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案精選8篇

教案是教師為了調動學生積極性事前擬訂的文字材料,制定教案對於很多教育工作者來說都不是難事,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四年級數學下冊教案精選8篇,供大家參考。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案精選8篇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案篇1

第1課時 用7、8的乘法口訣求商

教學內容

人教二年級下冊教材第37~38頁例1及“做一做”。

內容簡析

例1 與主題圖中做小旗的情境緊密相連,教學用7、8的乘法口訣求商。在編排上分為三個層次。首先,將第一組學生所做的56面旗子用矩形模型呈現出來,為學生溝通乘除法之間的關係提供了具體形象的支撐;其次,用乘法算式表徵一共有多少面旗子,啟用學生用乘法口訣求積的已有知識,確定用哪句乘法口訣計算,為用乘法口訣求商奠定基礎;最後,呈現了兩個有聯絡的除法算式,讓學生利用知識的遷移進行求商的計算,並感受用同一句乘法口訣計算3個算式的道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間的關係。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用7、8的乘法口訣求商的過程,理解用乘法口訣求商的算理,掌握用乘法口訣求商的一般方法。

2.藉助矩形模型使學生進一步感受乘法與除法間的關係。

3.初步學會運用遷移的方法進行探究,體驗成功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

掌握用乘法口訣求商的一般方法,理解用乘法口訣求商的算理。

教法與學法

1.本課主要採用遷移規律,充分運用多媒體課件及實物投影,運用引導法,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合作、討論、自主探究、比較分析等方式進行學習。

2.本課時學生的學習主要是自主合作探究,運用已有知識經驗自主探究“用7、8的乘法口訣求商”的一般方法。

承前啟後鏈

教學過程

一、情景創設,匯入課題

課件展示法:

師:同學們,我們將要迎來一個節日,一個屬於同學們的節日,你們知道那叫什麼節嗎?

生:六一兒童節。

師:同學們喜歡過六一兒童節嗎?為了準備這個屬於我們小朋友自己的節日,二(1)班的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忙著準備佈置教室要用的東西。瞧,他們在幹什麼呢?(課件出示第37頁情景圖)【品析:直接用課件出示主題圖,充分利用主題圖,讓學生經歷從情景中發現資訊、提出問題的過程。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為新知的構建搭建了橋樑。】 任務實踐法:老師拿著疊小旗,揮動手中穿小旗的繩子說:“馬上要過六一兒童節啦!我們打算用小旗串佈置一下我們的教室。老師這裡一共有56面小旗,我們要把它們平均穿在7條繩子上,每條繩子上要穿幾面小旗?如果每條繩子上穿8面小旗,需要幾根繩子?誰最先解決這兩個問題,誰就擔任這項任務的小組長。”【品析:以任務實踐法匯入,非常有挑戰性,學生會躍躍欲試,積極開動腦筋,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進入學習亢奮狀態之中。】 口算競賽法:老師用卡片製作競賽題,按要求說答案和應用的口訣:

(1)①7×7=( ) 口訣:

②8×7=( ) 口訣:

③8×8=( ) 口訣:

(2)①3×( )=21 口訣:

②( )×6=48 口訣:

(3)將12個桃子平均分給4只小猴,每隻小猴分得多少個?

用( )法計算,列式( ),口訣:

在學生興奮的競賽搶答後,教師揭示課題。今天學習用7、8的乘法口訣求商。【品析:競賽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動性,氣氛熱烈,每個學生都會積極參與其中,全身心投入。同時梳理已學的知識,啟用已有的經驗,為學生進一步探究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師生合作,探究新知

(一)引導解決掛小旗的情景問題。

1.課件出示例1情景圖,學生說說看到的資訊。

明確:8行小旗,每行7面。

2.學生回答:怎樣很快知道共有多少面小旗?

(1)算一算:學生列式計算共有多少面小旗。如:7×8=56或8×7=56。

(2)想一想:你是怎樣計算出結果的,用了哪句口訣?

3.改變條件並探究。

結合情景圖,教師提問:如果我們做了56面小旗,要掛8行,每行掛幾面?

(1)數一數:引導學生觀察情景圖,發現每行7面。

(2)算一算:根據除法意義,引導學生列式。(56÷8)

(3)說一說:怎樣求商,彙報交流想法。(用七八五十六的口訣)

結合情景圖,引導學生提問:如果我們做了56面小旗,每行掛7面,可以掛幾行?

(1)學生獨立解決。

(2)反饋各自想法。

4.引導比較,提煉方法。

(1)比較:兩道除法算式的計算過程。

(2)提煉:用七八五十六的口訣可以解決這兩道除法計算。

(二)自主解決分星星的情景問題。

1.課件出示:我們做了49顆星星,平均分給7個小組。每組分了多少顆?

