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池上》《小兒垂釣》7篇 "拋開習慣,領略古韻:《池上》與《小兒垂釣》教學策略"

本文將為大家分享一份精華的教學設計,主要圍繞唐代詩人王昌齡創作的《池上》和《小兒垂釣》展開。通過深入讀解詩歌內容,挖掘詩歌中的意象和人生哲理,幫助學生更好地領悟古詩的魅力和文化價值。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池上》《小兒垂釣》7篇

第1篇

1、有朗讀古詩的興趣,能從詩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通過朗讀能初步感悟詩歌的韻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生字詞卡片、背誦一首自己最喜歡的古詩、課件、音樂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通過朗讀,感受詩中牧童的機靈活潑,天真可愛。

1、沈老師知道,咱們班的很多同學學過很多的古詩,也會背很多的古詩,誰願意把自己最喜歡的一首詩背給大家聽?(指名背誦)

齊讀課題。"所見"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指名說說)

?所見》這首詩,寫的就是詩人所看到的圖上的景物。讓我們也來看看圖,你能用幾句話說說你看到了什麼嗎?

2、請同學們用我們學古詩的"預習三讀法"來預習一下課文。

把不懂的字、詞、句子用橫線加上"?"劃下來。如:?

(1)、預習好了,你能把古詩中的生字讀出來嗎?(出示帶拼音的生字)

(2)、老師相信你們不用看拼音也能讀出來。(出示不帶拼音的生字)

3、學生練讀全詩。(4人組內合作朗讀)指名1號做朗讀彙報。

4、在4人組內交流:古詩寫了畫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嗎?

5、全班交流。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教師相機解決問題)

a師指"牛與牧童"圖問:這是怎樣的一個情景?(牧童騎黃牛)

b放錄音(牧童歌唱的聲音)聽!牧童高興地唱起了歌,他的歌聲怎麼樣?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歌聲在樹林裡迴盪。出示詩句: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2)、演示"牧童捕蟬"的動作及"蟬叫聲"。說說第二句話的意思。

心想捕捉鳴叫的知了,馬上站在樹下一聲不響。出示詩句: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3)、你能把這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嗎?(小組合作完成)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歌聲在樹林裡迴盪。心想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馬上站在樹下一聲不響。

(5)多美的一首詩啊!讓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配上音樂)

2、教師引導學生根據畫面背誦。(引背同桌對背齊背)

3、從"林樾"、"蟬鳴"可以看出這首詩寫的是什麼季節?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記住字形。(指名說說)

2、說說你認為最好記的字是什麼?你是怎樣記住這些字的呢?

學完了這首詩,你覺得牧童捕到蟬了嗎?小小組裡討論一下,試著編一個故事。

2、把你最喜歡的句子用自己的話寫下來,或者畫下來。

通過朗讀,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出初夏荷塘的美景,激發學生熱愛美好事物的情趣。

2、小池美嗎?美在哪裡?(指導看圖,用自己的話說說)

2、同桌合作,試讀課文。檢查字音,糾正讀錯了字音。

1、看課文插圖,說說你覺得池塘怎樣?詩中是怎麼寫的?

2.交流自學。課堂討論疑難詞句,通過投影重點講解"泉眼、晴柔"的意思。

(泉眼:泉水湧出的那個口子;晴:晴天;柔:柔和)

3、仔細觀察圖畫,你看到了上面有什麼?詩中是怎麼寫的?

2. 學生練讀。(4人組內,一人朗讀古詩,其餘3人想象看到的畫面。組內交流)

初夏的早晨,陽光燦爛。我們來到一個幽靜的小池邊,只見水池中已經長出了一些嫩綠的荷葉,有的荷葉還沒有完全展開,只是露出一個尖尖的小角;池裡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動,池水非常清澈,倒映著濃密的樹陰。這時候,飛來幾隻蜻蜓,有一隻飛累了,落在尖尖的荷葉上休息。這樣的景象,給你一種什麼感覺呢?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池上》《小兒垂釣》7篇

第2篇

這兩首古詩都描繪了祖國山川景色,但《天門山》主要寫所見,抒發了讚美之情;《體西林壁》側重講所感,感悟人生哲理。(2課時)

2、藉助字典和課後註釋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寫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五、學生學習方法: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討論交流。

1、古詩作為我國悠久文化的寶貴遺產,深受同學們的喜歡。最近的課外時間你又背誦了哪些古詩?背給大家聽。

2、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古詩《望天門山》,大家說可能怎樣來學習?

