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認識船的教案推薦7篇

有了教案可以幫助教師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果,通過認真準備好教案,我們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資訊獲取和處理能力,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認識船的教案推薦7篇,感謝您的參閱。

認識船的教案推薦7篇

認識船的教案篇1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p7-8千米的認識。

二、教學準備

課前讓學生走走100米的一段路,感受100米的路有多長,同桌準備一根米尺與課件。

三、教學目標與策略選擇

1、目標確定

(1)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認識這一長度單位,並通過操作、推想、交流等活動感知1千米有多長,初步建立1千米的觀念。

(2)知道1千米=1000米,並能進行簡單的化聚。

(3)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認識千米,讓學生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在與同伴交流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愉悅心情。

2、教學策略選擇

(1)讓學生成為建構新知的主人

數學教學過程是學生對有關的數學學習內容進行探索、實踐與學習的過程。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教師只是通過引導、組織及與學生的互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建構新知時,要以學生為主,讓他們去親自體驗。本節課我主要通過以下環節突破重點:第一,回憶活動,建立表象。課前讓學生通過“走一走100米”、“扣一扣時間”、“數一數步數”等活動,建立學生對100米的表象,從而讓學生推出:10個100米是1千米,在100米的路上來回5次是1千米,大約走15分鐘是1千米......第二,學生描述1千米的長度。學生對千米的初步認識後,我放手讓學生利用身邊的資料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討論,留給學生充分的學習時間和廣闊的學習空間,讓學生自己學習。

(2)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新課標強調與現實生活的聯絡,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和學生心理特點,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感性材料,在課堂上創設學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抽象概念。例如在教學“千米的認識”時,我就錄製一段錄影放給學生觀看,就可以告訴學生,我們剛才走了1千米。運用媒體教學一方面學生親身體會到1千米到底有多遠,把一個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另一方面,學生觀看時,每看到一處自己熟悉的事物,就指著說:這就是“什麼”。學生情緒高漲,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這些資訊的來源於學生的生活和社會生產實際,拉近了學生與千米的距離,從而也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標,使學生體會到原來千米就在我們身邊,原來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四、教學流程設計及意圖

教學流程

設計意圖

一、情境匯入(課件出示一些路程指示牌)

平陽瑞安

50千米38千米

樂清靈昆

45千米20千米

師:小朋友見過這些牌子嗎?你能看明白指示牌的意思嗎?

師: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長度單位,生活中以千米作長度單位是很常見的,1千米有多長呢?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千米。(板書課題)

二、建立模型

(一)初步感知1000米的長度

師:昨天我們一起測量了從百里路國小的校門口到麗都美容院剛好是100米的路程,同學們分小組走了走這100米的路程

(課件出示圖片,引起回憶後交流)

彙報交流:

師:小朋友走100米大約用了多少時間?走100米大約用了多少步?

師:從校門口到麗都美容院是100米,1000米里面有幾個這樣的100米呢?(板書:10個100米)

師:根據這100米的路程,你還可以怎樣描述1000米的長度?(一般學生會從來回次數、所需的時間和總的步數來回答)

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事物引入,增強了數學知識的現實感和親切感,課伊始就吸引學生的目光,為學習新知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矗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的材料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相聯絡時,才能激發學生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興趣,數學才是有生命力的。教師找準了教學內容與學生知識經驗的“切合點”,在學生建立

100米長度的表象基礎上感知1千米的長度,在真實的生活體驗中引領學生建立數學模型。

?備芽若學生提出同學間所需時間和總的步數相差較大,可以讓學生討論為什麼會有相差,然後得出全班的大約值。

(二)介紹1千米=1000米

1000米用“千米”做單位,可以寫作1千米。

板書:1千米=1000米

(三)進一步感知1千米的長度

師:我們用10個100米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走1千米大約用15分鐘的時間,走1千米大約用了20xx步等分式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同學們能不能觀察、測量自己身邊的物體長度,再來推想1千米有多少個這樣的物體?用你自己的方式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

