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資訊科技教學反思集錦7篇 "從教室到雲端:探索資訊科技教學的創新與挑戰"

本文收集了近期關於資訊科技教學的反思文章,包括教師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挑戰的思考,對新技術的探索和應用,以及經驗分享等。通過這些反思,可以更好地認識資訊科技教學的現狀和挑戰,為教師提供參考和啟示。

資訊科技教學反思集錦7篇

第1篇

1、教師經過網路教室軟體實現演示法,使教學更加直觀、清晰,教師的操作經過網路直接傳送到每一臺學生機上。學生可清楚看清每一步操作並可在教師的指導下用手邊的滑鼠、鍵盤模仿。

2、實現了分層次教學的.思想,實現了個性化學習。教師系統講解保證每一個學生到達了本課基本要求。給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我練習,能夠讓學有餘力的同學超前學習新知識或自學其他軟體,挖掘其潛在本事。

3、實現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互動。異常是學生之間的交流是單純師生交流之外十分重要而有益的補充。

4、能充分發揮計算機多媒體的優勢,把教學資料經過文字、圖表、動畫等多種表現形式呈現,改善了傳統教師枯燥的板書和講解,能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

這種教學方式既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積極性,又合理保證了教師教學的主導作用,能使資訊科技課堂教學協調發展,到達較夢想的教學效果。

資訊科技教學反思集錦7篇

第2篇

本節課我足足用了2個課時,而且還佈置了一次家庭作業。因為我覺得如此關鍵的知識光讀一遍是還不夠的,重要的是要理解,明白裡面的重要性。上完了後,心裡總算對他們才有點放心,不必擔心他們會沉迷在電腦當中;不必過多的擔心他們會為了好奇瞞著家長、長輩去見陌生的網友;也不會再擔心他們為了貪小便宜而被網路中的人欺騙。當然,這也只是我的希望而已。關鍵還是在他們自己!

中學生,許多思想還非常單純,對外面的世界總是太嚮往,當然跟家庭教育也有一定的關聯,教育好的或許會自覺些,缺乏家庭教育的小孩,一旦在這個階段上再得不到一定的指導,走上歧途的例子卻是很多的。所以在課堂上,我舉例很多,各方各面的基本都有,也把事情說得特別嚴重,希望他們能意識到現在網路不但精彩也很危險,稍微不小心,我們就會吃虧。

網路道德與網路安全,首先是從“全國青少年網路文明公約”說起,要求每個學生必須對該內容的理解。網路可以幫助我們學習上的很多忙,要求他們必須以學習為中心點去使用計算機;其次瞭解一些網路上的相關法律法規與版權智慧財產權內容;還有就是必須要文明上網,文明聊天,必須遵守相關網路上的禮儀與規則;最後從中提高自己的保護意識與能力,包括兩方面的問題:

1、大部分學生都能認真對待,並能從中意識到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並決心以後會注意改正。

2、個別少數學生對待不夠認真,希望他們真的能理解到自身的處境和走好以後的每一步。

3、大部分學生對自己的不足之處還不能完全意識到,需要以後不斷的提醒再提醒。

第3篇

以前上資訊科技課時,無非是教師演示,學生再照著“葫蘆畫瓢”。其實,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效果並不好,對於接受能力強和以前已經接觸過此類問題的學生,你還沒有講完,他就會操作了;而接受能力比較慢的學生,即使你演示一遍他也沒有弄清楚是怎麼一回事,更有部分學生走神了,壓根沒有聽見你在說什麼。況且,這種方法很不利於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此外在自己的資訊科技教學中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不足,反思自己的教學,我採用了以下方法,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創設情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新知識

把問題作為出發點,給學生設定問題的情景,提出帶有啟發性、挑戰性的問題,提供讓學生動手動腦參與的機會,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綜合、歸納、比較、想象、概括、研究的學習過程,在實際操作中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老師要適當給予學生探索解決問題的思路,鼓勵他們大膽去嘗試。在資訊科技課堂上,要多讓學生用滑鼠點一點、試一試,動腦想一想、動口說一說。例如:在教學“美化文章”這一內容時,先給出一篇美化過的學生作文,提出“如何美化”的問題,讓學生自己探索“邊框底紋”命令的'用法,要求每個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用滑鼠點一點、試一試,用眼看一看變化、動口說一說、動腦想一想、比一比,看看誰把文章修飾的最美,組與組之間展開競賽。在實踐過程中教師要多鼓勵學生勇敢地面對困難、克服困難,要讓學生享受成功,從而樹立他們的自信心。

