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囚綠記》教學設計6篇 《探索自由:囚綠記》教學設計

《囚綠記》是中學語文必修的經典文學作品之一,該小說以生動的藝術形象展現了中國古代社會的黑暗和冷酷,通過主人公桃花島主郭靖的耐性和堅韌精神,詮釋了傳統道德理念的價值。本文將為讀者提供一份針對《囚綠記》的教學設計。

《囚綠記》教學設計6篇 《探索自由:囚綠記》教學設計

第1篇

直接匯入,教師書寫課題作者,強調“蠡”的書寫,簡單介紹一下作者。

二、同學們預習過課文了,你覺得文章以“囚綠記”為題,好不好?為什麼?

①分析回答問題,要求學生根據文章內容,儘量選擇文中的詞語來概括。(活動一)

囚綠的原因:(1——7)擇綠而居 與綠對語 細心賞綠

囚綠的結果:(11——14)固執囚綠 開釋綠囚 懷念綠友

②結合內容概括的短語,簡要複述課文內容,注意過程轉換處的過渡。(活動二)

三、以作者的行為表現為中心,我們選擇了“囚綠”作為題目,如果要以作者的情感為中心來確定題目,你覺得可以改成什麼題目呢?為什麼?——“愛綠記”

行為舉止:擇綠而居 與綠對語 細心賞綠 ——喜愛,留戀

通過寫人物的行動來表現情感。這裡可以理一下情感的變化。突出變與不變。

追問:“我”的種種行為表現和情感都是源於對綠的愛,最讓人不解的是哪種行為表現?你怎樣理解這種行為?(作者將其稱之為魔念)

原文:我從破碎的視窗伸出手去,把兩枝漿液豐富的柔條牽進我的屋子來……

改文:我從破碎的視窗伸出手去,把兩枝漿液豐富的柔條牽進屋子裡來,教它伸長到書案上,讓綠色更接近,更親密。我拿綠色裝飾這簡陋的房間和抑鬱的心情,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幸福和猗鬱的年華。我囚住這綠色如同幽囚一隻小鳥,要它作無聲的歌唱。

?這些行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是一種自私、是一種控制。但這種自私、控制的行為實際上是因為“我”對綠愛之深、愛之切,以致這種愛轉變為一種佔有慾。】

綠色是多麼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我懷念著綠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這些語句重點是朗讀,體會排比、比喻等修辭的作用。“我開始瞭解……”一句可以設計仿句練習。(活動四)

細緻描繪:選擇幾處描寫常春藤的語句,重點品讀,體會用描寫來表達情感。

小結:全文通過……,描寫了作者的情感變化,表達了作者對綠的喜愛之情。

四、你覺得“囚綠記”和“愛綠記”這兩個標題,哪個更好?為什麼?

2、“囚綠”還能表現出綠在被囚環境下那種堅貞不屈、不屈服於黑暗、追求光明的自由意志。

五、課文5——7段寫到了“我”與綠對語,那麼當“我”幽囚了綠色後,如果“綠”可以說話,我們之間會展開怎樣的對話?(要求:根據9、10段的內容;對話要能體現被囚之“綠”的品質和追求)(活動五)

六、作者寫這樣一株常春藤,敘述自己囚綠的經過,有什麼用意呢?

4、尋找文字中透露的資訊,補充相關材料,瞭解寫作背景,進一步體會作者的志趣和追求,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囚綠記》教學設計6篇 《探索自由:囚綠記》教學設計 第2張

第2篇

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探究文章的思想情感和“綠”的象徵意義,獲得思想情感上的提升。

從形式到內容逐漸突破,由品味體現作者感情的關鍵語句入手,通過看課題來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梳理結構、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綠的象徵意義,提高賞析感悟能力。

綠色是最具生命力的顏色,一提到綠色我們就會聯想到生命、生機和希望,當一抹綠色出現在沙漠中的時候,我們彷彿看到了生命的希望,當一葉綠芽突破阻礙綻放綠意的時候,我們看到了生命的頑強。綠色就是這樣,不僅在視覺上給我們以美感,而且在心理上也讓人覺得愉悅,使人看到希望,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篇有關綠的散文《囚綠記》,作者陸蠡。

