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人教版六年級數學數與形教案6篇

在寫教案之前,要學會梳理回顧以往的教學情況,依據個人能力展開教案的制定,教師不僅要教書育人還要學會寫好教案,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人教版六年級數學數與形教案6篇,感謝您的參閱。

人教版六年級數學數與形教案6篇

人教版六年級數學數與形教案篇1

教學內容:

教科書p23-26的內容,p24做一做,完成練習四的第1、2題。

教學目標:

1、認識圓錐,圓錐的高和側面,掌握圓錐的特徵,會看圓錐的平面圖,會正確測量圓錐的高,能根據實驗材料正確製作圓錐。

2、過動手製作圓錐和測量圓錐的高,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

3、養學生的自主探索意識,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

教學重點:

掌握圓錐的特徵。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圓錐的組成。

教具準備:

每人一個圓錐,師準備一個大的圓錐模型。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是什麼?

2、圓柱的特徵是什麼?

二、新課

1、圓錐的認識 (直觀感受觀察討論彙報)

(1)讓學生拿著圓錐模型觀察和擺弄後,指定幾名學生說出自己觀察的結果,從而使學生認識到圓錐有一個曲面,一個頂點和一個面是圓的,等等。

(2)圓錐有一個頂點,它的底面是一個圓、(在圖上標出頂點,底面及其圓心o)

(3)圓錐有一個曲面,圓錐的這個曲面叫做側面。(在圖上標出側面)

(4)讓學生看著教具,指出: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叫做高。 (沿著曲面上的線都不是圓錐的高,由於圓錐只有一個頂點,所以圓錐只有一條高)

2、小結

圓錐的特徵(可以啟發學生總結),強調底面和高的特點,使學生弄清圓錐的特徵是:底面是圓,側面是一個曲面,有一個頂點和一條高.

3、測量圓錐的高(組織學生分組進行測量)

由於圓錐的高在它的內部,我們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長度,這就需要藉助一塊平板來測量。

(1)先把圓錐的底面放平;

(2)用一塊平板水平地放在圓錐的頂點上面;

(3)豎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間的距離。

4、教學圓錐側面的展開圖

(1)學生猜想圓錐的側面展開後會是什麼圖形呢?

(2)實驗來得出圓錐的側面展開後是一個扇形。

三、課堂練習

1、做第24頁做一做的題目。

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模型紙樣,先做成圓錐,然後讓學生試著獨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徑.教師行間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及時輔導。

2、練習四的第1題。

(1)讓學生自由地觀察,只要是接近於圓柱、圓錐的都可以指出。

(2)讓學生說說自己周圍還有哪些物體是由圓柱、圓錐組成的。

3.完成練習四的第2題。

補充習題

1出示一組圖形,辨認指出哪些是圓錐。

2出示一組圖形,指出哪個是圓錐的高。

3出示一組組合圖形,指出是由哪些圖形組成的。

四、總結

關於圓錐你知道了些什麼?你能向同學介紹你手中的圓錐嗎?

教學反思:

觀察、感知中認識並掌握圓錐的特點,經歷探究測量圓錐高的方法的過程,加深了對圓錐高的認識。在旋轉,對比圓柱和圓錐的過程中,加深對圓錐特點的認識,發展學生的思維。

人教版六年級數學數與形教案篇2

設計理念:

教學中,要力求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自主學習。課的結構上,以活動為主線,以操作為本節課的主要形式,以使學生親身體會知識,自主實踐獲得經驗,力求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和操作,認識圓柱的特徵,能看懂圓柱的立體圖,認識圓柱的高和圓柱側面的展開圖。

2、使學生形成圓柱的清晰表象,能根據圓柱的特徵辨認圓柱體,測量圓柱的高,並能想象出圓柱側面的展開圖,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3、通過觀察、操作、思考、討論等活動,培養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圓柱的特徵。

教學難點:

使學生弄清圓柱側面展開得到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長與圓柱底面周長,寬與圓柱的高之間的關係。

教學過程:

一、鋪墊孕伏,匯入新課

1、複習已經學過的立體圖形,並說說它們的特徵。

2、出示一個茶葉筒提問:這個物體的形狀叫什麼?我們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也是圓柱體的?你對它瞭解多少?這節課我們就來進一步認識圓柱體。(板書課題:圓柱的認識)

二、操作感知,發現特徵

1、看一看、摸一摸

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圓柱體,摸摸它的面。

師:圓柱有幾個面?摸的時候有什麼感覺?與長方體有什麼不同?