以前,我經常使用教師演示,學生看的方法授課,結果就會出現部分學生不耐煩而部分學生又心不在焉,甚至說話打鬧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學生也不用心看書上的步驟,甚至老師演示完了,有些學生還不知道所學的內容在書上的什麼地方,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後來在學習新知識時,有些需要演示的內容,我儘量讓學生去做,全班同學一起看書上的步驟,由一名學生代表演示,這樣以來,學生就能專心研究書上的操作方法,特別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基礎比較好、領會比較快的學生也有了展示自己的機會,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主動,課堂氣氛也比較活躍,老師也可以及時監督課堂學習情況。

“任務驅動”教學法符合探究式教學模式,適用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資訊科技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極富創造性、具有明顯的時代的發展性特點的課程。“任務驅動”教學法符合資訊科技教學的層次性和實用性,便於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資訊科技的知識和技能,我在教學中就主要以這種形式組織教學。比如在進行段落格式設定的教學過程中,在課前我設計了一段小文章,儲存為兩份,一份故意打亂各種格式,整篇文章非常不協調。另一份則是調整好的效果。通過對比較,孰優孰劣一看便知。開始向學生提出任務要求:如何把第一份文章的格式調整過來。然後先讓學生自己探索,接著請已經完成(或許只完成一部分)的學生把自己的做法演示給大家看,學生最後解決不了的問題再由老師指點,最終終於調整完畢時,一篇清晰優美的作品也就出來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不斷髮出“原來如此”的感嘆,可以更大地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從而培養出獨立探索、勇於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

學習資訊科技課選用素材時,儘量選用學生比較熟悉和他們身邊的素材,這樣比較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共鳴,也突出了資訊科技課的實用性、工具性。如文字內容可用學生自己的作文、學生感興趣的小故事、時事新聞等,圖片及視訊內容可拍攝一些學生或學校的照片或視訊,音樂素材可讓有特長的學生使用學過的知識錄製歌曲,或剪裁學校搞活動時的一些片段,或及時下載一些學生喜愛的歌曲視訊等,還可以讓他們親自上網搜尋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資料供上課時使用,也可及時和其它學科的知識相結合。

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不僅掌握了應該掌握的資訊科技知識,而且自主學習及創新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教師在不斷的反思中也不斷進步,不斷成長。

第4篇

資訊科技教師教學工作一件最頭疼的事情就是在機房上課時後的紀律問題。面對學生為數多,接觸時間少,不少同學姓名也叫不出來,深入思想輔導教育難以落到實處,遇上一些不聽話的學生,總不能因少數幾個耽誤大多同學的學習機會,因此難免會感到課堂紀律不盡人意,自己又累得要命。

究竟如何管理好課堂紀律呢?我一直在思考著。罵、懲罰那都是我自己極不願意的做法,我希望的是學生們都能自覺地遵守課堂紀律。在課堂上學生坐姿端正,不交頭接耳,不做小動作,不隨便說話,舉手發言等等,這被不少人視為良好的課堂紀律,開始時我也這樣認為,然而,細心一想,卻發現它的不足之處。學生遵守課堂紀律,常常意味著他們能按教師的預想,教師的模式,教師要求的方法從事課堂學習行為,就是學生能理解教師的意圖,順應教師的思路,密切“配合”教師共同所謂教學任務。然而時代在發展,我們呼籲課堂的民主化、人性化,我們的教育方式和理念發生改變,孩子是我們教育的上帝,要給孩子充分發展的空間,老師也不能再用老一套的管理方法管理學生了。

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根據自己平時的實踐,總結了一些維持資訊科技課堂紀律的方法:

由於國小生的好動、好奇心強,對於資訊科技這一門可以動手實際操作的新學科有很大的興趣。但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完全依據教材介紹的知識對學生進行教學,讓學生掌握粗淺的知識後就反覆不斷地作同樣型別的練習,那麼學習就會變得枯燥無味,久而久之就會降低學生剛激發出來的那一點點的學習興趣,以至成為一種新的學習負擔。如果不及時調整,學生就可能做起小動作,甚至開始搗亂。這時候就需要教師備課過程中深挖教材,改變教學策略,讓教學過程更有吸引力。

“精講”,是指對於學生自己看得懂的、易理解的內容,教師少講,甚至不講,讓學生自學;而對於一些較難的知識要有針對性地講解,突出重點,抓住關鍵,突破難點,讓學生掌握要領。“多練”,是指讓學生儘可能多地參加實踐操作,從而掌握資訊科技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學生實際操作時,教師加強巡迴輔導,及時解決學生髮現的問題。這樣學生的精力就會集中到學習內容上去了。

互動可以在小組合作中體現。小組合作實際上是一種優、差的合理搭配。在共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優生髮揮特長,施展才能,差生盡其所能,學有所得。這實現了學生資源的共享利用。這種互動能夠調動優、差生的積極性,將會明顯的改善課堂紀律。

我帶有16個班級,我發現有個別班級有些特殊,學生好像有些與眾不同,我用盡了我的對策,效果不盡人意,我就主動與班主任老師溝通,得知他們班有一套獎勵機制——分組打分,獎勵先進組。在課堂中,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表揚與批評,班幹部進行登記,統計到班級中。我持之以恆發現這個班級紀律明顯有了好轉,不再覺得這是一個特殊的班級了。

要維持好課堂紀律,教師必須在學生心目中樹立威信。而威信的樹立又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素質。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

資訊學科的課堂是一個電子課堂,學生在行動教師是可以隨時監控的,通過遠端控制,容易讓學生潛移默化的轉變。剛開始,我經常聽到這樣的喊嘆——老師好厲害啊,在講臺給我輔導;老師上課控制了我的電腦,有沒有控制你的?老師網路水平好高啊!

其實那是什麼老師厲害,什麼水平高啊,只是將課堂教學軟體很好的利用罷了!

可見,要根本上管理好資訊科技的課堂紀律,我們教師應該立足於人的發展,對學生既要嚴格要求,又要體現人文關懷。因此教師應要多一些人性,多一些理智,對學生多一分關愛,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寬容!

第5篇

中學資訊科技課程擔負著“使學生在建立對資訊科技及計算機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具有獲取資訊、傳輸資訊、處理資訊和應用資訊的能力;正確認識和理解與資訊科技相關的文化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資訊科技;培養學生良好的資訊素養及學習和使用計算機的興趣,為適應資訊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等重要責任。在教學中怎樣才能讓學生更好的掌握資訊科技這門新興課程,使他們在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合作意識等方面得到培養,是所有教授此門課程的教師要努力研究的。在一年多的教學實踐中我有幾點體會。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情景創設可以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他們更高的學習熱情。作為教師應當注重開課“導語”的設計,快速而有效的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進入角色。

中學生的心裡特點是主觀能動性強,對各種事物,尤其是新生事物總是充滿著求知慾望;但往往耐性不夠,對枯燥的理論知識興趣不足。資訊科技教師應該抓住學生的心理,揚長避短,根據教材的內容創設出能引發學生好奇心的導課情境來縮短學生同教材的距離,使他們樂學。

為了能夠長期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創設出形式各異的導課情境,用例項展示代替無趣的語言介紹,用聲情並茂的動畫代替單一的圖形,用視訊等多媒體技術吸引學生的眼球……從而讓學生感到新奇、有興趣,求知慾望被激發起來了,作為教師自然就可以順水推舟,將學生引入知識的海洋了。

二、遵循“學以致用”的原則,使學生樂學。

資訊科技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學科,書本知識最終都要體現在對計算機的操作和使用上,也就是說要“學以致用”。讓學生用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讓所學的為自己的“需要”而服務。