2.獨立完成。

3.學生列式計算:49÷7=7。

4.學生比較小結:用七七四十九的口訣只能寫一道除法算式,因為寫出的除數和商相同。

5.學生舉例:哪些口訣只能寫一道除法算式。【品析:通過情景問題的解決,引導學生經歷用7、8的乘法口訣求商的過程。在比較中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乘法與除法的聯絡,體會一道乘法算式有的能改成兩道除法算式,有的只能改成一道除法算式。同時在教學中體現由扶到放的過程,引導學生利用知識遷移進行獨立探究。】

三、反饋質疑,學有所得

在學習完例1的基礎上,引領學生及時消化吸收,請學生同桌之間互相敘述用7、8的乘法口訣求商的算理和演算法。然後教師提出質疑問題,引領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系統整理。

質疑一: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與用7、8的乘法口訣求商有什麼相同和不同?

學生討論後得出結論。

相同點:

①用乘法口訣求商時,都是想除數和幾相乘得被除數。

②解決有關平均分問題的方法:總數÷每份數=份數,總數÷份數=每份數。

不同點:

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使用2~6的乘法口訣;用7、8的乘法口訣求商使用7、8的乘法口訣。

質疑二:用7、8的乘法口訣求商解決實際問題的步驟是什麼?

這個問題可以指導學生組內討論,歸納總結。

①找出已知條件;

②找出所求的問題;

③分析條件與問題間的關係。

④列式計算解決問題。【品析:本環節設定在本課新授知識完成之後,通過“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與用7、8的乘法口訣求商有什麼相同和不同”,引導學生進行知識遷移,形成系統知識鏈。】

四、課末小結,融會貫通

說說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在師生共同總結之後,簡單回顧用7、8的乘法口訣求商的計算方法:想除數和幾相乘得被除數,商就是幾。

五、教海拾遺,反思提升

在新授部分,為了讓學生了解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我先引導學生仔細觀察主題圖,同時要求學生說說圖中出現了哪些數學資訊,教師再根據學生的回答用小黑板出示相關的內容,然後讓學生根據圖中的資訊提出問題。通過以上的引導進入例1的教學,也就是第一個數學資訊。為了讓學生掌

握解答實際問題的方法,我先讓學生找出實際問題中的條件、問題,由問題的分析找到所需要的條件。使學生初步掌握解答實際問題的一般方法,同時也讓學生明白要求平均每行掛幾面小旗,也就是求56裡面有幾個8,用除法計算,讓學生熟練掌握包含除法的題型。怎樣計算56÷8呢?學生先回憶前面學過的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即想乘算除。為了便於解答方法的學習,我教給學生一些通俗的語言,如:看著被除數背除數的乘法口訣。其次,通過改變條件的辦法,讓學生明白一句乘法口訣可以寫兩道除法算式。其餘的兩道題放手讓學生自己解答,同時提出要求:邊算邊想用了哪句口訣。

我的反思:

板書設計

用7、8的乘法口訣求商

7×8=56 口訣:七八五十六

56÷8=7 口訣:(七)八五十六

56÷7=88 口訣:七(八)五十六

↑ ↑

除數是幾就說幾的乘法口??

第2課時 用9的乘法口訣求商

教學內容

人教二年級下冊教材第39頁例2及“做一做”。

內容簡析

例2 教學用9的乘法口訣求商。其呈現方式與例1相同,繼續利用矩形模型引出除法算式,只是將乘法算式去掉了,讓學生繼續利用遷移學習用9的乘法口訣求商,進一步形成“用一句乘法口訣可以計算兩個除法算式”的認知結構。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用9的乘法口訣求商的過程,進一步理解用乘法口訣求商的算理,掌握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

2.藉助矩形模型使學生進一步感受乘法與除法間的關係,培養學生正確計算的能力。

3.初步學會運用遷移的方法進行探究,體驗成功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在自我探究中掌握用9的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正確運用9的乘法口訣求商。

教法與學法

1.本節課求商的思路和方法與前面是一致的,教學中採用談話、指導相結合的數學方法,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並在合作交流中歸納出求商的方法,利用所學的知識更進一步地瞭解乘除法的內在聯絡,並在遊戲中鞏固新知。

2.本課時在學生掌握了用2~8的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的基礎上,採用小組合作研討法,讓學生通過知識的遷移、比較和推理,自主探究用9的口訣求商的方法。

