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國小數學倍的認識教案8篇

教師在開始教學工作之前,都會提前寫好一份教案,很多人在寫教案的時候,都習慣先確定好一個教學目標,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國小數學倍的認識教案8篇,感謝您的參閱。

國小數學倍的認識教案8篇

國小數學倍的認識教案篇1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堂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31—32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使學生認識重量單位噸,知道噸在實際中的應用,初步建立1噸重的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

2.過程與方法:能進行質量單位間的簡單換算,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概括、推導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觀察、比較和猜想推理等活動,培養學生對物體質量估測意識和能力,能在實際生活中解決一些相關的問題。

教學重點:

建立質量單位“噸”的概念及噸與千克的換算。

教學難點:

建立質量單位“噸”的概念。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課前讓學生測量自己的體重。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複習舊知

師:同學們,前面我們已經學過的質量單位有哪些呢?

生:克、千克、斤

師:那麼千克和克又有什麼關係呢?

生:1千克=1000克

師:很好,下面我們一起來看。(ppt出示:填適當的單位)

2、創設情境

師:前段時間正是國慶放假,牛大哥、熊大哥、馬大哥和鹿老弟約好一起出去遊玩,走著走著,他們來到一條小河邊。你們看,他們在討論什麼呢?他們遇到什麼麻煩了嗎?

生:馬大哥要大家一起過橋,但橋邊有個牌子寫著“限重1噸”。

師:那“限重1噸”是什麼意思呢?誰來告訴我?

生:不能超過1噸。

師:“限重1噸”就是隻能是1噸,不能超過1噸的意思。

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新的質量單位“噸”。(板書課題:噸的認識)

二、活動體驗、建構新知

1。建立質量單位“噸”的概念

師:我們一起來想想,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重量是用“噸”來作單位?

生1:大象的重量

生2:飛機的重量

生3:鯨魚的重量

生4:一座房子

生5:一座山

生6:輪船的重量

......

師:看來同學們觀察都很仔細,很好,給自己鼓掌吧!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ppt出示用噸作單位的物體,引導學生說出物體及其重量。)

小結:那麼,我們在計量較重物品或大件物品的質量時,常用噸作單位。(噸可以用字母t來表示)。接著讓學生把這句話畫出來,再齊讀一次。

2。感受1噸有多重

師:課前,我讓同學們回去稱自己的體重。現在,體重大約是25千克的同學,請舉手。(接著,我讓4位同學上來)

下面,我們請4位同學上來感受25千克的重量,背一背,說說背完後的感受。

師:好,你先來說說

生1:沒問題,我能背得動。

師:你呢

生2:我也行,感覺很輕。

......

師:那現在讓你們把這4位體重約為25千克的同時背起來,你們能做到嗎?

生:不能,太重了。

師:我們知道,一個同學的體重是25千克,那4個同學的總體重是多少呢?

生:100千克。

師:誰來說說是怎麼得來的?

生:4個25千克就是100千克。

師:很好,我們給他鼓掌。4個25千克,也就是4乘25,就等於100。

師:那照這樣計算,40個同學的體重和又是多少呢?

生:1000千克。

師:說說你是怎麼算的?

生:40個25就是1000。

師:那1000千克也就是......

生:1噸。

3、單位換算

接著,讓學生試著說出1噸=1000千克(板書:1噸=1000千克)

師:那麼,反過來1000千克也等於1噸。

(板書:1000千克=1噸)(讓學生齊讀)

師:我們一起來看,生活中,像這樣1袋大米是100千克,那幾袋大米重1噸呢

生:10袋。

師:為什麼呢?

生:1袋100千克,10個100就是1000,1000千克也就等於1噸。(引導學生說出1噸=1000千克,1000千克=1噸)

師:1頭牛重500千克,那幾頭牛重1噸呢?

生:2頭,500+500=1000(千克)

1000千克=1噸

師:(ppt出示教材第32頁)同學們試著完成課本32頁例8。

(邊巡視邊指導)

師:好,寫好的同學請舉手,看看哪一組完成得最快。

很好,手放下。好,我們一起來說說,4噸等於多少千克呢

生:4000千克。

師:很好,那誰來告訴我你是怎麼想的?

生:1噸是1000千克,4噸是4個1000千克。

師:4個1000千克也就是4000千克。

師:那3000千克又等於幾噸呢?

生:3噸

師:為什麼呢,誰來說說你是怎麼想的?

生:1000千克是1噸,3000千克裡面有3個1000千克。

師:3個1000千克也就是3個1噸,也就等於3噸。

同學們,都能聽明白嗎?

生:明白。

三、聯絡實際,學以致用

教材第32頁“做一做”

1。一隻大象重6000千克,也就是()噸。

一輛卡車載質量5噸,也就是()千克。

2。把合適的體重與對應的動物連起來。

50噸80千克6千克4噸

3。解決情境問題

師:剛才大家知道1噸有多重了。那你們現在你們知道它們能同時過橋嗎?為什麼?

