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倍的認識數學教案推薦6篇

通過教案的編寫,幫助教師預見到可能出現的問題和困難,確保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教案的編寫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解決學生的學習困難,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倍的認識數學教案推薦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倍的認識數學教案推薦6篇

倍的認識數學教案篇1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及幼兒自身的嘗試活動來認識時鐘,初步瞭解時針、分針之間的關係,掌握整點、半點並知道其規律,結合日常生活理解時鐘的用途。

2.培養觀察力、思維力、動手能力及大膽嘗試精神,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

3.教育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4.引導幼兒對數字產生興趣。

5.積極參與數學活動,體驗數學活動中的樂趣。

活動準備:

1.認識時鐘ppt。

2.人手一隻可以撥動的小時鐘。

3.練習操作紙。

活動過程:

一、謎語匯入,瞭解時鐘的用途,激起幼兒認識時鐘的興趣

1、請幼兒猜謎語:

會走沒有腿,會說沒有嘴,它會告訴你,什麼時候起,什麼時候睡。(鐘錶)

師:你們見過鐘錶嗎?在哪裡見過?

2、鐘錶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為什麼那麼多的地方都要用到鐘錶呢?再想想,工人叔叔和阿姨為什麼要設計、製造這些鐘錶?(啟發幼兒結合生活經驗說出鐘的用途)

小結:鐘錶是計時工具,它可以告訴人們,現在是什麼時間了,應該幹什麼事情了;它可以幫助人們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鍾是我們的好朋友。

小朋友認識了鍾,可以按時起床,按時上幼兒園。老師可以根據鐘上的時間按時上課,按時做遊戲,按時讓小朋友吃午飯,鐘的用處可大啦。

二、觀察活動

逛鐘錶店,觀察鐘錶的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師:請小朋友仔細看看、找找、比比這些鐘錶有什麼地方是不同的,哪些地方是相同的?通過觀察活動認識12個數字以及數字的排列位置,比較鐘錶上時針、分針秒針的不同。

提問:

1.每隻鐘面上都有什麼?(出示2只不同形狀的時鐘,幼兒找出鐘面上都有3根針和1~12的數字)

2.比比看,3根針什麼地方不一樣?(長短、粗細之分)它們的名稱叫什麼?(瞭解時針、分針、秒針的名稱)

3.鐘面上的數字排列位置是怎樣的?(認識典型的幾個數字位置12、9、3、6)

三、幼兒第一次探索活動

讓幼兒理解並掌握秒針、分針、時針與數字的關係

師:孔老師手裡有一個時鐘,小朋友仔細看,提問:1.請小朋友看一看鐘面上時針和分針都指在哪一個數字上?(12上)

2.請小朋友看把分針從12走一圈又回到12,,看一看時針有什麼變化?(時針從12到1上)時針和分針轉動方向怎樣?

3、得出結論:秒針、時針、分針朝著同一個方向(順時針)走,秒針走一圈,分針走一小格,是一分鐘,當分針走12個數字(一圈),時針走一個數字(一格),這就是一小時。

1小時=60分鐘1分鐘=60秒

四、認識整點、半點,尋找和發現它們之間的規律。建立正確概念

1.出示整點,問這是幾時?分針和時針指向哪裡?

提問:三隻鐘有什麼地方不一樣?哪個地方一樣?分針和時針指向哪裡?它們分別代表幾時?小結:分針指在12上,時針指在几上,就是幾時。

2、出示半點,問這是幾時?分針和時針指向哪裡?

提問:三隻鐘有什麼地方不一樣?哪個地方一樣?分針和時針指向哪裡?它們分別代表幾時?小結:分針指在6上,時針過了幾,就是幾時半。

3.小朋友第二次探索活動,練習:按老師的要求撥整點、半點。

五、通過練習掌握整點和半點

六、通過視訊總結時鐘的有關知識內容

延伸:讓幼兒和家長一起蒐集資料,簡單瞭解從古到今計時器的變化

師:古時候沒有鍾,人們用沙漏、日晷、滴水的`方法來計時。日晷在常州的天寧寺就有,小朋友可去看看。隨著科學的發展,聰明的叔叔阿姨設計、製造了各種各樣的鐘和表(鬧鐘、石英鐘、音樂鍾、工藝鍾、手錶、懷錶),給人類生活帶來方便,還可以美化人們的生活。小朋友,你們現在好好學習,長大後也來發明創造出更多更美的鐘和表,好嗎?