承前啟後鏈

教學過程

一、情景創設,匯入課題

課件展示法:課件出示主題圖片。上節課我們一起探索了用7、8的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但是主題圖片上還佈置了很多心形的氣球,還有一個問題沒有解決,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特寫問題圖片:同學們,仔細觀察,你能發現哪些數學資訊?我們帶來27個心形氣球,每9個擺一行。問題:根據資訊,你能利用手上的學具擺一擺嗎?課件出示例題2圖片。【品析:這種匯入方式,與課本例題內容貼合,可直接過渡到教材例題中。】 故事描述法:嗨,小朋友們,過六一啦,我們心形氣球來給小朋友們慶祝六一,要裝扮咱們的教室,我們一共來了27個夥伴,怎麼站呢?站9列,那要站成幾行?站3行,每行要站幾個?怎麼計算,我頭都大了。哈哈,其實我的頭本來就大!我們只會飛,我們可以不會數學,現在都講究合作共贏。哪位小朋友能幫我們解決這些數學問題,我們就跟他一起玩,慶祝我們的六一兒童節。【品析:把心形氣球卡通擬人化,用故事的形式引出問題,吸引同學們的注意力,進入數學情境中,開始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為後面開啟生動活躍的課堂氛圍做了鋪墊。】 趣味兒歌法:同學們喜歡兒歌嗎?今天我給大家帶來了一首非常優美的兒歌,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吧!(多媒體出示《數九歌》,配樂朗讀,並一一出示相對應的景色)學生說說聽兒歌的感受。這首《數九歌》告訴了我們數九寒天的一些天氣變化,你們知道嗎?這首兒歌裡還有很多的數學知識呢!下面我們一起來探討。【品析:用學生喜愛的兒歌匯入新課,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慾望,又為後面練習的設計做好了鋪墊。】

二、師生合作,探究新知

1.課件出示例2情景圖。

(1)看圖填一填。

( )×( )=( )

( )÷( )=( )

( )÷( )=( )

(2)彙報交流。

①綵球的總個數。

提問:用什麼方法求的,你是怎樣想的?

預設:用乘法求。從行數考慮,每行擺9個,擺了3行,共27個;從顏色考慮,紅、紫、綠三種顏色,每種顏色9個,共27個。

②看圖提問題。

預設:有27個心形氣球,每行9個,可以求什麼?(能擺多少行?)

如果知道有27個氣球,每行擺9個,怎麼求一共可以擺幾行呢?

學生提問並列式,集體交流,27÷9怎麼計算,用哪句口訣呢?(三九二十七)

追問:根據“三九二十七”,你還能想到和它有關的另一道除法算式嗎?

如果知道有27個氣球,擺了3行,怎麼求每行擺幾個呢?(列式27÷3,根據口訣“三九二十七”可以計算出結果是9)

是不是所有的乘法口訣和所有的乘法算式都能寫出兩道除法算式呢?

2.學生舉例。

像例題一樣用9的乘法口訣寫一道乘法算式和兩道除法算式,並注意特殊情況。(如九九八十一的口訣)

3.感悟算理。

讓學生明白用一句9的乘法口訣可以計算三道算式的道理。【品析:通過在情景圖下面直接給出三組算式的形式,讓學生利用知識的遷移直接得出結論。在彙報交流中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乘法與除法的聯絡,充分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反饋質疑,學有所得

在學習完例2的基礎上,引領學生及時消化吸收,請學生同桌之間互相敘述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和算理。然後教師提出質疑問題,引領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系統整理。

質疑一:用9的乘法口訣與用7、8的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學生討論後得出結論。

相同點:①用乘法口訣求商時,都是想除數和幾相乘得被除數。

②解決有關平均分問題的方法:總數÷每份數=份數,總數÷份數=每份數。

不同點:用7、8的乘法口訣求商使用7、8的乘法口訣;用9的乘法口訣求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案篇2

教學內容:

p、1例題,想想做做第1~4題

教材簡析:

這部分內容教學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的基本方法。這是在學生掌握了三位數乘一位數、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方法的基礎上安排的。學生學習這部分知識可以完善和提升整數乘法的筆算能力,為以後進一步學習乘法計算伐好基礎。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經歷探索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方法的過程,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的基本筆算方法,能正確進行計算。

2、能力目標:使學生在探索計算方法的過程中體會新舊知識的聯絡,能主動總結、歸納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放大,培養類比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標:使學生在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進一步體驗學習成功帶來的快樂,激發探索計算方法、解決計算問題的興趣。

重點難點:

使學生經歷探索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方法的過程,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的基本筆算方法,能正確進行計算。

教學準備:

光碟。

教學過程:

一、複習

學生自己出一道兩位數乘兩位數的題目,並筆算。算完後互相檢查。

指名一人板演,看板書,說說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主要說清楚分別要用第2個乘數的個位、十位上的數去乘)。

二、教學例題

1、出示例題圖

讓學生看圖後,讀讀題目的意思,說說怎麼列式?

隨學生回答板書:144×15

指出:這節課我們來學習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

板書課題:三位數乘兩位數

三、探索演算法

1、學生自主探索:每人在本子上自己算一算,算完後和同桌交換演算法,說說自己怎麼算的?有問題麼?

2、找幾個學生的做法板演,分別說說各題錯在哪裡?正確的該怎麼算?

