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678的認識教案優秀6篇

通過精心編寫的教案可以發現教學中的不足和改進的空間,教師撰寫教案是為了更好地規劃學生的學習過程,提高教育效果,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678的認識教案優秀6篇,供大家參考。

678的認識教案優秀6篇

678的認識教案篇1

一、教學內容:教科書第60-61頁的內容。

二、教學目標:

1、結合教學,向學生滲透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的。同時培養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

2、通過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提問意識、動手操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知道米、分米、釐米、毫米每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關係。會用毫米、分米做單位量物體的長度。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的建立,會用毫米、分米做單位量出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過程和在實際測量中的靈活應用。

四、教具、學具:

米尺、硬幣、直尺、紙條等。

五、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激發興趣:

1、師:同學們,第一個航天員是誰?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獲得了成功,在成功的背後有多少默默無聞、刻苦鑽研的科學家,花費了多少心血和汗水。在研製過程中不能有一點點的失誤。你認為在研製過程中要做些什麼工作呢?

學生可能答:飛機的效能,駕駛員的技術,準確的測量等。

師:首先得經過精確的測量,絲毫誤差都可能導致失敗。

(這一環節,加強了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絡,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複習長度單位:米、釐米

問:那麼測量物體的長度要用到什麼單位?

一米的長度大約有多長呢?用手勢表示1米大概有多長?1釐米大概有多長?

(對已建立的長度觀念的複習,為新知作準備.)

3、測量紙條的長度。(創設問題情境)

師:同學們拿出紙,,看誰能量出紙條的長度?

師:這8釐米多,多的又不夠1米,用什麼單位表示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揭示課題:毫米的認識)

(激發矛盾,提高探究的慾望,為合作探究作準備。)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認識“毫米”。

(1)調查研究後,彙報交流。

(1)師:關於毫米的知識,你都知道什麼?拿出你的直尺,把你所發現的說給同組同學聽聽。(合作學習,老師巡視。)

(2)彙報交流:1釐米中間的每一個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

(3)師問:用鉛筆的筆尖指著,一毫米一毫米地數1釐米中有多少個1毫米?板書:1釐米=10毫米。

(4)用鉛筆尖指出從0刻度開始5毫米的刻度線。

比一比,誰指的快:指出6毫米的刻度線;8毫米呢?

(5)提問:你身邊什麼物體的實際長度接近1毫米?

(2)親身體驗1毫米到底有多長?

師:這是一枚一分硬幣,你先估計一下,它的厚度是多少?實際測測,看估計的對不對?

師:除了一分硬幣的厚度是1毫米以外,還能舉出長度是1毫米的物體嗎?

師:到底1毫米有多長呢?用手勢表示一下。

(3)實際測量:

① 考考你的眼力:你估計一下這本數學書有多厚?實際測一測,你是怎麼知道的?(指導用毫米做單位測量的方法)

② 任選你喜歡的物品,測出它的長度。(小組操作、互評、反饋)

教師:

直尺上除了釐米刻度外還有更小的格。一釐米間的每一個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1釐米裡面有10個1毫米。(板書:1釐米=10毫米)。

(這一環節,主要在課堂上體現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2、認識分米。

(1)引入分米:下面我們做個智力小遊戲。

師:這是兩根紙條,只用尺子測出其中一根的長度,用什麼方法能知道另一根的長度。

請最有智慧,最先完成的小組到前邊來演示。

師:10釐米、10釐米地測,這個方法真好,這10釐米的長度還可以說是多長?有誰知道?(板書:分米)

這就是我們今天認識的第二個長度單位:分米。

問:1分米是幾釐米?40釐米是幾分米?為什麼是4分米?

(板書:1分米=10釐米)

(2)體驗1分米的長度:

師:1分米有多長呢?伸出你的兩指,比一比多長是1分米?

(這一拃的長度就是1分米)

(3) 滲透米和分米的關係。

創設情境:一天老師叫小老鼠畫一條長1分米的線段,但是它的直尺斷了一節,小老鼠不知如何畫。請你幫助幫小老鼠畫一條1分米長的線段。(悟出米和分米之間的關係,用一把無起始刻度的直尺。)

師:1米里有幾個1分米?10個1分米是多少?

