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7篇 探索高二語文教學:反思與創新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是一篇探討高二語文教學問題的文章。通過對教學過程的思考和總結,我們深入挖掘教學中存在的難點和問題,以期提供解決方案和改進的建議。本文旨在為高二語文教師和學生提供參考與啟示,共同探索提升語文教學質量的途徑。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7篇 探索高二語文教學:反思與創新

第1篇

上學期教學工作給我留下了一些經驗,同時也有很多不足之處,反思如下:

高二上學期主要教授《古代詩歌散文鑑賞》專項。我備課比較認真,注意多方查詢資料,注意研究教學方法,能夠比較自由靈活的駕馭課堂。除了必須教授的篇目,對於特別優秀的作品,我也注意有選擇的教給學生。如《春江花月夜》,這是一篇極其優美,藝術性極強的作品,除了查詢資料,我自己也反覆誦讀思索,尋求最好的方法,為了避免學生閱讀時不求甚解,我課前佈置作業,讓他們在本子上寫出鑑賞提綱,在課上進行交流,這樣學生閱讀的深度就更大一些,也便於我課堂上引領學生做較深層次的鑑賞。我注意問題的設定,儘量讓它起到帶動全篇的作用,對學生可能會不太理解的地方,我儘量注意用恰當的語言,達到深入淺出的效果,比如談到人和景的關係問題,我便舉婚紗照為例,西式禮服的一對新人必要配上歐式風情的背景,休閒裝的後面就要配上自然風光,這是景和人的協調,如果一對漂亮的新人,後面只有一片純白的底色就很不好看,這是景對人的烘托。

古詩詞鑑賞題在設定問題的時候,經常會有“請作簡要分析”這樣的要求,學生總是搞不清楚分析和概括的區別,答案很難符合要求。我就告訴他們,如同桌上擺著鋼筆,鉛筆,格尺,橡皮,圓規等等,要你概括一下,桌上這些東西是什麼,我們要回答,是“文具”,這叫概括,反過來,問你具體有哪幾樣文具,你就要一一指出,這叫分析。學生學會了一些答題的套話,這其實是好事情,是答題規範的前提,但問題是他們隨便亂套,針對性很差,那一首詩上來,都說是“熱愛祖國”“壯志難酬”……我便告訴他們就如手套要戴在手上,襪子要穿在腳上,如果需要分析的話,就要一項項對準,五個手指頭的手套,大拇指的套在大拇指上,小拇指的套在小拇指上等等,這才是準確的分析。有了這些比方,學生就很快弄明白了答題的方法和思路,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且,我認識到,一個成熟的教師不應該太多依賴參考資料,對文字要努力做出自己的有個性的解讀,才能真正培養出學生的能力來。所以,遇到一篇文章,我自己都要反覆讀上幾遍,自己理解的透徹了,設計出來的問題針對性就特別強,課堂效率也就更高。課外習題多半都有明確答案,但任何專家學者也會有出錯的可能,所以對於習題答案我一樣要反覆考證,理解透徹了再講授給學生,遇到錯誤的答案,我會把它糾正過來,不會拿專家的頭銜壓人強加給學生,我想一個老師不只是要把正確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更要教給學生一種求知的態度,所以自己怕麻煩是不可取的。書後習題也要有選擇的使用,有的題目比較空泛,我們的學生回答較為吃力,我們要動腦筋把大問題分解成小問題。

或者乾脆自己設計。比如,書後習題“請說說杜甫思想轉變的過程。”這個問題,固然能夠領起全篇,但也很容易使學生望而卻步,就不如來個假設,“如果杜甫做個順風順水的太平宰相,他會寫出怎樣的作品?”而“杜甫有沒有能力成為一位出色的宰相?”“為杜甫設計一條別樣的生活道路能否成為事實”這些問題的'討論倒是學生更感興趣的,我們一樣可以最後把問題引申到時代背景,個人經歷與文學創作的關係上來。

我們應該能明白一桶水和一杯水的關係,就要切切實實為這一桶水下足功夫,語文教師多讀書是必須的。讀書的過程其實就是備課的過程,有了豐富的儲備,你的課堂講授才能真正成為源頭活水汩汩流淌,你可以旁徵博引,信手拈來,它決不是一種有意的做作,不是顯擺,就像喜馬拉雅不須顯示它的高峻,浩瀚大海不須顯示它的寬廣,學生便自然領會到小溪與大海的不同而甘受海洋的吸引。比如講解杜甫的人生經歷,他做過八品的左拾遺,諫官應該是非常重要的,為什麼設為八品。

杜甫為什麼直言進諫卻不被皇帝喜歡,如果就文字談文字,你會理解為杜甫只是一介迂腐文人,沒有做官的才能,匡扶濟世只是一廂情願,這種理解也未嘗不可,但應該說不夠深透。我讀過《唐太宗傳》《忽必烈傳》,我知道,杜甫的理想不能實現的結果與自己有關,更與君主有關,如果他能遇到唐太宗這樣的明君,恐怕就會是另一番結局了,所以賢臣必須要遇到明主,就如千里馬必須伯樂的慧眼。如果你不瞭解那些真正的明君是怎樣納諫的事情,你怎會真正理解杜甫的苦衷呢?我們學習《項羽之死》,學生會對項羽的“才華”由衷欽佩。但文章裡有的環節讓人生疑,如果你止步於文章本身,疑點永遠成為疑點,你會被項羽個性的閃光之處深深吸引而忘卻了考究。但如果你讀過《史記》,加上進一步的思考,知道項羽實際上是在心理崩潰的情況下的棄軍而逃,司馬遷是出於某種目的有意的突出一點,忽略了全面,這樣,你會更好的讓學生理解讀書要動腦,盡信書不如無書的道理。而這些東西不是你課前一下子可以準備出來的,必須靠平時的大量積累。所以,這也是我今後努力要做好的一件事情——多讀書。

