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語文《古詩兩首》教案5篇 探古尋奇,感悟詩意——人教版三年級上冊語文《古詩兩首》教案

本文介紹的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語文教案中的《古詩兩首》,分別為《賦得古原草送別》和《靜夜思》,講解了其詩歌特點、字詞、句式和意境等內容,旨在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賞中國古詩詞,提升語文素養。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語文《古詩兩首》教案5篇 探古尋奇,感悟詩意——人教版三年級上冊語文《古詩兩首》教案

第1篇

本課兩首古詩抒發了詩人在秋天裡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情感。南宋詩人葉紹的《夜書所見》先是寫客遊在外,因秋風落葉,感到孤獨鬱悶,由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憶起自己的故鄉和童年的生活,於是那種鬱悶之情又被一種親切之情所代替。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一首抒寫鄉情的千古絕唱,作者是唐代詩人王維,他當時只有十七歲,正在長安謀取功名。恰逢重陽佳節,作者孤身漂泊於繁華熱鬧的帝都,倍感孤單,非常思念家鄉親人。情之所至,詩人直抒胸臆,寫出了“獨在異鄉為異課,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樣傳誦千古的名句。

編選本課的意圖是,增加學生有關傳統文化方面的積累,感受詩中的秋意和詩情,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學習這兩首古詩,可以通過反覆吟誦,感受詩歌優美的音韻、完整的意境和蘊含其中美好的情感。要充分調動學生對秋天的印象,從而理解詩人情感的生髮和變化。可以讓同學收集一些與秋天有關的古詩句,在課上進行交流。

1.認識“促、憶、異”等7個生字。會寫“促、深、憶”等10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背誦這兩首古詩。

3.學習藉助註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歌感情,激發和培養學習古詩的興趣,要懂得熱愛家鄉,珍惜親情。

二、教學重點:有感情的朗讀古詩,體會其中的意境。

三、教學難點:學習藉助註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歌感情,激發和培養學習古詩的興趣,要懂得熱愛家鄉,珍惜親情。

2.學生蒐集描寫秋景或表達思念家鄉的古詩,讀讀背背。

2.教師引述:我國宋代有個詩人叫葉紹翁。有一年秋天,他離開家鄉,獨自在外。一個傍晚,他外出散步,觸景生情,便提筆寫下了一首詩,大家想知道他寫了什麼嗎?

3.看圖說話:(出示掛圖)瞧,這就是葉紹翁所見到的情景,請大家仔細看圖,說一說你們看到了什麼。

1.自由朗讀。放聲朗讀古詩,藉助拼音讀準字音,把這首詩讀通、讀正確。

2.同桌互讀。要求學生把這首詩讀給同桌聽,互相評議,互相指點。

3.自學古詩。藉助課後註釋或結合插圖理解字詞意思,畫出不理解的詞語。

4.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字詞,解決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迴指導。

5.課堂交流。小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決疑難問題。

1.自由讀詩,邊讀邊在腦海中浮現畫面:詩歌描繪了怎樣的情景?

2.指名描述畫面,教師可相機引導學生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3.體會情感。假如你就是這個離鄉背井、獨自在外的詩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會是怎樣的心情?

4.感情朗讀。帶著你體會到的情感朗讀古詩。通過賽讀、評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好這首詩。

九、你還讀過哪些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古詩,讀或背給同學聽聽。

2.出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提問:你瞭解這首詩的作者王維嗎?

1.根據學習《夜書所見》的方法,小組討論怎麼學習這一首古詩。自學基本步驟:

(1)自讀:讀準字音,並藉助註釋或工具書理解詞義。

(2)自思:想想自己讀懂了什麼,並提出自瀆中產生的疑惑。

1.每組說說讀懂了什麼,並提出小組學習時所產生的問題及討論的結果。

2.其他組的同學與老師參與其中,或討論解決或補充己見。

1.指名朗讀詩文。提問:你們覺得這首詩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

2.引導以情促讀。提問:你能用讀來表達這種思想感情嗎?3.