1、觀察、測量後與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彙報

(四)強化感知1千米的長度

課件出示學校周邊的地圖:從學校向右走,從校門口-麻行僧街-大榕樹-百里東路-市二醫大約1千米。從學校向左走,從校門口-一百超市--江心碼頭-江濱西路-郭公山-勤奮

水閘-現代概念大約1千米

師:其中第2條路是老師每天回家的必經之路,老師騎摩托車以每小時40千米的速度從學校出發到現代概念大約用了1分30秒,現在就讓我們一起隨著鏡頭來感受一下(課件播放錄象)。

三、千米和米的換算

(一)教學換算

師:千米除了表示比較遠的路程以外,它還可以用來表示河的長度、橋的長度、水的深度、山的高度,以及描述速度等......(邊說課件邊出示圖片)

師:火箭的速度大約是每秒4千米,也就是多少米?

板書:4千米=()米(讓學生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師:雅魯藏布大峽谷水深約達5000米、南京長江大橋的長約6000米,能把它們成用千米作單位的嗎?

板書:5000米=()千米6000米=()千米

(同桌互說想法,然後全班交流)

(二)練習:

1、9000米=()千米800米+200米=()千米

4千米=()米3千米-1000米=(米

2、把每小時行的路程與合適的交通工具連一連。(略)

(三)解釋與拓展

課件出示高速公路的指路標誌,限速標誌,汽車、摩托車上的速度表等讓學生能說說指路標誌、限速標誌的意思。

四、總結評價

師: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讓你感到最深刻的地方在哪?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五、家庭作業

與同伴在家的附近或學校附近走1千米的路程,體驗1千米有多遠。

此環節的設計讓學生通過多方位、多角度的材料感知建立1千米的豐富表象,學生舉例身邊的事物並用具體的資料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給學生提供操作、交流與想象的時間和空間,在提供學習資料的基礎上現場生成學習材料,在交流中進一步感受1千米的具體長度,在頭腦中比較清晰的建立1千米長度的“模型”,培養了學生的數感。

在學生具有大量的感性基礎和豐富的表象積累上,以直觀、動態的錄象播放讓學生感知摩托車行駛1千米路程,用另一種的方式感知和感受1千米,強化了對1千米有多長的感受性。

此環節的設計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聯絡生活提供豐富學習材料作為數學教學的活教材,使數學不顯得枯燥而是充滿真實感和親切感,感受數學與生活密切的聯絡,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

四、教學片段實錄

片段一:初步感知1000米的長度

師:昨天我們一起測量了從百里路國小的校門口到麗都美容院剛好是100米的路程,同學們分小組走了走這100米的路程

(課件出示圖片,引起回憶後交流)

彙報交流:

師:小朋友走100米大約用了多少時間?(大約用了1分30秒)走100米大約用了多少步?(大約走了200步)

師:從校門口到麗都美容院是100米,1000米里面有幾個這樣的100米呢?(板書:10個100米)

師:根據這100米的路程,你還可以這樣描述1000米的長度?

生:從美容院回到校門口一個來回是200米,1000米里面有5個來回.

生:走100米大約用了1分30秒,按這樣計算,走1000米大約需要15分鐘。

生:走100米大約用200步,走1000米大約需要走20xx步

......

片段二:進一步感知1千米的長度

師:我們用10個100米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走1千米大約用15分鐘的時間,走1千米大約用了600步等分式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同學們能不能觀察、測量自己身邊的物體長度,再來推想1千米有多少個這樣的物體?用你自己的方式來描述1千米的長度。

(1)觀察、測量後與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彙報:

生1:教室的2塊地磚的長度大約是1米,20xx塊這樣地磚的長度約是1千米。

生2:一根米尺長1米,1000根米尺連線起來就是1千米。

生3:教室門高約2米,500個門疊起來的高度約是1千米,快沖天了!

