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案8篇 "打造數學小達人:一年級下冊精選教案"

本文涉及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案,旨在為一年級數學教師提供實用工具,協助教師更好地教授和組織課程。教案內容包括數學初步認知、簡單數學運算、幾何形狀、時間與日期等方面,可為教師備課和教學提供參考。

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案8篇

第1篇

1、使學生體驗統計的過程,掌握統計的方法,會根據統計圖回答問題。

進一步使學生掌握統計的方法,體驗和感受整理資料的過程。

(1)同學們,新年快到了,我們佈置教室需要一些氣球,你們說是哪種顏色的氣球可以多買一些?

2、喜歡()顏色的人最多?喜歡()顏色的人最少?

3、如果你們班有一名同學沒來,他最有可能喜歡()顏色?

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案8篇

第2篇

1、通過複習十幾減9、十幾減8,找出計算規律,提高計算速度,初步培養學生分析綜合能力。

2、初步學會解答用圖畫形式出現的求另一個加數的應用題.認識應用題的結構,理解數量關係,為學習文字應用題做準備。

讓學生自己通過觀察被減數和差,找出計算規律,提高計算能力。

一、複習十幾減9和十幾減8,在複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找規律

1、教師在黑板上豎著依次書寫:11,12,13,…,18,出示可以移動的練習卡片,依次從上到下移動,讓學生說出每個數減去9的得數,並寫出來.

師:觀察被減數和差,說出十幾減9在計算上有什麼規律?(十幾減9的差都比被減數個位上的數多1)

師: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規律呢?(因為個位上的數不夠減,先用10減9剩1,1再加被減數個位上的數,所以十幾減9的差比被減數個位上的數多1)

師:計算十幾減9的題目怎樣想比較快?(給被減數個位上的數加1.)

教師出示十幾減9的式題卡片(打亂順序),讓學生口算.

2、教師在黑板上豎著依次書寫:11,12,13,…,17,出示可以移動的.練習卡片,依次從上到下移動,讓學生說出每個數減去8的得數,並寫出來.

師:觀察被減數和差,說出十幾減8在計算上有什麼規律?(十幾減8的差都比被減數個位上的數多2)

師: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規律呢?(因為個位上的數不夠減,先用10減8剩2,2再加被減數個位上的數,所以十幾減8的差比被減數個位上的數多2)

教師出示十幾減8的式題卡片(打亂順序),讓學生口算.

指定三名學生到前面把算式和相應的得數用線連起來,看誰做得又快又對.

2、出示口算卡片,請兩名同學起立進行搶答,誰先答對給誰加1分,最後看哪位同學累計分高.

師:這幅圖是什麼意思?(筐裡的蘋果和筐外面的蘋果一共有10個,筐外面有3個蘋果,筐裡面有幾個蘋果)

師:這道題的已知條件是什麼?問題是什麼?(生答略)

師:要求筐裡有多少個蘋果,該怎樣想?(想:幾加3是10,7加3是10.從10個裡去掉3個,也就是筐裡有幾個蘋果)

師:這幅圖是什麼意思?(盒裡的小棒和盒外的一共有14支,盒外有4支,盒裡面的有幾支)

師:這道題的已知條件是什麼?問題是什麼?(生答略)

師:要求盒裡面有多少支小棒,該怎樣想?(想:幾加4是14,10加4是14.從14支裡去掉4支,就是盒裡面有幾支)

4、猜一猜.師:今天老師帶來了10張口算卡片,現在我們做幾道:16-810-6 11-9 15-8

誰知道我手裡還剩幾張口算卡片?(老師手裡還剩6張口算卡片)

師:你是怎樣想的?(想:幾加4是10,6加4是10,從10張裡去掉4張,就是老師手裡還剩幾張卡片)

第3篇

?認識圖形》這部分內容,是本冊教材《有趣的圖形》這一單元的起始課,是在第一冊認識了立體圖形的基礎上,讓學生初步認識平面圖形,為以後學習更深層的幾何知識打下基礎。教材體現了從立體到平面的設計思路,注重讓學生通過操作活動體會面與體之間的關係。

本課面對一年級的學生進行教學。一年級的學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在一年級上學期,學生已經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初步認識了這些幾何圖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間觀念。同時,學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比較關注自己周圍的事物。在參與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後,掌握了一些基礎的學習技能:能夠根據老師的具體要求進行有目的嘗試,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有初步的小組合作意識,有一定的觀察問題和發現問題的能力等。

