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認識的動物教案6篇

通過編寫教案,我們可以有計劃地安排教學活動和任務,使教學更加有針對性,教案是教師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可以幫助教師有條不紊地組織和安排教學內容,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認識的動物教案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認識的動物教案6篇

認識的動物教案篇1

活動目標:

1. 在猜猜找找遊戲中,尋找和發現動物皮毛花紋的不同。

2. 進一步感知動物的外形特徵。

活動準備:

ppt、動物圖片、森林佈景

活動過程:

一、 說說講講,森林裡的小動物

1.活動匯入:去森林裡找小動物

今天,老師要帶你們去大森林裡找動物朋友,想去嗎?森林裡都會有些什麼小動物呢?森林裡有這麼多的小動物,可是他們都躲起來啦,我們一起去把他們找出來吧!

二、 拼拼玩玩,動物的花花衣

1.吹開樹葉,找出動物拼圖(黑白花紋動物:奶牛,斑點狗,斑馬)

2.拼圖遊戲

提問:這三個動物朋友身上的花紋都是什麼顏色的?那花紋一樣嗎?哪裡不一樣?

小結:小朋友真厲害,在樹葉裡找到奶牛、斑馬和斑點狗,這些動物身上的顏色一樣,都有黑白花紋,但是形狀不一樣,奶牛身上的是一塊一塊的,斑馬是一條一條的,小狗身上是小圓點。

3.翻轉拼圖,發現相似花紋但顏色不同的動物。(老虎,豹子,長頸鹿)小結:原來,有些動物花紋形狀一樣,但是換了顏色就成了另外一種動物了,真有趣。

三、 看看找找,黑夜裡找動物

1. 在製作好的場景黑夜中找小動物:只出現動物的輪廓或是一個部分,用白色線條勾勒。仔細找找呀,你們找到小動物了嗎?你找到誰了呀?

2. 出示寶貝卡:我這裡有個寶貝,這個寶貝能夠很快地幫助你找到小動物。

小結:今天在森林裡我們找到了許許多多的小動物,每個動物都長得不一樣,都有自己的特點。

認識的動物教案篇2

活動目標:

1、認識幾種小動物,掌握相應的名詞及和幾種小動物動作有關的動詞。

2、通過比較不同動物的大小,培養幼兒的比較能力和觀察能力。

3、學說完整的語句綠色的草地長長的鼻子。

活動準備:

背景圖片一幅,新增圖片(大象、皮球、螞蟻)按故事內容設制。

活動過程:

1、老師出示背景圖;“這個地方真漂亮呀,小朋友你們看,誰來了?”出示大象,開始講故事。老師邊操作教具、邊有表情的把故事講一遍。

2、老師根據故事內容提問:誰來到了一片綠色的草地上?(一隻大象)。“撲——”,大象用什麼噴出了紅皮球?(長長的鼻子)。紅皮球飛呀飛落在哪裡了?(山坡上),紅皮球滾呀、滾呀!碰見了誰?(小刺蝟)紅皮球掉在哪裡了?(水裡),看見誰在水裡?(螞蟻)。小螞蟻得救了嗎?(得救了),他怎麼做的?(爬上了紅皮球)。誰把皮球勾上來了?(大象)。

3、引導幼兒比較大小:看看圖中誰比誰大?(大象比紅皮球大,紅皮球比螞蟻大)。誰最大?(大象)。誰最小?(螞蟻)。

4、老師用提問的方法小結:一隻大象來到哪裡,(綠色的草地上),學說完整句“綠色的草地”。他的鼻子怎麼把紅皮球弄出來的?學說語句“長長的鼻子”。紅皮球飛到哪裡,又滾到哪裡,最後掉到哪裡?誰在水裡喊?他怎麼樣了?誰救了他?大象又怎麼救了小螞蟻呢?故事最後是怎麼說的?老師在請小朋友回答的同時,加深他們的記憶。

5、老師再完整的複述一次故事

延伸活動:

老師在日常活動中適當引導孩子用已學到的新詞描述自己看到的景象,如大象用鼻子噴皮球,還有什麼可以噴東西呢?讓他用完整的句子描述,鞏固已已經掌握的詞,培養孩子舉一反三的能力。

附:故事“大象、皮球和螞蟻”

一隻大象來到一片綠色的草地上。“撲——”,大象用長長的鼻子把一個紅皮球噴了出去。紅皮球飛呀飛!“砰——”,紅皮球落在山坡上。紅皮球滾呀滾呀!“咚 ——”,紅皮球掉進河裡。“救命呀!”一隻螞蟻在水面上掙扎。小螞蟻爬上了紅皮球。大象正好從河邊經過,他用長長的鼻子把球勾上河岸。

認識的動物教案篇3

活動目標:

喜歡圖畫書的故事,在關注同伴中體驗交往的樂趣。

積極參與遊戲,在專注中提升學習品質。

活動準備:

繪本ppt、圖片

活動過程:

一、遊戲:男生女生換一換

男孩子模仿女孩子的動作,女孩子模仿男孩子的動作,教師以照片記錄。

換一換,會帶給我們很多新的體驗。

二、閱讀理解

1、有個朋友也想來玩換一換的遊戲,它是誰?它會和人家交換什麼?

