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小兒垂釣》教學反思小兒垂釣教學課件6篇 從小兒垂釣中學習:反思教學方法和課件設計

本文以兒童釣魚教學為例,探討教學反思與課件製作,旨在提高教師教學質量和國小生的垂釣技能,讓兒童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

《小兒垂釣》教學反思小兒垂釣教學課件6篇 從小兒垂釣中學習:反思教學方法和課件設計

第1篇

現代建構主義理論指出,學生的學習不是被動的接納過程,而是一個以已有知識、經驗、態度等為基礎的主動的建構過程。這就要求教師不能滯停於傳統意義上的知識傳授,更需努力為學習者營造一個“寬鬆、民主、探索、合作”的空間,以喚醒、啟用其自主學習的熱情,讓他們在主動參與中生動活潑地發展。

最近,我在教學古詩《小兒垂釣》一課時,就此理念作了一些物化探索。

在封閉式課堂教學中,學生被視作一無所有的容器,只能被動而簡單地接受(聽、記、抄、背),古詩教學尤其如此,大大壓抑了學生的發展。其實,學生是具有巨大潛能的生命體,教師若能創設適宜的條件,啟用其沉睡的能量,幫助其獲取成功的體驗,勢必能催發他們主動參與的熱情與信心。

理解詩意是本課的教學目標之一,在研究了教材內容與學生能力後,我設計了請學生做“小老師”這一環節。首先啟發學生自由質疑,有效調動其學習心向,亦為稍後的“排障”與交流設定方向;接著鼓舞學生:“這些問題同學們都能自己解決,老師想請你們做小老師,自己教自己。”富於誘惑力的角色與教師期待性的語言,激起了學生濃烈的學習熱情,他們在小小組內或三思語文網、或看插圖(如“蓬頭”)、或揣摩詩句(如“草映身”)、或聯絡已知(如“借問”曾在《清明》一詩中接觸過),個個主動投入了“做小老師”的準備活動中。繼而,“小老師”們紛紛登臺宣講自己的“發現”,師生互相補充、完善,完滿地實現了既定目標。更具價值的是,學生在主動參與中體驗到了成功的樂趣,蓄積起了進一步學習的良好態勢。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兒童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小兒垂釣》後兩句“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中,“招手”之意歷來存有異議。我以為,這正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他們萌生探究慾望、進而實現自主學習的良好契機,便導演了一場有趣的“辯論賽”。

我告訴學生:“‘招手’一詞歷來有兩種理解,一種意見認為,‘招手’指擺手,意思是:呀,別過來,別嚇跑了我的小魚兒!另一種意見認為,‘招手’就是招手,意思是:噓,別出聲,湊過來,我指給你看!數百年來,許多專家、學者爭論不休,至今沒有定論。今天,同學們有信心斷一斷這樁文壇公案嗎?”看似平常的詞語,截然相悖的內涵,這一頗具張力的矛盾情境燃起了學生的探究慾望。沉思片刻後,兩派學生引“經”據“典”,開始脣槍舌戰:思維在爭辯中碰撞,語言在交鋒中砥礪。雙方相持不下時,我適時引導:“詩歌最吸引人的,就是詩人在詩裡留下的不少模糊的地方,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去想象,只要合乎情理,都是正確的。想想,該怎麼對待這兩種觀點。”學生們頓悟:“我認為這兩種觀點都說得通,不過我還是認為自己的理解更有道理。”“我明白了,遇到不同觀點時,既要相信自己,又要虛心傾聽對方意見。”掌聲與笑聲中,誰能說,治學為人的種子不會在他們稚嫩的心田悄然播種?

傳統教學過分強調“同一性”,注重的是“類”的教育,忽視了學生群體中常態分佈的“差異”現象。表現在課堂教學中,即要求班級所有學生在同一時間以同一方式學習同一材料,並主觀地期望達成同一目標,嚴重鈍化了學生的個性。本課的作業佈置中,我就此作了反思與嘗試--讓學生選擇各自喜好的方式重現詩歌:⑴畫,畫家爺爺畫的課文插圖只表現了後兩句詩意,請畫出前兩句;⑵唱,配上熟悉的旋律演唱詩歌;⑶編,把詩歌編成一個小故事;⑷演,同學合作,根據詩句表演。

詩歌的廣闊意境給學生留下了自由開掘的空間,而多元化的作業樣式則激活了學生各富色彩的智慧。他們選擇其一,自由演繹:或以畫配詩,或古詩吟唱,或“垂釣新編”,或憨態模擬,個性在唐風古雨中盡情沐浴,潛能在詩情畫意間從容釋放……

《小兒垂釣》教學反思小兒垂釣教學課件6篇 從小兒垂釣中學習:反思教學方法和課件設計 第2張

第2篇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因為這首詩通俗易懂,課前已讓學生對全詩進行了充分的預習,可以說,領悟能力強的學生通過自學完全可以理解詩意,感悟詩的意境。因此,我準備改變以後學習古詩時,逐句討論串講的方法,而著重在關鍵字詞上討論賞析古詩在錘鍊語言方面的精妙。