這一點,我在前面一個環節已經說了很多,這裡再強調一下罷了。我聽過兩位同學科教師的同一節課,明白了課堂上有無設計的區別,同樣的知識點,我們都能講對,講明白,這是做好老師工作的基礎,但學生是否有興趣聽,學習的效果怎樣則與我們所採取的方法密切相關。同樣是提問,一個老師分別向三個同學提問了三個大問答題,學生答得都不太好,其他同學卻都把心放到肚子裡,像沒事人了一樣,等待著老師糾正。老師差不多等於把上面一節課重講了一遍,效率很低。另一位老師,把大問題分解為十幾個條理清晰的小問題,提問了十幾個同學,既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不敢溜號,也同時用較短的時間回顧了一下上節的內容,效率顯得高多了。其它環節也都如此,所以我才明白了為什麼在大考中後一位老師的教學成績總要高出前面老師一大塊,這事情絕非虛構。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不能偷懶,只教給學生正確的答案,我們必須要教給學生答題的思路,方法,這樣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尤其語文科目,我們只能押題型,而不能準確的押到原題,所以學生把答案背得爛熟也未必有用,明白方法最重要。但有時習題答案並不告訴我們思路和方法,或者編者所寫的並不是很切合學生實際,多數時候是需要教授者自己去歸納整理的,有的老師可能習慣於省略這個過程,等著學生自己去摸索,那就忽視了我們普通高中學生的實際,我們的學生絕沒有那麼高的學習積極性和那麼好的學習方法,這一點必須我們去提供幫助,閱讀鑑賞題,表達運用題都是如此。在這一點上,我平時比較注意,今後要做更多的努力。

前面說過,我們的學生學習自覺性不是特別強,所以不要指望我們佈置了,他們就能完成得很好。所以,我們的督促檢查工作必須到位。對於基礎知識積累著一塊尤其如此,該聽寫就聽寫,該提問得提問,該批改的試卷就得批改,否則學生就不重視。沒完成好的就得反覆督促,比如課文的背誦,有些老師也認為花那麼多功夫不划算,可是每個人都捨不得時間,都少拿一兩分,班級成績自然要低那麼一點兒,事實就是如此呀,學校這樣考核,我們就得這樣計較。

1、有些事情不能堅持始終。比如作文訓練,一上高中,就要求學生寫隨筆,記讀書筆記,開始每週都查,後來改為兩週一查,很多學生重視不夠,收的時候糊弄一下就完事,加上工作任務也很多,批閱起來的確花費不少時間,看著學生寫的不認真又生氣,後來改成了自願交,結果,就成了沒有人上交。我們的學生也是人呀,誰不得偷懶就偷懶,所以,我們老師首先不能帶頭偷懶。

理科班的語文教學始終讓我頭疼。原來做班主任的時候學生較給面子,故而體會不深。後來不做班主任了,才明白了理科學生,尤其是重點班學生學習語文的真正狀貌。常常是你講得眉飛色舞,他們仍然在理化題集上運筆如飛,於是眉飛色舞就變成了橫眉怒目,老師橫眉怒目也難受,於是就只好麻木不仁了,學生不看老師,我講課也就不願意在看他們,在理科班惹一肚子氣,再到文科班找點平衡,不知學生的感受,自己過得很痛苦。比如,佈置了課文背誦,理科班學生就是不背,認可罰寫也不背,課堂上沒有時間死摳這個,於是我說,好吧,這些需要背誦的篇目我告訴你們了,背誦是你們自己的事情,我沒法替代,你們看著辦吧。私下裡交代課代表找時間考,課代表也有點懶惰,徵求了學生的意見,結果仍然變成了自己看著辦,結果期末考試這個背誦題考了九分,我們的學生有的只得了一兩分。

這讓我認識到,我們老師的工作有點像車伕,聽話的喊“駕喔籲”就可以了,不聽話的也不能等著他們自己明白道理,吃一塹也未必就長一智,因為他們是心智並不成熟的孩子。明白的時候往往就來不及了,但我們又不能拿鞭子趕著,我們教育的是學生不是騾馬,但在電影《大笑江湖》中有個可笑的鏡頭很值得玩味,那就是小瀋陽騎著驢子,驢頭前邊吊著一隻胡蘿蔔,驢子就攆著胡蘿蔔向前走去,何必吆喝呢?這個道理我現在想通了,但落實到行動上,我還沒有想清楚,把什麼東西變成胡蘿蔔,在不知不覺中引領著學生前行。於是,思考,思考,再思考……

高二語文教學反思7篇 探索高二語文教學:反思與創新 第2張

第2篇

本學期,我任教四年級的語文,能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熱愛教育事業,把教書育人作為自己的天職。自覺遵守《教師法》,結合當前的社會發展,教育改革的形勢以及學生的實際,努力提高自己的教研、教育、教學的能力。我任教的班級教學質量也能達到學校制定的成績指標。現在將我的工作總結彙報如下:

在教學工作崗位上,我認真執行教師的職業道德。愛崗敬業,熱愛學生,服從學校領導的工作安排,一切從集體利益出發,為搞好教育教學工作盡職盡責,堅守崗位。做到堅持早到學校,不遲到,不早退,不缺課,不無故請假,認真執行學校的作息制度和各項規章制度。

要使自己的教學取得好成績,就必須要想方設法使學生喜歡自己,親近自己。所以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師愛是一種無私的愛,愛得深沉,持久,學生對老師的愛往往刻苦銘心,終身難忘。我在實踐中找到了"對症下藥"的良方,就是:管理好班級學生,要學生都喜歡自己,首先是深入實際,從每個學生入手,一有空我就常到班上去,通過與學生的交流中瞭解每一位學生的實際情況。如他們的興趣、性格、學習情況、家庭情況等,同時知道了哪些學生的性格是內向的,哪些學生的個性是好動、頑皮的。從中找到制訂幫助學生上進的方法,做到有法可依。確實,溝通與交流成了師生之間的一條重要橋樑。由於我常與學生促膝談心,和睦相處,逐漸地我與學生的關係更為密切,從中也物色了一些得力的助手協助我順利地開展教學工作。

三、自訂學習的奮鬥目標,制訂好工作計劃,增強學習信心。

學生的學習成績相差懸殊,統一標準,統一要求是不可能的,老師靠硬手段去壓更是不行。怎麼辦好呢?我一改以往的教育方式,採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由家長協助監督。讓學生自己訂出每一單元測試的目標成績,每個人都以第一單元測試成績為基礎標準。指導學生訂目標成績時要結合自己的實際,訂出的目標成績要明確,要緊緊圍繞自己的目標成績去學習。每次訂出的目標成績都先由家長過目、簽名。每次實現了目標成績都在班上給予表揚、鼓勵,並向家長報喜。不能實現目標成績的則鼓勵他繼續努力,直到達標為止。在實施學習目標時,我還採用了"一幫一"的方法,以優帶差,營造一種互相學習,互幫互助,你追我趕的優良學風。誘導他們明確學習目的,明白個人成績關乎到整個班集體的榮譽,能否取得先進班,班級的學習成績是最重要的。因而我通過各種途徑,鼓勵學生為班集體的榮譽而共同努力,為實現自己的目標成績而奮鬥。通過這一活動的開展,學生之間的競爭意識強了,學習成績也提高了,學習成績終於能達到學校的成績指標。

