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角的分類》教學反思6篇 《從“地角”到“鑽石角”——角的分類與教學反思》

本文主要反思在教授《角的分類》這一知識點時,學生們常犯的錯誤以及如何更好地引導學生。通過剖析學生們的學習情況,提出了一些教學建議,以期提高學生對該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水平。

《角的分類》教學反思6篇 《從“地角”到“鑽石角”——角的分類與教學反思》

第1篇

俗話說的好,俗話說的好:“聽來的忘得快,看到的記得住,動手做得學得好。”在《角的分類》這節課教學內容比較抽象,概念較多,學生對抽象的東西能知道一些,但從語言表達上就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教學中,我根據國小生自身特點,運用謎語匯入新課,引出新的知識內容。然後讓學生動手畫、觀察、比較、討論、合作、探究,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同時,有意識的讓學生在旋轉活動角的過程中出現的兩個特殊角,自己提出問題,為學生創造了質疑的空間,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讓學生體驗感知,按照不同的標準可以有好多種分類方法,選擇最合理的一種。在這個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體驗成功。最後通過應用深化,知識拓展使學生自己解決問題,這樣開拓了學生視野,使學生知識結構得到拔高,增強對各種角的認識。使學生體驗成功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課後反思一下有以下幾點感受: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面對“角”這個比較枯燥無味的新知識,我首先考慮到怎樣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進來,於是我就設計了“有風不動無風動,不動無風動有風(打一生活用品)”這樣一個謎語,學生一下子被吸引到課堂上,抓耳撓腮,個個都全身心投入到猜謎語中,於是引出來——扇子。隨即教師出示一把扇子,在手中擺弄著並質疑:如果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你發現了什麼?這一下有把學生帶入到思維當中,同學們根據二年級時所學的角的有關知識,紛紛舉手發言,不費力氣的引出了新課,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數學新課標中明確指出,有效地數學教學學習活動不能夠單純的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我在該節課的教學中,讓學生在練習本上畫角並展示,讓同學們用活動角代替扇子也把活動角旋轉並觀察,師有意識的引導活動角轉到平角時讓小組合作討論:這種情況是角嗎?為什麼?它有多少度?這樣的角叫什麼角?同學們經過動手實踐,交流討論最後給出“平角”的概念,並根據自己的操作邊轉動邊說出平角的概念。同樣的方法解決了“周角”概念。學生觀通過自主觀察體驗得出:1周角=2平角,

1平角=2直角,1周角=4直角。這個過程中,讓學生理解了知識,發展了思維。改變了過去教師當演員學生當觀眾的局面,學生也能大膽放手操作,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還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表達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為學生創造了質疑的空間,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

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一個研究者,當然學生也不例外。當學生走向知識,親歷探究活動後,對周角、平角的概念已經完全掌握,這時我把以前所見到的銳角、直角、鈍角等一大堆都搬出來,混在一起,亂七八糟。當同學們看到這種情況後,就形成了思維矛盾,在矛盾衝突中不斷反思自己的探究軌跡,產生求索動力,從而自主構建新知——對這些角進行分類。於是學生先直觀感知到根據角的大小及形狀將角進行分類,後自己意識到僅憑眼睛觀察不夠精確,還需根據確切的度數來區分,在知識形成的同時感覺數學的嚴密性、科學性,通過應用深化,使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加深認識,體驗成功感。

當學生對基本知識已經掌握了,我就想到該讓孩子始終“踮著腳摘蘋果”,於是就設計了一些知識拓展——數角。我用多媒體出示生活中的練習“數一數”。學生根據才學到的知識,不但數出了角的個數,還對不這些角進行了分類;接著我通過“在生活中常見的物體身上找角並分類”,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一一列舉出來。這樣既開拓了學生視野,使學生知識結構得到拔高,增強對各種角的認識,同時獲得主動探究數學的快樂!使學生覺得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絡,增進了學生對數學價值和作用的認識,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角的分類》教學反思6篇 《從“地角”到“鑽石角”——角的分類與教學反思》 第2張

第2篇

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角的分類》教學反思關於“角”,學生在二年級已有初步的接觸,但是大都屬於直觀的描述,現在是在二年級的基礎上恰當抽象出圖形的特徵,系統學習角的概念、角的度量、角的分類和角的畫法等等。角的分類是在學生已初步認識角,會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平角、周角,根據角的度數分類,區分直角、平角、銳角、鈍角和周角。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對常見的角的分類的知識,生活中接觸很少,顯得比較抽象。

國小四年級的學生抽象思維雖然有一定的發展,但依然形象具體思維為主,分析、綜合、歸納、概括能力較弱,有待進一步培養。而數學來源於生活,我們的日常生活就是學習數學的大課堂,是探索問題的廣闊天地,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是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因此,我從實際操作出發,讓學生自己探索平角和周角,使他們獲得主動探究數學的快樂。