過渡:讀這篇散文,我們先從題目入手,課題“囚綠記”你是怎麼理解的?“囚綠”是怎麼回事?“綠”在文中指什麼植物的綠?生說教師投影明確。

再看題目你還有什麼問題嗎?(提出問題比回答問題更有價值)生提出:作者為什麼要“囚綠”?(在作者囚綠的過程中融入了作者對綠的情感變化,這也正是這篇散文的線索,下面讓我們按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這篇文章,請同學們在括號內填寫恰當的動詞,理清文章的思路。)

④離開了綠,他對綠的感情又是怎樣的呢?(他對綠充滿了思念)

板書:遇綠——愛綠――囚綠――釋綠――思綠(線索)

提問:作者因愛綠而囚綠,課文5-7段哪些語句寫出了他對綠友的愛之深?請你在文中圈點批註,並有感情地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綠色是多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

過渡語:是啊,綠色在作者筆下顯得如此寂寞而又溫柔,猶如溫潤的玉在胸中融化。如此美好的綠卻被“囚”禁住了,這株常春藤被囚之後有著怎樣的生長狀況?表現出它怎樣的特點?請同學們速讀9-13段。

(“它依舊伸長,依舊攀緣,依舊舒放,並且比在外面長得更快。”

“它的尖端總朝著窗外的方向。甚至於一枚細葉,一莖卷鬚,都朝原來的方向。”

“它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綠的特點:堅貞、執著、頑強不屈、追求光明與自由、永不屈服於黑暗

1.同學們說得很好。陸蠡不惜筆墨描繪綠枝條的生命狀態和性格特點,有沒有更深層的寓意呢?請你找出文中能體現本文時代背景的語句,聯絡作者生平(課件展示),談談你的理解。(指讀13段)

“囚綠”既是作者個人境遇的隱喻,更是民族命運的象徵。作為一個愛國的作家,作者從綠“這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囚人”那種頑強抗爭的性格,永向光明的執著中,感受到了民族的頑強性格,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他不僅抒發了自己對綠的熱愛,更賦予綠以時代需要的精神,寄託了作家對民族未來的美好祝願。

[課件展示]:本文寫於抗日戰爭爆發一年之後。當時,北京淪陷,作者移居上海。日本侵略者在中華大地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打敗日本侵略者,把他們趕出中國,爭取民族的自由解放,已成為每個有良知的中國人共同的心聲。

陸蠡被日本憲兵逮捕後,日本人問他:“你愛不愛國?”他大聲回答:“愛國!”又問:“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國?”答曰:“絕對不能征服!”

假設陸蠡臨犧牲時,眼前又閃現出那一抹遠在舊都的綠色,他會想到什麼呢,他會對他的“綠友”說些什麼呢?

請以“驀然,我又想起了你,我所摯愛的綠友”作為開頭,寫一段話,100字左右。

第3篇

1、體會本文詠物抒情的寫法,把握作者所抒發的思想感情。

2、理清本文的構思,體會其結構精巧、變化多姿的特點。

3、理解有關語句的深刻含義,感受本文語言含蓄優美的特點。

4、品味作者對自然、對人生的豐富感受和深刻思考。

1、體會本文詠物抒情的寫法,把握作者所抒發的思想感情。

2、理解有關語句的深刻含義,感受本文語言含蓄優美的特點。

1、品味作者對自然、對人生的豐富感受和深刻思考。

1、這是一篇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優美。藉助於多讀,在讀中求解,讀中悟情,讀中明理,讀中品味。