活動反思:

?認識鐘錶》這節課的目的旨在使幼兒認識時鐘,能區分時針、分針,瞭解鐘面上數字的排列規律,初步瞭解時針、分針的運轉規律,認識整點、半點。為提高幼兒學習的興趣,我採用課件教學,使幼兒在保持興趣的同時更直觀、更主動的去掌握教學目的。整節課堂上幼兒學得主動,課堂氣氛熱烈,知識獲得與情感體驗同步進行。

我用參觀鐘錶店的方式引出課題,出示了形狀、大小、顏色不一的時鐘,引導幼兒充分觀察鐘面相同的地方有哪些,孩子們一下子就找到了,七嘴八舌的說開了,課堂氣氛一下子就高漲了。

接著,我引導幼兒先觀察並認識鐘面上的1—12個數字,重點認識12、3、6、9這四個數字的位置。瞭解12個數字的排列規律,知道這些數字是按順時針方向走。然後讓幼兒認識時針與分針,讓孩子們仔細看看這兩根針有什麼不同,根據指標的長短、粗細辨別時針與分針。並通過實物演示,讓幼兒知道時針和分針之間的運轉關係,兩根指標朝著一個方向走,叫順時針方向,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格,通過演示,幼兒看得清晰明確,興趣濃厚。

在認識整點這一環節中我在課件中出示了12個整點的鐘面,讓幼兒自己通過觀察發現整點時時針在哪裡,分針在哪裡。接著我再出示幾個整點的鐘表讓幼兒鞏固對整點的認識。然後我就請他們拿出學具“企鵝鍾”聽老師報時,他們來撥一撥整點,這一環節因為有了實際操作,幼兒大多掌握得較好。

活動的難點是認識半點,如何讓孩子輕鬆掌握難點呢?我採用了對比的方法:讓幼兒觀察整點、半點兩個時鐘,孩子們大多說出了整點的時間,亦有個別幼兒說出了半點的時間,我就請他來說說‘你是怎麼看出來的?’最後我再來引導幼兒自己小結:半點時分鐘總是指向6,時鐘指在2個數字的中間。對於究竟是幾點半這個難點中的難點,我藉助實物大鐘邊撥鍾邊解釋:看現在時針在4和5的中間,那麼時針已經走過的數字4,有沒有走到數字5上,所以現在應該是4點半而不是5點半。當再出示課件請他們看看、說說幾點半時,發現孩子們大多掌握了半點。接著又讓幼兒看數字時間,自己撥一撥學具,幫助他們對於半點的鞏固。

整個活動由淺到深、循序漸進,以遊戲作引導,以幼兒操作為手段,讓幼兒從感知入手,以多媒體、實物教學具為媒體,給孩子清晰、準確的概念。在活動中始終以幼兒為主體,在活動中遵循活動性原則,綜合運用發現法、遊戲法,讓幼兒通過操作活動、言語活動,促進幼兒主動學習。

倍的認識數學教案篇2

?教材分析】

本課教學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56~61頁的內容,內容分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數學課程標準》關於“空間與圖形”部分特別強調了內容的現實背景,強調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活動經驗。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軸對稱圖形,這充分體現了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通過觀察生活中的對稱,使學生體驗“對稱美”。通過學生動手創作軸對稱圖形,在創作中感知軸對稱圖形的特點,激發學生的興趣。

?學情分析】

本節的教學物件是國小中年級學生,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過一些平面圖形的特徵,形成了一定的空間觀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軸對稱性質的事物有很多,也為學生奠定了感性基礎。他們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同時具有初步的抽象思維能力,對於具體、直觀的的內容有較大的依賴性。所以,本課儘量營造一種輕鬆愉悅的氛圍,讓學生在玩中學,在觀察、操作中探索研究,讓學生自主探索,在探索中發現,在探索中學習。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聯絡生活中的具體物體,通過觀察和動手操作,使學生初步體會到生活中的對稱現象,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的一些基本特徵。並初步知道對稱軸。

2.使學生能根據對軸對稱圖形的初步認識,在一組實物圖案或簡單平面圖形中正確識別軸對稱圖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一些簡單的軸對稱圖形。

3.使學生在認識、製作和欣賞軸對稱圖形的過程中,感受到物體或圖形的對稱美,激發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

?教學重點】

理解軸對稱圖形的特徵。

?教學難點】

掌握判別軸對稱圖形的方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剪刀、彩色筆兩支、彩色紙。

學生預習:

1.預習書本56-61頁,在看書的過程中,把你認為主要的畫出來,並反覆讀一讀,想一想是什麼意思?

2.在看書的過程中,如有不認識的圖形,請上網查一查或向他人詢問,知道它的名稱,並寫在圖下

3.生活中哪些物體也具有對稱的性質,請你寫在橫線上。

4.剪下書本第115頁的天安門城樓圖、飛機圖和獎盃圖,並對摺,把你的發現寫下來。

5.蒐集一些軸對稱的圖形,打印出來,並能作簡單的說明。

6.蒐集一些著名建築的圖片,打印出來。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今天老師帶來了幾個物體,我們一起來看看!(出示:天安門、飛機、獎盃)

問: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些物體的外形都有什麼特點? (對摺後兩邊相同、對稱、都是軸對稱圖形)

預設1:左右兩邊相同。像這樣兩邊大小、形狀完全相同的物體,我們可以說是對稱的。那怎麼來驗證呢?(對摺)

這些物體都是立體圖形,我們不方便直接對摺。不過我們可以把它們畫下來,得到一些平面圖形。現在可以對摺了嗎?

預設2:軸對稱圖形(對稱)。那你說說你對軸對稱圖形(對稱)的瞭解?

