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7篇 "重塑高中地理教學:反思與創新"

本文將圍繞“高中地理教學反思”展開討論,深入探討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和挑戰。通過對教學方法、教材內容、教學資源等方面的反思,力求挖掘出地理教學中的潛在問題,並提供可行的解決方案,以期提高地理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果。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7篇

第1篇

時間很快,在京翰教育工作已經有兩個月了,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了,作為一個新教師剛開始教學,經驗方面存在著很大的缺陷,這就需要花很大的時間來彌補。對於自己這段時間的教學總結,既是對過去經驗教訓的整理,也是對未來的提醒。

本學期我擔任了高一(7)—(12)班6個普通班級的地理教學工作,任務不算太重也不輕鬆,雖然本學期節假日多事情多,課時不多,各班進度稍有不同,但最後能在期會考試前按時完成教學任務,各項教學活動開展井井有條,不負學校期望。現將兩個月的具體工作總結如下:

我每週都會積極認真參與一週一次的教研和備課活動,與優秀教師共同探討教學策略,研究教學效果,反思學生情況,交流各自的教學進度,我更多的是向他們學習,每經一次活動就成長一次。另外,協助師父黃金其老師開展高一級地理興趣小組班培訓活動,保證活動有序進行。

根據統一安排,我與其他學校的老師在北京市第一中學參加了《高中地理學科教材培訓及課堂教學培訓》新教師培訓,雖然只有6學時,但在老師的精闢解讀新人教版教材改革,如何追求有效的課堂,新課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學等,科學的培訓使我們對國家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的背景、理論、目標、策略、步驟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認識,理論學習的加強是走進新課程的第一重要關口。

備課認真,刻苦鑽研教材、課標,儘量發揮新人特色,做到敢想敢做,有新意。在教學中我較多的使用多媒體課件,在備課過程中,我虛心請師父,並在上每節新課前先做一回學生,認真地聽師父的課,聽曹老師的課,學習他們優秀的教學方式,另外積極尋找各種素材,包括各種圖片和動畫,視訊,力求做到形象生動,

讓學生更容易接受,結果反映不錯,學生對地理的興趣有很大的提高。除了教授課內的知識外,適時地插入相關課外知識,既聯絡了生活實際,又引發了學生地理探究的興趣,並適時適地進行德育教育。批改作業認真。改作業時會有選擇地給學生寫小字條,指出他們作業上的優缺點,既嚴格要求又熱情地鼓勵他們。

作為新教師,對教學情況的掌握還不夠熟悉,這就需要不斷的做好教學反思。不僅對自己的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情況進行反思,還要請聽課的師父評課,積極深入學生群體,瞭解教學效果,接受學生反映情況,做得好的堅持,做不好的改進。教學是一種雙向的過程,是雙方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過程,一方做得好能促使另一方做好,從而使整個教學效果得到不斷加強,反之,則不斷減弱,最後可能導致學生對該學科失去信心,因此,教學反思必不可少。

同時,我也存在著許多不足,包括:一是,剛畢業,沒有教學經驗,對教材分析不透。書上有些東西寫的很簡單,但是事實上很多東西都要自己補充進去,讓內容充實完善起來,什麼樣的方式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再講一個知識點前應該先做好哪些鋪墊……,這些就需要事前的備課功夫要做細,做到位,多聽聽師父和其他老師的課,然後及時做好調整。

二是,教學重難點把握不到位,經常把簡單問題複雜化,複雜問題簡單化,沒有突破重點,解決難點。總是怕遺漏什麼東西沒有講,上新課的時候就把方方面面都講到了,導致的結果是學生會感到一節課東西很多,容量很大,但是又分不清重點是哪。而對比有些老教師上課,新授課時把這節課必須要講的講到,讓學生理解,東西不是很多很全,但學生學起來容易,而且會用,那麼他們學習的信心就會增大,有些東西可以放到題目碰到時再進行講解。

三是,對課堂的調控能力弱,課堂氣氛較沉悶。問題比較大的還是怎麼樣可以調動學生的上課積極性,讓學生有興趣來聽來學,做到真正的師生互動。我師父對課堂把握很到位,他語言幽默風趣,常運用生活例項講知識點如講大氣的受熱過程,他則用炒菜來講,簡單易懂,學生又感興趣。這些我都需要向師父學習的。

四是,教學語言不連貫,會出現“短路”和“開路”現象。另外包括新課的引入,知識的前後銜接,內容的合理過渡等等,在今後的教學中還有待進一步的提高。五是,容易出現緊張,當有老師或領導來聽課就會緊張,不能把課上好。

六是,對課堂、課後練習較少,沒有及時瞭解學生掌握情況,以便達到知識的鞏固與運用.

