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國小數學數與形教案8篇

學生的年齡是教案編寫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需要不同的教學策略,教案可以促進教師之間的合作和共享最佳實踐,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國小數學數與形教案8篇,感謝您的參閱。

國小數學數與形教案8篇

國小數學數與形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通過估一估、量一量,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學會測量一些物體的長度,培養估測意識和動手操作能力。

2、通過練習、討論,使學生會使用一定的長度單位表示物體的長度,在頭腦中建立較為準確的長度概念。

3、為學生營造一個探究學習的環境,使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受到鍛鍊,增強合作意識和探究意識。

4、在各種遊戲中使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進一步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通過練習、討論,使學生會使用一定的長度單位表示物體的長度,在頭腦中建立較為準確的長度概念。

教學準備:

教學過程:

(一)活動一:創設情境,實際測量教室的物品

師:今天,我們到學校新建的這個多媒體教室來上課,你感覺怎麼樣??

師:這裡的課桌、黑板、講臺的長、寬、高都和我們教室裡的不一樣,那麼,它們到底有多長、多寬、多高呢誰願意來估計一下

師:那我們就來量一量吧!我們以小組為單位,你們可以測量這個教室裡的任何一樣東西。先在小組內討論決定你們組要測量什麼,再估計一下有多長,然後說說準備怎麼測量,最後把測量的結果記錄下來。

(學生分頭測量。)

師:現在,到了交流彙報的時間了,哪個小組的代表先說

師:有沒有哪個組測量的也是黑板和他們組測量的結果一樣嗎

師:能告訴我,這個一米三應該怎麼寫嗎能讓我看看你們是怎麼記錄的嗎

(投影儀展示學生練習本上記錄的結果:1m3cm,1m30cm,1、3m)

師:還有沒有哪個組測量的也是課桌的長

師:來,把你們組記錄的結果也展示出來好嗎

(用投影儀展示與上組不同的記錄方法:130cm,1米3)

師:有這麼多種記錄的方法,誰能簡單評價一下嗎

師:其實,在這幾種表示方法中,除了1m3cm是不正確的,其他的幾種表示方法都是可以的,在使用的時候你可以根據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進行選擇。

師:那我們一起再來測量一次,看這扇門究竟是多高!誰能出個主意,怎樣才能看清多出來的是多少釐米我們應該怎麼測量

(師生一起測量。)

師:看來,你們估計得還比較準確,這扇門的高度是2m10cm。那我站在門的旁邊,請你們估計一下我有多高呢

師:你真善於觀察,連我剛才測量的動作你都沒有放過。

師:比較是估測時常用的一種方法,你以媽媽的身高為標準來判斷老師的身高,也是一種好辦法。

師:剛才,我們在測量的時候,大家使用了米尺、軟尺、小尺子等測量工具,它們能幫助我們迅速知道一個物體的長度。

(二)活動二:尋找並使用自身的測量工具

師:當你需要測量一個物體的長度的時候,你的身邊沒有現成的測量工具,你準備怎麼辦呢你知不知道在你的身上也藏有許多這樣的工具呢它們雖然沒有尺子測量得準確,但是在很多時候也能幫我們的忙呢!

師:你身上還有別的尺子嗎剛才那個同學把媽媽的身高作為標準來判斷老師的身高,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其實,你自己的身高也是一個很好的尺子呀!下面,我們就來找一找我們自己身上的尺子好嗎

師:現在我來佈置任務,請你量出自己的身高、步長和雙手平伸時兩指尖的距離,可以自己量,也可以找同學合作。

(學生自己量或互相合作,並將量的結果填在書上。)

師:測量好了嗎下面我們就來試驗一下看你們的尺子管不管用。我請我們班的2位同學到前面來,請你估計他們的身高。

(2名學生同時上臺。)

師:再估計一下這2位同學的腰圍、頭圍是多少。知道什麼是腰圍、頭圍嗎

師:你能以自己身上的尺子為標準進行比較,說得挺有道理的,我感覺你估計得應該是比較準確的。現在我想知道你們的腰圍和頭圍的準確長度,要怎麼測量呢誰有比較好的方法

(學生測量。)