1.你是怎麼理解對稱的?怎麼驗證?(對摺)這些對稱的物體都是立體圖形,我們可以把它畫下來,得到一些平面圖形。看,現在這些圖形還對稱嗎?(對稱)板書:圖形

是不是所有的圖形都是對稱的?它們又是怎麼對稱的?我們又怎麼來證明?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一下。

2.你怎麼理解軸對稱圖形?(學生的回答可能很零碎)

好,那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驗證一下!

二、教學例題

1.課前讓大家剪下了這三個圖形並對摺了,現在能把你的發現和大家說一說嗎?

生交流。(兩邊是一樣的、左右兩邊大小一樣、對稱、有一條線、折橫、對稱線等)

(1)兩邊的大小一樣、對稱、完全重合。

問:你是怎麼折的?比如說這個天安門圖(左右對摺)飛機圖?(上下對摺)

有沒有不同的折法?那我可不可以這麼折?為什麼?(不能完全重合、兩邊不一樣大小)也就是說,軸對稱圖形對摺後兩邊要——完全重合。

(2)對摺後是以前的一半。問:為什麼只能看到一半?(兩邊都重合了)

(3)它們都是軸對稱圖形。那你是怎麼判斷的?都是這麼折的嗎?有沒有不同的折法?我這樣折可以嗎?為什麼?

(4)折橫、有一條線。若學生說不到,師可這樣引導:我們再來看這幾個圖形,對摺後都留下了什麼?(一條線——這條線我們叫摺痕)那這條摺痕所在的直線我們叫——對稱軸。對稱軸用點劃線來表示。畫時,先畫線,再畫點,點和線間隔畫。我們可以豎著畫,也可以橫著畫。(黑板上演示)

那你能嘗試找出其中一個圖形的對稱軸並用彩色水筆畫一畫嗎?開始。

生在對摺的紙上找一找並畫一畫。

反饋。畫得正確嗎?下面畫對的同學請舉手!真棒!

下面,老師要看看我們同學有沒有掌握了。出示圖——汽車圖形、鑰匙圖形、桃子圖形、蝴蝶圖形、青蛙圖形、豎琴圖形、香港區徽章圖。(想2)

你能判斷出下面哪些是軸對稱圖形嗎?

交流反饋:這個是軸對稱圖形嗎?為什麼?

這個呢?

重點講解:香港區徽章圖。外面完全重合了,裡面的圖案沒有完全重合,所以——不是軸對稱圖形。

2.教學試一試

軸對稱圖形其實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在我們學過的平面圖形中也有一些。

出示:你能判斷哪幾個圖形是軸對稱圖形嗎?

交流反饋:哪些是軸對稱圖形?為什麼?(對摺後能完全重合)怎麼對摺的?(上下、左右)有幾種折法?(2種)

正方形、長方形:怎麼對摺的?還有別的折法嗎?(還能怎麼折?) 師:不管怎麼折,只要對摺一次後圖形能完全重合的,都是軸對稱圖形。

正五邊形是嗎?為什麼?

著重提出:平行四邊形為什麼不是?

生拿出平行四邊形折一折,小組討論後,指名說理由。

問:你的想法是怎樣的?誰願意來折一折?

答:好的,同學們今天表現很好。

倍的認識數學教案篇3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39頁例1、例2及相關練習

教學目標:

1、幫助學生初步建立平面圖形——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

2、指導學生學會用直尺畫角。

3、在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感受到角是有大小的。

4、引導學生注意從數學的角度去關注生活中的問題。

教學重點:

初步建立角的正確表象。

教學難點:

在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感受到角是有大有小的。

教學準備:

課件、小棒、直尺、活動角等。

教學過程:

一、憶形,引角。

1、回憶再現學過的幾何圖形

小朋友們,我們已經學過了很多圖形,你會辯證嗎?(課件依次出現:長方形、正方形、圓形、三角形)

2、試擺小棒引入新課

你會用小棒擺三角形嗎?桌上有3根小棒,看誰能最快地擺出一個三角形。

請大家在擺好的圖形裡任意地拿走一根小棒,然後看看桌上的這個圖形,有誰認識它?

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一個新的平面圖形——角。

二、找角

1、學生尋找身邊物體表面上的角。

請同學們仔細地找一找,看看身邊哪些物體的表面有角,先說給同桌聽聽,再舉手說給全班同學聽。(讓學生說)

2、教師示範指角方法,讓學生初步感知角的幾何形狀。

大家剛才找到的角究竟是物體表面上的哪一部分呢?這就需要我們注意指角的方法。

老師也找到一個角(出示一塊三角板),它有許多的角,老師指的其中的一個,請認真看老師是怎麼指的(教師示範,學生模仿)。

在我們數學中的角,它又會是什麼樣子的,大家想知道嗎?