這節課要求學生掌握以下兩個知識點:什麼是平角和周角以及他們之間的度數;根據角的度數區分直角、平角、銳角、鈍角和周角,能說出它們之間的關係。

這節課,為了完成教學目標,我們把這節課分為以下幾個環節進行:1.讓學生自己動手摺平角和周角,說說什麼是直角和周角?在操作中領會平角和周角形成的過程,讓後用我做的活動角

展示平角和周角的形成過程,平角、周角的概念和度數就被學生掌握了。2.讓學生畫一個銳角、直角、鈍角,畫好的三種角為接下來的角的特徵做好了鋪墊。3.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和周角的特徵,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通過自學、對學、群學,展示這樣的過程,孩子們弄清楚了直角、銳角、平角、鈍角、周角的特徵和他們之間的關係,為了很好理解他們之間的關係,我給同學們展示了平角和周角的摺紙。同學們較好的完成了這個課教學任務。

縱觀整節課,教學目標還是很好的完成了,但是還是存在很多不足:1、應該讓學生質疑題目問學生想學到角的分類的哪些知識,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2、導學案自學的內容較多,做一個平角和周角比較難,用的時間較多,以致後面時間不夠。在預設學生的能力不夠。3、未很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舉手的聊聊無幾,這與四年級的課堂氛圍有關,也與我自己的能力有關。

4、自學、對學、群學,是一個連貫的過程,群學裡,組長沒有充分發揮他的作用,討論過程流與形式。展示時,孩子們對整個流程不夠熟,這也與我們平時的訓練有關。

通過這次賽課活動,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同時也從別的老師身上收穫很多,希望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一次比一次有進步!

第3篇

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使學生認識平角和周角,並理解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和周角之間的關係。對於認識平角和周角的概念,學生比較好掌握。但如何使學生深入理解這些角之間的關係則是這節課需要突破的重點和難點。

本節課在設計時力求在“大問題”的設計、學生的開放以及知識的系統化三方面有所突破。整節課圍繞“昨天大家都進行了預習,你知道了哪些知識?”和“你能在座標圖上分別找出其它各個角的位置嗎?”兩個“大問題”展開,使學生在回顧、思考、交流、討論、彙報等開放性的學習形式中完成對知識的探索。同時通過在座標圖中找相應角的位置完成對知識的系統化。

上課前一天,我佈置了預習的作業。第二天上課,我主要圍繞兩個“大問題”展開了本課的學習:一是“昨天大家進行了預習,你知道了哪些知識?”二是“你能從座標圖中找到各個相應角的位置嗎?”先讓學生交流課前預習情況,主要突破平角和周角的認識。接著圍繞從圖中找到各個相應角的位置這個問題,在座標圖上使學生系統理解掌握各個角之間的關係。最後,通過一系列有層次的練習,使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課後反思,第一個“大問題”的設計沒有任何問題,可是第二個“大問題”就需要進一步商榷了。這個問題第一次設計的是“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周角之間有什麼關係?”可是,這樣的提問範圍太大,學生的思考沒有針對性,所以交流時學生說什麼的都有。因此,在第二次設計時把問題改成了“你能在這幅座標圖中找到這些角相應的位置嗎?”可是,問題又出來了:學生因為對這幅座標圖不熟悉或者不明白,理解成了在“圖”中找到相應的角。有的孩子說這幅圖上有四個直角,有兩個平角。本來設計的理解各個角之間的關係變成了在圖上找角。所以,第三次設計時把問題“你能從圖中找到各個相應角的位置嗎?”放在了引領學生找到銳角在座標圖中的位置之後。這樣對學生理解題意就有了一個切實的指導,學生明白了是在座標圖上找各種角的範圍,省掉了一些多餘的旁枝末節,直接切中了對問題本質的研究,也便於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掌握。

反思本節課對於設計“大問題”的嘗試,我逐漸明確:設計“大問題”時,一要儘量指向性強,有針對性,使學生知道思考的大方向;二是在問題的設計上,要對一些不好理解或是可能對學生造成誤導的問題進行切實的指導,避免使學生偏離對問題本質的思考。