引導學生說出圓柱各面的名稱。

2、小組合作,製作形體。

師:下面我們以四人為一組,大家合理分工,做一個圓柱體。想一想我們要製作它需要做哪幾部分?分小組討論製作方案後動手做。

3、成果展示。

(1)讓學生拿出自己的合作成果,向大家展示。

(2)師:你在製作的過程中,準備了哪些材料?是怎麼做的?

4、交流討論。

(1)出示粗細不同的兩個圓柱。

師:這兩個圓柱有粗有細,想想,這與圓柱的什麼有關?

(2)出示高矮不同的兩個圓柱。

師:這兩個圓柱有高有矮,想想,這與圓柱的什麼有關?

什麼是圓柱的高?怎樣測量這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呢?

5、發現特徵。

師:從我們準備的材料和在操作的過程中,你發現了圓柱的哪些特徵?

師引導學生說出圓柱上下兩個面是兩個相同的圓;圓柱的側面展開是一個長方形,它的長是底面圓的周長,寬是圓柱的高。

(利用多媒體課件加以演示驗證。)

討論:圓柱的側面展開可以得到哪些圖形?讓學生將圓柱的側面展開後看看。

三、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1、指出下面圖形中哪些是圓柱。(圖略)

2、判斷:

①圓柱體的高只有一條。 ( )

②圓柱兩個底面的面積相等。( )

③圓柱體底面周長和高相等時,沿著它的一條高剪開,側面是一個正方形。 ( )

3、用一張長31.4釐米,寬25.12釐米的長方形紙,再配兩個圓做成一個圓柱體,這兩個圓的半徑是多少釐米?

4、張大爺家有一塊直徑為3分米的圓形鐵皮,他想以它為底做一個圓柱形水桶,應選怎樣的一塊長方形鐵皮比較合適?

四、反思體驗,總結全課

這節課我們學了什麼?探討了圓柱的哪些問題?你有哪些收穫?

附板書設計:

圓柱的認識

底面:兩個相等的圓

長方形 長=底面周長

側面:展開後 平行四邊形 長方形

正方形 寬=圓柱的高

高:無數條,長度相等

人教版六年級數學數與形教案篇3

教學內容:

教材第15~16頁的例4和第16頁的試一試、練一練,完成練習三第1~3題。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和實踐活動,瞭解圓柱體積(包括容積)的含義,進一步理解體積和容積的含義。

2.經歷類比猜想驗證說明的探索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的程序,掌握圓柱體的計算方法,能正確計算圓柱的體積,並會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引導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滲透、體驗知識間相互轉化的思想方法。

重點難點:

掌握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學資源:

ppt課件 圓柱等分模型

教學過程:

一、聯絡舊知,設疑激趣,匯入新課。

1.呈現例4中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的直觀圖。

2.提問:這幾種立體的體積你都會求嗎?你會求其中哪些立體的體積?

啟發:大家想不想知道圓柱的體積怎樣計算?猜想一下:圓柱體積的大小與什麼有關?怎麼算?

3.引入:我們的猜想對不對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索一下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教學例4

1.觀察比較

引導學生觀察例4的三個立體,提問

⑴這三個立體的底面積和高都相等,它們的體積有什麼關係?

⑵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一定相等嗎?為什麼?

⑶圓柱的體積與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可能相等嗎?為什麼?

2.實驗操作

⑴談話:大家都認為圓柱的體積與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可能是相等的,而且都等於底面積乘高。那用什麼辦法驗證呢?讓學生在小組中說說自己的想法。

提醒:圓的面積公式是怎麼推匯出來的?我們能不能將圓柱轉化成長方體呢?

⑵提出要求:你能想辦法把圓柱轉化成長方體嗎?各小組說出自己的想法,有條件的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圓柱,操作一下。

⑶討論交流:如果把圓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開後能否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

操作教具,讓學生觀察。

引導想像:如果把底面平均分的份數越來越多,結果會怎麼樣?

演示一組動畫(將圓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等份、128等份)課件演示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拼成的立體會越來越接近長方體。

3.推出公式

⑴提問:拼成的長方體與原來的圓柱有什麼關係?

指出:長方體的體積與圓柱的體積相等;長方體的底面積等於圓的底面積;長方體的高等於圓柱的高。

⑵想一想:怎樣求圓柱的體積?為什麼?

