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7篇 纖毫之間:教學反思與認知洞察

這篇教學反思主要探討了對教育的“毫米級”認識。通過對教學過程中微小細節的反思,文章提倡注重細微之處的改進,以實現更好的教育效果。這篇反思為教師們提供了思考教學中“毫米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藉助這些微小的認識來提高教學質量的啟示。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7篇 纖毫之間:教學反思與認知洞察

第1篇

在一年級的時候,同學已經認識了兩個長度單位:釐米和米,能體驗1米和1釐米的長度,理解1米=100釐米。本堂課是在實際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長度表象。通過實際丈量使同學學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度量物體的長度,理解1米=10分米、1分米=10釐米、1釐米=10毫米,並能在實際操作中靈活運用。反思自身的教學,有以下可取之處與缺乏之處。

1.確立難點,重組教材。教材中是認識分米在先,而我在複習舊知的基礎上先引入毫米的認識,我想毫米是同學現在認識到的最小的一個長度單位,對同學來說有一定的難度。

2.藉助多媒體的一些演示,使同學建立直觀的表象。如毫米的認識,我讓同學利用手中的直尺進行學習。首先引導同學觀察尺子上從哪裡到哪裡是一釐米,然後找一找1毫米是從哪裡到哪裡,1毫米和1釐米是什麼關係?再借助多媒體把1釐米長度放大,使同學能清晰地觀察到:1釐米被分成了10小格,每小格是1毫米。通過數一數得出1 cm =10 mm,形成毫米的概念。

3通過用手比劃長度單位的遊戲,手腦並用,加深印象。同學知道了一毫米有多長,但印象不深。如何使同學在腦中建立1毫米的表象,除了用眼觀察,還需要用手比劃。讓同學仔細觀察1毫米的長度,然後用手指比劃出1毫米,。通過動手比劃,加深同學對毫米的印象。

1、雖然準備了較多實物,以為同學很熟悉,就出現了一下,沒有讓同學摸一摸感知它們的長短。

2、1釐米的“一半”(中間的長線表示)就是5毫米,引導同學發現,可以不用逐一小格的數。

3、畫線段時應該演示,提醒同學注意畫上端點,標上長度,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

4、班級人數多,操作活動多時,同學的注意力易分散,課堂的'節奏、課堂的調控也是值得我考慮的問題,如上課指令應非常明確,讓同學很明確何時“開始”何時“結束”

5、為人處世低調的我,不知不覺中會把把這種低調的情緒帶入了課堂,給予他們的激情和鼓勵太少了。對於二年級的小朋友來說,他們需要老師給予更多鼓勵與肯定的話語。

6、課件的取與舍,怎樣少而精的用在點子上,課堂上如何不被課件牽著鼻子走,而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適時的調整。

毫米的認識教學反思7篇 纖毫之間:教學反思與認知洞察 第2張

第2篇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和釐米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分米和毫米不僅是認識長度單位的基本內容之一,也是學生逐步掌握測量方法和技能過程中的重要一環。本節課的重點是幫助學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概念,會用分米、毫米做單位測量或描述物體的長度。

課的開始,我通過簡單的複習,讓學生回憶已經學過的長度單位米和釐米,明確他們之間的關係,並且用手比劃出他們的長度。這樣可以為後面1分米和1毫米長度的建立打下基礎。

在教學分米時,我通過例題裡文具盒的寬大約是10釐米,直接告訴學生10釐米也就是1分米,這樣是引入了1分米,但是我感覺沒有讓學生產生學習分米的需要。接下來我通過認一認、比一比、畫一畫、找一找等一系列有層次的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分米的概念。在認一認時,我通過讓孩子在直尺上找出其它的1分米以完善學生對1分米的認識。新課改強調對單位實際意義的理解,所以在讓學生比劃1分米時,我通過讓學生在直尺上比劃,試估等過程讓學生反覆操作以加深對1分米長度的概念。課前我沒有準備什麼長度是1分米的物品,但是孩子還是找出了不少,比如:手機的長度、兩隻眼睛眼角之間的距離、粉筆、卡片、鉛筆的長度、手掌的寬度等等。關於米與分米的`關係,我是讓學生通過討論得出的,學生通過自己的推理說的非常好,然後再讓學生在米尺上驗證。