教師根據學生的建議,歸納出臺下順序(如果學生在過去的學習中沒有這樣的練習,有可能總結不出來,教師可以進行引導):

1、組合作,利用字典、課後註釋和文中的插圖(投影出示插圖)自學古詩,互相交流。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弄明白下面幾個重點的詞語的意思:天門、楚江、中斷(中間斷開)、開(通)、至此回(在這裡拐彎),通過理解這些重點的詞語,幫助學生理解詩意。

[意圖:運用小組合的方式,讓學生自主探究詩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相互交流、學習,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能力。]

4、再讀這首詩,邊讀邊想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畫面。

先小組交流,再全班交流;也可以把自己想像到的畫面簡單畫出來,在交流時結合畫面敘述。(建議教師在交流中尊重學生不同的感受,不要強求學生敘述得太一致,將大概詩意敘述好即可。)

1、剛才,我們一起欣賞了這首詩歌所描寫的雄偉的景象,體會了作者的讚美之情,讓我們來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先自由讀,再請學生讀給全班同學聽。

2、背誦這首詩。(教師可以適時地給學生配樂朗讀。)

[意圖:將課前的蒐集與課內的相結合,拓寬學生的閱讀範圍,豐富學生的閱讀積累。]

1、上節課我們一起欣賞了《望天門山》,誰來背誦一下?先個人背誦,再集體背誦。

3、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另一位詩人蘇軾的《題西林壁》。

[意圖:檢查學生上節課的學習情況,給學生一個展示背誦蒐集到的古詩的機會,體會成功的樂趣,激發學習興趣。

1、自由朗讀古詩,然後把你搜集到的有關作者的資料以及你對這首詩的理解在小組交流。(可以利用字典、課後註釋、課文插圖來理解這首詩歌。)

2、請各小組推選代表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主要引導學生弄明白以下幾項內容:

(3)對重點詞句的理解:題(書寫)、西林、壁(牆壁)、橫看(從下面看)、緣(因為);

(4)對這首古詩詩意的理解。(教師不要強求學生裝的理解完全一致,大體把握詩意即可。)

[意圖:由於這首詩的詞句比較易懂,教師可以更大程度地放手學生自主學習,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利用學生間相互交流,體會古詩的意思。]

3、大家對這首詩歌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嗎?(估計學生可能會問:為什麼作者在這座山中會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如果學生沒有疑問,教師可以用這個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明白古詩的意思。)

4、出示廬山不同角度的畫面,請學生說說看到了什麼,然後再解決疑問。[意圖:這首詩的後兩句是學生不容易理解的,電教手段的運用,可以幫助學生很直觀地弄明白。]

1、剛才大家通過自學。明白了古詩的大概意思,下面大家一邊聽老師誦讀這首詩,一邊閉上眼睛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麼。

2、交流,估計學生可能想象到廬山雄偉的景象,比如連綿不斷、高低起伏的山峰等,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進行有創意的想象。

[意圖:開拓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比較淺顯地感悟這首詩中蘊含的道理,在討論中明白這首詩蘊含的道理,受到啟發。]

4、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古詩。(教師可以適時地給學生配樂朗讀。)

這兩首古詩或繪畫或悟理意境深遠,是培養審美情趣,陶冶情操的好詩篇,課後我們通過背誦來更好的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第3篇