生4:一張課桌的長約1米,1000張課桌連起來約1千米

生5:一個同學把兩臂張開伸直大約是1米,1000個同學手拉手大約是1千米。

生6:教室的黑板長約4米,250個黑板連起來大約是1千米。

生7:學校操場跑一圈是200米,跑5圈是1千米。

生8:體育中心泳池的泳道長是50米,遊10個來回就是1千米。

認識船的教案篇2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並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圖上的方向,並能繪製示意圖。

2.在合作、交流的活動中,培養學生辨別方向的意識,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3.在辨認方向的過程中,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

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三、教學難點

區分圖上方向與實際方向。

四、教學具準備

“東、南、西、北”四個字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出示天安門廣場主題圖及示意圖。

同學們,你們知道圖上畫的是什麼地方嗎?誰願意來當小導遊,向大家介紹一下天安門廣場周圍的著名建築物?

(學生描述天安門廣場周圍的景物。)

聽完他們的描述,你有什麼感想?如果我們要組織一次“天安門廣場一日遊”的活動,約定在廣場的右側集合,你知道具體的集合地點在哪裡嗎?

(學生有的說是天安門城樓,有的說是人民大會堂,有的說是正陽門,還有的說是國家博物館……)

2.明確學習內容。

為什麼大家理解的“右側”位置各不同?怎樣才能不出現這種誤會?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位置與方向》。

板書課題:《位置與方向》

(二)初步感知東南西北

1.尋找生活中的東、南、西、北。

在日常生活中描述位置,我們通常會用到“東、南、西、北”這四個方位詞。怎樣找到這四個方向呢?

生: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生:太陽東昇西落。……

同學們說的都很好,但又有所區別。坐在教室中,我們能說“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嗎?為什麼?

“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是指一般地圖上的方向。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利用一些生活常識來辨認方向。就像第二位同學說的,太陽東昇西落,我們可以通過太陽來辨認方向。下面老師教大家一首《方向歌》

?電腦演示】方向歌

早晨起來面向太陽,

前面是東後面是西,

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東南西北分清方向,分清方向!

再來看看書上小明和小精靈是怎麼找方向的?動畫:“東南西北”

2.明確教室中的四個方向。

有誰注意觀察了,每天早上太陽是在教室的什麼方向升起來的?你知道這是什麼方向嗎?利用剛剛學過的方向歌,你能找到其他的四個方向嗎?

面向東,背對著是西,伸開雙臂左手指北,右手指南

(教師隨著學生說出方向,貼上東、西、北、南四個字。)

3.遊戲鞏固四個方向的位置關係。

(1)教師統一口令,學生指方向。

提問:從剛才同學們指的方向來看,你們都發現了什麼規律?

生:東對著西,南對著北

小結:同學們觀察的非常好,東和西相對,南和北相對。

板書:東←→西南←→北

(2)下面請2名同學到講臺前演示給大家看一下(教師統一口令)

2名學生先相對站立指同一方向;再有一名同學變化方向指同一方向

提問:從剛才2名同學所指的方向來看,你們能得出什麼結論?

生:不管面對的方向怎麼變,他們所指的方向相同.

小結:同學們總結的很好,無論人的位置和麵對的方向如何變動,他們所指的方向相同,也就是說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永遠不變。

(3)你能根據我們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說出你和周圍同學所在位置的關係嗎?

生1:我在xx同學的南邊,在xx同學的北邊,

在xx同學的西邊,在xx同學的東邊。

生2:xx同學在我的.南邊,xx同在我的北邊,

xx同學在我的東邊,xx同學在我的西邊。

生3:我的南邊是xx同學,我的北邊是xx同學,

我的東邊是xx同,我的西邊是xx同學。

提問:為什麼在描述所在的位置時,針對同一名同學有不同的說法呢?

小結:因為在你們的描述中,你們所選的參照物不同,所以就有了不同的說法。參照物就是指以誰為依據,來進行對比的物體。

(三)認識地圖上的東、南、西、北

1.在我們的校園裡,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各有什麼建築?

2.把這四個建築物“擺”在桌面上,使別人能看出這四個建築分別在校園的什麼方向,可以怎麼擺?

