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二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8篇 數學演繹:二年級下冊數學說課黑科技

本文主要介紹了一篇二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該說課稿詳細介紹了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材的內容和教學目標,以及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通過本文的閱讀,讀者可以瞭解到在教學過程中如何依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合理安排教學步驟,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8篇 數學演繹:二年級下冊數學說課黑科技

第1篇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資訊、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鑽研文字,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教材內容,我確定的三維目標是:

2.朗讀重點詞句,在讀詞讀句中認識、鞏固生字,積累詞語。

1.學習默讀課文,體會卡羅爾對小貓的喜愛之情及小貓給人們帶來的生活情趣。

2.感受卡羅爾善良美好的童心,並從中受到情感薰陶。

?卡羅爾和她的小貓》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教材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奉獻與關愛”專題中第四篇課文。本文是一個十分有趣的兒童故事,它的情節曲折有趣。“卡羅爾一直想有一隻小貓”,這是故事的起因。正因為她“一直”想,爸爸就給她出主意登廣告要小貓。可別人送來了許多許多小貓,為了解決小貓太多的.問題,爸爸只好又登廣告把小貓送人。當別人把小貓都拿走了時,喜歡小貓的卡羅爾非常傷心,可就在這時,她卻驚喜地發現她最喜歡的那隻小貓留下了,“卡羅爾終於有了一隻她自己的小貓”。表達了卡羅爾對小貓的喜愛之情,讚揚了卡羅爾有一個善良的童心。課文篇幅雖長,但內容通俗易懂,情節曲折有趣,有較強的吸引力,很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這篇故事篇幅雖長,但內容通俗易懂,可讀性強。出人意料的情節產生的吸引力,能夠抓住孩子們的心,使其一口氣讀下去。從本課識字的安排和課後思考練習的編排可以看出,本文是作為“略讀課文”來編的,也是新教材在國小階段出現的第一篇略讀課文,學習本課時一定要注意指導學生學習默讀,真正放手讓學生自讀,讓學生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就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與別人交流,讓學生充分享受閱讀的樂趣。文章的重點是讓學生通過默讀明白故事梗概,所以我們教師要教給學生默讀的方法,抓住關鍵長文短教,使他們在充分的自讀自悟中學會交流合作,充分享受閱讀的樂趣。因此,本課的教學重點我確定為:會認15個生字;學習默讀課文。難點為:朗讀感悟,體會卡羅爾對小貓的喜愛之情及小貓給人們帶來的生活情趣。

對於二年級的學生,相似的生活經歷會讓他們在讀悟、體驗、積累中感受到卡羅爾善良美好的童心,並從中受到情感薰陶。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對於略讀課文學生是第一次接觸,教學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學習默讀,放手讓學生自讀,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就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與別人交流,充分享受閱讀的樂趣。

明確默讀要求,採用小組合作交流的形式,分層次默讀的方法進行訓練,並抓住重點進行彙報。放手讓學生自讀,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與別人交流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既促成學生有效理解課文內容,又激發他們對動物的喜愛之情。

尊重學生不同的學習形式和學習方法,運用構字特點和自己積累的方式自主識字;掌握基本的默讀方法,初次默讀課文,整體感知全文;二次默讀課文,畫出覺得有趣的句子或段落,體會其中的趣味;分組交流,分享各自的閱讀感受;三次默讀,感受卡羅爾善良的童心,並從中受到情感薰陶;積累詞語或自己喜歡的句子或段落。

因為本課是一篇略讀課文,所以計劃一課時完成教學,主要分五個環節進行組織教學:

通過欣賞圖畫,看圖說話,匯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熱情。

明確默讀要求,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採用分層次的方法進行默讀,劃出覺得有趣的句子或段落,品讀有趣的句子或段落,體會其中的趣味;積累優美詞句。

二年級下冊數學說課稿8篇 數學演繹:二年級下冊數學說課黑科技 第2張

第2篇

大家好,我叫洪海傑,來自道外區民主國小校。如果用一句話表達我此刻的心情,那就是在不斷地期盼中等待著,在不斷地參與中感受並收穫著。今天同樣希望我的表現能得到在座各位的認可。

用乘法口訣求商是數學計算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整個計算領域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單元,是學習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著重讓學生在熟練掌握用口訣求商的一般方法的基礎上,綜合運用表內乘除法的計算技能解決一些簡單和稍複雜的涉及乘、除運算的實際問題。