板書:1米=( )分米。(10分米就是1米。)

(三)階段,突出重點:

今天我們學習了兩個新的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

現在我們一共認識了4個長度單位,今後我們在測物品的長度時,有時就可以用米,分米,釐米作單位,如果測量時要求特別精確地話,還可以用毫米做單位,那麼這4個長度單位之間有什麼關係呢?下面每個小組的同學研究一下。(學生彙報略)

(四)鞏固反饋,學以致用:

蠟筆長6( );跳繩長2( );課桌高7( );粉筆長75( );

蠟筆長60( );跳繩長( );課桌高70( );粉筆長75( );測量教室的寬用( );書的厚度用( );成都到北京的距離用( )。還有比米更大的長度單位,我們還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才能解決新問題。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長度單位,如果你們有興趣,希望你們到書中或上查檢視。

678的認識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在現實情境中瞭解負數產生的背景,初步認識負數,知道正數和負數的讀寫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負數都小於0。

2. 使學生初步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進一步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知道正數、負數和0之間的關係。

教學難點

在現實情境中瞭解負數的產生與應用。

教學過程

課前遊戲

(1)對接反義詞(師說:前。生答:後)。

(2)教師做動作,學生對相反意義的動作。

引入談話:在生活中,也有許多類似的意思相反的情況存在,今天這節課,我們將研究如何用數學的方法表達這些內容。

一、 初步認識負數,教學讀寫方法

1. 情境引入: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節目片頭。

出示例1:上海、南京和北京圖片及溫度計圖。

提問:從圖中你能知道些什麼?

學生可能說出:每個城市的氣溫或兩個城市氣溫之間的比較。

追問:你是怎樣知道每個城市氣溫的?你是怎樣看溫度計的?

引出攝氏度℃和華氏度?塒的介紹,說明我國是用攝氏度來計量溫度的。

引導:上海和北京的氣溫一樣嗎?有什麼不同?(正好相反)在數學上怎樣表示這兩個不同的溫度?

請會的學生介紹寫法、讀法。同時在圖片下方出示:4 ℃(+ 4 ℃) - 4 ℃

追問:你怎麼知道的?

小結並板書:“+ 4”這個數讀作正四,書寫這個數時,只要在以前學過的數4的前面加一個正號,“+ 4”也可以寫成“4”;“- 4”這個數讀作負四,書寫時,可以寫成“- 4”。

[說明:“零上4攝氏度”和“零下4攝氏度”這兩個生活中常見的相反溫度用怎樣的數可以表達並區分?這一問題的提出,讓學生感受到過去所學的數在表達相反意義的量時的侷限性,產生學習新數的需求。同時,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使他們能很快聯想到在“4”這個數前新增不同的符號表達相反意義的量的方法,藉此培養學生的符號感。]

2. 鞏固氣溫的表示方法。

練習第2頁的“試一試”。

介紹:氣候狀況與地形特點、海拔高度等有關。

二、 進一步認識負數,瞭解正、負數與0的關係

1. 課件出示例2直觀圖,介紹海拔高度的含義:海拔高度是指某地與海平面比較,得到的相對高度。(同步出現與海平面的比較)

提問:你從圖中能知道些什麼?

要求:你能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表示這兩個海拔高度嗎?

學生嘗試表達,並說含義。

小結:以海平面為基準,比海平面高8 844.43米,可以記作:+ 8 844.43米;比海平面低155米,可以記作:-155米。

2. 歸納正數和負數。

小結:我們用這些數分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溫度以及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課件同時呈現:溫度計和海拔高度圖,其中0℃和海平面用紅色線標出)

[說明:教師將溫度計、海拔高度圖同時出示,讓學生直觀地感受零度刻度線、海平面是分界點。零度以上、海平面以上為正數,反之,則為負數。這對於學生更好地理解正數、負數與0三者間的關係很有益處。]

引導:觀察這些數,你能把它們分類嗎?

請學生移動貼紙獨立分類,彙報。

提問:你為什麼這樣分?