板書課題後,讓學生想一想夜書所見,是指詩人在做什麼?書指什麼?不少學生意見不同,有的說書是那個人在看書,有的人說那個人在看東西把這些東西當成書,這時我讓學生看圖然後再反覆讀課題,又讀了三遍課題后王祥光同學站起來說,他認為書是寫,那個人把看到的寫了下來。這時有的學生一想也開始贊同了他的意見,我舒了口氣隨即贊同了王祥光的意見,因為開課前我也查了不少資料正在這個書上為難呢,這個書字是應作寫來講,但很容易讓人感到是詩人在看書看到了一些景象,我想如果他們說不出來都認為是看書的話,也不能說錯,但學生竟能悟出來,看來多讀確實有好處。而這兩首詩的難點也就是夜書所見,這首詩的詩句不太好理解,因此我讓學生再看圖聯想明月,獨自一人,江邊靜靜的夜這些會讓人想到什麼,學生都說會想到自已的家。再讓學生朗讀古詩,從古詩中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學生能夠說出來了,既然能解其情,就好辦了,學生再反覆讀詩句並結合註釋,很快就明白了第一句的意思,第二句也好懂,但卻是倒裝句,為此我先讓學生讀最後半句?夜深籬落一燈明?結合圖學生很快明白了,但夜那麼晚只看到燈又看不到人,那個人只能猜想了,再看上半句學生就馬上能理解了,第二首詩學生基本可以自學成功。

第4篇

?古詩兩首》中的兩首古詩均傳神地刻畫出天真可愛的鄉村兒童形象,給了我們無限的遐思、純真的童心和樸素的美感。《池上》描繪小娃偷採了白蓮的情景,細膩傳神,頗有趣味。《小兒垂釣》描繪了一個鄉村兒童在河邊學釣魚的情景,流露出濃郁的生活氣息。

3 、理解詩句的內容,想象詩中描寫的情境,感受鄉村孩子質樸、純真的童心之美。

1. 逐字逐句理解《小兒垂釣》的意思,體會釣魚的孩子的天真、可愛。

2. 學習生字“釣、蓬、遙、稚”,理解“蓬頭、稚子、垂綸、側坐、莓苔、映、路人、借問、遙、招手、魚驚、應”的意思。

1 、讀中理解詩句的含義,讀中感悟詩文的意境,體會童真童趣。

2 、有感情的朗讀、背誦《池上》《小兒垂釣》,豐富古詩積累。

1 、在理解的基礎上,結合詩句展開想象,體會童年的純真與快樂,與古詩意境產生共鳴。

2 、品味古詩語言,抓住 “偷採 ”、 “不解 ”、 “藏蹤跡 ”等詞語感受詩 人煉字之妙。

1 、師:現在已是初夏時節,星期天我路過南湖邊的一個小池塘時,看到有幾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臉,我想到了詩人楊萬里《小池》中的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說到池塘、荷花,你們還想到哪些詩句呢?

3 、師:今天我們要學的一首古詩也是講的夏日池塘上發生的事,它 的題目就叫《池上》。(板書詩題:池上)相機顧名思義理解詩題:荷花池塘裡。

( 1) 學生說自己知道的關於白居易的生平、詩作、詩風。

( 2) 教師小結: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從小生活清貧,

生逢戰亂,對社會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較深的瞭解,他寫了很多詩,揭露統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 “諷喻詩 ”。他熱愛大自然,寫了不少描寫山水景物的小詩。他的詩質樸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讀。白居易一生寫詩 3600多首,是唐朝寫詩最多的詩人。

1 、學生自由讀《池上》。要求:讀準字音,把詩句讀通順。

( 1) 學生結合前後句和插圖,藉助工具書,自己理解詩句含義。

( 2) 小組逐句內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啟發、補充。

5、集體交流,瞭解《池上》大意。 (指名說自己對詩句的理解)

(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想象到的 “蓮葉何田田 ”的美好畫面,喚起學生對荷花池和嬌嫩蓮蓬的嚮往之情。)

① 學生暢談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採白蓮圖。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蓮蓬,而不經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撐船去採池中蓮蓬。

