請學生來講,他是怎麼想的?為什麼要這樣做?

如果學生不知道結果該怎麼處理教師則作如下引導:

教師:是呀,這個比10還大的結果該怎麼處理呢?我們可不可以用學具小棒來幫助我們呢?現在請你用小棒擺出27+8,然後算一算它們合起來是多少?

學生擺小棒,教師巡視指導。

教師:誰來彙報一下27根小棒加上8根小棒合起來是多少根小棒?

學生:合起來有35根小棒。

教師追問:能說說你是怎麼算的嗎?如果你能邊演示邊說那就更好了。

學生:先拿出2捆零7根小棒,再拿出8根小棒合在一起,零的7根小棒加上8根小棒等於15根小棒,滿十了,我又可以把它捆成1捆。新捆好的一捆和原來的兩捆合起來就是3捆,也就是30。然後再加上剩下的5根就是35。所以27+8=35。

教師多抽兩個學生說一說這個過程。

教師:小朋友們真能幹!你們通過擺小棒解決了我們這節課上遇到的新問題。

教師:剛才我們用小棒操作的方式解決了進位的問題,在計算過程中,我們又該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呢?我們可以配合操作過程想一想,先可以把這兩個加數寫在豎式上。然後從哪一位加起呢?

引導學生髮現:從個位加起,7+8=15。

教師:剛才在擺小棒的時候你是怎樣解決7+8=15這個問題的呢?

引導學生回答:是把其中的10根小棒捆成新的1捆。也就是把10個一變成了1個十。

教師:也就是說7+8=15時,要向十位上進1,在個位上寫5。在豎式上怎樣表示這個變化呢?我們在十位上寫上一個小1,表示剛才7+8=15中的1個十,再把剩下的5寫在個位上。

(教師邊講解邊板書)

教師:在這裡老師想請小朋友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這兒為什麼不把1個十直接寫在結果的十位上呢?

引導學生說出:因為十位上的數還沒有加,現在進上去的1就把十位佔了,一會兒十位上加起來的數就不知寫在哪兒了。因此這個進到十位上的1只能記在心裡,為了不至於忘記,在十位上寫一個小1作記號。

教師:接下來我們該怎麼辦?

引導學生說出:接下來要把十位上的2和進上來的1相加,2+1=3,在十位上寫3。

教師:通過剛才的探討,你發現這節課學習的加法和我們以前學過的加法有什麼不同嗎?

學生:以前我們學過的加法個位相加沒有滿十,今天我們學習的加法個位上的數相加時滿十要向十位進1。

教師小結:這樣看來,我們還應該在我們掌握的計算方法上面補充一句個位相加滿十向十位進1,這樣加法的計算方法才全面。

教師板書:個位相加滿十向十位進1。

三、自主練習,深化理解

教師:27+8小朋友們已經會算了,請看大螢幕上這道算式,你會算嗎?

多媒體課件顯示:8+27=。

教師:這道算式和27+8相比較,它們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引導學生說出:相加的兩個數完全相同,只是交換了兩個加數的位置,計算方法應該也是完全相同的。

學生自主練習計算後彙報結果。

多媒體課件出示例2:9+75=。

學生獨立完成後小組交流計算過程再全班彙報,彙報時重點要求學生說一說進位的過程。

四、鞏固練習

課堂活動1,2,3題。

五、全課小結

教師: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我們在筆算進位加法時要注意什麼?

學生回答。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掌握米和釐米之間的關係,能恰當選擇單位表示物體的長度。

2.認識米尺,會用米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3.認識米,體會米的實際意義,能估計較長物體的`長度。

教學重點:

體會米的實際意義,能估計較長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

掌握米和釐米間的關係,能恰當選擇單位表示物體長度。

教學設計:

一、情景匯入

我知道過了一年,大家都長高了,那麼你知道自己有多高嗎?(學生自由說)

師:你知道一米有多長嗎?(學生估一估、比一比、說一說)

二、探究新知

1. 認識米尺(出示米尺)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感受1米的長度,找一找在教室中哪些物體的長度接近1米。

