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囚綠記》教案模板錦集5篇 《文輯華章:囚綠記教案模板錦集》

《囚綠記》教案模板錦集,是經過精心整理和彙總的相關教案模板集合。該合集包含了豐富多樣的教案模板,旨在幫助教師更好地教授《囚綠記》這部經典文學作品。無論是講解故事情節、深入剖析人物形象,還是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這些精選模板將為教師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和指導,幫助他們提升教學效果。

《囚綠記》教案模板錦集5篇 《文輯華章:囚綠記教案模板錦集》

第1篇

1、體會本文詠物抒情的寫法,瞭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發的思想感情。

2、瞭解本文的構思,體會它結構精巧、變化多姿的特點。

3、瞭解有關語句的深刻含義和表現手法,感受本文語言含蓄優美的特點。

1、這是一篇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優美。藉助於多讀,讓學生讀中求解,讀中悟情,讀中明理,讀中品味。

2、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蹟的介紹,深入體會本文的思想感情。

同學們知道這種盆景植物的名稱嗎?(常春藤)這是老師喜歡的一種植物,老師喜歡它的原因有兩點,我先說第一個原因,那就是它的顏色——綠色。綠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僅是芸芸眾生喜愛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詠之色。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位喜愛綠色的現代散文家陸蠡寫的一篇散文《囚綠記》。

2、指明一學生上黑板寫上課題和作者名字。教師給作者名正音。

3、簡介作者有關情況。(學生圈劃、朗讀課文後面註釋中的有關內容)

作者為什麼要囚綠呢?要求學生帶著問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如高聲朗讀、輕聲朗讀、一個人讀,找個伴兒一起讀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讀課文。

教師明確要求:標註段落,圈劃疑難字詞。或結合課後註釋,或同學相互討論,合作解決,實在不能解決的,也可當場求助老師。

3、離開了綠,他對綠的感情又是怎樣的呢?(他對綠充滿了思念)

1、學生速讀課文。指明學生找出表現作者愛綠感情的語句,有感情地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師適當引導講解,在學生找出後,或組織學生齊讀,或組織分組讀,在讀中與作品直接對話,感知這篇散文的語言風格。

2、創設情境:假設學生是作者,要直接抒發對綠的`喜愛之情,與綠直接“對話”,要求學生以課文第五小節一段話“綠色是多寶貴的啊……也視同至寶”為例,變換人稱、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發對綠的喜愛之情。

1、作者因為愛綠而囚綠,課文那些語句寫出了他綠友的愛之深?指名朗讀文中有關語句。

2、教師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學生觀察它的枝條向一個方向伸長即向著陽光方向生長的外形特點,揭示喜愛它的第二個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問:作者得到“綠”了嗎?找出文中的有關語句來說明。

在學生討論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歸納總結:作者那份對綠的渴望,表現了他對生活的熱愛,對光明的嚮往;但是另一方面,這也是一種自私之舉,是對綠的施暴之舉,是對生命的一種遏制、一種摧殘。

4、對被囚的“綠友”的尖端總是朝著窗外的方向,你有什麼啟示?

要學生結合自己生活中因為渴望得到某物而想佔有它,結果卻不能如願的事例的例項,進一步理解作者所闡明的人生哲理,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明確:常春藤的不屈不撓;生命不可侵犯;萬物各得其所,人為不可干擾;

如果真的喜歡這個事物,那就給他(它)自由,讓他在自然中求生存……

學生討論:由作者“釋綠”的時間和地點,你聯想到什麼?

教師穿插介紹陸蠡有關事蹟: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編輯,小海淪陷後,他留滬主持該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說,被捕,刑審數月,受盡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祕密殺害。

教師明確:“釋綠”這部分是文章的主題所在,在這裡,作者從“這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囚人”那種頑強抗爭的性格,永向光明的執著中彷彿也照見了自己的性格和命運。作者後來“把瘦黃的枝葉放在原來的位置上”,“珍重地開釋”表明了他發自內心深處的對自由和光明的呼喚。

引導學生朗讀體會課文最後一句話的含義:含蓄地表現了他對日寇鐵蹄下的同胞的惦念與牽掛。

九、佈置作業:課外朗讀課文,進一步體會本文語言含蓄優美的特點。

熱愛生命生命的尊嚴不可侵犯呼喚自由和光明詠物抒情

《囚綠記》教案模板錦集5篇 《文輯華章:囚綠記教案模板錦集》 第2張

第2篇

下面請同學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假如你是那株常春藤,你接受作者“囚綠”這種表達愛的方式嗎?你對愛有什麼新認識?請同學們用小練習“愛不是……而是……;不是……而是……”或“愛不是……不是……;而是……而是……”來挖掘文章主題,表達自己對愛的'理解。