師:你們測量的結果和你們剛才估計的結果比較一下,你能發現什麼

師:看來,我們身上的這些尺子還真管用。我們再來試一次。你知道了自己的步長,請你以這條線為起點,估計一下10米大約到哪裡,自己做一個記號。

師:再來走一走,看這10米你大約需要多少步看著這麼長的距離,請你估計一下,需要多少個同學手拉手才夠10米誰想來試一試

師:通過這些活動,使你想到了什麼你會對物體的長度進行正確的估計嗎

師:你們說得真是太好了,知識和能力就是這樣在日常生活中通過練習積累起來的。希望你們在日常生活中自覺地多做練習,做一個生活中的有心人。

(三)活動三:練習

師: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做一個有關這方面的小練習。請同學們開啟書第19頁,看第3題,你能看懂嗎誰能說說看

師:那就自己完成吧!

(學生獨立完成。)

(四)活動四:總結

師:這節課,你們有什麼收穫

國小數學數與形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學習用數方格的方法計算不規則圖形的面積。

2.培養學生估算的意識和能力。

3.引導學生自主提出問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師:請同學們舉起收集的樹葉,說說它們的名稱。

生:桑樹葉、梧桐樹葉、銀杏樹葉

師:看到這些樹葉大家有什麼話想說嗎?

生:樹葉真是千姿百態。是五顏六色的。我想知道怎樣計算樹葉的面積。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怎樣計算樹葉的面積,好嗎?

[評:讓學生了解課前所收集的樹葉的名稱,激發學習的興趣,體現數學與其他學科的緊密聯絡。為學生創設一個寬鬆、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在有趣的情境中引導學生自主提出問題。]

二、探究發現

1.計算長方形面積。

師:出示一個沒有資料的長方形,能說出它的面積嗎?能想辦法嗎?生:量出長、寬。用數方格的方法可以知道它的面積。

師:(螢幕顯示),把長方形放在方格紙上,數一數長方形中有多少個這樣的面積單位。

[評:求長方形的面積是學生已有的經驗,這一環節的設計能有效啟用學生用數方格方法求圖形面積的經驗,促使學生把這一方法遷移到新的問題情境中。]

2.計算三角形面積。

師:螢幕顯示一個三角形,你能說出它的面積嗎?學生互相討論,彙報。

生:像長方形一樣把三角形放在方格紙上數一數。把三角形分開拼成一個正方形。

師:你想得真好!把圖形分開來,再移動變成正方形。數一數有多少個這樣的面積單位!

生:9個這樣的面積單位。先數整格的,再數半格的,兩個半格可以合成一個整格。

師:同樣是在方格紙上數長方形和三角形的面積,數的過程有什麼不同?

生:長方形都是整格的,三角形有半格的。三角形中兩個半格可以合成一個整格。

[評:求三角形的面積,學生不僅提出了數方格的辦法,而且在方格的啟發下,大膽想像,指出了先分割,再拼合的方法。這樣做便於學生感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3.計算不規則圖形面積。

師:(螢幕出示地圖、樹葉、鑰匙等實物圖,再抽象出平面圖形。)與三角形和長方形比,你有什麼發現?

生:都是由彎彎曲曲的線圍成的。它們都是不規則圖形。

師:你們認為像這樣的不規則圖形應該怎樣計算它們的面積呢?請同學們以樹葉為例,小組討論。

彙報:生:把它看作一個長方形來計算面積。

師:怎麼看?生:把彎彎曲曲的線看成是直的,和長方形很像。

生:用數方格的方法計算它的面積。

師:如果把樹葉放在方格紙中,這個不規則圖形和剛才看到的三角形比,你又有什麼新的發現嗎?

生:三角形中的半格正好是整格的一半,而樹葉有的佔半格多,有的比半格少。

師:那麼怎樣用數方格的辦法來算出它的面積呢?

生:半格多的算一格,不夠半格的算半格。

生:我不同意,應該把不滿一格的都按半格計算。

師:這時,我們用數方格的方法求出的面積是準確的嗎?到底哪種方法更接近呢?為什麼?

