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除法的驗算》教學反思2篇 探索除法的驗算:教學反思與提升

本文主要反思了《除法的驗算》這一教學內容。通過對教材的研讀和實際教學體驗的總結,本文指出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改進建議,旨在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興趣。

《除法的驗算》教學反思2篇 探索除法的驗算:教學反思與提升

第1篇

談話:開學了老師請小明和小東去文具店購買文具。(出示例題中的情境圖)你們能幫助他倆解決在買文具過程中遇到的數學問題嗎?

生:20本5元本的藍色筆記本剛好100元。所以他算對了。

師:說明 20 × 5=100是除法算式100÷5 =20的驗算。

師:20、5、100在除法算式中分別是什麼數,怎樣驗算除法算式中的商是否正確?小組討論。

學生驗算的方法可能會用乘法驗算,也可能用除法再算一遍。

得出結論:我們可以用商和除數相乘,看結果是否等於被除數。

小東:老師給我100元我想買紅色筆記本,可以買多少本,還剩多少元?

學生列式:100÷7=14(本)……2(元),100元可以買14本,還剩2元。,,l板書:100÷7=14(本)……2(元)]

談話:這位同學算得對不對呢?請你根據已有的經驗幫她驗算他算得是否正確?先獨立思考,想好後與小組裡的同學交流一下自己的辦法。

一種是:每本7元,14本是98元,再加上剩下的2元,正好是100元。

在小組裡說一說:14×7十2=100(元)表示什麼意思?計算結果是100元這說明了什麼?

(4)問:第二種驗算方法為什麼商和除數的乘積不等於被除數?結果不等於被除數,能說明計算正確嗎?要想使結果等於被除數,應該怎樣辦?(小組討論)

(5)問:為什麼商和除數的乘積加上餘數才等於被除數?(小組討論)

明確:因為100裡面不是正好有14個7,而是比14個7多2,所以14個7多2就是14×7+2,結果就是100,等於被除數。

得出:商和除數相乘的積加上餘數,看結果是否等於被除數。

《除法的驗算》教學反思2篇 探索除法的驗算:教學反思與提升 第2張

第2篇

隴西國小南校區開始了為期四周的學思課堂研討課活動。我有幸作為此次活動的第一位授課教師上了一節除法的驗算研討課。學思課堂,教學模式用四字概括即導、學、思、評;我以三年級下冊數學《除法的驗算》從預習導學、展示質疑、互動引導、梳理提升、檢測評價五個方面設計這節課的教學流程。在預習導學環節我設計了以下三個問題:(1)從例4情境圖中你獲得了哪些數學資訊? (學文字)(2)想:例4講了一件什麼事?他們是怎樣解決的?藍筆記本和紅筆記本各能買幾本?請列式計算。 (3)他們算得對嗎?可以用什麼方法來檢驗。第二個環節展示質疑:首先1、學生展示自學的成果。(回答以上三個問題)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2、師質疑:怎樣驗算100÷5=20?怎麼驗算100÷7呢?驗算100÷7為什麼還要加上2呢?然後是互動引導:學生小組活動,研究這個問題。師進小組瞭解學生的討論及交流情況,注意學生的語言表述,準確完整。接下來是梳理提升:解決了以上兩個問題總結驗算的方法1、沒有餘數的除法:商×除數=被除數。2、有餘數的除法:商×除數+餘數=被除數。最後進行檢測評價:1.解決了以上三個問題,再出示三組練習題學生練習,2.師根據做題情況進行評價,學生自我評價……

本節課學習的是除法的驗算,除法的驗算是在學習了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計算的基礎上學習的。不僅要讓學生經歷除法驗算方法的探索過程,學會用乘法驗算除法,而且通過情景的創設及解決問題的過程理解驗算的方法和意義,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驗算意識和習慣。

對於學生的驗算意識和習慣的培養,我在以往的教學中採用的是要求或命令式的被動方式,學生往往產生不了驗算的心理需要,體驗不到驗算所帶來的意義,因此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圖,進一步讓學生體驗驗算的意義和功能,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自然而然的學會驗算,體會驗算的實際意義,真正理解並掌握除法的驗算。

除法的驗算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點上展開教學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將舊知與難點巧妙的結合,又成了我這節課要思考的一個問題。由於除法計算的結果可能有餘數,也可能沒有餘數,所以除法的驗算相應地也有兩種情況。本課教材分兩段:第一段教學沒有餘數的除法驗算。第二段教學有餘數除法的驗算。而有餘數的除法的驗算是教學的難點。

在教學除法驗算這一環節,我先讓學生看情境圖,引導學生根據情境圖提出用100元買5元的筆記本可以買多少本?買7元的筆記本可以買多少本?的問題,然後讓學生自己列算式解決。學生算出得數後,我接著以你怎樣才能知道你算的結果對不對呢?有什麼辦法驗證?的話題引起學生探究驗算方法的慾望。驗算的方法,我沒有直接告訴學生,但學生都能很快地想到用商乘除數這一方法進行驗算,因為學生對乘除法的關係已經有一定的瞭解,具備一定的知識遷移能力,能將新舊知識相聯絡。但是對有餘數的除法該如何驗算呢?對學生來說有點困難,我給了學生充分的探索思考的時間,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有餘數的除法驗算。然後讓學生通過探索、交流、彙報、質疑,明白有餘數除法的驗算方法,讓學生在交流中學會用乘法驗算除法。在解決了第一個難點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來進行有餘數除法的驗算,在小組交流、討論中,學生們紛紛說出了自己的見解。學生的聲浪將我推向了又一個興奮點。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由於學生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出現了多種驗算有餘數除法的方法,個別學生能進行口頭檢驗,但用豎式進行驗算很不夠理解,對驗算的意義和方法還不明確,總忘了加上餘數,雖然商乘除數的結果非常明顯與被除數不一致,但他們也認為自己進行了驗算,僅僅是停留在表面的、任務的進行除法的驗算。我讓學生在你一言我一語的交流過程中明確:驗算沒有餘數的除法要用:商和除數相乘等於被除數;驗算有餘數的除法要用:商和除數相乘還要加上餘數才等於被除數。這一結論的得出是學生自主探究的結果。最後,我加以規範即驗算有餘數的除法,要把商和除數相乘,再加上餘數。課上到這,我抵制不住心中的那份激動,互動時的那份碰撞讓我和孩子的心貼得更近了!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環境等因素之間的不同的影響關係,可使課堂處於不同的執行狀態,學生不再是"工具"和"容器"而成了學習的真正的主人,並得到其他要素的支援和支援。

整節課教學活動中充分體現以下特點:以學生髮展為本,以學生為主體,思維為主線的思想;充分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練習體現了層次性,知識技能得以落實與發展。在整個課堂預設時,想的比較完美,事實上在真正上這堂課的時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學環節還有待完善。本節課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學生學習的怎樣直接體現教師教的如何,所以教師在課堂上應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關注學生的知識掌握的怎樣,能力得到了怎樣的鍛鍊,思想方法是否有所提升。這節課我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很多,但關注學習結果卻很少,學生對知識從感性理解到理性掌握,再到抽象的數學思維的培養還不夠。學生在做練習時出現了書寫不規範,格式不正確的現象,如果練習中加入一些判斷題型,就會引起學生注意,避免出現這種問題。另外,教師在教學中還要注意增加評價意識,尤其是學生之間的評價。沒有評價就沒有交流,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注意這些問題。我想只有一次次積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實而有效的數學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