高中地理教學反思7篇

第2篇

新的課程改革不僅在教學內容上給高中地理教學以較大的觸動,認為教學不只是讓學生得到學科教學內容,體驗課程,感悟課程,即教師和學生在共同體驗探索新知識的過程中實現課程內容持續生成與轉化更是教學的重要內容。而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上給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地理熱情,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創設問題情境已成為新教學模式的一個顯著特徵,以問題情境為基礎的數學教學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探索慾望。教師應從學生的心智狀態出發,抓住學生理解教學內容時可能產生的疑難,或是學生原有的認識與新授知識衝突,或由於知識和能力的不足,產生障礙,從而設計問題情境,在學生與問題之間構建一座橋樑,引導學生髮現問題,啟發學生提問。例如,在必修人文地理部分,如果單純地講授理論知識,顯然是很枯燥的。因此,在課堂上也可以採用創設情境的方法,讓學生在分析例項時學習、鞏固理論知識,同時活躍課堂氣氛。比如在講完《城市與城市化》這一章以後,就讓學生運用本章知識來對自己家鄉所在的地級市進行分析,這樣既能使理論聯絡實際,達到鞏固知識的效果,又能使課堂內容更加豐富,增長學生的見識。而在必修自然地理部分,創設情境同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講完《地球的運動》這一節以後,讓學生寫一篇科幻文章,主題是“假如黃赤交角突然變得很大或很小,我們會怎樣”,學生就必須充分思考黃赤交角對地球和人類的意義了,這樣學生對黃赤交角的理解就會非常深刻。

這種提問的設計,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認真研究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大量收集學生在日常活動中可能接觸到的社會、經濟、科學和生活中的各種資訊,結合某節課教學目的的要求,設計出為課堂教學服務,且能使這些感性和零散的知識提高到理性知識的提問。這種提問的設計,由於是藉助學生已知的知識範疇來完成知識的`遷移,所以它能直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獨立思考、分析和研究問題的能力。例如高一《地理》中關於“城市化帶來的問題”內容,我是這樣設計提問的:我們居住的天津市的市內六區,面積由十多年前的161km2擴充套件到目前的330km2,人口也隨之迅猛增長,這會給我們這座城市帶來哪些問題呢?試從城市汙染程度、交通狀況、住房狀況和就業等方面進行分析。在學生回答完這些問題後,教師及時總結,突出強調前三個方面。這樣,既完成了“城市環境質量下降”的學習內容,又為下一個內容――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質量的提問埋下伏筆。

一些綜合性較強的地理現象的形成是一個較複雜的過程,為了便於學生理解這類知識,教師可將複雜知識進行合理肢解,降低其難度,提出一些事實上並不存在的假設,讓學生思考回答,然後再取消這些假設,還事實真面目後再進行提問。這種提問既適用於自然地理知識,又適用於人文地理知識和人地關係較複雜、難度較大知識的學習。它能在相對降低學習難度的條件下,使學生迅速理解和掌握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內在聯絡,同時也為學生將來立足於社會,獨立學習和研究奠定了基礎。例如:高一《地理》,內容是對較複雜的地理現象的研究,我設計了以下提問,較輕鬆地解決了這一知識難點和重點。

(1)假設地球不自轉,表面是一個物質均一的球面(即沒有陸地和海洋之分),那麼,全球性大氣環流怎樣運動呢?