生:半格多的算一格,不夠半格算半格,計算出的面積就會比實際面積大得多,還是不滿一格的都按半格計算比較好。

[評:從全是整格一有的正好半格一有的比毒半格多,有的比半格少,教師抓住不同圖形的特徵,精心為學生創設了矛盾不斷激化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觀察、討論中猜想、爭論,自主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學生在解決問題中體現了非常可貴的估算意識。]

請學生上臺彙報計算方法,用自己發現的方法計算樹葉的面積。

生:先把整格的框出來,然後把半格的編號並標出來。(見圖)

生:不滿半格的都按半格計算,把彎曲的部分都畫成半格,再數。(見圖2)

生:整格的分別標上資料,在兩個半格中間標上一個資料。(見圖3)

[評:讓學生上臺展示自己的想法能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幫助學生樹立自信,獲取成功的快樂。學生在計算時創造了分類計數等有效的方法,展示的過程給大家互相學習、互相啟發提供了條件。]

三、解決問題

師:請同學們想一想生活中還看到過哪些物體的表面是不規則圖形?

生:手的表面。還有很多樹葉的表面是不規則圖形。身體的正面。

師:先估一估,再計算你手中的樹葉的面積。說說是怎樣估的?

生:用剛才的樹葉比較。

生:讓樹葉跟1平方釐米的面積單位比。

師:把估出的面積記在心裡,再算一算樹葉的面積,看誰估的面積和計算的面積最接近。

學生彙報計算的方法。

生:我的樹葉兩半是一樣的,我只要算出一半的面積再乘2就可以了。

[評:教師隨時注意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引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鼓勵學生大膽估算,採用多種估算方法。在計算時學生提出了利用樹葉的對稱性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難能可貴!應該給予更多鼓勵!]

四、拓展延伸

1.學生相互合作,選擇手、地圖和鑰匙中的一種計算出面積。

2.小結。這節數學課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請把這節課你最感興趣的地方寫下來。

3.回家再找一些不規則圖形算出它的面積,好嗎?

[評: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的過程中,估計並計算手掌、鑰匙、地圖的面積,及時鞏固新學習的方法,學生的體驗是豐富而深刻的。鼓勵學生把最感興趣的地方寫出來,是很好的總結和反思,值得提倡。]

[總評]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應該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本節課很好地實踐了這一理念。除此之外,還有必要提出三點:

1.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為本課安排的內容容量很少:先介紹用數方格方法計算不規則圖形的面積,然後估計兩片樹葉的面積,最後嘗試計算自己手掌的面積。教師充分利用教材留下的空間和餘地,在尊重教材、理解教材主要意圖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對教材內容做了補充。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了符合學生認知特點、適合學生主動探索的學習活動,有效地達成了教學目標。

2.培養學生估算的意識和策略。計算不規則圖形的面積,只要得到一個近似值即可,因而更多的時候估算就能解決問題了。據此,教師注意適時提出估算的要求,引導學生在計算時主動地估算,有效地培養了學生估算的意識。更可貴的是,學生交流估算的方法時創造性地提出了找參照物類比、利用面積單位去估計等有效的方法,估算的策略得到了發展。

3.有效滲透數學思想方法。讓學生自主解決問題,展示解決問題的過程,其中有效地滲透了數學思想方法。計算三角形的面積,學生提出分割、拼合的方法把圖形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計算樹葉的面積,學生提出化曲為直、分類計數的方法;估計樹葉的面積學生運用了類比的方法;有的學生髮現了樹葉的對稱性,利用了對稱特點簡化計算過程。正因為融入了數學思想方法,整個教學過程充滿了濃厚的數學情趣,學生在活動中思維得到磨礪,解決問題的方法逐步優化,學習的經驗得到充實,成功、自信的體驗得到強化。

國小數學數與形教案篇3

教材分析

這節課的內容是學生在對長方形和正方形已經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徵的認識。經過這節課的教學也為今後進一步學習長方形、正方形的其他特點以及研究其他平面圖形的特點打基礎。

