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圓的認識反思5篇 《圓之思考》——從教學反思到對圓的認知完善

本文主要探討了《圓的認識》這門課程在教學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和需要進行反思的地方。通過對課程教學的反思,可以探索出更好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能力。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圓的認識反思5篇 《圓之思考》——從教學反思到對圓的認知完善

第1篇

在數學教學中曾經一直有個大困擾,課堂中教學學優生不怎麼聽,因為覺得簡單,學困生是聽不懂,因為太難,備課的時候我也總是盡心盡力備到每一個知識點,無論大小,可學生未必買賬。

直到看到奧蘇貝爾寫的:“假如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結為一條原理的話,那麼,我將一言以蔽之曰:影響學生學習新知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麼,要探明這一點,並應據此進行教學。”忽然明朗了,基於學情的教學才會更有效。於是,《圓的認識》這節課,我有了新的想法:“圓的認識”是在六年級孩子已經學習過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以及他們的周長、面積計算,也直觀地認識過圓的基礎上開始正式學習圓的有關知識,這是國小階段最後一個要認識的平面圖形。也是學生研究曲線圖形的開始,對學生的認識發展是一次飛躍。

教材中通過各種操作活動讓學生體驗圓心、直徑、半徑,並探索他們之間的關係。為了更有針對性的教學,在《圓的認識》這節課前通過設計了5道題對我校六年級的學生進行了學前測試,題目包括舉例說明生活中的圓,球是不是圓,寫出對圓的瞭解,圓與其他平面圖形的區別以及畫圓。

在對孩子們的前測進行分析中意外地發現,有三分之一的孩子不能釐清球和圓的區別,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不能正確區分,大多數學生不瞭解圓,有兩種可能,一是沒有預習的習慣,二是沒有上過輔導班;其中很多同學在老師要求準備圓規的基礎上能自覺研究它的用法,能用圓規畫圓,只是需要規範畫法。這些都是我之前從未想到的,一直自以為是地把知識點講給孩子們聽,其實,在不瞭解孩子的基礎上教學往往不能有效地進行學習。基於以上對學生學情的前測,在課的伊始,利用對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分類匯入,明確球和圓不一樣,球是立體圖形,圓是平面圖形,幫助孩子們釐清概念。在平面圖形中繼續分類引入新課,明晰圓是曲線圖形,讓學生從直線圖形過渡到曲線圖形。接著在學生自主畫圓的基礎上認識圓規,總結畫法,規範圓規畫圖的方法。在畫半徑、直徑的過程中發現他們的特點及關係,認識圓的特徵;在找圓心的活動中,理解直徑就是圓的對稱軸,並且它是圓內最長的線段。

課後,我對學生進行了後測,學生對圓的認識已經超出了我的想象,他們能正確說區分生活中球和圓,能理解直徑和半徑的關係,能規範畫出圓。基於學情認識的圓,在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認知的基礎上進行學習,效果定比以往只考慮知識點的教學更有效,讓優等生髮揮作用,幫學困生度過他們學習的困難點。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圓的認識反思5篇 《圓之思考》——從教學反思到對圓的認知完善 第2張

第2篇

本屆課通過學生的折和量,來發現感知圓裡的知識,幫助學生形成表象,為學生探索圓各部分的名稱,猜想圓的特徵,起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同時在動手操作活動中,讓學生參與了學習過程,使學生在知識的形成過程中發揮主體作用。在學生經過操作,對圓的知識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學課文,再通過互相交流,使學生逐步建立了完整的正確的概念。

運用"猜想驗證"的方法,引導學生藉助操作過程與已學過的半徑、直徑對圓可能有哪些特徵,進行了合理的猜想;通過小組討論交流、相互補充,提高了學生分析推理能力;然後讓學生自己想辦法驗證,使學生的求異思維得到發展;畫圓是這節課的非重點內容,則通過學生自我實踐便可掌握。

本課採用"自主探究式"數學課堂教學模式。按“明確目標一一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練反饋,鞏固新知——運用新知,質疑釋疑”的程式實施操作的。教學過程中,充分放手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去猜想、去驗證、去討論、去合作……

從而實現了“自主探究",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努力使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提高。

第3篇

圓的認識一節內容相對簡單,也是許多老師公開課首選的內容之一。許多老師都在絞盡腦汁冥思苦想,試圖用所突破。結果到頭萊,一切都是白費力氣。甚至是弄巧成拙。每節課其實都已經由專家前輩定出了大調子,就像一首歌,曲調已成,如果我們試圖改變,求怪求新。只能是破壞主旋律之美。我們應該在紮紮實實上好這節課上下功夫。在把這節課上得行雲流水上下功夫。

上課伊始,每個老師採取的開課方式過種多樣,但只要吸引住學生就是好的。我採取了投籃的遊戲,讓學生從遊戲規則入手,我發現連平時最不愛聽課的學生也積極投入。真的,雞吃米的故事也許不能用在其他方面,但是用在國小生身上確實是可行的。

然後我又趁熱打鐵,讓學生圍繞我站成一個圓。我故意走動,學生也略加思考,集體跟著老師一動在動。這時,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圓心決定著什麼?全班頓悟,都在積極主動的投入思考,有一個人冒出“位置“兩字,全班都明白了。雖然有人沒想起來。但是,他也在認真聽。

回想自己這些年,也有許多課上得如此閒庭信步,正真是在享受課堂。師生心裡那就一個字兒,爽!但絕大時間還是自己控制不住自己。課堂上不能自己嚴格要求自己,做出了一些既傷害孩子有無用的事情。切記,任何情況下都要剋制。

