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人教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說課稿5篇 "探祕角度:國小數學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說課精講"

本篇說課稿是針對人教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編寫的,旨在幫助教師更好地教授這一知識點。通過詳細的講解、生動的示例和實用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輕鬆理解角的概念,提高學習效果。

人教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說課稿5篇

第1篇

角的初步認識一課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第三冊角和直角的第一課時。這節課是在學生以前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在學習前面的幾何知識和日常生活中,已經接觸過角,這為本節課的教學提供了感性認識基礎。教材只是把建立角的概念放在初步的水準上,這就要求教學時,既要巧妙地避開角的概念,又要揭示出角的本質屬性。為中高年級繼續學習角和其它幾何圖形奠定基礎。教材從引導學生觀察實物中的角開始,讓學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角;再通過學生實際操作活動,用一張紙折角,用兩根硬紙條做活動角,逐步形成角的表象;最後再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可見,這種獲取知識的途徑實際上是在直接感知的基礎上逐步抽象概括。

從學生認知水平來看,由於國小生的思維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的過渡階段,特別是低年級兒童,他們的思維仍然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在教學中,這就不可避免的要產生幾何圖形的抽象概括性與兒童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怎樣去解決這一矛盾呢?我認為最根本的途徑是教學中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把對角的認識建立在豐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礎之上。因此,根據教材編寫的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從素質教育的三個方面知識、能力、思想情感方面制定了教學目的:

(1)知識方面: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初步比較角的大小;學會用尺子畫角。

(2)能力方面: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獨立學習能力和創造意識。

(3)思想情感方面:創設平等和諧、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互相協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其中教學重點是:幫助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難點是:通過直觀感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和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為了順利達到教學目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選擇教學方法時,我充分遵循了(從)感知(經)表象(到)概念這一認識規律,採取了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畫一畫、比一比、剪一剪等教學手段,把靜態的課本材料,變成動態的教學內容,讓學生親身感知親手操作,把外在可見的和內在不可見的角印在大腦裡。鑑於此,我在教學設計上著重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考慮:

一、加強觀察和操作,幫助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思維是從動手開始的。因此,要解決數學抽象性和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關鍵是*具體的操作與觀察。因此,教學中我特別注意,充分利用和創造各種條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摺疊、製作等活動,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觀察,在觀察中動腦,在手腦並用中獲得感性知識,形成角的正確表象,掌握角的本質特徵。從而親身感受學習的樂趣,成為學習的主人。

首先,我讓學生依次觀察紅領巾、三角板、鐘面、摺扇,並指出這些物體表面的角。通過觀察生活中的角,豐富學生對角的感性認識。

接著,出示一張圓形紙,讓學生觀察有沒有角,啟發學生用圓形紙折出大小不同的角。我不講怎樣折,而是鼓勵學生自己折。再對摺出的角進行觀察比較得到,角是有大有小的。然後讓學生用角的頂點扎手心,感知角的頂點是尖尖的;摸一摸角的兩條邊,感知角的兩條邊是直直的。從而揭示了角的本質屬性。

最後,鼓勵學生用圖釘和硬紙條做一個可以活動的角,也是讓學生自己想辦法做。然後讓學生隨著教師一起活動自己的角,邊活動紙條邊觀察:角的大小有什麼變化?這一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從認識靜態中的角過渡到動態中的角。使他們直觀地看到,紙條張得越開,角就越大,紙條合得越攏,角就越小,由此滲透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張開的大小有關的本質特徵。

在學生的所有操作活動中,我一改教師主宰課堂的局面,大膽放手,變過去的單純看教師演示教具為自己動手,使學生的聽覺、視覺、觸覺多感官並用,充分發揮學生獨立操作的主體作用,力求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他們獨立學習的能力和創造意識。

這節課,我充分發揮了多媒體計算機的教學功能,直觀、形象的展現知識的形成過程。通過它的形、聲、色、動、靜的變化,形成鮮明的表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啟迪學生的思維,優化課堂教學。

作為一名教師重在授之以漁,教學中關鍵是讓學生掌握知識形成過程,使其知其然,還需知其所以然。本節課中,從直觀感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是教學的關鍵。如何把這一知識的形成過程清晰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呢?這又是教學的難點,針對這一難點,在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分兩個層次進行突破。