學生可能出現:

① + 4、19、+ 8 844.43表示的都是零度以上的氣溫和海平面以上的高度,- 4、- 11、- 7、- 155表示的都是零度以下的氣溫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② + 4、19、+ 8 844.43都大於0,- 4、- 11、- 7、- 155都小於0。

小結:像+ 4、19、+ 8 844.43這樣的數都是正數,像- 4、- 11、- 7、- 155這樣的數都是負數。正數都大於0,負數都小於0。(完成板書)

3. 練習。

(1)完成第6頁第2題。

提問:讀一讀下面的.海拔高度,你知道些什麼?(都是負數,低於海平面或比0小)

(2)完成第7頁第5題。(圖序調整)

題目改為:讀一讀下面這些溫度,你知道些什麼?引導學生分別說出:水結冰的溫度是0℃,水沸騰的溫度是100℃,地球表面的最低氣溫在南極,是- 88.3℃。

學生可能出現:這些數有的是正數,有的是負數,正數比0大或負數比0小。

[說明:教者將題中三個溫度做了適當調整,先讓學生讀數,再談讀數後的感受,學生有的說水沸騰的溫度太高了,有的說地球表面的最低氣溫太低了。通過讀數培養了學生的數感。]

(3)完成第3頁“練一練”第1題。

先讀一讀,指出下列各數中的正數、負數,並把它們填入相應的圈內。

- 5 + 26 8 - 40 - 88.3 + 103 0 12.4

提問:

①0為什麼不寫?(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②觀察這些正數,你發現了什麼?(正數可以是整數、小數或分數。我們以前學過的除0以外的數都是正數)

③你是怎樣理解負數的?(負數要小於0,可以是整數、小數或分數)

[說明:本課是學生初次認識負數,為了讓學生對負數的內涵與外延有完整的認識,教師在習題中增加了小數和分數,通過練習讓學生體會過去已學過的數(除0外)都是正數,溝通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絡。]

(4)完成第6頁第3題。

學生可能出現:

①1、2、3、4、5,- 1、- 2、- 3、- 4、- 5

②有分數、小數或整數(除0外)各種情況。

對於第一種情況,教師引導學生用不同方式讀一讀寫的正數和負數。

如1、- 1、2、- 2……感受正數和負數是相對的,正數有無數個,負數也有無數個。

如1、2、3、4、5,- 1、- 2、- 3、- 4、- 5,感受這組正數讀起來越來越大,負數讀起來則越來越小。

對於第二種情況,讓學生感受到過去學過的除0以外的整數、小數、分數都是正數。

教師隨後用數軸表示出正數、負數和0的關係。

[說明:充分挖掘習題功能,在展示學生個性化表達的同時,豐富學生對負數的認識,這是對這道習題深入研究、靈活運用的結果。針對學生出現的第一種情況,巧妙引出正數和負數的對應關係,體會正數和負數是無限的;針對學生出現的第二種情況,讓學生在讀中體會正數與過去所學過的數之間的聯絡,同時巧妙地引出數軸,為學生升入中學進一步學習有理數作了很好的滲透。]

三、 在生活中應用負數,初步體會正負數是相反意義的量

1. 提問:在生活中你見過用負數表示的例子嗎?(電梯間裡標識的樓層數、商場購物導示牌上的正負數)

2. 完成第5頁“練一練”第1題。

下面是小明家今年六月份收入和支出的記錄。你能說一說小明家各項收入和支出的情況嗎?(收入用正數表示、支出用負數表示)

小明家六月份很有意義的一筆支出是什麼?

3. 推想一下,生活中還有哪些情況也可以用正數或負數來表示。

介紹第9頁“你知道嗎”負數的產生史。

總說明

世界是由許多相互矛盾的事物組成的。要想認識這個世界,改造這個世界,就要從這些矛盾的事物入手。數學研究亦是如此。奇與偶,正與負,左與右,一與眾,直與曲,動與靜等,是一組組對立概念,其中蘊含了對立統一、聯絡發展這些最樸素的哲學思想,如何通過我們的數學課堂向學生滲透這些思想呢?

