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數學圖形教案8篇 "創新數學教學:激發學生興趣的圖形教案"

本文將分享數學圖形教案,這些教案適用於國小數學教學,涵蓋幾何基礎、平面圖形、立體圖形等內容,結構清晰、教學有趣,可幫助學生掌握數學基本概念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數學圖形教案8篇

第1篇

按照全套教科書的安排,本課時學生開始學習第三種圖形變換——旋轉。此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平移與軸對稱兩種圖形變換,對圖形變換具備一定的認識。在學生對平移、軸對稱、旋轉概念及其性質都有一定的瞭解後,課本又綜合運用這些圖形變換的性質進行圖案設計。

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為此在本節課中我採用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與教師啟發引導相結合的教學方式。

學生已經學習了平移與軸對稱,對於圖形的變換已經有所認識。從平移與軸對稱的學習來看,學習一種圖形變換大致包括以下內容:⑴通過具體例項認識這種圖形變換;⑵探索這種圖形變換的性質;⑶作出一個圖形經過這種變換後的圖形;⑷利用這種圖形變換進行圖案設計;⑸用座標表示這種圖形變換。本章“旋轉”的教學也是從以上幾個方面展開。

1.進一步認識圖形的旋轉,探索圖形旋轉的特徵和性質,能在方格紙上把簡單圖形旋轉90

2.讓學生初步學會運用對稱、平移和旋轉的方法在方格紙上設計圖案。

3.讓學生體會圖形變換在生活中的應用,利用圖形變換進行圖案設計,感受圖案帶來的美感和數學的應用價值。

教學難點理解、掌握在方格紙上旋轉90°的特徵和性質。

2.鐘錶上分針從12轉到6,轉了多少度?這時時針轉了多少度?

(1)教師用課件出示教材第84頁例2三角形繞點o順時針旋轉90°的圖形。

教師:剛才觀察三角形的旋轉過程你發現了什麼?你怎樣判斷三角形是繞點o順時針旋轉了90°?

教師再次演示風車旋轉的過程,讓學生觀察。然後組織學生在小組中交流討論並彙報。(教師注意引導)

小結:通過觀察,我們發現風車旋轉後,不僅是每個三角形都繞點o順時針旋轉了90°,而且,每條線段,每個頂點,都繞點o順時針旋轉了90°。

教師:從畫面中,我們能清楚地看到三角形旋轉後,位置都發生了變化,那什麼是沒有變化的呢?

如果我們將三角形在旋轉後的基礎上,繼續繞點o順時針旋轉180°,那麼三角形應該轉到什麼位置?

教師:怎樣畫出三角形繞o點順時針旋轉90°後的圖形呢?

組織學生先在小組中討論交流:是怎樣旋轉的?應該怎樣畫出旋轉後的圖形?

先放手讓學生獨立畫。再全班彙報交流,最後教師小結。結合生活中的數學介紹旋轉在生活中的應用。

(1)第3題讓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有關對稱、平移和旋轉變換的知識進行判斷,注意讓學生感受數學的美,體會圖形變換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2)第4題練習時,可以放手讓學生設計,再進行交流,要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進一步理解旋轉的特點和性質,體會旋轉所創造的美。

日常生活中的圖形豐富多彩,圖形的變換千姿百態,如何在一堂課的時間裡讓學生透過各種紛繁的現象理解數學的本質,課堂如何發揮它的最佳效益,怎樣讓學生理清知識發生的脈絡成為課堂知識的主動接收者,這是我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努力想突破的。

1、活動原理。即整堂課都是由師生的共同活動組成,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各種學習嘗試,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休,課堂成為學生思維發生、發展的平臺。

2、序進原理。即教學過程既符合知識的發生程序,又符合兒童認知規律。根據這個原理,我設計了從“具體”→“抽象”→“具體”→“抽象”的思維發展過程。先從生活中的例項中來,再到頭腦中的模糊感知,再實踐操作,再抽象出數學模型,再用作具體練習。