2、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蹟的介紹,深入體會本文的思想感情。

陸蠡(1908—1942),字聖泉,浙江天台人,現代散文家、翻譯家。1931年畢業於上海國立勞動大學,後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編輯,業餘從事散文創作和翻譯。1942年因出版抗日書籍,被日本憲兵扣留,慘遭殺害,時年34歲。1983年,民政部追認他為革命烈士。從一介書生到抗日英烈,34歲短暫的生命有如燃燒的流星,劃過漫漫夜空,爆出了美麗耀眼的火花。陸蠡寫有大量散文作品,出版過3本散文集。《海星》中幾乎全部是散文詩似的篇章,表現了一個青年知識分子的回憶、幻想與沉思,文字清新純樸。《竹刀》中的一些篇章,增加了現實主義的色彩,並寫了走向反抗的農民。筆調憂傷憤懣。《囚綠記》寫於抗戰爆發之後,除了上述題材和情調之外,又加入了對祖國山河淪亡的感嘆與對民族氣節的禮讚。

本文寫於1938年秋,當時正是抗日戰爭時期。“黑雲壓城城欲摧,山雨欲來風滿樓”。國難當頭,民生之艱,個人之困,使這個有抱負的青年倍感焦灼而痛苦,使他發出要掙脫黑暗幽囚,去迎接光明的吶喊。

纖細()了截()移徙()淅瀝()()蔥蘢()()

4、自己的積累(文中還有哪些重要的字詞,請自己積累下來。)

1、“綠”是全文描寫的客觀物件,作者是如何圍繞“綠”展開思路,鋪設線索的?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2、文章主要運用了什麼手法描寫常春藤的?找出直接描寫常春藤的語句和作者心態的語句。(圈點勾畫)

1、文章的行文思路既然為尋綠、觀綠、囚綠、放綠和懷綠,可為什麼作者給文章命名“囚綠記”?

2、作者為什麼喜歡綠?“囚綠”之後為什麼又放綠?放綠之後為什麼還懷綠?

3、綠枝條日見憔損,“我”卻不願意開釋它,如何理解這種“魔念”?

②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猗鬱的年華。

作者以一株常春藤為線索,牽出無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綠色生命之歌。綠色是自然給予人類的審美心理需求,它給人以和平安寧的象徵,給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古詩詞中有不少寫綠的名句,你能寫幾句嗎?

對被囚的“綠友”的尖端總是朝著窗外的方向,你有什麼啟示?

梅雨潭是一個瀑布潭。仙瀑有三個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邊,便聽見花花花花的聲音;抬起頭,鑲在兩條溼溼的黑邊兒裡的,一帶白而發亮的水便呈現於眼前了。

我們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對著那條瀑布;坐在亭邊,不必仰頭,便可見它的全體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這個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兒的;彷彿一隻蒼鷹展著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個環兒擁著;人如在井底了。這是一個秋季的薄陰的天氣。微微的雲在我們頂上流著;巖面與草叢都從潤溼中透出幾分油油的綠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響了。那瀑布從上面衝下,彷彿已被扯成大小的幾綹;不復是一幅整齊而平滑的布。巖上有許多稜角;瀑流經過時,作急劇的撞擊,便飛花碎玉般亂濺著了。那濺著的水花,晶瑩而多芒;遠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紛紛落著。據說,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覺得像楊花,格外確切些。輕風起來時,點點隨風飄散,那更是楊花了。--這時偶然有幾點送入我們溫暖的懷裡,便倏的鑽了進去,再也尋它不著。