生:不能同時過橋,因為他們的體重總共有1300千克,超過1噸了,他們一起過去。這橋就會斷了,他們就掉到水裡淹死了。

師:說得真棒,他們如果同時過橋的話,他們的總體重是多少呢?

生:400+300+500+100=1300千克

師:那1300千克等於幾噸幾千克呢?

生:1300千克=1噸300千克

師:你是怎麼想的呢?(引導學生把1300拆成1000和300)

生:1000千克等於1噸,剩下的300千克就是300千克,所以1300千克=1噸300千克

師:那1噸300千克>1噸,也就是超過1噸了,橋就會斷掉。

師:那他們應該怎樣過橋呢?大家可以先在小組內討論一下,看哪個小組的方法最多、最好。

生1:他們可以一個人先過去,另一個再過去。

生2:也可以兩個人一起走。

生3:還可以讓牛大哥先過去,然後他們三個一起過去。

師:你們的方法真棒,牛大哥他們用了你的方法都安全地過了橋,都很高興。

你們想得真周到。我們過橋時一定要注意安全。

四、全課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師生交流後小結:這節課認識重量單位噸,體驗1噸的重量,計量較重物品或大件物品的質量時,常用噸作單位。還有1噸=1000千克,1000千克=1噸。

教學反思: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教師是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探索、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思想和方法。”

?噸的認識》一課的教學中,通過讓學生觀察體驗,自主探究,讓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反思這節課,我具體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注重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

在教學設計方面,選取學生生活實際的素材。本節課裡我採用了大量生活實際的物品,如大象、輪船、貨車等,讓學生易於接受,使抽象的問題一下子變得直觀、有趣。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有助於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審視生活,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數學的興趣。

二、注重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

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數學課程的內容是現實的,學習的過程也應該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過程,學生要有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在自主探索、親自實踐。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將知識發生、發展過程與學生的體驗活動統一起來。由於“噸”是一個比較抽象的質量單位,首先讓學生建立質量單位“噸”的概念,然後感受1噸有多重,把抽象的知識在實際操作中去理解。在初步瞭解了1噸大概的重量後,我又以一名25千克重的學生的體重為例,讓40名同學站起,再次感受1噸的重量,學生對1噸有多重層深入地理解。從具體到抽象,從物化到內化的學習過程,提供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注重學以致用

在練習的設計上,緊密圍繞本節課的重難點進行有層次、針對地練習,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我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在本節課中力求體現:激發興趣讓學生樂學,聯絡生活使學生要學,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學生會學,教學效果良好。

國小數學倍的認識教案篇2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學生:國小學科:數學

2、課時:1

3、學生課前準備:

(1)複習所學過的平面圖形。

(2)畫圖工具、自制圓片、硬幣等。

二、教學課題

通過學生人人蔘與,動手操作、觀察、思考等教學活動,使學生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徵。

1、知道圓的各部分名稱,知道同一圓內半徑和直徑的特徵及二者的關係,能根據這種關係求圓的直徑或半徑。

2、學會用圓規畫圓,瞭解其它畫圓工具的使用方法。

3、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認識圖形的學習經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增強空間觀念,發展數學思維。

3、使學生進一步體驗圓與生活的聯絡,從數學的角度感受圓的美,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三、教材分析

“圓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圖形和初步認識圓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 “圓的認識”是一節幾何內容的課,是平面幾何從直線平面圖形到曲線平面圖形的突破,無論從內容的本身或是研究方法,都與以前有所不同,同時也是後繼學習內容――圓周長、面積、扇形、圓柱、圓錐的基礎。

教學重點: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同圓或等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教學難點:通過動手操作體會圓的特徵。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圓規,圓形紙片。

四、教學方法

整堂課的設計,力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採取觀察操作,自主探索的學習方式,幫助他們在實踐活動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讓課堂真正煥發活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最後,引用借鑑古代關於圓的記載,既加深了學生對圓的認識,又使學生我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有所瞭解。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

談話:今天非常高興和同學們一起來學習新的知識。回憶一下,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平面圖形?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個新的平面圖形。――圓。以前我們已經初步瞭解了圓,這節課我們將更深入的認識圓。【板書課題圓的認識】

說到圓,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你能說出你平時見到的物品中,哪些是圓形的嗎?(生舉例師強調――指物品的表面)

師:看來大家平時非常注意觀察。老師也蒐集了一些有關圓的圖片。我們一塊來欣賞一下。

師:看來圓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無處不在。有人說因為有了圓,我們的世界才變得如此美妙而神奇。可是,你有沒有想過我們剛才說過的這些物品為什麼是圓形的呢?例如車輪做成方的行嗎?這節課就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一起走進圓的世界,領略其中的奧祕。

(二)展??

