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我與地壇》讀後感範文3篇

《我與地壇》是一本值得大家細細品味的書籍,大家在讀完之後是不是都回味無窮呢!那麼讀後感應該怎麼寫?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我與地壇》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的參閱。

《我與地壇》讀後感範文3篇

《我與地壇》讀後感範文1

從讀過《我與地壇》以來,我最喜歡的作者變成了雨果和史鐵生,他重新整理了我對作家的認知。在《我與地壇》中他的“寫作是為了活著”和一種向死而生的生活態度震撼了我。他的作品總給予我一種淡然的心性和撲面而來的質樸。它給我的與那些為了勵志而去勵志的作品不同——從本質上的不同。因為他本身,就是一部勵志小說。

他在《記憶與印象2》中表現出來的彷彿《白鹿原》一般“平凡”——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小人物。卻絕不平庸;不甘平凡的張狂,在命運掌中微乎其微的抗爭。八子的孤獨,珊珊的無奈,小恆的哭號,奶奶的勤勞、孫姨的樂觀、M的委曲求全、B的苦笑、莊子的結局……每個人在“文革”時期的大背景下未到結局的結局,卻是這樣恰到好處。彷彿《史記》一般沉重,那段時期的歷史,便是一本禁忌。每一個人物都是那般普通而頑強,頑強地拼搏,最終湮沒在禁忌之中。作者呢,在一個個生離死別中扮演劇中的配角與旁觀者的角色,看不出悲喜,畢竟,在地壇中的15年和母親的死,還有四處碰壁的絕望並非常人可比……

最後,“比如搖滾和寫作”中,對年輕人的張狂和不可一世,他作為一個生命“一至秋日”的引導者,對“正值春日”的孩兒們說:現在的“耐克”與過去的“回力”都只是屬於你們春天的張揚,生命與人性的本能揮灑。人的名字就是慾望,那本就應該要求些什麼。那只是暗啞的靈魂被繁華的軀體矇蔽的季節。那又能怎樣呢?或許,只是我與我的孤獨被困在了牢籠,將對未來的無力和茫然放置一旁,讓幼小的靈魂在嘶吼中成長,脫變。而對史鐵生來說,愛情便是錘鍊靈魂的捷徑——也是最痛苦的捷徑。

而我呢?亦不是如此張狂?尚未入世而自詡出世。而我的孤獨呢?又囚禁何處?不,它只是兩人歸宿——心和墳墓。所以,它昄依了心?

《我與地壇》讀後感範文2

苦難給予人的不僅僅是痛苦,對於一個意志堅強的人來說,苦難有時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具有獨特的價值。

幾乎每個人都會受到挫折,因為對意義的尋求是人最基本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一般是靠希望活著的,一定相信或至少說服自己,厄運終究過去;迎接自己的又是另一種幸福生活。即使一個人處在最惡劣的境遇中,他仍然擁有一種不可剝奪的精神,既可以選擇承受苦難的方式,這就告訴我們,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應以樂觀的態度去看待生命的苦難,轉悲為喜。

人生就是一種不可捉摸的命運造就的命運造就的,命運的造就也就決定了角色分配和承擔的方式,在苦難中默默的忍受命運的重壓,正如史鐵生的母親,他自己的不幸累計在母親那裡,而母親卻用堅韌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為所愛的人承受一切苦難,為所愛的人獻出一切,堅定地活下去。母親對待苦難的態度,母親對兒子的愛,讓作者明白了面對苦難應該怎樣活下去。

快樂在細微處萌生,我想這世界上並不乏美好,只是我們那雙本應發現美的眼睛閉上了,是太累了或不想睜開了,那麼沉下心來讀讀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吧!不言放棄,笑對人生。

《我與地壇》讀後感範文3

國小的時候便學過這本書裡的一篇文章,可惜總是沒能有機會讀完全書。這次終於有幸將它看完,記得那時候我們經常拿這些古今中外身殘志堅的名人作為作文裡的常用素材。什麼司馬遷啊,史鐵生啊,海倫凱勒啊,霍金諸如此類的人物經常都是我們作文本里的不可或缺的代表人物。

那時的我除了對他們的堅強和堅韌不拔感到敬佩以外,多是驚歎他們的才華橫。有時我會豔羨他們的與生俱來的一種天分,並時不時苦惱自己的天分和才華究竟是何物……

漸漸地我除了對他們感到敬佩以外,也慢慢地通過對他們作品的瞭解更多地是一種對他們能如此去觀察去思考去記錄感到不可思議。我們身邊都曾發生過大大小小的有趣的事情,當時看來十分難忘的事情……然而我們總是對這些習以為常,讓這些點綴了我們生命的小美好從指尖溜走,從腦海中漸漸淡忘出去。這或許也是我們淪為極其平凡甚至平庸的一個重要原因。

我們需要更多從生活中觀察,不斷地去思考以便與自我進行對話,才能不辜負每一段我們經歷過的美好歲月,從生命存在的細枝末節感悟生命的快樂,追尋存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