我深深地體會到:學生取得好的成績,除了他自身的努力,老師的教導外,也離不開家庭的教育。我非常注重家訪工作,除了利用電話與家長聯絡,互相溝通教育孩子外,還利用節假日、晚上親自到學生家中與家長座談。我覺得家訪工作做得好,是教育學生的成功之路。

以上是我本學年度在思想,工作,學習上所下的功夫,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課堂教學質量有所提高,有待認清形勢,更新觀念,不斷地挑戰自我,努力向上,爭取更大的進步。

第3篇

上學期教學工作給我留下了一些經驗,同時也有很多不足之處,反思如下:

高二上學期主要教授《古代詩歌散文鑑賞》專項。我備課比較認真,注意多方查詢資料,注意研究教學方法,能夠比較自由靈活的駕馭課堂。除了必須教授的篇目,對於特別優秀的作品,我也注意有選擇的教給學生。如《春江花月夜》,這是一篇極其優美,藝術性極強的作品,除了查詢資料,我自己也反覆誦讀思索,尋求最好的方法,為了避免學生閱讀時不求甚解,我課前佈置作業,讓他們在本子上寫出鑑賞提綱,在課上進行交流,這樣學生閱讀的深度就更大一些,也便於我課堂上引領學生做較深層次的鑑賞。我注意問題的設定,儘量讓它起到帶動全篇的作用,對學生可能會不太理解的地方,我儘量注意用恰當的語言,達到深入淺出的效果,比如談到人和景的關係問題,我便舉婚紗照為例,西式禮服的一對新人必要配上歐式風情的背景,休閒裝的後面就要配上自然風光,這是景和人的協調,如果一對漂亮的新人,後面只有一片純白的底色就很不好看,這是景對人的烘托。

古詩詞鑑賞題在設定問題的時候,經常會有“請作簡要分析”這樣的要求,學生總是搞不清楚分析和概括的區別,答案很難符合要求。我就告訴他們,如同桌上擺著鋼筆,鉛筆,格尺,橡皮,圓規等等,要你概括一下,桌上這些東西是什麼,我們要回答,是“文具”,這叫概括,反過來,問你具體有哪幾樣文具,你就要一一指出,這叫分析。學生學會了一些答題的套話,這其實是好事情,是答題規範的前提,但問題是他們隨便亂套,針對性很差,那一首詩上來,都說是“熱愛祖國”“壯志難酬”……我便告訴他們就如手套要戴在手上,襪子要穿在腳上,如果需要分析的話,就要一項項對準,五個手指頭的手套,大拇指的套在大拇指上,小拇指的套在小拇指上等等,這才是準確的分析。有了這些比方,學生就很快弄明白了答題的方法和思路,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且,我認識到,一個成熟的教師不應該太多依賴參考資料,對文字要努力做出自己的有個性的解讀,才能真正培養出學生的能力來。所以,遇到一篇文章,我自己都要反覆讀上幾遍,自己理解的透徹了,設計出來的問題針對性就特別強,課堂效率也就更高。課外習題多半都有明確答案,但任何專家學者也會有出錯的可能,所以對於習題答案我一樣要反覆考證,理解透徹了再講授給學生,遇到錯誤的答案,我會把它糾正過來,不會拿專家的頭銜壓人強加給學生,我想一個老師不只是要把正確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更要教給學生一種求知的態度,所以自己怕麻煩是不可取的。書後習題也要有選擇的使用,有的題目比較空泛,我們的學生回答較為吃力,我們要動腦筋把大問題分解成小問題。

或者乾脆自己設計。比如,書後習題“請說說杜甫思想轉變的過程。”這個問題,固然能夠領起全篇,但也很容易使學生望而卻步,就不如來個假設,“如果杜甫做個順風順水的太平宰相,他會寫出怎樣的作品?”而“杜甫有沒有能力成為一位出色的宰相?”“為杜甫設計一條別樣的生活道路能否成為事實”這些問題的討論倒是學生更感興趣的,我們一樣可以最後把問題引申到時代背景,個人經歷與文學創作的關係上來。

我們應該能明白一桶水和一杯水的關係,就要切切實實為這一桶水下足功夫,語文教師多讀書是必須的。讀書的過程其實就是備課的過程,有了豐富的儲備,你的課堂講授才能真正成為源頭活水汩汩流淌,你可以旁徵博引,信手拈來,它決不是一種有意的做作,不是顯擺,就像喜馬拉雅不須顯示它的高峻,浩瀚大海不須顯示它的寬廣,學生便自然領會到小溪與大海的不同而甘受海洋的吸引。比如講解杜甫的人生經歷,他做過八品的左拾遺,諫官應該是非常重要的,為什麼設為八品。

杜甫為什麼直言進諫卻不被皇帝喜歡,如果就文字談文字,你會理解為杜甫只是一介迂腐文人,沒有做官的才能,匡扶濟世只是一廂情願,這種理解也未嘗不可,但應該說不夠深透。我讀過《唐太宗傳》《忽必烈傳》,我知道,杜甫的理想不能實現的結果與自己有關,更與君主有關,如果他能遇到唐太宗這樣的明君,恐怕就會是另一番結局了,所以賢臣必須要遇到明主,就如千里馬必須伯樂的慧眼。如果你不瞭解那些真正的明君是怎樣納諫的事情,你怎會真正理解杜甫的苦衷呢?我們學習《項羽之死》,學生會對項羽的“才華”由衷欽佩。但文章裡有的環節讓人生疑,如果你止步於文章本身,疑點永遠成為疑點,你會被項羽個性的閃光之處深深吸引而忘卻了考究。但如果你讀過《史記》,加上進一步的思考,知道項羽實際上是在心理崩潰的情況下的棄軍而逃,司馬遷是出於某種目的有意的突出一點,忽略了全面,這樣,你會更好的讓學生理解讀書要動腦,盡信書不如無書的道理。而這些東西不是你課前一下子可以準備出來的,必須靠平時的大量積累。所以,這也是我今後努力要做好的一件事情——多讀書。