1、師:剛才我們看了這麼多的圓,說了這麼多的圓。想不想親自動手畫一個?

用什麼工具畫?生:用圓規。

師:下面同學們試著用圓規在紙上畫一個圓。畫圓的時候,要邊畫邊想你是怎麼畫的?學生操作畫圓。

師:畫好了嗎?讓一個畫得好的同學說一說用圓規畫圓時應注意什麼?

(生:圓規的尖不能移動;兩腳間的距離不能變;旋轉一週;拿的姿勢)

師:(邊演示課件,邊講解)畫圓時,要用手捏住圓規頂端的手柄,稍用力將針尖的一腳按下,使針尖固定,再旋轉圓規的另一隻腳。

總結:定距離――定針尖――旋轉一週

大家都學會了嗎?現在是不是很想再試一試?好,下面就再畫一個圓。不過在畫之前我有一個問題要問,我發現剛才同學們畫的圓中,有的同學畫的大,有的同學畫的小。這是為什麼呢?(圓的大小由筆尖和針尖的距離決定)

這次畫圓,老師有一個小小的要求,我們全班同學畫的圓能不能一樣大?應該怎麼辦?(筆尖和針尖的距離一樣就行)下面我們就把筆尖和針尖距離統一定為3釐米。試著畫一下。學生再次操作畫圓。畫完小組檢查。看是否差不多大,如果不一樣大想一想是什麼原因。

2、認識圓的特徵

(1)認識圓心、半徑、直徑

師:我們現在學會了畫圓。看著孤零零的一個圖形,有沒有覺得缺少了點什麼?對,沒有標註上名稱。每個圖形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稱,比如長方形有長和寬,三角形有底和高。圓中各部分也有自己的名稱。想不想知道?下面自學課本94頁的有關知識。

學生自學課本概念。學生小組交流。

誰能說一下,通過剛才的學習和交流,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什麼是圓心?什麼是圓的半徑?什麼是圓的直徑?

指名上黑板畫,其他畫在自己的圓上。並用字母表示。

畫完後小組同學互相檢查。

我們現在知道了圓各部分的名稱,剛才你畫的圓可以怎樣描述?半徑3釐米的圓現在量一量你畫的圓半徑是不是3釐米?測量完後小組互相檢查並交流。

(2)認識圓的特徵

這麼快我們已經學會了畫圓,並且知道了圓的很多知識,可是,圓中還有更多的奧祕在等著大家去探索。大家想不想知道圓的更多的奧祕?下面我們繼續探究。拿出你準備好的圓形紙片。

學生小組合作動手把你手中的圓紙片,藉助尺子圓規等工具。摸一摸、折一折、量一量、畫一畫、比一比,相信你一定會有精彩的發現。有信心嗎?

要求:把你的發現記錄下來。

有了精彩的發現要和大家一塊交流。出示學生髮現結論:

圓有無數條半徑,無數條直徑;(折、量、畫)有道理嗎?說明理由。

所有半徑都相等,所有直徑都相等;(觀察、量、折、畫的過程。補充:同圓)

一個小組的發現可能不完善,發揮我們集體的智慧使我們的發現更加完美。

直徑的長度是半徑的2倍,半徑是直徑的一半。(折、觀察、量)如果用字母怎麼表示?【板書公式】。

剛才畫的圓還可以怎樣描述?直徑6釐米的圓。隨機舉例直徑半徑

小組說一條自己認為最特別的在全班交流。

圓是軸對稱圖形;圓是由曲線圍成的圖形;圓沒有長和寬;

我們的同學表現非常棒,看來集體的智慧是無窮的,短短的時間就發現了這麼多有關圓的奧祕。其實呀,早在我國古代名著《墨經》中記載:“圓一中同長也”。你知道這句話的意思嗎?是指圓(上任意一點到圓心的距離都等於半徑)也是揭示了同一圓中半徑都相等的道理。還記得上課開始提出的問題嗎?

出示:車輪為什麼是圓形的?出示課件幫助理解。有困難嗎?小組討論一下。

小結:看來生活中的很多現象,都蘊含著豐富的數學知識。人們認識了圓,然後利用圓為人們服務,如果沒有了圓我們的生活會失去許許多多的精彩。

(三)應用

師:同學們對圓有了一定的認識,下面我還是要考考大家。

最早畫圓就是利用正方形內最大的圓和正方形的關係畫圓的。出示:“圓出於方,方出於矩”,所謂圓出於方,就是說最初的圓形並不是用現在的這種圓規畫出來的,而是由正方形不斷地切割而來的。所謂方出於距,是說方的圖形是用距(直尺)畫出來的。

