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我與地壇》教學反思範文3篇 《地壇出行:教學反思範文》

本文以《我與地壇》教學反思範文為主題,通過深入剖析作者在地壇教學過程中的發現和感悟,反思了自身教學方法的不足,並提出了改進之道。這篇範文內容豐富、條理清晰,對於優化教學效果具有重要啟示作用,值得廣大教育工作者學習借鑑。

《我與地壇》教學反思範文3篇 《地壇出行:教學反思範文》

第1篇

?我與地壇》這篇課文我用了兩個課時。在上第二個課時“我與母親”這一部分時,由於我的嗓子有點啞了,於是就想著自己少講一點,也給個機會,讓學生多講一點。

“我與母親”這一部分主要是讓學生體悟到作者對母親的情感。於是,我設計了一個環節:討論母親在史鐵生心目中的形象,要求從原文中找出依據。對於討論,學生向來是很喜歡的。熱鬧地討論之後,學生也能踴躍發言。基本上,學生都能從原文中找出描寫母親的.句子。但是,學生對於母親的形象,僅僅只是說“對兒子無私的、偉大的愛”。抓住這點之後,無論找到什麼句子,都是說明了母親這樣的形象。

學生能找到關鍵的句子,這很好。但是,對於文字的解讀還是不夠的,不能從某一個具體的句子出發來分析人物形象,這是我需要去引導的。

《我與地壇》教學反思範文3篇 《地壇出行:教學反思範文》 第2張

第2篇

在教授《我與地壇》時,面對學生不理解父母,結合自己多年教學經驗,我沒有批評這些同學,而是表揚他們敢於坦露自己的所想,我想:如果就此辯論,無異於空洞的說教。我立刻話鋒一轉,說道:“看來,你們的父母都不如史鐵生的母親愛他啊!我們現在就自由朗讀課文第二部分,看看史鐵生的母親是怎樣愛她的兒子的,把你認為最能感動你的句子或細節找出來。”接著,我又說,母親是愛兒子的,這是誰體會到的?其實兒子也是愛母親的,愛是雙方的,正因為有愛,所以兒子才去設想母親的心理,才會痛悔自己的倔強與羞澀,才會想寫小說回報母親,讓母親驕傲,才會在事業有成之後到地壇去,整日懷念母親。那你的生活中就沒有父母給你的點點滴滴的愛嗎?在你抱怨父母沒有給予你愛時,你是否用心體味過父母給予你的愛,是否為報答他們的愛做過些什麼?

這一節課上到這個地方,學生情感已融入作者的文章中,有不少同學已眼含淚水,有的同學低頭不語,有的同學瞪眼望著遠處,茫然若失,我趁熱打鐵,鼓勵他們把淤積在內心的話傾吐出來。面對我們自己的母親,你想對她們說什麼?把你想說的話寫成一封信,給你的父母,在你與父母之間搭一座愛的理解的橋樑。

1、以前,我在教授這樣的課文,當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時,我總以為這與語文無關,往往忽略或進行一些空洞的說教,草草了事。通過這堂課的對話教學,我深深認識到新課程把語文課的`性質定位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多麼必要。語文教學讓學生鮮活的生活世界走進學生的內心,融到學生的血液裡,才能真正成為永恆的精神財富。

2、通過這堂課的教學,我還深深認識到課堂教學改革的必要,教師要具備課堂開發的意識與能力,運用討論、對話等教學方法,善於調控課堂氣氛,聯絡現實生活,拓展課文容量。力求課堂教育把學生的心靈觸動起來,使學生參與教育活動,營造和教學內容、教學風格相吻合的教學氣氛。在體驗中學習,在探究中提高。

3、教師不僅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還要對學生在學習中表現出來的種種問題進行有效的指導,適時進行情感教育,因此,在課堂設計上做了如下安排:讓學生自由朗讀,初步感知。讓學生找出感動你的句子。以體現母愛為主線,讓學生體悟母愛的偉大就體現在“點點滴滴之間,平平凡凡之中”。引領同學們進入作者的感情世界,與文章與作者產生共鳴,引起心靈的碰撞。讓學生的情感和認識得到提升。此時:“母親,我想對您說……”這個設計就是為了這個目的。因為有了前面那麼多的感情鋪墊和渲染,學生們正沉浸其中,因此,才會那麼動情、流淚,發自內心地訴說自己對母親的感情。在學生與父母之間架起理解的橋樑,進而體會人間真情。

第3篇

三年前,我上《我與地壇》第二部分,這是寫母愛的至情文章,當時把一個班多數學生都上哭了。今天再上《我與地壇》,沒有把一個學生上哭,兩種上法相去甚遠。

上屆上課的教學目標定為“體驗母愛,珍惜母愛”,我的教學環節緊緊圍繞著這個目標。事前,我印發了表現母愛的現代散文《瘋娘》,不少學生都看哭了,這就為上課打下了基礎。然後在課堂上,先讓學生聽示範朗讀。那是一次朗誦比賽的錄音,情感表達十分充分,煽情性很強;聽完之後,我叫學生尋找反映母愛最感人的細節,並聯系自己的母親談談感受;然後是看史鐵生的懺悔,談談自己有沒有這樣的體驗。一個女生站起來談自己的母親,談著談著就哭了。她覺得對不起自己的母親,以前沒有充分理解母親。這個女生聲淚俱下,說得動人,於是一個接一個的,談起來就哭了。有個學生站起來談了一句話,就哽咽著說不下去了,只好坐下。我也被感動了,談起了自己年輕時的輕狂,對母親的不理解,以及現在的後悔。最後,我們在靜聽《懂你》的歌聲中結束了這堂課。現在回憶起來,那堂課還記憶猶新。

今天上再次上這篇課文,我的'教學目標已經發生了變化,除了“體驗母愛”以外,我還確定讓學生深入認識母親的愛以及怎樣表達對母親的愛。在深入認識母親的愛上,我連結了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對他的母親的愛做進一步的認識,然後把母愛推廣到動物世界,指出母愛是一切有生命的動物的共性。最後讓學生談談自己該怎樣回報母愛。最後在《燭光裡的媽媽》的歌聲中結束。

一、為什麼會有哭和不哭的區別,教師的教學設計是至關重要的。第一次的設計有讓學生談自己對母愛的誤解,而今的懺悔,容易讓學生說動情;第二次的設計中已經沒有這個環節了,取而代之的是連結《秋天的懷念》,然後加入了理性的分析,學生已經沒有宣洩自己情感的時間和空間。第一次上課的課前準備也很注重情緒的預熱,所以在課堂上學生情感就爆發了,第二次已經沒有了這樣的準備。

二、一定要讓學生哭嗎?衡量一堂好課的標準是什麼?除了情感態度外,還應該有價值觀,還應該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一堂課僅僅突出情感體驗,是否就一定成功?少一點情感的宣洩,多一點理性的思考,有什麼不好?情感的流露,受情境的影響很大,如果沒有那樣的情境,就沒有那樣的氛圍,而情境的創設有時候要受到條件的限制。這次上課,處於半期考試前夕,後天就要考試了,學生的情緒狀態應該是進入考試的心理準備的,不宜過多讓他們的情緒激動,《瘋娘》一文已經印出來,但我沒有事前發給學生,也處於這樣的考慮。學生在課堂上的哭還有很大的偶然性,如果不是有學生聲情並茂的講述自己對母親的誤會然後哭了,那堂課就不一定會哭成一片。就是上一屆,我在另外一個班上課的時候,就只有少數幾個哭,沒有那樣的效果。所以,我認為學生的哭具有偶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