三、描角,想角

1、描角想角,體驗角的抽象過程。

剛才我們在三角板上找到了角,現在老師就把這部分在黑板上描了出來。(教師描出三角板其中一個角)

現在老師把三角板移開以後,留在黑板上的會是一個什麼樣子的圖形呢?(移開三角板)像這樣的圖形,就是我們數學中的角。

2、課件演示,形成角的正確表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看到許多物體表面上某一部分形狀是一個角。比如:房子的頂部,五星紅旗,剪刀張開的這部分形狀是一個角,鐘面上時針和分針組成的圖形也是一個角。(課件演示實物的角到數學的角的抽象過程)。

四、學角,畫角

1、觀察對比,知道角的特徵。

通過大家的想象和仔細觀察,我們得到了許多的角,下面,老師請大家再仔細地觀察課件的演示,看看這些角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我們把這一點叫做角的頂點,兩條直直的線叫做角的邊。

想想,每個角都有幾個頂點和幾條邊?(一個頂點,兩條邊)

誰來指指黑板上這個角的頂點和邊?

我們指角的時候一定要把角的頂點和邊準確的指出來。

完成練習:(1)下面的圖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2)下面的圖形是角的打“√”,不是角的打“×”

2、學習畫角,強化角的特性。

我們已經知道角是個怎樣的圖形,為了更好地認識它,我們還需要學會把它畫出來。

想想,畫角的時候,要畫什麼?

請大家翻開書第39頁看看例題2是怎麼說的,想想例2那句話的意思是讓我們畫角的時候要先畫什麼?再畫什麼?想好的,可以自己試著畫一個角。

剛才同學們都畫好了,現在老師也想畫個角,但老師想請全班的同學一起來幫老師畫好這個角,願意嗎?

(1)先畫什麼?再畫什麼?

(2)用什麼工具才能畫好角的`邊?從哪裡開始畫?

(3)另一邊怎麼畫?誰來幫老師擺尺子?

(先畫頂點,再從頂點出發,畫出角的兩條邊)

看完老師和大家畫的這個角,如果覺得剛才自己在畫角的過程中有什麼不滿意的同學,現在可以再畫一個。

五、演示,擺角

1、演示角從小到大,感受角的大小。

教師演示滑動角,做一個銳角,請同學們看老師這裡的這個角,請同學擺一個跟老師這個角差不多的,你會擺嗎?(點選課件)

再演示滑動角,做一個直角,再讓學生擺直角。(點選課件,出示直角)。

再演示滑動角,做一個鈍角,讓學生擺。(點選課件)。

剛才我們造出了三個角,它們都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誰發現這三個角有什麼不同呢?(有大有小)

你們覺得哪個角最大,哪個角最小?說說你們的理由。

:一號角最小,說明角的兩條邊張開得小;三號角最大,說明角的兩條邊張開得大。原來角是有大有小的。

2、師生操作活動角,進一步感受角的大小。

學生用活動角造角:

(1)任意造出一個角。

(2)按要求造角:老師造出一個這麼大的角,你們要造一個比老師這個角要小的角。

(3)同桌互相玩玩。

3、擺角指角,深化角的認識。

請每個同學都拿出兩根小棒,擺出一個有角的圖形,然後在圖形中找到角,並指出每個角的頂點和邊。

六、議角

現在請大家回想一下,我們都學習有關角的哪些知識?

今天這節課大家表現都非常好,老師想用一個“√”來大家的表現,這個符號裡有角嗎?其實角就在我們身邊。

倍的認識數學教案篇4

活動目標:

1.對數學符號感興趣,積極參與數學遊戲。

2.認識“=”、“〈”、“〉”,初步學會運用符號表示數量關係。

3.提高邏輯推理能力,養成有序做事的好習慣。

4.培養幼兒邊操作邊講述的習慣。

活動準備:

1.符號卡片若干(“=”、“〈”、“〉”“”“-”等)

2.自制數學圖示一張

3.數學卡片若干。

活動過程:

1.出示數字卡及數學符號卡,談話引入課題。

師:小朋友,今天我請來了許多朋友,請你們仔細看哪些是我們已經認識的?把它們找出來。

小結:小朋友們認識的朋友可真多,現在螢幕上還有三個新朋友,我們還不熟悉,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吧!

2.認識數學符號:等於號、於號、小於號。

(1)出示圖片,認識符號。

①出示等於號的圖片,提問:

這個新朋友,剛才有小朋友已經說出了他的名字,你們認識它嗎?它叫什麼名字?長得什麼樣?什麼時候,我們需要用等於號呢?

教師小結:等於號是由兩條一樣長的平行線組成的,它表示兩邊的物品或數字是一樣多的、一樣的。

②同時出示於號和小於號的圖片。

師:接下來,我們要認識一對雙胞胎符號,請你們仔細看一看,你們認識它們嗎?它倆長得什麼樣,有什麼一樣和不一樣的地方?

小結:於號和小於號都是一頭尖,一頭張開口,像一隻鱷魚張開嘴巴。不一樣的是,前面開口,後面尖尖的是於號,它表示前面的物品或數字比後面的要多、要;前面尖尖,後面開口的是小於號,它表示前面的物品或數字比後面的要少,要小。

(2)嘗試用手臂探索表示各種數學符號。

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嗎?剛才我們認識的等於號、於號、小於號都是數學符號,而且它們都是由兩條直線組成的。動動腦筋,,你們能用我們兩隻平平的,像直線一樣的`手臂表示這幾個符號嗎?