2.讓學生了解米和釐米之間的關係,1米=100釐米 1m=100cm

3.做一做:1米有多少釐米。

4.數一數:1米=100釐米 1m=100cm

5.找一找:在教室中哪些物體的長度接近1米。

三、練一練

試一試,填m還是cm呢?(結合實際經驗瞭解一-般物體的長度)

1.衣櫃高約2-----------

黃瓜長約20----------

房子高約3------------

2.練一練 17頁(估計自己的課桌有多高,再實際分組合作)

3.有一隻蝸牛和螞蟻在賽跑,看誰能跑第一呢?(課本17頁3題)

4. 拓展訓練

①畫一條3cm長的線段(難度較大,需要在老師指導下完成)

②畫出比6釐米短的三條線段

四、課堂總結(略)

教學內容:

蘇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40—41頁上的內容。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初步學會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體會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可看到不同的檢視,並初步學會根據檢視判斷觀察者的位置。

2、通過觀察、比較、辨認、想象等活動,發展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3、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

教學過程:

一、 觀察照片,啟用相關的生活經驗

1、談話引入,觀察照片。

小朋友,你們喜歡拍照嗎?老師這兒有兩張照片,你知道是拍的哪兒嗎?(在螢幕上依次打出兩張分別從教室的前後拍的照片,讓學生進行辨認,仔細看看它們有什麼不一樣。)

2、想一想:拍的是同一個教室,為什麼照片會不一樣呢?(啟發學生想象拍攝者的位置。)

3、得出結論:同一個教室,站在不同的位置,從不同的角度去拍,得到的照片是不一樣的。

二、 觀察實物,親身體驗從不同的角度可看到不同的檢視

1 、給小熊“拍照”。

(1) 指導“拍照”方法:請小熊“坐”在課桌中央,讓學生用雙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搭一個框來表示“相機”,用這個“相機”去給小熊“拍照”,看清楚了就“拍”下來。

(2) 實地“拍照”:先自己選一個喜歡的角度給小熊“拍”一張照片,想一想這張照片拍出來會是什麼樣子的,把它“印”在自己的腦子裡。再變換角度,從小熊的前、後、左、右不同的位置給它拍幾張照片。想一想這些照片拍出來又會是什麼樣子的,把它們都 “印”在自己的腦子裡。

(3) 辨認照片:在螢幕上依次打出在小熊的前、後、左、右拍的照片,請學生判斷是在什麼位置拍的,就站到相應的位置去。當學生辨認左、右兩邊拍的照片出現困難時,引導學生到小熊的左、右兩邊再次進行觀察,比一比這兩個角度拍出的照片到底有什麼不一樣。特別提醒學生注意看清小熊的臉是朝哪邊的。經過再次觀察和比較,讓學生重新做出判斷,並站到相應的位置去。

2、給小貓“拍照”。

(1)出示4位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給小貓拍照的場景及4張不同的照片。請學生判斷這些照片分別是誰拍的嗎?在書上連一連。

(2)核對結果。

3、觀察茶壺。

(1)請組長拿出一把茶壺,按老師指定的朝向放在課桌中央。

(2)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仔細觀察,並把每次看到的樣子記在腦子裡。

(3)在螢幕上打出四位同學分別從前、後、左、右觀察茶壺的場景,並出示四種不同的檢視,請學生判斷它們分別是誰看到的,在書上連一連。

(4)小組內交流,全班評議並核對結果。

4、觀察茶壺和茶杯

(1)請組長再拿出一個茶杯,放在茶壺旁邊。

(2)引導學生在自己的位置上觀察它們的位置關係。

(3)在小組內互相說說從自己的位置看,茶杯在茶壺的哪一邊。

(4)請一組學生彙報觀察結果。討論:4個小朋友看到的一樣嗎?為什麼會不一樣?

5、反思總結,加深體會

(1)剛才我們一起觀察了一些物體,想一想,我們是怎樣進行觀察的?

(2)在觀察物體的過程中,你發現了什麼?

三、觀察圖片,想象不同角度看到的檢視

1、出示一張大樓的照片,說明:這是一幢長方體的大樓。

2、引導學生想象:從大樓的前、後、左、右去觀察,分別會看到什麼樣子呢?