這時我記起了一句話“無規矩不成方圓”如果沒有圓規你真的就不能畫一個圓嗎?有難度可以討論交流一下。

同學們不但會用圓規畫圓,而且想了這麼多畫圓的方法。其實這些辦法和圓規畫圓的方法是一個道理的。

(四)談收穫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看來同學們這節課的收穫真不少。其實圓中真是蘊含著無窮的奧祕。古希臘一位數學家也曾說過,在一切平面圖形中,圓是最美的。我國人們對圓也情有獨鍾,“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被賦予了吉祥如意,飽滿豐腴的意義,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例如一件事情完成得很出色,就說――圓滿;祝福新人用‘花好月圓’;八月十五的月亮是圓圓的,就把這天定為中秋節,一家人團聚,就叫做――團圓,吃著圓圓的月餅。這一節課,通過對圓的學習,感受到了圓的無窮魅力,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看,這個句號也是圓的呢!

六、教學反思

本節課注重參與式教學,通過情境匯入,探究新知,反饋練習等學習方法的綜合運用,充分讓學生參與學習的整個過程,人人動手操作,極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自主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圓滿完成了數學任務,實現了教學目標。

國小數學倍的認識教案篇3

磨課心得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地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結合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從觀察生活中的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加深他們對角的認識。學生能熟練地掌握這部分內容將為學生進一步學習角的有關知識奠定基礎。對於學生來說,在認識角之前,已經具備了有關角的感性經驗。但是,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是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能力較低。這部分內容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接受起來較為困難。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設計了一些貼近學生生活的數學活動,讓孩子在實踐活動中經過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認識角,發現角。從而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角。

依據課標要求,確定瞭如下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讓學生結合生活情景認識角,建立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學會比較角的大小,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情感目標:創設生動活潑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興趣。

依據教學目標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能正確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圖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努力做到教法和學法的最優結合,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探索新知的過程。整節課將觀察、操作、演示、討論等方法有機地貫穿於教學各環節中,讓學生通過找一找、摸一摸、描一描、畫一畫等實踐活動加深體驗、掌握知識、形成技能。並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把靜態的課本材料變成動態的教學內容,通過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外在可見和內在不可見的角印在腦子裡,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認識角》(課本第62頁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讓學生結合生活情景認識角,建立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情感目標:創設生動活潑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讓學生初步地認識角。

2、教學難點:指導學生畫角。

教學準備

教具:多媒體課件、三角板、五角星。

學具:三角板。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師:出示五角星,提問:這是什麼?為什麼它叫五角星?它的角在哪裡?請你指一指。(師示範正確指法)

2、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仔細認一認這個新朋友:角。(板書課題:認識角)

?設計說明:課的引入從學生熟悉的圖形入手,抓住低年級學生好勝心及好奇心,這種方式很新穎、活潑,能很快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為後面的探索知識創設了很好的學習氛圍。】

二、聯絡生活,探索新知

(一)找角——直觀感知角。

1、找課件圖片中剪刀、鐘錶、紅領巾的角

師:這三幅圖形的角分別藏在哪裡?

2、找生活中的角

師:找一找身邊哪些物體上面有角呢?看誰有一雙會發現的眼睛。

學生自由發表意見說說自己見過的生活中的角(也可以找找教室裡的角)

師:哦,原來生活中有這麼多的角呢。

?設計意圖:採用不同的評價語言,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發現問題的興趣,進一步通過尋找生活中的角,經歷從生活中發現角,認識角的過程。】

(二)認識角

1、摸角並感知角。

師:剛才我們說三角板上有角,老師出示三角板,請學生找出三角板中的一個角,用手摸一摸(教師示範)。說說你的發現。

2、描角

師示範描角,你能不能試著描一描三角板最上面的這個角?

學生活動,教師指導,展示學生作品。

3、認識角各部分名稱。

師:我們就把這個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頂點。

師:我們把這兩條平平的、直直的線叫做角的兩條邊。

師:一起來看看,這些角都有幾個頂點和幾條邊?

小結: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

(三)畫角、介紹角的記法和讀法

1、師:你能在紙上畫你喜歡的角嗎?

請兩名學生到黑板,跟老師一起示範畫角,並標出它的頂點和邊。

師:下面老師再來畫一個角,看看老師是怎樣畫的。

師生共同總結畫角方法。

2、這兩個角中,你更喜歡誰呢?

師:為了便於區別這兩個角,我們還可以給它們取個名字。比如第一個角,我們可以在角的兩邊張口的地方,用一個小“)”線把兩條邊連起來,然後在它的後面寫上數字1。我們把這個角記作:∠1,讀作:角1。(教師板書)

師:請同學們給自己畫的角起個名字?然後把它記下來,讀一讀。

?設計說明:生活中學生對角有了初步的瞭解,但對角的幾何圖形的認識還是第一次。教學時教師利用多媒體動感演示,抓住角的本質屬性,從實物中抽象出角的圖形,使學生初步感知角的特點,再通過摸角、畫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角有一個頂點兩條直直的邊的特點。這樣,從直觀圖形到抽象概念,層次分明,過渡自然,學生容易接受,順利突出本節課重點。】

(四)練一練(課件)

師:好了,孩子們,現在我們已經認識了角,能不能和角成為好朋友,可就要看你接下來的表現了!