這一點,我在前面一個環節已經說了很多,這裡再強調一下罷了。我聽過兩位同學科教師的同一節課,明白了課堂上有無設計的區別,同樣的知識點,我們都能講對,講明白,這是做好老師工作的基礎,但學生是否有興趣聽,學習的效果怎樣則與我們所採取的方法密切相關。同樣是提問,一個老師分別向三個同學提問了三個大問答題,學生答得都不太好,其他同學卻都把心放到肚子裡,像沒事人了一樣,等待著老師糾正。老師差不多等於把上面一節課重講了一遍,效率很低。另一位老師,把大問題分解為十幾個條理清晰的小問題,提問了十幾個同學,既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不敢溜號,也同時用較短的時間回顧了一下上節的內容,效率顯得高多了。其它環節也都如此,所以我才明白了為什麼在大考中後一位老師的教學成績總要高出前面老師一大塊,這事情絕非虛構。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不能偷懶,只教給學生正確的答案,我們必須要教給學生答題的思路,方法,這樣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尤其語文科目,我們只能押題型,而不能準確的押到原題,所以學生把答案背得爛熟也未必有用,明白方法最重要。但有時習題答案並不告訴我們思路和方法,或者編者所寫的並不是很切合學生實際,多數時候是需要教授者自己去歸納整理的,有的老師可能習慣於省略這個過程,等著學生自己去摸索,那就忽視了我們普通高中學生的實際,我們的學生絕沒有那麼高的學習積極性和那麼好的學習方法,這一點必須我們去提供幫助,閱讀鑑賞題,表達運用題都是如此。在這一點上,我平時比較注意,今後要做更多的努力。

前面說過,我們的學生學習自覺性不是特別強,所以不要指望我們佈置了,他們就能完成得很好。所以,我們的督促檢查工作必須到位。對於基礎知識積累著一塊尤其如此,該聽寫就聽寫,該提問得提問,該批改的試卷就得批改,否則學生就不重視。沒完成好的就得反覆督促,比如課文的背誦,有些老師也認為花那麼多功夫不划算,可是每個人都捨不得時間,都少拿一兩分,班級成績自然要低那麼一點兒,事實就是如此呀,學校這樣考核,我們就得這樣計較。

1、有些事情不能堅持始終。比如作文訓練,一上高中,就要求學生寫隨筆,記讀書筆記,開始每週都查,後來改為兩週一查,很多學生重視不夠,收的時候糊弄一下就完事,加上工作任務也很多,批閱起來的確花費不少時間,看著學生寫的不認真又生氣,後來改成了自願交,結果,就成了沒有人上交。我們的學生也是人呀,誰不得偷懶就偷懶,所以,我們老師首先不能帶頭偷懶。

理科班的語文教學始終讓我頭疼。原來做班主任的時候學生較給面子,故而體會不深。後來不做班主任了,才明白了理科學生,尤其是重點班學生學習語文的真正狀貌。常常是你講得眉飛色舞,他們仍然在理化題集上運筆如飛,於是眉飛色舞就變成了橫眉怒目,老師橫眉怒目也難受,於是就只好麻木不仁了,學生不看老師,我講課也就不願意在看他們,在理科班惹一肚子氣,再到文科班找點平衡,不知學生的感受,自己過得很痛苦。比如,佈置了課文背誦,理科班學生就是不背,認可罰寫也不背,課堂上沒有時間死摳這個,於是我說,好吧,這些需要背誦的篇目我告訴你們了,背誦是你們自己的事情,我沒法替代,你們看著辦吧。私下裡交代課代表找時間考,課代表也有點懶惰,徵求了學生的意見,結果仍然變成了自己看著辦,結果期末考試這個背誦題考了九分,我們的學生有的只得了一兩分。

這讓我認識到,我們老師的工作有點像車伕,聽話的喊“駕喔籲”就可以了,不聽話的也不能等著他們自己明白道理,吃一塹也未必就長一智,因為他們是心智並不成熟的孩子。明白的時候往往就來不及了,但我們又不能拿鞭子趕著,我們教育的是學生不是騾馬,但在電影《大笑江湖》中有個可笑的鏡頭很值得玩味,那就是小瀋陽騎著驢子,驢頭前邊吊著一隻胡蘿蔔,驢子就攆著胡蘿蔔向前走去,何必吆喝呢?這個道理我現在想通了,但落實到行動上,我還沒有想清楚,把什麼東西變成胡蘿蔔,在不知不覺中引領著學生前行。於是,思考,思考,再思考……

第4篇

?孔雀東南飛》成功塑造了劉蘭芝和焦仲卿的藝術形象,相對來說人們對中劉蘭芝的評價較高,說她聰敏、善良、剛強,具有強烈的反抗意識,但對焦仲卿卻頗多微詞,說他懦弱、委曲求全、少剛氣,似乎是劉蘭芝的“陪襯人”,是為了反襯劉蘭芝而存在的。我以為評價一個人物要全面歷史的分析,不能脫離當時的背景去苛責古人,也不應僅看他是否始終“堅決”地採取強硬的態度。我認為焦仲卿是一個負責而又忠於愛情的男子漢。

“焦仲卿出身於官宦人家,又在太守府裡作吏,雖然職階卑微,但將來還要憑藉靠山飛黃騰達,劉蘭芝是不符合焦母的要求的,而焦仲卿卻拘謹、懦弱、善良,他愛他的妻子,當他知道母親要驅逐蘭芝時,先是婉啟,繼是跪告,等到母親棰床大怒時,他就默無聲地退了出來,回到自己房裡勸她暫回孃家,將來再去接她,但這只是一種幻想,蘭芝被逼將嫁,他聲言要自殺,甚至把這個計劃告訴母親,蘭芝死後,終於以身殉情,但在廳樹下徘徊了一陣,刻畫出了這個書生的怯弱。”

按此說法,似乎焦仲卿確是一個怯弱的書生,但我們從以下幾點來看。

以往人們對這一點指責最多,認為是向封建勢力屈服。如果我們設身處地的替焦仲卿考慮,他當時只有以下幾條路可走:1、焦仲卿馬上“報府”,一走了之,留下婆媳二人繼續衝突;2、留下蘭芝,趕走母親;3、焦仲卿自殺;4、暫時送走蘭芝,緩和矛盾。顯然,第一條路不能解決問題。第二條路看似最“堅決”,但在當時是行不通的,不僅焦仲卿不敢,就是讀者也不能接受。第三條路在希望沒有完全破滅之前,是無謂的犧牲。一邊是養育自己多年的母親,一邊是自己結髮的妻子,在她們發生矛盾的時候,你會怎麼辦?所以,在當時的情況下,讓蘭芝回孃家是唯一的選擇。

