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琵琶行並序》教案設計

《琵琶行並序》教案設計

《琵琶行並序》教案設計

下面是由本站小編分享的《琵琶行並序》教案設計,大家一起來分享下吧。

一,教學目標

1、理解敘述與抒情相結合的藝術手法;

2、領會天涯淪落的感傷和豐富內容;

3、描寫音樂的藝術

二、教學過程

1.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下邽(今陝西省渭南縣境)人。貞元十五年(798)進士,任翰林學士,左拾遺。因直言極諫,貶江州司馬,移忠州刺史。後被召為主客郎中,知制誥。太和年間,任太子賓客及太子少傅。會昌二年(842),以刑部尚書致仕,死時年75歲。

早年熱心濟世,強調詩歌的政治功能,併力求通俗,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現實主義創作理論。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則代表他藝術上的最高成就。其詩語言通俗易懂,相傳老嫗也能聽懂。

中年在官場中受了挫折,因而意志消沉。“宦途自此心長別,世事從今口不開”,創作成就大不如前。

晚年寄情山水。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代表作:

《白牡丹》《買花》《暮江吟》《長恨歌》《琵琶行》《觀游魚》《鳥》《賦得古原草送別》《問劉十九》《宮詞》

知識點:“元白”(元稹和白居易的並稱)

“劉白”(劉禹錫和白居易的並稱)

“元輕白俗”-- 蘇軾《祭柳子玉文》: “元輕,白俗;郊寒,島瘦。 ”二人在詩歌革新中取得傑出成就,但白詩過於強調通俗平易,元詩還流於輕佻淫靡.後人“學淺切於白居易,學淫靡於元稹”,故蘇軾譏之為“元輕白俗”。

白居易生平與創作:

時期 生活特點 詩歌特點

前期

(從入仕到貶江州司馬以前) 仕途一帆風順,始終抱著“為民請命”“兼濟天下”的宗旨。 以諷喻詩為主。代表作品為《賣炭翁》《秦中吟》,《新樂府》

後期

(即自貶江州司馬到死) 是他獨善其身的時期,揉和儒家樂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來作明哲保身的法寶。悔恨三十氣太壯,胸中多是非。 以閒適詩和感傷詩為主。感傷詩:《長恨歌》《琵琶行》

閒適詩:《賦得古原草送別》

2.解題

(1)關於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還有《長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種形式,後成為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三者的名稱雖不同,其實並無嚴格區別。其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都採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於變化。

(2)關於小序:

詩前有一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經過,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說明了本詩的寫作動機,定下了全詩悽切傷懷的感情基調。本詩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濃的長篇敘事詩。

(3)《琵琶行》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是一首歌行體的長篇敘事詩。白居易另外還有一篇非常有名的長篇歌行體叫《長恨歌》。歌、行、引,本來是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三種名稱不同,其實並沒有嚴格區別。它們的音節和格律都比較自由,所以白居易用這種手法很自如。

《琵琶行》是中國文化界人人皆知的名篇。詩中雖有較濃重的感傷意味,但比《長恨歌》更具現實意義。詩人一方面表達了對“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的琵琶女的悲慘命運的同情,同時也寄託了對自己遭貶的悒鬱、憤懣之情。“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流傳千年的詩句,將琵琶女的命運和自己的身世緊緊地聯絡在一起。這首詩敘述的層次分明,描寫的細緻生動,比喻的新穎精妙(如對琵琶聲的描寫),被歷代文人所稱頌,表明白詩語言確實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

琵 琶 行 (原文)

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麼。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灘。

水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3.寫作背景

唐憲宗元和十年,白居易任諫官,因為屢次上書批評朝政,觸怒了皇帝,被貶為江州司馬。期間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創作出這首傳世名篇《琵琶行》。

4.疏通字詞

賈(gǔ)人 荻(dí)花 管絃(xián)六么(yāo)鈿(diàn)頭 嘔啞(ōuyā)嘲哳(zhāozhā)蝦(há)蟆陵

5.琵琶行並序(原文朗誦錄音)

對照課本

6.課文詳解

(1)小序

思考:詩前小序有些什麼內容?對全詩有何作用?