中學生的知識和閱歷都比較淺顯,這使得他們的理解能力、邏輯思維能力都有一定的侷限,如果教學內容脫離他們的實際生活太遠、理論性太強,學生就會失去學習興趣。因此在課堂上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設計一定要貼近學生的生活,符合孩子們的年齡特點,從而使學生樂學。例如“畫圖”工具可以用來描繪校園;word可以用來製作課程表、寫信;powerpoint製作的幻燈片可以用來介紹班級、老師、同學、校園生活;e-mail可以給同學發賀卡等。

學到的知識與技能是為了操作使用的,有了“用”的目標,“用”的需求,學習就有了動力。因此每節計算機課教師都要給學生設計應用練習以目標驅動學生對資訊技能的學習。

三、鼓勵“嘗試創新”,幫助學生樹立“求新”“求異”觀點。

在日常的教學中,常常能碰到這樣的情況,學生在計算機課上,對老師佈置的任務不是很認真,有的只是為了完成應付任務,有的只是機械的重複老師的示例。沒有了想象力和創造力,學習自然枯燥乏味。這就要求教師努力營造寬鬆、積極、探索的課堂氣氛,鼓勵學生“嘗試創新”,讓他們明確只要敢於參與,就是成功,樹立“求新”“求異”觀點。比如在我給四年級上“畫圖”課中,在掌握各項工具使用技能的基礎上,我讓學生自己創作,這時有的學生就很興奮,有的作品卻沒有新意,還有的只是單純的複製書本。我仔細觀察學生的作品,從中找出閃光點,展示給大家看,再讓同學分析製作思路,接著大家一起嘗試。這樣,時間長了,學生的'思路就開闊了,體會到了大膽嘗試的樂趣。

新課標要求在資訊科技課堂中,要注重培養學生自學、動手、和應用的能力。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只是課堂活動的策劃者、組織者、指導者,只起指導、啟發、總結的作用。課堂上如果教師講得過多,學生會感到厭煩。所以在設計課堂時,教師應給學生留有更多的思維空間,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實踐中去親身體驗創新和自學的樂趣。做到全方位互動,即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機互動。課堂上,學生有問題可以與老師交流,尋求幫助;學生之間互相取長補短,體現合作。

比如指法練習時,通過打字競賽,學生大多獲得了好成績。另外讓學生互相檢查手指位置、眼睛,評出打字小能手、助人小幫手、優秀合作小組,追求多層面的成功。

五、以“評”促“學”,讓學生體驗成功。

評價作品是中學資訊科技教學中一個重要環節。其目的在於為學生搭建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在相互的資訊交流中取長補短獲得進步。在評價課中我們要遵循一個原則就是要讓學生體驗到成功從而激發持久的學習動力。這就要求教師以鼓勵為主,引導學生尊重他人的作品,敢於直言不足,也能賞識他人的閃光點。以“評”為動力,鞭策和鼓勵學生掌握資訊科技知識和提高計算機操作水平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以上是我在資訊科技教學中的一些體會。當然,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中注重以學生為主體,以操作技能培養為主線,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使學生在實踐中嚐到成功的快樂,這是資訊科技教學的真諦所在。

第6篇

從20xx。9。10至今,我到東河中學擔任資訊科技教師,作為一名新教師,經過一個多學期的教學工作,我學會了很多,最初的時候,我以為資訊科技課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去操作,上課時,無非是教師演示,學生再照著“葫蘆畫瓢”。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整個課堂效果卻不好,這種方法很不利於學生的學習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雖然學生一直在動手實踐,但是他們只是照著教師的操作步驟一步步完成練習,學生的積極性無法激起,創新精神根本無從體現,頂多也就是一次計算機操作技能訓練而已。只有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探索問題,這樣更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

這個學期聽了學校其它幾位老師的課,我感觸很深,在課堂上,他們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自己去做,能很好的激起學生的積極性,整個課堂的氣氛比較活躍。而我卻不能做到讓學生掌握主動權,自己去做,整個課堂氣氛比較沉悶,課堂效果比預想的要差。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只有不斷總結,不斷嘗試,才能在磕磕碰碰中進步。在資訊科技教學中,必須探索適合資訊科技課堂教學的教與學的新策略和新模式來挖掘學生潛能,提高學生素質,尤其是其利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學習瀾滄縣教育局2015013號檔案《關於做好普洱市教育局兩意見兩要求貫徹落實工作的通知》之後結合教學實踐我體會到自己還有太多需要學習和改進的地方:

一、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學習要有正確的學習動機和濃厚的學習興趣,這樣學習才會有主動性和積極性,只有產生了興趣,才會有學習的動機,學生有興趣時,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維異常活躍,求知慾異常強烈,能夠發揮出潛在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這樣創造思維才能很好地發揮。自己在備課構思時,需要不斷加強和改進匯入的方式方法,引導學生學習。

二、注重個別輔導,循循善誘地幫助學生保持學習興趣

資訊科技不同於其它學科教學的一個突出特點便是學生動手操作量大,老師對學生的個別性輔導量也大,常常需要老師馬不停蹄地在機房轉上大半節課,以及時發現學生練習中存在的問題,耐心幫助學生克服困難,糾正錯誤,改進方法,加快進步。如果老師放任學生自己練習而疏於輔導,有不少學生尤其是學習能力及自覺性較差的學生,會越學越無興趣,越練越覺得“沒意思”,最後變得厭學。因此,教師對於基礎較差的學生一定要注意並且要堅持個別輔導,而對於一般的學生則可大力提倡小組團結合作或協作,效果同樣不錯甚至更好。在教學過程中,有時對調皮的學生採用的教學方法需加以改進,需不斷學習如何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

三、放手讓學生操作學習、適當加以引導

對於簡單的、學生可以自行學習的內容,可以放手讓學生自行學習和操作,不用所有內容都包攬講解,教學中讓學生多操作練習,在學習新知識之前,儘可能的採用精美活潑的介面,用生動形象的`內容吸引學生學習的注意力,或讓學生動手玩個小遊戲,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把學生引入到新課學習上來,掀起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

利用學生感興趣的東西,緊接著講解新知識,這時的講解如畫龍點睛,學生聽的仔細、認真,將會很容易的接受新知識。例如講解在鍵盤操作與指法練習當中可以進行精闢的講解,主要講一下如何操作以及操作中的注意事項。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迅速掌握新知識,為以後的練習打好基礎,把握正確的方向。

鞏固知識,掌握技能,形成能力。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掌握技能,練習要豐富多采,重點在舊知識的複習、新知識的應用。練習可以採用遊戲練習、創新練習、自主練習等形式。例如在講解鍵盤操作中的指法練習時,可以使用遊戲練習法進行指法訓練,不但能隨時顯示擊鍵的正誤和速度,還能指出哪些鍵成績差,並把練習的成績儲存起來,這樣學生可以隨時瞭解自己的學習進展情況,從而使練習更有針對性。學生就會象玩電子遊戲機一樣的著迷,學習興趣極大,這樣做就會使原本枯燥無味的指法練習變得生動活潑起來。這樣就使學生在學習計算機知識和操作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在實踐中品嚐成功的喜悅。

作品展示是計算機課堂中的必備環節,它不僅是對本課新知識掌握程度的測試,也可以得到及時反饋,提高教學質量。學生的認知規律就是身心發展方面還沒有定型,有喜歡被表揚的心態。它們學習某一知識,總希望看到自己的成績,特別是能得到教師的表揚或其它同學的羨慕,將激勵它們樹立自信心,感到自豪和驕傲,從而積極主動的去學習。例如在教學漢字輸入或畫圖以後,讓學生寫作文或畫畫,然後選出範文或範畫進行展示給全班同學看,從而提高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在實踐中品嚐成功的喜悅。這樣不僅使這些同學感到自己的成績得到了肯定和讚揚,同時也使其他同學羨慕的不得了,從而更加積極主動的投入到學習中去。教師在作品展示的同時也要利用誇獎的語言,激發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諸如:“你畫的好”、“你的指法練的真好”、“你的漢字輸入的真快”等等。同學們的成績得到教師的承認、肯定和讚揚,學習起來就會信心百倍。給予學生適當的肯定和讚揚,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學習檔案中的教師一日工作常規、教師教學工作量化考核等內容,我覺得作為一名教師,要教好學生,自己首先要學好如何去教學生,從哪些方面做起,以上是我在學習《東河鄉中