板書完詩題後,我讓學生說一說“垂釣”的意思,這大部分同學都已明白。學生說出就是“釣魚”之意後,我追問:“為什麼稱‘釣魚’為‘垂釣’呢?”由於平時學生大多隻是從資料上查到意思記下來,並沒有進行“知其所以然”層面的思考,所以一下子被問住了。不一會兒,有過釣魚經歷或看過釣魚的同學舉起了小手,他們從釣魚時釣竿上垂下的釣鉤及釣線上理解了“垂釣”。

在討論“蓬頭稚子”時,學生都知道“稚子”就是小孩子,我讓學生說說對“蓬頭”的理解。有的說“蓬頭”就是“頭髮很亂”;有的還聯想到上學期學過的《維生素c的故事》中的“蓬頭垢面”一詞;有的說“蓬頭”一詞寫出了農村孩子形貌不加粉飾,頭髮蓬亂的本來面目,使人覺得自然可愛與真實可信;還有一個細心的學生髮現文中的插圖上,垂釣的小男孩頭髮梳得很整齊,他認為“蓬頭”就是頭髮蓬鬆的意思。我對他們的理解一一給予肯定,特別是最後一個同學,我還告訴她,古時候男的到了一定的年齡都要把頭髮束起來,而文中的小男孩顯然還沒到這個年齡,所以“蓬頭”是很正常的。

同學們對“遙招手”討論得非常激烈。有的同學認為“招手”就是“擺手”,意思是因為怕驚跑魚兒而不予理睬。有的同學認為“招手”就是告訴他往哪個方向走。也有不少同學認為“招手”是讓“路人”走近點,再輕聲告訴他。我說,如果你就是那個釣魚的小男孩子,你會怎麼做?讓學生體會到,雖然同樣是不驚跑魚兒,但後者的做法對人更有禮貌。這樣,學生還領悟到這是個熱心的小孩子,在享受釣魚樂趣的同時,還不忘幫助別人,真是十分可愛。老師想,同學們也願意像這位小男孩一樣處處樂於助人吧。

孩子的心靈都是純潔的,就像一張白紙寫上什麼就會是什麼,隨著他的年齡增長,發展成一種人生方式。因此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應從細微之處塑造兒童健康向上的美好心靈。正是從一個不引人注目的小動作出發,讓學生進行發散思維,同時結合行為規範的準則,引導學生養成禮貌待人、樂於助人的好習慣、好品質。

第3篇

今天下午教學古詩,這是唐代詩人胡令能寫的一首描寫農村兒童生活情趣的詩作。全詩是這樣的:“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因為這首詩通俗易懂,課前已讓學生對全詩進行了充分的預習,可以說,領悟能力強的學生通過自學完全可以理解詩意,感悟詩的意境。因此,我準備改變以後學習古詩時,逐句討論串講的方法,而著重在關鍵字詞上討論賞析古詩在錘鍊語言方面的精妙。

板書完詩題後,我讓學生說一說“垂釣”的意思,這大部分同學都已明白。學生說出就是“釣魚”之意後,我追問:“為什麼稱‘釣魚’為‘垂釣’呢?”由於平時學生大多隻是從資料上查到意思記下來,並沒有進行“知其所以然”層面的思考,所以一下子被問住了。稍縱,有過釣魚經歷或看過釣魚的同學舉起了小手,他們從釣魚時釣竿上垂下的釣鉤及釣線上理解了“垂釣”。

在討論“蓬頭稚子”時,學生都知道“稚子”就是小孩子,我讓學生說說對“蓬頭”的理解。有的說 “蓬頭”就是“頭髮很亂”;有的還聯想到上學期學過的《維生素c的故事》中的“蓬頭垢面”一詞;有的說“蓬頭”一詞寫出了農村孩子形貌不加粉飾,頭髮蓬亂的本來面目,使人覺得自然可愛與真實可信;還有一個細心的學生髮現文中的插圖上,垂釣的小男孩頭髮梳得很整齊,他認為“蓬頭”就是頭髮蓬鬆的意思。我對他們的理解一一給予肯定,特別是最後一個同學,我還告訴她,古時候男的到了一定的年齡都要把頭髮束起來,而文中的小男孩顯然還沒到這個年齡,所以“蓬頭”是很正常的。

同學們對“遙招手”討論得非常激烈。有的同學認為“招手”就是“擺手”,意思是因為怕驚跑魚兒而不予理睬。有的同學認為“招手”就是告訴他往哪個方向走。也有不少同學認為“招手”是讓“路人”走近點,再輕聲告訴他。我說,如果你就是那個釣魚的小男孩子,你會怎麼做?讓學生體會到,雖然同樣是不驚跑魚兒,但後者的做法對人更有禮貌。