在教學毫米時,我是通過讓孩子估測數學書的厚度,然後直接告訴孩子因為用釐米已經不能直接準確地量出數學書的厚度,這就需要比釐米更小的單位——毫米。但是,這些都是我告訴孩子的,他們沒有親身體會毫米的小、短、薄,沒有產生學習毫米的需要。在引入毫米時,我可以讓孩子測量帶的卡的厚度,通過描述自己的感受,然後引入毫米這一長度單位,這樣孩子理解會更深刻。然後我通過一些操作讓學生感受1毫米有多長:量1分硬幣的厚度,比劃1毫米的長度,捏10張的厚度,但是我沒有讓孩子說出他們的感受,而是我自己在感慨1毫米的短。

這節課基本算是成功的,孩子都是經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知識。但是仍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更細緻地考慮孩子的情感目標,不是我在教,而是他要學,變被動為主動

第3篇

本節課為了讓學生感覺到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絡,我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他們從內心深處產生學習新知的慾望,並通過測量、討論交流讓學生自己發現新知,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合作能力等。

學生對毫米這個新概念還是有一些基本認識的,當問起碟片的厚度不足1釐米怎麼測量的時候,學生能很快的回答出用毫米來測量。在教學時,測量的方法需要進一步規範。起點對準0刻度,直線緊緊靠近尺,再把數字讀一讀。

今天上課的時候發現,小刻度的讀法,學生有些困難,有的數空格的個數,有的數小的刻度線,有的從整釐米的刻度開始數,因此需要有一個教學環節,將毫米數的.部分放大後清晰的展示出來,再明確,數的是間隔數,尺子的質量問題,測量的方法問題,也導致部分測量的資料略有誤差,教學時還是忽略不計。

單位換算,今天只有釐米和毫米,換算時80毫米=8釐米,5釐米=50毫米,因為只有兩個單位,學生有點思維定勢,整十就換成一位數,一位數就換成兩位數,因此這裡不適合安排單位換算,只是簡單的單項出現一兩組即可。這部分內容適合放在後面的課時裡出現。

只是在學生做作業時,作業中出現瞭如下問題,需要在以後的教學中改進:

1、不是從刻度開始測量的物體長度,部分學生沒有注意到,只看了最後一個刻度就讀數了

2、()釐米()毫米,學生理解成了()釐米=()毫米

3、數學課堂練習本的長和寬,超過了一把尺子的測量範圍。

第4篇

國小三年級的學生更多地關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本節課讓學生經歷測量常見物體長度的過程,引出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讓學生感受到掌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測量的需要,感受到學習這部分知識的價值。本節課的設計,本著“發展學生、創新思維為主”的原則,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猜測,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長度觀念,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能力,結合具體內容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於實際生活又運用於實際生活的觀點,同時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通過創設矛盾的情境,讓同學們用直尺測量實物具體有多長、多厚,從解決身邊的問題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探尋比釐米更小的長度單位的強烈願望。教學中,我把學生的發展放在第一位。教學時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數、畫, 學生對1毫米的實際長度有一個初步的直觀印象,並且通過手勢幫助學生形成1毫米的表象,接著通過看一看、數一數,使學生的直觀的認識到毫米和釐米之間的關係,1釐米=10毫米,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體驗學習的輕鬆和快樂。分米的認識也是通過先估計,再讓學生在實際測量動手操作中得出10釐米就是1分米。再讓學生用手勢表示1分米的長度,然後在生活中找長度是1分米的物體。建立1分米的長度觀念,通過練習培養和發展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實際測量能力。在認識了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後,進行小組分工,學生興趣盎然,他們用不同的形式測量自己喜歡的物品,或者是身體的某一部分,精心地做記錄,在測量中體會了不同的.長度。對知識有了深入的瞭解,從模糊到清晰,實現了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在大量的實踐中獲取了新知,體會了測量不同的物體要用不同的單位。通過學生用手比劃、數、畫、量物體的長度,加深對分米的認識。測量活動,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又培養了他們的測量能力。