?數學課程標準》提倡以“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現教學內容,讓學生經歷“數學化”和再創造的過程。因此,教材一開始就從生活中的例項引入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然後,教材創設兩個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數一數”、“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認識長方形、正方形邊、角的特徵。接著,安排課堂活動鞏固學生對特徵的認識,進一步建構對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空間觀念。最後,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開放性、挑戰性的`習題,讓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學情分析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重視學生對主體學習過程的體驗,重視學生獨立思考、協作學習的學習方式,重視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個性化、觀察力、探索能力、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年級學生已初步具備動手探索的能力,可以藉助三角尺上的直角來判斷直角、銳角、鈍角,也可以藉助尺子來度量圖形各條邊的長度,這些能力都為學生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另外,二年級學生直觀形象思維佔優勢,喜好動手操作,對於色彩鮮豔、動感強烈的事物易感興趣。本節課設計了拼一拼、量一量、折一折、算一算、說一說等活動,其中既有學生獨立學習的過程、又有協作學習的方式,使學生手腦並用,既體會到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又體驗出數學學習的趣味性。所以本節課我設計學法為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及生活經驗,鼓勵學生多觀察、多討論、多探究、多協作、多操作,採用了觀察法、討論法、探索協作學習法和操作法,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生通過操作、比較、歸納,能夠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能夠在方格紙上畫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在觀察圖形、總結歸納圖形特徵的過程中形成自主學習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推拉等活動,使學生獲得研究圖形的體驗、過程與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

2、通過“推一推”“拉一拉”等活動,瞭解長方形、正方形之間的聯絡。

教學難點:

通過“推一推”“拉一拉”等活動,瞭解長方形、正方形之間的聯絡。

國小數學數與形教案篇4

新課程強調數學課堂教學應關注學生經歷和獲取知識的過程,再現數學知識的生活原型。因此,不少教師都藉助多媒體將教材中靜態的內容動態呈現。然而農村大部分學校教學條件還比較落後,許多學校連幻燈都沒有,更別說多媒體了。可以說,多媒體教學尚屬貴族消費,許多農村國小教師只能是望洋興嘆。為此,在這偏僻、落後的農村國小,要用好新教材,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應立足實際,根據具體的學情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筆者最近參加了一些學校的教學研討活動,聽了不少老師的探討課,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是:沒有多媒體的課也同樣精彩。現將長方體的認識一例整理描述如下,與大家一同分享。

一、生活入手引出課題

師:(手中拿著紙牌)這張紙牌是什麼形狀?這一副紙牌呢?(生:一張是長方形、一副是長方體)。

師: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的?

生:牙膏盒、化裝品盒、粉筆盒、冰箱

師:你們覺得長方體有什麼特點?

生:(略)

看來同學們對長方體的特徵還是有所瞭解的。這節課我們來進一步研究長方體。

[評析:教師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實物即紙牌入手,從平面到立體,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使學生從直觀上初步感知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不同,建立了長方體的表象,為學習新知作好鋪墊。]

二、實物感知形成表象

讓學生初步感知長方體的面、稜、頂點等。

師:請同學們拿出長方體模型(事先準備好),先摸一摸,再想一想你們摸的平平的部分叫什麼?

生:面。

師:再用手摸摸長方體相鄰的兩個面相交的這一條共有的邊,它叫什麼呢?

生:有的說叫邊;有的說叫線段)。

師:我們給它一個名稱,叫做稜。同學們用手再摸一摸自己帶來的長方體的稜。再用手摸摸長方體三條稜相交的地方有什麼?

生:有一個點。

師:我們把三條稜相交的點叫做頂點。

[評析:藉助教具、學具,通過教師的引領,讓學生觸控長方體實物,從整體上觀察長方體,直接感知長方體有面、稜和頂點等三個要素,為進一步探究長方體的特徵做準備。]

三、動手實踐加深理解

1.探究長方體面的特徵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長方體各部分名稱,接下來我們來研究長方體的面有哪些特點。先請每組同學選擇1~2個想研究的長方體物體,採用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等方法,當然也可以用信封裡的長方形紙片做一個長方體,看同學們能否發現長方體的面有哪些特徵?待會兒每組派代表彙報你們的探究成果。

師:哪組願意先派代表來說說?

學生分組彙報討論結果。

師:同學們真了不起!想了這麼多的辦法來驗證長方體相對的 2個面是相等的。

師:現在,你們拿起自己的長方體進一步觀察,看一看長方體的6個面各是什麼形狀的?