首先,從活動角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教學中,讓學生從觀察生活的角、折角、做活動角,然後從活動角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如何抽象呢?為此,我設計了由活動角到角的幾何圖形抽象過程的動畫。用點來代表圖釘,用一條直直的線來代表這根紙條,再用一條直直的線代表另一根紙條。這樣,變抽象難懂的知識為直觀的畫面材料,很自然地把實物中的角與角的幾何圖形聯絡起來,增強了角是源於生活的認識。而且,用線代表紙條的連續過程,也孕伏了角是由一點引出兩條射線形成的圖形這一幾何概念。

然後,從學生已經感知過的實物中再次抽象出角。在學生初步形成角的概念後,我又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學生感知過的實物紅領巾、三角板、鐘面、摺扇,利用動畫光點的閃爍,閃動實物上的角的形狀,緊接著把實物的模像去掉,再次抽象出幾何角。讓學生觀察這些角雖然大小不同,方向不同,但都有什麼共同特徵?這時畫面上同時閃動所有角的頂點,然後閃動各自的兩條邊。幫助學生再次抽象概括出所有的角都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這樣,就實現了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

讓學生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是教學的一個難點。因為學生認知水平還處於具體形象階段,其思維活動需要一定的感性材料作支援。而讓學生直觀感知不管邊伸長還是縮短,角的大小始終不變,在傳統教學中很難做到。比如用實物演示,首先角的兩邊伸長縮短的教具難以製作,其次是演示時角的位置方向大小容易變動,不易比較。於是,我在教學這一環節時,先讓學生通過活動角感知角的大小跟紙條張開的大小有關,再提出疑問:角的大小跟紙條的長短有沒有關係呢?這時,我設計了把活動角的兩根紙條伸長和縮短的動畫,讓學生觀察,角的大小變沒有?學生非常形象直觀地看到,不管紙條伸長還是縮短,角的大小始終不變,說明角的大小與紙條的長短無關。這樣,就達到了變抽象為直觀,變靜為動,化難為易的目的。

另外,在完成練習題第二題,比較兩個角的大小時,為了讓學生加深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我先用動畫演示怎樣用三角板上的角去比第一個角,接著讓學生自己用三角板比一比。在學生得出兩個角的大小一樣的結果後,我又告訴學生:剛才,我們是藉助三角板比出了這兩個角的大小,我們還可以用重疊的辦法進行比較。這時,又藉助多媒體用動畫演示把兩個角移近,使兩個角重合,不但更形象生動地說明兩個角一樣大,而且也教給了學生比較物體大小的不同方法,蘊含了數學學法的指導。

三、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促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情緒低落時的思維水平只有在情緒高漲時的二分之一。說明人的認識活動和情感是緊密相連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想方設法,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整堂課都處在好奇、好學的高昂學習情緒中,使教學過程始終對學生有一種吸引力,吸引他們主動去探索問題,發現規律。

課一開始,我就用動畫顯示出色彩鮮豔的鐘面,鐘面上時針和分針在滴答滴答地走動,有聲有色的畫面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等聲音和畫面靜止後,才問學生:剛才是什麼聲音?對,剛才是時鐘走動的聲音。這時閃動時針和分針形成的角,問學生:現在,時針和分針之間形成了一個圖形,認識這個圖形嗎?這是什麼圖形?自然地匯入了新課。這樣,利用模擬逼真的動畫和聲音,不但使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於課堂,而且渲染了氣氛,創造了意境,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

2、在動中感悟知識。兒童的特點是好奇好動,對單調的刺激容易產生厭倦。針對這些特點,我在教學中運用各種教學手段,例如,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畫一畫、比一比、剪一剪等活動,讓學生始終處於積極狀態,在師生共同活動中主動地獲取知識。