本節課中,教材通過一幅學生熟悉的“快樂的節日”的主題圖,引出要用除法計算的實際問題。通過解決具體問題,使學生體會求商的計算是解決問題的需要,用乘法口訣求商是幫助人們解決實際問題的工具,同時溝通了乘法與除法之間的聯絡。

在表內除法(一)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掌握了利用乘法口訣求商的基本方法,所以讓學生利用7、8、9的乘法口訣再來求商,從方法上來講,學生不會有什麼困難,但是這要建立在學生已經對乘法口訣基本熟練的基礎上。另外,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在一個具體的問題情境中進行的,對該類問題的熟練解決也是本課教學成敗的關鍵。

1、讓學生學會利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的基本方法。

3、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運用已有知識與經驗自主探究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的一般方法。

學生已掌握了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的一般方法,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思路和方法是一致的,所以針對這一事實,教學本節課時,我採用“鞏固舊知、匯入新課——情境創設、激發興趣——自主發現、方法探究——趣味故事、強化練習”的教學方法,在師生交流互動中完成教學任務。

在學法上,讓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使每個孩子都參與到活動中去。通過“情境學習,自主探究,小組交流,總結匯報”4個環節,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

(一)根據以上的教法學法,本課設計瞭如下四個教學環節:

複習環節設計了3道練習題,首先是開火車口算,並隨機讓學生回答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接下來是用7、8、9的乘法口訣填空及齊背7、8、9的乘法口訣,從而揭示課題,這節課,老師就和同學們一起來繼續學習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板書課題時請學生一起書空,並齊讀。

?以舊引新,通過知識的遷移抓住新舊知識的連線點,為下面學習新知識做好鋪墊。】

首先創設情境:學習新課之前,老師想問問同學們,你們最喜歡過什麼節日呢?根據學生回答六一兒童節,然後我說,是啊,六一兒童節是專屬於你們的快樂節日,快瞧,有一些同學們已經開始為慶祝自己的節日做準備啦,這時

出示快樂的節日主題圖並提問,他們在做什麼呢?學生觀察彙報後接著說,這些同學們遇到了一些困難,想請大家幫幫忙,你們願意嗎?孩子們肯定會積極響應,繼而出示思考題:

有了問題,學生就會不由自主地去探究問題的解決方案。於是我讓學生通過充分地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後再進行小組交流合作學習。

學生一幅圖一幅圖地自主彙報發現的問題,解決的方法,所列算式及求商使用的乘法口訣,教師隨機板書。當學生解決了“平均每行掛幾面?”這個問題後,教師有意識地改變條件:若掛7行,平均每行又能掛幾面呢?學生彙報後請學生認真觀察56÷8=7和56÷7=8這兩個算式,提問你發現了什麼?通過觀察,學生彙報被除數相同,除數和商調換了位置,而且它們都是用了七八五十六這一句口訣算出商的並初步感知一句乘法口訣可以計算2道除法算式。

解決主題圖包含的所有問題後,教師進行小結: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與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一樣,就是想乘法口訣。

?創設了“六一”節佈置教室這樣的數學問題情境,經過引導使學生通過觀察、分析、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等活動,利用已有知識經驗獲得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求商的基本方法。】

這是本節課的板書設計:把解題過程與求商方法清晰完整地展現,有利於學生歸納總結,加深記憶。

過渡語設計:兒童節不只是小朋友們喜歡過的節日,就連森林裡的動物寶寶們也喜歡過呢!幾隻動物寶寶們也在為節日做準備呢,不過,它們也遇到了一些困難,怎麼辦呢?因為學生之前已經有了幫助別人解決問題的經歷,相信這裡他們會主動提出幫助請求。

第一題是書後49頁做一做,第二題和第三題是書後50頁的小猴子摘桃和小兔採蘑菇兩個練習,三道題都是幫助學生鞏固用口訣求商的方法,同時第一個練習還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形成了一句口訣可以計算一道乘法算式和兩道除法算式的認知結構。

此題設計目的是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從而培養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導語設計:同學們不但幫助小朋友們解決了難題,還幫助小動物們做好了節日準備,你們真棒!老師相信每一個人都會有很大的收穫,下面就請你來說一說好嗎?