通過學生觀察得出兩種情況:一種是6個面都是長方形:(板書:6個面都是長方形)另一種情況是有4個面是長方形,另外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板書:特殊情況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

2.探究長方體稜、頂點等特點

師:請同學們數一數長方體共有多少條稜?你是怎樣數的?(引導學生數時,要有序、不重複、不遺漏)

學生討論後,分組彙報。

師:怎麼證明相對的稜長度相等?

學生分組彙報證明方法。

師:大家用了不同的方法證明相對的稜長度相等。再請同學們拿起自己的長方體數一數,一個長方體共有多少個頂點?

3.抽象概括總結特徵

師:剛才同學們通過自己動手實踐,探究了長方體的面、稜、頂點等特徵,誰能較完整地說一下長方體有什麼特徵?

[評析:改變以往教師包辦的做法,教學中充分相信學生,為他們提供足夠的思維活動空間,使其在看、數、量、剪、拼、比、想等實踐活動中,有充分的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並凸顯了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進而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自學及探究能力。]

4.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小組合作,做長方體的框架。

師: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小棒、塑料拐角,做一個長方體的框架,並討論彙報回答以下2個問題:

(1)它的12條稜可以分成幾組?怎樣分?

(2)相交於同一頂點的三條稜長度相等嗎?

學生分組彙報討論結果。

教師再將長方體橫放、豎放、側放,讓學生分別說出長方體的長、寬、高。同時教師指出:長方體的長、寬、高根據長方體所放的位置的不同而改變,相交於每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都可以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評析:通過讓學生用小棒和塑料拐角,自己做一個長方體框架這一實踐活動,是讓學生再現了長方體的表象,有效培養了學生相互合作和動手操作的能力,進一步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在教學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時,注重在變式中理解,通過把長方體的橫放、豎放、側放,使學生真正理解了長、寬、高的含義。]

四、鞏固應用深化認知

1.基本練習:p23第1、2題。

2.綜合練習:p23第3題。

3.拓展練習:(填一填)

(1)把一塊長、寬、高分別是16釐米、11釐米;7釐米的長方體,平均鋸成兩塊小長方體。

其中每塊小長方體都有( )個面、( )條稜、( )個頂點。

(2)面積增加了( )平方釐米。

[評析:通過不同形式的練習,既深化了知識,又激發了學習興趣,同時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空間觀念又得到了培養。尤其是第3題的變式拓展練習,讓學生在加深所學知識的理解的同時,又培養了靈活應變能力。]

五、全課小結總結昇華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生:(略)

[總評:本節課求新存異,紮紮實實走好每一步,教師僅利用一根粉筆,一塊黑板,幾件必須的教具、學具,沒有多媒體的輔助,同樣為大家呈現了一節較為精彩的課。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百看不如一干。很多抽象的數學知識如能創造機會讓學生動手操作,集體討論,學習效果會更好。本節課在新知探究中,教師能立足實際、因陋就簡,利用好現有的教具、學具,引領學生在認識長方體面、稜、頂點的三個要素中,理解了長方體三要素的基本概念。再通過讓學生看、摸、數、量、剪、比,甚至。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製作長方體等豐富的實踐活動,促使學生親歷、感悟長方體的特徵,使其在真正的意義上理解了長方體的含義。]

國小數學數與形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通過比一比使學生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

2、讓學生經歷比較幾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3、通過學生參與畫圖活動,進一步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

4、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並培養學生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學重點:

1、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

2、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

教學難點:

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培養學生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具、學具:

教具:多媒體課件。

學具:紅色長方形、黃色長方形、藍色長方形各一個,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學具若干,剪刀,直尺,水彩筆。

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引入。

同學們,老師這裡有一張兒童畫非常漂亮,我想把它裝飾一下,都需要什麼?(四周加上框,加膜等)四周加上框需要求它的什麼?(周長)再給它配上一塊玻璃,配多大的玻璃合適呢?還能用長短來表述嗎?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這個問題。

二、探究新知。

(一)比一比,直觀感受面積的含義。

1、我們身邊每個物體都有自己的面,請你們找一找並摸一摸它們的。面,你發現了什麼?(大小有什麼不同)再請一位同學上來摸一摸黑板的表面,觀察鉛筆盒蓋的表面和黑板的表面,你發現了什麼?