3、練習中創設故事情景、競賽情景。這節課我藉助現代化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這一得天獨厚的教學功能,使練習生動有趣。如判斷角的大小一題,我是這樣出示的:小烏龜畫了一些圖形,這些圖形是不是角,要請小朋友們用角的特徵來判斷一下。然後投影出示一隻小烏龜和圖形,讓學生用手勢判斷,並伴隨有趣的聲音。又如,比較兩個角的大小一題,我也是把題目融入故事當中,對學生說:我們來做一個遊戲,請你當裁判。有兩個角,一個叫紅角,一個叫藍角,一天兩個角爭吵起來,紅角驕傲地對藍角說:我比你大,可藍角不服氣地說:你並不比我大,那麼,這兩個角到底誰大呢?請小朋友來噹噹裁判。並伴隨藍角紅角的聲音。這樣,一段形象生動的故事,激起了學生解疑的興趣。最後的發散練習勇奪智多星,我用比一比誰最聰明能幹,誰能奪得智多星,創設競賽的情景,激起學生的競爭意識,以達到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慾的目的。

四、優化課堂教學模式,注重人際交往活動。

素質教育要求課堂的交往形式優化和多樣化,根據教材的特點,設計行之有效的教學摸式,能發展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及健康的人格,提高智力及創造力。為此,根據本節課教學內容的特點,我採用了小組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在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剪一剪等操作活動中,讓學生在各自獨立學習的基礎上,一起討論,互相幫助,共同解決問題。一方面,最大限度的給學生以活動的空間,各個學生親身體驗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使知識的獲得有活力、有創造力的。更重要的一方面,積極創設一種平等和諧、富有人情味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並且,培養了學生的互相協作精神,有利於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以上就是我設計本堂課的一些想法。

總之,教學中我本著將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結合的思想,促使學生全面、主動的參與學習活動,在生動、活潑、和諧、合作的氛圍中,達到既長知識,又長智慧的目的,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設計中有不妥之處,敬請各位同行批評指正。

人教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說課稿5篇

第2篇

浙教版《小快樂生活》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角的初步認識第一課時

角的初步認識這一教學內容是學生在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圖形的基礎上,接觸到的一個抽象的圖形概念。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義,只要求學生認識角的形狀,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直尺畫角,學生通過折角、做角等實際操作活動認識角的基本特徵。如果學生熟練掌握這部分內容為以後進一步學習幾何圖形奠定了基礎。

1.認知目標:結合生活情景,能正確地指出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稱。

2.能力目標: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會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做出一個角,能初步比較角的大小,從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3。情感目標: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增強數學學習的興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較中發展數學思考的能力。

教學重點:讓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

根據教材內容的編排特點,為了有效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我主要採用以下兩種方法:

1.情景教學法。在教學中,我注重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把角的認識和生活情景緊密的聯絡起來,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2.引導探究法。智障學生的知識和思維都有一定的侷限性,大部分學生的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口頭表達能力還不能很好的有機結合。針對這種情況我採用引導探究法來組織學生進行探索性的學習活動。

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尤為重要,觀察發現法、動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是本節課學生的主要學習方法。讓他們在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說一說等系列活動中感知角的基本特徵。

根據二年級學生的特點,首先從學生認識的圖形和已有的經驗知識入手,讓他們從開始就充滿好奇心、滿懷興趣的參與學習。同時,教師創設寬鬆、民主、活撥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心情愉快精神振奮,這種積極的情緒很容易開啟思維的閘門,萌發創造力。

第二環節是課堂教學的中心,《課標》指出“應注重使學生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獲得對簡單幾何體】‘

和平面圖形的直觀經驗。”因此,本環節的教學我分兩個活動來進行探究:

(1)以紅領巾上的角為例,質疑:紅領巾為什麼是三角形呢?引導學生討論、交流。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指角。

(2)觀察課本主題圖,把你找到的角,指給同學們看一看。這個練習,不僅給學生提供了表現自我的機會,又讓學生感受到角就在我們身邊。

這是教學的重點。心理學家表明:孩子的智慧來自於指尖。所以,此活動我的設計是以學生的動手操作為主,分四步完成:

(1)摸一摸:接著讓學生摸摸三角板的角,使他們通過親身體會充分感知角有一個尖尖的點和兩條直直的邊。

(2)說一說:緊接著我有組織學生交流摸角的感覺,逐步從實物中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根據學生的彙報,我進行板書,然後讓學生看著板書說說角的各部分名稱。

這樣,把操作、觀察、語言表達緊密結合,學生對角的表象和基本特徵就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從而解決了本課的重點。

第三個環節是練習。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規律,本著趣味性、思考性、綜合性想結合的原則,我設計了以下兩個層次的練習:

這是教學的難點,教學時,我先借助學具建立出一個直觀的角;然後通過遊戲活動感受角的變化。用小棒搭角或紙條折成角,讓學生在玩中形象進一步鞏固角的認識。

出示一張正方形的紙,問學生:“用剪刀剪去一個角後,這張紙還剩幾個角?”接著組織四人小組交流。討論。並拿出學具剪一剪。

總結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同時有助於學生理清知識的結構,形成完整的認識。

板書是一節課的靈魂說在,因此我的板書體現了知識性和簡潔性,使學生一目瞭然,更好的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第3篇

1、說課內容:人教版國小數學第三冊p38-39頁《角的初步認識》

2、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在已經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礎上接觸到的一個抽象的圖形概念,教材通過主題圖校園一角——引導學生從觀察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再通過讓學生實際操作。如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做一做,畫一畫等活動加深學生對角的認識並掌握角的基本特徵,讓學生熟練這部分內容後為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幾何圖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①教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初步感知角的大小,會畫角。

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③讓學生經歷從現實生活中發現角、認識角的過程,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④創造平等和諧,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互助協作精神,形成良好心理素質。

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會用尺畫角。

引導學生畫角的方法,說出通過直觀感知角的大小與兩邊開的大小有關,而和邊的長短無關。

角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困難,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認識角,教師主要以談話法和引導法為主,學生則由自主探索與合作學習有機結合。多種形式的學習方式可讓學生充分活動起來,豐富了學生對角的認識,發展了空間觀念,真正體現了"讓學生經歷將實際抽象成數學模型"這一基本理念,而多媒體的運用則通過形象生動的直觀演示變靜為動進一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本課將努力達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結合,讓全體學生樂於探索新知。

大家都知道二年級學生的思維能力主要是以直觀形象到邏輯思維過渡,學生是以無意、注意為主,認識水平也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為了達到最佳教學效果,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共設計了四個環節創設情境、觀察探索、拓展延伸、小結反思。

師:同學們喜歡聽故事嗎?今天上課前老師想請大家聽一個小故事。

話說小圓點拉著太陽的鬍鬚在空中晃來晃去,好不痛快,可是手一鬆,"啪"地從空中摔下來,一下子摔到地上,有兩條射線被小圓點扯掉下來啦。

"這怎麼辦呢?"小圓點對躺在地上的兩條射線說:"不要緊,請圓規大叔來幫忙,請他把兩條射線連起來。"這時大鉛筆博士出現了,笑咪咪地指著身後的高個子,戴著一頂黑帽子的圓規說:"能是能,不過連起來不見得一條直線,那是怎麼回事呢?"小圓點問:"我們試一下不就知道了".把它們連在一起,結果呢?"哎喲"小圓點叫起來"這是什麼呀?"這上面還有一個拐角呢?聰明的小朋友們,你們猜出來了嗎?學生回答後,板書課題角的初步認識。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一起認識這位新朋友。

(大部分孩子都是愛聽故事的,特別是配有動畫的故事,用故事設疑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一開始就能充滿好奇心,滿懷興趣地學習)

①情境展示找角課件展示請大家先來看一看《校園一角》圖,從圖中你找到了哪些角。

a、觀察一下分組討論這些角有什麼共同的地方,引導學生說出角各部分的名稱(並板書)。

b、師:角爺爺今天過生日,客人都是家庭成員,快來幫幫角爺爺,他該歡迎誰呀?

c、學生活動彙報交流(本環節通過找角——認角——再找角的活動,讓學生在初次找角的活動中建立角的表象,並及時安排觀察對比與發現,用小組交流的學習形式為學生創設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情境,在找角的過程 中讓學生體驗到"角"就在我們身邊,培養了學生從數學角度去觀察生活,而幫助角爺爺則讓學生進一步感悟到了角的基本特徵。)

第4篇

數學是一門重要而應用廣泛的學科。本課時《角的初步認識》使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去掌握知識,是應用數學的一個體現。《角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在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圖形的基礎上,接觸到的一個抽象的圖形概念。對於剛上二年級的國小生來說,如此抽象的圖形會讓他們感到很難理解,因此在教學中,要為學生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為日後深入的學習角的含義及系統的學習直角的知識提供必備的條件。