1。在操作活動中,讓學生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體會“面在體上”。

2。體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3。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比較和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初步的空間觀念。

重點: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初步感知其特點,正確辨別這幾種圖形。

各位同學大家好,今天由我給大家上一節課。為了給大家上一節豐富有趣的課,我做了許多準備,同時也讓同學們準備了一些東西。我來看一看大家準備得怎麼樣,把你們準備好的圖形和白紙放在桌子上。看來大家很認真的對待這節課。那,有信心把這節課的知識學好嗎,能做到認真傾聽老師的話嗎,能做到認真傾聽別人的回答嗎,能做到積極舉手發言嗎。好,那這節課我們來認識圖形,板書課題。

a、師:大家看老師準備的這些圖形(展示立體圖形模型),你能從中找出我們學過的立體圖形嗎?找什麼?板書立體圖形。

學生觀察,發現、回答講臺上的圖形:有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師依次板書。

(這是一個新的圖形,這種圖形我們叫它——三稜柱)

來看老師變個魔術,師展示長方體拆開6個面。看清楚了嗎,我現在變得是什麼圖形,(長方體)再看一遍。這個長方體由什麼組成的呢?

生:由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後面6個面組成。

師:那請拿起桌面上的長方體,用你們的小手去找一找這6個面,

師:你們都已經把長方體的面找出來了,現在有一個新的問題,如果不拆開這個長方體,那我們怎麼把這樣平平的面搬到紙上呢?

引導學生想出多種辦法(可用描、印、方法),對於印可以教師演示。

當學生提出描,讓生上臺在黑板上演示。接著提問有沒有其他方法,學生說不出,則老師自行演示印的方法。

師:小朋友真了不起,想出了這麼多的好辦法,你們想不想自己動手試一試?

能做到要求嗎,現在,開始動手。有需要幫助可以讓同桌幫忙。

生動手操作。(師巡視,巡視時注意觀察學生的作品。)

3、彙報交流(充分給學生“說”的機會,讓學生陳述操作過程,表達親身感受,培養語言的條理性,促進思維的邏輯性。)

師:我想請幾個同學把你的作品給大家展示一下,生1請你說說你是從哪個物體的哪個地方搬下這個圖形的?

師:你說得真好,大家看他搬的圖形跟老師的一樣嗎?(一樣,師在黑板上出示長方形),我們再請一個同學展示下他的作品,生2請你說說你是從哪個物體的哪個地方搬下這個圖形的?

師根據學生的回答依次出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將物體的一個面表示在了紙上。我知道聰明的同學們都知道這些圖形的名字了,誰能準確,大聲的告訴我。

注:回答時注意糾正學生錯誤,例如圓形,在數學上,準確的它叫圓。

我們今天認識了這幾個新朋友,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它們都是立體圖形上的一個面,(板書面)而且都是平平的,板書平,因此我們把它們叫做平面圖形。板書。

如有學生連錯,將正方形長方形混淆,師:有沒有同學想對他說些什麼。糾正錯誤。誰來幫她改改。

老師能用這些些簡單的圖形組成一些有趣的圖案,信不信。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許多物體的表面都有我們今天學的這幾個平面圖形。哪位細心的小朋友能在我們周圍找到今天學的平面圖形。

實際,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都有這些平面圖形。希望同學們在生活中,用我們善於發現智慧的.眼睛去尋找今天所學的幾個平面圖形。做到,在生活中尋找數學,把數學用到我們的生活中。

?認識圖形》是《有趣的圖形》這一單元的起始課,是在第一冊認識了立體圖形的基礎上,讓學生初步認識平面圖形,為以後學習更深層的幾何知識打下基礎。為此,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拼、擺、畫,讓學生直觀感知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等平面圖形的特徵,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用數學交流的能力。

在教學中,我努力體現自主探索、發展學習、不斷創新的教學思想,比如:藉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摸一摸”和“畫一畫”的操作活動中,動口、動眼、動手,初步感知這些實物(模型)的表面,獲得對平面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的感性認識,為學生在下一個環節的學習中更好地體驗出“面”在“體”上,作了很好的鋪墊。

通過提問“在生活中,你在哪兒見過這些平面圖形”,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把所學的新知運用到現實生活中,使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有用,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絡,增進了學生對數學的價值和作用的認識,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1、學生對教學用具——積木的興趣極大,在後續的教學時間中很多學生管不住自己,經常會去擺弄積木,因而導致後續教學中學生的注意力不夠集中。對此,以後在教學中如果出現新鮮的教學工具,一定要讓學生自己事先進行摸索,避免在課堂中因為過於新奇而忽略了課堂教學。