梅雨潭閃閃的綠色招引著我們;我們開始追捉她那離合的神光了。揪著草,攀著亂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過了一個石穹門,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邊了。瀑布在襟袖之間;但我的心中已沒有瀑布了。我的心隨潭水的綠而搖盪。那醉人的綠呀,彷彿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呀。我想張開兩臂抱住她;但這是怎樣一個妄想呀。--站在水邊,望到那面,居然覺著有些遠呢!這平鋪著,厚積著的綠,著實可愛。她鬆鬆的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她輕輕的擺弄著,像跳動的初戀的處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著,像塗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令人想著所曾觸過的最嫩的面板;她又不雜些兒法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卻看不透她!我曾見過北京什剎海指地的綠楊,脫不了鵝黃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見過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綠壁”,重疊著無窮的碧草與綠葉的,那又似乎太濃了。其餘呢,西湖的波太明瞭,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愛的,我將什麼來比擬你呢?我怎麼比擬得出呢?大約潭是很深的、故能蘊蓄著這樣奇異的綠;彷彿蔚藍的天融了一塊在裡面似的,這才這般的鮮潤呀。--那醉人的綠呀!我若能裁你以為帶,我將贈給那輕盈的舞女;她必能臨風飄舉了。我若能挹你以為眼,我將贈給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睞了。我捨不得你;我怎捨得你呢?我用手拍著你,撫摩著你,如同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著她了。我送你一個名字,我從此叫你“女兒綠”,好麼?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時候,我不禁驚詫於梅雨潭的綠了。

?綠》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遊記散文《溫州的蹤跡》裡的一篇,作於1924年2月8日,是一篇貯滿詩意的美文。文章不僅取題為《綠》,也用“綠”自然地將全文勾連在一起。“綠”字不僅在文章的結構上起關連作用,它更是全文情景交融的焦點。作者象一個善調丹青的能手,調動了比喻、擬人、聯想等多種手法,從各個角度,波瀾起伏地描繪了奇異、可愛、溫潤、柔和的梅雨潭水,把自己傾慕、歡愉、神往的感情融匯在這一片綠色之中。在這飽含詩情、充滿生趣的綠意中,透露出作者對生活的愛,升騰著作者向上的激情。

1、作者抓住了梅雨潭水的哪些特點來寫的?是怎樣寫的?

參考答案:(1、醉人的綠和醉人的美。從各個角度,運用比喻、擬人、對比等方法描繪梅雨潭水的奇異、可愛、溼潤、柔和的特點。2、熱愛生活,積極向上。)

?囚綠記》用擬人的手法寫景狀物,賦予景物“性格”“氣質”,取得了特殊的藝術效果。試借鑑此文的寫法,調動你的情感和想象,描述一種景物,力求寫出景物的特徵。要求不少於300字。

第4篇

1、體會本文詠物抒情的寫法,瞭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發的思想感情。

2、瞭解本文的構思,體會它結構精巧、變化多姿的特點。

3、瞭解有關語句的深刻含義和表現手法,感受本文語言含蓄優美的特點。

1、重點:聯絡當時的社會環境,明確作者在抒寫對綠的摯愛之情中,表達對生命的愛,對光明、自由的嚮往,對堅貞不屈的抗敵精神的歌頌。

2、難點,讓學生在閱讀中明確“綠”的象徵意義,而不只是結論的傳遞。

從圈劃、品味凝聚著作者感情體驗和理性思考的語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語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巴金回憶一位作家時說,他有“優美的性格和黃金的心”,同他談話,“彷彿聽完一曲貝多芬的交響樂,因為,我是和一個崇高的靈魂接觸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囚綠記》的作者,一位很有才華的青年散文作家和翻譯家――陸蠡。陸蠡(lǐ)是一位真誠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歲,堅貞不屈死於日寇酷刑之下。1983年4月,國家民政部批准他為革命烈士。

現在,讓我們一起研讀陸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綠記》,去接觸他那崇高的靈魂。

要求學生帶著問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如高聲朗讀、輕聲朗讀、一個人讀,找個伴兒一起讀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讀課文。

教師明確要求:標註段落,圈劃疑難字詞。或結合課後註釋,或同學相互討論,合作解決,實在不能解決的,也可當場求助老師。

③、離開了綠,他對綠的感情又是怎樣的呢?(他對綠充滿了思念)

教師歸納板書:戀綠――囚綠―― 釋綠――思綠(線索)

1、學生速讀課文。指明學生找出表現作者愛綠感情的語句,有感情地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師適當引導講解,在學生找出後,或組織學生齊讀,或組織分組讀,在讀中與作品直接對話,感知這篇散文的語言風格。