展示不同擺法,並介紹為什麼這樣擺。

3.說明:雖然擺的都有道理,但在彙報的過程中,有沒有你們感到比較麻煩的地方?怎樣就能解決這個麻煩?你有什麼好主意?誰知道地圖上是怎麼規定的?(視訊:一般地圖上的方向)

4.重新繪製校園示意圖

(四)鞏固練習

1.看一看這位同學的家是怎樣佈置的?(視訊:一名同學佈置家庭的視訊)說說你的房間是怎樣佈置的。

2.繪製自己的房間示意圖。

3.完成書上練習(視訊:中國五座名山視訊並配音)

圖上是我國的五座名山,合稱“五嶽”。它們分別是中嶽嵩山、東嶽泰山、()嶽衡山、()嶽華山、()嶽恆山。

(五)總結

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認識船的教案篇3

【活動目的】

1、通過觀察及幼兒自身的嘗試活動來認識時鐘,初步瞭解時針、分針之間的關係,掌握整點、半點並知道其規律,結合日常生活理解時鐘的用途。

2、培養觀察力、思維力、動手能力及大膽嘗試精神。

3、教育幼兒每天準時來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4、培養愛科學的意識和激發幼兒熱愛勞動人民的情感。

【活動準備】

1、創設"鐘錶展覽館"的教學環境。

2、人手一隻可以撥動的小時鐘。

3、反映幼兒一日生活內容的圖片(起床、上學、午飯、午睡等),時鐘演變過程圖片。

4、可以用來自制鐘面的有關材料(如長短針、1~12的數字、各種形狀和造型的硬板紙或吹塑紙若干)。

【活動過程】

一、創設嘗試情境,激發幼兒嘗試慾望邊聽"在鐘錶店"裡的音樂,邊把幼兒帶進"鐘錶展覽館",引導幼兒欣賞各種各樣的鐘表,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師:請小朋友仔細看看、找找、比比這些鐘錶有什麼地方是相同的?再想想,工人叔叔和阿姨為什麼要設計、製造這些鐘錶?

二、觀察活動通過觀察活動比較鐘錶上時針、分針的不同,認識12個數字以及數字的排列位置。

提問:

1、每隻鐘面上都有什麼?(出示3只不同形狀的時鐘,幼兒找出鐘面上都有兩根針和1~12的數字)

2、比比看,兩根針什麼地方不一樣?(長短、粗細之分)它們的名稱叫什麼?(瞭解時針、分針的名稱)3、鐘面上的數字排列位置是怎樣的?(認識典型的幾個數字位置12、9、3、6)三、幼兒第一次嘗試活動讓幼兒理解並掌握分針、時針與數字的關係(幼兒人手一隻時鐘)提問:1。請小朋友看一看鐘面上時針和分針都指在哪一個數字上?(12上)

2、請小朋友把時針從12撥到1上,看一看分針有什麼變化?(分針從12走一圈又回到12)

3、小朋友自己撥鍾試一試,然後把你的發現告訴大家。

4、得出結論:當時針走一個數字(一格),分針就要走12個數字(一圈),這就是一小時。

四、認識整點、半點,尋找和發現它們之間的規律。建立正確概念

1、教師操作演示:一隻鍾兩根針都指在12上;一隻鍾時針撥到1上,分針撥到12上;另一隻鍾時針撥到12和l的中間,分針撥到6上。

2、提問:

①三隻鐘有什麼地方不一樣?它們分別代表幾點鐘?

②整點時,分針總是指在哪裡?半點時,分針指在哪裡?

③想一想,2點整時,時針應在哪個數字上,分針應在哪個數字上?1點半時,時針指在哪裡?分針應在哪個數字上?

3、老師歸納:整點時,時針指在一個數字上,分針總是指在12上;半點時,時針指在兩個數字的中間,分針指在6上。

4、小朋友第二次嘗試練習:

①按老師的要求撥整點、半點;

②結合日常生活圖片撥出整點、半點,小組中的幼兒互相檢查準確與否,並說一說時針、分針指向的數字。

五、教師總結時鐘的有關知識內容

六、幫助幼兒理解時鐘的功能,重點說明時鐘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1、提問:小朋友,你們家裡有鍾嗎?你還在什麼地方看見過鍾?為什麼那麼多的地方都要用到鍾呢?(啟發幼兒結合生活經驗或看圖片來說出鐘的用途)