(3)遊戲:符號蹲。

玩法:教師和幼兒統一等於號、小於號和於號的動作,幼兒根據教師的口令做出相應的動作,家一起檢驗。

3.學習運用符號表示數量關係。

師:剛才我們玩了好玩的符號蹲遊戲,現在老師要來考考你們,我這兒有一幾張數學圖表,上面丟失了一些數學符號和數字,請你們我在下面的答案欄中找出來。(引導幼兒理解符號所表示的數量關係)

4.分組遊戲

師:你們做得可真棒,真讓我感到高興。現在,我想請你們玩一個分組遊戲。這個遊戲需要你們三個人一組合作玩。請你們自己選擇,和自己的好朋友三個人一組,組合好的站到後面的點子上。

介紹遊戲玩法:都組合好了嗎?現在和你們組的成員拉拉手。小朋友們請看,這邊的桌子上是剛才我們學的數學符號卡片,這邊的桌子上是1-10的數字卡片。等一會,老師說開始後,我們每組的三個小朋友先到時這邊的桌子上取找你們喜歡的兩張數字卡片,分別掛在兩個人的胸前,再一起到這邊的桌子上取相應的符號卡片,掛在第三個人胸前。然後趕快調整位置,組合成正確的數學式。

5.教師和孩子們一起整理材料,結束活動。

師:今天我們和數字卡片及數學符號等於號、於號、小於號玩得真開心。你們好朋友之間合作的也非常好。現在,我們一起把卡片朋友們送回家休息休息吧!

倍的認識數學教案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認識圖形》中的《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7273頁)。

2、教材編寫特點

長方形與正方形是最基本的平面圖形。為此,不論實驗教材還是傳統教材都是通過學習長方形、正方形而引入(拓展)其他平面圖形的學習。但新課標下北師大版國小數學教科書,在具體安排這塊學習內容時,卻有如下幾點明顯的不同:

①關注學生認知規律特點:感知整體深入剖析、特徵建構分析應用。如分階段安排:一年級先讓學生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二年級再深入長方形正方形特徵探索;

②關注長方形與正方形的有機聯絡,同步學習長方形、正方形特徵,強化對比感知。如:本冊教材就安排在同一課時學習兩種圖形特徵。二者同時學習,不僅需要解決特徵認識問題,其實更主要的是關注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關係整理與建構。這也是符合及時強化的學習心理要求的。

這種變化及安排蘊含著如下幾方面意圖:

①加強學生知識結構建構的質量。同一堂課學習這兩種平面圖形特徵,能夠給學生一種整體印象,同時有助於學生對比分析,及時區分其各異特點,而完善其認知結構。

②關注教學思考,教學思想的滲入教育。本節課看似研究兩種圖形的特徵及關係,但如何有效組織學生探索認識,要求教師充分引導學生動手實踐、對比分析、概括總結。在這種探索過程中,讓學生掌握一定數學學習方法,體驗一種實驗、解決思考問題的過程。同時,也要十分關注學習方法遷移(策略),加強學生的學習策略(能力)培養。

3、教材內容的核心數學思想

(1)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

(2)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靠單純的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4、我的思考

本節課的設計要在充分把握教材設計意圖基礎上,考慮如下問題:

(1)、學生的現有學習狀態是怎樣的?即學生現在對長方形與正方形的認知水平何在?因為,學生已接觸並初步認識長、正方形。雖說第一次學習目標定位是辨認兩種圖形,關注整體把握。但現實學生已把握到什麼程度?對長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徵(邊、角關係)瞭解多少?應該是教師教學設計時,環節安排會考慮要素之一。

(2)、如何組織學生自主探索,強化數學學習能力(方法)訓練與培養?施用動手實驗,合作探索學習方式,是對本課的組織要求之一。要強化實踐探索的過程性與實效性,這就對教學設計的策略選擇要求頗高。

(3)、如何突破長方形、正方形的關係認知?有關二者的特徵認識,顯然是本課的重點及難點內容。如何組織學生學習,幫助學生正確理清二者關係,提升知識結構水平?這應該是本課教學設計中的精心之筆、傾力之作。

二、學生分析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重視學生對主體學習過程的體驗,重視學生獨立思考、協作學習的學習方式,重視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個性化、觀察力、探索能力、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年級學生直觀形象思維佔優勢,喜好動手操作,對於色彩鮮豔、動感強烈的事物易感興趣。本節課設計了拼一拼、量一量、折一折、算一算、說一說等活動,其中既有學生獨立學習的過程、又有協作學習的方式,使學生手腦並用,既體會到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又體驗出數學學習的趣味性。所以本節課我設計學法為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及生活經驗,鼓勵學生多觀察、多討論、多探究、多協作、多操作,採用了觀察法、討論法、探索協作學習法和操作法,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另外利用多媒體課件色彩鮮豔、動感強烈的特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利用其易於演示的特點化難為易,發展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生通過操作、比較、歸納,能夠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能夠在方格紙上畫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在觀察圖形、總結歸納圖形特徵的過程中形成自主學習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推拉等活動,使學生獲得研究圖形的體驗、過程與方法。

3、情感與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二、試一試,探究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特徵

三、練一練,運用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特徵。

四、說一說,總結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特徵。

1、(課件出示)沙灘上,積木走過留下了一串串腳印,判斷它的形狀。認一認並進行分類。

2、尋找教室裡有哪些物體的表面是由長方形或正方形組成的。

3、教師在黑板上貼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紙片,板書課題。

1、動手操作,探究邊、角的特徵。

(1)用小棒自主探索拼擺一個長方形、一個正方形。(每位學生準備牙籤和火柴)

(2)、學生投影演示所拼圖形,說出拼擺之前是怎樣想的?選小棒有什麼要求?