對於焦母來說這是一個的勝利,她希望劉蘭芝從此不再回來;對於劉蘭芝來說,是迫不得已的痛苦選擇;而對於焦仲卿來說,只是一個權宜之計,他希望婆媳分開一段時間緩和一下矛盾,儘管劉蘭芝說“謂言無罪過,供養卒大恩,仍更被驅遣,何言復來還”,但焦仲卿知道,只要矛盾緩和下來,母親不再過分蠻橫,劉蘭芝還是願意回來的,這一點在他們分別的誓言中也得到了證實,至於劉蘭芝回家後被迫改嫁,那是封建勢力進一步壓迫的結果,實在不能由焦仲卿來負責任。可見,焦仲卿始終沒有屈從母親而休掉劉蘭芝的想法,他讓劉蘭芝回家是不得已的選擇,也是一種鬥爭策略,而不是向封建勢力屈服、投降。

在封建社會,“孝”是壓在人們頭上的一座大山,漢朝尤其厲害,漢朝選薦官吏實行察舉制,而孝是察舉的一個重要方面,這不能不使得全社會對於孝過分認真。分析焦仲卿不能脫離這個社會背景。

1.在聽了劉蘭芝的訴說後,焦仲卿當面對母親說:“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他認為蘭芝沒有錯,這無疑是對母親的指責。能夠不懼擔當不孝的罪名,完全站在妻子的立場上當面指責母親,這能說不是一種反抗嗎?

2.當焦母讓他休妻再娶時,他說:“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娶。”“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復娶就意味著焦家要斷後,無怪乎焦母要槌床便大怒了。他不復娶既表明了他忠於愛情的堅定決心,又是一種戰略上的威懾,希望母親回心轉意。這是除去以自殺外最強有力的威懾了。這難道不是一種堅決有力的反抗嗎?

3.當他與劉蘭芝團圓的希望完全破滅以後,“自掛東南枝”,以生命殉愛情,表現了他對封建勢力壓迫的無比悲憤和以死抗爭的巨大勇氣,是放射著燦爛光輝的反抗行動。

所以,焦仲卿絕不是沒有鬥爭的勇氣和行動,也不是不講究鬥爭的策略,但他是不可能取勝的,他和劉蘭芝的悲劇命運是當時社會決定的,恐怕只有這樣理解才能真正體會詩的深刻的思想內涵。

無需否認,自殺時焦仲卿不像劉蘭芝那樣毅然決然,他有過猶豫,但這也要做具體分析。客觀的說做出以死抗爭的決定,焦仲卿需要有更大的決心和勇氣。面對死亡,劉蘭芝沒有什麼留戀和牽掛,但焦仲卿卻不同,他還要牽掛著老母的生計。儘管母親對他和劉蘭芝的愛情進行了無情的摧殘,逼他走上了死路,但畢竟還是他的母親,是從小把他撫養成人的寡母!他恨母親,但他的自殺如果也使母親陷入絕境,他也不能不顧念以往的母子之情,所以他死後要背上比劉蘭芝更壞的名聲,按封建道德,他是要“遺臭萬年”。這一點他也不會想不到。

儘管焦仲卿知道,他的自殺會使母親無以為生,還要“冒天下之大不韙”,但他最後還是以死來表示了對愛情的忠誠和對罪惡社會的反抗,這不是對封建勢力更大的控訴,也更值得肯定嗎?我們何必再去指責他自殺前這一點點“徘徊”呢?

可見焦仲卿和劉蘭芝一樣是封建社會裡受壓迫而具有反抗精神的典型形象,焦仲卿的性格是軟中有硬,為達目的以退求進,但決不做無原則的退讓。為了保全愛情,他進行了積極的抗爭,當強大的封建勢力粉碎了他所有的希望時,他以悲壯的自殺實現了對封建制度控訴和反抗。他和劉蘭芝的反抗特點雖有所不同,但都是不屈不撓的,他們是文學形象的燦爛星空中閃耀著不滅光輝的雙子星座。

第5篇

最近執教了一節公開課,課題是《寡人之於國也》。針對課堂上存在的問題,課後許多老師提出了中肯的意見和建議。比如ppt的製作問題,比如生生互動不足的問題,再比如課堂後半程略顯倉促等問題。其實這些問題在以往的課堂上也不止一次地出現過。我想除了準備不夠充分之外,不能“根治”的原因還在於自己的“功力”問題。這些問題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都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聰明人不能被同一塊石頭絆倒兩次,我不是聰明人,但也不能老是在這裡“盤桓”。以上問題不再贅述,我下面想談一談我自己的感受。

本節課進行到後半程的時候,我擔心時間不足,人為地推動了教學程序,一些需要學生思考的問題,並沒有給他們充足的時間。本來說好的小組合作,也變成了教師提問,學生一一回答,省略了“討論、切磋”的過程。這樣一節課看其來算是完整了。可實際上呢?學生在課堂前半段形成的思考、探究、合作的氣氛恰恰被教師強行打破了。如果課下進行一次調查,我相信,後半段的學習內容雖多,但是學習效果一定不如前半段。

其實,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比較重視學生的獨立思考。一節課哪怕不能完整地上完,我也要留充足的時間,讓孩子們思考。平時沒有人聽課,課堂再沉默也不怕別人說冷清。我相信一節“好課”,學生的思維像是河流,看似平靜的表面,一定“暗流”湧動。老師要做的就是靜靜等待,當孩子們的思想閘門開啟的那一刻,我們因勢利導,做好“引導”工作,讓思維的潮水向著預設的目標奔流。好課不一定就是“好看”的課,熱鬧的課。而我在這方面,尤其是執教公開課時做得還遠遠不夠。面對聽課的老師,我總是不由自主地想讓自己“表現”的更優秀,顛倒了教與學的主次,也往往適得其反。

最後,這種倉促也和自己課前的預設不夠充分、應對課堂生成的駕馭能力不強有關係。借班上課最大的問題就是無法準確評估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往往藉助自己以往的經驗推測、臆斷。如果沒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足夠的教學智慧,是很難在上課的前幾分鐘內完成學生的需求評估的。無法評估學生需求,就無法對教材進行評估、取捨和整合,進而影響教學策略的制定。可以說一節課展示的絕不僅僅是課堂上四十五分鐘師生的“你來我往”,更是一位教師多年的教學積累,教學意識和教學思想。從這些問題上,能夠折射我的種種不足。