課堂中出現的問題:

(1)直接一次乘。指出:乘數是兩位的,要分兩次乘。

(2)分別用第一個乘數三個數位上的數去乘,乘了三次。指出:一般用第二個乘數分別去乘]另外再指出:個位乘得的積末尾和個位對齊,十位乘得的積和十位對齊。

總結:

(1)用兩位數的個位和十位上的數依次分別去乘三位數;

(2)用兩位數哪一位上的數去乘,乘得的數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對齊;

(3)把兩次乘得的數加起來。

四、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4題

1、做“想想做做”第2題(做在書上)

三位數乘兩位數計算中很容易出錯,除了上面說的錯,還有哪些呢?一起看第2題:說說錯在哪裡?怎麼改正?

特別要注意三位數中間有0時,不能漏乘;還要注意不能忘記每次計算時的進位。

2、完成第1題

讓學生在作業本上寫出豎式進行筆算,算完後指名說說得數。

3、做“想想做做”第3題

組織學生討論:怎樣列豎式計算可以方便一些?

指出:用豎式計算類似的題目時,通過交換兩個乘數的位置能使筆算方便一些。

4、做“想想做做”第4題

讓學生讀題,指名說題意。

提問:要求算出每種水果各賣了多少元,就是要算出總價,總價是怎樣計算的?(板書:數量×單價=總價)

學生列式計算,寫在作業本上。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案篇3

教學目標:

1.理解並掌握“單價×數量=總價、速度×時間=路程”這兩種數量關係,並能運用數量關係解決實際問題。

2.初步培養學生運用數學術語的能力,發展學生分析、比較、歸納、抽象、概括的能力。

3.感受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方法的應用價值。

教學重點:理解並掌握單價、數量和總價及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關係。

教學難點:運用數學術語概括、表達數量關係,並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加以應用。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回顧生活中的常見問題。(課件出示題目)

(1)每個書包50元,4個書包多少錢?

(2)一列動車每小時行200千米,4小時行多少千米?

(3)李師傅每天生產15個零件,他6天可以生產多少個零件?

指名學生口頭列式,師生交流反饋。

2.匯入新課。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著許許多多的數量關係,弄清楚這些常見的數量關係,對於我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都有很大幫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生活中常見的數量關係。(板書課題)

二、交流共享

(一)教學單價、數量和總價的關係。

1.課件出示教材第28頁例題2情境圖。

學生觀察情境圖,收集情境中的資訊:鋼筆每支12元,練習本每本3元;要買4支鋼筆和5本練習本。

2.理解“單價”“數量”和“總價”。

(1)提問:什麼是單價?什麼是數量?什麼是總價?

(2)追問:每種商品的單價各是多少?購買的數量呢?

(3)介紹單價的讀法和寫法。

(4)認識總價。

引導思考:根據題目中購買鋼筆的情況,我們可以求什麼呢?

指出:“4支鋼筆一共多少錢”指的就是4支鋼筆的總價。

3.理解單價、數量和總價的數量關係。

(1)課件出示下表:

單 價 數 量 總 價

鋼筆 ( )元/支 ( )支 ( )元

練習本 ( )元/本 ( )本 ( )元

讓學生先填寫商品的單價和購買的數量,再分別求出總價。教師巡視,發現錯誤及時糾正。

(2)交流討論:總價與單價、數量之間有什麼關係?

教師結合學生的彙報情況進行板書:

總價=單價×數量

(3)思考:已知總價和單價,可以求什麼?怎樣求?已知總價和數量呢?

師生交流後板書:

數量=總價÷單價

單價=總價÷數量

4.師生共同小結。

根據單價、數量和總價三個量的關係,只要知道兩個量,就可以求出第三個量。我們在記這一組數量關係式時,只要記住“總價=單價×數量”,就可以根據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間的關係,得出“數量=總價÷單價”和“單價=總價÷數量”。

(二)教學速度、時間和路程的關係。

1.課件出示教材第28頁例題3情境圖。

引導學生讀題,收集情境圖中的資訊。

2.理解“速度”“路程”和“時間”的含義。

(1)提問:情境中給出的兩條資訊可以稱為什麼?

(2)交流速度的寫法和讀法。

先讓學生自己閱讀教材,再進行交流。

(3)認識時間和路程。

提問:行程問題中除了速度之外,還有哪些數量呢?

指名說說對時間和路程的理解。

3.探究速度、路程和時間的數量關係。

(1)課件出示下表:

單 價 數 量 總 價

列車 ( )千米/時 ( )時 ( )千米

自行車 ( )米/分 ( )分 ( )米

學生先填寫和諧號列車與李冬騎自行車的速度,再分別求出行駛的路程。教師巡視,發現錯誤及時糾正。

(2)交流討論:路程與速度、時間之間有什麼關係?教師結合學生的彙報情況進行板書:

路程=速度×時間

(3)思考:已知路程和速度,可以求什麼?怎樣求?已知路程和時間呢?

