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2.0運用資訊科技教學反思5篇 "資訊科技2.0:教學反思與提升"

現代教育離不開資訊科技的支援,2.0運用資訊科技教學已經成為各個學校和機構的傳統。然而,我們也需要不斷地反思這種教學方式,以便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求,提高教學效果。

2.0運用資訊科技教學反思5篇

第1篇

教師比學生提前知道知識,因此教師需要通過講授讓學生們儘快明白,我們經常是靠一根粉筆講完一節課。同時,上課過程中任務活動受限於教材,往往被限定於指定“列印”類材料的交流討論。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們開始藉助資訊科技手段,比如ppt簡報或視訊音訊等軟體,傳遞給學生資訊,這些方式會讓課堂變得活躍,更能吸引學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達到讓學生明白的目的。

目前,我們教學中普遍使用的是ppt課件。曾經我一味地追求過製作課件的精美,圖片、字型、動畫、顏色搭配與內容的相互配合,製作出的幻燈片讓自己感到賞心悅目,豈不知這些竟讓上課的學生走了神,往往忽視了課堂本身的內容。後來,我開始關注幻燈片內容的呈現,恨不得將自己所講的話都打在螢幕上,先製作課件再寫教學設計,本末倒置,目標不明,甚至是容量大到學生還無法看清一頁的內容,就匆匆瀏覽到下一頁,一頁又一頁,一節課下來,老師被課件牽著鼻子辛苦不已,學生暈頭轉向不知所以。

經過一系列嘗試和反思,我開始靜下心來研讀課本,開始先注重自己的文字解讀,查閱大量資料,明確教學目標,進行教學設計,最後才根據需要去製作課件。可是,問題又來了!當學生的回答和課件製作的答案,在內容或答案順序上不相符時,老師必然再次受到課件的限制,在課堂上多少會顯得比較尷尬,甚至會給聽課的學生一種刻板印象,同時讓學生思維受限或精彩的呈現變成了徒勞無功。比如:上《看雲識天氣》,有老師帶領學生回憶說明文的說明順序。有學生積極回答問題,但只答出了“空間順序”和“邏輯順序”。隨即老師讓同桌補充回答,他的引導是:在空間順序和邏輯順序前面,還有什麼順序?學生雖然順利地答出了“時間順序”,但我們可能會疑惑,老師在引導的時候,為什麼要強調答案的順序呢?這三種順序本來是不分先後的。當看到課件的時候,我們才恍然大悟,課件答案出場的順序是時間空間到邏輯。老師為了追求答案順序的一致性,忽略了對第一位學生回答的肯定,急於完成任務。類似的例子很普遍。老師們最擅長給學生統一的答案,可是,這樣就完全違背了教師做引導,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本質!

這些授課方式,看似運用了現代資訊科技,但實際上,既不能很好地輔助教師的教,也不能吸引幫助學生的學。那麼,有什麼辦法可以調整和改變這些問題呢?

首先,我們需要改變教育觀念。資訊科技和學科融合是現代教育的'大趨勢。在課堂上打造一個數字化的教學環境,我們要始終清楚課堂目的:一方面優化教師的教,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促進學生的學。進而使學生學會學。所以,我們要以“學”定“教”。資訊科技既不是簡單的技術羅列疊加,也不是內容的大量填鴨,更不是被資訊科技牽住鼻子思維固化。而是要研讀文字,在實踐中尋找與資訊科技相匹配的方法,讓融合更加的科學規範。