在介紹中,通過對話出示對邊介紹長、寬、邊長。

總結歸納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

電腦出示填空:長方形的對邊,正方形的四條邊。

(3)、動手操作,合作探究角的特徵。

通過量一量、折一折、算一算等方法驗證對相同角是什麼角的猜測。做好發現記錄。

彙報探究過程及結果。

電腦出示填空:長方形和正方形有個角,都是角。

2、感悟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關係。

①猜一猜

信封裡裝一張彩色長方形紙,露出一部分。請同學們猜信封裡裝的彩紙是什麼形狀的?

②拉一拉

請兩個同學到前面拉一拉,(拉動要慢)其他同學認真觀察彩紙露出部分的變化:長方形正方形長方形。

③想一想:

為什麼一會兒是長方形,一會兒是正方形,一會兒又變成長方形了呢?(同桌互說全班交流)

1、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

要求:畫得精細,位置擺放適中,設計美觀。

①按要求畫。畫一個長12釐米,寬8釐米的長方形

②剪下來,折一個最大的正方形。

③想一想,發現了什麼?

④試試剩下的部分至少還能折出幾個最大的正方形,邊長是多少嗎?

2、給小動物排隊。

36個小動物要舉行廣播操比賽,它們要排一個整齊的隊形,給他們一個建議吧。在方格紙中畫下來。

1、評價本節課自己及其他同學的表現。

2、談一談對長方形、正方形有什麼新認識?是怎樣學習的?

學生已經有辨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礎,用積木走路留下的痕跡引起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自然引入新課,這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使學生在心理放鬆、自由的環境中進入學習狀態。

滲透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思想。

讓學生自主進行拼擺活動,調動學生個體學習積極性,去回顧、思考長方形、正方形邊的基本知識。

學生已對長方形長、短邊有初步認知。為此,應及時引導學生建立長、寬的概念。

二年級小朋友進行探究學習,主要是一種探究意識、習慣方法的培養。此時老師不可太放,任由學生去探。為此,我為學生明確指出探究主題及方法揭示。目的是為促成學生探索行為及行為習慣培養。

生動活潑又簡便易行的小遊戲,激發學生求知慾,同時組織學生觀察、思考、討論,進一步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之間的關係,有助於學生感受圖形之間的內在聯絡,獲得對平面圖形的直觀認識。

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審美情趣。

通過折一折、想一想,進一步鞏固所學的新知識。

通過給小動物排隊這個實踐活動進一步綜合運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在動腦、動手中主動運用所發現的知識,體驗數學的價值。

學生可以評價自己對一節課的學習表現和收穫,也可以評價他人的學習表現,生生互動評價,學生既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又共同體驗成功,促發展。

點評:

學習幾何圖形,對低年級同學來講是較困難的。為此,鼓勵並創設學生參與活動機會,是重要的教學組織策略。李老師在本次預案的設計重點力破學生探究活動績效性及時間控制問題。主要是從如下幾方面努力的:

1、針對性的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興趣,激勵學生思考。

如何讓學生直面長方形、正方形新的學習內容?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策略選擇點。一般設計,往往是讓學生認圖入課。這樣,學生第一關注點時,發現所學內容已學習過,便會對後續探索的希望與熱情啟而不發,動力不足的。為此,讓學生在一定學習情境中自然產生或由教師適時引撥新的認識點?會激發學生探求的渴望與激情。預設中,以讓學生自主選棒拼長方形、正方形引課。

此意:

①讓學生動手,迎合小朋友心理特點,能吸引學生。

②學生獨立操作,必將促使他調動原有認知,考慮什麼樣圖形才是長方形、正方形?

③為後續交流埋下時機伏筆。是後續師生交流的話柄生長點。

④過程中勢必充分暴露出學生的認知水平現狀,是李老師後續組織教學的觀察點。

2、本課設計主要著眼於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關係的整體入手組織教學環節。從最初的擺圖形,說基本特徵開始,主要引起學生對長方形、正方形四條、四邊特點關注,這已滲入了二者的共性認識。其次在內容的主探究中,將二者同時以問題呈現,學生邊探索長方形,又探索正方形。無意識中,加強學生對二者關係進行自我對比感知,使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獲取知識。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探索實踐感悟到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實踐能力,也注重學生在實踐中提煉知識的本領,形成整體的能力。