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

2、看課件比較數學書和練習本封面的大小,一元硬幣和一角硬幣表面的大小。

3、我們如果把黑板畫在紙上是什麼圖形?以前我們學過哪些平面圖形?(課件演示)說一說這些圖形的面在哪裡?

4、(課件演示)觀察這幾個圖形,它們的面又在哪裡?讓學生體會封閉圖形才有面的大小。

5、課件出示:比較兩個平面圖形的大小。

6、感知面積的含義。

剛才我們比較了什麼?所比較大小的部分有一個名字叫面積。

誰來說說面積指的是什麼呢?(引導學生理解、完善面積的含義)學生彙報後教師小結面積的定義。

(板書: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學生齊讀兩遍定義。

7、下面這四個圖形中誰的面積?

(二)比一比,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1、每人都有三張不同顏色的彩紙,誰能不借助學具很快比較出哪張彩紙的面積,哪張彩紙的`面積最小。(學生活動)說說用的什麼方法。

2、指名彙報。

3、那麼這兩張彩紙的面積誰大誰小呢?(紅色和藍色)

意見不統一,如何準確地比較這兩張彩紙面積的大小呢?你能想出什麼好辦法?可以藉助你們的學具,動手試試。(四人小組活動)

4、小組彙報,交流反饋比較的方法。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

5、學生看書,說說書上還介紹了哪些方法?

6、你認為哪種方法,說說你的理由。

(三)解決問題。

1、比較圖形面積的大小。(練習十八第1題)

2、判斷方格紙中哪個圖形的面積?

3、判斷下面哪個圖案的面積大?

三、小結。

說說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有哪些收穫?我們開始講的要給兒童畫配一塊玻璃,玻璃面的大小不能用長短來表述,要用什麼來表述?

四、圖案設計大賽。(體驗面積相同的圖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狀)

要求:在方格紙上畫出3個面積等於7個方格的圖形,比一比誰畫得準確而有創意。

國小數學數與形教案篇6

1教學目標評論

1、在具體情境中進一步掌握100以內數的讀寫,鞏固數的.組成。

2、進一步鞏固數位的概念和比較數的大小的方法。

3、進一步體會“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差不多”的含義。

4、.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練習,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2學情分析評論

1、六、七歲的一年級學生在生活中已經對數的認識積累了一定的感性經驗,但是缺乏在生活中的運用。因此讓他們更加鞏固認識100以內的數認識很有必要。

2、低年級學生好奇、好動,知識的學習和鞏固應考慮兒童的年齡特徵,以活動為主,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3重難點

重點: 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差不多”的含義。

難點: 數位的意義,掌握100以內數的順序。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4.1.1新設計評論

一、匯入:跳跳虎悄悄地告訴我一個祕密,在一個充滿神祕色彩的智慧島上,藏有一個智慧寶箱,聽說開啟寶箱的人就會擁有一種神奇的力量,今天跳跳虎想帶著大家一起尋找寶箱,你們願意嗎?但是智慧島上機關重重,讓我們一起闖關吧!

二、練習

1.第一關:填一填

我們來到遊樂場,闖入第一關填一填,在做題之前,你想提示大家注意什麼問題?

請大家拿出題單,動手填一填。彙報:誰上來填第一組,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表揚(你很有條理)和他結果填的不一樣請舉手

第4組:2個+15。表揚:你很會思考,滿十進一,方法用的很好。

2.按規律填一填:

剛才我們順利的闖過第一關,要進第二關,必須要來乘坐刺激的過山車,要想讓過山車開動,我們必須按規律把這些數填完整,在填數之前,你們要先判斷什麼?順數還是倒數,幾個幾個數。請大家動手填一填。

彙報:和它們填的不一樣的請舉手?說一說你是怎麼想的?(語言準確)

過山車已順利開啟,你們做的好進入第二關準備了嗎?

3.送小鳥回家

我們進入愛心城堡,這裡有一群迷路的小鳥,我們只有把這些小鳥按要求送回各自的家,才能順利過關。

彙報: 小鳥給大家愛心豎起大拇指。

4.第三關:比一比

離開愛心城堡,我們來到池塘邊進入第三關:比一比。

青蛙兄弟倆正在捉蟲子。小青蛙說:我捉的蟲子比38條多一些,大青蛙說我比小青蛙多的多,但比90條少些。小朋友,你們能在合適的答案下面畫○嗎?

