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4篇 經典古詩,人生感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教學設計

本文介紹了兩首古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的教學設計。這兩首詩以清新的意境和優美的詞藻描繪了不同場景下的自然景象,為學生們提供了一個理解和欣賞古詩的機會。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4篇 經典古詩,人生感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教學設計

第1篇

1、認識“促,憶,異”等7個生字。會寫“促,深,憶”等10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背誦課文。

3、學習藉助註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歌感情,培養和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

1、朗讀並背誦課文,識記生字,正確、規範書寫生字。

2、學生蒐集描寫秋景或表達思念家鄉的古詩並讀讀背背。

(1)秋天是一個多彩多姿的季節,絲絲的涼意和片片紛飛的黃葉,給人帶來無盡的思鄉情緒。.誰能來說一說寫思鄉之情或描寫秋天的古詩嗎?預設)

(2)今天我們來學習另外一首寫思鄉的古詩。 讓我們先去認識這個主人公——葉紹翁吧.

這是我們第一次在古詩的學習中認識到他,誰能把你查到的資料和大家一起分享? (預設)

生:他的詩以七言絕句最佳,他擅長寫景抒情,字句華美精麗。

生:他的祖籍在建安,也就是今天的福建建歐,和我們一樣都是福建人,說起來還是我們的老鄉呢。

2、回憶方法,明確目標。(師生共同回憶以往古詩教學情境,明確學習古詩的基本要求。)

下面老師想請大家自學這首古詩,在學習之前,老師想問問大家,你覺得可以用哪些方法來讀懂古詩呢?(預設)

生2:說。利用註釋說說古詩的意思。看看註釋,想想每一句詩的意思,然後說給同桌聽,看看能不能說明白。(師:對,利用註釋理解詩的大意,是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

生3:想。詩人想表達一個怎樣的思想感情,是通過什麼方法來表現的。

利用註釋學習古文,是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看看註釋,想想每一句詩的意思,看看能不能說明白;能感受、體驗詩的思想感情,領會詩的表達方法;能主動記誦積累。

同時要注意在書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跡,批批劃劃,並在旁邊做上讀書筆記,然後結合對課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同學們能做到嗎?

古詩是一種內涵豐富的語言,需要我們細細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領悟其中的韻味,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詩文裡,去細細品位,看看你們剛才的理解,對了多少,還有什麼需要修正的地方。

⑴ 逐句理解詩意。(有不同意見時,其餘同學可以補充或訂正)(預設)

生9:知道有兒童捉蟋蟀,深夜籬笆燈光明亮的地方。

生10:按照每個字的意思說的不夠通順,要加上一些自己的話才能讓它通順。詩句的意思應當是夜深了,籬笆深處有明亮的燈光,知道有小孩在捉蟋蟀。

⑵把整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句與句連線不連貫時,其餘學生可以補充或引導,使句子能通順,連貫。)(預設)

生:蕭蕭秋風吹動梧葉,送來陣陣寒意,客遊在外的詩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他忽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這幅圖景令他倍感親切,也許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鄉和童年吧。

生:蕭蕭秋風吹動梧葉,送來陣陣寒意,客遊在外的詩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他深夜難眠,透過窗戶,忽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

師:客在這裡不單指客人,還是客居他鄉的詩人。天上明月,正是人月兩團圓的時候,可是他卻在異鄉他這時最想什麼呢?他動了什麼情呢?(預設)

(2)詩是怎樣表達這種思想感情的?(若生遇到困難,師可適當指導:引導學生從生機勃勃的盛夏景象和黃葉飄飛的深秋景色的對比中體會作者的感情。)(預設)

生2:客遊在外的詩人見到此情此景,倍感孤獨鬱悶。

生3:後兩句寫了遠處籬笆下的燈火,詩人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

生4:由此而想起自己的故鄉和童年的生活,心中升起一種溫馨親切之感,感情略顯舒緩。

(1)、朗讀展示。師:讓我們帶著這種思鄉之情一起再來讀讀這首古詩。

師:想想,怎樣背誦背得快,記得牢?給你們點時間試一試。

(三)創造性展示(以小組形式全班展示)(利用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加深理解)

當我們離別家鄉,離別親人的時候,我們是多麼容易思念,有時一草一木就會勾起我們濃濃的思鄉之情。你們對 “思鄉”二字有什麼體會呢?今天,我們就來開一個小小的賽詩會,比比看看哪個小組的同學的展示最獨特、最有感情?