?讓學生自由暢談在本節課中的表現和收穫,培養學生總結歸納問題的能力,並讓他們自主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本教學過程運用多媒體把學生熟悉的“快樂的節日”主題圖呈現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數學資訊,提出問題,並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解決問題。讓每個學生都大膽嘗試、探索,感受數學的趣味、品質,體驗成功的喜悅。最後通過有趣味有梯度的練習,讓學生進一步鞏固了用乘法口訣求商的一般方法。

學生不僅學會了知識,也學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個性得到了充分地施展,思維的創造性得到了淋漓盡致地發揮,同時也培養了他們團結協作的精神。從而使整個課堂教學生動、鮮活,充滿生機,富有活力。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教學設計,還請各位老師多多指導,謝謝!

第3篇

這節課我主要依據:課程標準、單元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

?認識鐘錶》是在一年級的教材中,屬於數與代數領域中常見的量部分,在常見的量具體目標的第(2)條有這樣一句話:能認識鐘錶。

下面我對“能認識鐘錶”這句話進行分解。認識鐘錶包括認識整時、半時、幾時幾分(5分5分地數)幾時幾分(1分1分地數),這節課研究其中的“認識整時” 這部分內容,這節內容又包括認識鐘面(分針和時針、鐘面上的數字、錶針轉動的方向)、電子錶、讀寫整時等知識點。

這裡的認知行為動詞是“認識”,“認識”是主體收集客體知識的主動行為,是認識意識的表現形式。其替換動詞有:說出、讀出、寫出、回憶、選出、舉例、列舉、複述、描述、識別、辨認、再認、選擇、標明、指出等。但根據這裡的“認識”後面跟的是“鐘錶”,我把“認識”分解為“說出、讀出、寫出”等。

2、培養學生初步建立時間觀念,從小養成珍惜和遵守時間的良好習慣。

2、培養學生初步建立時間觀念,從小養成珍惜和遵守時間的良好習慣。

?認識整時》這節課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第90~91頁的內容。教材在編寫上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以生動具體的情境中認識整時。按照“認識鐘面結構——整時的讀寫法——時間觀念建立”的順序編寫。

通過以上分析,我認為“正確讀寫鐘錶上的整時”應是本節內容學習的重難點。

本節課是學生建立時間概念的初次嘗試,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時間既熟悉又陌生。有些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認識鐘錶的'經驗,但他們認時間、看鐘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體的;也有些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時間觀念差,對鐘錶的知識感到陌生。

依據對“課程標準、單元目標、本課時的教學內容及學生已有知識和能力”的分析,結合敘寫教學目標的要求和原則,我制定並敘寫出《認識整時》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在聽一聽、看一看、說一說活動中會讀出整時、寫出整時。

2、在觀察、比較、交流中總結出整時的讀法,快速說出整時。

3、在撥一撥、說一說、寫一寫等活動中會正確讀寫整時。

教學目標確定後,用什麼方式檢測目標的達成情況,這就要根據目標來設計適合的評價方案,下面是我針對這節課設計的評價方案

1、通過提問、小組交流反饋、板演等方式,檢測目標1、2,達標率95%。

2、通過觀察、提問、評價樣題等,來檢測目標3,達標率100%。

教材第92頁,小明做操、吃午飯、看電視和睡覺的時刻分別是幾時?

下面我詳細說一說,我是如何來完成以上教學目標的。

1、通過聽一聽、看一看、說一說等活動學會讀出整時、寫出整時來完成教學目標1。

通過孩子們聽鐘錶的聲音,(播放課件),說鐘錶在生活中的作用,自然揭示課題:認識鐘錶

接著去看各式各樣的鐘表,學生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刺激學習的慾望。

出示鐘面,並提出問題:有關鐘錶,(點選)你已經知道了什麼?通過學生獨立思考,學生4人一小組交流,再全班交流反饋認識鐘面:鐘面上有數字。鐘面上有兩根針,又粗又短的是時針,較長較細的是分針。根據學生的回答課件演示時針、分針的名稱。

①認識了鐘面,很自然的過渡到觀察交流 認識整時這個環節。

通過出示小明上午上課(8時)的時間,學生結合自己的已有知識基礎認、說,在交流之中認識整時。

說明:大家說的“8點”就是8時(點選課件:8時)時間的“時”,以後我們都說成8時。8時還可以這樣寫:8:00,及時請學生說在哪裡見過這種寫法?學生聯絡生活學數學。

②(接著出示明下午上課(3時)的鐘面)讓學生認。先找2、3個人說說,再同桌互相說一說怎麼認的。

在認、說的基礎上,學生把這個時刻寫下來(一人板演,其餘的寫在練習本上),寫完後,反饋矯正。

③(出示5時的鐘面)放手讓學生用兩種表示方法獨立寫在練習本上。(同桌同學互相對照,再對照螢幕集體訂正)

2、通過觀察、比較、交流,總結認識整時的方法,完成教學目標2。

(1)出示:剛才的三個鐘面,讓學生觀察:時針和分針,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藉助課件演示,分針都指著12。第一個鐘面時針指著3、第二個鐘面時針指著5、第三個鐘面時針指著8學生在獨立思考、小組討論討論中,總結方法認識整時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總結概括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師小結: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這時的時刻就是幾時。

(2)接著:及時練習,鞏固方法。(課件出示鐘面:2時、4時、6時、12時)

對於特殊時刻,6時、12時,請孩子說說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成什麼樣子?12時呢?