第4篇

圓的面積是學生在學習了圓的基本特徵、圓周長的探討、應用後學習的,因為學生在學習圓的周長公式探討的時候已經明白了“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所以在探討圓的面積公式時,在這個基礎上再滲透“數學的極限思想”,學生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習的圓的面積計算,有利於學生知識的遷移,這樣,也是學習上的一次飛躍,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幾個環節的教學:

本課開始,先與圓的周長與圓的面積比較不同,接著結合回憶平行四邊形的探究方法,引導學生髮現“轉化”是探究新的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好方法,為下面探究圓的面積計算的方法奠定基礎。

在凸現圓的面積的意義以後,我讓學生猜測圓的面積可能與什麼有關,讓學生進行估測。當學生猜測出圓的面積可能與圓的半徑有關係時,設計實驗驗證:以正方形的邊長為半徑畫一個圓,用數方格的方法計算出圓的面積,探索圓的面積大約是正方形面積的幾倍。這一內容是舊教材所沒有的。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被充分調動起來,而這些,又正好為他們隨後進一步展開探究活動作好了“預埋”。

當學生通過估測後,讓學生來做個實驗討論。每個同學手中都有一個圓,現在平均分成16份,自己拼拼看,能拼成什麼圖形?並想想它與圓有怎樣的關係。 這樣,通過學生操作學具,把抽象思維物化為動作形象思維,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發現圓的面積、周長、半徑和拼成的近似長方形面積、長、寬之間的關係,讓學生推匯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這樣由扶到放,由現象到本質地引導,又使學生始終參與到如何把圓轉化為長方形(三角形、梯形)的探索活動中來。學生思維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發散,在想象中得以提升。思維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激發,探索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同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教學過程中,由於教學量的加大,對於圓的面積公式還應讓學生多點時

間去思考,去推導。細節的設計還要精心安排。特別是學生在口述推導的過程中,匯出的太快,公式推導不明顯,怎樣出來的結果演示太快,學生不易消化。這個問題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細化。

本課時教學的重點是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教學時,教師作為引導者只是給學生指明瞭探究的方向,而把探究的過程留給學生。學生則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合作剪拼,把圓轉化成學過的圖形(平行四邊形),我把各小組剪拼的圖形逐一展示後,又結合課件演示,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分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就越接近於長方形”,並從中發現圓和拼成的長方形之間的關係,從而根據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推匯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在整個推導過程中,學生始終以積極主動的狀態參與學習討論,共同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體驗成功的喜悅。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僅有利於學生理解和掌握圓的面積的計算公式,而且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探索精神。在掌握數學學習方法的同時,學生的空間觀念得到進一步發展。

1、學生在知識技能形成的過程中,有個別學生沒有積極思考,不懂得如何靈活運用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學生的計算有待加強,在上課過程中發現學生的計算速度比較慢,學生還沒有達到要求,特別是當半徑等於一個小數時,學生很多就犯錯了!如:r=0.3釐米,求圓的面積,有部分學生會把0.3的平方算成是0.9,結果就出錯,這在以後的計算練習中引導學生認真計算,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良好習慣!

第5篇

?圓的認識》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一課時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圖形、面積的計算及初步感知圓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特殊的平面圖形圓(曲線圖形)。是學生系統認識曲線圖形特徵的開始,是為進一步學習圓的周長和麵積及學習圓柱、圓錐等知識打好基礎。所以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在同圓中直徑與半徑的關係,使學生學會用圓規畫圓;通過直觀教學和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理解並形成圓的概念,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空間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並能把所學知識運用於生活實際當中;同時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圓、瞭解圓的特徵、學會用圓規畫圓。王榮老師的一節課讓我獲益匪淺,她新穎的教學方法,讓我耳目一新。

教材通過對圓的研究,使學生初步認識到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同時,也滲透了曲線圖形和直線圖形的關係,這樣不僅擴充套件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從空間觀念方面來說,也進入了一新的領域。學生雖已初步認識過圓,但對於建立正確的圓的概念以及掌握圓的特徵還是比較困難的,所以感知並瞭解圓的基本特徵和用圓規畫圓”就成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明確圓心與圓的位置之間的關係、半徑與直徑、半徑與圓的大小之間的關係”是本節課的難點。

首先,可以看出做課教師準備的非常充分,認真鑽研了教材,準確把握了本節課的重難點。教學設計合理,環環相扣,做到了數學知識嚴密的邏輯性

其次教師一開始通過生活中實際例子引入課題,一方面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從思想上吸引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活動。

在探究知識這一環節中教師主要通過讓學生折一折、量一量、指一指、比一比等活動,讓學生自主探索,分組交流,給予學生充分展示自我和展開探究活動的空間,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發現新知,這也正是我校所定的專題;“數學課堂的有效探究”的進一步體現,學生學習的過程是感知的過程,是體驗的過程,是感悟的過程,學生在感知、體驗、感悟中發現新知,掌握新知根據教材的特點,本節課將以引導、探究、動手操作為主要方式進行教學。

教師在講同一圓中半徑和直徑的特徵以及關係時,不是把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去畫圓,通過畫圓來認識這些瑣碎的知識點。通過同桌交流探究發現知識。從而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也體現了數學課堂的有效探究。

還有教師在教學生畫圓時,先和學生一起認識做圖工具圓規,再讓學生嘗試自主畫圓,再通過示範畫圓讓學生共同概括規律,從而掌握畫圓中圓心與半徑的作用,這是從感性到理性的一種提高。最後讓學生畫一個半徑為2釐米的圓,這使知識的生成過程變的順理成章。這也是專題:“數學課堂高效探究”的體現。

最後教師通過拓展訓練,進一步鞏固所學的知識,同時瞭解學生對知識掌握情況。讓學生親眼看見圓的知識的應用,真正體會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解決問題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