在以課程標準為本,吃透教材的基礎上,在考慮到學生對於角的認識往往只是藉助於實物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的具體情況,我覺得本堂課的重點:掌握角的概念,所以她將角的正確表象及各部分名稱的認識作為本課時教學;

難點:引導學生畫角的方法,角的大小與兩條邊*開的大小有關,和兩條邊的長短無關

低段的學生(二年級學生)的思維能力主要是以直觀形象到邏輯思維過渡 注意:低段的學生主要是一無意注意為主學習動機:直接動機為主 認知水平: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滾動邏輯。

1知識與技能:結合生活經驗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2數學思考:警力從現實中發現角,認識角的過程,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考。 3解決問題:能大膽地與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學會評價。4情感與態度:在認識角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增強數學學習的興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較中發展數學思考的能力。

角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較為困難,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教師主要以談話法和引導法為主,學生則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為主,讓他們掌握知識形成能力。

根據本節課的四個目標,我設計了五個教學流程:創設情境、提供材料、概括歸納、辨別延伸、及小結反思。

(一)情境匯入:老師有一個禮物(大紅五角星),準備送給今天最表現好的同學,誰能表現的最好呢?想不想知道是什麼獎品呢?(老師放在一個盒子裡,請學生上來摸一摸),等學生摸了之後肯定能夠得出是五角星,讓學生進行觀察並且說一說你為什麼叫它是五角星呢?學生會回答有五個角。老師邊摸角邊說這就是我們今天這堂課要學的認識的———角。教師指著角問:關於角你想知道些什麼呢?教師歸納學生的回答。這些問題,在今天的學習中我們將逐漸解決。 揭示課題:角的初步認識〉意圖:根據二年級學生的特點,低段的國小生的學習動機是很直接的,對於獎品(例如小紅花、火炬、五角星等等)是非常喜歡的,何況是大大的五角星呢?有物質獎勵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掌握知識。其次是從學生認識的圖形和已有的經驗知識入手,讓他們從開始就充滿好奇心、滿懷興趣的參與學習。

(二)提供材料,引導探究生活中會有哪些角呢?請學生來舉例,(三角板上的角,牛角等等)。哪些是數學中的角呢?也讓學生來說,老師可以引導和補充什麼是數學中的角。 課件出示教學圖街景圖生活中也有許許多多的角,請你找一找這副圖中有哪寫角呢(媒體應用)在學生找到實物圖中的角後,螢幕上出現閃動角。通過剛才的找角的活動,學生已經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著我們安排了及時的觀察、對比與發現,(也可以讓剛才摸過五角星的學生說一說感覺),組織學生討論:“這些角有什麼共同的地方?”引導學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稱――頂點、邊。逐步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對角的概念進行明確的闡述(角是由一個頂點引出的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並且能夠會讀法和寫法。 折一折讓學生用手中的學具(圓紙片)做出一個角,老師參與學生中間,即時採集有用資訊,為教學服務。

有的學生用一種材料不止做出了一個角,教師及時表揚鼓勵,這個過程也是學生思維層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們多向思維的火花在課堂中不斷地閃現做角的方法可以是多種多樣(折、畫等等),讓每位學生親自摸一摸,感受角是如何的,(頂點是尖尖的,兩條邊是直直的,面是平平滑滑的),這樣經歷可以讓學生的腦海中對角的認識會有更加深刻。 課件出示練一練進行“判斷”練習和“找角”練習,通過多種方式的參與體驗,引導學生深化對角的本質特徵的認識。本意,就是引導學生把“生活經驗中的角”逐步提升為“數學上的角”。因此,在喚起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動態的過程把這些角抽象出來,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感知數學上的“角”的形象。而這些“數學上的角”跟學生“經驗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異,也會在他們的心理產生一種認知上的衝突,也正是這種衝突將激勵著學生以更高的熱情投入到比較與發現中。

(三)、概括歸納老師請學生來說說自己對角的認識,再由老師總結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角的概念是又一個頂點引出的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這樣讓學生對知識有一個系統的瞭解。

(四)、辨別外延課件出示提出問題用比較兩個角的.大小? 由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和研究問題並得出結論,帶著這兩個問題思考:

2、角的大小和什麼有關?老師可以叫幾個小組說說自己小組的結論和想法,歸納得出(首先是一眼能看出大小的角,其次是不能一眼看出的,利用重疊方法比較角的大小),學生在比較角的過程中發現可以藉助其他工具,如(做一做)製作活動角來比較角的大小。這個環節孩子們的比較方法很多,也很有創意,從中也可以發現學生思維的開放性與層次性。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創新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最後由老師歸納總結:角的大小和它的兩邊有關,兩邊張得越大,角也就是越大。與它的兩邊無關。 課件出示接著可以做一做相關的題目,1判斷下面角,哪個更大;2說出下面圖形中各有幾個角。

第5篇

1、教材分析: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導學生從觀察生活中的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加深他們對角的認識。《數學課程標準》對這部分內容的要求是讓學生結合生活情境認識角,可見,能熟練地掌握這部分內容將為學生進一步學習角的有關知識奠定基礎。

2、學生分析:對於學生來說,在認識角之前,已經具備了有關角的感性經驗。但是,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是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能力較低。這部分內容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接受起來較為困難。

依據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立足於學生的生活實際及年齡特點,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結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動,使學生會辨認角,能說出角的各部分名稱,瞭解角的大小與兩邊叉開大小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初步的空間觀念。

3、情感目標:感受角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體驗數學的價值,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為達到確定的教學目標,本節課我本著以學生為主體,教為學服務這一思想,採用互動導學課堂教學模式,運用媒體演示輔助教學。引導學生通過“說一說”、“摸一摸”、“找一找”、“折一折”、“認一認”、 “練一練”、 “畫一畫”、“做一做”、“變一變”這幾個環節來親身經歷觀察、操作的過程,讓他們在這一過程中逐步建立起角的表象,認識角的各部分的名稱,並獲得成功的體驗。

利用說一說、畫一畫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讓學生初次感知角的存在,然後揭示課題,匯入新課。

我根據教材例1情景中的內容,利用多媒體課件呈現剪刀、鐘面和摺扇圖片,讓學生找角,藉助電腦演示從實物中抽象出角,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激發了學習興趣,也滲透了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的理念,同時促使學生從實物圖形的認識上升到抽象圖形的認識。

通過讓學生嘗試體驗摸三角尺上的角,刺激學生的感官,讓學生髮現原來角都有兩條直直的線和尖尖的點,從而形成對角的特徵的初步感知。

學生經歷了“說一說”、“摸一摸”這兩個環節的學習後,對實物角的辨認已經有了一定的經驗,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找一找身邊的角就水到渠成了。我利用這一環節,讓學生通過觀察、描述自己找到的角來加深對角的特徵的感知,同時讓學生髮現角與我們的生活密切聯絡,體驗數學的價值,獲得成功體驗。

這一環節通過用紙折角的活動,不僅加深對角的特徵的認識,還通過把所折的角“印”下來這一過程來完成從實物角抽象出數學中的角的過程,實現了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同時利用“印”角的過程讓學生再一次總結出角都有一個尖尖的點和兩條直直的邊,為後邊介紹角各部分的名稱打下伏筆。

直接向學生介紹角的各部分名稱,啟發學生用語言來描述角,揭示出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

我先設計了判斷角的練習,通過練習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和判斷能力,使學生對角認識完成了質的飛躍。然後出示幾種平面圖形,讓學生來數角,在課堂上拓展提高學生對角的認識。

在學生逐步建立起了角的表象後,我再利用畫角來加深學生對“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這一特徵的認識。

在這個環節讓學生動手實踐製作活動角。學生用老師提供的材料製作出角,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加深對角的特徵的理解。

在這一環節中,讓學生操作活動角得知角的大小與兩邊叉開大小有關,同時又藉助《紅角與藍角比大小》的動畫故事讓學生明白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有關係,進一步加深對角的認識,為以後學習銳角、直角、鈍角打下基礎。

在這一環節中,先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收穫,再用兒歌總結本課時重要的知識點,讓學生在輕鬆記憶琅琅上口的兒歌的同時,又牢記了角的特徵。最後設定一個拓展訓練進行課外延伸。

我想通過以上教學設計的分步實施,預期的教學目標將會得到很好的落實,學生在平等、融洽的氛圍中能充分地活動起來,學得積極,學得主動。大部分學生會對角有充分的體驗和感受,並形成角的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