2、在對知識點的教學中,對一年級學生的認知和概括能力的估計不足。這直接導致在講解平面圖形的特點時,學生無法對,平面圖形的特徵從邊、角等方面進行描述。對此,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充分考慮、關注學生的認知能力,避免將簡單的問題複雜化,超出學生的能力範圍。

3、課堂的表揚方面還有所欠缺。對於學生的回答能給予反映,但是表揚的語言過於匱乏,對學生的表揚沒有真真讓學生從心裡深深的感覺欣喜。以後的教學中要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表揚機制。

第4篇

“做數學”是新一輪數學課程改革中的一個重要觀念,主張讓學生動手去“做”數學,而不是用眼睛“看”數學,強調學生學習數學是一個現實的體驗。波利亞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去發現,因為這樣的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內在的規性質和聯絡。”作為一個最先使用新教材的一線教師,非常接受這個新理念,但是,如何引導學生“做數學”,而且是讓一年級的國小生做數學,使他們的課堂生動、有趣起來呢?我在學校開展的新教材研討課中,就《桌子有多長》一課,進行了大膽的實踐,從中獲得了點滴啟發。

師:今天,學校要給我們一年級的同學買新桌子,你們高興嗎?不過想問問同學們,咱們現在使用的桌子有多長?

師:同學們,你們想用什麼辦法或工具來量一量呢?想好後,請你動手量一量。(學生很快相出辦法量)

生4;我是用格尺量的。桌子有7個長。(根據學生的彙報,師板書資料)

師;為什麼你們測量的資料不同呢?可以和同桌商量商量。

生:因為有的同學用文具盒量、有的用格尺量、有的用書量,用的東西不同,所以量的結果也不同。

生:因為我們每個人用的工具不同,也就是他們的長短不同 ,所以測的結果就不同。

師:你真聰明!那你們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一般用什麼工具測量物體的長度呢?

師:(出示尺子):尺子上有統一的測量單位,它是人們通用的測量長度的工具。說一說,你都見過哪些尺子?

師:觀察尺子,看看尺子都有些什麼?(同桌之間說一說)

尺子上有小格,每個小格都一樣。(學生彙報時,並幕上顯示相應的部分)

師說明:尺子上這些長短不一的線是刻度,第一條線下面是0,表示0刻度,和1對著的稍長的線表示1刻度;從0刻度到1刻度之間的長度是1釐米,釐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1cm就是1釐米。

師:請在尺子上找到1釐米,用手比劃一下1釐米有多長。在我們身邊那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呢?找一找,量一量。

師:用食指和拇指輕輕夾住圖釘,再輕輕的抽出圖釘。手指縫之間就是1釐米。

師:那麼,0刻度到3是幾釐米?1——2又是幾釐米呢?請再觀察尺子,說一說。

師:你們桌子上有一張黃色的紙條,猜一猜它是幾釐米?

師;我們認識了尺子,怎樣用尺子測量呢?拿出自己的尺子動手測量紙條。誰願意把自己的測量方法告訴大家。

生;我把尺子的一端對準紙條的 一端,看是15,紙條長就是15釐米。

生:不對,得把尺子的一端對準0刻度,再看到幾,我量的紙條長16釐米。

師:到底誰對呢?看看笑笑是怎樣量的。(出示投影,配話外音:我們測量物體時,先把一端對準0刻度,再看物體的另一端對著幾,就是幾釐米了。)

師:那些同學的方法和笑笑一樣?(生舉手)現在,再用正確的方法量一量紙條的長度好嗎?

師:同學們,你們學會了測量物體的方法,現在我要考考你們。桌子上有一張綠色的紙條,誰能準確的剪下10釐米長的紙條,看誰又對又快。

師:請把剪好的紙條舉起來,說說你是怎樣剪的?(請學生到前面示範)

1、先猜一猜,在量一量(文具盒、小刀、紙條)(學生活動後彙報)

2、螞蟻搬豆。創設情境,小組合作已競賽形式出現,激發興趣。

3、聰明屋;(看圖上的線段)師:這一條線段的長是不是8釐米?為什麼?