2、教師講述故事

提問:小老鼠怎麼叫的呀?它們兩個在說什麼呢?

交換了叫聲小雞怎麼叫了呀?小老鼠呢?

3、小雞吱吱吱的接著往前走,猜猜會遇到誰呢?

提問:小豬怎麼叫的?它會對小豬說什麼呀?

4、模仿遊戲:《換一換》。

換叫聲。

換名字。

換名詞。

教師繼續講述故事最後一段。

三、情節延伸

(最後一頁)小雞還可能遇到誰呀?

認識的動物教案篇4

活動目標

1.通過遊戲激發幼兒熱愛小動物的情感。

2.在遊戲過程中逐步認識小雞、小鴨、小貓、小狗的名稱及字寶寶。

3.通過兒歌的形式讓幼兒養成講衛生的好習慣。

活動準備

1.課件:動畫片我愛狗

2.課件:圖片——小貓,公雞,小鴨,小狗。

3.頭飾:小雞、小鴨、小貓、小狗若干

活動過程

1.動畫片匯入

播放動畫片——我愛狗,幼兒觀看。

2.教師:小朋友都很認真的看完了動畫片,你們看到動畫片裡都有哪些小動物呀?

請幼兒說一說動畫片裡的小動物。

3.逐一出示則四種小動物圖片

請小朋友認讀小雞、小鴨、小貓、小狗的字卡,並讓幼兒學出這幾種小動物的叫聲。

4.看字卡做動作

教師分別出示這四種小動物的字卡,請幼兒作出相應的動作。

5.瞭解四種小動物的生活習性

知道小雞、小鴨是家禽,小貓小狗是家養寵物。

6.教師給幼兒講解講衛生的重要性,利用兒歌的形式教育幼兒逐步養成講衛生的好習慣

小雞叫嘰嘰嘰,叫我經常剪指甲

小鴨叫嘎嘎嘎,叫我別忘擦鼻涕

小貓叫喵喵喵,叫我天天把臉洗

小狗叫汪汪汪,叫我常常換衣裳

小朋友愛清潔,人人都歡喜。

7.遊戲:到小動物家去做客

讓每個幼兒分別戴上這四種小動物的頭飾,老師說完兒歌后,戴哪一種動物頭飾,

小動物就到哪個小動物家去做客。

活動自然結束。

認識的動物教案篇5

活動目標

1、有了解動物的願望。

2、重點與難點

3、能用頭部不同的特徵,(主要是耳朵的位置)表現各種動物。

材料環境創設

1、彩色水筆、蠟筆、綠色水粉。

2、長毛絨布偶:象、猴、熊、虎、獅、狗、兔等。

活動流程

談話引起興趣——欣賞討論——討論作畫方法——幼兒創作——引導講評

1、語言引導,引起活動興趣。

建議可讓幼兒談談野生動物園。知道野生動物園又要來一批新朋友,激發幼兒對動物的興趣及參加活動的願望。

2、欣賞討論。

建議讓幼兒觀察動物頭部的輪廊線,猜猜動物園新來的朋友是誰?

可設問:耳朵長在頭頂的是誰?

耳朵長在頭頂兩邊的是誰?

耳朵長在頭的兩側的`是誰?

活動說明

幼兒的回答不可能是統一的,要允許幼兒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如:耳朵在頭的兩側的有大象、狗、猴等,形狀的不同可放到示範中去分辯。

3、討論作畫方法。

建議讓幼兒在已畫好的圖形上添畫動物耳朵,集體分辯是否對。如:大象、狗、猴耳朵都在兩側,可大象耳朵大,小猴耳朵,狗的`耳朵可畫橢圓形往下垂等,動物的眼、鼻、嘴可由老師示範。

設問:熊、虎、猴耳朵的形狀,位置差不多,有什麼辦法區別?建議在觀察布袋偶的基礎上,讓幼兒自來發現。(獅子加鬃毛、虎額上加“王”)等。

4、幼兒創作

建議教師可提示:

(1)把動物的頭畫得大些,畫出各種動物的重要特徵。

(2)把動物梳洗得整整齊齊迎接遊客(塗色要塗滿,塗濃)

(3)準備好的動物可去草地上與遊客見面。(用水粉色點劃小草。)

5、引導評價

野生動物園來了這麼多新朋友,看看有誰呀?(除了以上講過的動物,還有誰也來了?鼓勵幼兒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大膽作畫。)

認識的動物教案篇6

活動過程:

一、熱身。

老師:小朋友,森林裡什麼動物最聰明?(狐狸,兔子,猴子……)

老師:對!猴子最聰明!他們會跑會跳,還會玩遊戲呢!我們今天就一起來當小猴吧!我是“猴王”,今天我給你們帶來了什麼?(鼓!)