2、創設情境:假設學生是作者,要直接抒發對綠的喜愛之情,與綠直接“對話”,要求學生以課文第五小節一段話“綠色是多寶貴的啊……也視同至寶”為例,變換人稱、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發對綠的喜愛之情。

1、作者因為愛綠而囚綠,課文那些語句寫出了他綠友的愛之深?指名朗讀文中有關語句。

2、教師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學生觀察它的枝條向一個方向伸長即向著陽光方向生長的外形特點,揭示喜愛它的第二個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問:作者得到“綠”了嗎?找出文中的有關語句來說明。

在學生討論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歸納總結:作者那份對綠的渴望,表現了他對生活的熱愛,對光明的嚮往;但是另一方面,這也是一種自私之舉,是對綠的施暴之舉,是對生命的一種遏制、一種摧殘。

4、對被囚的“綠友”的尖端總是朝著窗外的方向,你有什麼啟示?

要學生結合自己生活中因為渴望得到某物而想佔有它,結果卻不能如願的事例的例項,進一步理解作者所闡明的人生哲理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明確:常春藤的不屈不撓;生命不可侵犯;萬物各得其所,人為不可干擾;如果真的喜歡這個事物,那就給他(它)自由,讓他在自然中求生存……

學生討論:由作者“釋綠”的時間和地點,你聯想到什麼?

教師穿插介紹陸蠡有關事蹟: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編輯,小海淪陷後,他留滬主持該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說,被捕,刑審數月,受盡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祕密殺害。

教師明確:“釋綠”這部分是文章的主題所在,在這裡,作者從“這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囚人”那種頑強抗爭的性格,永向光明的執著中彷彿也照見了自己的性格和命運。作者後來“把瘦黃的枝葉放在原來的位置上”,“珍重地開釋”表明了他發自內心深處的對自由和光明的呼喚。

引導學生朗讀體會課文最後一句話的含義:含蓄地表現了他對日寇鐵蹄下的同胞的惦念與牽掛。

1、本文題為“囚綠記”,意思是記述“囚綠”的經過。

② 哪一段,哪幾段寫得特能打動你,使你動情的,做一下記號,待會兒我們要好好朗讀和品味。

文章自始至終緊扣一個“綠”字,戀綠(擇綠、賞綠)――囚綠――釋綠――思綠,這過程與作者的感情有什麼聯絡呢?

每一個意念與行動都體現著作者對綠的愛,文章的最後,作者向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誠意的祝福,願它繁茂蒼綠,一年後還在懷念並盼望再見。曲折有致地表現了愛綠色生命的生活經歷和心靈歷程。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愛綠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進。

3、閱讀全文時,哪一段或哪幾段最打動你?我們來讀好好品味一下。

4、我們在朗讀時,都被作者對綠的摯愛感動了,作者為什麼對綠——一株常春藤這麼愛呢?請同學們再默讀課文,思考兩個問題,圈劃有關詞、短語、句子,作些批註。

②面對摯愛的綠,作者有怎樣的體驗與理性思考呢?(提示:應聯絡當時的社會背景——“烽煙四逼”。)

從作者的體驗思考中,我們感悟了作者為什麼那麼愛綠,那就是:

學生小結:因為綠蓬勃向上,充滿生機;因為綠永遠向著陽光,固執,堅持已見;因為綠使處於孤獨、寂寞、苦悶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勵,所以,他深深地愛綠——一株常春藤。

學生回答:不!還有更深一層的思想,綠有它的象徵意義。

5、什麼是象徵?聯絡當時的社會背景,說說“綠”的象徵意義。(提示:由綠的特點,作者的體驗思考聯想一下。)

6、小結:作者以一株常春藤為線索,牽出無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綠色生命之歌。綠色是自然給予人類的審美心理需求,它給人以和平安寧的象徵,給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古詩詞中就有不少寫“綠”的名句,能背幾句嗎?(學生背誦,談自己的理解。)