3、在小組內互相說說想象的結果。

4、出示四張圖片,請學生判斷分別是在哪個位置看到的。

四、拓展延伸,引導學生課後繼續觀察

你還想觀察些什麼?請同學們課後自己再找一些物體,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看看會看到那些不同得樣子?把你看到的結果和同學交流交流。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使同學們學會數、認、讀、寫100以內的數。

2、掌握100以內的數的順序。

3、培養同學們的觀察能力。

教學重難點:

藉助實物操作和互助交流數數的方法,掌握100以內數的順序。

教學過程:

一、創景激疑

1、談話:

新學期開學,明明的好朋友都來幫他整理書房,看,其它都弄好了,就剩下鉛筆還零亂的擺在桌子上呢!

問:一共有多少枝鉛筆呢?

你能幫他數一數嗎?

2、板書課題:

數鉛筆

二、互動解疑

1、觀察圖:

(1)生說一說數數的方法

(2)交流彙報

方法:可以一枝一枝地數;

可以把鉛筆10枝捆成一捆一捆的數;

可以5枝5枝的數:“五、十、十五、二十……

(3)問:你喜歡用什麼方式數呢?

(4)請大家動手數一數。

(5)同桌互說

歸納:10個十是100

2、出示笑臉圖

(1)觀察數數。

問:圖上一共有多少張小男孩的笑臉?

(圈一圈,數一數)

(2)誰能來說一說你是用什麼方法數的?

3、出示點子圖。

提問:這幅圖又有多少點子?

圈一圈、數一數

指導:(10個一圈)

說明自己畫圈與數數的方法。

三、實踐運用:

1、出示計數器

認識:個位、十位、百位

動手撥數:4357

生讀數

2、按要求

二人合作,一人撥數,一人讀寫數。

3、練習:

數方格圖;

在下面各數的後面,連續數出五個數。

二十三、五十六、七十七、八十九、九十五

4、數一數教室內的桌椅。

四、總結評價

數數方法;

數100以內的數。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現實情境中瞭解負數產生的背景,初步認識負數,知道正數和負數的讀寫方法會用正,負數記載相反量。知道0既不足正數,也不足負數,負數都小於0。

2.使學生初步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進一步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3.在聯想、概括,推演中,體會數學的豐富、聯絡以及其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滲透進行對立統一、聯絡發展等最樸素的哲學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理解負數的意義,初步建立負數的概念。

教學難點:理解,正數、負數和0之間的關係。

教學過程:

一、從“生活事例”引入——瞭解負數的來源

1.同學們,不知不覺就到了金秋時節了(課件呈現美麗的秋景圖片),大家覺得我們蘇州這兩天的天氣怎麼樣?(學生回答後,課件呈現蘇州天氣預報、溫度計圖)這個溫度計上顯示的是昨天的最高氣溫,你能看出昨天的最高氣溫是多少嗎?

(學生彙報過程小,引導學生了解溫度計上一般有左右兩行刻度以及左右兩邊刻度名稱,左邊代表攝氏度,通常用字母℃表示,一大格表示兩度)

2.據科學研究,氣溫在18—24℃時,人體感覺最舒服。昨天達到28℃,我們就感覺熱了。猜想:從現在往後,溫度計上的紅色酒精柱會怎樣變化呢?

(設計意圖:氣溫變化是學生生活中每天都會面對和感覺到的自然話題,將此作為課堂教學的開始,自然,貼切,能夠吸引學生的廣泛參與、考慮到學生對溫度計的認識井不是非常熟悉,先單獨安排一個看溫度計的插曲,為後面新知教學做好了鋪墊)

二、由“相反關係”展開——理解負數的意義

(一)教學例l,初步認識負數。

1.老師也是一個非常關注大氣變化的人,幾乎每天都要看中央電視臺的天氣預報。有一次我記錄了三個城市的最低氣溫。第一個是東方大都市上海(出示溫度計圖),你能從溫度計上面看出當天上海的最低氣溫嗎?

2.第二個城市是(出示溫度計圖),你能從溫度計上面看出南京的最低氣溫嗎?這個溫度比上海的氣溫怎樣?