(1)辨角,用你火眼金睛找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為什麼?(課件顯示)

(3)在下面的圖中找出三個角,標一標。(課件顯示)

?設計說明:教師的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使學生的興趣大增,在學生對角建立起概念的前提下,讓學生做該練習,從而加深了學生對角的認識,增強分析、判斷能力。教師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合作探索、彙報交流,將學習主動權放給學生。而且通過引導學生動手操作,畫圖加深對圖形特徵的認識,,形成初步的角的表象概念,充分體現了國小低年級幾何教學的直觀性。並及時反饋,掌握學生學習情況】

四、總結評價內化延伸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設計說明:最後再次將總結放給學生,讓學生進行梳理、內化新知。】

國小數學倍的認識教案篇4

課例類別:部分探究

學習課目:數學

學習年段:國小一年級

學習時間: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學習目標:使學生能夠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等物體和圖形,能夠識別這幾種物體和圖形,初步理解相關概念的意義。

能力目標:

1、通過學生的觀察及操作,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操作實踐能力。

2、小組合作:搓、切、搭等,使學生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識和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通過數學活動,讓學生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情感目標:讓學生這樣自由捏橡皮泥並展示作品等練習設計,培養學生用數學知識進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創新的意識,對數學知識日益濃厚的興趣。

二、學習資源

1、多媒體動畫:故事內容為機器人(帶音樂)叮噹來到了小朋友們的中間,還給小朋友們帶來了一籃禮物,想知道有些什麼嗎?趕快開啟看看,你認識什麼,就跟組裡的小朋友說什麼,每人都說說。

2、各種物品的演示。

3、把“形狀相同的”放在一塊。

4、生活中的物品形狀、舉例項。

(1)冰箱、洗衣機、彩電、櫃子。

(2)鞋盒、肥皂盒、酸奶盒、易拉罐、筆筒、乒乓球、皮球。

三、學習實施方案

學習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教科書第32、33頁。

組織形式:小組合作討論。

學習流程:創設情景—討論探究—鞏固拓展—實際應用。

評價方法:目標評價、師生互評、小組討論評議。

教學重點:認識所學幾何圖形,並說它們的名稱。

教學難點:從生活中找出各種形狀的物品說名稱。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儀、形狀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生活用品及放置這些用品的用具,遮蓋這些用品的用具(布或紙)。

(2)學生每人準備一盒橡皮泥、積木一盒。

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

目標:從兒童喜愛的機器人叮噹如上入手,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數學與課本數學知識的密切聯絡。

過程:電腦出示動畫(見學習資源)

針對學生提出的生活中的 物品形狀,說說是怎樣分類的?

2、探究釋疑:

目標:讓學生 自主探究分類的方法。

過程:

(1)教師用電腦出示討論題:

a、說說你是怎樣分類的?

b、把你分的“形狀相同的”每一類物品告訴大家,你覺得它們分別長的是什麼樣子?

c、你是怎樣感覺到的?

(2)讓學生按以上步驟在小組中討論,教師巡視。

(3)交流:

探索的途徑:指幾生上臺演示他們是怎樣感知的,電腦再顯其過程(學習資源)。

(4)討論與小結:

a、說說在你身邊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這樣的?

b、電腦抽象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幾何圖形、名稱。

3、鞏固與拓展:

目標:利用電腦展示各種動態的練習使學生掌握認識所學幾何圖形,並培養學生的積極的創造情感和濃厚的興趣。

過程:

(1)課本中的題改編:看圖形,說名稱。

(2)數數製造叮噹分別用了多少個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學生可以獨立數,也可以自由組合數。

(3)搭學具:

活動:看看你們組的學具,並說說準備搭個什麼?然後拿出自己的積木,分工合作完成。

彙報:城堡、動物園、飛機、世貿大樓、航空的母艦……

(4)轉化:

其實,在我們生活中經常見的見到一些組合圖形。比如說棒棒糖吧,糖是球形、柄是圓柱形的。想想看,你能說出身邊有哪些是這樣的例子?