2、教師歸納:時鐘和手錶都是計時工具,它可以告訴人們,現在是什麼時間了,應該幹什麼事情了;它可以幫助人們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鍾是人類的好朋友。

小朋友認識了鍾,可以按時起床,按時上幼兒園。老師可以根據鐘上的時間按時上課,按時做遊戲,按時讓小朋友吃午飯,鐘的用處可大啦。

七、出示時鐘演變過程的圖片,讓幼兒簡單瞭解從古到今計時器的變化,激發幼兒嘗試探索知識的興趣師:古時候沒有鍾,人們用沙漏、日晷、滴水的方法來計時。日晷在常州的天寧寺就有,小朋友可去看看。隨著科學的發展,聰明的叔叔阿姨設計、製造了各種各樣的鐘和表(鬧鐘、石英鐘、音樂鍾、工藝鍾、手錶、懷錶),給人類生活帶來方便,還可以美化人們的生活。小朋友,你們現在好好學習,長大後也來發明創造出更多更美的鐘和表,好嗎?

延伸活動:

提供製作鐘的材料,鼓勵幼兒製作時鐘模型。

教學反思:

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讓幼兒在遊戲中學習,能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以遊戲作引導,以掌握概念為目標,以幼兒操作為手段,讓幼兒從感知入手,使操作精,在動手和觀察過程中認識時鐘的結構,執行規律和整點,同時又滲透了時間觀念教育,將原本枯燥的教學活動變為趣味盎然的活動。幼兒在感性經驗的支撐下建立起鐘錶面的直觀模型,符合孩子的思維特點,提高了孩子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而以比賽的形式進行,又充分調動了幼兒的競爭意識。同時更好地激發了幼兒學習看時鐘及關注時間的興趣。美中不足的是有小部分幼兒在學習由時針、分針賽跑,引導幼兒感知時針、分針的運轉規律這個環節時剛開始時有點不理時針和分針的關係,還有的幼兒是理解之後卻不能用語言來表述。我相信下次再上這節課,我會更加註重一些小細節,讓整個課程活動更加活躍,效果更好。

認識船的教案篇4

第四單元課時備課教案

課題 乘法的初步認識 授課人 李濤 時間

1、教學目標:使學生初步體會乘法的含義;認識乘號,會寫、會讀乘法算式。

2、教學重點、難點:知道的乘法的含義,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讀寫法

3、教具、學具準備:44頁遊樂場情景放大圖,乘法算式卡片,每個學生準備20-30根小棒。

4.教學過程:

步驟師生活動修改意見

1、口算

30+50 70-30 40+6 78-8 20+45 4+3+2 2+2+2 3+3+3+3

2. 2+2+2 4+3+2 3+3+3有幾個加數?加數相同?

2.準備

出示情景圖。

讓學生觀察畫面,提出問題。教師出示遊樂場情景圖,提出小朋友到公園見過哪些活動?引導學生把注意力放在畫面上,啟發引導:這列火車上坐了多少人呢?

學生自由發言,提出問題。

算一算:小火車上坐了多少人?過山車上坐了多少人?5個觀纜車吊廂裡有多少人?

交流計算方法和結果。

然後讓學生用小棒擺圖形,想擺什麼,就擺什麼。擺好後,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說一說自己擺的是什麼圖形,用了多少根小棒,把算式寫出來。讓各組把每個加數相同的等式寫在紙上。讓學生通過觀察等式,找出他們的共同特點:每個等式中的加數都相同。

說明:算幾個同數相加,除了用加法外,還可以用別的方法:乘

步驟師生活動修改意見

解決問題。

3.新課

擺圖形遊戲。

交流。

學習乘法。

嘗試。

4.練習

5.總結法。

舉例:3+3+3+3+3+3=18

6×3=18

告訴學生乘號的寫法,把乘法算式寫完整,告訴學生,按照從左到右的順序讀乘法算式,6×3=18讀作“六乘三等於十八”,同時讓學生知道算式也可以先寫加數3,寫作:3×6=18

讓學生嘗試將加法算式寫成乘法算式。

交流

練習、總結。

教學反思

認識船的教案篇5

活動目標

1.認識橢圓形,掌握橢圓形的特點,學習正確區別橢圓形和圓形。

2.引發幼兒學習圖形的興趣,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判斷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1.課件-圖片:機器人(圖形小書)

2.尺子,圓形、橢圓形卡片人手一套。

幼兒園課件

活動過程

一、匯入

課件-圖片:機器人(圖形小書)

1.教師引導幼兒觀察圖形,激發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2.這個機器人是由哪些圖形組成的?

