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數學圖形教學設計案例

  數學圖形教學設計案例

根據這張圖,你能知道些什麼資訊?統計降水量的單位是什麼?你能根據圖中折線的整體形態,說說青島市20xx年各月降水量的變化情況嗎。以下是本站和大家分享相關的數學圖形教學設計案例資料,歡迎你的參閱。

數學圖形教學設計案例

數學圖形教學設計案例一

一、談話匯入。

課件出示中國地圖。大家找到青島了嗎?瞧,那是個很漂亮的城市(課件出示青島城市漂亮風景),同學們去過青島嗎?你們想知道那兒的降水情況嗎?請看螢幕。

二、學習新知。

1、複習單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1)課件出示青島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統計圖,瞭解資訊。

提問:這是一幅——(折線統計圖),根據這張圖,你能知道些什麼資訊?統計降水量的單位是什麼?你能根據圖中折線的整體形態,說說青島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變化情況嗎?

提問:折線統計圖有作用?(不僅能看出數量的多少,也能清楚地看出數量增減變化的情況。)

(2)課件出示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統計圖,讓學生說說從圖中知道了哪些資訊。

2、談話匯入,出示複式折線統計圖。

課件出示兩張分開的折線統計圖,師提問:看了這兩張折線統計圖,如果要比較這兩個城市2003年哪個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你打算怎麼辦?像這樣把兩張折線統計圖分著進行比較,你們覺得方便嗎?那你們有什麼好辦法呢?(把兩幅統計圖合併在一起。)

師:對,如果要把這兩張折線統計圖中的內容進行比較,我們可以把這兩張折線統計圖合併在一起,比較方便。

課件出示青島市、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統計圖,師指出這是複式折線統計圖。(板書課題:複式折線統計圖)

3、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

(1)提問:你能看懂這幅統計圖嗎?表示青島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別是哪條折線?你是怎麼看出來的?

找出和單式折線統計圖不同的地方。有兩條折線;右上角必須要有表示兩個城市的圖例。

(2)比較兩個城市每月的降水量。

找:在圖中找出降水量相差最多和相差最少的月份。

追問:你是怎麼想的?表示七月份降水量的兩個點距離最小,說明了什麼?表示四月份降水量的兩個點距離最大,又說明了什麼?

指出:如果出現兩個組點的距離差不多,還需要算一算。(同桌一起算)驗證找出“降水量相差最多的月份”和“降水量相差最少的月份”的正確性。

(3)感悟圖中的其他資訊。

全年降水量:(獨立計算,班級交流)青島市全年降水量811毫米,昆明市全年降水量833毫米。(悟:相差不大。)

月平均降水量:(學生說算式,教師計算器計算)青島市月平均降水量約67.6毫米,昆明市月平均降水量約69.4毫米。(悟:相差不大。)

變化情況不同:(學生交流變化情況,教師概括總結)青島市的降水量是一個從少到多或從多到少的過程;昆明市降水量偏多或偏少。

(4)你覺得複式折線統計圖與以前所學的折線圖相比,又有優點呢?

小結:從複式折線統計圖中,不僅能看出數量增減變化的情況,而且便於這兩組相關資料進行比較。

三、自主探索,鞏固深化。

除了比較兩個城市的降水量可以用複式折線統計圖,我們還可以用它來統計男、女學生的平均身高,某個城市的最低氣溫和最高氣溫變化情況等等。它在我們生活中非常有用!

1、完成“練一練”:讓我們來了解我國6~12歲國小男、女生平均身高。

(1)學生看圖理解。

(2)組織全班交流:

①圖中哪條折線表示男生平均身高的變化情況?哪條折線表示女生平均身高的變化情況?

②從圖中知道了哪些資訊?

(3)提問:

①從圖上看,從幾歲到幾歲之間男生平均身高比女生高?從幾歲開始,女生平均身高超過了男生?(在6—9歲,男生的平均身高高一些,9—10歲女生的平均身高比男生的平均身高增長要快,10—12歲女生的平均身高就超過了男生。)

②你現在的身高是多少釐米?比同齡男生(或女生)的平均身高,怎麼樣?

③教育低於平均身高的學生:不挑食,使營養均衡,並積極參加體育活動,增強體質。

2、完成練習十三的第1題:一起來看看北京市2004年4月份一週中的氣溫變化情況。

(1)指明讀題。提問:這道題讓我們做什麼?你有信心按要求完成下面的統計圖嗎?