6時,時針和分針成了一條線。12時,時針和分針合在一起了。

以加深印象。通過剛才的藉助課件觀察總結,及時練習鞏固方法,到此達成教學目標2

一年級的學生,學習了這麼長時間,注意力開始分散,這時,及時讓學生動手、動口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

3、通過撥一撥、說一說、寫一寫等活動學會正確讀寫整時。

②評價樣題:,小明刷牙、上課、做操、吃午飯、看電視和睡覺的時刻,用兩種方法

根據學生的回答小結:我們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時間,養成按時起床,按時睡覺的好習慣。

為了切實鞏固學生認讀整時的方法,調節學生的學習情緒,我設計了找朋友遊戲。

師在黑板上貼鐘面,每組代表發一個時間,你們組的好朋友是誰,就貼在誰的下面。

一節課馬上就過去了,時間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很寶貴,我們不但要珍惜時間,還要合理利用時間,做個遵守時間的好學生。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的教育。

因為時間看不到、摸不著,不具有直觀、形象性,兒童感知時間比較困難,我注意與兒童的生活實際聯絡起來,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感受時間,鐘面與電子錶表示時間的方式對照出現認識整時。設計了多樣的練習形式,快速說一說,撥一撥,寫一寫,找朋友等學生學得紮實、學得生動活潑

第4篇

?卡羅爾和她的小貓》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的一篇充滿童趣的略讀課文。課文分為18個自然段,情節曲折,講了卡羅爾希望得到一隻貓,於是登廣告,結果送來了許多貓導致家裡亂成一團,只好又登廣告贈送貓,最終只留下一隻貓伯洛的故事。整篇課文中主人公卡羅爾情感變化豐富,文中所反映出孩童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令人感動。

這篇文章從文字本身上來說,這篇文章修飾語少,抒情也少,但語言質樸,可讀性強,情節跌宕起伏,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但篇幅也較長,所以抓住關鍵長文短教。從內容上說,卡羅爾和小貓的故事很貼近二年級學生生活,相似的生活經歷會讓他們在讀悟、體驗、積累中感受卡羅爾善良美好的童心,並從中受到情感薰陶。從學習方法上來說,本文是國小階段第一次引導嘗試默讀的文章,所以教師要教給學生默讀的方法使他們在充分的自讀自悟中學會交流合作,充分享受閱讀的樂趣。

2.默讀課文,瞭解課文曲折的情節,說說課文哪些地方寫的有趣。

2.串講、朗讀重點段落,體會卡羅爾對貓的喜愛之情,體會小貓給人們帶來的生活情趣。

感受卡羅爾美好善良的童心,感受人與動物之間美好真摯的'情感,並從中受到薰陶。

學會默讀課文的基本方法,瞭解課文曲折的情節,說說課文哪些地方寫的有趣。

體會卡羅爾對貓的喜愛之情,體會小貓給人們帶來的生活情趣。體會愛才能創造美好的一切。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同時也為體現新課程標準中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三個維度的統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教學時我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由扶到放,採取談話引導法,以生活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質疑,然後組織學生通過分層法、朗讀法、情景體驗法、聯絡生活法、抓關鍵詞品味法等方式引導學生體會文中有趣的地方,感受卡羅爾對小貓的喜愛,以及生活的情趣。具體教法學法的運用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將具體闡述。

整個教學部分分為四個主要板塊:聯絡生活,匯入課文;初讀課文,掌握字詞;三次默讀,體會情感;總結方法,提升情感。其中三次默讀,體會情感是突破重難點的關鍵。下面我詳細說說我的教學流程。

以“你喜歡貓嗎?為什麼?”的問題匯入到課文“卡羅爾一直想有一隻小貓”。從而揭題。

?設計意圖: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與之銜接,讓學生的心貼近文字,走進卡羅爾和他的小貓。】