我們用當代著名詩人汪國真的一句話做總結“愛,不要成為囚”(大螢幕內容)

第3篇

我們的世界五彩繽紛,由於文化傳統和民族習俗的不同,每一種色彩被人們賦予不同的象徵意義。

今天學習《囚綠記》,在這篇課文中,“綠”是指什麼?它的象徵意義是什麼?作者與綠是什麼關係?他又為什麼要“囚綠”?文章為什麼以“囚綠記”為題?這些都是我們要討論的。

我們已經預習了課文。“綠”是全文描寫的物件,作者圍繞“綠”展開思路,“囚綠”是其中一個環節,請用“×綠”式動賓結構,理出本文的寫作思路,劃分文章的層次結構。

這篇文章是一篇狀物抒情散文,它的每一個層次的展開,都或隱或顯地表達了某種感覺、感受和感情,這種抒情的因素是伴隨著寫景狀物並貫穿課文始終的,因此要體會在不同段落裡作者情感的不同表現。下面我們在課文中找一找,在每一個環節,作者的情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第一部分有沒有表達作者情感因素的語句?(我懷著喜悅而滿足的心情;我便是歡喜這片綠影……;我瞥見這綠影,感覺到一種喜悅)所以第一部分怎麼概括作者的心情:喜悅。

第二部分有哪些語句表達作者的情感?懷念,歡喜,快活,留戀,愛

第三部分:這個部分的情感比較複雜,(學生讀,討論)既有可憐、可惜、愛撫、善意的一面,又有自私、惱怒、魔唸的一面。

作者情感的變化都是緣自對綠的喜愛,他對綠的囚繫也是因為要親近綠。這種對綠的喜愛是文章感情的基調。

那麼作者為什麼這麼喜歡綠?課文中哪些語句可以啟發我們思考?

第5段:綠色是多麼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

這是從綠本身來說的,綠是生命力的象徵,是希望的象徵,是快樂的源泉。

那麼從作者主觀上來說,有沒有什麼原因?文中有沒有表現作者當時的處境的語句?

我疲累於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黃漠的平原;在這古城中我是孤獨而陌生的

既然如此,他就需要有精神的陪伴,需要安慰,需要有人和他交流,和他“對語”

課文既然劃分為喜綠、賞綠、囚綠、放綠、懷綠五個層次,可為什麼作者給文章命名為“囚綠記”?

1、從表現主題的角度看,“囚綠”這一層最能表現“綠”的性格特點,那就是“永遠向著陽光生長”“永不屈服於黑暗”這種執著地追求自由的精神。

2、從時代背景方面看,當時中國已經爆發了抗日戰爭,日本帝國主義大舉侵佔我國領土,中華民族亟需發揚常春藤的不屈服於外來壓迫的精神和勇氣。

3、從文章內容方面看,囚綠這一層內容最豐富,綠枝條生命變化和作者心情的起伏都最複雜,表達方式也最多樣,在文章中分量最重。

4、從結構上看,這一部分是文中的轉折,敘事有了波瀾起伏。如果只寫作者喜歡綠而無甚變化,則流於平鋪直敘。

(1)文章第7段,綠枝條是美好的事物,它伸開柔軟的卷鬚,舒開摺疊著的嫩葉,有著纖細的脈絡,下雨時帶著淅瀝的聲音,婆娑的擺舞。它的綠影給人帶來喜悅和滿足,它是大自然對人的恩賜。

(2)它又有柔弱的一面,一旦失去陽光,就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它惹人憐愛。

(3)它又有倔強、執著的性格,它的尖端總是朝著窗外的方向;它永遠向著陽光生長,它是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囚人”。

這些性格特點是不是都是現實生活中的綠枝條的特點?不是,這些特點既有現實的一面,又有作者想象和美化的一面,具有人格化的特徵,作者是把它當作人來寫的。

(2)動態:伸開、攀住、舒開 淅瀝的聲音、婆娑的擺舞

那麼狀物是不是目的?不是,目的是什麼?是抒情。一切景語皆情語,寫景狀物的目的都是為了抒情。通過這種狀物,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對綠色之愛,對綠色的留戀。但這不是直接抒情,而是間接抒情,是寓情於景的寫法。文章中有沒有直接抒情,最集中的直接抒情在哪一段?第5段(略),這就是直抒胸臆的寫法。

第11段作者把不放走綠枝條歸咎於心中的“魔念”,你認為魔念指的是什麼?