師生交流後板書:

時間=路程÷速度

速度=路程÷時間

4.小結。

三、反饋完善

1.完成教材第29頁“練一練”第1~3題。

第1題:練習單價和速度的寫法。

第2題:運用例題3的數量關係解決求路程的問題。

第3題:運用例題2的數量關係解決求總價的問題。

學生獨立完成並集體訂正。

2.完成教材第30~31頁“練習五”第8、9題。

第8題:已知路程和時間求速度的問題。

第9題:已知總價和數量求單價的問題。

學生獨立完成,彙報時讓學生說說題中的數量關係各是什麼。

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還有哪些疑問?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案篇4

教學內容:

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下冊“表內除法(二)”的整理與複習。

複習課不好上,提起做練習,同學就苦悶的不得了。有沒有方法讓同學在複習課中也感受到快樂呢?心中有了這個想法,我就將課定位為“快樂除法。”

這堂課的教學目標是:

1.

通過系列活動,讓同學自主參與除法練習,體驗除法計算的意義和價值;

2.

在做練習的過程中,提高同學的計算能力和區分能力;

3.

通過整理《除法表》培養同學的歸納整理與應用能力。

定下了教學目標,我進行了第一次公開課教案,過程為:

1.

情境引入:引出除法在生活中的普遍性,讓同學瞭解學好除法的意義;

2.

除法接龍:讓同學進行除法計算能力的初步檢測,並交流提高能力的方法,使同學發生向上的動力;

3.

合作計算:4人小組合作完成81道表內除法算式題。

4.

合作整理:4人小組合作整理81道算式,形成《除法表》。

5.

應用提高:結合同學的學習,為同學提供應用的時空。

自我感覺預設得很完美。當我做好教學準備興沖沖的走進教室,卻是灰溜溜的走出來。一堂課足足花了51分鐘,同學仍停留在整理除法表這個環節上。他們忙亂而不得法,個個喜笑顏開,何來快樂可言?“問題究竟出在哪?”冷靜的考慮一下,造成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我的設計脫離了同學的實際水平,要4人合作整理81道表內除法算式,要求太高了,簡直是為求同學的活動而活動,假!

有了一次失敗的教訓,我在選擇教法和學法時,更多地考慮同學學習中的體驗,更多地引進師生、生生間的互動和交流。既然81道算式對於小朋友來說很多很多,我就讓他們感受到多,問同學又什麼好方法來把這麼多的算式進行有效的整理。把主動權交給同學,相信他們能想到好方法來達到最優的效果。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的情境,引導學生認識和理解加法結合律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結合律,初步學會應用結合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悅,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發展對數學的積極情感。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認識和理解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含義。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抽象概括加法結合律。

教具學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

1、多媒體展示:李叔叔三天騎車的路程統計。

(1)找出資訊解決問題。 問:你能解決李叔叔提出的問題嗎? 學生獨立完成後交流。

多媒體展示線段圖:根據學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線段先後出現。

問:通過線段圖的演示,你們發現什麼?(不論哪兩天的路程先相加,總長度不變。)

我們來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連加的算式,可以怎樣計算:

比較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 =288

為什麼要先算104+96呢?(後兩個加數先相加,正好能湊成整百數。)

出示(88+104)+96○88+(104+96),怎麼填?

(2)你能再舉幾個這樣的例子嗎?

問:觀察、比較這些算式,說一說你發現了什麼祕密?(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

(3)揭示規律。

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後兩個數相加,和不變,這就是加法結合律。

(4)用符號表示。(學生獨立完成,集體核對。)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5)問:①用語言表達與用字母表示,哪一種更一目瞭然?

②這裡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數?

二、練習練習

1、完成p18做一做2。

2、根據運算定律,在下面 裡填上適當的數。

287+129+118=287+( +118) (32+47)+65=32+( + )

3、教材練習五

三、小結

1.今天我們發現了哪些數學規律?

2.這些運算定律是怎樣發現、歸納的?

板書設計 加法結合律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104+96 )

=288 =88+200

=288

加法結合律: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後兩個數相加,和不變。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案篇6

學習目標

1、通過從正面看到的平面圖形學生能畫出不同擺放方式的小正方體。

2、結合現實生活,通過具體觀察活動,學生能體驗從正面看到的平面圖形,它的實物圖可以有多種擺放方式。

3、在活動中培養數學學習熱情以及良好的交流、合作習慣。

學習方法

五環: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彙報展示——達標檢測——拓展延伸

四步:學、交、練、導

學習重點

能從正面看到的平面圖形畫出不同擺放方式的小正方體。

學習難點

能從正面看到的平面圖形畫出不同擺放方式的小正方體。

教學準備

課件 、小正方體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出示複習題,學生在個人理解教材的前提下,獨立完成,落實自主學習的任務。同時,教師要適時地對學生預習作出方法指導、信心鼓勵和時間要求。