答:詩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經過,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說明了本詩的寫作動機,定下了全詩悽切傷懷的感情基調。本詩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濃的長篇敘事詩。

(2)全文結構與內容

全詩按時間順序分為五部分:

A、第一部分:

第一詩段: 作者秋夜江邊送客忽聞琵琶聲。(詩的引子) :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第一層: 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起因、自然環境,全詩一開始就籠罩著悲涼的氣氛。在遠離京都的潯陽江邊送客,這不是一般的離愁別恨: 暮色暗淡,更使人惆悵惜別;霜葉衰草,秋風蕭瑟,更顯出荒涼寥落。 )主人下馬客在船,(互文,即主客都下馬登船)舉酒欲飲無管絃(助興的音樂)。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第二層: 寫與客人餞別時的淒涼情景。沒有音樂助興,只能對飲悶酒,借酒澆愁,更反映出失意謫居的冷落寂寞。一個慘字,直抒胸臆,真實表現了當時的場面氣氛和人物心境。最後借用秋江月影,烘托出主客之間相對無言,黯然神傷的心情。以上這些描寫,為悲劇性的人物琵琶女的出場,創造了悲涼的氣氛。)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第三層: 概括寫出主客對忽然傳來的琵琶聲的神往,從側面表現了琵琶曲強大的吸引力量。這兩句,從感情上來說,是由抑鬱到驚喜的一個轉折;從結構上來說,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先聞其聲,後見其人。

B、第二部分:

第二詩段: 寫琵琶女彈奏琵琶的情景,著重表現琵琶女的高超技藝和琵琶聲所流露的幽愁暗恨。

尋聲暗問彈者誰? 琵琶聲停語欲遲(遲疑)。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第一層: 寫邀請琵琶女的經過。“尋”“問”“移”“添”“回”“開宴”“呼”“喚”等一系列動詞,生動地表現了詩人忽聞琵琶聲和急欲見到彈奏者的迫切心情。詩人運用想象“欲語遲”、誇張、“千呼萬喚始出來”和行動描寫“猶抱琵琶半遮面”,精煉而又細膩地表現了琵琶女此時矛盾複雜的心情。這中間有自慚身世,本不願再向人獻藝卻又拗不過作者盛情相邀的不得已之情,也有在封建倫理道德觀念束縛下的猶疑和顧慮。準確描繪了琵琶女真切的個性,複雜的心理和特有的神態。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見其態。

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 抑(低沉抑鬱)聲聲思(悲),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隨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寫琵琶女的調絃、音調、感受、神態,包含豐富的切身生活體驗,為下文彈奏有情作鋪墊,是情的根源。這裡略寫,預示以後琵琶女自敘身世的一段敘述。)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麼》。(寫指法,即演奏者對各種技法綜合的、熟練地運用,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接著寫以高超的技巧所奏的名曲,然後對音樂展開大段描寫。)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用“急雨”、“私語”的比喻對比在不同彈法下產生截然相反的音樂效果。用大珠小珠落在玉盤的比喻來概括音樂的美。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滑”和“難”比喻聲音的特色,“滑”指流利暢通,像善於歌唱的黃鶯在花間鳴叫一樣流暢、悅耳;“難”指滯澀阻塞,就像人低聲哭泣,氣咽聲堵,又像冰下泉水,阻塞難通。)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形容聲音越來越低沉,以至停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停止後,讓聽眾想象和感受琵琶女的幽愁暗恨,因此暫時的寂靜無聲,比連續不斷的鏗鏘之聲更能撩撥人們的心絃,增加一層對比: 有聲無聲。)銀瓶乍(突然)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奔突而出)刀槍鳴。(比喻琴聲在沉咽、暫停後忽然又爆發出激越、雄壯的樂音,是全曲的最強音。)

曲終收撥當心(對著琵琶中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寫樂曲收束時的動作和聲音。 )

第二層:彈奏琵琶的過程,樂曲旋律的變化:舒緩流暢---逐漸沉咽----間歇停頓-----激越雄壯。(全詩描寫重點,最精彩的地方)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用精煉的筆墨,突出琵琶感人的藝術效果。悄無言 ,說明樂曲引人入勝,感人肺腑,它雖然結束了,但聽眾還是曲意未盡,仍然沉浸在動人的音樂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痴。這是一種間接描寫,更突出了音樂的魅力, 是畫龍點睛之筆。“秋月白”,把動態的音樂凝固在靜態的畫面裡,曲終已經收撥,樂聲已經消逝,但人們的欣賞活動仍在繼續。眼前是江水茫茫,無邊無際,四周寥落,萬籟俱寂,中天一輪明月,江心倒映一派光輝。人們憑著詩意的想象,似乎感到這秋涼的夜色中瀰漫著音樂的氣氛,這粼粼的波光中盪漾著動人的旋律。這是“以景襯情”的典範。

第三層: 聽眾的反映。

C、第三部分:

第三詩段: 寫琵琶女自敘身世。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顯出莊重的臉色)。

第一層: 過渡句,琵琶女由彈奏結束到準備自敘時的動作和神情。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借代其他歌女)妒。五陵年少(京城富貴人家子弟)爭纏頭(送給歌女的錦帛),一曲紅綃不知數。鈿頭銀篦(鑲著金花的銀釵)擊節(打拍子)碎,血色羅裙翻酒汙。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借代年月)等閒(平常)度。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容貌衰老)。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樑(地名)買茶去。去來(離去。“來”,助詞)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縱橫錯亂)。