但是,這節課的整體效果我還是滿意的。其一,我始終把主要的精力放在關注學生上,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評價準確、中肯、重點突出,注重了學生學習意識的培養,學習方法的指導。其二,多多少少放棄了上公開課、比賽課時的“功利心”,教學更加“本色”,展現了自己的教學個性,當然也略微有些隨意和放鬆,教學語言不如比賽課那麼精練。其三,我鼓足勇氣到兄弟學校,上了一節交流課,做好了“挑刺”,“挨批”的心理準備。當然大家的點評還都是以鼓勵為主,批評較為委婉,讓我非常感動。其四,這節課讓我有機會把最近所學的教育教學理論付諸實踐,看清了理論和實踐的差距,認清了自己今後一段時間要重點突破的瓶頸,可謂是受益匪淺。

最後,在此感謝一中的張老師,給我這次上課的機會。其實,人生何處沒有良師益友呢?王家衛在《一代宗師》裡說:“習武之人有三個階段,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我想一個教書人也是如此。參加過那麼多的比賽,我算是見過自己,懂得了一個人不能像是枝頭的樹葉,只懂得迎風飛舞、輕狂,終究吹落於北風之中,要知道天高地厚,眾生浩渺。這是我參加各種比賽後最大的感觸。

第6篇

上學期教學工作給我留下了一些經驗,同時也有很多不足之處,反思如下:

高二上學期主要教授《古代詩歌散文鑑賞》專項。我備課比較認真,注意多方查詢資料,注意研究教學方法,能夠比較自由靈活的駕馭課堂。除了必須教授的篇目,對於特別優秀的作品,我也注意有選擇的教給學生。如《春江花月夜》,這是一篇極其優美,藝術性極強的作品,除了查詢資料,我自己也反覆誦讀思索,尋求最好的方法,為了避免學生閱讀時不求甚解,我課前佈置作業,讓他們在本子上寫出鑑賞提綱,在課上進行交流,這樣學生閱讀的深度就更大一些,也便於我課堂上引領學生做較深層次的鑑賞。我注意問題的設定,儘量讓它起到帶動全篇的作用,對學生可能會不太理解的地方,我儘量注意用恰當的語言,達到深入淺出的效果,比如談到人和景的關係問題,我便舉婚紗照為例,西式禮服的一對新人必要配上歐式風情的背景,休閒裝的後面就要配上自然風光,這是景和人的協調,如果一對漂亮的新人,後面只有一片純白的底色就很不好看,這是景對人的烘托。古詩詞鑑賞題在設定問題的時候,經常會有“請作簡要分析”這樣的要求,學生總是搞不清楚分析和概括的區別,答案很難符合要求。我就告訴他們,如同桌上擺著鋼筆,鉛筆,格尺,橡皮,圓規等等,要你概括一下,桌上這些東西是什麼,我們要回答,是“文具”,這叫概括,反過來,問你具體有哪幾樣文具,你就要一一指出,這叫分析。學生學會了一些答題的套話,這其實是好事情,是答題規範的前提,但問題是他們隨便亂套,針對性很差,那一首詩上來,都說是“熱愛祖國”“壯志難酬”……我便告訴他們就如手套要戴在手上,襪子要穿在腳上,如果需要分析的話,就要一項項對準,五個手指頭的手套,大拇指的套在大拇指上,小拇指的套在小拇指上等等,這才是準確的分析。有了這些比方,學生就很快弄明白了答題的方法和思路,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且,我認識到,一個成熟的教師不應該太多依賴參考資料,對文字要努力做出自己的有個性的解讀,才能真正培養出學生的能力來。所以,遇到一篇文章,我自己都要反覆讀上幾遍,自己理解的透徹了,設計出來的問題針對性就特別強,課堂效率也就更高。課外習題多半都有明確答案,但任何專家學者也會有出錯的可能,所以對於習題答案我一樣要反覆考證,理解透徹了再講授給學生,遇到錯誤的答案,我會把它糾正過來,不會拿專家的頭銜壓人強加給學生,我想一個老師不只是要把正確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更要教給學生一種求知的態度,所以自己怕麻煩是不可取的。書後習題也要有選擇的使用,有的題目比較空泛,我們的學生回答較為吃力,我們要動腦筋把大問題分解成小問題。或者乾脆自己設計。比如,書後習題“請說說杜甫思想轉變的過程。”這個問題,固然能夠領起全篇,但也很容易使學生望而卻步,就不如來個假設,“如果杜甫做個順風順水的太平宰相,他會寫出怎樣的作品?”而“杜甫有沒有能力成為一位出色的宰相?”“為杜甫設計一條別樣的生活道路能否成為事實”這些問題的討論倒是學生更感興趣的,我們一樣可以最後把問題引申到時代背景,個人經歷與文學創作的關係上來。

我們應該能明白一桶水和一杯水的關係,就要切切實實為這一桶水下足功夫,語文教師多讀書是必須的。讀書的過程其實就是備課的過程,有了豐富的儲備,你的課堂講授才能真正成為源頭活水汩汩流淌,你可以旁徵博引,信手拈來,它決不是一種有意的做作,不是顯擺,就像喜馬拉雅不須顯示它的高峻,浩瀚大海不須顯示它的寬廣,學生便自然領會到小溪與大海的不同而甘受海洋的吸引。比如講解杜甫的人生經歷,他做過八品的左拾遺,諫官應該是非常重要的,為什麼設為八品。杜甫為什麼直言進諫卻不被皇帝喜歡,如果就文字談文字,你會理解為杜甫只是一介迂腐文人,沒有做官的才能,匡扶濟世只是一廂情願,這種理解也未嘗不可,但應該說不夠深透。我讀過《唐太宗傳》《忽必烈傳》,我知道,杜甫的理想不能實現的結果與自己有關,更與君主有關,如果他能遇到唐太宗這樣的明君,恐怕就會是另一番結局了,所以賢臣必須要遇到明主,就如千里馬必須伯樂的慧眼。如果你不瞭解那些真正的明君是怎樣納諫的事情,你怎會真正理解杜甫的苦衷呢?我們學習《項羽之死》,學生會對項羽的“才華”由衷欽佩。但文章裡有的環節讓人生疑,如果你止步於文章本身,疑點永遠成為疑點,你會被項羽個性的閃光之處深深吸引而忘卻了考究。但如果你讀過《史記》,加上進一步的思考,知道項羽實際上是在心理崩潰的情況下的棄軍而逃,司馬遷是出於某種目的有意的突出一點,忽略了全面,這樣,你會更好的讓學生理解讀書要動腦,盡信書不如無書的道理。而這些東西不是你課前一下子可以準備出來的,必須靠平時的大量積累。所以,這也是我今後努力要做好的一件事情——多讀書。