生:挑,讀上聲,指以細枝從縫穴中輕輕挖出蟋蟀,“挑”字用得極為準確。

生:作者抒發了一種思鄉念親、懷想故園的感情,詩中一、二兩句寫梧葉飄飛,寒聲陣陣,秋風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詩人客居他鄉、輾轉漂泊的淒涼心境。

生:三、四兩句描寫兒童挑燈夜遊、捉弄蟋蟀的生活場景,自然容易引發詩人的聯想。他會想起自己童年時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開心有趣;他會想起故土家園的溫馨美好;他會想起親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種如歸故里,如返童年的親切感油然而生。

生:詩歌抒發了作者客居他鄉、歸無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一二兩句寫景,借落葉飄飛、秋風瑟瑟、寒氣襲人烘托遊子漂泊流浪、孤單寂寞的淒涼之感。一江秋水,滿天黑暗,觸耳寒聲,詩人徹夜難眠必定是心有鬱結,意有不順。三四兩句寫兒童夜捉蟋蟀,興致高昂,巧妙地反襯悲情,更顯客居他鄉的孤寂無奈。

生:詩歌抒發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留戀的思想感情。通觀全詩,整體而論,三、四兩句寫詩人客舟所見。兒童夜捉蟋蟀,興致勃動,忘記了瑟瑟秋風、陣陣寒意,忽略了落木紛紛、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還津津有味地抓蟋蟀。那份專注痴迷,那份謹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舉手一投足的舉止中展露無遺。這種歡快有趣的生活場景自然容易勾起詩人對自己童年生活的追億、留戀。一二兩句也可以作這樣的理解,蕭蕭寒聲、梧葉搖落的秋景,流露出一種漂泊不定、愁緒莫名的感覺,更反襯出詩人客居他鄉對童年無憂無慮生活的留戀、思念。

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全詩四句均是寫景。一二兩句寫自然環境,三四兩句寫生活場子景。落木蕭蕭,寒聲陣陣,秋風秋江,傳達漂泊不定、悽愴落寞之感;秉燈夜遊,捉弄蟋蟀,兒童歡悅,流露忘乎所以、得魚忘筌之意。一悲一喜,相互映襯,均是不著痕跡地融匯在環境描寫之中。

生:動靜結合,以動襯靜。秋葉、秋風、秋聲、秋江、秋燈、秋童、秋舟、秋意,均是寫動,動得有聲有色、有光有影;漆黑如墨,幽深莫測,黑暗無邊,這是寫靜,靜得悽神寒骨、惆悵滿懷。蕭蕭風聲,頑皮兒童,這些動態情景巧妙地反襯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靜,更引發人們對寒涼靜夜中詩人那顆愁緒難眠的苦況心靈的體味。

生:悲歡對比,以歡襯悲。一二句寫景,秋風掃落葉,長天送寒意,是悲景,傳悲情;三四句寫人,深夜挑促織,明燈照籬落,是樂景,傳歡情。悲喜交加,以歡襯悲,更顯遊子流浪天涯的孤寂無奈、惆悵無眠。

生:傳情達意,暗用典故。“江上秋風動客情”暗用張翰典故。據傳晉人張翰官居洛陽,見秋風起而思念故鄉,於是辭官回鄉,了卻心願。明白了這一點,自然就容易理解,詩句傳達了詩人久居在外、歸家不得、思家念親的思想感情。