第5篇

本單元是在學習了長度單位米和釐米的基礎上,學習了千米、分米和毫米,通過本單元的學習使學生對常用的長度單位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對於今後學習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都具有重要意義。

認識分米、毫米時,我創設編數學小故事的遊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己動手量一量,看一看,畫一畫,加深對該單位的認識,使學生經歷觀察、操作的過程,形成長度觀念,體驗學習的樂趣。

認識千米時,這一概念比較抽象,我首先讓學生親自體驗1千米的長度有多遠,然後再在課堂交流自己的體會,以便於加深對1千米的認識。

通過以上教學,我又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應該能夠非常熟練的運用這些長度概念了,可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孩子們還是問題百出:

問題一:不能準確的填出一些物體的單位,比如:一個人的身高是65(),有些孩子填“分米”,她還是沒有65分米有多長這個概念。

問題二:不能正確運用長度單位解決問題,如:小軍跳了16分米,小麗跳了140釐米,小明跳了2米,

(1)把他們的成績按從高到低的順序排一排,學生不知道化成統一單位再比較。

(2)小麗比小軍少跳多少分米?他們不看問題裡問的什麼?想當然的'化成自己想化的單位。

1、針對以上問題,我又放慢速度的出了一些練習題,給他們充足的時間去分析,再聯絡實際去想象,培養他們的空間想象能力。

2、 結合實際活用教材,讓他們回家觀察家裡的一些物體,該用什麼單位量出他們長度,積累他們的生活經驗。

經過這樣的練習,他們的運用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第6篇

第一節課是毫米,分米的認識,我們幾個商量試用“先學後教,以學定教”的教學模式教學。說實話“先學後教,以學定教”的教學模式對我和學生都是一種新的挑戰,我必須對這種模式有新的認識和重視。但這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這需要我們更加下功夫才能不斷探索,不斷研究,不斷總結,不斷完善。我們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創造性地發展它,成為自己的、新的教學方法。

剛開始我們得一步一步的來,我們要先來精心設定預習作業,指導學生怎樣去看書,怎樣思考問題。“先學”不是讓學生自由、隨意、單純地看書,而是學生在老師指導下自學。老師首先了解學習目標,而後老師根據學習目標提出一些問題,剛開始讓學生有一個扶手,必要時還要進行學前指導,佈置給學生自學相關的內容。

課堂上的“後教”,是學生在充分自學後,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式的學習。學生在自學過程中,通過老師巡問,掌握學生的.自學情況,在學生自學以後,老師能夠發現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質疑問難,相互交流等方式自己處理自學過程中暴露的問題。已會的學生來教不會的學生,促使學生之間相互的合作,互相幫助,達到了共同提高。

往往有一些問題是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在採用“先學後教”的教學模式教學時,有時感覺手忙腳亂,有時學生提出的問題不知道什麼時候解決。說明自己對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不熟,需要繼續深刻領會其精神實質,把它融化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去。

第7篇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毫米的認識》。在此之前,關於長度單位我們已經學過了米、釐米的認識。

在教學時,首先讓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感到毫米的建立是日常測量的需要,刺激了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數學與我們的生活緊密聯絡,進而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米和釐米學生在生活中見過,而“毫米”的知識,在學生以前的生活和學習中基本上沒有接觸過。因此在教學中可從從感性入手,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通過看、摸、比、找、量等一系列活動,使學生對長度單位毫米形成深刻的印象,建立1毫米的正確表象,將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當中。並通過對直尺的觀察,放手發動學生獨立探索釐米與毫米之間的關係,知道1釐米=10毫米。在認識毫米後,將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比如讓學生測量粉筆長度,鉛筆盒,動手畫一畫等環節,使學生學以致用。使學生將已有知識進行鞏固。

雖然覺得這節課學生學得好可以,但是在練習中卻出了一定的問題。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就是在課堂上建立的`表象不具體。學生都知道一元硬幣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但是卻沒有讓學生親自去摸一摸。練習的反饋情況使我明白要想提升課堂效率,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首先得還課堂與學生,以學生為主體,切實圍繞學生的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