(幼兒觀察後說出各種圖形)

二、展

1.機器人的頭和腳都是圓的,仔細看看這兩種圓一樣嗎?哪裡不一樣?

2.幼兒操作比較討論找出橢圓形的特徵

引導幼兒自己來測量比較一下,看看有沒有什麼新的發現。

3.指導幼兒用尺子進行操作測量橢圓形和圓形卡片

小結:圓形邊上任意一點到圓心的距離是相等的。橢圓形從圓心到邊上的距離是不同的,從而知道圓形是圓圓的圓,橢圓形是長長的圓。

4.尋找生活中的橢圓形物體

(1)我們認識了橢圓形,知道了橢圓形的特徵,現在我們來找一找在我們的周圍,哪些東西是橢圓形的?

(2)用小手摸一摸橢圓形的邊緣,感知一下橢圓形的形狀,然後把橢圓形的東西放到前面的橢圓形的.筐子裡吧!

(3)教師組織幼兒檢查橢圓形的筐子裡的物品是否正確,並進行總結。

5.經驗講述:我所見的橢圓形。

問題:小朋友,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許多橢圓形的東西,請你仔細想一想你還見到過哪些橢圓形的東西?

組織幼兒相互講講自己見到過的橢圓形的物體。

三、結束

1.啟發幼兒用圓形或橢圓形卡片拼出各種圖案,講講都有哪些圖形組成的。

2.指導幼兒將橢圓形的卡片送到橢圓形的集合中,圓形的卡片送到圓形集合之中。

認識船的教案篇6

設計意圖: 水是生物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質,孩子對水則懷有及其濃厚的興趣和特殊的感情,每次盥洗活動都是孩子們最快樂的時候之一。我們緊緊抓住幼兒愛水,愛玩水這一特點,設計了一系列由淺入深和認識水的活動,把孩子們無意識的戲水引導成一個個生動有趣的認識探索過程,提高了了幼兒的認識,鍛鍊了他們的能力。

目標: 1、通過各種感官對比感知,認識水是無色、無味、透明的物理特性和水能溶解特定物質(糖、鹽等)的化學特性

2、瞭解水的用途,知道節約用水

3、提高幼兒的感知能力,培養幼兒對周圍生活的關注

準備: 1、每桌一杯清水,一杯牛奶,一杯醋

2、小勺子,吸管,溫開水,鹽、白砂糖3、彩色塑料物件,石頭,洗衣粉

活動一:認識水是無色,無味,透明的

過程: (一)引導活動,猜謎語,激發幼兒的興趣">

(二)基本活動

1、水是沒有顏色的出示一杯牛奶和一杯水,讓幼兒比較,說出:牛奶是什麼顏色的?水呢?

2、水是沒有氣味的出示一杯醋和一杯水,幼兒聞一聞醋,再聞一聞水,說說水有沒有氣味

3、水是沒有味道的幼兒嚐嚐甜牛奶,嚐嚐醋,嚐嚐水,比較:水有沒有味道?

4、水是透明的在牛奶杯中和水中各放一塊顏色鮮豔的糖,對比觀察:為什麼牛奶中的糖塊看不見?水中的看得見?

5、小結:水是無色,無味而且透明的

活動二: 過程: (一)引導活動

1、出示兩杯開水,一杯放了糖,一杯沒有放糖,問:這兩杯水一樣嗎?看上去一樣,喝一喝呢?

2、請個別的小朋友嚐嚐

3、問:為什麼這杯水會是甜的?