生:擬人、通感,增輝添彩。“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一“送”一“動”,寓情於物,賦予梧葉、秋風以人的情態意緒。這些物態聲情的詩文,似乎把讀者帶進了一種風送寒涼、情動秋江的意境之中,痴迷難返,惆悵滿懷。“蕭蕭梧葉送寒聲”妙用通感,以蕭蕭之聲催發寒秋之感,用聽覺形象溝通觸覺感受,意味深長。

生:字斟句酌,“寒”“挑”傳神。“寒”字一語雙方,既有秋風襲來寒涼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悽清之意。“挑”字於細節逼真見妙趣。兒童的專注敏感、精挑細翻,兒童的屏息觀察、驚喜興奮,全在一“挑”。“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韻!

生:虛實結合,以實映虛。全詩四句寫景寫人,所見所聞,或明或暗,全是寫實。滿耳秋聲,滿目秋夜,一江秋水,一群兒童,猶如場景寫真,給人以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之感。這活靈活現的場景寫實巧妙地傳達出詩人愁緒滿懷、長夜難眠的悽清孤寂之情。實中有虛(客情),寓虛(情)於實,以實映虛,言有盡而意無窮!

生:這首詩寫羈旅鄉思之情,但作者不寫如何獨棲孤館、思念家鄉,而著重於夜間小景。

今天的學習就到這,希望大家在今後的學習中,能更多地1、收集有關描寫秋景或思念家鄉的古詩,更好的去領略我們中華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瑰寶所帶來的無限魅力! 有能力的同學可以2、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試著將本首詩改寫成一段話或一篇習作。3、自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對王維多一些瞭解。

3、品重點字詞,美讀詩句,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教學難點: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師:誰知道王維?誰會背王維的詩。(學生交流上網查詢的資料、從課外書知道的內容。)

師:同學們懂得真多,王維少年時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藝術才能。他善於描寫自然景色。有人稱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今天我們再來學習王維的一首詩。板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回憶上節課的學習方法。明確本節課學習目標。(瞭解詩人、理解詩題、明白詩意、體悟詩情、吟誦詩文。並用自己話說說每一步具體做法及要求。)(預設)

小結:利用註釋學習古文,是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看看註釋,想想每一句詩的意思,看看能不能說明白;能感受、體驗詩的思想感情,領會詩的表達方法;能主動記誦積累。同時要注意在書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跡,批批劃劃,並在旁邊做上讀書筆記,然後結合對課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3、今天,我們就按同樣的方法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一)基礎知識展示(小組內)(初讀全詩整體感知)(教師及時到學生之中指導展示)

1、學生自讀。(讀準通,說意思,想感情,感情讀,能背誦。)

生1:“九月九日”是農曆重陽節。重陽節又稱老人節

生3:“山東”並不是現在山東省,而是指華山以東作者的家鄉蒲州。

生:憶的意思是想念,思念。題目的意思是在重陽佳節裡懷念家鄉的兄弟。

生:不對,應當是在重陽佳節裡懷念家鄉的親人,而不單單是思念兄弟。

生:詩中寫在九月九日重陽節。詩人獨自在異地他鄉思念家鄉兄弟的事。

(二)學文悟情展示(小組內或全班)(品讀詩句、瞭解詩意、體會情感)

⑴、逐句理解詩意。(有不同意見時,其餘同學可以補充或訂正)(預設)

生:異鄉的意思是他鄉、外鄉,就是家鄉以外的地方。

生:為異客的意思是作他鄉的客人,就是在他鄉做客。

生:詩句的意思是我獨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舉目無親,做外鄉的客人 。

生:是佳節的意思美好的節日,詩中指的是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這天

生:詩句的意思是每當遇到節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親人。

生:茱萸是一種有濃烈香氣的植物(一種香草)古時候每年的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這天,人們都喜歡插戴茱萸(zhū yú),據說這樣可以避邪、消災。