(2)獨立完成,邊做邊思考:

第一,可以怎樣確定表示每個資料的點的位置?

第二,先畫表示哪組資料的折線?畫成“實線”還是“虛線”?

(3)指名學生口答問題,並展示學生作業,引導互相評價,肯定優點,指出不足。

(4)提問:根據要求完成複式折線統計圖時要注意些什麼?(①統計時間;②圖例;③描點、標數;④連線。)

(5)提醒學生:完成複式統計圖時,要認真細心地確定表示每天最高氣溫資料的點的位置,用實線連線各點;同樣,要認真細緻地確定表示每天最低氣溫資料點的位置,用虛線連線各點。

(6)媒體出示折線統計圖:看看老師是怎麼畫的!

(7)看圖回答問題,使學生進一步體會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①這一週中,哪天的溫差最大,哪天的溫差最小?

②這幾天的最高氣溫是怎樣變化的?最低氣溫呢?

③回答上面的問題時,你喜歡看統計表還是統計圖?為什麼?

四、全課小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哪些知識和本領?

你認為複式折線統計圖有什麼特點?根據要求完成複式折線統計圖時要注意些什麼?

數學圖形教學設計案例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體驗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2、讓學生認識複式條形統計圖,能根據統計圖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能發現資訊並進行簡單的資料分析。

3、通過對現實生活中有關事例的調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的良好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難點:

繪製複式條形統計圖 教學具準備:

自制多媒體課件、投影儀、學具卡、繪圖工具 教學過程:

課前交流:

小朋友,你們喜歡魔術表演嗎?今天,老師給同學們表演一個。(老師表演的魔術可以滲透本課教學二圖合一的教學內容。)

一、談話匯入 師:同學們,我們以前學習過統計的內容?這節課我們將繼續研究有關統計的知識。

二、探究新知 1、觀察統計表,獲取資訊。

課件出示統計表:

師:這是某地區城鄉人口統計表,從表中你能得到什麼資訊?(指名回答)

師:在這個統計表中,不僅能看到城鎮的人口數量,還有鄉村的人口數量。我們除了用統計表記錄這些資料,還可以用什麼來表示呢?(生答:統計圖)

師:我們以前學過什麼統計圖?(生答:條形統計圖)

2、根據資訊,繪製單式條形統計圖。

實物出示學具卡一:

師:仔細看,這張統計圖和以前的有什麼不同? (生答:沒有方格。)

該怎樣來畫呢?誰想來試一試?(一生前臺試畫)

師說明:先對準豎軸上的數,再看清年份。

師:條形畫好後,可以怎樣塗呢?(畫斜線或塗滿)請同學們對照統計表,完成學具卡一。(座位右邊的同學畫“鄉村人口統計圖”,左邊的同學畫“城鎮人口統計圖”,比一比,誰完成的又快又好!注意繪圖時要用繪圖工具。(師巡視)

師:誰來展示你的統計圖。(評其好差)

師:看著自己的統計圖,回答老師的提問:1985年,城鎮和鄉村的人口數量,誰的多些?(城鎮)你是怎麼知道的?(同桌互看統計圖)你覺得這樣觀察起來方便嗎?(不方便)

師:動動腦筋,能不能創造出一種讓人觀察比較起來方便的統計圖?同桌可以交流一下。

3、繪製複式統計圖 師:誰來說一說你的方法? (生答:可以把兩個統計圖合成一個統計圖)

師:你的辦法真不錯!我們該如何把它們合併成一個統計圖呢?同桌小組商量一下,你打算怎樣做?(師小組指導)

師:哪小組來說一說你們的想法?(各小組學生彙報)

課件出示學具卡二:

師 :這有一張統計圖,誰來試一試?(一生演示畫法)其他同學仔細觀察並提出你的修改意見。

師:兩個條形畫完就可以了嗎?(塗兩種顏色)

為什麼要用兩種顏色?(能區分開)

4、引出圖例 師:為了讓看圖的人比較容易辨認、區分,繪圖時要有圖例(課件出示學具卡二上的圖例)

師:請你拿出學具卡二,先標上圖例,再完成這張統計圖吧!(學生繪圖,師巡視。)

師:誰來展示你的統計圖?(其餘生進行評價)