(二)基本活動

1、引導幼兒對比觀察糖和水的顏色味道,分別是白與無色,甜與無味

2、將白糖放進水裡輕輕攪動,慢慢的,糖不見了,白糖到哪裡去了?

3、用吸管吸一口水,看看味道怎麼樣?

4、再用鹽做一次實驗

5、小結:水能溶解糖和鹽

(三)鞏固活動

1、討論還有哪些東西可以溶解在水裡?

2、讓幼兒把老師提供的石頭,彩色塑料物件,洗衣粉等東西放在水裡,過一會兒或攪動一下,看看哪些東西不見了?它們都到哪裡去了呢?

3、提醒幼兒回家繼續做類似的實驗

活動三:討論水有什麼用途呢?小朋友應該怎樣節約用水?

認識船的教案篇7

活動目標:

1.瞭解麥子的生活過程,認識小麥食品。

2.簡單瞭解幾種麥稈工藝品。

3.感知農民勞動的辛苦,知道愛惜糧食。

活動準備:

1.《小麥的生長過程》課件,麥稈工藝品。

2.成熟的一麥一捆,麥粒許多

3.麥粉制食品多種,面板,發酵好的麵糰。

活動過程:

一:匯入:謎語匯入:

1.師:寶貝們,你們猜過謎語嗎?今天老師和你們一起猜謎語,好嗎?

秋天撒下粒粒種,冬天苗兒雪裡藏,

春天返青節節長,夏天成熟翻金浪。

2.師引導幼兒猜出謎語.

二:出示實物,介紹小麥:

1.師:引導幼兒瞭解小麥的特徵和組成部分:根、莖、葉的形狀。

①小麥的外形是什麼樣的?(長長的,細細的)

②小麥的根是什麼樣的?(鬚根)

③小麥的莖是什麼形狀的?(莖也叫麥秸,它一節一節的,空心的,摸起來很光滑)

④小麥的葉是什麼形狀的?(細長的)

⑤莖的頂端長的什麼?(長著麥穗,有針一樣的麥芒)

2.讓幼兒瞭解小麥從播種到豐收的整個過程。

①利用課件講解:

(這是小麥種子,秋天的時候,農民伯伯把小麥種種在地裡。小麥種發芽長出幼苗,冬天來了,雪下得很大,小麥藏在雪裡睡了整整一個冬天。春天來了,天氣變暖了,小麥長得綠油油的,慢慢長大拔節,再慢慢地抽穗。到了夏天,小麥慢慢地變黃了,成熟了,農民伯伯開始收割。)

播種→麥苗→拔節→抽穗→成熟→收割

②幼兒動手操作小麥從播種到豐收的整個過程課件,鞏固小麥的生長過程。

1 2 3 4 5

播 麥 拔 抽 成

種 苗 節 穗 熟

③農民伯伯種下種子以後還要做的動作:

澆水→施肥→鋤草→打農藥→收割

④觀察圖片;

(1)告訴幼兒從前的時候科技不發達,農民是用鐮刀割小麥,然後攤在馬路上,把麥粒從麥秸上脫下來。

(2)放收割機割麥的畫面,告訴幼兒現在科技發達了,人民用收割機割麥子,方便快捷。

三.出示各種麥製品,瞭解麥子的用途

師:農民伯伯收下的小麥都去哪裡了?(淘洗,晒乾,去小麥加工廠把麥粒磨成麵粉,然後製作各種食品)

1.出示各種麥粉製品,引導幼兒瞭解這些都是麥粉做的。(饅頭、方便麵、包子、煎餅、各種點心)

2.大家一起嚐嚐各種小麥食品。

3.出示圖片及麥稈工藝品單瞭解幾種麥子麥稈工藝品。

4.幼兒動手操作製作各種小麵食:如小面頭,小花捲,小包子等,並把各種製作好的各種麵食作品收集起來,等下課後送至伙房蒸熟,和其他班的小朋友分享。

四:在《憫農》的古詩中,告訴幼兒體會農民伯伯勞動的辛苦,萌發讓幼兒愛惜糧食的感情,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養成不剩飯,不掉飯粒,不挑食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