改變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整節課的學習,教師始終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合作者,而學生始終都是一個發現者、探索者,充分發揮他們的學習主體作用。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注重指導學生操作,在動手操作中,通過學生自己的努力,主動獲取知識,體現了“做數學”的教育理念。建立1釐米的實際長度的表象,讓學生用手比劃一下1釐米有多長,然後用食指和拇指輕輕夾住圖釘,再輕輕的`抽出圖釘。仔細觀察拇指食指之間的縫隙大約是1 釐米,再舉起來自己看一看,同學互相糾正,這樣指導學生的操作,有條理,動作到位,學生在操作中感知、領悟,順利建立起1釐米的長度觀念,形成了技能,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

凡學生能自己探索出來的決不包辦代替,凡心學生能獨立發現的決不暗示。上課伊始,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動腦獲得桌子有多長的結論,這過程老師絕沒有半點代替。在建立了1釐米的長度觀念後接著進入認識幾釐米這一環節,老師放手讓學生嘗試在尺子上長出2釐米、3釐米長度,並說出道理,,這一環節的學習,老師考慮到學生能獨立解決,因此教學時並沒有作出任何暗示,而是讓學生獨立去找,

3、學生始終處於“跳一跳”摘果子的學習狀態。教師充分相信學生,在學生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由學生自己跳起來“摘果子”,讓學生自己試著量紙條的長度,結果學生通過努力量出了紙條是15cm,然後用電腦演示笑笑的方法起訂正的作用,調動學生的興趣和自主力量,促使全體學生自主學習。

總之,整個教學過程,田老師敢於“放”,把時間和空間交給學生,讓他們通過觀察、猜測、操作、獨立思考、討論、交流去獲得數學知識,使學生得到主動發展。從這節課的教學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發:只要教師放開你呵護的雙手,就會發現,孩子也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創造者。

讓學生學身邊的數學、培養學生做數學的意識。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源於生活。因此,教師應努力努力尋找做數學的內容,將數學與學生的生活、學習聯絡起來,讓學生學習活生生的數學知識。新課開始,從學生熟悉的買新桌子入手,探討桌子的長度是多少呢?你能想出辦法量一量嗎?引導學生參與實際的測量活動。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探索測量方法,接著提出兩個問題:為什麼測量的結果不同?使學生感受到統一測量單位的必要性,進而引導學生觀察幾乎每天都用的尺子,從尺子上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再用釐米量物體的長度。這整個教學過程,所創設的情境,選擇的教具、學具等等都取材於學生的現實生活中,使學生感到親切、有趣,便於操作,使教學活動更富有生氣和活力,更能使學生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紮根於生活,應用於生活,從而培養學生逐步形成運用數學的意識。

數學教育家波利亞指出,只要數學的學習過程稍能反映出數學的發明過程的話,就應該讓合情的猜測佔有適當的位置。可見,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大膽猜測、猜想、假設、提出一些預感性的想法,實現對事物的瞬間頓悟,有利於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這節課,“猜測”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在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的時候,先讓學生猜測黃紙條的長度,再讓學生用尺子量一量,來驗證自己的猜測;在鞏固練習環節,進行猜測活動,然後再通過尺子測量去驗證各自的猜測。這樣的設計,使猜測與實際測量相互配合,有效地幫助學生髮展長度的空間觀念,增強他們測量的靈活性。學生就在這樣的猜測過程中,不斷產生創造的靈感,閃現創新的火花。

總之,“做數學”是以學生操作實驗、自主探索、大膽猜測、合作交流、積極思考的方式進行的數學學習活動。它需要老師引導、支援和幫助,更需要教師提高教育理念,為學生提供機會、材料、時間和空間。我們還要對自己說“要成為點火者”因為“學生的頭腦不是需要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支需點燃的火把”。我們可可能需要不斷的實踐和思考,在以後的教學中,要讓每個學生得到發展,要點燃每一支火把,並使其越燒越旺,這是我們教師的責任。

第5篇

20以內的退位減法是第二冊第一單元的內容,也是學生學習本冊的重難點之一。它與20以內的進位加法同等重要,都是最基礎的知識。因此,學生學習這部分內容時,必須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學會計算方法,並通過合理的練習達到一定的熟練程度,切實為以後學習打好基礎。學會計算並運用於生活中解決問題,對理解運算的意義,體會數學的作用,和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3、通過數學學習,初步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通過操作,讓學生經歷多樣化的計算過程,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熟練掌握自己喜歡的口算方法並能夠熟練地計算20以內的退位加法的口算。

1、理解十幾減9和十幾減幾的算理並掌握其計算方法;

第6篇

2、初步理解數位的意義,掌握100以內數的順序,會比較它們的大小。

初步正確地數、讀、寫100以內的數,特別注意過九的數。

“從右邊起,第一位是什麼位?第二位呢?第三位呢?(個、十、)對!