課始,引出對立的一組矛盾,用“4”這一個數無法表達兩種相反意義的量,怎麼辦?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解決矛盾,在數前用不同符號表達兩種相反意義的量,使這對矛盾在符號化的思想下得到統一,讓學生感受到符號的作用。

課中,利用學生隨意寫的5個正數和5個負數,引導學生觀察,以前學過的整數(除0外)、分數、小數都是正數,在這些數的前面增加一個負號,就有了負數的集合,這樣抓住了負數與過去所學的數之間的聯絡,感受了數的發展。

本課的讀數教學也很有特點,注意賦予讀數以新的內涵。如讓學生在讀過南極氣溫、水沸騰的溫度後聯絡自己的經歷說感受,這給了學生更多的體驗數的機會,“太冷了”“太燙了”,原來沒有生命的數大大豐富了學生的體驗,數感也在其中得到了很好的培養。再如,讓學生在讀數中加深對負數的認識。通過讓學生成對地讀數:1、-1……讓學生在讀中感受到負數與正數是對應的,理解負數集合與正數集合同樣無限;有序地引導學生讀正數或負數,1、2、3、4、5,-1、-2、-3、-4、-5,讓學生感受負號後的數越大,值越小,理解負數、0、正數三者間的聯絡,完成國小階段對數的結構的初步構建。

678的認識教案篇3

教學目標:

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認識千米,明確千米與米的關係,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

1、 用手勢表示1毫米、1分米的長度。

2、 口答:

50毫米=( )釐米 5米=( )分米

60釐米=( )分米 9釐米=( )毫米

3、 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鉛筆的長15( ) 門高2 ( )

橡皮長40( ) 課桌長60( )

二、探究新知

1、 通過投影出示書本第7頁的例3圖,“圖中的情境大家見過嗎?說一說圖中主要說了些什麼?”找二至三名學生回答。對,圖上說的是到葉鎮還有21千米,到靈山還有23千米,我們今天再來學習一個新的長度單位--千米。(板書課題:“千米的認識”)

2、 在日常生活中類似的情境大家見過嗎?找二名學生說說身邊的類似問題。 你知道千米是個怎樣的長度單位嗎?(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長度單位)

3、 出示例3的圖,如果我們用毫米、釐米、米來作單位好不好?為什麼?找一至二名學生回答讓學生說說他們的原因。(很不方便)在什麼情況下我們用千米作單位比較方便呢?(明確計量較長的路程,通常用千米作單位)

4、 你知道1千米有多長嗎?哪個同學能說說?老師:其實昨天同學們就和老師一起跑完了一千米的路程,很多同學都說跑完了很累,大家閉上眼睛想一想昨天我們跑步時的情境,想想跑完這一千米我們用了多長時間。我們的操作一圈是200米,跑5圈正好是1000米,看來1千米還是很長的。板書:1千米=1000米

三、鞏固練習

做練習二第1、2題

第一題:把每小時行的路程與合適的出行方式連起來,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進行反饋。

第二題:讓學生獨立完成再集體訂正。

四、全課總結

1、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新的收穫?

2、總結。

678的認識教案篇4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p38——p39例1、例2,p40做一做,練習八第1—3題。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結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建立角的大小的初步表象;學會用尺子畫角。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主動合作的意識以及初步的空間觀念。

3、情感目標: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初步認識角的特徵;會用尺子畫角。

教學難點:建立角的大小的初步表象。

教具學具:多媒體課件、三角尺、尺子、小棒、活動角、圓形紙片、角操作材料等。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同學們,我們已經認識了許多平面圖形,有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圓形,那麼你能用四根小棒擺一個我們學過的平面圖形嗎?

擺好了嗎?你們擺出了什麼圖形?(正方形),如有學生說是長方形強調四根小棒同樣長意味著這個圖形的四條邊同樣長所以只能是正方形。

現在拿走一根小棒,請你用三根小棒再擺一擺又會是什麼圖形?(三角形)

接著再拿走一根,你們看看現在的圖形是怎樣的,像這樣的圖形又叫什麼呢?(稍頓)像這樣的圖形就叫做角。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角這位新朋友。(板書:角的初步認識)

二、探究體驗

1、新的一天開始了,校園裡早早地就熱鬧起來。(課件出示課本第38頁主題圖)

有的同學在做操,有的同學在踢球,老師拿著三角板準備上課,老爺爺在修剪樹葉,校園的早晨真熱鬧啊!

在這幅圖裡,你能找出我們剛認識的新朋友——角嗎?

(指名學生說,課件閃爍出角)

同學們觀察得真仔細,發現了圖中有這麼多的角!現在咱們走近看看,剪刀、吸管、水龍頭上的角是什麼樣的呢?(課件顯示:從主題圖中放大出三個物體,並標出角。)

讓我們給這些角脫掉美麗的外衣,角就是這樣的。(課件演示:將物體隱藏,出現三個不同的角的圖形。)大家看清楚了嗎?