(2)實際地球在不停地自轉,它會使全球性大氣環流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

(3)實際地球表面有海陸之分,它又影響大氣環流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課堂提問設計得當是優化教學的重要方面之一,同時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應注意自身的情感滲透,使提問在學生心靈中產生強大的

吸引力,促進提問目的的實現,從而獲得理想的效果。

目前,課堂討論依然是教師經常使用的一種課堂活動方式,因為課堂討論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新課標的教學建議中,經常有討論這種活動的出現,這就說明新課標是很強調學生參與討論活動的。但是課堂討論並不是任何時候都適用。如在學習必修自然地理部分時,由於知識比較抽象,對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要求較高,因此,討論往往不能達到效果,還會浪費課堂時間。但相反,在學習必修人文地理部分時,由於知識側重於人地關係,而學生長期親身經歷這些人地關係,所以用討論的形式能夠集思廣益,把課堂知識擴展出去。比如在講“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這部分的時候,就可以讓學生分小組討論,說一下自己所感受到的城市化帶來的環境變化,這樣就不至於使課堂太過沉悶,而且又能給學生自我發揮的空間。通過課堂討論,教師就能把探究性學習下放到學生身上,讓學生學會提取和運用知識,從而落實理論聯絡實際的效果。

總之,教師在地理課堂教學時,應根據地理教學內容、教學物件、課型等的不同,選擇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在具體的教學中操作,既注重整體化又兼顧個體化的教學模式,保證每一個學生在諸多方面,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可持續發展。

第3篇

期會考試已經結束了,然而新課程的教學仍在繼續。回想從開學至今,對新課改有所接觸,也有許多的體會。現將優點和不足總結如下,為今後的教學提供更多的經驗。

我參與教學的四個班級當中,及格人數較多,其中6班及格率位居年段第一。這與平時重視基礎知識的掌握是分不開的。從開學初,我就經常佈置一些基礎知識的考察作業,並認真批改,做到全批。儘管工作量加大了,但是從開始就幫助學生培養認真做作業的習慣,對後來的教學來說其實是事半功倍了。針對必須掌握的知識點,我還組織了一次小測,目的就是要求學生對該知識點能夠牢固地掌握。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讀圖習慣良好的學習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新知識。

我在平時教學中,就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讀圖習慣,這樣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總結的能力,更有效地進行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對地理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為此,我在上每節課前都認真準備,在新課匯入時,儘量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入手,從開始就調動他們的好奇心。在教學工程中,儘量結合身邊的例子,深入淺出。列舉大量的圖片和例項,幫助學生對難點加以突破。當然,第一次接觸新課程難免有些不足:首先,對學生已有的知識認識不足。從國中到高中,知識的跨度大,學生已有的知識對接受高中課程明顯不夠用。今後在教學中,還要注重對舊知識的回顧,使學生更快地適應高中的學習。其次,由於擔心課程進度,在教學中,學生參與的程度還不夠。最後,在這次考試中發現,分數懸殊很大,最高的有94分,最低的只有24分,相差70分。在今後的教學中,還要關注班級後進生,爭取在班級平均分上也取得較好的成績。

第4篇

本節課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最後一節內容,從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對自然地理知識的總結、歸納和融合。所以在教學中應充分聯絡學生已有的舊知識,做好縱向、橫向聯絡,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1、匯入時,首先展示中國的行政區劃圖,讓學生首先了解中國的地理方位,然後展示圖片,讓學生把圖片放在相應的位置。並說出這樣放圖片的原因,匯入新課。

2、充分利用課本插圖進行讀圖訓練。教材中圖表豐富,指導學生學會運用資料獲取知識,對學生進行學習能力的培養,是本節課的一個重要任務。如:山地垂直帶的情況可參考課本插圖,注意珠穆朗瑪峰隨海拔高度不同所出現的垂直自然帶,啟發學生思考產生變化的原因。

3、密切聯絡生活實際以及國中所學的自然帶知識。在學習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時,引導學生觀察“世界陸地自然帶分佈圖”,掌握由赤道向兩極以及由沿海向內陸的分異規律,分析產生地域分化的主導原因。通過身邊的事例引導學生探究、分析,讓學生體會學習地理就是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4、利用多媒體演示地表景觀和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的規律,從沿海到內陸的變化規律,以及各個地區代表性的動植物。演示山脈從山麓到山頂的自然景觀的變化規律。讓學生能更直觀的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的新理念,注重了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獲取知識的能力,注重了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並積極地開展了研究性學習。本節課也有不足之處:

1、時間上前鬆後緊,以至於在後面各組舉出地理環境差異的“非帶性”例項時我沒有給出足夠的評價。

這些我都會在以後的教學中及時改進,揚長避短,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本課的教學過程中需要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作基礎,思維層次較高,而實際操作中因一方面受到學生基礎知識不紮實、生活經驗缺乏及思維習慣不良等而影響到實際的教學效果,另一方面該教學方法本身要求教師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探究、討論時間,使得整個教學過程較為費時。