這些詩句中寫到綠,體現了詩人獨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傳頌。綠在視覺上給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悅,安寧。這就是一般人都喜歡綠,愛綠的原因。而我們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時刻,不僅寫愛綠,更賦予綠以時代需要的象徵意義——(齊讀板書。)我們從中窺見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喚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崇高的靈魂”。他確實有一顆——“黃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國的年代,《囚綠記》確有照亮民族心靈的作用。

文章貴在立意,立意貴在真實、深刻,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囚綠記》就是這樣一篇真實、深刻,有鮮明時代氣息的優秀散文,值得我們寫作時學習、借鑑。

7、我們從品味關鍵句入手,讀懂了這篇優美的散文,感受到作者那黃金的心。由此可見,我們要快速讀懂一篇散文,可以在理清思路的基礎上,從品味凝聚作者感情體驗,理情思考的語句,從含有言外之意的語句入手,把握主旨。而其中借物抒情,託物寄意類文章,應從物的特點思考,展開聯想,聯絡相似點,明確象徵意義。

當我們自己寫作時,應在文章的顯要處文首文尾,段首段尾,寫上凝聚自己感情體驗與理性思考的語句,使文章脈胳清楚,更深刻感人。

課文《囚綠記》在表現手法上有許多可供我們鑑賞學習的地方。如:

請同學們從表現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寫一段200字左右的鑑賞文字。

第5篇

看了三個版本《囚綠記》的教學設計,最大的感觸是要真正解讀好一篇文章,設計一個相對完美的教案真是不易。與前兩次的教學設計相比,這一次的設計在構思上更別緻,教學內容上更細緻,語言品析也更精緻。學生在豐富的教學活動中不僅得到了思維上的訓練,更獲得了散文閱讀方法的指導。

從教學構思上看,《囚綠記》這篇文章的教學切入點可以從“我”的行為表現切入,可以從“我”的情感角度切入,也可以從“囚綠”這一主要事件切入,但無論哪一種切入總有點兒顧此失彼之感。而這份設計以“我”對綠的稱呼作為一個小小的切入口不僅理清文章的行文脈絡,而且理清了“我”的情感脈絡,在兩者之間找到可一個很好的平衡點。站在這條主線上再進行散文語言的品讀活動,既有利於學生獲得整體上的理解,又有利於學生對細節的品讀。

從教學內容上看,這份設計對綠的稱呼只是一個小小的切入口,而作為重點教學內容呈現的是隨著稱呼的變化“我”的情感的變化以及文字所表達的主題思想。在重點內容的突破上採用品讀的方式。1.學生通過圈畫批註、增刪比較、品味重點字詞的方式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在文字中所流露出的對“綠”的炙熱的愛。2.抓住文字的重點句、難點句進行細節品讀,探究這些細節與文字整體即作者所要表達主旨的聯絡。3.在品的基礎上重讀,品讀結合。讀出散文的語言美、結構美甚至思想美。如讀出排比句和感嘆句的特點,朗讀類比的語句,讀出我對綠的喜愛之深,讀出對綠的頑強,不自由毋寧死品質的敬重等。

從語言品味上看,這份設計非常注重對文字語言的品析。王榮生在《散文教學教什麼》指出,散文閱讀要領之一就是體味精準的言語表達,體味必須是細讀,必須是細細體會。怎麼細讀呢,按南帆先生的說法就是沉入詞語。真正的文學大師的語言,是具有生命的靈性的,它有聲,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與質感,是應該細細地去體味、沉吟、把玩,並從中感受到一種語言的趣味。這份教學設計語言品味隨處可見,如在抓“我”的行為舉止表現愛時,引導學生品析“天天望,看它,看它,細細觀賞”這幾個動作雖都有看的意思,但有何不同。如在引導學生感悟常春藤形象特徵時引導學生抓住“總、甚至於、都”等關鍵詞,體會它的變化與特點。更甚的是能夠抓住平常不太引人重視的虛詞去品味“我”對綠的複雜情感,感受“我”對綠的讚美之情。相較而言,很多時候我們在教學散文時除了關注思想感情,除了關注手法,特別是修辭手法,基本沒有特別的方式方法,在品析語言時也常常帶有一種“貼標籤”、“概念化”的嫌疑,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除了得到一些概念化的修辭手法、表現手法之外,其他似乎別無所獲。何為品析語言,散文的語言到底如何品,這份設計其實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