3、反饋原理。通過探索和練習的設定,及時讓學生理解知識並起到矯正的作用。

在這堂課上,鼓勵探索我覺得是最重要的。教給學生學習的興趣遠遠大於教給他知識。

數學圖形教案8篇

第2篇

第一次操作:顏色2種圓形、正方形圖片若干個,第二次操作:顏色2種,大小不同的三角形、正方形圖片每二位幼兒一份分類圖。

1、請幼兒自己選擇一種圖形寶寶扮演這個圖形寶寶。

3、請幼兒根據圖形的一種特徵進行一次分類。並請幼兒說說是怎麼按什麼特徵來分類的,教師進行記錄。

4、觀察分完後的圖形,看看它們現在都一樣嘛?看看還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可以怎麼分分家?

1、教師講述操作要求:兩位幼兒一組先兩人討論,一幼兒根據討論結果先進行一次分類,另一幼兒進行分類記錄,同前方法再根據其他特徵進行分類並記錄。

2、再進行二次分類:海分為魚類和兩棲類、陸分為家禽和野生、空分為鳥類和昆蟲類。

6、教師一邊記錄一邊運用語言跟進,為幼兒下一步的分組活動奠定基礎。

在數學教學中必須強調讓幼兒親手操作材料,在實際的操作中探索和學習,獲得有關數學概念的感性經驗。幼兒只有在“做”的過程中,在與材料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才可能對某一數學概念屬性或規律有所體驗,才可能獲得直接的經驗。我用一個“給圖形寶寶分家”的故事貫穿始終,孩子們便於理解,也十分願意投入其中,加上我給幼兒提供了充分的操作材料,並加以引導,逐步深入,使幼兒真正在操作過程中去發現、歸納“圖形的二次分類”的特徵,讓他們充滿激情的完成了一個個任務。

第3篇

關於圖形變換,除了上兩節課複習的“平移”“旋轉”和“軸對稱”這三種外,我們還學過“圖形的放大和縮小”。這節課我們就來複習圖形的放大和縮小。(板書課題:圖形的放大和縮小)

(一個圖形的放大圖或縮小圖與原圖形相比較:形狀相同,大小不同)

先按一定的比將原圖形的各邊放大或縮小,也就是計算出放大或縮小後相應各邊的長度,再按算出的新邊長度畫出原圖形的放大圖或縮小圖。

3.為什麼要按相同的比進行放大或縮小?如何理解“相同的比”中的前項和後項?

(1)圖形大小變換後,如果要和原圖形的模樣相同(中學裡稱為圖形的相似),就必須做到各部分按相同的比進行放大或縮小。

(2)這個相同的比的前項可以理解為變換後的圖形大小,後項可以理解為原圖形的大小。

4.舉例說明什麼樣的情況是放大的,什麼樣的情況是縮小的。

如果按3∶1變換,就是說變換後的圖形大小是原圖形的3倍。如果按1∶2變換,就是說變換後的圖形大小是原圖形的。

5.在圖形的運動這節課中複習了軸對稱、平移和旋轉以及圖形的放大和縮小等相關知識,他們各自的特點和操作要點是什麼呢?他們各自有什麼應用價值?

分析:原平行四邊形的上、下邊均為9格,縮小到原來的後都變為9×=3(格),高為6格,縮小到原來的後變為6×=2(格)。

圓按2∶1放大,應該先把半徑擴大到原來的2倍,再畫圖。

梯形按1∶2縮小,首先應先求出新圖形的上底(2÷2=1)、下底(4÷2=2)及高(4÷2=2)的長度,再畫圖。

第4篇

1、通過觀察和操作認識軸對稱圖形和軸對稱的含義。

3、使學生在操作中加深對圖形的認識,建立空間觀念。

樹葉圖、青蜓圖、天平圖,圖形左右部分一樣,並且說明:這些圖形給人以美感,如果想象一個圖形不對稱,使人覺得不舒服。

將樹葉圖對摺、青蜓圖對摺,天平圖對摺,使學生觀察到這些圖形,沿著一條直線對摺,兩側的圖形能夠完全重合。

先把一張紙對摺,在摺好的一側畫出圖形,剪下來,再把紙開啟,看一看能得到一個什麼樣的圖形?