3、新課標中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放手讓學生去探索、去發現、去交流,從而得出結論。這節課李老師就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在整個課堂中,動手操作貫穿始終,注重讓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去體驗、感悟、發現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如通過折一折量一量說一說這些活動,讓學生自主探索到了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並且發現了兩者的異同;通過變魔術的活動,讓學生在推一推、拉一拉的過程中,發現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關係,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進一步加深對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

倍的認識數學教案篇6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認識分數”的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瞭解分數各部分名稱,會正確讀寫分數。

2.通過操作、觀察、歸納等數學活動,培養實際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思維能力。

3.經歷運用符號和圖形描述二分之一的過程,建立符號感,培養抽象思維能力。

4.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並能在活動中獲得成功體驗。

教學重、難點:

認識和感知分數和分數的意義。

教學流程:

一、情境匯入

師:五一長假,同學們出去旅遊了嗎?

生:去了!

師:智慧老爺爺領淘氣和笑笑也去旅遊了。路上,智慧老爺爺給淘氣和笑笑買了四個桔子、兩瓶可樂,還有一個比薩餅。想想智慧老爺爺該怎樣分才公平合理呢?

生:分一樣多,才公平。

生:平均分。

師:對。每份分得一樣多,數學上把這種分法叫做平均分。下面我們就用平均分的方法來幫他們分一分吧。(板書課題:分一分、平均分。)

師:(出示笑笑和淘氣的頭像,取出四個蘋果、兩瓶可樂)誰願意到前面幫他們分一下,請舉手。(一名學生到前面分蘋果和可樂。)

師:比薩餅怎樣平均分呢?

生:每人一半。

師:誰來分一分。(指名學生分比薩餅。)

師:讓我們來看看淘氣和笑笑每人分得的結果,都該用數字幾表示呢?

生:蘋果每個人分2個,(板書2)可樂1瓶。(板書1。)

師:每人分一半比薩餅,該用什麼數表示呢?

生:0.5。

生:二分之一。

師:你們能到黑板上工整地寫出來嗎?

師:(指1/2)這個數字的面孔有些陌生,請不認識的同學別急。這個數誰知道,怎樣讀?

生:它是分數,讀作:二分之一。

師:你說對了,這個數正是老師要介紹給同學們的新朋友,它是一個分數。(板書:1/2。)

師:讀分數時要從下往上讀,讀作:二分之一。

師:(指半個比薩餅)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兩份,其中的一半就可以用1/2——這個分數表示。

師:這個比薩餅中有幾個1/2?

生:2個1/2。

師:2個1/2合起來就是……

生:1/2,就是整個一張餅。(師補充:用1表示。)

二、探索新知

師:(在實物投影上出示教材54頁“塗一塗”)我們的新朋友1/2和我們玩起了捉迷藏。它想請同學們在這些圖形中找到它並用斜線把它塗出來,誰願意到前面來塗出它們的1/2 。(師指名學生到前面的題卡上塗。)

師:請其他的同學們把書翻到54頁,塗一塗。(生練習,師巡視。)

師:請同學們幫他檢查一下,他塗得對嗎?

生:對。

師:我們的新朋友1/2看同學們這麼快就找到它,有些不服氣,給我們提一個問題。

師:(指投影上每個圖形的塗色部分)看這些圖形塗色部分的形狀大小各不相同,卻都能用1/2表示,這是為什麼?

生:因為這些圖形的塗色部分都是這些圖形的一半。

師:看來1/2還可以表示許多事物的一半。

師:淘氣、笑笑想和智慧老爺爺共同分享比薩餅,看來我們要重新分了。

師:(出示圓片)這回我們該把這個餅平均分成幾份?

生:三份。

師:(將笑笑頭像貼到其中一份裡邊)這塊給笑笑的,同學們看笑笑得到比薩餅的幾份?(生:1份。)

師:用哪個分數表示呢?

生:1/3 。(師板書:1/3。)

師:為什麼用1/3表示?

生:因為比薩餅被平均分成三份,笑笑得到其中1份。

師:(把淘氣的頭像貼到另一份中)那笑笑和淘氣兩人得到這個餅的幾份?

生:兩份。

師:可以用哪個分數表示呢?

生:2/3。(師板書:2/3。)

師:(在剩餘的一份中貼上智慧爺爺的頭像)智慧老爺爺問:“我們三人吃了這個餅的幾分之幾呢?”

生:3/3,也就是1個餅。

師:吃完了比薩餅,智慧老爺爺邀請我們玩摺紙遊戲。請拿起桌上的正方形手工紙,現在我們把它平均分成四份。怎麼折呢?快動手試一試吧!(學生自由折,教師巡視。)

(學生彙報展示折法。)

師:現在請同學們拿起彩筆,想塗幾份就塗幾份。想想你塗色的部分能用哪個分數表示?(師巡視。)

生:我塗了一份,用1/4表示。

師:有沒有和這位同學不同的?

生:我和同桌合作每人塗了一份,共塗了兩份,用2/4表示。不過,我們還有個發現,就是我倆塗的正好是這個正方形的一半,一半用1/2表示,所以我猜2/4=1/2。

師:(驚喜地)真該為你們的發現鼓掌。你們有一雙善於觀察的眼睛,讓我們又有了新的收穫。我們都該感謝你們!