動手畫一畫,和上面小朋友畫得不一樣的小朋友請舉手。說一說你是怎麼想的?

5.第四關:撥一撥:

小朋友對100以內的數大小比較掌握得非常好,所以我們才順利的進入第四關:撥一撥

看:這一關的題目是,在計數器上撥4個珠子,可以表示什麼數?誰來說說你是怎樣理解題目的?像這樣只用4個珠子,在十位上撥1個珠子,再在個位上撥3個珠子,組成13。誰上來撥一撥?還有其他答案嗎?

小結:不同的數位上的數,表示的意義不相同。

6、想一想 試一試?

用三張卡片中的兩張組成兩位數,2 5 8

最大的數是( ),最小的數是( )。

7.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順利地闖關成功,我們一起開啟寶箱吧!

你們每一隊派1個代表上來,領取你們的神奇力量吧!

三、小結:

你們今天這節課,有什麼收穫?

國小數學數與形教案篇7

1、通過“打電話”的情境,體會生活中存在著需要用除數是小數除法去解決的問題,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絡。

2、利用已有知識,經歷探索除數是小數的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的過程,體會轉化的數學思想。

3、正確掌握除數是小數的小數除法案的計算方法,並能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

正確掌握除數是小數的小數除法案的計算方法能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

教學方法及學生活動設計

個性調整

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學環節

問提問生活中有哪個同學一、創設情創設“打電話”的情境,

有打長途電話的經驗。境

1、出示文主題圖,讓學生說一說圖的意思,並討論如何解決“誰打電話的時間長”的問題。

二、自主探2、組織學生探索如何計算4.83÷0.7和45÷7.2的究,建立數得數時,在探索之前,先引導學生比較這兩個算式

和前面學習的小數除法有什麼不同,使學生體會到學模型

如果除數變成整數就好了,引導學生把新的知識轉

化為已有的知識。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想法,但都是要把被除數和除數擴大相同的倍數,使除數變

成整數,再按照小數除以整書的方法進行計算。1、試一試:其中37。1÷0。53和8。4÷0。56被除

三、鞏固數和除數同時擴大100倍後,被除數末尾需要補0,與應用2。7÷7。5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10倍後,被除數

比除數小,商的整數部分需要補0,在練習後反饋時要引起學生的注意。

2、練一練/1,2,3——補充練習:

1、把下面各題變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4.68÷1.2=□÷122.38÷0.34=

□÷□5.2÷0.325=□÷325161÷0.46=□÷□2.筆算。6.84÷0.91225.84÷1.799.6÷41.5

220.5÷147

3

4

一、創設情境二、自主探究,建立數學模型三、鞏固與應用

呈現中國銀行20xx年3月公佈的關於外幣和人民幣之間的比率。

首先引導學生進行解答。由於貨幣的最小單位一般是“分”,以“元”為單位時第三位小數沒有意義,所以一般需要保留兩位小數,因此學生將體會到求積,商近似值在生活中的應用。

1、試一試,可以讓學生用計算器算出得數,然後根據得數按要求用四捨五入法求出近似值。2、練一練:1,2,3,4

第1題:這是人民幣和港幣的兌換,12.5÷1。07,

四、總結。超過了11元港幣;也可以用兵1×1.07,不到本世

紀末2元,因此11元港幣不夠。

第2題:這是人民幣和日元的兌換,要注意的是:5000×7.09所得到的近似值還需要去乘100.第3題:這是歐元換人民幣,5000×9.15=45750元不需要近似值.

根據學生的練習情況進行小結.

國小數學數與形教案篇8

課題:混合運算

教學目標

1.初步掌握沒有括號的兩步運算式題的運算順序.

2.掌握脫式計算的書寫要求,並會正確地進行脫式計算.

3.通過學習,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及書寫規範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掌握沒有括號、含兩級運算的兩步式題的運算順序.

教學難點

正確進行計算.

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片.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口算.

24+832-63618947-10

37+52874647-2549

2.計算.