魔念是指作者心中自私、偏執的心理,心中如果有了魔念,就會做出違反常理的事來。有的人甚至會走上犯罪的道路。每個人心中都可能有魔念,我們要不斷地克服魔念,才能逐漸成長為一個純粹的人。

文章對成語“涸轍之鮒”“揠苗助長”的運用有什麼特點

作者將“涸轍之鮒”壓縮成“涸轍”,用來修飾“魚”,又暗含“涸轍之鮒,急謀升斗之水”的典故。

“揠苗助長”本是貶義詞,在這裡用作褒義,表達了作者對常春藤生長的期盼非常急切的心情。

成語活用是指根據實際需要,以成語原型為基礎而採取的變通用法。如:“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這是成語的擴充;“旁觀者未必清”“眼見未必為實”是成語的反用;當前廣告中的“默默無蚊(聞)”(某蚊香廣告)、“隨心所浴(欲)” (某熱水器廣告)等是成語的改字。但成語的任意活用會造成語言的混亂,成語更不能誤用。

用擬人的手法描寫一種植物,力求寫出事物的特徵。(100字左右)

第4篇

作者不惜筆墨描繪綠枝條的生命狀態僅為了表達對綠的喜愛,有沒有更深層的涵義?文章還有哪部分值得我們品讀、挖掘,我們卻沒注意呢?請找到這些地方,深層挖掘文章主旨。(提示:我們再結合綠的生命特徵以及作者創作背景來挖掘文章主旨。)

盧溝橋事件發生了。點明寫作的特殊背景,表現了作者對日本侵略者的憎恨,使本文具有鮮明的現實感和深刻的思想性。

從歷史課上我們知道盧溝橋事變是日本全面侵華的開始更是中國人民全面抗日的開始。本文寫於抗日戰爭爆發一年之後。當時,北京淪陷,作者移居上海。日本侵略者在中華大地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打敗日本侵略者,把他們趕出中國,爭取民族的自由解放,已成為每個有良知的中國人共同的心聲。作為一個愛國的作家,陸蠡作者看到祖國命運想到一年前被自己囚禁的常綠藤,不免感慨萬千,寫下本文借景抒情,託物言志。(大螢幕)

小結:文章以一株常春藤為線索,牽出無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綠色生命之歌。綠給人以美感,使人愉悅安寧。而我們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時刻,不僅通過寫綠枝條抒發愛綠的情感,更賦予綠以時代需要的象徵意義——它象徵包括作者在內的廣大人民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和對自由光明的嚮往(象徵)。而作者最後的念綠,其實也是在懷念苦難中的北平人民(暗示)。我們從中也窺見作者渴望光明、自由,呼喚永不屈服於黑暗的“崇高的靈魂”。在那抗日救國的年代,《囚綠記》一文也起到了照亮民族心靈的作用。

本篇文章語言純樸、清新,並運用多種修辭方法,非常優美。下面請同學們再讀課文,圈劃出自己喜歡的或能打動你的詞、句,細細咀嚼、體會。具體語句如下:

1、排比:“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樂。”

這句通過排比修辭,使句子生動富有氣勢,直接抒發了作者對綠的讚美,為後文揭示主旨作好鋪墊。

2、比喻:“我懷念綠色,如同涸轍的魚盼等著雨水!”

3、反覆:“我開始瞭解……我開始瞭解……”“我要借綠色來比喻……我要借綠色來比喻……”

4、擬人如:“有一天……會和我面生嗎?”“淅瀝的聲音,婆娑的擺舞”等等

這句話表面上寫自己離開北平後還一直掛念曾被自己幽囚的綠色,極寫了對綠色的思念。其實這句還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日寇鐵蹄下的同胞的惦念與牽掛,也表達了作者對勝利地無限期望。運用問句,言有盡而意無窮,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

比喻的修辭方法,由“綠色”到“綠友”到“囚人”,稱呼的變化含蓄地體現了作者感情的變化。“珍重”一詞,更是隱含了對頑強抗爭精神的敬重和對光明與自由的珍惜與嚮往。

各種修辭方法的運用,增強了文章語言的表現力,使語言更加優美生動。優美生動的語言增強了文章的抒情性,使作者表達的情感更為真切感人。

作業:這種語言表達方式,是我們同學在作文時都比較欠缺的,我們要加以借鑑。下面我們做一個小練習。(看大螢幕:請同學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仿寫“我要借……來比喻……,我要借……來比喻……”或“我開始瞭解……,我開始瞭解……”

剩下時間請同學們大聲朗讀你認為寫的最精彩的一段或你最喜歡一段。讀時注意語調的抑揚頓挫和重音,細細品味語言,體味作者表達的感情。

第5篇

1、知識與能力:把握文章的寫作思路,分析作者的情感,理解文章主旨。

2、過程與方法:利用文題引導學生理清寫作思路;品味文中的優美語句,注重審美體驗。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作者對光明、自由的嚮往,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堅強不屈的民族精神的歌頌。學習“綠”所象徵的高貴品質。

1、理解“綠”的象徵意義和文章的主旨,探究其現實意義。

提到綠色,你會想到什麼?生命、希望……(學生自由發揮)綠色是美麗的,綠色是美好的,我們喜歡,文人墨客也喜歡。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現代散文家陸蠡的《囚綠記》,去感受這個有著“優美的性格和黃金的心”的作家心中的那一抹“綠”。

課前預習問題:文題中的“綠”是指什麼?“囚綠”是怎麼回事?