5、比較單、複式條形統計圖 課件出示:單、複式兩種條形統計圖 師:對照學具卡一中統計圖,說一說今天認識的統計圖和它有什麼不同?(生說)

師 補充說明:學具卡一中統計了一方面的內容,稱為“單式條形統計圖”,而學具卡二中統計了兩個方面的內容,像這樣的統計圖,稱為“複式條形統計圖”。

(揭示課題:複式條形統計圖)

師:比較一下,還有別的不同之處嗎?(生答)

6、複式條形統計圖的優點 師:像這樣的複式條形統計圖有什麼好處? (從一個圖中同時看到了城鎮和鄉村人口數量的變化情況,便於觀察、比較,讓人一目瞭然。)

7、根據複式條形統計圖,分析資訊。

課件出示:複式條形統計圖及相關問題。

師:看著這個統計圖,你會解決下面這幾個問題嗎? ⑴ 哪年城鎮人口數最多?哪年最少? ⑵ 哪年鄉村人口數最多?哪年最少? ⑶ 哪年城鄉人口總數最多?哪年最少? ⑷ 你還能得到哪些資訊? 師質疑:為什麼城鎮人口逐年增加,而鄉村人口在逐年下降?(學生思考並回答)

三、鞏固訓練 師:下面就用本節課學習的知識去解決一些問題吧!(課件出示:四年級課外小組人數統計表)

師:請你拿出學具卡三,完成統計圖,回答下面相應的問題。(學生獨立完成後,集體訂正。)

數學圖形教學設計案例三

教學目標:

1.經歷用複式折線統計圖描述資料的過程,瞭解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學會在方格圖上用折線表示相應數量的多少和變化情況。

2.能看懂複式折線統計圖,能應用複式折線統計圖的資訊進行簡單的分析、比較和判斷,增強統計觀念,提高統計能力。

3、體會統計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增強體積活動的興趣和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瞭解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學會在方格圖上用折線表示相應數量的多少和變化情況,增強統計觀念,提高統計能力。

教具準備:課件、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匯入

複習匯入:複習單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二、出示目標1.經歷用複式折線統計圖描述資料的過程,瞭解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學會在方格圖上用折線表示相應數量的多少和變化情況。

2.能看懂複式折線統計圖,能應用複式折線統計圖的資訊進行簡單的分析、比較和判斷,增強統計觀念,提高統計能力。

3、體會統計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增強體積活動的興趣和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瞭解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學會在方格圖上用折線表示相應數量的多少和變化情況,增強統計觀念,提高統計能力。

三、獨立學習

自學提示:

1、自學課本第1

26、127頁例2,請你在127頁圖中畫出韓國獲得金牌情況的折線圖。

2、你知道什麼是複式折線統計圖嗎?

3、回答127頁圖下四個問題。 自學時間:6分鐘

四、展示討論:3分鐘

和你的同桌探討你的探究結果

五、師生總結

總結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六、練習 7分鐘

內容:第128頁“做一做” 對改要求:

細緻批改,將你發現的問題在全班交流。

七、堂清、對改 2分鐘

組長檢查對“做一做”的修改情況,進行指正。

八、盤點收穫

今天,你學會了什麼?你有什麼缺失?

九、統計各小組得分,表揚優秀小組。

教學反思:

數學圖形教學設計案例四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用複式折線統計圖描述資料的過程,瞭解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能看懂複式折線統計圖所表示的資訊,能根據要求完成複式折線統計圖。

2.使學生能根據複式折線統計圖中的資訊,進行簡單的分析、比較和判斷、推理,進一步增強統計觀念,提高統計能力。

教學重、難點:讓學生形成初步的統計意識,能運用複式折線統計圖解決問題,會分析統計圖中的資訊

教學過程:

一、回憶鋪墊

1.分別出示表示青島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單式條形統計圖。從圖中你知道了什麼?如果把這兩張統計圖合併成一張,那是怎樣的呢?

2、出示表示青島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複式條形統計圖。說說從圖中你又能知道什麼?重點引導學生對兩個城市的降水量進行比較。說說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

3、我們還學過什麼統計圖呢? 揭題:我們已經學習過折線統計圖。今天這節課,我們要繼續學習折線統計圖。(板書:折線統計圖)

二、學習例題

1、出示中國地圖,並欣賞同一時間我國南北地區氣候的差異,體會我國地大物博,感受祖國的神奇,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提問:“下面,我們一起用數學的眼睛再次感受祖國的神奇。你們願意嗎?” 分別出示表示青島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單式折線統計圖。 提問:根據第一幅統計圖,你能知道些什麼資訊?