國小數學倍的認識教案篇5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技能

藉助生活中的具體物體,認識質量單位噸,感知1噸在生活中的應用。

(二)過程與方法

知道質量單位間的關係,1噸=1000千克,能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觀察、猜想、推理、歸納等數學活動,經歷噸的質量觀念的形成過程,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

二、目標分析

噸的認識是在學生認識了千克、克,而且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和計算能力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直觀形象的素材,聯絡生活實際幫助學生體會1噸的含義。噸是個比較抽象的質量單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的不多,往往不能直接感受,因此,教學中組織多樣的活動幫助學生體驗和感受1噸。多提供生活素材,引導學生運用各種推理方法去感知1噸有多重,加深1噸=1000千克的認識。教學質量單位噸和千克之間的換算位的換算,讓學生根據噸和千克之間的進率關係進行推理,展示學生思維過程,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建立噸的質量觀念,能熟練運用1噸=1000千克,正確進行噸和千克之間的單位換算。

教學難點:

建立噸的質量觀念。

四、教學準備

課件,10千克1袋的大米,學生自己準備的1桶水、1捆書等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知

小朋友們喜歡去動物園玩嗎?你們都喜歡什麼動物,來看看大家瞭解這些動物們有多重嗎?(課件出示以下動物圖片)

一隻鸚鵡大約重35()。

一隻小兔大約重3()。

一隻東北虎約重350()。

一頭大象約重5()。

鸚鵡、小兔、東北虎的體重為什麼選用克或千克作單位?說說你的想法。

這裡大象的體重選用“克”或“千克”作單位還合適嗎?

大象的質量要用“噸”來作單位。你們知道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用噸作單位呢?舉例說明。(課件出示相應圖片)。

(課件出示課本例7)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質量,通常用噸作單位,噸可用符號“t”來表示。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這個新的質量單位噸(板書:噸的認識)。

?設計意圖】藉助學生喜愛的熟悉的動物們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回憶已學過的質量單位克與千克。接下來在用千克表示比較重的物體質量是否合適時,引起學生已有認知的衝突,產生用新的質量單位來表示的需要,引出質量單位“噸”。

(二)活動體驗、建構新知

1.初步認識1噸有多重

(1)思考:1噸有多重?噸和千克有什麼關係?

(2)(出示課本圖片)引導學生觀察10袋大米,每袋重100千克,2袋重200千克……

10袋是1000千克,就是1噸。1噸=1000千克。

(3)(出示圖片)一隻北極熊約重500千克,兩隻北極熊約有()千克,也就是()噸。

?設計意圖】利用直觀形象的生活素材,幫助學生體會1噸的含義,使學生認識噸確實是一個比千克大得多的質量單位。

3.活動體驗1噸有多重

(1)共同體驗1噸的重量。

每小組準備10千克一袋的大米,每人抱一抱,感受10千克的重量,再合作感受20千克、30千克的重量,引導學生推算多少袋有1噸。(課件演示100袋是1噸)

(2)分組活動,感受1噸的重量。

①每小組可以準備一桶水、一捆書、一位同學體重等不同的物品。

②每位同學親自抱一抱、抬一抬、背一背。

③通過算一算、估一估得出多少同樣的物品質量是1噸。

④分組彙報結果。

(3)課本第32頁做一做第2題。

引導學生通過推算得出結論。例,兩頭奶牛是500千克+500千克=1000千克,也就是1噸。水泥2袋100千克,20袋1000千克,就是1噸。

?設計意圖】先由全班共同體驗,使學生親身感知1噸的重量,為後面的分組體驗起到引導和示範作用。接下來的分組體驗材料讓學生自主選擇日常熟悉的物品,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活動,讓學生經歷操作、推算、交流、想象等體驗過程,進一步強化對1噸的認識,形成1噸的質量觀念。

3.噸和千克的換算

(1)課件出示例8。

4噸=()千克3000千克=()噸

(2)學生獨立思考填空。

(3)組內交流後,彙報換算推理過程。

(4)完成課本第32頁做一做。

一隻大象重6000千克,也就是(6)噸。一輛卡車載質量5噸,也就是(5000)千克。

?設計意圖】噸和千克之間的單位換算與“千米和米”相同,難度不大,因此可以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

(三)加強練習、鞏固提高

(1)課本第34頁第1題。

這是一道連線題,通過練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質量單位千克、噸的感受。學生先獨立連線,再集體交流。

(2)課本第34頁第2題。

先讓學生獨立練習,再交流反饋,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3)課本第34頁第3題。

學生根據質量單位噸和千克之間的關係進行單位換算和簡單計算,明確在計算前要統一單位。

(4)課本第34頁第4題。

引導學生髮現“1000千克的機器,已經是1噸了,和它同車的機器質量不能超過1噸”。鼓勵學生髮表不同想法,在交流中理解解決問題的多樣化。

?設計意圖】通過多樣化的練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所學的質量單位噸和千克的換算和簡單計算的方法,進一步建立噸的質量觀念,並能在有關質量單位的實際生活中解決相應問題。

(四)歸納總結、拓展延伸

1.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你有什麼收穫?

2.課本第34頁第5題。

瞭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噸。如果每月少用1噸水,你認為能做到嗎?和爸爸媽媽商量一下,可以採用哪些節水方法?