“那麼怎麼樣用計數器表示11?”(指名回答,說一說數位表示的.意思)

“剛才表示的數都是20以內的數,如果是20以上的數又應該怎樣表示呢?誰知道24這樣用計數器表示?”

想:42由4個十和2個一組成,所以在十位上撥4,在個位上撥2。

(1)接撥珠子,分別用指名答、開火車答、全班齊答等方式。過九的數:39,49,59,69,79,89,99、

(2)教師讀數,學生聽數並動手寫數,再全班對答案。

(3)同桌2人合作,一人說數,另一個人在聽寫本上寫數,要求寫數和讀數都要寫出來。每人說3個數。

2、65的6在()位上,表示(),5在()位上,表示()。

3、一個兩位數,從右邊起第一位是7,第二位是2,這個數是()。

(四)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100以內的讀數和寫數。(板書:讀數、寫數)其實方法和20以內數的讀寫都是一樣的。不知道小朋友們是否都熟練掌握了100以內數的讀寫呢?好我們現在來做練習。

第7篇

1、通過調查、數數活動,初步體驗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

2、能運用不同的方法數出百以內的數,知道10個10是100。

3、通過選擇合適的數數方法,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

1、體現數與生活密切聯絡,強調從學生身邊的事物出發認識數。課前安排小調查,課中利用生活中常見物品分類、數數等,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

2、促進學生主動、個性化地學習。數數中鼓勵學生選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或自認為最快的方法進行,對於方法不作統一要求,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學習。

老師今天第一次給一年五班的小朋友上課,先給大家來個自我介紹吧!我姓吳,今年34歲,身高155釐米,體重46千克,家住東山大道138號,每天上下班乘坐11路公共汽車。我平時喜歡聽歌,這不剛買了個mp3,花了我398元。

小朋友們能象老師這樣說一句帶有數字的話嗎?(指名說一說)

看來生活中的數字可真多,你們會數數嗎?誰能從1數到20?(指名數)

除了一個一個地數到100,誰還有其它的數法?(指名2個2個地、5個5個地、10個10個地數到100)

小朋友們真聰明,今天老師就要和大家一起來認識100以內的數。

課件演示主題圖:春天來了,草原上來了許多的羊在玩耍,猜一猜一共有多少隻?(學生自由猜)

究竟猜得對不對呢,我們還是來數數看吧!(學生翻看書上的主題圖數一數)

彙報一下你們數得結果吧!(100只)100可比我們以前學的數多得多呢,你們是怎麼數的呢?(學生彙報)

課件演示:10只羊圈在一起是一個十。教師邊演示學生邊數:1個十、2個十、3個十……9個十、10個十)

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小物品,數出100個來,要求使人一看就知道是100個,比一比誰數得又快又準。

老師在黑板上擺小棒,學生觀察,並說說一共擺了多少根。

師:誰能說說老師是怎麼擺的呢?(先擺了2個十根,再1根1根地擺了9根)那麼29裡面有幾個十和幾個一呢?

老師說一個數學生擺出來,並說說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

數字接龍:老師報一個數字,學生接著數出它後面的5個數或前面的5個數來。

國小一年級數學第四單元經典教案彙總四:《整十數加一位數及相應的減法》

1、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整十數加一位數及相應的減法計算;

2、鞏固數的組成概念,滲透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滲透加法交換律;

4、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和價值,培養學生助人為樂的思想。

①、教師出示掛圖,請學生看圖寫數。師:小朋友,加油啊,寫得又對又快的同學將會獲得一面小紅旗。

師:同學們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棒,老師很高興,你們還想不想解決更好玩的問題呢?

師:說得好!圖上的小朋友叫小明,小明可喜歡喝牛奶啦!這幾天,小明表現得特別好,特別聽爸爸、媽媽說的話,他媽媽很高興,就帶小明到商店去買牛奶。售貨員阿姨先給小明媽媽30瓶牛奶,再給小明2瓶牛奶。現在,老師想問大家,誰能提出一個數學問題?

師:你們真是個愛動腦筋的好孩子。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解決下面幾個問題吧!

教師從學生提出的問題中,選出“一共買了多少瓶牛奶?”和“還剩多少瓶?”的問題板書,逐一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師:說得真好,那為什麼要用加法來計算呢?誰來說說?

生:媽媽拿了30瓶,小明拿了2瓶,問“一共有多少瓶?”就把媽媽拿的和小明拿的合起來,一共是32瓶。

師: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媽媽一共買了32瓶牛奶,小明喝了2瓶後,還剩下多少瓶?應該怎樣列式呢?