6、教師明確:這個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摺痕所在的這條直線叫做對稱軸。

7、投影出示,做一做和練習二十六1題,引導學生判斷。

(3)比較,哪些圖形是軸對稱圖形,畫出它們的對稱軸。

(5)使學生明確:正方形、長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圓,都是軸對稱圖形。

(7)引導學生回憶判斷,學過的平面圖形,哪些是輪對稱圖形,哪些圖形只有一條對稱軸,哪些不止一條,可以出示圖形。

1、下面的數字,哪些是軸對稱圖形?它們各有幾條對稱軸?

2、把一張紙對摺後,剪下一個圖形,把剪下的圖形展開,所得的圖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

運用學過的知識,用紙剪去一個對稱圖形,可以怎樣剪?

第5篇

1、感知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特徵,能根據它們的特徵,並從具體的情景中辨別出這四種圖形,初步運用這些圖形進行拼圖。

2、培養操作、觀察、表達及思維能力學會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發展空間觀念,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二、活動二:感知“面”是從“體”得到的。

出示長方體,訃學生試試能從長方體上找出什麼圖形:學生回答後,課件演示、再讓學生從桌面上的物體找出長力形、師問:“你還能找到其他的圖形嗎?請大家4人一組,找找看。“讓學生自主活動,通過觀察、探索、合作、交流,從其他物體上找出其他圖形。結合學生彙報小組活動結果進行課件演示

小熊貓說:“小朋友真能幹,已經能從不同的物體找到不同的圖形了,那我們能不能自己想辦法用桌上的物體來描這些圖形呢?小朋友試試看。”放手讓學生思考探索合作交流,尋找用“體”描“形”的方法。展示學生作品,並讓學生說說是用什麼物體描出來的,描的是什麼。學生評價結果。

出示3 6頁l,說:“這些美麗的圖形來到花園捉迷藏。小朋友找找這裡有我們認識的哪些圖形?”學生自由發言。 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面是這些平面圖形,想起來的就站起來說。

放手讓學生分小組用圖形進行拼組。拼好後,學生自由參觀,進行評價。讓學生各自說說自己用什麼圖形拼成了什麼東西。展示部分優秀作品。

第6篇

1。學習用各種幾何圖形片拼娃娃,能按圖形特徵進行分類並計數。

2。嘗試變化圖形片擺放的位置,以表示圖形娃娃的多種姿勢。

(1)師:圖形片想請小朋友用它們來拼出各種各樣的娃娃。

想一想:用什麼圖形可以拼出娃娃頭?什麼圖形可以拼出娃娃的身體、胳膊和腿呢?

師:這兩個娃娃一樣嗎?你能看出他們在做什麼嗎?你是從哪裡看出來的?

3。再次拼圖形娃娃,並用數字表示所用各種圖形的數目。

提出操作要求:請小朋友們再拼一個圖形娃娃,拼好後看看說說你這次拼的是一個什麼樣的娃娃,分別用了哪些圖形,再數一數每種圖形有幾個,然後用自己的方式在表格進行記錄。

用大圖形片展示幼兒的記錄,這個娃娃在幹什麼?它是用哪些圖形拼出來?每種圖形有幾個?