第5篇

1、切勿只注重案例本身,而應關注案例的分析過程和結論獲取

新課程非常重視案例教學,而案例教學的教學策略還沒有一套成熟的模式。因此,我在教學的過程中也只是在實踐中摸索經驗。但是,我覺得案例教學無論是採取歸納法還是演繹法,一條原則必須要把握,就是在案例教學的過程中切勿只注重案例本身,而應關注案例的分析過程和結論獲取。因為案例只是結論提取的材料,讓學生在案例分析中獲取和提取案例分析的方法和掌握結論才是最重要的。這也是學生能力的很重要的體現。

近年來,我們的教學很注重反思,這其中包括對媒體、對學生、對老師本身的反思,而對教學效果的反思更為重要。如何對教學的效果進行反思,對於高中地理新課程注重的案例教學來講,我覺得教師在提取了結論和學生掌握了分析的方法之後,要選取相類似的案例讓學生自己進行分析和推導。

老師再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進行進一步的修正,儘量能讓大多數的學生掌握分析方法和結論。而驗證案例的選取可以參考其他版本教材的案例資源。當然,教師也可以結合本地的實際選擇一些學生比較熟悉的案例進行驗證,甚至還可以讓學生自己選擇案例進行分析。

教學貴在思考。在一年的高中地理新課程實施中,我遇到了很多的問題和困惑。這些問題和困惑我在教學過程中希望能儘量去解決,也希望能夠再實踐中能夠撥開雲霧。我遇到的問題和困惑大致有以下:

新生事物的產生有一個成長和成熟完善的過程。我想,新課程在實施的過程中遇到問題是很正常的。我們就是要在不斷解決問題的同時讓新課程走向成熟。只要這樣,我們中國的教育才能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獲得進步。

第6篇

地理是一門生活化的學科,它囊括的知識與大千世界緊密相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合理恰當地將教學資料與學生身邊的環境、日常生活融合起來,進而進行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豐富自我知識的同時,感受到地理學科的魅力。本文就目前高中地理教學的現狀及其所面臨的問題,提出在地理教學中進行生活化教學的必要性及具體實施的策略和方法。學生經過學習豐富的地理知識,能夠開啟視野,認識世界,完善自我的世界觀。從地理這門學科本身所具備的特性來說,其蘊含的科學和知識,是和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關的。其知識點的涵蓋面能細緻到我們的住行吃穿,甚至是國家的政治和軍事問題。所以,高中的地理教學要讓學生懂得走出課本,走入社會生活和自然環境,進而真正實現地理這一學科的功能和用處,讓學生實現學以致用。

反觀如今的地理課堂教學活動,教師一般採用的還是以教師的教學活動為主體的課堂模式,學生在課堂的參與中只是作為理解知識的客體。在這種單一枯燥的課堂模式下,原本在實際的生活中具有靈活性的知識點,變得固定和死板。由於教師缺乏對學生具體學習情景的瞭解和觀察,只注重自我對知識點的講解,導致地理這門學科在學生的印象中變成了一門理論化的科目。教師沒有將知識的運用引導到生活中來,學生在學習方法上就的得不到突破和提升,只會死記知識點。而機械的記憶又容易導致學生喪失對地理這門學科的興趣。所以,教師必須靈活地將生活化的元素融合到地理教學中來,讓學生深化自身的學習。

這個時代需要的是視野開闊、知識與理論結合本事本事強的綜合型人才。良好的地理教育能在必須程度上促進學生世界觀的構成,地理這門科目的實用性也漸漸在大眾的視野裡變得顯著和清晰。社會的變化在改變著地理教育的要求和規格。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教材資料和教學方式。教材資料的形式從原先的以文字論述為主發展到如今的圖文並茂。教學方式上則是教師要能突破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課堂模式,以學生的學習為主體,激發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性。將教學資料和生活相結合,並且引導學生運用地理知識來解釋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地理問題。這樣培養的學生才能有真正的學習自主性和獨立性,懂得實踐操練。這也是這個時代對人才的要求和需要