24+8-6369

47-21+52876

訂正時,讓學生說說每個算式裡含有哪些運算,是按怎樣的運算順序進行計算的.

教師小結:在沒有括號的算式裡,只有加、減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從左往右按順序運算.

二、探究新知。

我們計算的兩步式題,都是直接寫出得數.為了看清楚運算的步驟,便於檢查運算過程,可以寫出運算的步驟和每次計算的結果,用一種新的格式來表示,即脫式.

1.教學例1.

(1)板書:47-12+5

教師提問:觀察算式發現什麼?

引導學生明確:算式中只有減法和加法,按從左往右的順序,依次運算.

教師講述:用脫式計算兩步式題時,要先在原題下面的左邊寫=,再在=後面寫第一步運算的結果,還設計算的部分要照抄下來,接著對齊上面的=,在下一行寫=,在=後面寫第二步運算的結果.(邊說邊板演)

教師板書:

47-12+5

=35+5

=40

(2)學生試算:

48+16-375497

指定兩名學生板演.訂正時再強調書寫格式.

2.教學例2.

(1)板書:63+5050-63

教師提問:觀察這兩個算式,你發現了什麼?

教師說明:在沒有括號的算式裡,有乘法和加、減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後,都要先算乘法.

觀察左邊的算式,引導學生說明先進行什麼運算,教師在乘法算式下面用彩色筆畫上橫線.表示要先做乘法運算.然後明確再算什麼.

觀察右邊的算式.引導學生說明在這個算式裡先算哪一步,教師也在乘法算式下面用彩色筆畫上橫線,表示要先做乘法運算.

強調:沒有參加運算的部分要照抄下來.

讓學生試著計算,指定兩名學生板演.

(2)指導學生看教科書第9頁下面的法則.

勾畫出法則並齊讀,然後指名複述.

(3)反饋練習

完成例2下面的做一做.

19+5378-29

提問:在有乘法和加、減法的算式裡,先算什麼?

學生計算,指定兩名學生寫在投影片上.訂正時要注意書寫格式.

3.教學例3.

(1)板書546-77+546

提問:觀察這兩個算式,你又發現了什麼?

教師說明:在沒有括號的算式裡,有除法和加、減法都要先算除法.

引導學生明確:左邊的算式,先算除法運算,再算減法運算.

右邊的算式,也是先算除法運算,再算加法運算.

啟發學生試算,指定兩名學生板演.

(2)指導學生看課本例3上面的法則.

(3)反饋練習:

455-836+497

先讓學生說一說:有除法和加、減法,應該先算什麼,再算什麼,然後再計算.

4.師生小結.

在沒有括號的算式裡,有乘法和加、減法,要先算乘法.有除法和加、減法,要先算除法.

三、全課小結。

師生共同總結本節學習的內容和應注意的問題.

隨堂練習

1.根據算式,在()裡填上適當的.數.

25-9+366395

=()+()=()()

=()=()

46-74426+39

=()-()=()+()

=()=()

2.下面的計算對嗎?把不對的改正過來.

49+624-168

=366=88

=6=1

15-62153+2

=92=5+2

=18=7

3.計算.

72+1630+56850-4640-248

佈置作業

52-36+1953-39

68+434976

637-581-455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智填運算子號

遊戲目的

引導學生巧選運算子號,加強四則混合運算順序的訓練,培養計算技能和合作精神.

遊戲材料

1.4開白紙8張,教師出比賽題用.

2.學生每人準備1支水彩筆.

遊戲程式

1.教師啟發談話:同學們都知道+、-、、、()等都是運算子號,使用不同的運算子號可以取得不同的運算結果.巧妙使用運算子號,還可得到一些有趣的發現.比如在4個3中加上不同的運算子號,我們可分別得出0、1、2、3、4、5、6、7、8、9、10十一個結果.現在老師這裡有兩組題目,請同學們分組按要求添上運算子號,看哪個組填得又對又快.

2.分發第一組題目(教師自已出題)

例:4444=0

3.講評第一組題目,分發第二組題目(教師自己出題)

例:5555=2

注意事項

1.出題後,可給幾分鐘讓小組長進行分工,然後各組統一開始填.

2.只記小組成績,鼓勵同組內的同學互相啟發、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