② 看圖,指導學生讀出小娃天真、調皮的感覺樣子。(讓學生為“ 小娃偷採白蓮圖 ”起個題目)

( “偷 ”,結合自己小時侯 “偷偷 ”做的一些小惡作劇和頑皮之事,和詩中的小娃產生共鳴,體會孩子的無邪、可愛、純真與童年的快樂、無憂、自由。)

2 、學生默讀後兩行詩,談理解。(小娃哪裡知道,小船一路劃開的一道浮萍已經暴露了他的 “偷採 ”之事。)

3 、抓住 “不解 ”體會小娃純真、質樸,練習讀出情趣。

1 、學生帶著理解,學生再次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2 、《池上》賞詩會 ——各小組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表演式誦讀古詩。

3 、依據《池上》這首詩歌的內容,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為這首詩配一幅畫。

2. 回顧方法:我們怎樣理解詩句(讀詩→釋詞→調序→解句)

3. 讀下面詩句,先解釋劃線的詞語,再解釋詩句意義。

師:小孩正在專心致志地釣魚,行人匆匆走來向他大聲提問,他心裡會怎麼想

生:(做擺手的動作)讓行人不要叫喊了,免得驚嚇了魚兒。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動作)讓行人走開,不要打擾我釣魚。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動作)讓行人走近說話,這樣就不會影響我釣魚了。

生:那個小孩做讓行人走近的手勢,行人走近後輕輕地回答他的問題,這樣就不會嚇跑魚兒。

生:我也認為這樣。小孩子願意回答行人的問題,只不過不想驚嚇魚兒,所以讓行人走近說話。

生:我想那個小孩應該先擺手讓行人不要大聲叫喊,再招手讓他過來輕聲說話。這樣既幫助了別人,又不會把魚兒嚇跑。

師:大家說得非常對。這位鄉村小男孩十分機靈,他陶醉在垂釣樂趣之中的時候,還不忘幫助別人,真是十分可愛。老師想,同學們也願意像這位小男孩一樣處處樂於助人吧。

孩子的靈魂嫩如麵粉團,不當心碰它一下,你的指紋就印在他的靈魂深處。隨著他的年齡增長,那指紋就發展成腦組織紋路,發展成一種人生方式。因此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應從細微之處塑造兒童健康向上的美好心靈。這位教師正是從一個不引人注目的小動作出發,讓學生進行發散思維,同時結合行為規範的準則,引導學生養成禮貌待人、樂於助人的好習慣、好品質。

讀這兩首詩,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在我讀國小的時候,偷採蓮蓬,小河垂釣那是發生過的。我在寫自己童年故事時,這些事早已經入文了。我沒有白居易、胡令能的才氣,將這些小事入詩,這足以證明自己的創造力存在問題。

現在的孩子,能做這些事的越來越少了,即使垂釣也不會有 “側坐莓苔草映身 ”的感覺,有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情境,這首《小兒垂釣》美就美在最後兩句 ,但孩子哪能體會到這種美呀,這不得不讓我對現在孩童缺失的世界感到憐惜。當然,不可能學什麼,孩子就有什麼體驗。其實這首詩還是可以排成童話劇讓學生表演的,在排練過程中,他們也能體會到 “遙招手,怕魚驚 ”的童趣。

享受孩子的童年,那是因為孩子有著非常有意思的創造。《池上》 “偷 ”字用的多好呀!其實那就是真實的,孩提時代,這種 “偷 ”是會經常發生的,雖然大人們不允許孩子這麼做,怕影響孩子的未來,這種偷被父母知道後一般要換回一頓打,詩中有著 “偷 ”,詩外有著 “打 ”,一偷一打,其實就構成了美好的童年回憶。所以,在課堂上我們要把這種真實傳遞給孩子。但不要讓孩子模仿 “偷 “,因為模仿就不美了,那就是自己的大腦有問題了。