3.第三個城市是我們偉大祖國的首都北京。根據你的生活經驗,北京的氣溫通常要比上海和南京怎樣?學生提出猜想後,出示溫度汁圖,讓學牛說出北京氣溫”零下4℃”。

4.剛才二個城市的最低氣溫中,非常巧,南京正好是0攝氏度。而上海超過了0攝氏度,是零上4攝氏度;北京卻低於0攝氏度,是零下4攝氏度。這是一組相反的量。大家能想出巧妙的方法來記錄這兩個相反的氣溫嗎?

5.學生討論交流自己的設想,老師選擇性板書:+4℃或4℃,-4℃等,並講解負號,正號以及它們的讀寫。

6.鞏固練習。

(1)選擇合適的數表示各地的氣溫:

當天我還記下了幾個城市和地區的最低氣溫,(分別出示西寧、哈爾濱、香港等城市溫度計圖)你能用這樣的方法分別寫出它們的最低氣溫嗎?

(2)小小氣象記錄員。

我們一起來當氣象記錄員,一邊聽天氣預報,一邊記錄氣溫。課件演示:赤道零上40攝氏度,北極零下26攝氏度,南極零下40攝氏度。

(設計意圖:在引入負數這一環節,順接著課始“看溫度計讀氣溫”這一問題情景,從祖國三大城市的氣溫由高漸低相繼展開,教學流暢,銜接自然。而“零上4攝氏度”和“零下4攝氏度”這兩個生活中常見的相反溫度用怎樣的數可以表達並區分?這一問題不僅讓學生感受到過去所學的數在表達相反意義的量時的侷限性,產生學習新數的需求,而且促使他們藉助生活經驗聯想到在“4”這個數前新增不同的符號表達相反意義的量的方法)

(二)教學例2,深入理解負數。

1.(顯示珠穆朗瑪峰圖)誰知道它有多高嗎?(8844米)這個高度是從哪兒到上頂的距離呢?

(學生回答後,在新增8844米前面新增”海拔”,並在圖上新增一條海平面的水平虛線)

2.世界上也不是每個地方都比海平面高的,比如,我國的第五大盆地——吐魯番盆地,就低於海平面155米(接在珠穆朗瑪峰圖旁邊出示盆地圖)。

大家能從剛才表示氣溫的方法受到啟發,也用—種比較科學的方法來表示這兩個海拔高度呢?(板書:+8844米-155米)

3.模仿練習。

課本第6頁“練習一”第1,2題。

4.小結:通過剛才的研究,我們看到,在表示氣溫時,以0℃為界,高於0℃時用正數表示,低於0℃時用負數表示;在表示海拔高度時,以海平面為界,高於海平面用正數表示,低於海平面用負數表示。

(設計意圖:用正負數來表示海拔高度,是學生對相反的量的再一次感知。由於前面有對氣溫認識的基礎,所以本環節力求利用前面學習中獲得的用正負數表示氣溫的經驗和正規化,在突出“以海平面為界”這一基準後,就讓學生嘗試解決。學生在先前經驗的作用下,容易想到“高於海平面為正、低於海平面為負”的計數規則。在深層次上把握了負數產生的背景和計數的要領與方法)

三、以“比較反思”提升——深化概念的內涵

1.我們用這些數分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溫度以及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課件同時呈現:溫度計和海拔高度圖,其中0℃和海平面用紅色線標出)

2.觀察這些數(課件出示),你能把它們分類?按什麼分?分成幾類?小組討論。小結:像+4,40、+8844這樣的數都是正數,像-4,-7,-11,-155這樣的數都是負數。

3.討論:0屬於正數或負數呢?(指導學生藉助網路在設定的討論區內發表意見)

引導學生辨析:從溫度計上觀察,0攝氏度以上的數都是正數,0攝氏度以下的數都是負數。海平面以上的數都是正數,海平面以下的數都是負數。

教師藉助課件觀察畫有箭頭的軒線(即數軸),認識到:0是下數和負數的分界線,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正數大於0,負數小於0。

4.練習-完成第3頁“練…—練”第l題(在原題中增加0)。

提問:

(1)0為什麼不寫?(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2)觀察這些正數,你發現了什麼?