1.要求學生大聲朗讀課文,對於生字所在的句子或者難讀的句子可以多讀幾遍。

2.在學生朗讀的基礎上,出示生字詞讓學生認讀,通過指讀、開火車讀、齊讀等方式檢查學生生子情況,進行正音。

?設計意圖:雖然默讀是此課的重點,但要想讀準字詞字音還得朗讀才能知道是否讀準。】

讓學生默讀課文,指導學生默讀的方法:集中注意力,不出聲、不指讀。一邊默讀一邊思考,這篇課文大概講了一件什麼事?從學生的回答中總結出“想要貓——送來貓——送走貓——只有一隻貓)

?設計意圖:通過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大致框架,利於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

再次讓學生默讀課文1—11小節,並再次交給默讀的方法:一邊不出聲讀,一邊劃出有趣的地方,要求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在學生充分默讀思考的基礎上進行交流。我預設了以下三個片段。

片段一:課文的第五小節。“卡羅爾說,別難過,我會像媽媽一樣照顧你的。卡羅爾讓小貓喝牛奶,吃點心,還給它玩毛絨線團。”

抓住“會像媽媽一樣照顧你的”,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說說媽媽平時是如何照顧自己的,再想想卡羅爾還會怎麼照顧小貓。這樣進行情感遷移,既拓展了文字的內涵,又讓學生感受到卡羅爾對貓的喜愛。

片段二:課文的第七小節。“進來一位叔叔,真滑稽,他的每個衣袋裡都有一隻小貓。他一蹲下,小貓就撲撲地一個個跳出來,朝屋裡跑。”

這段話中,我認為“滑稽”是畫面文眼所在,引導學生走近文字,發揮想象“你見過什麼事也很滑稽”,激發學生已有體驗,而後讀出滑稽的感覺,真正讓學生體會文字的內涵,從而領會其含義並能學以致用。

片段三:課文的10、11小節中。“晚上,家裡可不得了了。小貓在鋼琴上跳來跳去,叮叮咚咚響成一片……每隻拖鞋都提出一隻貓來……”

在學生說有趣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想象,猜猜貓還會在家裡幹什麼,從而真正感受文字中“對啊,家裡可不得了了”的感嘆。

這麼有趣的畫面讓卡羅爾一家快樂並痛苦著,於是想送走貓。

默讀課文12—18小節,提出默讀要求邊讀邊想,哪裡感動了你,把最感動你的地方圈出來。在學生的交流中重點抓住:15小節中以為貓全走了,“卡羅爾眼淚都流出來了。屋裡冷冷清清的,連滴滴答答的鐘聲都聽得見”,與當知道還有一隻貓之後“卡羅爾高興地叫起來”進行對比體會。

以及“伯洛親熱的用身子蹭著卡羅爾的手”中“親熱”、“蹭”這兩個關鍵詞體會人與動物之間也有真情,我們真心關愛他人,他人也會真心地關愛我們

?設計意圖:三次默讀,交給學生三次不同的默讀方法,讓學生靜下心來,抓住關鍵詞,抓住神態、動作、語言反覆品味、咀嚼,在交流、朗讀的過程中感受人物內心豐富的世界,感悟卡羅爾那美好的童心。】

課堂最後引導學生從學習方法和情感薰陶兩個方面說說自己的收穫。

學習方法上,知道了默讀要集中注意力,不出聲、不指讀,邊讀邊想,進行圈點勾畫。

情感上:動物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樂趣,要學會關愛他人,學會和諧相處。

這篇文章中給卡羅爾一家帶來快樂和快樂之後煩惱的就是廣告,廣告的作用真大啊,是書中閱讀提示中發出的感慨。所以設計了以下作業:

1.讀讀課文中的廣告,自己蒐集一些感興趣的廣告詞。

2.蒐集廣告,研究下廣告的祕密(如語言上有什麼特點等)

3.根據自己的需求,也自己設計一份廣告,貼在班級資訊欄中。

第5篇

(1)指導學生數繪圖紙小方格的數目(或投影出示).(參照教科書上例5的問題.)

(1)指導學生在計數器上邊撥珠邊數數.從一千起,一個一個地數到一千零二十.

(2)從一午九百九十五起,一個一個地數到二千零五.

(1)在計數器上出示 745、280、609,啟發學生試讀,並說一說怎樣讀的?

讀下面的數,再說說各是由幾個千、幾個百、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

1.(1)一個數,從右邊起第三位是()位.第四位是()位.