用手中的4塊積木搭一個你喜歡的形狀。展示不同的擺法。

小組合作

探究交流

教師有針對性地參與到部分小組的學習中去,並綜合學生的疑問,然後再提出一兩個重點問題讓學生合作探究。

每個同學都可以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同時學會的同學還必須教會不會的同學,以達到共同提高和小組整體成功的目的。

現在有四塊積木,如果我想擺出從正面看是這一形狀

如果再加一個小正方體,要保證從正面看到的形狀不變,你可以怎樣擺?有幾種擺法?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合作解決。

彙報展示

每個同學都可以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同時學會的同學還必須教會不會的同學,以達到共同提高和小組整體成功的目的。

學生展示交流得出擺放的規律:

先照圖用三個小正方體擺好從正面看到的基本形狀,然後餘下的一個正方體可以擺在原來物體的前邊或後邊,都可讓正檢視保持不變。如果擺在前邊,從正面能看到這個正方體,它必須與原來物體裡的正方體對齊著擺;如果擺在後邊,從正面不能看到這個正方體,它既可以與原來物體裡的正方體對齊著擺,也可以不對齊著擺。

達標檢測

一是學生小組內部或小組間互相檢查學生完成情況,並作出評價。二是教師對發現的學生中存的共性問題予以及時的點撥或留待輔導時間予以專題講解。

完成教材第3頁練習一第1、2、4、5題。

拓展延伸

教師檢查或小組自查,發現問題教師課堂立即訂正。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練習。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案篇7

教學目的:通過實際的例子使學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數學術語表達常見數量關係,並能在解答應用題和實際問題中加以運用,促進學生抽象思維的發展。

教學重點:初步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數學術語表達常見數量關係。

教學難點:掌握用數學術語表達常見數量關係。

教學關鍵:常見數量關係。

教學過程。

一、談話。

我們在日常生產和生活中,存在著各種數量關係,這些數量關係在以前解答各種應用題時都已經遇到過,只是沒有加以概括總結。今天我們來學習常見的幾種數量關係。

二、新授。

1、揭示課題:來法應用題和常見的數量關係。

2、教學例1。(題略)

(1)分別出示例1的3道題。

①分別出示每道題。用幻燈投影每道題的題意圖。

②要求全班學生默讀並想一想各題的兩個已知條件是什麼?問題是求什麼?

(2)學生默讀題目後,把3道題獨立地解答出來。

(3)指名講述解答方法,然後板書算式。

①鉛筆3支用:8×3=24(分)=2角4分

②籃球2個用:28×2=56(元)

③魚4千克用:3×4=12(元)

答:(略)

(4)提問:

①同學們觀察這3道題所說的事情都是哪一方面的?

②3道題中的已知條件有什麼共同點?

③3道題中的要求問題有什麼共同點?

引導學生說出這3道題都是說購買商品的事,都知道每件商品的價錢和買多少,求一共用多少錢。教師進而指著3道題的第一個條件。告訴學生“每件商品的價錢”。我們叫它單價。(板書:單價)接著指第二個條件,告訴學生“買了多少”,我們叫它數量。(板書:數量)。“一共用了多少錢”,我們叫它總價。(板書:總價)

④再問:單價是什麼意思?總價是什麼意思?知道了單價和數量怎樣求總價?

引導學生回答後,根據這3道題的實際找出三種量之間的關係,總結出:

單價×數量=總價

⑤再問:請同學們想一想每道題中的單價是多少?數量是多少?總價是多少?

指名學生回答。

小結: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都要遇到買商品的事,掌握了“單價×數量=總價”這種數量關係後,買東西時只要看商品的單價和我們買的數量,就可以用單價乘以數量求出要付的總價了。

3、鞏固練習。

(1)完成教科書第25頁“做一做”的題目。

①讀題。理解題意:符合例1所說的數量關係,也就是說已知條件是單價和數量,去求總價的實際計算的問題。

②指名學生口述例舉的問題,並解答。

(2)講出下面各題中的單價、數量、總價各是多少?

①每個保溫瓶20元,買3個用:

②每千克豬肝16元,買5千克用:

③每千克大蔥2元,買12千克用:

④每套同樣的童裝50元,買4套用:

(2)乘法應用題和物價、產量數量關係

教學目的:通過實際的例子使學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數學術語表達常見數量關係,並能在解答應用題和實際問題中加以運用,促進學生抽象思維的發展。

教學重點:初步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數學術語表達常見數量關係。

教學難點:掌握用數學術語表達常見數量關係。

教學關鍵:常見數量關係。

教學過程。

一、複習:略。

1、教學例2。(題略)