童年的事還是很多的,現在孩子也有著過去孩子所沒有的世界,所以學習這課,背誦這兩首詩,就是引導學生明白自己的童年小事,其實不小,寫不出詩來,是非常有意思的。

這兩首詩非常簡單,學生背誦下來,老師稍微點撥,他們就理解了。所以,我個人認為,理解這兩首詩不是什麼重點,重點應該放在引導學生書寫自己的童年上,我覺得這才是把握住這兩首詩的教學起點,才能激發起學生學習的熱情。而書寫自己的童年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因為孩子必定是孩子,他們 “不知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的事實使得孩子想不起來用文字表達,所以在引導上還要有著新的方法。

兩首詩中的人物都是孩子,雖然詩不是課文的主人所寫,但這些事卻發生在孩子身上,我覺得讓學生認識文中之事後,想自己的事,想自己的事是不是也有大人來寫?這樣引導,就等於把任務帶回了家,假如孩子的爸爸、媽媽也寫過自己的孩子,有著為孩子記日記的習慣,孩子也讀到了父母的記錄,我想孩子們會收穫到另一種的快樂。這就是我個人認為的這兩首詩教學的新方法。

所以想到這裡,我覺得這兩首詩也是為我們大人而寫,也是為我們語文老師自身而寫。我們如果也以文章的形式寫著孩子們的童年事,記錄著他們的頑皮,記錄著他們的享受,課堂中也能夠把自己的記錄拿出來,讀給學生聽,我想這樣的教學就有利於學生進入詩的情境中去了。

第5篇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散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書法,詩詞造詣很高。

⑴ 學習1、2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從正面看形成嶺,從側面看形成峰,遠近高低各不相同。

讀出氣勢,有強弱對比,如遠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讀出起伏,“遠”強一些,“近”弱一些,“高”強一些,“低”弱一些。

看不清廬山的本來面目,只因為自己身在廬山之中,看來看去,只能看到廬山的一部分。

⑴ 放廬山幻燈片,讓學生想象當時意境,領悟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讓學生聯絡生活試講3、4句詩的含義。

對於比較複雜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觀地進行分析,就可能被區域性現象所迷惑,不能全面、準確地認識這個事物。  

(是隻看他缺點,以此評價他呢?還是隻看他優點呢?引導學生說出看問題要從不同解度看。意思講明白即可。)

小結:《題西林壁》把廬山特色濃縮成絕句,概括貼切,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我們還從中獲得啟示。

這首詩寫於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當時詩人罷官閒居,住在山陰(今浙江紹興市)鏡糊的三山鄉。詩題中“山西村”,指三山鄉西邊的村落。詩中記敘了當地的風俗,饒有興味。

問:這首詩跟《錢塘湖春行》—樣,也是記遊的。誦讀全詩兩遍後,說說它在記游上跟《錢塘湖春行》有何異同。

(異:詩人在村民家做客;遊蹤用了概括的寫法。同:也寫了遊中可見;也用抒情作結。)

問:第一、二句的大意是什麼?(山西村民家給客人備辦了豐盛的飯食)表現什麼?(農家的熱情和樸實)客人是誰?(詩人;也許還有他的遊伴,以及主人請來的陪客。)

問:第三、四句跟前兩句接得上嗎?先說這兩句的內容。(寫行路人的感覺,迷茫中突然發現了美好的去處。)這“又一村”指什麼說的?(指山西村,即詩人此刻所在的村莊。)由此可見,這是詩人回憶來村的經歷,跟前兩句接得很好,這也可以說是倒敘。由此可深入一步,繼續問:這個村子美不美?(美得很,它在重山覆水的保護之下,在柳樹花草的掩映之中。)

問:第五、六句寫遊山西村所見。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話來複述。(略)這是寫村中的習俗。問:第七、八句是抒情語,請先說大意。(今後如果有可能趁著月夜出來閒遊,說不定什麼時候我會拄著柺杖來敲你的門的。)按:詩人當時雖在家賦閒,但他有志報效國家,說不定什麼時候仍會外出的,所以說“若許”,意思是“如果有機會”。