第6篇

本課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乘除法的意義,學會用乘法口訣求商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學生學習多位數除法豎式及進一步應用除法解決問題的基礎。《表內除法》主要研究正好分完的情況,而有《有餘數的除法》主要研究分後有剩餘的情況。《有餘數的除法》這部分學習內容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充套件,兩部分內容互相練習。也是今後繼續學習除法的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必須切實學好。

(一)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

(二)通過觀察、分析、比較,讓學生髮現並理解餘數比除數小,培養學生探究推理能力。

(三)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經歷發現知識的過程,讓學生體會探究的樂趣。

平均分正好分完的情況學生容易理解,但是有餘數的除法無論試商還是求餘數學生都較難理解,十分抽象,學生不但要明白平均分要盡最大限度分完,還要知道分後剩餘部分必須小於除數,否則還可以再分,這些都是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問題。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動手操作這個環節讓學生理解“從總數分走了一些,還剩的不能分,只能剩餘。”從而理解餘數的產生和意義。

針對二年級年齡小本節課我主要採用的是引導、探究、討論、發現的教學方法,藉助擺正方形,放手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裡,根據自己的學習體驗,用合作的方式,通過觀察,操作,探究,討論,發現比較等方法進行自主學習,力求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理解所學的知識,從而達到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目的。

為了落實教學目標,有效地突破重、難點,我設計了“複習舊知”、“動手操作,建構知識”、“鞏固新知”、“課堂總結”,四個教學環節。

學習有餘數的除法必須在理解除法的意義和表內除法算式的寫法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因此新課之前一定要對這兩個知識點進行復習,為下面探索新知做好知識,技能,經驗和心理上的準備。

我先讓學生解決“用8根小棒,每4根擺一個正方形,能擺幾個正方形”的問題,得出8÷4=2(個)這一答案,並追問學生為什麼想到用除法計算,從中複習除法的意義以及除法橫式的寫法。同時為有餘數的學習埋下伏筆。

教學不是簡單給予,更重要的是給學生提供機會,所以我在課堂中儘可能給學生創造探索和體驗過程,所以這節課主要是通過擺小棒來感知餘數和有餘數除法的意義。主要讓學生通過兩次擺小棒突破本課的重點與難點。

1、第一次擺:在感知了正好分完後,再通過學生獨立操作,體驗有剩餘,剩下的1根還夠不夠擺一個正方形?

(1)學生操作:請每個學生擺出9根小棒能擺幾個正方形。

(2)學生展示:9根小棒能擺2個正方形,還餘下1根。

(3)全班交流:請學生分別說一說擺小棒的過程,明確剩餘的不能再擺一個正方形,也就明確了餘數的產生的意義。再教學有餘數除法的橫式,這時候我會讓學生列橫式,得出9/4=2個......1根,然後結合小棒明確各部分的意義,我會告訴同學們,這個式子讀作:九除以四商二餘一。這個一我們把它叫做餘數。在此基礎上引出今天要探究的內容——有餘數的除法。

通過對國小生學情分析的'瞭解,我感覺在教學餘數與有餘數除法的意義這一環節上不夠紮實,還應讓學生多擺幾次小棒,來感知餘數。

2、第二次擺:放手讓學生擺,目的是進一步體驗加深有餘數的理解。

(1)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同桌合作,繼續新增小棒的根數擺正方形,觀察還可能餘下幾根小棒並記錄下來。大量的學習資源,充足的活動空間,充分的小組合作,讓有餘數的除法認知在學生的思維中由淺入深。

雖然這個環節上時間用的比較長,但是我認為計算教學就應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基礎上,感知、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

我將前面讓同學繼續新增小棒的根數來擺正方形所出現的所有算式排列起來,

引導學生觀察這些算式,你有什麼發現?讓學生會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學生會出現這些想法:“除數都是4”;“餘數有1,2,3,等,這時,我接著問:餘數能不能是4?能不能是比4大的數?我這樣問的目的是讓學生先感知“餘數比除數小”;再接著設問:假如給你更多的小棒,來擺正方形,餘數又會是多少呢?讓學生根據老師的問題推測不同數量的小棒擺正方形,在有剩餘的情況中,餘數仍然師1、2、3,引導學生進一步感知 “餘數比除數小”的道理。再去比較餘數與除數的大小,這樣學生就能很快發現“餘數比除數小”的規律,明白餘數比除數小”的道理。

本課的練習我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設計了不同層次的練習:

1、這道題是基礎練習,用於檢查學生對所學基本知識的掌握情況。(1)擺一擺,填一填

2、餘數可能是幾?是對餘數與除數的關係再一次進行鞏固。

新的學期開始了,同學們見面了,有20名同學想去野營,每4人一組,能分成幾組?找同學來分一分。其他同學可以動手擺小棒或者列算式解答並交流想法:

一切準備就緒他們出發了,可是又遇到了新的問題。地面上擺放著各種食品,小朋友正在輕鬆地分配著各種食品,師問這裡有9個麵包,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你看怎麼分呢?(小組討論,自己動手擺小棒)

這是一道開放題,聯絡生活,用有餘數的除法知識解決生活問題,不僅鞏固了有餘數除法的意義,也體現數學的生活價值。

引導學生來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歷程,暢談自己的收穫。從而提高學生的反思能力與自我評價能力。

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這樣設計是為了讓同學更好地把握本節課的知識框架,更好地把握本節課的重難點,達到讓學生學好本節課的目的。

第7篇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一課是西師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內容。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法選擇、學法指導和教學程式四個方面來進行闡述。

這節課的內容是學生在對長方形和正方形已經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徵的認識。它為以後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與面積以及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作奠基。

?數學課程標準》提倡以“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現教學內容,讓學生經歷“數學化”和再創造的過程。因此,教材一開始就從生活中的例項引入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然後,教材創設兩個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數一數”、“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認識長方形、正方形邊、角的特徵。接著,安排課堂活動鞏固學生對特徵的認識,進一步建構對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空間觀念。最後,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開放性、挑戰性的'習題,讓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情感目標: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滲透數學美的觀點,培養學生愛數學的情感。

計算機軟體、實物投影儀、小棒、長方形紙片、正方形紙片、三角板、直尺

小棒、長方形紙片、正方形紙片、釘子板、三角板、直尺、實驗報告單。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靠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本節課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主要形式,以“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為主要學習方式。遵循(從)感知→(經)表象→(到)概括這一認知規律,讓學生在探究交流中掌握知識。

1、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數一數” 、“量一量” 、“折一折” 、“比一比” ,有序地進行操作、觀察、探究交流,發現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

2、把靜態的課本材料變成動態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動手中思維、在觀察中分析,真正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在分析教材,合理選擇教法和學法的基礎上,我對本節課的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一上課我就對學生說:小朋友們,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的圖形在裝扮著我們的學習與生活。看,這是我們的新教室,多漂亮啊!你知道哪些物體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體的面是長方形嗎?學生觀察後會說黑板的面、課桌和講臺的面是長方形;鐘錶的面和地板磚是正方形等等。這時我再對學生說:小朋友們真了不起!已經能辨認出長方形和正方形,那麼長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麼特徵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探討的問題。接下來就很自然的引出課題——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然後再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要求大家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

這一環節的設計利用了學生所熟悉的物體,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後面的探索學習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

1、要求各小組在學具中選用所需的材料,開始研究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請小組長做好分工,把研究結果記錄在實驗報告單上。

2、學生開始活動時,我到學生中去巡視指導,並鼓勵學生選用不同的材料和方面進行研究。學生也可以到其他組去看一看,學一學,交流一下。

請各小組彙報各自的實驗情況。要求彙報時說清楚選用的實驗材料、方法和研究結果。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這裡我引導學生從兩個方面進行彙報。

首先是探討邊的特徵,學生的彙報可能有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在做實驗時,學生選用長方形紙片、正方形紙片、直尺。

通過用直尺量,發現長方形相對的兩條長邊一樣長,相對的兩條短邊一樣長。正方形的4條邊都一樣長。

這時我引導學生觀察長方形兩條較長的邊和兩條較短的邊,它們的位置都正好是相對的,所以我們把它們叫做對邊。從而得出:長方形的對邊相等。

第二種情況:在做實驗時,學生選用了長方形紙片、正方形紙片

先上下對摺,發現長方形上下兩邊重合在一起,說明這兩條邊一樣長。

再左右對摺,發現長方形左右兩邊重合在一起,說明左右邊也一樣長。

把正方形紙片先對角折,再對角折,發現正方形4條邊都重合在一起,說明正

通過數格子,發現了長方形長邊都佔了6格,短邊都佔了4格;正方形4條邊都佔了5格。說明長方形對邊相等,正方形4條邊都相等。

第8篇

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圖形與變換》的第一課時《銳角和鈍角》。

通過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的學習,學生已經學會如何辨認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程度有關,並會用三角板來判斷一個角是否是直角。本單元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認識銳角和直角。判斷一個角是直角、銳角還是鈍角,都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進行比較,體現了方法的前後一致性,學生比較容易掌握。