學生解答——“綠”是指窗前的一株常春藤;“囚綠”是指“我”把常春藤的兩條柔枝從窗子的破洞中牽進房間,叫它垂在我的桌前,以便時時欣賞。

1、文章哪幾個段落集中寫了“囚綠”?這株常春藤在被囚之前和被囚之後與作者之間又發生了怎樣的'故事?理清文章的寫作思路。

2、依次找出文中作者對常春藤的不同稱呼,體會其感情變化。

四個同學分段朗讀課文,教師引導,學生解答,明確——

遇綠(第1-4段)—賞綠(第5-7段)—囚綠(第8-12段)—放綠(第13段)—念綠(第14段)。

稱呼:“綠影”(第4段),“綠色”(第5—8段),“綠友”(第10、14段),“綠囚”(第12、13段)。

分析:“綠影”“綠色”的稱呼,作者還是把“綠”當作物來看,而“綠友”“綠囚”的稱呼,說明作者已把“綠”當作有感情的人來看,這表明作者對“綠”的情感在不斷的升溫。

學生根據行文思路,試著用詞語來概括作者的感情變化:

1、學生有感情地自讀課文,完成任務:給自己喜歡的語句做上記號。

3、教師點撥鑑賞語言的方法:(1)找準確簡練、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的動詞和形容詞。(2)找修辭手法。修辭手法的使用可使語言更優美生動,增強語言的表現力,使作者的情感更真切動人。(3)找表達方式。散文最常用的表達方式是抒情和議論,還有描寫和記敘,多種表達方式的使用可使文章生動、形象、靈活,富有感染力。

4、學生賞析句子,教師點撥,再讀,感受語言的美。

五、感受“綠”的形象,理解其象徵意義和文章主旨

問:作者用如此優美的語言去表達對一株常春藤的喜愛,那麼這是一株怎樣的常春藤?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明確:蓬勃、向陽、固執、不屈服於黑暗。

(1)學生找出文中能體現創作背景的語句,教師補充介紹背景和作者生平。

文中語句:“盧溝橋事件發生了”,“烽煙四逼中的舊都”。

補充介紹:1937年7月,盧溝橋事件發生了,時值日寇入侵,華北人民陷於水深火熱。1937年11月,上海淪陷後成為一座“孤島”,一部分文藝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環境,在日本侵略勢力的四面包圍中堅持抗日文學活動。作者陸蠡當時就是自告奮勇留在上海的文藝工作者之一。1942年4月13日

,他被日本兵抓捕,在獄中他寧死不屈,被刑審數月,慘遭殺害,年僅34歲。

教師引導學生根據的形象特點來理解其象徵意義,明確:“綠”象徵著生命,希望;象徵著嚮往光明、嚮往自由、堅強不屈的民族精神。

教師引導,學生解答,明確:因為綠蓬勃向上,充滿生機;因為綠永遠向著陽光,固執,不屈服於黑暗;因為綠給予了處於孤獨、寂寞、苦悶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勵。所以,他深深地愛著綠——這一株常春藤。將它囚禁,是作者對綠的渴望,表現了他對光明、自由的嚮往,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總結文章主旨:作者通過讚美一株象徵著生命和希望的常春藤“永不屈服於黑暗”的精神,頌揚了廣大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民族精神,抒發了自己對光明、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忠於祖國的情懷。

六、學習“綠”的精神,探究作品的現實意義

思考:作者心中的這抹“綠”給你什麼樣的人生啟示?

其實我們每個人就是一抹綠色,免不了要被生活的苦難和痛苦囚住。你能舉出一些被人生的苦難“囚住”了但“永遠向著陽光生長”的“常春藤”嗎?

學生舉例,分析、感受。教師補充簡介夏達、艾水水,學生課後搜尋兩人資料,體會當代年輕人的堅強不屈。

總結:當我們的生命之綠被囚住時,我們不能失去生機,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遠向著陽光生長!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麗和輝煌!

請以“我心中的__(景物)”為題,寫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