(我們以前學過的除0以外的數都是正數)

5.出示“你知道嗎?——中國是最早使用負數的國家”。(學生自由瀏覽網上資源)

(設計意圖:本課是學生初次認識負數,為了讓學生對負數的內涵與外延有完整的認識,這裡將溫度計、海拔高度圖同時出示,讓學生直觀地感受零度刻度線、海平面是分界點。讓學生很好地藉助直觀情景來理解接納正數,負數與0三者間的關係。同時在習題中注意讓學生體會過去已學過的數(除0外)都是正數,以幫助學生溝通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絡)

四、用“多層練習”鞏固——拓展負數的的外延

1.基本練習。

每人寫出5個正數和5個負數,並進行交流:讀出所寫的數,並判斷寫的是否正確。

2.對比練習。

選擇合適的結果填在括號內:

2007年,我國發射成功的嫦娥衛星在太空中向陽面的溫度為()以上,而背陽面卻低於(),但通過隔熱和控制,衛星艙內的溫度始終保持在(),保證了衛星能夠正常開展探測工作。

①21℃②100℃③-100℃

3.應用練習。

(1)“生活中的負數”資訊釋出會。

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情況也可以用正數或負數來表示?

隨後課件配合出示有關圖片。

(2)小結:像零攝氏度以上與零攝氏度以下,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地面以上和地面以下,存入和取出,比賽的得分和失分,股票的上漲和下跌等等都是相反意義的量,都可以用正負數來表示。

4.拓展延伸。

調查自己家一個月的收入、支出情況,並作好記錄,記錄後對資料進行分析,把自己的感受與家人說一說,用數學日記記下自己的感受及開支建議。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案篇7

?克和千克》:

教學目標:

1、在實際操作的活動中,初步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

2、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質量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發展學生分析、比較、抽象、概括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及合作學習的能力。

5、引導學生關心生活,在生活中學習和運用數學。

教學重點:

1、初步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kg)=1000克(g)。

2、瞭解用秤稱物體質量的方法。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

教具準備:各種秤、各種實物

教學過程:

(一)趣味引入、初步感知

1、同學們,你們最喜歡吃爸爸媽媽做的什麼菜?老師最喜歡吃糖醋排骨,你們喜歡吃嗎?老師剛才從一位有名的廚師那得到了做糖醋排骨的配料表,他說這樣做肉香味美,你們想不想看看他到底是怎樣配料的?

2、你們從配料表中得到了什麼資訊,誰願意來說一說?

3、對呀!克與千克都是用來表示物體輕重的單位,我們把它叫做質量單位。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這兩個質量單位:克與千克(揭示課題)

4、其實,生活中還有很多物體的質量是用克和千克作單位的,誰願意把你收集的資訊和大家說一說。

(二)充分感受、自主探究

a、感知1克的重量

(1)看來同學們對克與千克瞭解得可真不少,那麼下面你們來猜一猜你們桌面上的哪個物體大約是1克呢?我們怎樣才能知道它大約就是1克呢?

對了,我們可以來稱一稱。

(2)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認識幾種常見的秤?

(出示盤秤、檯秤、電子秤、天平、彈簧秤、磅秤。)

師:你在哪見過這些秤?

師:同學們都沒見過天平,下面我們來一起認識一下天平。(介紹天平的組成、用法)

指名拿1克的物體來天平上稱一稱(師邊幫助邊講解稱的方法)

同學們你們每個人都有一枚2分硬幣,把它拿在手中掂一掂,說說感覺怎麼樣?(很輕)稱比較輕的物體的時候,我們通常用“克”作單位。

(3)操作實踐:小組合作拿出5枚2分硬幣,輪流用手掂一掂體會重量。

(4)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大約重1克?

(5)拿一袋鹽和一袋薯片,用眼睛看,哪個重一些?不許用秤稱,用手來掂一掂感覺一下你判斷的正確嗎?

b、感知1千克的重量

(1)同學們,是不是所有的物體都用克來表示嗎?對了,還有千克,下面請小組內用手來掂一掂,快速地找出桌面上重1千克的物體。

那麼重1千克的物體還用天平來稱合適嗎?