一節課下來,學生不但對詩句進行了多次朗讀,而且較準確地把握了詩句的意境,還從字裡行間體會到詩人對田園生活的嚮往。

第4篇

?小兒垂釣》是一首充滿兒童情趣的絕句。作者是唐代詩人胡令能。詩描寫了一個小孩兒初學釣魚時的情景,孩子認真專注,天真浪漫的神態躍然紙上。是句通俗易懂,活靈活現的勾畫出一個天真浪漫的小孩兒的形象,是人感到逼真,親切。

根據課標要求: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讓學生在誦讀過程中展開想象,體驗情感,豐富學生的積累,陶冶愛美情趣。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理解詩句、詩意,體會情感,培養想象能力。

為切實突破這一難點,我主要採用,討論、觀察、誦讀體會的教法,指導學生運用邊讀邊想象的學習方法來學習古詩。需要用的教具,主要有,配樂錄音帶,插圖投影片,投影機。我在教學中涉及以下方案。首先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啟發誘導學生自己去誦讀,思考,領會,掌握閱讀古詩的方法,培養學生讀古詩的能力。所以在預習時,讓學生藉助拼音把兩首詩多讀幾遍,說說通過預習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懂之處,以利於有的放矢的進行指導。鼓勵學生在合作學習中解決問題,靈活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重點字詞,如:通過查字典,看插圖理解,用揣摩詩句的方法理解,或聯絡已知解決疑難。鼓勵學生說說自己的發現,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在重點指導字詞,理解詩句的時候注意引導學生把學習古詩和自己的生活經驗聯絡在一起來感知,想象詩句中描寫的景象,還要充分利用插圖邊觀察邊想象。在初步理解詩句的基礎之上,引導學生通過朗讀、背誦理解詩意,領會感情和培養想象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注意運用多種方式進行朗讀。要求讀出節奏、韻腳和感情,邊讀邊想象,進入古詩描繪的意境。最後利用學生畫出對詩句的理解,把學生的感知呈現出來。

第5篇

?小兒垂釣》這首詩充滿兒童情趣.描繪了一個鄉村兒童在河邊學釣魚的情景,流露出濃郁的生活氣息。我在課堂上設計了許多有趣的形式,孩子們學習的興頭很足,課堂上時時充滿歡聲笑語.

首先,我放手讓孩子自己瞭解詩的意思,但又有必要的引導,自學前讓孩子們回憶通過什麼方法來理解詩意,“看註釋、看圖猜、聯絡上下文”等,孩子們按自己歸納的方法在小組裡展開熱烈的討論。從反饋的情況來看,孩子們學習的效果是很好的,一個孩子起來說詩的意思,很多孩子爭相發表不同的意見,相互補充。對古詩的意思達成共識以後,有一個女孩堅持要再說說詩意,她振振有詞地說:“我是把看註釋和看圖猜結合起來理解的。”多會學習的孩子呀。教師寬鬆的學習空間,使孩子們的潛力有了充分發展的機會。我們要培養的不就是這樣會學習,會思考的孩子嗎?

接著用多種形式感受詩歌的意境。這首詩寫的是孩子們的同齡人,學生倍感親切,童真童趣躍然紙上,我讓孩子們分組表演,在表演過程中豐富對詩歌的感受。孩子們的表演反映出他們的智慧和創造:有的小組用原詩做解說,有的小組則用自己的話來解說;有的組表演時添加了水中游的小魚,有的給路人增加了恰當的問話,那個“蓬頭稚子”更是演得活靈活現。

第6篇

我在這節課整體把握上,是先由實際生活引入,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然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古詩內容。通過指名讀、齊讀,掃清生字障礙,為分析古詩做準備。通過再讀古詩,思考:詩中的小孩是個怎樣的小孩?來靈活處理詩句,由易入難,讓孩子能有體會自己解決問題的成就感。當分析完後,再帶著自己的感悟來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古詩,並講述這個小故事,鞏固所學知識。

?小兒垂釣》這首詩描繪了一個鄉村兒童在河邊學釣魚的情景,流露出濃郁的生活氣息。前兩句“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寫小孩學釣魚的姿勢;後兩句“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寫路人借問,小童招手不應的動作神態,重在寫神,在遇到“路人借問”的情況下,小兒急著“遙招手”,為什麼呢?因為害怕驚動快要上鉤的魚,所以沒有馬上回答路人的問話。這把小兒專注垂釣的神態活脫脫地展現出來了。這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為了讓學生很好地理解這一點,我讓學生合作探究:為什麼寫“遙招手”,而不是“遙搖手”?從“招手”中你能想到什麼,能否體會到小兒當時的心理?通過討論,學生認為:詩中用“招手”而不是“搖手”,說明小兒並沒有完全拒絕答話,只是請路人再靠近些,他會輕聲作答的。詩句把小兒的神態寫得十分傳神,令讀者不得不愛上這個可愛的孩子。接著我讓學生把《小兒垂釣》一詩描繪的情景分角色演一演,不僅僅演到“遙招手”為止,還要把“招手”以後的情景通過想象表演出來。學生興趣盎然,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