生活化的教學模式不能只著力於改變教師的教學方法。“一個巴掌拍不響”,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合理引導學生改變自身固有的學習方式。多參與課外的實踐和活動,走出課堂,走出課本。例如,我在教高一學生地理上冊的《認識各類岩石和地理地貌》時,我會利用學校在對學生團體組織的郊遊的時間,佈置給學生課外的學生任務。以小組的形式,讓他們在郊區採集比較常見的岩石的標本,然後再在課堂上讓小組分別展示自我的收整合果,並選取其中一種表述該岩石的特性以及常分佈的地點和區域。這樣不僅僅豐富了學生的課外動手本事,激發了學生在玩與學中探索知識的慾望,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有效地把生活化的學習方式融入到學生的日常活動中來。學生的學習方式也不再侷限於課堂筆記的抄錄和記背,而是在靈活多變的學習環境下,學會自我調整和積極探索,這樣有利延續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以後更深入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學生主動學習的本事和主動參與課堂的熱情度,和教師創設的課堂環有著直接的聯絡。在生活化的教學中,教師要創設一種簡便、有代入感的課堂氛圍和環境,讓學生能自由的不受限制的發表自我的言論和意見,激勵他們個性化學習的發展。例如,我一般會在學期期中時開設一個地理的趣味知識點問答競賽,學生們的座位以圍成一個面向講臺的弧形的形式排列。講臺前方是一行評委和主持競賽的同學。教師在競賽過程中的作用只是一個輔助的調節者和引導者。這種競賽活動的開展極大地豐富了同學們的課外地理知識,有效地消除了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隔離感。為學生地理學習興趣的培養和堅持起著重要的作用。地理生活化教育模式將課程資料和日常生活有效的而結合起來,避免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誤解和誤區,有利地提升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在課堂上應給予學生廣闊的學習空間,鼓勵他們學會利用知識解釋實際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同時,教師在生活化的教學環境下,要合理地引導學生轉變自我的學習方法,不能一昧的死記硬背,隨著課程資料的深入學習,學生的思維本事和實踐本事應當要更加靈活。地理這門學科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在地理生活化教學的具體實施中,還需要教師不斷結合自身經驗和學生實際的課堂反應,不斷完善自我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資料,從而真正讓學生在地理學習中獲得成就感和樂趣。

第7篇

學校教育與社會生活應相互交匯,有效融合起來。如果缺乏生活元素的涵養和滋潤,學校教育就會因缺乏活力而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地理學科而言,它是一門以社會實踐為支撐的基礎課程,並且“來自於社會,服務於社會,在社會發展中得以不斷地豐富和發展”。這正是地理學科自身的價值所在,同時又是開展以生活化為主的開放性教學活動的理論依據。“以社會生活之水,綻放教學實踐之花”,應成為激發地理課程教學活動的根本追求。

什麼是低成本實驗呢?就是完成一次實驗所支出的成本少而低廉。地理學科中的低成本實驗就是經過使用生活中隨手可得的廢棄物品以及對建設材料的有效製作而開展實驗的一種探究性實踐活動。它既可拉近地理學與社會生活之間的距離,又能讓學生從中深切地感悟到“地理生活,生活地理”的科學性、真實性和潛在性,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用結合本事。以“大氣保溫作用”模擬實驗為例,這是我參加過的一次教學觀摩公開課的現場實驗。

②所用器材:1.5升的礦泉水空瓶2個,2.5升的塑料空瓶1個,溫度計2支,適量土壤,還有剪刀、手錶、紙和筆等。

③操作步驟:首先,把2支溫度計分別編為a、b,用剪刀把3個空瓶攔腰截斷,把2個1.5升的礦泉水空瓶底部平放;其次,把相同量的土壤分放其中,並分別插入a、b溫度計,其中一個用2.5升的底部半截塑料空瓶套上去;最終,再把兩個裝置放在室外理解陽光照射,觀察溫度計的升溫情景。每隔一段時間觀察一次,並記錄溫度,比較溫度差別和各自的變化情景。

④實驗結論:溫室阻止空氣交流或熱交換,使室內產生增溫現象。諸如此類的地理小實驗用材較少、取材方便且簡單易做。但對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於培養學生的動手本事、想象本事、實踐本事和創造本事,對於逐步積澱學生的地理素養等方面,都發揮著不容忽視且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換言之,低成本地理實驗應當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和大力倡導。