再問:這殲結尾方式跟《過故人莊》的結尾相似嗎?(相似之處是,都是詩人對招待自己的主人說的,“就菊花”“閒乘月”“夜叩門”等都是美好韻意境。不相似的是,《過故人莊)把重來拜訪說得很肯定,而這一首說得不甚肯定,僅是一種願望而已。)

補充問:這個結尾跟開頭是怎樣呼應的?(這次遊山西村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又看到了上古的遺風,深受感動,故有重遊之念。)

這首詩描寫了山西村古樸的民風,也表達了詩人的嚮往之情,這是容易看出來的。但陸游是愛國詩人,雖是寫記遊的詩,未必與政治無關,因為當時世風衰頹,跟山西村這種古樸的風尚確實形成了鮮明的對照。詩中“山重”一聯是歷來膾炙人口的名句,其意義不止於表現行路人的感受,在許多別的事情上也同樣適用。

第6篇

2、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感受小草頑強的生命力,想象兒童在花叢中捕蝶的快樂,體會詩人熱愛春天、熱愛生活的情感。

原野上長滿了茂盛的野草,他每年都要枯萎一次,繁茂一次,不管烈火怎樣無情的焚燒,只要春風一錘,原野上有會長出青青的野草。野草的生命力多強呀。

1、學生自由讀,一邊讀一邊想眼前出現了那些景象。

寫好字,背背古詩,讀讀“我知道”中的內容,不懂的地方問問同學、老師。

1、圖畫上畫的是什麼,猜猜畫的是什麼季節。 (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畫:新綠初綻的樹枝、柵欄、花叢掩映的小徑) 當學生說出圖畫上的小男孩在追蝴蝶的時候,追問:蝴蝶在哪兒呢? (引導學生進一步觀察花和蝴蝶的色彩)

2、古時候有個詩人叫楊萬里,他也覺得這個小孩捕捉蝴蝶的情景非常有趣,就寫下了一首詩。

稀疏的籬笆掩映著一條幽深的小徑,枝頭的春花已經凋落,綠葉初長,還沒成陰,天真的兒童在捕捉一直黃色的蝴蝶,蝴蝶飛金黃燦燦的菜花叢中,孩子再也找不到那隻蝴蝶了。

古詩教學重在對詩的內容的整體把握,啟發學生通過想象詩的意境來理解詩的內容。在學習《草》這首古詩時,學生對“一歲一枯榮“中的“歲”字理解有困難,我讓學生通過調動自己原有的知識經驗,先理解草的生長規律,再來確定“歲”字的意思,學生就明白了。在學習《宿新市徐公店》重在讓學生想象後兩句詩的情景,讓學生自編故事,學生很感興趣。

第7篇

知識與能力:1、會認4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能正確讀寫“碧玉、妝成、裁出、剪刀、萬紫千紅”等詞語。

1、體會詩人熱愛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學重點:讓學生大體瞭解詩句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記背詩句。

還記得古詩《山行》嗎?古往今來讚美春天的詩也不少。今天我們隨著古代詩人賀知章和朱熹一起走進迷人的春天,看看他們分別讚美了春天的什麼?齊背《山行》激發學習的興趣。

指名讀詩,注意“絛、濱”的字音要讀準 相機點撥:

1、“綠絲絛”指什麼意思?為什麼說柳枝是“綠絲絛”?

2、說說自己對“不知細葉誰裁出”的理解和體會。 3、作者到泗水邊尋找春天,他看到了什麼?能想象都有什麼“煥然一新”嗎?

4、“萬紫千紅”是說春天的什麼?能具體談談“萬紫千紅”嗎?

全班交流:從中想象體會六指的綿長和柔軟從中體會柳葉的小巧整齊,體會大自然的偉大神奇

學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積累具體感知“無邊光景一時新”

結合理解,練習有感情的朗讀以讀代講,師生合作自己練習讀,邊讀邊想像

請你用語言、用圖畫記錄下你眼中的春天,辦一期關於春天的壁報。

請你用語言、用圖畫記錄下你眼中的春天,辦一期關於春天的壁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