3.引導以讀啟發想象。提問:同學們在朗讀時頭腦中形成了怎樣的畫面,能交流一下嗎?

六、品賞文字,述說感覺。問:你覺得這首詩中,哪些在用得特別好?

1.出示生字:促、憶、異、逢、佳、倍、遙、遍、插,讀記、組詞。

2.有機會到公園或田野裡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點,想想自己心中產生了怎樣的感受。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語文《古詩兩首》教案5篇 探古尋奇,感悟詩意——人教版三年級上冊語文《古詩兩首》教案 第2張

第2篇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華。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早梅發高樹,回映楚天碧。朔風飄夜香,繁霜滋曉白。

欲為萬里贈,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銷落,何用慰遠客。

匝路亭亭豔,非時嫋嫋香。素娥惟與月,青女不饒霜。

贈遠虛盈手,傷離適斷腸。為誰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梅蕊臘前破,梅花年後多。 絕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樹元同色,江風亦自波。 故園不可見,巫岫鬱嵯峨。

已見寒梅發,復聞啼鳥聲。 心心視春草,畏向玉階生。

白玉堂前一樹梅,今朝忽見數花開。 幾家門戶重重閉,春色如何入得來?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第3篇

?示兒》是陸游的絕筆。《示兒》表達了詩人恢復中原、統一國家至死不變的愛國願望。

2.掌握動腦、動口、動手的讀書方法,解釋詩句和部分字詞的意思。

1.訓練重點是掌握動腦、動口、動手的讀書方法。這個訓練從預習開始,學生要認真思考預習題的要求與內容。課堂上要啟發學生自己去理解詩句內容,體會詩人的情感。要想象詩中描寫的畫面。要動手查詢字典,在重點字詞旁作註釋,寫寫自己的理解、體會。更要動口回答問題,出聲朗讀,背誦課文等。

2.古詩四首在內容和情感上都有難點,教學時要抓住前後詩句的內在聯絡。應從理解內容入手,進一步體會詩人情懷,並指導朗讀和背誦。

陸游:南宋愛國詩人,一生堅持抗戰,從小就受到父母的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立志要為國家獻身。青年時期,他讀兵書,學武藝,為參加收復祖國河山,抵禦敵人做好了準備。中年以後,他在任職期間,曾多次向宋高宗提出很多振國的主張和建議,但從來不被採納,反遭到迫害,最後被朝廷免職,晚年過著貧苦的生活。他回鄉後,一直憂國憂民,時刻不忘收復中原,洗雪國家恥辱,揮筆寫下了大量的愛國主義詩歌,對鼓舞人民抗戰的鬥志起著積極的作用。他臨終念念不忘的不是個人生死,而是祖國領土的完整。

?示兒》是陸游的絕筆。示兒:給兒子們看。詩人懷著至死不見中原統一的遺憾,借對兒子遺囑敘述了自己一生對收復失地的堅定信心。

①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本來就知道人死去了就什麼也沒有了。只是沒有親眼看到中國的統一而感到悲傷。

②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朝廷的軍隊收復北方領土的那一天,在家裡祭祀祖先的時候,不要忘記(把這件事情)告訴你們的父親。

②體會情感:《示兒》表達了詩人恢復中原、統一國家至死不變的愛國願望。

引導學生們弄清全詩的意思,詩句之間的聯絡後,抓住重點詞、句的理解,讀議結合,以讀激情,以情捂文,使學生深入到詩人的內心世界,水到渠成的感知詩人的思想感情。

1、瞭解這道詩寫作的時代背景,體會詩中抒發的強烈的愛國情感。

2、通過學習這道詩,對詩這種體裁的特點,如感情豐富,語言精練,講究節奏和韻律等,有較具體的體會。

前段時間我們學習了一首杜甫寫於戰亂時期的詩,《春望》還記得嗎?背一背(生背),背得真有感情,彷彿使我看見了詩人在八年的安史戰亂中,過著流離失所的生活,感時與恨別交織著滿腔愁情,作為一個熱愛祖國而又飽經憂患的詩人,當他聽到安史之亂接近平息的訊息,詩人驚喜若狂,衝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詩。

