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我們的地球教學反思4篇 思考地球教育:從教學到實踐的探索與反思

最近,我們的地球教學方案在全球範圍內進行了反思。這些反思審視了我們當前的環境狀況和人類對地球的影響。同時,教學方案也更加註重以下一代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性發展的重要性。在這些反思中,我們為讓地球健康、可持續發展作出了更大的努力。

我們的地球教學反思4篇 思考地球教育:從教學到實踐的探索與反思

第1篇

低段的《品德與生活》與高段的《品德與社會》的區別:實際上就是低段注重品德的“生活性”而高段注重品德的“社會性”。今天我參加了本校的教研公開課,執教的就是社會性很強的五年級的《我們的地球村》的第二課時。

在上課前我一直在思考要怎樣才能上好一堂社會性的地理類品德課呢?地理類品德課教學除了引領學生了解最基本的地理知識,如何體現這類課程的品德味?因為他有別於完整意義上的地理課,所以我在教學中為了體現他的品德課特質,不僅在引領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過程中深度感受地理的魅力,還設計激發學生對自然環境的熱愛,在學生心中種下一顆保護地球的心靈。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就是一個學習--感受--內化的過程,學習就從普普通通的談話、回顧開始的,利用小班活動、自主設計問題、同桌交流、全班彙報等形式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

但我深知這是一堂存在許多問題的品德課,首先是就是我的教學設計還存在問題。課堂節奏安排得過滿,造成有些活動學生展示得少了。

其次就是認識不夠。品德學科不受重視,社會、學校、家長、學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不重視這門課程而使它微乎其微,國小的《品德與社會》課程流於形式,成為所謂的副科,學生認為是可上可不上,家長認為可有可無的課程,所以在課前我佈置的預習沒達到預期的效果。

還有就是課前我準備不充分。對學生的瞭解不夠,沒進行磨課,積極尋求同仁的幫助指地

理教育的'追求,通過合作探究的學習,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經驗,挖掘學生的資源,通過交流互動的學習,同時學生還學會與人合作、學會與人分享學習成果,學會互相尊重。 本節課滲透新課程理念,知識點層層深入,主幹知識把握好,注重學生讀圖能力的培養。不足之處:由於本節課概念較多,學生來不及消化,對所學的知識只是個感性的認識,還不能靈活運用,導致重點、難點沒有突破。

我們的地球教學反思4篇 思考地球教育:從教學到實踐的探索與反思 第2張

第2篇

執教六年級上冊《只有一個地球》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只有一個地球》是人教版六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第二單元“人類的家園”的第1課。我上的是這一課的第1課時,帶領學生完成前兩個部分:地球地奉獻、我們唯一的家園的學習。教材中編排這兩部分內容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讓學生認識到地球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許多資源,是我們人類的唯一的`家園。

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組織教學,力爭創造高效課堂。

首先,我以談話的方式匯入新課,“同學們,地球是宇宙的奇蹟,生命的搖籃,人類共同的家園。瞭解她,對我們來說意義重大。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只有一個地球》。”簡潔明瞭,直奔主題。然後,帶領學生學習“地球的奉獻”部分。通過誦讀《我們田野》,讓學生感受地球的美麗與饋贈,再討論:地球還向我們提供了哪些資源?以此讓學生在交流討論中認識到地球物產的豐富,這些資源與我們的生存與生活至關重要。學完了這一部分後,我話鋒一轉“沒有了這些資源,我們將無法在地球上生存,我們怎麼辦?”轉入“我們唯一的家園”的學習。學生先通過課文中與師生交流的材料認識人類至今沒有找到宜居的星球。後再瞭解“生物圈2號”實驗及其失敗的原因,感受到了,對我們人類來說,地球是我們不能離開的地方。到此,學生們自然有感而發,談感想時都是“地球對我們太重要”樣的聲音。