(2)認識盤秤、彈簧秤:當指標指向1時,表示1千克,指向2時表示幾千克呢?看一看,想一想最多能稱幾千克的物品?指標指向小1,應是多少呢?小5呢?1千克後的小5呢?(kg表示什麼?g表示什麼?)

(3)用準備好的秤,小組來秤一秤1千克鹽後彙報,任意稱你身邊的物體。指名再來秤1千克的水果,裝在塑料袋裡掂一掂,再數一數有多少個?

(4)下面每個人都一手拿鹽,一手拿2分的硬幣,掂一掂感覺有什麼不同?把你的感受告訴小組同學。

小結: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認識了兩個國際質量單位克與千克,知道了稱較重的物體一般用千克作單位。小明卻遇到了一道難題,你們願意用你學的知識幫幫他嗎?

(5)出示練習十八的第一題和第四題

c、千克與克的關係。

同學們猜一猜老師手裡拿的一袋精鹽是500什麼?再拿一袋,現在是多少克?一袋醃製鹽是1什麼?那麼我們可以說一袋醃製鹽和兩袋精鹽是什麼關係呢?他們之間加上什麼符號呢?

1千克=1000克,1kg=1000g

(等號左右兩邊表示的質量相等,但單位不同)那麼現在你說1千克裡有多少個1克呢?

小結:克與千克有著這樣的關係,下面我們就來腦筋急轉彎

出示練習十八的第五題

(三)鞏固練習、解決問題

1、判斷

(1)一個乒乓球約重15千克()

(2)小胖今年7歲,約重2千克。()

(3)1千克鐵比1千克棉花重。()

(4)小紅的體重是35kg。()

(5)一箱蘋果重300g。()

(6)克和千克都是長度單位。()

2、稱一稱

同學們,稱體重要用什麼秤?猜猜它以什麼作單位?(千克,人比較重)你知道自己的體重嗎?我們來稱一稱吧!

請三名同學上來,猜猜誰最重,誰最輕。分別稱出體重,找出最輕和最重的。

老師建議:希望瘦小的同學不要挑食,過胖的同學要科學飲食,人人爭取有個健康的身體,好嗎?

4、同學們的精彩表現吸引來了一頭可愛的小豬,緊接著來了一隻大公雞,大公雞還下了一個大雞蛋,它們來是想讓你們幫助它們解決一件它們的煩心事,你們願意嗎?一位糊塗的小朋友把他們的體重給弄混了,你們能為他們找到合適的重量嗎?

(四)質疑小結、概括評價:

1、同學們,這節課你學得高興嗎?,你有哪些收穫和感受,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嗎?

2、概括:今天我們通過掂一掂、估一估、稱一稱、比一比,認識了質量單位“千克”和“克”,而且能運用學到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那麼除了今天認識的克與千克,你還知道哪些質量單位嗎?(可以向學生介紹斤、兩、公斤、噸)

(五)課後實踐

同學們回家後,量量你的身高和體重,再問問媽媽你出生時的身高和體重,製作一個自我小檔案,體會一下媽媽養育你所付出的艱辛,讓我們用成績來回報父母。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案篇8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整十數加一位數及相應的減法計算;

2、鞏固數的組成概念,滲透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滲透加法交換律;

3、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和價值,培養學生助人為樂的思想。

教學重點:

整十數加一位數的計算及實踐運用

課前準備:

口算卡、教學掛圖(自制)、小紅旗、小棒

教學流程:

一、溝通交流、興趣匯入

1、教師出示口算卡,進行口算練習

師:小朋友們,看誰算的又對又快?

10+20=20+10=10+()=30

()+20=30()+10=15()+()=30

2、奪紅旗比賽

①、教師出示掛圖,請學生看圖寫數。師:小朋友,加油啊,寫得又對又快的同學將會獲得一面小紅旗。

②、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在珠子下面寫數。

③、誘導學生說說以上幾個數的組成。

3、興趣匯入

師:同學們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棒,老師很高興,你們還想不想解決更好玩的問題呢?