生:古時候有這樣一種習俗,就是每年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這天,人們都要登高避災。

生:少一人的意思是缺少了我一個人,指缺少了作者王維。

生:詩句的意思是我在遙遠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陽節兄弟們一定都登上了高處。他們都插戴著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遺憾的是單單缺少我一個人。

⑵把整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句與句連線不連貫時,其餘學生可以補充或引導,使句子能通順,連貫。)

生:獨自一人身在他鄉,成為他鄉之客。每遇到美好的節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鄉的親人。在遙遠的地方,想到兄弟們都登上高處,一個個都插上茱萸,單單缺少我一個人。

4、再讀悟情。說一說,詩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預設)

生:詩中表達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陽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5、學生展示朗讀能力。(讀時速度稍慢,聲音稍低緩。)

(3)背誦展示。師:想想,怎樣背誦背得快,記得牢?

(三)創造性展示(以小組在全班展示)(利用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加深理解,想象訓練口語)

1、這是一首思鄉的詩,假如你是詩人你會怎樣說?用什麼方法向親人述說思鄉的感情?

2、既然同學們想到用電話,就請你們當詩人,老師當詩人的親人,述說思念之情。

1、這首詩中你認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

生1:我認為“獨”字用得好,“獨”字表現詩人一個人離開家鄉、親人的孤獨心情。

生2:我認為“異”字用得好,說出詩人在外地想念家鄉、親人的感情。

2、你認為這首詩寫得最好是哪一句?你體會到什麼?

生4:自己孤身在外,每逢過節時,看到別人全家歡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單寂寞,因此,比平時更加思念親人。

4、 “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你在哪兒看到過或聽到過?你知道它這時的具體含義嗎?

1、當我們離別家鄉,離別親人的時候,我們是多麼容易思念,有時一草一木就會勾起我們濃濃的思鄉之情。今天,我們就來開一個小小的賽詩會,比比看看哪位同學瞭解的思鄉詩最多,背的最有感情?你如果有親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段話說說你對他的思念嗎?如果你沒有親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當作王維的弟弟妹妹,想想你重陽登高了,會對身處外地的王維哥哥說些什麼話,來表達對他的思念之情呢?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4篇 經典古詩,人生感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教學設計 第2張

第2篇

質疑問難,是學生自主探究的中國和中心點。圍繞這個中心點,教師必須提供寬裕的空間,進一步引導他們深入探究。根據“合作互動”的原則,教學中要改變單純的師生交往形式,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空間。為此,教師可在教學的關鍵之處,重點之處設計同桌交流、小組討論的環節。這樣,可以讓學生取長補短、相互啟發,增加課堂的資訊量,促使學生全面深入地探究問題,理解課文內容;又可以給學生提供展示個性的機會和場所,培養他們團結合作、互相競爭的精神。

?回鄉偶書》一文的教學,先讓學生自由地讀古詩理解詩意,再小組合作質疑、解疑,最後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再到全班來解決。通過有層次的探究,他們有充足的時間,有思考的餘地,有創造的天地,他們經歷了一個主動探究的過程。

長期以來,古詩教學採用的是串講法。這是傳統的講解古詩的方法,即先解詩題,然後釋詞,最後講解詩句的意思。整個教學過程是教師講解、學生傾聽,教師講完,課就上完的過程,形成了“滿堂灌”的教學模式。這一教學模式,不要說學生不感興趣,教師自己也覺枯燥膩煩,更別提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發學生的思維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也嘗試著讓學生對學古詩感興趣,並且感受到了其中的樂趣。現以教《贈汪倫》為例,說說我的做法。