這一節課的教學物件是二年級的學生。他們年齡小,注意力容易分散。為了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我採用了愉快式教學方法為主,利用生動有趣的遊樂場情境,讓學生在所創設的情境中學習。同時我還採用了發現教學法,讓孩子們通過合作交流去發現角和展示角,這樣既活躍了學生的思想,激發了認知興趣,而且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為了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學生擺一擺、分一分、畫一畫、找一找、拼一拼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積極動眼、動手、動腦、動口,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積極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活動。

通過這部分知識的學習,學生可以使用更準確的、更具體的數學化語言描述生活中的數學現象,進行數學交流。例如,在描述紅領巾上的三個角時,可以說出“有兩個銳角和一個鈍角”的結論,二年級上學期就只能說有三個角。另外,直角、銳角和鈍角概念的掌握,可以為進一步學習角的度量奠定基礎。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教材所處承上啟下的地位,我確定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和技能目標:能結合生活情景辨認銳角和鈍角,能口述銳角和鈍角的特徵。

過程和方法目標:通過觀察、操作、分類、比較等數學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意識,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在對簡單物體和圖形的形狀的探索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實踐,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通過生活情境的創設,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這個環節中,我首先利用學生較感興趣的遊樂場為情境圖(實物投影:書本第37頁的情境圖),讓學生去觀察,發現圖中的數學知識——角。目的在於引發學生的親切感,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景。再複習舊知,回顧上學期所學的有關角的知識:角的組成、角有大小之分、角的大小與張開程度有關,為學習新知作鋪墊。

我首先注重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新舊知識間的緊密聯絡,引導學生在四張小紙片上畫出大小不同的角。再通過四人小組合作,把這些角合在一起進行分類,讓學生商量得出分角的方法,並給角分成幾類。學生在分類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這樣的分法:直角一類(板書),不是直角的一類(板書)。

當學生出現這樣的分法時,我會引導學生把不是直角的一類再分細一點:有的比直角大,有的比直角小(板書)。同時,通過讓學生說說怎樣知道有的角比直角大,有的角比直角小,使學生明確判斷銳角、鈍角的方法和判斷直角的方法一樣:都是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比一比(用三角板比一比板書上的任一個角),為本課的教學重點“能辨認銳角和鈍角”提供了依據。再告訴學生,他們的分類方法與數學家想得完全一樣,讓學生感受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最後,我從具體的素材出發,適時地上升到抽象概念,即讓學生根據自己對銳角和鈍角特徵的認識,給這兩類角分別取名。這樣從具體的素材出發,適時地上升到抽象概念,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本課題的'教學內容:銳角和鈍角也順理成章地揭示了(板書)。

為了理清銳角、直角、鈍角的關係,我先讓學生運用活動角(演示活動角)先擺銳角、直角,再擺鈍角、直角,讓學生得出三種角開口大小的關係是:銳角<直角<鈍角(板書),這樣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三種角的認識。

在學習過程中,孩子更願意去經歷、去實踐。他們更相信自己看到的,親自感受到的。因此在第二個環節的教學設計中,我充分重視了學生的體驗學習,在畫角、分類、交流、擺角、想特徵幾個環節中,每個活動都給學生充分提供了“看、想、說、動”的機會。特別在做角、分類環節中,使學生的學習成為利用已有經驗進行 “動手實驗——分類思考——概念概括——表達陳述”的探究過程,使學生對銳角、鈍角的認識建立在以直角為軸心的知識體系中,從而順利、穩固地建立了銳角、鈍角的概念。

在這個環節中,我寓教於樂,讓學生在玩樂中鞏固知識。在這裡我主要設計了四項練習: 找出生活中的角、用三角板判斷角、用不同的方式展示角以及創作畫。

這樣的練習把學生的思維從課堂帶到了生活中,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無處不在。同時也讓學生學有困難,學有疑問,學有思考,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其中創作畫這種綜合實踐的練習,通過學生用角來創造美麗的圖案,培養了他們的動手能力以外,也讓他們感受幾何圖形的美。

這個環節中,讓學生說說在這課堂裡進一步研究了角,有什麼新的收穫。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整理、鞏固。

本堂課板書比較精簡,首先板示學生的分類結果。再板示課題,最後板示銳角、直角、鈍角三種角大小的關係。這樣板書不但便於學生辨別,也突出了本堂課學習的重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