教學中,我使用了多媒體投影儀這個裝置,通過播放幻燈片來提高效率。我準備了圖片,準備了音樂,準備了視訊??這樣做,豐富了課堂的容量。

但是也正是這次的運用,讓我認識到了多媒體投影儀的不足。很多情況下,我們無法對課件的內容進行更改和補充,如果要改動或是增加,必須退出播放再進行。課堂上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勢必會影響教學的進度。

其次,製作多媒體課件確實比較費時間。如果沒有現成的課件,再加上不熟悉課件的製作方法,這樣的上課方式難以廣泛使用。

有一個最好的辦法——使用電子白板上課。它可以隨時更改和補充教學內容。方便快捷,避免白費了課堂上的寶貴時間。這種可以直接將與課堂教學相關的素材展示出來。它不需要每個人都學會專用的課件製作軟體了,要什麼,就從資料庫中呼叫。沒有的,弄好放在資料庫,直接呼叫就可以。這樣的裝置更是節省出了製作課件的時間。

第3篇

教學應當來源於生活,還原於生活,貼近學生的生活,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是帶著學生走向知識,還是帶著知識走向學生。怎樣做到教師少動,學生多動;教師引導,學生實踐;這是我設計“地球和地球儀”這一節時一直思考的問題。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改變地理學習方式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基本要求。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以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地球和地球儀”一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確立課堂教學的設計理念;以學生為主體,設計符合學生的實踐活動;貼近學生生活,挖掘學生身邊的教學素材。這節課沒有沿襲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傳統的教學方式。而是採取學生探究活動、小組合作及教師啟發性教學,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初步建立經緯網的空間概念,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學生在探究中學習,在合作中培養分工協作的'意識。這樣的教學過程不僅是一個認知過程,也成為學生學習交往和合作的過程,學生主動學習的意願得到極大的提高。需要改進的地方有 1 、習題選擇要與時俱進; 2 、問題銜接過渡要自然; 3 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

第4篇

?只有一個地球》是人教版新課標第十一冊第四組的一篇科學知識說明文。它通過地球“美麗又渺小”、“資源有限”、“不能移居”這三方面介紹了地球的有關知識,教育我們要精心保護這唯一可以賴以生存的美麗星球。

葉聖陶先生說過:“入境始於親。”在觀看航天員楊利偉在神舟五號飛船上拍攝的地球美景時,我設計了一段導語,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達到了“課伊始,趣亦生”的境界。而後,一句看似不經意的問:“地球,你還想稱它為什麼?”學生親切的稱呼,拉近了孩子們與地球的情感距離,為後面各環節的教學作好了情感鋪墊。

在充分調動學生興趣的基礎上,我讓孩子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引導學生理清課文的條理。在師生的共同梳理下,歸納為四點。這正體現了新課標指出的:教師要為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空間,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要。

1、地球的美當學生在學習這一段時,首先讓他們從文字中去感受美。孩子們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和對文字的獨特體驗,從中受到情感薰陶,感受到地球的外在美。引導學生抓住“6300多公里”、“一葉扁舟”體會作者是採用數字說明和打比方的方法來寫出地球的`渺小。然後,課件出示地球豐富的資源展現在學生的面前,使他們深刻地認識到地球的美,不僅在於它的外觀,更在於它對人類的無私奉獻。

2、地球的易碎性當學生選擇這一主題探究時,引導他們通過自讀,弄清地球上的“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然後看圖片,看到人類破壞地球的種種行為,看到美麗的家園傷痕累累,此時此刻,孩子們禁不住傷心憤怒,發出和宇航員一樣的感嘆。這時再讓他們結合生活中的現象來談一談自己的周圍有哪些破壞環境的行為。

這時,讓孩子們把最想說的話寫在課題後面,再與同學們交流。這樣,情感薰陶與語文實踐活動就完美地結合起來了。這樣的設計,既為學生創設了口語交際的機會,又培養了學生積極、健康的情感,實現了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整合。

學完這課,我設計了制定保護地球的計劃書,使學生的保護地球的情感得到更高一層的昇華。

這樣的設計,注重了跨學科的學習,由課內延伸到課外,讓課堂走進了社會,真正體現了大語文教學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