2、齊讀課題(課題讀得真好,我相信這首詩你們一定能學好,讀好)

①在預習時老師要求同學們能正確朗讀這首詩,做到了嗎?請一位同學讀一讀。

3、你們認為詩中哪個詞語最能表示詩人當時的心情(喜欲狂)

1、過渡:是的,忽傳的佳音,使詩人驚喜欲狂,情緒也在不斷的變化,詩中詩人有哪些表現,哪些詩句,哪些詞能讓你體會到詩人當時的喜悅之情呢?我們怎樣才能在詩中體會到一邊讀一邊閉著眼睛去想像去體會詩人的喜悅之情?

小結:全詩連用六個地名,因為他始終貫穿著詩人喜悅心情,並不感到絲毫累贅,相反使人讀來感到格外真切、真實,詩人愛國、思鄉之情也自然流露出來,也是詩人高明之處。

5、過渡:通過同學們剛才的體會,詩人的喜悅之情躍然紙上,怎樣把你體會的情感讀出來?(自由有感情朗讀)

第4篇

1、認識“古、詩”等13個生字,會寫“古、聲”等6個字。

同學們:今天老師為大家帶來一位小朋友,一起先聽聽他的自我介紹吧。

放錄音:嗨,我是古詩博士,非常高興認識你們。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學習,在學習之前,我想和你們進行一場背詩比賽。

教師小結背詩比賽:同學們表現很棒,教師也想背了,想不想聽呢?

1、詩背古詩,請同學評價後,讓學生自讀《春曉》、《村居》。

2、師:這兩首古詩的題目分別是──指名讀,區分“春、村”的讀音。

出示字卡,打亂順序,分別發給四個小組,讓小組合作,按詩句的順序擺一擺。

第5篇

雨後的早晨,從香甜的春睡中醒來,推開窗戶,撲進的不僅僅是清新的空氣,更有那清脆的鳥鳴,淡淡的花香,濃濃的春意。那漂落的花瓣,令人惋惜;那被春雨浸潤著的芳草綠葉,令人振奮。那溼潤的落花,那鮮嫩的綠葉,似乎把昨夜的春風和春雨又送到了窗前。

?春曉》給我們展現的是一幅雨後清晨的春景圖。它看似平淡,卻韻味無窮。不寫繁花似錦,不寫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數筆,就把那不經意的一瞬間感受到的濃濃春意勾勒得淋漓盡致。詩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襯愛春,言簡意濃,情真意切。從那“夜來風雨聲”中,我們可以盡情地想象那鶯歌燕舞、百花齊放的爛漫春光。這剪輯的“春之聲”,正是那“春意鬧”的畫外音。

高鼎的《村居》,則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種情調。花草繁盛,千里鶯啼,春風楊柳,令人陶醉。兒童放學歸來,三五成群,迎著春風,放飛著風箏,放飛著快樂,放飛著希望。良辰美景配上快樂生活,多麼富有情趣;大好春光配上風華少年,意境多麼悠遠。

1.認識“古、詩”等13個生字,會寫“古、聲”等6個字。

(1)揭示課題識字。“古詩兩首”中,“古、詩、首”是生字,第二首古詩《村居》中的“村、居”也是生字。所以在揭示和理解課題過程中即可指導認讀5個生字。可先對“古詩”作簡單解釋,再結合“幾首歌曲”、“幾首兒歌”、“幾篇課文”等對“首”作簡單理解,最後出示兩首古詩的題目。

(2)自讀古詩,自學生字。自己藉助拼音讀古詩,認讀詩中的生字。

(1)注意讀準“詩、首、處”和“村、醉、散”的聲母。

(2)引導學生根據新舊字的聯絡,採用“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改一改”等方法識記生字。如:

本課6 個要寫的字,各有各的特點,可逐一進行指導。“古”字橫要長而凸;“聲”字上為“士”字,不是“土”字,應寫得上橫長、下橫短;“多”字上下兩部分一樣,但要注意寫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學生寫成一左一右,或上下相等;“處”字是半包圍結構,要強調“包住”

——把捺拖長;“知”字中,口在右邊偏下,不能寫得太高;“忙”字左邊“豎心”的豎要寫得垂直且稍長。

本課兩首古詩,教學重點是識字寫字和朗讀背誦,不要作過多的分析。詩的內容和意境,可讓學生結合課文插圖,在反覆朗讀的過程中自己理解、感悟。可引導學生說說“讀懂了什麼”或者“體會到什麼”。學生如果提出不懂的字詞,教師可簡單講解。

?春曉》詩意含蓄,情真意切。朗讀時,速度可稍慢,一邊讀一邊想象,一、三句聲音較實,二、四句聲音較虛。每一句第二字可適當拉長,稍作停頓,留下想象的空間。注意讀好韻腳“曉、鳥、少”

?村居》較為明快,朗讀時可適當將情緒外露,讀得輕快、流暢,體現環境的優美和兒童生活的快樂。可在每句詩的第四個字後稍作停頓。注意讀好韻腳“天、煙、鳶”。

古詩朗讀對字音的要求特別高,要把每個字的音讀準,還要注意咬字吐字。可提醒學生對咬準字音要一絲不苟,並讓他們反覆練習朗讀。教師可通過同桌互相聽讀、有針對性地抽查、鼓勵到臺上朗讀等方式檢查學生讀的情況。

兩首古詩的背誦難度不大,可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用激勵的方式引導學生背誦。

比比誰背的古詩多。先分小組比一比,再推選代表在全班表演。

2.古代的人也喜歡春天,他們寫了好多好多的詩篇來歌頌春天、讚美春天,今天我們將學習兩首描寫春天的古詩。

1.把生字卡貼在黑板上,讓學生運用“利用熟字學生字“的方法自學生字。

(1)字音:翹舌音“詩、首、處”;平舌音“村、醉、散”

3.學生就不理解的問題進行討論,教師對重點問題進行簡單講解或點撥。

看課文插圖,聽配樂朗誦,感悟詩人對春天的喜愛之情。

孟浩然(689-740),湖北襄陽人。是唐代一位不甘隱居,卻以隱居終老的詩人。壯年時曾往吳越漫遊,後又赴長安謀求官職,但以“當路無人”,只好還歸故園。開元二十八年(740),詩人王昌齡遊襄陽,和他相聚甚歡,但此時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瘡,據說就是因為“食鮮疾動”,終於病故,享年52歲。

孟浩然的詩已擺脫了初唐應制、詠物的狹窄境界,更多地抒寫了個人的抱負,給開元詩壇帶來了新鮮氣息,並得到時人的傾慕和李白、杜甫的稱讚。他死後不到十年,詩集便兩經編定,並送上“祕府”儲存。現有《孟浩然集》。

風箏源於我國,又名風鳶、紙鷂,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春秋戰國時期,魯班曾“削竹為鵲,成而飛之”算是風箏之祖了。五代時李鄴在宮中,以線放風箏為遊戲,並在鳶頭上掛竹哨,當風箏升空,風吹竹哨,發出動聽的箏鳴,“風箏”一名便由此而來。

到了唐宋,放風箏十分盛行,唐代詩人李商隱在詩中寫道:“西樓一夜風箏急。”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南宋蘇漢臣的《北事通》都生動地描繪了當時放風箏的場面。

明清時風箏漸趨全盛,製作精巧。慈禧太后曾叫民間風箏藝人魏之泰做“女壽星騎仙鶴”的風箏。清代詩人高鼎的《村居》,描述了一群天真活潑放學歸來的兒童在春風、春光中放風箏的場面,讀後令人叫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