?設計意圖】通過課堂學生總結,進一步回顧和反思本節課所學知識。運用噸的知識的數學實踐活動,將知識的獲取由課內延伸到課外,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國小數學倍的認識教案篇6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課本(試用)(浙教版)第五冊p1134135

教材分析:

根據教材的編排本節課是《角和直角》將為學生後繼學習《射線和角》做基礎。課本從紅領巾、書本和五角星等實物上的角抽出角的圖形,然後介紹角的各部分名稱。試一試通過對角的動態變化,讓學生形象的感知角的大小以及角的大小與兩邊的叉開程度有關。直角是特殊的角,生活和生產中常常用到直角的知識,認識直角又是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礎,所以教材安排用三角尺量直角和畫直角的內容,並將它作為本課時的重點。

教材處理:

經過對本節課的課堂教學實踐,我覺得這樣的安排一節課的時間遠遠不夠,因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有一個接受和理解的過程。所以我嘗試著想是否能夠將本節課分兩課時進行,第一課時為《角的初步認識》,第二課時為《直角的認識》。針對第一課時我制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感知角的大小與角的兩條邊張開大小有關。

2、使學生初步學會用尺畫角,用紙創造角,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3、通過組織學生經歷觀察、操作和實驗等實踐活動,在合作和交流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認識角以及各部分名稱

教學難點:初步感知角的大小和角的兩邊叉開程度有關

教學過程:

一、引入角,瞭解知識起點

1、小朋友,今天這節課我們會學什麼?

2、(這堂課要學習角)在生活中,你看到過、聽到過角嗎?

把你看到的、聽到的告訴大家,指指看角在哪裡?

3、拿出三角尺,指一指角,摸一摸,碰一碰有什麼感覺?

(尖尖的,有二條線組成┅┅)

4、學生試著畫角。

5、展示所畫的角並評價:你認為這些圖形是角嗎?(由學生分類,並說說理由)

(轉動畫的角)問是不是角?並說說理由(因為形狀沒有變)

(教師選出典型的角並畫在黑板上)

是不是角?這些角有什麼共同的特點?

二、教學角的各部分名稱

1、尖尖的一點給它起個名字?(引入頂點概念)直直的線叫什麼?(邊)

誰來說說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頂點有什麼特點?邊呢?(直直的)

2、閉上眼睛,把角記在腦中。

3、判斷,並說說理由。

()()()()()

三、畫角

1、看原先的角,說說有什麼想法?那怎樣畫角?

介紹畫角方法(師畫,先畫出尖尖的一點,再在這一點上畫兩條直直的線)標出頂點和邊。

2、生再次畫角(畫出兩個不同大小的角,並寫出頂點和邊)

四、創造角

1、用圓片。

①這上面有角嗎?你能想辦法創造出一個角嗎?

②合作操作,拿出圓片,以最快的速度創造出一個角,並說說用什麼方法創造了角,指出頂點和邊。

(折、剪、先畫再折,直接畫)

2、用長方形

①長方形有幾個角?

②如果剪上刀那角的個數會有什麼變化?

生說,併合作操作。

3、介紹剪法:

五、活動角,感知角大小

1、拉開一邊,另一邊也不動,形成一個角。

2、玩一玩,同桌各拉一個角,比一比誰大?

再拉,比一比誰的小?

3、想一想角是怎樣變大,變小的?(拉開變大,合攏變小)

六、總結:

1、鉛筆盒上有角嗎?

(有角,只不過為了安全才讓它的頂點變圓了)

2、三角尺的角,紅領巾的角,為什麼摸上去感覺不一樣?

(材料不同)

3、今天有什麼收穫?

設計意圖:

本節課的設計,我改變了知識呈現的方式,讓學生先說說自己認為的角並畫自己心中的角的樣子。注重從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出發來展開進行教學,最後抽象出角的特徵以及各部分名稱。判斷題中也注重角的邊的特點是直直的以及角的兩條邊可以是不一樣長的,在現實的三角尺上就可以找到原形,通過練習加深了學生的認識。然後的再次畫角以及創造角是學生對原有知識的飛躍。通過拉活動角讓學生感知角的大小和兩邊叉開程度有關,整個過程都讓學生自己去體會,而不是老師怎麼樣去教,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的主動性和興趣。最後通過對話讓學生知道生活中的角是可以有所改變的以及不同材料製作的角的感覺也會不一樣。這樣,就把所學的知識與生活聯絡,讓學生體會學有用的數學,數學的學習是有用的。

國小數學倍的認識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藉助生活中的具體物體,感知和了解噸的含義,通過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1噸的概念,培養用噸這個單位估計物體質量的能力。

2.知道並掌握1噸=1000千克,學會噸和千克之間的換算方法。

教學重點:

認識質量單位噸,知道1噸=1000千克,學會噸與千克之間的換算。

教學難點:

建立1噸的質量概念,形成印象。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1.提問:我們已經學過哪些質量單位?(克、千克)它們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師板書:1千克=1000克

2.談話:同學們,課前老師請大家去觀察和了解貨車的載重量,誰願意把你瞭解到的資訊與大家交流?