在一堂新課的開始,用學生所熟悉的知識進行匯入,可以消除學生的陌生感,使學生在舊知的基礎上很自然地進入新知識的學習,讓新舊知識連貫起來,使知識系統化。《贈汪倫》這首詩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寫的,學生已經學過好多李白的詩了。因此,上課時我先讓學生說說已經學過的詩,在學生舉例的基礎上歸納如下: “李白的詩語言流暢,想象豐富,取材十分廣泛:有表達思鄉情懷的《靜夜思》,有讚美錦繡山河的《望廬山瀑布》,有描繪山寺高樓的《夜宿山寺》,這些作品都是李白深入生活實際創作而成的。”在複習的基礎上加以歸納,不僅使學生對已學過的知識進行了回顧,還使學生懂得了寫作的取材廣泛必須源於生活。

學生大都愛聽故事,在課堂教學中選擇與學習內容有關的故事,既能牢牢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又為後面的學習作了鋪墊。於是,緊接著複習,我設定了這樣的過渡語:“由於李白才華橫溢,性格豪爽,喜歡親近大自然,安徽涇縣桃花潭的汪倫便誠邀李白去做客。”接著,我便有聲有色地講起《李白“受騙”桃花潭》的故事。當講到“先生好遊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與“桃花者,潭水名也,並無桃花。萬家者,店主人姓萬,並無萬家酒店”這些內容時,我一方面模仿古人的語氣“子乎者也”了一番,另一方面又用解說者的語言旁白了一下。學生在哈哈大笑之餘,不禁被汪倫的巧妙機智所吸引。到後來,他們自然而然地想知道李白寫詩怎樣答謝汪倫。

俗話說:“教是為了不教。”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中的學習主要依靠學生自己來完成。《贈汪倫》這首詩本身較淺顯,詩意較明朗,現在有講故事時的旁白作範例,學生理解詩句意思更是如魚得水。因而,當我出示教學掛圖,讓他們說說哪一個是李白,哪一個是汪倫並說明理由時,學生擺出了“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這一句。當我要求他們說出詩句意思時,許多學生躍躍欲試。有的學生還在領會“忽聞”的基礎上添上了這樣一段話:我循聲望去,原來是我的好朋友汪倫來送我了,這是我始料不及的。我趁勢引導學生說:“別具一格的邀請,與眾不同的送別,深深感動了李白。因此,他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學生不約而同地朗讀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在理解了“不及”的意思後,詩句大意也就迎刃而解了。在領會了詩句所採用的修辭手法以後,學生自然而然地對比選用了“即使……也……”的關聯詞語連線詩句意思。

藉助故事引路與學生的自學理解,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句難度已經不大。因此,我便佈置學生結合詩句回憶故事,模仿當時李白吟詩的語氣誦讀,讓他們在誦讀中反覆感悟。接著,我便引導學生對兩句詩進行比較,說說在寫法上有何不同,共同的目的又是什麼?學生髮現敘事是為抒情作準備的,如果沒有敘事中的“忽聞”而受感動,就不會有抒情中的“不及”進行對比。最後他們都能抓住“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來體會,領會了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一般說來,學一首詩能學到體會到詩句表達的感情時,就可以劃上一個句號了。但那只是就一首詩一堂課而言,學生的能力並沒有得到真正的提高。為了讓學生對詩意有更深的理解,也想訓練一下學生的想象力,我便設計了改寫《贈汪倫》的作業練習。我提醒學生想象李白是在怎樣的情況下離開桃花潭的,學生很快聯絡到詩中的“忽聞”。有的說是李白離開時,沒有讓汪倫知道,是想避免常人離別的傷感;有的說不告而別未免失禮,李白曾留書一封告訴汪倫,汪倫見後就來送行。雖然學生的想象可能與事實完全不同,我也無從考證,但我認為比較合理。至少,學生已經有了自己的理解,有了自己的思考。

整堂課中,教師避免了繁瑣的講解,學生擺脫了枯燥的傾聽,教學效果卻很明顯: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愉快。每每想起,我真的感到很得意,因為這正是我努力想得到的結果。同時,這堂課也提醒了我:教學古詩並不是只有“串講法”這一傳統的模式,要敢於打破常規,要善於尋找適合的教學方法,走自己的教學之路。