根據學生的回答小結並板書圓柱的體積公式

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⑶引導用字母公式表示圓柱的體積公式:v=sh

長方體的體積 = 底面積 高

圓柱的體積 = 底面積 高

用字母表示計算公式v= sh

三、分層練習,發散思維,教學試一試

⑴讓學生列式解答後交流演算法。

⑵討論:知道什麼條件就一定能算出圓柱的體積了?分別怎麼算?

(s和h,r和h,d和h,c和h)

四、鞏固拓展練習

1.做練一練第1題。

⑴說一說:這兩個圓柱中都是已知什麼?能算出圓柱的體積嗎?

⑵各自練習,並指名板演。

⑶對照板演,說說計算過程。

2.做練一練第2題。

已知底面周長和高,該怎麼求它的體積呢?引導學生根據底面周長求出底面積。

五、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有哪些收穫?還有什麼疑問?

六、作業

練習三第1~3題。

人教版六年級數學數與形教案篇4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68頁例1和練習十一第1題。

教學目標:

1、綜合運用統計知識,學會從統計圖中準確提取統計資訊,並作出正確的判斷和簡單的預測。

2、理解統計圖中各個資料的具體含義,培養同學仔細觀察的習慣。

教具準備:多媒體電腦,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看電視嗎?你們知道家裡的電視是什麼品牌嗎?

今天我們就去彩電市場看看各種彩電的市場佔有率吧!(出示教科書第68頁例1的扇形統計圖)

二、探究交流,總結規律

1、小組研討、交流。

根據這幅統計圖,你們瞭解到哪些資訊呢?a牌彩電是市場上最暢銷的彩電嗎?

根據提出的問題,讓同學在小組內交流、討論。同學可能會發生兩種不同的看法:一區域性會認為a品牌最暢銷,而另一區域性則認為a品牌不是最暢銷的,從而引起認知牴觸。

2、引導釋疑。

在同學討論交流的基礎上,教師提問:請大家仔細觀察,說說統計圖裡“其他”區域性可能包括了哪些資訊呢?

可讓同學分別說說“其他”的具體含義,從而明確“其他”裡面可能含有比a牌更暢銷的彩電品牌。

3、小結。

這幅統計圖提供的資料比較模糊,不夠完整,我們無法得到有關彩電市場佔有率的完整資訊,所以從本統計圖中不能得出a牌彩電最暢銷這樣的結論。

引導同學認識到:在利用統計圖作判斷和決策時,一定要仔細觀察,注意從統計圖提供的資料資訊動身,不要單憑直觀感受輕易下結論。

人教版六年級數學數與形教案篇5

難點名稱:理解“滿100減50”與“五折”的區別

難點分析:

從知識角度分析為什麼難。

打折銷售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學生並不感到陌生,但在促銷活動中選擇最佳消費方式,要運用所學的百分數知識解決問題有一定的難度。

從學生角度分析為什麼難。

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要懂得“滿100元減50元”的促銷方式,對於消費者來說不如打五折實惠;如果總價是整百元的,那兩種促銷的方式優惠的結果是一樣的,但要得出這種結論,對於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需要運用所學的百分數知識去分析、交流、比較才能解決。

難點教學方法:

在教學時,先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去理解“滿100元減50元”的含義,然後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表述,再引導學生體會這種促銷方式的計算方法,接下來要由學生獨立完成兩種購買方式所要支付的錢,並通過比較來解決題目中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引入新課。

1、提問“一件物品打九折出售”表示什麼意思?

2、生活中,是不是所有的優惠都是以“幾折”來表示的呢?

3、購物中優惠的形式有很多種,我們要做一個精明的小買家。今天,我們就來研究購物中的折扣問題。(板書:購物中的折扣問題)

二、教學新知。

(一)出示例5:某品牌的裙子搞促銷活動,在a商場打五折銷售,在b商場按“滿100元減50元”的方式銷售。媽媽要買一條標價230元的這種品牌的裙子。

1、根據這些資訊,學生提問題。

教師板書:

(1)在a、b兩個商場買,各應付多少錢?

(2)哪個商場省錢?

2、分析問題,理解題意。

(1)結合題目給出的數學資訊,哪些是關鍵的?

(2)怎樣理解“滿100元減50元”?

(3)不足100元的部分呢?怎麼辦?

3、獨立思考,嘗試解決。

師:請同學們獨立思考,看能否解決黑板上的這兩個問題?

4、交流並彙報方法。

師:誰來說說自己的解決方法?