課件出示教材第22頁圖片,提問:老師也蒐集了一些這樣的圖片,碼頭上這些集裝箱,火車皮所運送的都是很重的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什麼作單位呢?(噸)明確:噸可以用字母t表示。

指出:計量大宗物品的質量,通常不用千克作單位。今天我們就一塊學習另一個比千克還大的質量單位噸。

二、交流共享

1.直觀感知,初步認識噸。

(1)課件出示一袋100千克的大米。

談話:一袋大米重100千克。你平常見過這樣的一袋大米嗎?提過它嗎?提過的說說感受。

學生回答,交流感受。

課件演示,一袋袋地出示,學生跟著100千克、200千克地數,貼滿10張。提問:每袋100千克,10袋多少千克?(板書:1000千克)

指出:1000千克就是1噸,即:1噸=1000千克。(板書:1噸=1000千克)

2.結合實際,進一步認識噸。

(1)師:課前我們測量了自己的體重,你的體重是多少?(指名回答)

教師請體重大約是25千克的同學站起來。

談話:三年級的國小生大約重25千克,4個學生的體重約是100千克。

引導學生想象:如果把這4個學生都壓在你身上,感覺怎麼樣?100千克重不重?想象一下,如果把40個學生全都疊在你身上,會怎樣?1000千克重不重?

提問:估算一下,小組裡所有同學的體重大約有多少千克?全班同學的體重呢?全班同學的體重相加,有1噸嗎?

學生進行估算,並彙報。

(2)實物出示裝有10千克水的水桶,指名上來掂一掂。

提問:覺得重嗎?這是10千克的水,10桶這樣的水是100千克,多少桶這樣的水是1噸?

(3)小結:稱比較重的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噸作單位。

三、反饋完善

1.完成教材第22頁想想做做第1題。

指導學生看圖,讓學生說說圖中每種物體重1噸,各有多少?

總結匯報:一頭牛重500千克,有2頭牛剛好是1噸;一袋水泥重50千克,20袋水泥重1噸;一頭豬重100千克,10頭豬重1噸;一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1噸。

2.完成教材第22頁想想做做第4題。

學生獨立完成噸與千克的單位換算,交流時,說說自己思考的過程。

3.完成教材第22頁想想做做第6題。

出示情境圖,讓學生觀察,並說說從圖中得到哪些資訊。

提問:能用什麼方法來計算?

學生完成後,展示學生的不同解法。

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還有哪些疑問?

國小數學倍的認識教案篇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生經歷從實際生活中抽象出百分數的過程,體會引入百分數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數的意義,會正確讀寫百分數。

2.過程與方法:通過探究、觀察、比較、歸納等學習方法,理解分數與百分數的聯絡與區別。

3.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生感悟數學與日常生活是密切相關教學的,並適時地滲透思想教育。重難點:

重點:藉助生活經驗,通過生活例項來理解百分數的意義,掌握它的讀法和寫法,從而突出重點。

難點:結合生活實際理解百分數的意義。

課前準備:

師:多媒體課件、橡皮筋

生:蒐集生活中的百分數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生成問題師:由魔術你會想到誰?

生:劉謙。

介紹劉謙資料呈現:天才=99%的汗水+1%的靈感關於百分數你想了解哪些知識?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看籃球比賽嗎?說到籃球就會讓我們想到一個人,你們知道是誰嗎?除了姚明,我國優秀的籃球運動員還有哪些?前不久,他們進行了一次比賽,你們猜誰會贏?

1:出示表格

師:請看資料,姚明投中了22個,易建聯投中了43個。現在你們覺得姚明和易建聯,誰投籃球更準?為什麼?(不知道投球次數)

2:電腦繼續呈現:

師:事實上,姚明投了25次,投中22次,易建聯投了50次,投中43次,現在能不能比較姚明和易建聯,誰投籃球更準?

3:兩個人的比賽不過癮,還有一位籃球高手王治郅也參加了他們的比賽。誰把王治郅的比賽成績讀一讀。

師:同學們,現在我們有了投球次數,又有了投中次數,那能不能比較這三個人投球的最準?怎麼比較呢?

師:易建聯、姚明、王治郅,誰投的比率最高,誰投中的比率最低,能一眼看出來嗎?(不能)怎麼辦?(通分)要通分必須找公分母,公分母是多少?(100)我們把他們都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數。

現在你能一眼看出他們中,誰投中的比率最高?誰投中的比率最低?

標籤:教案 國小 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