第3篇

第1課時主要理解詩句,背誦詩句,體會詩人的心境;第2課時主要培養學生運用方法理解詩句的能力,進行古詩教學遷移及拓展。

1、師:我們實驗國小是古詩樂園,誰的胸中都有那麼幾十首古詩,那麼,我們就來以詩會友怎麼樣?我說上半句,你們接下半句。

2.我們剛才吟誦的詩句都和什麼有關?(春天)今天,我們去宋朝詩人葉紹翁的《遊園不值》和楊萬里的《宿新市徐公店》中再次去領略誘人的春景。(板書:遊園不值、宿新市徐公店)

1、從題目看,你看出了什麼?理解詩題的同時相機重點理解:值、宿

2、看了這兩個題目,你想提什麼問題?(可能會有:遊園不值,詩人遺憾嗎?他看到園中美景了嗎?楊萬里在徐公店裡究竟看到了什麼……)

那麼就請同學們自己好好讀讀這兩首詩,看看能否解決這些問題。

重點抓住憐、印、小扣、久等字詞來體會詩人的心境。

7、你體會出這是什麼季節?從哪兒體會出來的?(早春:紅杏)

8、假如此刻主人剛好回來,園門開啟,你和詩人一同欣賞到了滿園的春色,你會用什麼詩句來吟誦?

(課件準備好相關的詩句的連結,學生背到哪一句,就出示哪一首)

2、提問:假如給你一盒畫筆,你準備在紙上畫什麼?分別用什麼色彩?

引導理解重點詞:在這幅圖上,你是否準備畫上太陽?為什麼?

4、作畫一般都要按照一定的順序來,。能具體說說你的步驟嗎?(引導學生由近及遠,從遠到近,再任由目光跟著兒童飛進菜花地去。)

5、在這幅畫上,我們出了用眼睛看,我們還能有耳朵聽呢?你聽,聽到了什麼?

再次出示兩首詩,這兩首詩都是有動有靜,動靜結合,哪些句子在美麗的景色中融入了人物的活動?

第4篇

1、學習了前面的幾篇課文,同學們覺得春天怎麼樣?

2、古時候的人們也很喜歡春天,他們寫了很多的詩來歌頌春天、讚美春天,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兩首描寫春天的古詩。

自──首 十──古 古──居 亡──忙 因──煙 口──知

讀──詩 對──樹──村 睡──眠 閃──問──間──聞 屋──居

醒──醉 親──童 外──處 歲──多 放──散

兩首 古詩 冬眠 到處 見聞 鄉村 居住 煙花 童話 散步

1、許多同學很小的時候就會背誦《春曉》這首詩了;你們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嗎?

2、再談談這首詩,說說你哪兒讀懂了,還有哪兒不懂?

3、請學生們看著課文中的圖畫,聽老師範讀古詩,聽聽老師哪兒的停頓長一些或者字音拖長了。

教師:在春天裡睡覺真好,不知不覺天就亮了,為什麼?

教師:剛一醒,就聽到四處傳來鳥兒叫聲,聲音真好聽。

教師:昨天夜裡颳風又下雨,不知道那些美麗的花兒又被風吹落了多少,被雨打落了多少。

⑷ 學做小詩人,到前面朗誦,教師為學生配上音樂。

3、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一首描寫春天的古詩,誰已經背下來了,可以背給大家聽。

⑴ 自己讀一讀這首詩,看看跟讀《春曉》有什麼不一樣?

(停頓不一樣,這首詩是在每行的第四個字後面稍作停頓 )

多:上下兩部分一樣,但寫時要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寫成一左一右。

處:強調是半包圍結構,第三筆捺要拉長包住上面的筆畫。

3、其餘的字學生自己寫,教師巡視個別指導,利用實物展臺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