學貫徹落實“兩意見”、“兩要求”》檔案之後對資訊科技教學工作的一些反思,需要改進的地方還很多,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多學習,多總結,不斷改進。

第7篇

資訊科技新課程要求以提升學生的資訊素養為宗旨,強調通過合作解決實際問題,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實現學生個性化發展,在此背景下,資訊科技課應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方式,如何進行教學呢?以下是我在閱讀關於高中資訊科技新課改的書籍中得到體會,現在我就簡單的談一下。

新課標的教學,我們需要明白教學面對的問題是什麼?當前的教學在哪些方面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我們如何應對這些差異與問題?

資訊科技課經歷了從程式設計語言——應用軟體的使用——資訊素養的過程。在目標、內容與形式上,差異也是非常大的。

(1)第一個問題就是將教學重點轉移到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上

新課標明確提出以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為總目標。也就是說,在新課標下,我們教學的重心不能只停留在講解技術,而是教會學生在什麼情況下選擇什麼樣的資訊科技工具和方式(如何對資訊進行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因此,我們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轉變觀念,將教學重點轉移到如何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上,而不再是操作和技能。

(2)第二個問題就是需要界定學生的現有知識與技能

新課標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資訊科技與應用技能。新課標下的教學就技術內容而言是非零起點,已經假定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資訊科技應用技能。而在《綱要》中,國小、國中的資訊科技課沒有被列為必修課,義務教育階段又將資訊科技教育放在綜合實踐活動領域,因此,我們面對學生現有基本知識與技能,還需要進一步地分析。所以,我們面臨的第二個問題就是需要界定我們的教學物件已經掌握了哪些知識與技能,哪些知識與技能還需要進一步加強,需要歸納哪些技術上的方法。

新課標強調培養學生評價能力。這個評價不僅僅是對教學過程、學習結果的評價,更重要的`是對資訊、對資訊活動過程與結果的評價,是一種判斷能力的培養。因此,我們面臨的第三個問題就是教師如何去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與結果。如何教會學生對自己與他人的資訊活動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

縱觀以上問題,欲貫徹落實新課程標準,本人認為首先要解決學生個性差異的問題,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同時結合資訊科技課程特點,分層教學和分組合作學習是最適應解決個性差異。

教學實施之前,可以採用測試考核、問卷調查、課堂訪談等方式,對學生資訊科技的起點水平(如操作技能、應用水平等)進行調查摸底,以便採取有效措施進行教學。

按水平高低分成a和b兩層(類)學生進行教學,這種分層教學受很多條件制約,實施起來不方便。這種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學習內容而進行的按類分班教學組織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由於學生水平差異而帶來的教學困難,比較適合學生個性化的發展的需要。

對於學生共同學習的內容(如高中資訊科技必修模組),在關注學生水平差異的前提下,課堂上必須通過有效的教學活動,確保每位學生都能達到基本的目標水平要求。但由於學生個體之間的差別,例如個人的興趣愛好、習慣態度、能力水平等,課堂上可以採用以下措施來組織教學。

按水平高低分成a和b兩層(類)學生,a類(水平高)學生畢竟只是少數,因此我把a類學生分散到b類學生中,以每組5-6人進行分組。這樣雖然有差異,但是優劣互補,有利於小組合作學習,共同提高。

採用異質分組方式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使學習小組為達到共同學習目標而進行協作式的小組合作學習。例如“互助學習對子”,小組內2-3人組成“互助學習對子”;小組間兩兩結成“互助學習聯盟”;引入適度競爭措施(如評選“優秀小組”或“專家組”),形成“小組聯盟――組內(間)競爭”的學習機制。同時可以讓學有所長的學生充當教師的“小助手”,同學的“小老師”,課堂上交流自己的經驗和做法,給水平低的學生安排“學生老師”,讓他們在互幫互學中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