師:誰還有不同的發現?

生:我塗出了這張手工紙的三份,用3/4表示。

師:你的回答真完整!誰還想像他這樣用完整的語言說出自己不同的發現?

……

師:多麼完整又清晰的回答啊!你也讓我們有了新收穫,感謝你。

師:(指黑板)像1/3、2/4 、3/4、4/4……這樣的數都叫做分數,你們還能舉出幾個分數嗎?

生:7/8 、1/10、3/9 、16/17……

師:我們這樣說下去能說得完嗎?

生:不能。

師:分數的個數是無限的。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讓我們更加接近了分數。同學們,分數和我們身體各部分一樣有自己的名稱。如:(師用尺畫橫線寫)3/4,寫分數時我們要先寫橫線表示平均分,這條橫線的名稱是分數線。然後寫分數線下面的數表示平均分的分數,名稱是分母。最後寫分數線上面的數,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幾份,叫分子。看3/4,誰能像我一樣,介紹一下它各部分的名稱和表示的意思。

三、鞏固練習

師:(把學生分為紅、黃、藍、綠四隊,課件出示超市場景)分數超市舉辦超市大贏家活動,答題贏購物卡。比一比哪隊贏的購物卡最多,哪隊就是超市大贏家。

(一)課件出示各種水果按鈕,由各隊自由選擇,每個水果按鈕連結一道必答題。

必答題:每答對一題贏兩張購物卡。

1.教材54頁說一說:引導學生說一說,寫一寫,讀一讀這三個新認識的分數。

2.教材55頁3題判斷:下面圖形的塗色部分可以用分數表示嗎?引導學生明確分數要在平均分基礎上產生。

3.教材55頁第4題。

(二)課件出示蛋糕和果凍,後面連結搶答題。

搶答題:每答對一題贏三張購物卡。

1.考考誰是火眼金睛?(下圖中塗色部分各用幾分之幾來表示。)

(兩幅圖通過移一移,都能轉化成一個圓的四分之一,對學生滲透數學中轉繁為易的思想。)

四、總結

師: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生:我認識了分數,知道一半用1/2表示。

生:我知道分數的讀法和寫法,還知道分數的個數是無限的。

……

師:我們今天對這個新朋友還只是剛認識,隨著今後的學習我們會更加熟悉它,並熟練使用它。

反思:

這節課是學生和分數第一次正式見面,是學生學習分數知識的起始課,對後繼學習非常重要。課後仔細回想課堂上的點點滴滴,我感覺這節課還存在著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1、從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來看,學生的起點遠遠高於我的預設,他們對分數並非一無所知,而我完全是站在從用“一半”引出“二分之一”,再到自己折出“四分之一”,步子跨得小,沒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起點充分放手,所提的問題缺乏挑戰性,空間不夠大。但也因為學生的起點高,節省了課堂時間,還使整個課堂生成了些許精彩。

2、摺紙遊戲認識1/4、2/4 、3/4、4/4。這一環節將摺紙遊戲侷限在只折正方形手工紙。這樣侷限了學生的創造力和思維,也使教學的氣氛不夠輕鬆熱烈,學生的興致沒有完全調動起來。如果能夠為學生準備各種各樣的圖形,讓學生挑選自己喜歡的圖形折一折、塗一塗,說一說自己塗色的部分可以用哪個分數表示。那麼,學生的興致就會更高漲,教學氣氛會更活躍,生成的課程資源會更多,學生的認知也會上升一個層次。

總之,通過這節課,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適合學生的課堂才是最好的課堂,才能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總評:

一、創設情境,架設起生活與數學的橋樑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學中,要創設與學生的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本課教師從創設“旅遊分食物”的情境入手,喚起學生對“平均”分的直覺,從“一半”這個生活經驗開始,讓學生認識分數的意義。這樣的教學設計,真正地喚醒了學生已有的認知,溝通了生活與數學的聯絡。

二、自主探究,經歷數學學習的過程

學生第一次接觸分數的知識,是在認識整數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充套件。對學生來說,理解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而加強直觀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理解概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讓學生加深對分數概念含義的理解,降低了對分數概念理解上的難度。我們看到,教師給了學生思考的自由,給了學生活動的空間和時間。比如摺紙,老師通過讓學生動手摺一折、塗一塗,想一想塗色部分可以用哪個分數來表示。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髮現了2/4=1/2,4/4=1。因為這種發現,學生對原有知識結構進行了深刻的轉化,從而形成新的主動的建構。

三、合理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課堂中,教師本著紮實、有效的教學原則,合理地使用了現代化教學手段。課件不僅是教師教學的得力助手,還成為學生思維發展的橋樑。例如,課堂練習採用學生喜歡的電視節目“超市大贏家”的形式,進行深化練習和鞏固。在學生精神上已經有些疲乏的時候,練習一下子抓住了他們的眼球,激起了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實踐的興趣。教師設計了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問題。這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思維不斷地深入,知識的後繼性和連貫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成為全課的點睛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