第4篇

角的分類是在學生已初步認識角,會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平角、周角。根據角的度數分類,分為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和周角。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對常見的角的分類的知識,由於生活中接觸很少,顯得比較抽象。國小四年級的學生抽象思維雖然有一定的發展,但依然形象具體思維為主,分析、綜合、歸納、概括能力較弱,有待進一步培養。我根據學生們已有的鐘表的認識,首先讓學生看鐘表說出在幾時整,時針和分針成90度的角?在幾時整,時針和分針成180度的角?在幾時整,時針和分針成360度的角?學生很快得出3時或9時成90度,6時整成180度,12時整成360度。然後我讓學生說出2時整,時針和分針成多少度角?當時只有少數幾個同學說出來了,並且說出了不同的想法。有個同學說3點整,時針和分針成90度,而3點時,分針走了3格,即3格是90度,那麼1格就是30度,因此2時整的時候,時針和分針成60度的角;還有個同學說時針從12點再走到12點,走了360度,而鐘面上有12格,因此每一格就是30度,所以2時整的時候,時針和分針成60度角。接下來我又問9∶30時成多少度角?結果好多同學上當了,都以為是形成了直角,最後全班只有一個同學答對了,他的小結讓許多同學頓悟,原來,時針與分針都是在運動的,只是時針走得慢,分針走得快而已。在探究活動中,同學們形成了初步的資訊收集能力、分析能力,並切身體會到自己探究成果的樂趣,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探究大千世界的慾望。在本課的結束部分,我與學生一起尋找生活中的角,將課本的知識有效地進行了延伸。

總之,關於角的分類的知識,我讓學生在主體積極參與、操作、交流、動腦、動口的探究性學習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應用概念。實踐證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煥發師生生命的活力,讓課堂更精彩。

第5篇

?角的分類》是人教驗教材第七冊第二單元的內容,《角的分類》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學會根據角的度數區分直角、銳角、鈍角、平角和周角,並知道直角、平角和周角的關係,培養學生實際操作和觀察比較能力。在分類思想的指導下,三個特殊角同時出現,形成一個問題的模組,為學生的思維提供時間和空間。《角的分類》和《角的畫法》是同一課時的兩個內容,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所以我分了兩個課時。

首先讓學生充分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並運用於生活實踐中,是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很多數學規律、數學思想方法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們的原型,學生善於捕捉生活素材,教師儘量提供學習空間,使學生能從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獲得主動探究數學的快樂!通過“在生活中常見的物體身上找角”,使學生覺得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絡,增進了學生對數學價值和作用的認識,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其次注重引導學生動手實踐,在操作中理解知識,發展思維。一改教師主宰課堂的局面,大膽放手,變過去的單純看教師演示為學生自己動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本節課設計“找”、“說”、“做”的環節,幫助學生在數學活動中認識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學習興趣較為濃厚,也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表達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要求學生用活動角轉出一個自己喜歡的銳角,說說什麼樣的角叫銳角。再轉出一個直角,同樣要求量一量,再得出結論。教學鈍角的時候,同樣也要經歷這個過程。教學周角時,我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學具轉動的邊,木條繞著它的一端轉了一圈,由此得出一週角是360度。

在探索新知角的分類部分的教學環節,由於根據不同的標準,必然有不同的分類結果。另外由於中年級的學生分析、歸納、概括能力較弱,難免出現思維的漏洞,邏輯的錯誤,這就需要老師為學生提供實踐操作的時間,合作學習的機會,相互交流的平臺。於是,老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再以小組為單位彙報交流。這樣,學生在親身體驗和探索中認識數學,解決問題,在小組交流中發現思維的漏洞,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

第6篇

我覺得整節課體現了新課改的理念,能夠立足於學生的主體發展,重視學生的主動參與、合作交流。另外,焦老師還在這節課中創設學生動手操作、動口表達、動腦思考的機會,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角的分類》是人教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角的度量》中的第三課時的內容。關於角,學生在二年級《角的初步認識》裡已有了初步的接觸,對於直角已經有了一些瞭解,但是大多是屬於直觀的描述。本課時是在二年級的基礎上恰當地概括出圖形的特徵,系統地學習角的概念、角的度量、角的分類、角的畫法等等,是在學生初步認識角、會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和周角,根據角的度數,區分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和周角。學生通過觀察、動手實踐、探究掌握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周角之間的關係,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內容是具有現實意義的,從而體會“學數學”、“做數學”的樂趣。

儘管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對於常見的角的分類的知識生活中接觸很少,顯得比較抽象。國小四年級的學生的抽象思維雖然有一定的發展,但依然以形象具體思維為主,分析、綜合、歸納、概括能力較弱,有待進一步培養。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注重讓學生體驗數學分類、簡單到複雜再到簡單的過程,突出探究活動,重視合作學習,通過師生互動,探究科學分類法,提升學生的認知與思維層次。鞏固練習這一環節,教師把鞏固知識融於遊戲創造性地讓學生在遊戲中進行運用掌握,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真正體現了“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這一新課程的基本理念。

本節課的難點是讓學生明白直線和平角的區別,周角和射線的區別,可能由於設計教學時只是簡單的考慮根據它們各自的特點就可以區別,而沒有更深入的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等,如果再在學生出現平角與周角分得不十分清楚時,抓住一學生說的周角時進行強調教學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