上述實驗啟示我們,積極開展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活動,既可凸顯新課程“以生為本,以學為主”的教育理念,又能在“低投入、高收益、良性發展”中攫取寓教於樂、事半功倍且持久深刻的教學效果。

眾所周知,新課程理念高度重視和密切關注學生的主體意識問題,難道它是與生俱來的嗎?又能否自然發展呢?答案是否定的。學生的主體學習意識是在課程實踐活動中被激勵、喚醒、鼓舞並逐步培養起來的。理論和實踐證明,豐富多元的生活化教學是激發並增強學生主體學習意識的有效載體和良好平臺。例如,在教學“大陸氣候”資料時,我首先借助多媒體技術,向學生直觀演示了我國西北部地區“早穿棉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的民風民俗情境,以生動形象地說明大陸性氣候日溫差較大的特點。再如,在“季風氣候”資料教學時,經過諸葛亮“巧借東風,火燒曹營”的故事來鋪設展開。如此豐富的課前匯入和課堂教學具有極強的傳導性與感染力,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意識,進而不斷增強他們的主體學習意識。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它著力強調了“學與用”“知與行”的相互作用對於培養學習者感悟本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於心智發育的規律性,高中學生已經具備了相應的生活閱歷和思維本事,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已有認知和生活經驗,積極有效地開展生活化的課程實踐活動,引導並促進他們更好地學用結合與深刻體會。例如,在教學“氣候對人們生活的影響”資料時,教師可結合湘菜的辛辣風格和湘人“無辣不成席”的生活習性,把其與粵菜的清淡風格相比較,兩者相去甚遠;還能夠結合“南船與北馬”、南北方屋頂差異等社會生活現象,充分說明氣候影響的作用之大。此外,北方地區的冬季天氣寒冷,又比較乾燥,因而北方人或長期生活在北方地區的人們多患有風寒病;而南方地區冬季氣溫雖然不低,但由於溼度較大,長期生活在這種氣候環境下的人們多患有風溼疾病。

長期以來,高中學校內始終流傳著“理科之難,在於物數;文科之難,則在於地理”的說法,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對學生來說,高中地理的基礎知識比較容易掌握,然而由於其資料豐富多元,且技能性、專業性和綜合性較強,若思維的邏輯性和想象力比較薄弱,就難以對知識理解到位、掌握到位。尤其在題目訓練或各類考試中,有許多學生深深感到或是不會答題,或是難得高分,久而久之,就會使學生對地理學習產生一種牴觸心理。如何對待高中地理課程中的重、難點教學資料呢?我們要尋求生活的支撐。例如,在講解“經緯網”的知識時,尤其在解答“某人從赤道以北40千米處出發,依次向正南、正東、正北和正西四個方向各走100千米,最終他位於什麼位置?”之類的題目時,許多學生都無從下手。教師可藉助如籃球、乒乓球之類的體育活動,向學生簡單地解析此實驗,就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教學效果。

皮亞傑指出:“知識的本身就是活動、動作和思維三者之間的密不可分。”而“大自然就是一本綠色的課本”,能讓學生從中獲得歡樂學習、深刻感悟和綜合發展。新版高中地理教材為培養學生“地理生活化,生活化地理”的綜合本事素養,發揮著引領和橋樑的作用。以湘教版必修Ⅰ為例,其中第一章第三節“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和“晝夜長短的變化”資料中,蘊藏著“南北方樓間距不一樣”“房屋朝向”“夏冬季節學校作息時間不一樣”等生活元素;第二章第二節“地球表面形態”資料中,蘊藏著“家鄉的山是如何構成的?”“山上岩石屬於哪一類?”“鵝卵石為何是圓的?”等生活元素;“鄉土地理”資料中,蘊藏著“本地土特產及其構成原因”“本地房屋建築和服飾文化”等生活元素,這些都是吸引學生開展生活實踐、加強手腦本事的優質資源,我們應當予以高度重視、認真對待和充分利用。

綜上所述,“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們本身就生活在地理環境之中,社會生活原本就是地理知識教學的鮮活題材。教師要努力經過創設情境、連結認知、尋求支撐和加強實踐等方法,積極開展地理課程的生活化教學活動,為贏得較低成本、深入淺出、增進學用、厚積薄發和教學相長貢獻應有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