引導幼兒觀察記錄單上的數字與實際使用的數量是否一致。

數字是無處不在的,它們的存在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方便。

第7篇

使學生比較系統地掌握本單元所學的立體圖形知識,認識圓柱、圓錐的特徵和它們的體積之間的聯絡與區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①圓柱、圓錐的模型各一個;②畫有形狀、大小以及擺放位置不同的幾個圓柱的投影片;③畫有形狀、大小以及擺放位置不同的幾個圓錐的投影片;④分別畫有圓柱、圓錐立體圖形(標有各部分名稱)的投影片;⑤畫有圓柱的表面展開圖的投影片。

教師:在這個單元裡,我們學習了兩種新的立體圖形:圓柱、圓錐。知道了它們 的特徵、學會了如何求出它們的體積等知識。現在我們就來整理、複習一下這些知識,以便加深認識,並學會運用這些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1)教師出示畫有形狀、大小以及擺放位置不同的幾個圓柱的投影片。先讓學生觀察,然後指名讓學生回答教師的提問,引導學生說出正確的答案。

有什麼特點?(圓柱是立體圖形,圓柱有上、下兩個面叫做底面,它們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側面是一個曲面。)

讓學生將圓柱的特徵自己用簡單的詞彙填寫在表中。教師指出“舉例”一欄要填寫在日常生活中形狀是圓柱的實物。

(1)教師出示畫有圓柱的表面展開圖的投影片。先讓學生觀察,然後指名讓學生回答教師的提問,教師引導學生說出正確的答案。

為什麼要這樣計算?(因為:底面的周長=長方形的長,高=長方形的寬)

圓柱的表面積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圓柱的側面積十兩個底面的面積)

(2)做第55頁第2題的第(1)、(2)小題,第3題上半題求圓柱表面積部分。

讓學生獨立做題,教師行間巡視,做完以後集體訂正。

(1)教師出示畫有圓柱體的投影片。指名讓學生回答教師的提問,引導學生說出正確的答案。

計算的公式是怎樣推匯出來的?(把圓柱切割開,拼成近似的長方體,使圓柱體的體積轉化為長方體的體積。根據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推出圓柱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讓學生獨立做題,教師行間巡視,做完以後集體訂正。

(1)教師出示畫有形狀、大小以及擺放位置不同的幾個圓錐的投影片。先讓學生觀察,然後指名讓學生回答教師的提問,引導學生說出正確的答案。

圓錐有什麼特點?(是立體圖形,有一個頂點,底面是一個圓,側面是一個曲面。)

指名讓學生說一說簡單的測量方法,學生說完以後,教師加以概括,並舉起一個圓錐模型,提醒學生不要把母線當做高。(教師不說母線的名稱,只在圓錐模型上指出來。)

讓學生格圓錐的特徵自己用簡單的詞彙填寫在表中。教師提醒學生:“舉例”一欄要填寫自己知道的形狀是圓錐的實物。

(1)教師出示畫有圓錐體的投影片。指名讓學生回答教師的提問,引導學生說出正確的答案。

教師:怎樣計算圓錐的體積?(用底面積×高,再除以3。)

這個計算公式是怎樣得到的?(通過實驗得到的,圓錐體的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

讓學生獨立做題,教師行間巡視,做完以後集體訂正。

此時,在黑板上已經形成了本單元所學圓柱、圓錐知識要點的板書。教師可根據 這些要點進行小結。(略)

這道題的第一步是求什麼?(是求一個底面周長是34釐米、高是80釐米的圓柱的側面積。)

讓學生獨立做題,教師行間巡視,做完以後集體訂正。

然後讓學生獨立做題,教師行間巡視,提醒學生看清題目後括號裡的要求。做完以後集體訂正:

第8篇

1.通過拼、擺、畫各種圖形,使學生直觀感受各種圖形的特徵。

2.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用數學交流的能力。

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圓形和三角形的實物與圖形。

2.用圓、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畫一畫自己喜歡的圖形?

請小朋友塗一塗圓、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知道各塗什麼顏色嗎?

反饋彙報哪些塗成黃色,哪些塗成藍色,哪些塗成紫色,哪些塗成紅色?

小結:如果物體的一個平平的面是什麼形,那麼它就可以畫出什麼形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