(1)教學例2的第一道題。

①出示例2的第一道題。

幻燈投影:第一道題的圖,在每筐蘋果邊加畫蘋果樹一棵。教師講解每筐蘋果是從相對應的蘋果樹上採摘下來的,平均每棵採摘25千克。

②全班學生看題、圖後獨立解答。

(2)教學例2的第二道題。

①出示例2的第二道題。幻燈投影出菜園的一排菜畦、教師講述菜畦的意思,每畦可收菠菜150千克。

②學生獨立解答。

(3)指名講述解答方法,板書算式。

2、棵蘋果收。25×3=75(千克)

3、畦產菠菜:150×4=600(千克)

答:(略)

(4)提問:

①剛才例2的兩道題中的第一個已知條件都是講什麼?引導學生回答都是講平均產量。即單產量。

②兩道題中的問題都是求什麼?引導學生回答出都是求總產量。

教師歸納、例2的兩道題中的“每棵樹收蘋果的重量”和“每哇收菠菜的重量”,我們叫它單產量。(板書:單產量)

“有多少棵樹或有多少畦”,我們叫它數量。(板書:數量)

“一共收多少蘋果或產多少萊的重量”,我們叫它總產量。(板書:總產量)

(5)再問:已知單產量和數量怎樣求總產量?

指名學生回答後總結出:

單產量×數量=總產量

(6)小結:我們掌握了“單產量×數量=總產量”這個

關係式,平常在解答求總產量的應用題時只要找出單產量和數量,然後用單產量乘以數量就求出總產量了。

4、鞏固練習。

(1)完成教科書第26頁“做一做”的題目。

問:誰能舉出已知條件是單產量和數量,求總產量的實際計算問題呢?

指名學生口述例項,並解答。

(2)試練。解答下列各題後,再分別指出每道題的單產量、數量和總產量各是什麼?

①每噸甘蔗可以產糖120千克,5噸甘蔗可以產糖多少千克?

②菜園每畦馬鈴薯收140千克,4畦收馬鈴薯多少千克?

③每噸海水可晒鹽2千克,1000噸海水可晒鹽多少千克?

二、課堂綜合練習。

請指出下面各題分別屬於哪一種數量關係?每道題中的兩個已知數分別是什麼量?問題是什麼量?(學生回答後,再解答出來。)

1、每雙童襪2元,買同樣的6雙應付多少元?

2、每隻母雞平均每月下蛋20個,5只母雞每月共下蛋多少個?

3、蔬菜小組每平方米平均收大白菜25千克,一畦8平方米的菜地能收大白菜多少千克?

4、排球每個25元,學校買回4個用了多少錢?

三、課堂作業。做練習六的第1-4題。

(3)乘法應用題和行程、工作量數量關係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27頁上的內容,練習六的策5-9題。

教學目的:通過實際的例子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術語表達數量關係中,並能在解答應用題和實際問題中加以應用,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和一定的數學思維方法。

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術語表達數量關係。

教學難點:實際問題中的應用。

教學關鍵: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和一定的數學思維方法。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口算。

40×805×50300×20xx×50

15×424×30150×8320÷2

2、先說出下面各題的數量關係,再解答。

(1)每個熊貓玩具15元錢,幼兒園買回5個要用多少錢?

(2)每棵柑樹平均收柑75千克,8棵柑樹共收柑多少千克?

二、新授。

1、教學例3。

(1)出示例3的兩道題。要求全班學生獨立解答後,指名學生口述解答方法,然後板書算式。

汽車每分行750米,4分行:750×4=3000(米)

小強每分步行66米,5分步行:66×5=330(米)

(2)提問:這兩個問題有什麼相同點呢?這兩題都是知道每分走的米數和走了多少分,求一共走多少米路。像這兩道題中第一個已知條件那樣,都是每小時(或每分。每天)行的路程,我們叫它速度。(板書:速度);像第二個條件那樣,都是知道小時數(或分數、天數),我們叫它時間(板書:時間);算出一共行多少路,我們叫它路程(板書:路程)。

(3)再問:速度是什麼意思呢?時間是什麼意思呢?路程是什麼意思呢?

(4)再問:根據例3中兩道題,看出已知速度、時間怎樣求路程呢?

引導學生回答之後,根據例3中兩道題的實際。找出三種量之間的關係,總結出:

速度×時間=路程

(5)誰能說一說上面每道題裡速度是多少?時間是多少?路程是多少?

小結:我們掌握了速度×時間=路程這種數量關係,只要知道了速度和時間,就可以用乘法求出“路程了。

2、鞏固練習。

(1)指出下面每題中的速度是多少?時間是多少?路程是多少?

①小華每分走60米,6分能走多少米?

②輪船每小時行駛35千米,2小時能行駛多少千米?

③聲音在空間每秒傳播400米,7秒能傳到多少米遠的地方?

(2)完成教科書第27頁的”做一做“題目。

問:誰能舉出日常生活中符合例3所說的數量關係的實際計算問題?