其次,不要讓刻板的答案限制了老師和學生的思維。我們通過課件提出問題,通常情況下,會給出所謂的標準答案,尤其是文科類課堂。實際上這是可以試著改變的。曾經聽過一堂語文示範課,教師只是通過課件顯示了問題,學生圍繞問題從不同角度思考,回答異常精彩,老師也不斷在肯定學生們的妙語連珠。有的聽課老師開始擔心這位教師的課件會給出怎樣的答案?結果是,沒有答案!課件不復雜,只是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的工具,教師將功夫下在了研讀文字和問題設定上,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最後,資訊科技在不斷髮展,老師們也要與時俱進,掌握實用易操作的軟體,實現互動式課堂,從而促進教和學。除了我們常用的ppt課件製作,其實還有很多新研發出來開始慢慢普及的軟體。比如希沃授課助手,希沃白板等軟體,它們不需要老師花時間去學習掌握新的電腦技術,而是能方便快捷地使用裡面的資源,為課堂服務,互動活動讓老師的教更有效,讓學生的學更輕鬆,從而激發出學生特別化的思維體驗。

“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十多年教學歷程,讓我看到的,不是教學理念與資訊科技的一成不變,而是都在不斷完善與優化。這也催促著我們,需要不斷學習,任重而道遠!

2.0運用資訊科技教學反思5篇

第2篇

21世紀是競爭的世紀,以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資訊科技已經拓展人類能力的創造性工具。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和教育資訊化的推進,在中學階段普及資訊科技教育已經勢在必行,而資訊科技與課程的整合,是普及資訊科技教育的關鍵,是資訊科技課程和其他學科雙贏的一種教學模式。我們學校目前正在著手在各科教學中,充分利用資訊科技與各學科之間的交叉性、互動性的特點,讓學生主動地、活潑地選擇吸收新知識,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摒棄了過去那種“填鴨”式的教學模式,真正做到了“我選擇,我喜歡”。

資訊科技與課程的整合有著傳統教學不可比擬的優勢。

一、整合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學生學習生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進行的,而且學習環境中的情境必須有利於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

“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和諮詢者,學生則是知識建構過程的積極參與者,運用任務驅動原理,將學生置於網路的海洋中,給學生布置一定任務,學習的目標和任務一旦明確後,學生會積極地、主動地、有目的地去獲取信取、分析資訊、加工資訊、利用資訊,從而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

新課程中特別提到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語文教師在教學一般文章時可能對資訊科技的依賴不大,因為我們可以通過我們的'語言來創設情景,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情感的目的,但是有些課就需要大量的資訊科技來創設意境,比如,有圖片,有動畫,有音樂等等有使內容更加形象逼真,使學生在對語言文字及曲子的理解和想象中情感得到培養、豐富和昇華。

我們作為培養跨世紀新人的老師,要在這一領域不斷探索,不斷研究,為我國的教育資訊化和教育現代化做出我們的貢獻。

第3篇

三年級國小生要上好資訊科技課並不是很難,但對於剛剛接觸計算機的學生好像是無從下手,所以掌握滑鼠操作這些簡單的基礎的操作將是學習資訊科技的一個突破口。如果簡單的操作沒能掌握,將對其學習資訊科技產生負面影響。本節課通過創設的輕鬆、愉悅的課堂氛圍,讓學生主動學、玩中學、學中玩,達到以玩促學的目的。以下是我上這節課的幾點體會:

1、通過遊戲,將滑鼠的知識及種操作方法巧妙地融入遊戲之中,讓學生在玩中自主地學習,使學生輕鬆地理解和掌握滑鼠的操作方法,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想像力、靈活運用知識能力和動手能力,有利於知識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

2、學生在自由操作的狀態下,自己探索滑鼠的'操作方法並作以總結,知識掌握得更牢固,興趣更濃。

3、本課主要是玩中練的方法,突破教學難點:滑鼠的雙擊與拖動操作。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能力,增強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利用遊戲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互相交流與合作,比一比、賽一賽,寓教於樂,充分給予學生鼓勵與肯定,並給予及時的評價。學生學習計算機的過程中體現出水平的不統一性,教師必須開放教學資源,開放教學思想,因材施教,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達到訓練的目的。

在這一週我讓三年級的學生在“基準鍵操作”中練習基準鍵位主要是正確的用手指去敲擊a、s、d、f、j、k、l、;這幾個鍵,在練習過程中有的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老師,這個字母打不出來。”我過去一看,原來是大寫字母,這說明學生對鍵盤不熟悉,成其是功能鍵,我用了幾分鐘講複習了一下鍵盤上的“capslock”、“numlock”鍵,分別為大小寫切換鍵和數字鎖定鍵,讓學生示範掌握,在剩下的時間裡就是指導練習。