第二層: 琵琶女自敘身世的話,敘說前後兩個階段的不同遭遇。

本段運用對比、手法: 用琵琶女昔日的年輕美貌,對比後來的年長色衰;用昔日的紈絝子弟爭相追逐,對比後來的門庭冷落,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恣情歡笑,對比後來的滿腹辛酸。

D、第四部分:

第四詩段:寫作者政治上的失意的感慨。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嘆息聲)。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寫出了自己與琵琶女之間身世的共同點。現成了人們表達同病相憐,互相慰藉的名句。 )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溢江地低溼,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嗚。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ōuyā單調的樂聲)嘲哳(zhāozhā繁雜的聲音)難為聽。(著重表現詩人謫居江州後的淒涼生活和鬱悶心情,先說無音樂,再說聽慣了傷感的啼鳴和山歌與村笛之難聽。一方面突出處境的悽清孤苦,另一方面反襯琵琶女演奏的優美絕倫。 )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對琵琶女的讚揚與請求。)

E、第五部分:

第五詩段: 寫琵琶女重新彈奏,詩人為之淚下。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寫琵琶女對詩人自述的反應,包含了非常複雜的感情,有對詩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也有得到詩人的同情,受到尊重的知遇之感,所以滿腔激情通過琵琶聲自然流露。)

悽悽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皆掩泣比前悄無言程度更深,表現大家對兩個不幸者的深切同情。)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用設問句表現自己傷感程度之深,全詩在哀怨之情達到頂峰時突然收束,給讀者留下充分的回味餘地)

結構與主旨歸納:

主旨小結

《琵琶行》是一首歌行體的長篇敘事詩,頗富抒情色彩,它是白居易感傷詩的代表作。鑑賞詩歌要準確而深入把握藝術形象。長篇敘事詩多通過人物形象的塑造來表現主題。

《琵琶行》主要敘述了詩人與一飄泊江湖的長安歌伎邂逅相遇,並被其琴聲和悽苦身世感動的故事。

通過寫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藝及淪落天涯的悲慘身世, 表現了對琵琶女的深切同情, 抒發了詩人謫居江州在政治上的失意之感,控訴了封建社會對人才的摧殘。

7.藝術特色

A、寫作特點:

1、層次分明,故事完整。這是一篇敘事詩,從作者江頭送客聞琵琶聲、尋聲邀彈者相見寫起,接著寫琵琶女演奏、傾訴身世,最後寫作者觸發遷謫之感而收束全篇,層次分明,結構緊密。

2、敘事與抒情緊密結合。強烈的抒情氣氛貫徹始終,詩歌所敘之事本身飽含感情成分,而景色的渲染,情節的描述,人物的自白,又都滲透著感情,使詩歌的故事性和抒情性融合無間。

3、刻畫細緻,語言生動。人物的舉止神態,通過細節描寫,把內心活動也細緻入微地表現了出來。如詩中琵琶女自述身世的話,寫得生動、形象、簡潔。

B、創作特色

a、音樂描寫特色:

這首詩是如何表現樂聲美妙的?

1、以聲喻聲,聲中有情,聲中有形。用一連串比喻(博喻)來描寫虛渺飄忽,過耳即逝的無形的音樂,不僅以讀者熟悉的種種聲音來形容讀者比較生疏的琵琶聲,還使讀者在聞其聲的同時能見其形,激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

2、直接妙語點睛,通過對樂聲的描寫評價來揭示樂曲的無窮含蘊。

3、通過聽者的反應間接表現樂聲的美妙,用景物烘托樂聲的感染力。

高超的音樂描寫:

運用比喻

寫音樂效果

演奏者的動作態度

運用擬聲詞

點撥音樂中的感情

描寫音樂的句子: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語 --柔美幽細

大珠小珠落玉盤--清脆圓潤

間關鶯語花底滑 --宛轉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難 --低沉入微

銀瓶乍破水漿迸 --激越高亢

鐵騎突出刀槍鳴 --氣勢雄壯

四弦一聲如裂帛--戛然而止

小結:

1、大量運用比喻;

2、正面描摹與側面烘托結合;

3、帶著感情去描摹音樂;

4、巧用擬聲詞和疊詞。

b、典型性歸納:

典型樂聲: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次句描寫音樂的詩句堪稱絕唱。詩人通過通俗新穎、生動恰切的比喻,不但能喚起人們的想象,而且使讀者對樂聲有了更為具體的感受,可謂形象鮮明,韻味無窮;且樂聲的富於變化,使人覺得這位“平生不得志”的琵琶女彷彿在向人們傾訴著滿腔的怨憤和哀愁。