最後,提一些個人的想法。意見不一定成熟,供宋老師參考。

1.文字中對“綠”的第一個稱呼應該出現在第4段“綠影”,這是在“擇綠”時對常春藤的一種稱呼。後面生四的內容可以提到這裡。

2.對於情感的解讀,文中的“我”對綠的愛意應該是逐層加深的。文中在“擇綠”階段對綠的感情應該是一種需要式的歡喜。“綠友”階段應該是真正意義上的愛。情感思路我覺得應該是:歡喜——深愛——惱怒(愛之深、愛之切)——敬重——懷念。

3.文中哪些地方還能體現“我”對綠的愛,這幾句是不是也能體現呢?

(1)我懷念著綠色,如同涸轍的魚盼等著雨水,我急不暇擇……

(2)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過了一個月,兩個月……

4.後面的一個提問:改成請你站在常春藤的角度為它寫一段內心獨白,以表明它的心志。

5.最後一句的覺得那個“著”字更能表現一種期待之情。建議改句為:

我懷念我的原窗綠友。有一天,得重和它們見面的時候,會和我面生吧。

第6篇

1、指導學生學習把握文章的重要資訊,學會運用圈點批註的讀文方法。

2、能找出作者抒寫綠的形象的語句,探究綠的內涵。

3、能通過寫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態度,說出綠的新的含義。

4、理解中華民族和一切進步勢力不屈服於任何黑暗勢力、頑強抗爭、永不氣餒的民族精神。

1、聯絡當時的社會環境,明確作者在抒寫對綠的摯愛之情,表達對生命的愛,對光明、自由的嚮往,對堅貞不屈的抗敵精神的歌頌。

2、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從品味關鍵句即凝聚著作者感情體驗和理性思考的語句入手。

學習本文借物抒情的寫作特色。讓學生在閱讀中明確“綠”的象徵意義。

1、綠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一提到綠色,我們就會聯想到生機、希望和生命。當一抹綠色出現在沙漠中時,我們彷彿看到生命的奇蹟;當一葉綠芽衝破障礙,破土而出時,我們可以看到生命的頑強。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位喜愛綠色的現代散文家陸蠡寫的散文《囚綠記》

(1)、課文敘述了一件什麼事?請用簡潔的語句加以概括。

(2)、作者是如何描寫常春藤的?請同學再讀課文,用波浪線劃出描寫常春藤的語句,說說它的形象。用以下句式回答。

在作者筆下,這株植物不象植物,更象什麼呢?要深入瞭解常春藤的內涵,必須先了解陸蠡這個人及本文的寫作背景。教師出示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

請同學模仿常春藤的口吻寫它,以“朋友,我想對你說……”的句式,寫幾句話,體會作者寄寓常春藤新的內涵。

教師小結:綠不僅僅是指那株普通的常春藤,他是嚮往光明、自由、堅強不屈的廣大人民的象徵,又是永向光明、頑強抗爭的民族精神的象徵。

設想:假如陸蠡就義前又看到這株常春藤,他會對這株常春藤說些什麼呢?請以陸蠡的身份寫一段話,字數100字左右。

巴金曾用這樣的話來評價陸蠡:他有“優美的性格和黃金的心”,同他談話,“彷彿聽完一曲貝多芬的交響樂,因為,我是在和崇高的靈魂在接觸”。的確,今天我們透過這一株常春藤讓我們看到了他無限的愛國情思,觸控到了他那崇高的靈魂和那顆黃金般的心靈!讓我們用真摯的掌聲感謝作家陸蠡,感謝他為我們譜寫了一首愛的靈魂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