第4篇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兒童心理學研究也指出:小對周圍事物充滿好奇,兒童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以自己為中心的探索活動方式。這就表明,“有效的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自產探索、動手實踐與合作交流應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作為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又有著廣泛實用性的國小資訊科技課程的學習,更應採用能夠激起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習主體性、培養創新意識和能力的主動學習方式。在計算機課堂教學中,應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起指導、啟發的作用。應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實踐中去親身體驗創新和自學的樂趣。這不僅能深化教學內容,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把學生的興趣推向高潮,而且還有利於拓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學能力。

例如在教學ppt插入圖片和文字時,介紹完後如果讓學生以此工具為主創作一幅作品,儘管生活中的這方面的.素材很多,但不限定畫什麼,沒有提示,多數學生無法繼續深入思考,只是在版面上不斷地新增一些圖片比如太陽、氣球、五環旗等,形式上或許帶有偶然的美感,但內容上卻很單薄。在學生的思維有了一個相對充分的醞釀後,教師適時引導讓學生想想生活中還有那些是跟我們的作品相類似的。馬上有學生指出我們經常看的報紙,又有學生指出一些雜誌也是這樣的,這樣一來學生的思維被打開了,興高采烈地進行了討論。在學生的螢幕上也相繼誕生了各種各樣的作品,下課了還意猶未盡。這種先抑後揚的教學節奏,為學生的主動思維在時間和空間上留下了餘地,適時的啟發,利於開闊眼界,引發聯想。使學生克服了思維中的依賴性和惰性,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從被動轉為主動。

第5篇

本節課是資訊科技必修課的第一章的第二節,課程要求學生了解資訊科技的含義及分類,瞭解資訊科技發展的五個階段(語言的產生和應用、文字的發明和使用、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和應用、電報電話電視及其他通訊技術的發明和應用、電子計算機和現代通訊技術的應用)及資訊科技發展的趨勢,同時,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重點掌握資訊科技的應用,並能正確分析資訊科技產生的影響。

由於本節課內容比較多,又比較雜,所以,不可能用一堂課把所有的知識都在課堂上細講,所以,在課程安排上,重難點知識點在課堂上要投入較多時間進行講解,其它的知識有的作為課外作業留給學生課餘時間去學習,有的則一提就過。這樣設計本課,從教學效果來看,能夠較好的完成教材安排的內容,有詳有略、有主有次的教學設計也可使學生減少學習負擔,學習興趣濃厚,不僅加深對本節課重、難點知識的掌握,還能夠激發學生積極回答問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將資訊科技的`學習與學生的興趣合起來是本節課我重點考慮的問題。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嘗試從以下幾方面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在課堂知識歸納中,我儘量讓學生來總結,讓學生來表現。

其次,我在教學中儘量用一些學生容易接受並感興趣的素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一開始引入資訊科技時,我用了一個手機求救的案例,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過來,很快就進入了學習狀態。

第三,在教學中我還用了一些起視訊來解釋一些學生理解起來感覺太抽象的概念。比如在解釋資訊科技發展趨勢的智慧化與虛擬化中,我用了三個視訊。其中兩個是機器人人工智慧的視訊,還是一個是近來非常火的年度大片《20**》中的電腦特技視訊,這個視訊很容易就讓學生理解了虛擬現實。

第四,我還在教學過程中加入了辯論的環節,雖然由於學生開展這種活動的經驗太少,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比較多,但學生積極性還是非常高,學習效果也比較好。

當然,在實際教學中,還遇到了一些問題:比如由於不同班級學生水平不同,導致時間比較難以控制;又比如由於課堂教學內容還是比較滿,所以在學生閱讀、自學的地方還不夠放得開。希望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能進一步進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