學生展示自己的算式,並解釋。

5、啟發思考,辨析原因。

(1)滿100元減50元,少了50元,也是打五折啊,怎麼優惠的結果卻不一樣呢?

(2)什麼情況下兩種優惠是一樣的呢?

6、小結:在今天的折扣問題中,我們知道了優惠的形式有很多種,解決這些問題時要注意的是“滿100元減50元”和打五折的區別:

(1)“滿100減50”,就是夠100才能減50,不夠則不減。

(2)打五折實際售價都是原價的50%,不滿100元的也能按50%計算。

(3)售價剛好是整百元的時候,兩種優惠結果才是一樣的。

三、練習鞏固,提高能力。

1、做一做。

某品牌的旅遊鞋搞促銷活動,在a商場“每滿100元減40元”的方式銷售,在b商場打六折銷售,媽媽準備給小麗買一雙標價120元的這種品牌的旅遊鞋。

(1)在a、b兩個商場買,各應付多少錢?

(2)選擇哪個商場更省錢?

小結:

同學們,在今天學習的折扣問題中,我們知道了不同形式的優惠有很多種,在解決這些問題時要注意的是“滿100元減50元”和打五折的區別。

人教版六年級數學數與形教案篇6

設計說明

“反比例”是在學生學習了“比和比例”和“正比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著“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理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機會。

1.藉助定義、例項,滲透函式思想。

教學伊始,藉助正比例的意義和生活例項,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函式思想,充分理解成正比例關係的兩種量的比值不變的特點,為學生探究成反比例關係的兩種量之間的關係以及理解反比例的意義和特點奠定良好的基礎。

2.藉助具體情境,在觀察、討論中發現規律。

教學中,通過具體情境,引導學生在觀察、討論中發現“把相同體積的水倒入底面積不同的杯子中,水面的高度不同”及“杯子的底面積×水的高度=水的體積”這一規律,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歸納、概括出反比例的意義及特點。

3.藉助已有的學習經驗總結反比例關係式。

因為正、反比例體現的都是兩種相關聯的量之間的關係,且正比例關係表示式學生已經掌握,所以在總結反比例關係表示式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自己總結出反比例關係表示式,體驗成功的喜悅。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玻璃杯 直尺 水 實驗記錄單

教學過程

⊙複習引入

1.複習。

課件出示:一個圓柱形水箱,底面積是0.78平方米,高是1.2米,這個水箱能裝水多少立方米?

(1)引導學生獨立解決問題。

(2)提問:你是根據什麼公式進行計算的?

預設

生: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3)師追問:圓柱的體積、底面積和高之間還有怎樣的數量關係呢?在什麼情況下其中的兩種量成正比例關係?

預設

生1:底面積=圓柱的體積÷高,高=圓柱的體積÷底面積。

生2:如果底面積一定,圓柱的體積與高就成正比例;如果高一定,圓柱的體積與底面積就成正比例。

2.引入課題。

如果圓柱的體積一定,那麼底面積與高又成怎樣的關係呢?這就是本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反比例)

設計意圖:通過複習有關圓柱的體積問題以及列舉圓柱的體積、底面積和高之間的關係,在培養學生思維完整性的同時,為新知的學習作鋪墊。

⊙探究新知

1.在具體情境中初步感知成反比例關係的量。

(1)課件出示教材47頁例2,引導學生結合問題進行觀察。

師:觀察情境圖,理解圖意後,觀察下表,先一行一行地觀察,再一列一列地觀察,並思考下面的問題。

杯子的底面積與水的高度的變化情況如下表。

杯子的底面積/cm2

10

15

20

30

60

水的高度/cm

30

20

15

10

5

①表中有哪兩種量?

②水的高度是怎樣隨著杯子底面積的大小變化而變化的?

③相對應的杯子的底面積與水的高度的乘積分別是多少?

(2)學生思考後在小組內交流。

(3)全班交流。

預設

生1:有杯子的底面積和水的高度這兩種量。

生2:杯子的底面積增大,水的高度降低;杯子的底面積減小,水的高度升高。

生3:相對應的杯子的底面積與水的高度的乘積都是300,是一定的,也就是杯子的底面積×水的高度=水的體積(一定)。

(4)明確什麼是成反比例的量。

因為水的體積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隨著杯子的底面積的變化而變化。杯子的底面積增大,水的高度反而降低;杯子的底面積減小,水的高度反而升高。但是無論怎樣變化,杯子的底面積和水的高度的乘積總是一定的,所以我們就把杯子的底面積和水的高度這兩種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們的關係叫做反比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