教師引導學生採用多種演算法,多讓幾位學生說一說他們的演算法,鼓勵學生上講臺擺演用小棒演示計算過程。

師:同學們表現都很棒,現在老師想再出一道題考考大家,比一比誰最聰明?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後,在小組內互相交流,最後全班交流彙報。

師:我們以前已經知道“3+2和2+3”的結果是相等的,只是變換了一下數的位置而已,所以“2+30與30+2”的結果也是一樣的。這也是我們以後將要學習的“加法交換律”。

①、教師先擺小棒,學生認真觀察後寫出算式,並計算

教師鼓勵學生進行板演,讓學生自由發揮,引導學生自主評價,集體糾正。

③、“小老師”寫算式,學生擺小老師寫算式,學生跟著擺,小老師評價。

請學生板演,並說一說這樣做的理由,最後集體糾正。

師:今天,同學們的表現太棒了!現在,大家願不願意用自已所學的數學知識來幫助別人做一件好事呢?

師:真是好樣的!你們個個都樂於助人,都是好孩子。(邊說邊貼出遊戲圖)

師:“三月三”快到了,馬媽媽叫小馬把節日的禮物送給外婆,可是外婆家又住在智慧河的那一邊,小馬必須算完這些題,才能到達外婆家。小馬遇到困難了,讓我們一起來幫幫它吧!

教師引導學生完成圖上的題目,最後的三道題為開放題,沒有固定答案,應讓學生多說一說,要鼓勵學生用小棒進行演算。

師:同學們的數學學得真好,輕輕鬆鬆就能用自已的知識幫助小馬做一件好事,小馬和外婆都非常感謝你們,還祝你們“三月三”快樂。

第8篇

認識圖形(二),這部分內容是在上學期“認識立體圖形”的基礎上教學的,通過上學期的學習學生已經能夠區分常見的立體圖形了,這裡主要是通過一些操作活動,讓學生初步體會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圓這些平面圖形的一些特徵,並感知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間的一些關係。本單元教學的關鍵是讓學生通過擺、拼、剪等活動體會圖形特徵,感知圖形間的關係。

1。知識與技能目標:讓學生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圓的特徵,通過折一折、擺一擺、剪一剪、拼一拼,辨別和區分這些圖形。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觀察和實際操作、使學生初步感知所學圖形之間的關係,培養學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

3。情感與態度目標:在學習活動中積累對數學的興趣,增強與他人交往、合作的意識。

讓學生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圓的特徵,通過折一折、擺一擺、剪一剪、拼一拼,辨別和區分這些圖形。

通過觀察和實際操作,使學生初步感知所學圖形之間的關係,培養學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

1。充分給學生機會,讓他們通過拼、剪等操作活動,在活動中體會平面圖形的一些特徵。

2。讓學生感知平面圖形間和立體圖形間以及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間的關係。

1.通過拼、擺、畫各種圖形,使學生直觀感受各種圖形的特徵。

2.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用數學交流的能力。

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圓形和三角形的實物與圖形。

1。(課件出示)小朋友們還記得這些圖形朋友嗎?(長方體正方體球圓柱

2。你能把這些圖形平平的面畫下來嗎?學生利用學具模型在紙上畫一畫。

2.用圓、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畫一畫自己喜歡的`圖形。

請小朋友塗一塗圓、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知道各塗什麼顏色嗎?小組討論合作,反饋彙報哪些塗成黃色,哪些塗成藍色,哪些塗成紫色,哪些塗成紅色?

5.第2題:數一數有幾個圓、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

今天你們學到了什麼?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各有什麼特點?你有什麼想問的?

1。通過把長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等活動,直觀認識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知道這兩個圖形的名稱;並能識別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初步知道它們在日常生活中

2.在折圖形、剪圖形、拼圖形等活動中,體會圖形的變換,發展對圖形的空間想象能力。

3。在學習活動中積累對數學的興趣,增強與同學交往、合作的意識。

直觀認識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知道它們的名稱,並能識別這些圖形,知道它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師:這個圖形真漂亮,它叫什麼名字呀!這個圖形就是我們要認識的另一個新朋友——平行四邊形。(出示圖形,並板書:平行四邊形)(板書)

出示一個長方形的模型,提問:“這個圖形的面是一個什麼圖形?”學生回答後,老師將這個長方形輕輕拉動,這時出現的是一個平行四邊形。提問:“現在這個圖形的面變成了一個什麼圖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