啟發學生可以編出:步行、自行車、汽車、火車、飛機等的速度、時間和所行路程的實際計算問題。

(4)乘法應用題和行程、工作量數量關係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28頁上的內容,練習六的策5-9題。

教學目的:通過實際的例子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術語表達數量關係中,並能在解答應用題和實際問題中加以應用,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和一定的數學思維方法。

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術語表達數量關係。

教學難點:實際問題中的應用。

教學關鍵: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和一定的數學思維方法。

3、教學例4。

(1)出示例4的兩道題。要求全班學生獨立解答。學生解答完後指名口述解答方法,然後板書算式。一臺織布機每小時織布3米,8小時織:

3×8=24(米)

編籃小組每天編竹籃16個,5天編:

16×5=80(個)

(2)教師講述上面的兩道題中,每一小時、每一天完成的產品的多少,我們叫它工效[工效的意思是工作效率,簡寫為工效,是在一個單位時間裡(如一分、或一小時、或一天、或一星期、或一個月)做的工作量。一個單位時間裡做的工作量多,就是工效高。](板書:工效);所用的小時數、天數,我們叫它時間(板書:時間);一共完成的產品數量,我們叫它工作總量。(板書:工作總量)

(3)提問:上面的每道題中什麼是工效?什麼是時間?什麼是工作量?知道了工效和工作時間怎樣求工作總量呢?

引導學生回答後,根據例4的兩道題的實際找出三種量之間的關係,總結出。

工效×時間=工作總量

(4)小結:我們掌握了速度×時間=工作總量這種數量關係後,只要知道了工效和時間,就可以用乘法求出工作總量了。

4、鞏固練習。

(1)說出下面每題中什麼是工效?什麼是時間?什麼是工作總量?

①一臺碾米機每小時碾米500千克,3小時碾米多少千克?

②一架磨粉機每分磨粉15千克,5分磨粉多少千克?

③李師傅每天生產熊貓玩具7個,8天生產多少個?

(2)完成教科書第28頁的”做一做“題目。

問:誰能舉出日常生活中符合例4所說數量關係的實際計算問題。

啟發學生說出已知工效和時間,求工作總量的題目。

三、作業。做練習六的第5-9題。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案篇8

教學目標

第一維目標:知識與能力目標--理解統計在數學中的意義,理解條 形統計圖的特點和優勢;掌握條形統計圖中橫、縱座標及單位的意義,能看懂統計圖中的數量關係;學會用統計的方法分析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能夠根據統計 的結果分析得出相關的結論。

第二維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在統計的過程中要求學生能夠細心運算,學習數學研究的一般性方法,體會由數字規律得到相關結論的邏輯關係,從而提高判斷能力和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第三維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在學習過程中充分體會數字的分佈規律,體現數學 的美感和對於實際問題的探 究型研究方法,體會數學的魅力和奧妙,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和辯證的研究方法。

教具

座標紙。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組織小同學們集中注意力,開始學習,進入到學習狀態。

二、匯入新課。

1.師生互動:請每一位小同學把自己的生日寫在一張小紙條上,在黑板上列出春、夏、秋、冬的圖表,請每一位小同學在座標紙上畫出與黑板上一樣的圖表,請班幹部在講臺前統計各個季節生日的同學人數,老師在黑板上、同學們在座標紙上同時完成生日的條形統計圖。

2.教師講解:做統計圖時的注意事項,第一步,認真紀錄每一個數據;第二步,統計每一個範圍內的資料個數;第三步,在方格紙上認真畫出條形圖;第四步,由統計圖對資料進 行分析。明確橫座標、縱座標分別代表的數學涵義及單位量的大小。

重點:細心、準確、無誤、美觀。

難點:對於資料的分析,比較資料之間的差別,理解最大值與最小值。

三、例題講解。

本例題通過師生互動完成班級內同學們的生日分佈條形統計圖,旨在要同學們在縝密的數學思維背景下理解統計的涵義,基於一組相關 資料的數理分析過程,瞭解通過統計的方法掌握某一資料的變化規律和內涵, 進行科學的分析。 掌握條形統計圖當中橫座標、縱座標的數學意義與單位量與資料量的大小關係及單位。

四、習題鞏固。

習題一: 四年級舉行的特色運動會,調查並統計同學們最喜歡哪些特色體育專案。

習題二:班級要設立圖書角,調查並統計同學們最喜歡哪類圖書。

習題三:調查並統計班級同學最喜歡的電視節目情況。

五、拓展及小結。

1.基於某一類的相關資料,我們可以進 行資料的表示,本節課僅利用條形統計圖作例,說明對於資料的合理表示可以得到對於資料的更有效分析,從而得出相關結論,採 取相應措施,體現數學與生產生活的緊密結合性。

2.有關條形統計圖的優勢:體現 每組中的具體資料;易比較資料之間的差別。

3.統計圖有很多種,後續課堂還會學習到:扇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請同學們先有一個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