這一點,我在前面一個環節已經說了很多,這裡再強調一下罷了。我聽過兩位同學科教師的同一節課,明白了課堂上有無設計的區別,同樣的知識點,我們都能講對,講明白,這是做好老師工作的基礎,但學生是否有興趣聽,學習的效果怎樣則與我們所採取的方法密切相關。同樣是提問,一個老師分別向三個同學提問了三個大問答題,學生答得都不太好,其他同學卻都把心放到肚子裡,像沒事人了一樣,等待著老師糾正。老師差不多等於把上面一節課重講了一遍,效率很低。另一位老師,把大問題分解為十幾個條理清晰的小問題,提問了十幾個同學,既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不敢溜號,也同時用較短的時間回顧了一下上節的內容,效率顯得高多了。其它環節也都如此,所以我才明白了為什麼在大考中後一位老師的教學成績總要高出前面老師一大塊,這事情絕非虛構。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不能偷懶,只教給學生正確的答案,我們必須要教給學生答題的思路,方法,這樣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尤其語文科目,我們只能押題型,而不能準確的押到原題,所以學生把答案背得爛熟也未必有用,明白方法最重要。但有時習題答案並不告訴我們思路和方法,或者編者所寫的並不是很切合學生實際,多數時候是需要教授者自己去歸納整理的,有的老師可能習慣於省略這個過程,等著學生自己去摸索,那就忽視了我們普通高中學生的實際,我們的學生絕沒有那麼高的學習積極性和那麼好的學習方法,這一點必須我們去提供幫助,閱讀鑑賞題,表達運用題都是如此。在這一點上,我平時比較注意,今後要做更多的努力。

前面說過,我們的學生學習自覺性不是特別強,所以不要指望我們佈置了,他們就能完成得很好。所以,我們的督促檢查工作必須到位。對於基礎知識積累著一塊尤其如此,該聽寫就聽寫,該提問得提問,該批改的試卷就得批改,否則學生就不重視。沒完成好的就得反覆督促,比如課文的背誦,有些老師也認為花那麼多功夫不划算,可是每個人都捨不得時間,都少拿一兩分,班級成績自然要低那麼一點兒,事實就是如此呀,學校這樣考核,我們就得這樣計較。

1、有些事情不能堅持始終。比如作文訓練,一上高中,就要求學生寫隨筆,記讀書筆記,開始每週都查,後來改為兩週一查,很多學生重視不夠,收的時候糊弄一下就完事,加上工作任務也很多,批閱起來的確花費不少時間,看著學生寫的不認真又生氣,後來改成了自願交,結果,就成了沒有人上交。我們的學生也是人呀,誰不得偷懶就偷懶,所以,我們老師首先不能帶頭偷懶。

理科班的語文教學始終讓我頭疼。原來做班主任的時候學生較給面子,故而體會不深。後來不做班主任了,才明白了理科學生,尤其是重點班學生學習語文的真正狀貌。常常是你講得眉飛色舞,他們仍然在理化題集上運筆如飛,於是眉飛色舞就變成了橫眉怒目,老師橫眉怒目也難受,於是就只好麻木不仁了,學生不看老師,我講課也就不願意在看他們,在理科班惹一肚子氣,再到文科班找點平衡,不知學生的感受,自己過得很痛苦。比如,佈置了課文背誦,理科班學生就是不背,認可罰寫也不背,課堂上沒有時間死摳這個,於是我說,好吧,這些需要背誦的篇目我告訴你們了,背誦是你們自己的事情,我沒法替代,你們看著辦吧。私下裡交代課代表找時間考,課代表也有點懶惰,徵求了學生的意見,結果仍然變成了自己看著辦,結果期末考試這個背誦題考了九分,我們的學生有的只得了一兩分。這讓我認識到,我們老師的工作有點像車伕,聽話的喊“駕喔籲”就可以了,不聽話的也不能等著他們自己明白道理,吃一塹也未必就長一智,因為他們是心智並不成熟的孩子。明白的時候往往就來不及了,但我們又不能拿鞭子趕著,我們教育的是學生不是騾馬,但在電影《大笑江湖》中有個可笑的鏡頭很值得玩味,那就是小瀋陽騎著驢子,驢頭前邊吊著一隻胡蘿蔔,驢子就攆著胡蘿蔔向前走去,何必吆喝呢?這個道理我現在想通了,但落實到行動上,我還沒有想清楚,把什麼東西變成胡蘿蔔,在不知不覺中引領著學生前行。於是,思考,思考,再思考……

第7篇

“活到老,學到老。”一個人從出生以來,就與學習結下了不解之緣,不論通過什麼方式,他總是在學習中得到不斷地完善,繼而讓自己的生命豐富和充實起來。可以說,學習對提高每一個人的思想認識境界都有著巨大的作用。離開了學習,人生就成為了一片空白。 自古以來,苦口婆心勸勉人們努力學習的大家層出不窮。從孔子“學而時習之”到顏真卿“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再到王安石“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都飽含著名家大師語重心長的激勵。古有蘇秦“頭懸梁錐刺股焚膏繼晷”之發奮圖強終成一幫宰相,近有童第周夜不眠寐廊光下苦讀,終成一代大師的典範??所有這些都有共同的指向性,那就是“學不可以已”的諄諄教誨。而將這一主張全面,徹底,生動,形象地呈現在人們面前的人,那是荀子。他的《勸學》成為千古名篇,也成為幾經變革的教材中一直得到保留的佳作。原因在於它獨特的魅力和與時俱進的精神實質經久不衰。 在完成教學之後,我對自己在《勸學》一文的課堂教學進行了深入的反思,結合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我覺得有必要對這堂課的教學進行剖析,以促進自己向更高、更遠、更有效的方向前行。 我首先要檢討的是我的教學語言的凝練問題。身為語文教師,本身應該在語言文字的體悟和運用方面追求高精尖的要求,也只有語文教師注重教學語言和表達的高度概括的能力以及影響,才能透過語文教師自身的學識與人格魅力影響一撥又一撥的求學者追求卓越。但是,

因為平時不大注重對自我的嚴格要求,甚至在平時課堂教學中率性隨心的習慣,導致教學語言的散亂。此次教學中,我深刻地體會到凡事都應該追求精益求精,不能因為一些隨意性的語言影響對文字的深刻意義的解讀和感悟。語言本身就是一門藝術,只有沉浸在其中,才能把祖先傳承下來的身後文化底蘊通過思維的外殼彰顯出來。所以,在往後的教學裡,我會注意自身語言表達的嚴格要求,一定會三思之後,深入推敲,揣摩教育教學語言高度的概括性,在比照之後在進行流暢,有文化意味地表達,向著言簡意賅的方向努力,力爭讓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從自己的口中更美麗地凸顯,將一個語文教師的語言能力提升到更為嚴謹的高度。