你能根據圖中折線的整體形態,說說青島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變化情況嗎?

根據第二幅統計圖,你又能知道些什麼?指名口答。

如果要比較這兩個城市2003年哪個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你打算怎麼辦?

引導:以前我們曾經學習過複式條形統計圖,那麼這兩幅統計圖是不是也能合在一起而成為複式折線統計圖呢?

小結:正如同學們所說,這兩幅統計圖確實可以合在一起而成為複式折線統計圖。(在板書的“折線統計圖”前添上“複式”,完成課題書)

3.出示表示青島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複式折線統計圖提問:你能看懂這幅統計圖嗎?表示青島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別是哪條折線?你是怎麼看出來的?明確圖例表示的意思

啟發:從這幅統計圖上,你能很快看出這兩個城市哪個月降水量最接近? 追問:哪個月降水量相差最多嗎?你是怎麼想的?表示七月份降水量的兩個點距離最小,說明了什麼?表示四月份降水量的兩個點距離最大,又說明了什麼?指出:從複式折線統計圖中,不僅能看出數量增、減變化的情況,而且便於對兩組相關資料進行比較。

進一步討論:從圖中你還能獲得哪些資訊?引導學生分別從每個城市各月降水量的變化情況以及兩個城市全年降水情況的共同點和差異等方面進行觀察、交流。

三、鞏固練習

(一)完成“練一練”

1.學生分別看圖,並根據圖下的問題在小組裡交流。 2.組織全班交流。

(二)、完成練習十三的第1題

學生各自在教材上畫出表示兩組資料的折線。

展示學生的作業,引導互相評價,肯定優點,指出不足;再讓學生根據交流的情況,進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畫的統計圖。 引導學生看圖回答教材提出的問題,使學生進一步體會複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四、全課小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哪些知識和本領?有哪些收穫?

《複式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瓦房店市實驗國小 鄧玲

統計與人們的日常工作和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生活已先於數學課程將統計推到學生的面前。新的課程改革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我們要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就應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數學的價值。為了培養學生具有從紛繁複雜的情況中收集、處理資料,並作出適當的選擇和判斷的能力,本節課教學中我力求做到讓學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會製作複式折線統計圖、會分析複式折線統計圖。我在教學本節課時,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一)創設生活情景,激發學生愛國情感與學習興趣。

數學依賴於生活,並從生活中抽象和昇華。讓學生學習大眾的數學,學習生活的數學,這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觀。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過程,這是我的第一想法。書中例題只提供了兩幅單式折線統計圖和一幅複式折線統計圖,看上去很單調,枯燥無味。怎樣激發學生情感呢?新課開始就出示中國地圖,並欣賞同一時間我國南北地區氣候的差異,體會我國地大物博,感受祖國的神奇,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緊接著說:“下面,我們一起用數學的眼睛再次感受祖國的神奇。你們願意嗎?” 並適時出示兩幅單式折線統計圖,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設定學習懸念,引導學生主動探索。

南宋理學家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裡方是長進。”古人也曾說:“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可見,“疑”對學習的重要作用。“疑”是學生深入學習的原動力,“疑”是開啟思維的金鑰匙。例題教學時先用兩幅折線統計圖分別表示青島、昆明兩個城市2003年各月的降水量,引起對摺線統計圖的回憶(學生是踴躍發言);再提出懸念:“這兩個城市哪個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學生一下子就安靜了)這些問題僅在一幅統計圖裡找不到答案,需要把兩幅統計圖中相對應的資料進行比較,逐月計算兩個城市降水量的相差數,才能找到答案。在學生感覺這種方法非

常麻煩的時候,我適時點撥:“對比著看較煩,有沒有好方法讓我們一下子就看清楚呢?”學生們先沉思了一下,緊接著都叫著舉起了手,他們知道怎麼辦了?然後我改變教學計劃(原先準備直接出示畫好的複式折線統計圖),請學生自己分四人小組討論該怎樣修改?課堂一下子就進入高潮,學生說的各種修改意見真的既合理有全面。我真的體會到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是無窮的。(我的內心當時真的很激動)

總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旨在鍛鍊能力,增強統計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