3、這張紙上有角嗎?(師出示圓紙片)那你能不能用這張紙折出一個角來?

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圓紙片試一試。

摺好的同學把角舉起來,讓大家欣賞欣賞。

你是怎樣折的?(指名說)

我們用手摸一摸找的角,有什麼感覺?

(師示範摸,學生摸,指名說)你摸的是哪個地方?

三、課後實踐:

請同學們回家後找出“家中的一些角”,並指給爸爸媽媽看。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這節課我首先從學生已經學過的平面圖形開始,用三根小棒擺出三角形,再拿走一根小棒是什麼圖形了呢?這就是角,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角的初步認識,以次匯入課題。接著讓學生從熟悉的校園生活找角,並且放大物體從中找角,然後用圓形紙片做角,摸角,從而找到角的特點尖尖的叫頂點,平平的叫邊,引導學生讓他們找到角的特點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然後讓學生找一找在教室哪些物體的表面有角,出示多媒體,學生觀察四個平面圖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說理由,接著用小棒做角,畫角。

整節課感覺自己比較累,是因為害怕被學生牽著跑,擔心學生提出的問題牽著自己跑,因此老師自己在講,降低了學生的自主性,並且在有些教學設計中銜接不自然,例如,在脫去角的外衣後應給學生時間觀察,這方面我沒有給學生足夠時間,應該注意課堂生成直接接著再去掉兩個角,然後讓學生觀察剩下的角,也可以找到角的特點尖尖的,直直的,我講的時候用的是平平的這裡不對。課堂教學中我讓學生先用圓形紙片折角,但沒有注意學生的基礎,這個時候學生還沒認識到角的特點。讓學生找角時,我犯了一個錯誤,課桌上的不是角它們的定點沒有尖尖的,但我不僅說那是角還讓它們數數目。用小棒拼角時,我沒有注意學生的自主性,沒有讓他們自己拼角,而是我說要求他們拼,在這個過程中,讓他們失去了自己探究發現角的大小與邊的張合程度有關的知識。

678的認識教案篇5

數感是一種主動地、自覺地或自動化地理解數和運用數的態度與意識,是人的一種基本的數學素養。前不久,我聽了一位青年老師執教的《認識11—20各數》,感觸很深。教學時,老師通過讓學生擺一擺、扎一紮、比一比、說一說,使學生會認、會數、會讀,初步感知十進位制,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但我認為老師對學生數感的培養沒有到位,讓人感覺“數學味”不夠濃。

?片段一】

師:擺12根小棒,怎樣就能看得清楚?

(生擺小棒)

生1:一根一根地擺;

生2:左邊擺一捆,右邊擺2根。

師:這樣能很快地看出是12根小棒嗎?

生:第一種方法要一根一根地擺,既浪費時間,也不能很快看出是12根小棒。第二種方法可以很快地看出來。

接下來老師就讓學生擺11根、13根……19根小棒。

?分析】

認識11~20各數,是學生認識的一次飛躍,是學生建立十進位制的概念、理解計數單位“十”、培養數感的基礎。探究怎樣擺能很快看出是12根時,學生雖然說出第一種擺法浪費時間,但是無法體會“10根紮成一捆”的優越性。但“10根紮成一捆”是理解“10個一是1個十”的支柱,是學生必須掌握的。

此時,老師只是一帶而過,就讓學生繼續操作,因此,學生繼續擺十幾根、二十根小棒時,仍然有人用很麻煩的擺法。如果老師用課件出示三幅畫面:①1根、1根地擺;②2根、2根地擺;③先擺10根,再1根、1根地擺。三幅畫面均出現2、3秒鐘的時間,馬上消失。當學生對前兩種擺法無法說出根數感到無奈時,第三種擺法卻能讓學生立即知道是12根。

通過比較體驗,學生真真實實地感受到“把10根紮成一捆”最容易看出是多少根,並體會到“把10根紮成一捆”的方法的優越性,激發學生“我要這種方法,我喜歡這種方法”的強烈慾望。然後通過擺小棒、說組成,在腦中想小棒、說組成,看數、說組成等活動,學生能進一步理解數的實際意義、經歷數的產生、形成與發展過程,從而幫助學生初步建立數感。

?片段二】

師出示“想想做做”第4題。

師:估一估是多少。(圖一直放在那裡,學生逐一數數,彙報。)