其次就是在導學案的使用上沒有能夠做到圓滿。這次的教學,也是響應以及貫徹落實語文新課改精神的實踐,我們都盼望著取得教學效率最大限度的體現和收穫。而使用導學案 目的,一方面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習慣與能力,同時也是為了發散學生學習時的擴充套件性思維。在《勸學》教學裡,基本上讓導學案起到了引發學生學習的目的,也有了知識的生成性,充分體現了學生敢於主動質疑,大膽質詢的精神以及對未知知識的渴求心裡。開了一個好頭,但在結束的時候,沒有將未完成的部分加以安排佈置,導致整堂課的教學沒有了餘韻。我們所追求的餘音嫋嫋的效果自然也沒有完全達到,也致使學生產生了沒有吃飽的遺憾。

再次就是在知識生成性方面的處理不夠完善。學生對未知知識的渴求度非常高,它們希望和老師一起探究更為深刻的知識,它們也敢

於在挑戰自我的同時挑戰傳統,挑戰思維定勢。於是乎,在開放性的教學環節裡,學生能夠對一些陌生知識進行質疑。我在欣賞學生這樣的主動求知的習慣和精神的同時,對自己教學中知識的預設性準備不足是很不滿意的。雖然當中不存在卡殼的情況,但細節性處理畢竟不夠精到。一方面對學生主動求學的精神產生的負面影響,同時,也暴露出了自己能力方面的欠缺。這就啟示我在往後的教學中,需要做足充分的準備,綜合考慮到教學中涉及的方方面面的問題。多一手準備,便多一份內蘊 ,也幾許從容,才能夠在語文領域裡自由翱翔,享受祖國文化帶給每一個國人的驕傲和自豪。

第四,就是在詮釋教師是課堂學習組織者的角色時有淺嘗輒止的痕跡。我們主張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有充分表達自己見解和意願的機會與權力。學生在探討學習的環節中,都能針對性地得出自己的結論。但在組織交流 的時候,麼深刻把握教學從榮幸的特點,甚至產生不信任學生能力的杞人憂天心裡,總想採用最直接的方式到達華山之巔。因為引導不得法,所以導致對文字的深刻解讀只是停留的表面上的膚淺見解。這樣的狀況,對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是有百害而無一利得。因此,找到一條既能培養能力,又能彰顯素養的有效教學途徑,是我需要深入思考的迫切課題。

第五,因為時間的有限性和個人能力的侷限性,對《勸學》一文中飽含的作者情感的挖掘和品悟基本上處於零狀態。身為教育家和思想家,荀子對芸芸眾生可謂是用心良苦。在他的《勸學》裡,蘊藏著他對勉勵人們好好學習的真誠、真摯的激勵,告誡和期盼之情。而在

教學的時候,因為自己解讀的淺陋,就沒有引導學生體會荀子這樣的期許,也就導致了沒有讓學生體會到我們今天的很多老師一直語重心長地希望學生努力學習的那一份良苦之心,更沒有將老師沒有一絲一毫的私心雜念,一心一意只為學生健康,茁壯成長的無私奉獻的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高風亮節的精神鐫刻在學生的心靈世界裡。

第六,在對該文主題昇華的時候,沒有真正落到實處。荀子主張人性本惡,主張通過後天的學習和教化實現幫助人們向善的目的。而在《勸學》一文中,“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是這種主張的具體體現,也是支撐荀子“學不可以已”的關鍵。在當前“讀書無用論”甚囂塵上的情況下,我們有必要搬出經典,搬出具有教化作用的知識滌盪每一個人的心靈,讓我們生活的世界充滿愛的陽光和溫暖。教學中,沒有將這個亮點加以呈現,不能不說是一份缺憾。這也對我產生了啟示,在學習這樣一些名家名篇的時候,除了理解內容以外,還得引導學生物品味當中的內涵美,教化美??

?勸學》一文中包含著教育家荀子的諄諄教導。他在傳輸學習的意義和作用的時候,避開了單純說教的機械和呆板。時下,為了讓學生投入到學習中努力學習,老師們都在不厭其煩地在和學生談話,希望通過反覆的語言教育激勵學生摒棄雜念,一心一意地追求個人成長。但從收穫來看,這樣做的實際效果微乎其微,甚至會在一些叛逆心較重的學生那裡產生負面效應,不但起不到激勵學生投入學習的效果,反而在師生之間形成了一堵堵無形有形的間隔牆,阻礙了師生平等對話,甚至導致教師根本無法開展相應的教育教學工作。

但荀子很藝術,很靈動地處理了這樣的問題。為了說明通過學習可以改變自己,提高自己,學習可以彌補一個人的先天不足,藉助外物能夠揚長避短,成就自我的作用和意義,他廣泛地援引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普通現象加以說理。這樣就是抽象的說教變得貼近人心,有了親切感覺之後,每個人都會主動去靠近自己想要的東西,並會努力伸出雙手去觸碰,拿捏。這樣的比喻藝術,不僅生動形象,而且深刻鮮明,充滿磅礴的氣勢,不僅科學合理,而且字字珠璣,沁入心脾,吸引著求學者在自覺不自覺中汲取知識,內化知識。一旦把外在的資源裝進心靈世界,將受益終身。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在知識學習的時候,構建一個高起點,相信收穫也會水漲船高。恐怕這也是荀子這樣一些善假於物的君子已於常人的一種鮮明表現吧。

教師影響學生,需要具備豐富的學識修養和獨特的人格魅力。在組織課堂教學的時候,也就是體現一個老師是否具備嫻熟的教學藝術,是否能科學合理地推進教學進度的時候。回首自己走過的受教育之路,不禁為自己知識的鄙薄而悲慨。雖然唸完了大學本科,完成了註定命運的自我改變,似乎是值得驕傲和慶幸的事情。但走出去以後才發現,這一切,看起來很美,殊不知當中存在著與巨人無窮無盡的距離。無論是基本功,還是品味能力,抑或是鑽研精神,求取能力,都讓我的心裡隱隱作痛。自己裝了一桶汙水,奈何舀出清泉?如何“普渡”眾生?怎樣能灌溉出一簇簇光豔的未來之花???

教學基本功的習得,教學藝術的科學化,高度化,教學能力的全面提升,鑽研能力的極度欠缺,鞭策著我在這條修遠之路上埋頭苦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