老師:讓我們用鼓點來玩遊戲吧!我的鼓聲快,你們就跑的?(快!)我的鼓聲慢,你們就跑的?(慢)我的鼓聲停下來?(我們就停下來!)

二、學抓尾巴。

1、(幼兒原地坐下)老師:小猴不僅聰明,還喜歡揪尾巴呢!小猴們,你們的尾巴呢?(我們沒有尾巴……)

老師:你們的尾巴在這兒呢!讓我們先聽一聽揪尾巴游戲的規則吧!

2、遊戲規則:請參加遊戲的小朋友在“猴山”(大圓圈)內分散站開,當“猴王”(老師)敲擊鼓面時,小猴們就開始相互揪尾巴,只能躲閃不能用手護住尾巴,被揪掉尾巴的小朋友要到“河邊”(休息區)休息,當“猴王”(老師)停止敲鼓時,遊戲結束,手上有最多尾巴的為勝利者。

3、教師示範

教師請一名幼兒共同遊戲,示範躲閃。

4、教師小結:老師能夠勝利是因為會躲閃,分享多種躲閃方式:左邊進攻向右躲閃,右邊進攻向左躲閃,躲閃後快跑。

三、集體遊戲。

教師分發尾巴。

1、個人遊戲:教師擊鼓開始遊戲,遊戲中提醒幼兒注意安全。

2、請勝利的幼兒分享經驗,怎樣能更好的躲閃過別人,怎樣能揪到別人的尾巴。

3、分組遊戲:教師請幼兒根據自己的尾巴顏色進行分組,每組推選出一名組長,組長保護並帶領組員去揪其他組的尾巴,遊戲結束時遊戲區哪組組員最多,哪組獲勝!反覆遊戲兩次。

4、教師點評。

四、放鬆活動。

活動反思: “揪尾巴”的遊戲幼兒適應性比較強,可適合大中小各個年齡階段,而且其取材便捷( 以布條為主),能動性強,不僅能提高孩子們快速跑和躲閃的能力,體驗民間遊戲的快樂;而且能在遊戲中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

活動我以提問“森林裡什麼動物最聰明?”開始,引導幼兒回答出猴子最聰明,再提示幼兒“猴子能跑會跳,還會玩遊戲呢!”帶領幼兒用鼓點走,跑,停進行熱身。在學抓尾巴的環節中我先講解了規則,然後請一名幼兒共同遊戲,示範躲閃。遊戲分為個人遊戲和分組遊戲,個人遊戲是孩子們分散遊戲,在保護自己尾巴的同時,揪別人的尾巴,最後手上尾巴最多者獲勝。分組遊戲是孩子們按照尾巴顏色分組,推選出一位組長,保護隊員,組織隊員去揪別組的尾巴,最後哪組剩下的組員多,哪組獲勝。擊鼓開始個人遊戲後,孩子們興致極高,個個積極參與,大家爭著、搶著揪別人的尾巴。當然,也有一些小朋友一直在往前跑,而忽略了反追、搶的權力,還有些孩子在遊戲開始時沒有迅速做出反應,馬上就被揪掉了尾巴,沒能在遊戲中得到鍛鍊,這些在今後的遊戲中也需要我多注意和解決的。分組合作遊戲時,直接遊戲,沒有經過練習,許多孩子還沒有認清哪個是自己組員時就被揪掉了尾巴,甚至有的孩子揪掉了自己組員的尾巴。活動最後以摘桃子的形式進行放鬆活動。

整個活動較清晰、流暢,但還存在不少問題,首先,在活動設計上對於大班孩子來說難度不夠,在孩子們熟悉遊戲後應該適當增加難度;其次,情境帶入,角色意識都不明顯,這個環節太匆忙;再次,對躲閃技巧講解的不夠,沒有給孩子充分的時間練習躲閃,遊戲規則也沒有交代清楚,使得遊戲過程中能力不同的孩子們落差明顯,應該在集體遊戲前再講解一次規則,講清楚每一個點,使遊戲能有序進行,;最後,分組合作遊戲時應該給孩子們30秒分組討論的時間,認識隊友,討論揪尾巴策略,再進行一次練習,然後再開始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