師:我們在數的時候,要不重複、不遺漏。(在圖中用圓圈兩個、兩個地圈起來)

?分析】

估算能力是學生數感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教學時,教師只是著眼於讓學生有序地數數,而沒有訓練學生估算的能力,感覺這樣處理不夠妥當。教師可以分幾個層次訓練學生的估數能力:

先出示草莓圖(6個左右)、讓學生估計,接著出示第二幅草莓圖(10個左右)、讓學生說一說比剛才圖中的草莓多還是少,再估計大概有幾個;然後出示第三幅草莓圖(十幾個),先說說比剛才多了還是少了,再估計大概有幾個。最後,教師指導數數的方法。在出示圖的時候,時間要比較短,大概兩、三秒,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加聚精會神地觀察和估計。從估計、猜測再到數數驗證,讓學生感到數數不是枯燥無味的,而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這樣能在學生的估計練習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感。

當然,發展學生的數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為數學教師,我們有責任讓數感培養貫穿在具體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和培養學生的數感,讓學生學會用書本知識來描述現實或解決問題,使學生能在具體現實的生活背景中感受、體驗和內化知識,發展數感,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678的認識教案篇6

教學內容:

人教版《數學》六年級上冊第56頁——57頁及第58頁“做一做”

教學目標:

⑴知識與技能:使學生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同圓或等圓中半徑、直徑及其關係。

⑵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觀察、分析、綜合、概括能力,促進空間觀念的建立。

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分組學習、動手操作、主動探索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

圓的特徵,圓的半徑、直徑及其關係

教學難點:

掌握圓的正確畫法

教學準備

?認識圓》課件,光碟、圓規等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談話:我們已經學習多種平面圖形,也已經學習這些圖形的周長和麵積的計算了,大家還想得起來我們已經學習過了哪些平面圖形嗎?

2、課件出示已經的平面圖形,讓學生進行進行指認。學生在認識圖形的時候已經認出了其中有圓,從而提出:我們生活中哪裡見到過圓呢?請大家仔細想想,然後進行回答。

3、談話:我們已經知道了這麼多生活中的圓,那圓有些什麼還是我們所不知道的呢?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

板書:認識圓

二、新課

1、畫圓

請大家用自己的方法畫出一個圓吧,看誰的速度最快,而且有畫得最好!

教師巡視完成情況,對好的方法的給予鼓勵、表揚。

展示速度快和畫得好的作品,出示一個圓,對其進行初步認識(課件展示圓內、圓上和圓外)

2、折圓

教師讓學生將已經畫好的圓用剪刀剪下來,將其對摺,開啟,再換個方向對摺並開啟,反覆折幾次。

3、認識圓心、半徑、直徑

讓學生將展開的圓進行觀察,引導發現:這些摺痕相交於圓中心的一點,課件展示這一點叫做圓心,說明:圓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教師講述:連線圓心到圓上的一點所形成的線段,叫做半徑,一般用小寫字母r表示。

讓學生在自己所畫的圓中,畫出半徑,找出有多少條半徑,並用尺子量一量每條半徑,看看有什麼發現。

學生完成,教師總結:在同一個圓中,有無線條半徑,所有的半徑都相等。

讓學生用彩色筆畫出自己所畫圓的一條摺痕,觀察這一條摺痕,有什麼發現,使其發現:是一條線段,且端點都在圓上,且經過圓心。教師講述這樣的一條線段叫做直徑,引導學生畫出其他的直徑,找出有多少條直徑?每條直徑的長度關係是什麼?

練習(出示):

1、下面線段中,那些是直徑?

2、下面圖中的線段,哪段最長?

3、畫圓

談話:我們已經學習了有關圓的這些內容了,那我們怎樣才能既準確又方便地畫出一個圓呢?請大家試試。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指導,幫助有困難的學生,對方法獨特的予以表揚。

形成方法,並展示。教師進行演示。

練習:根據要求畫圓。

(1)半徑是1釐米

(2)半徑是2釐米

(3)直徑是3釐米

總結:畫圓要注意什麼?

4、應用:

為什麼車輪要做成圓的,車軸應該安裝在哪裡?

三、鞏固練習

完成p58的“做一做”,學生獨立完成,教師集體進行講解。

四、作業

完成p60“練習十四”第1——2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