生:想。

師:好,那就讓我們繼續努力吧!

二、提出問題,師生互動

1、出示主題圖,讓學生觀察

師:誰能告訴大家,他們都正在做什麼呢?

生1:他們正在買東西呢!

生2:……

師:說得好!圖上的小朋友叫小明,小明可喜歡喝牛奶啦!這幾天,小明表現得特別好,特別聽爸爸、媽媽說的話,他媽媽很高興,就帶小明到商店去買牛奶。售貨員阿姨先給小明媽媽30瓶牛奶,再給小明2瓶牛奶。現在,老師想問大家,誰能提出一個數學問題?

生1:一共買了多少瓶牛奶?

生2:一共花了多少錢?

生3:小明喝了2瓶,還剩多少瓶?

師:你們真是個愛動腦筋的好孩子。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解決下面幾個問題吧!

教師從學生提出的問題中,選出“一共買了多少瓶牛奶?”和“還剩多少瓶?”的問題板書,逐一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2、教學30+2

師:媽媽一共買了多少瓶牛奶?用什麼方法計算呢?

生:一共買了32瓶牛奶,用加法計算。

師:說得真好,那為什麼要用加法來計算呢?誰來說說?

生:媽媽拿了30瓶,小明拿了2瓶,問“一共有多少瓶?”就把媽媽拿的和小明拿的合起來,一共是32瓶。

師:你真棒!那誰來告訴老師,應該怎樣列式?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列式(板書):30+2=32

3、教學32-2

師: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媽媽一共買了32瓶牛奶,小明喝了2瓶後,還剩下多少瓶?應該怎樣列式呢?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32-2=30

師:誰能告訴大家,32-2=30,你是怎樣算出來的?

教師引導學生採用多種演算法,多讓幾位學生說一說他們的演算法,鼓勵學生上講臺擺演用小棒演示計算過程。

4、教學2+30

師:同學們表現都很棒,現在老師想再出一道題考考大家,比一比誰最聰明?

教師板書:2+30=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後,在小組內互相交流,最後全班交流彙報。

三、知識點拔

師:結果是多少呢?你是怎麼想的?

生:……

師:我們以前已經知道“3+2和2+3”的結果是相等的,只是變換了一下數的位置而已,所以“2+30與30+2”的結果也是一樣的。這也是我們以後將要學習的“加法交換律”。

四、實踐操作

1、擺一擺,算一算

①、教師先擺小棒,學生認真觀察後寫出算式,並計算

a、先擺3捆(每捆10根),再擺6根

教師巡視指導,指名擺演,集體糾正。

b、先擺3捆與5根,然後拿走5根(教法同上)

②、教師先寫好算式,讓學生擺

a、30+5=b、6+40=c、46-6=

教師鼓勵學生進行板演,讓學生自由發揮,引導學生自主評價,集體糾正。

③、“小老師”寫算式,學生擺小老師寫算式,學生跟著擺,小老師評價。

2、看圖列算式

①、教師出示掛圖引導學生交流,討論。

如圖:

先擺擺出

再擺拿走

一共□○□=□還剩□○□=□

請學生板演,並說一說這樣做的理由,最後集體糾正。

五、鞏固與拓展

1、數學小遊戲(小馬過河)

師:今天,同學們的表現太棒了!現在,大家願不願意用自已所學的數學知識來幫助別人做一件好事呢?

生:願意!

師:真是好樣的!你們個個都樂於助人,都是好孩子。(邊說邊貼出遊戲圖)

師:“三月三”快到了,馬媽媽叫小馬把節日的禮物送給外婆,可是外婆家又住在智慧河的那一邊,小馬必須算完這些題,才能到達外婆家。小馬遇到困難了,讓我們一起來幫幫它吧!

教師引導學生完成圖上的題目,最後的三道題為開放題,沒有固定答案,應讓學生多說一說,要鼓勵學生用小棒進行演算。

師:同學們的數學學得真好,輕輕鬆鬆就能用自已的知識幫助小馬做一件好事,小馬和外婆都非常感謝你們,還祝你們“三月三”快樂。

2、小結

你們今天過得快樂嗎?為什麼?你又學到了哪些知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