典型境界: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此時無聲勝有聲”,此句道出了“無聲”與“有聲”之間的辨證關係,道出了音樂上停頓的奇特功效。在特定的場合下,樂曲的暫時休止比連續不斷的演奏更能觸動人們的心絃,更易讓人受到感染。創造出了曲止情續、餘意無窮的藝術境界。

典型氛圍: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用悄寂無聲的環境來襯托演奏的效果,樂聲已停,然而餘音饒樑,經久不息,人們還久久沉醉在音樂創造的氛圍中。悄無言的寂靜,實則是充滿了感情的時刻,聽眾的忘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從側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藝的高超絕妙。詩人所創造的這個畫面,有著及其感人的藝術魅力。

典型感情: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這是千古傳誦的名句。詩人和琵琶女雖然經歷、地位不同,但都有著共同的不幸遭遇和艱難處境,生活都同樣地飄零、淒涼、失意。詩人把對琵琶女的深摯同情、對自己被貶的滿腔幽怨以及對冷酷現實的強烈不滿完全融合在一起了。正因為這兩句詩揭示出了一種帶有普遍意義的典型情緒,所以能夠在歷史的長河中激起廣泛的同情。

c、人物形象分析

1.琵琶女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琵琶女是一個才貌雙全,但在封建社會中被摧殘、被侮辱的歌女形象。琵琶女對自己的淒涼遭遇、對人情冷暖、世態炎涼,表示了積聚已久的憤懣之情,對世人的重色輕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強烈控訴。

但是詩人筆下的琵琶女沒有認識到昔日賣笑承歡、醉生夢死的生活是一種被摧殘的痛苦生涯,相反還抱著炫耀、追戀、惋惜的態度。她只是悲嘆紅顏易老、繁花早逝,卻沒有從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覺醒。

2.“同是天涯淪落人”,作者與琵琶女的相似之處有哪些?

一個“本是京城女”,一個“去年辭帝京”,都是從京都長安來到遙遠偏僻的江州。

一個是名滿京都的名藝人,一個是才華橫溢的大詩人,都是出類拔萃的人才。

一個因年長色衰而嫁商人,一個因直言敢諫而遭貶謫,都有由榮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樣懷著滿腹的“幽愁暗恨”,過著冷落淒涼的寂寞生活。

三、知識點梳理(回顧全文)

1.主題內容上:

一個是處於封建社會底層的藝伎,一個是被壓抑的真正知識分子,雖地位懸隔,在這風清月白的環境下自然產生強烈的感情共鳴和交流,成為知音,可見其對歌伎人格尊重的進步思想。二者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會壓抑人才、不容賢能的黑暗。“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蘊含著許多能使人從悲哀中出甘美的人生哲理,已超越時代、階級的侷限,成為後世飽經憂患的人邂逅時的共同心聲。(美學價值,現實意義)

2.基礎知識:

A、一詞多義

1、言:

感斯人言(話,名詞)

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詞)

自言本是京城女(說,動詞)

2、數:

使快彈數曲(幾,表不確定的數目,數詞)

一曲紅綃不知數(數量,名詞)

3、語:

琵琶聲停欲語遲(說話,回答,動詞)

今夜聞君琵琶語(曲,名詞)

4、為:

因為長句(寫,創作,動詞wéi)

初為《霓裳》後《六么》(彈奏,動詞wéi)

為君翻作《琵琶行》(替、給,介詞wèi)

5、輕:

輕攏慢捻(輕輕,形容詞)

商人中立輕別離(輕視,動詞)

6、泣:

滿座重聞皆掩泣(哭泣,動詞)

座中泣下誰最多(眼淚,名詞)

B、古今異義詞

因為:古:兩個詞,於是創作。今:表原因的連詞。

闌干:古:參差錯雜,縱橫散亂。今:用木、石、鋼材製成的攔擋物。

向前:古:從前、剛才。今:介詞和方位名詞構成的兩個詞。

老大:古:年齡大。今:兄弟排行第一。

顏色:古:神態、臉色。今:色彩。

C、文言句式

歌以贈之(賓語前置)

嘗學琵琶於穆、曹二善才(介賓短語後置;於,向)

轉徙於江湖間(介賓短語後置;於,在)

本(是)長安倡女(省略句,省略謂語)

使(之)快彈數曲(省略句,之,琵琶女)

送客(於)湓浦口(省略句,於,在)

感斯(於)人言(省略句,於,被)

沉吟放撥插(於)弦中(省略句,於,在)

四、探究與思考

討論話題:

1、你喜歡《琵琶行》一詩中的哪些詩句?為什麼?

2、你喜歡白居易其他詩篇中的哪些詩句?為什麼?

3、唐代三大詩人,你更喜歡哪位詩人的詩?為什麼?

以上就是本站小編分享的《琵琶行並序》教案設計的全部內容,更多語文資料請到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