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人教版百度7篇

要想讓自己的教學水平得到明顯加強,教案的寫作不可大意教案是老師為了順利開展教學提前起草的文字報告,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人教版百度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人教版百度7篇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人教版百度1

教學內容:

P36我長高了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際活動,加深學生對釐米和米的認識,鞏固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2、鞏固統計的知識。

教學重點:

進一步建立長度觀念。

教學難點:

能準確測量,收集資料。

教學準備:

刻度尺(米尺、釐米尺)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小朋友,我們已經認識了常用的長度單位。(複習常用的長度單位。)

2、學習了怎樣用刻度尺來測量物體的長度。(複習刻度尺使用方法)

3、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用我們手中的尺子來測量我們身邊的物體。你想測量什麼東西的長度呢?(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二、小組活動要求。

1、小組合作選擇你們感興趣的四樣東西進行測量。

2、組長做好記錄工作。

(教師巡視指導)

三、小組開始活動。

四、彙報、記錄資料。

1、把測量的資料彙報記錄在黑板上。

2、完成學生身高統計表。

3、討論、交流:看統計表瞭解到一些什麼內容?

五、課堂總結。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人教版百度2

教學目標:

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初步認識並辨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體會面在體上。

能力目標

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形成空間觀念和創新意識。

情感目標

通過圖形在生活中的廣泛運用,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息息相關,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

會辨認這四種圖形。

教學難點:

體會面在體上。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立體圖形實物若干、平面圖形若干、白紙、彩筆等。

教法學法:

本次教學活動以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與應用的模式呈現教學內容,注重讓學生體驗從立體到平面的探究、建模過程,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強調對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融觀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學習方法為一體,注重讓學生在操作體驗中學習。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課件出示:漂亮的城堡)我們的好朋友淘氣帶我們來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這座城堡裡,住著各種形狀的圖形,請小朋友們認一認,說一說這些圖形的名字。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都是立體圖形。在圖形的城堡裡,除了立體圖形家族,還住著一個龐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圖形。(課件出示:平面圖形)學生嘗試說說認識的圖形名字。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要一起來認識這些平面圖形。(板書:認識圖形)(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從常見的物體出發,再讓學生認識和了解平面圖形,豐富學生對平面圖形的感性認識。)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體上。

(1)觀察操作。提出要求:這些平面圖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體中,請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說一說,趕快行動吧!

(2)彙報交流說一說:你在什麼物體上找到了什麼圖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圖形的面,有什麼感覺?(引導學生說出面的主要特點是平。)(通過摸的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體會到物體的每個面都是平的。)

(3)引導發現(課件演示面在體上的分離過程)師:通過剛才的觀察發現,這些平面圖形的家都住在立體圖形上。(通過看,初步體會面在體上)

2、動手操作,合作學習。

(1)教師啟發:誰能想出一個好辦法,把這些平面圖形從立體圖形上請出來,留在桌上的白紙上呢?(這一要求既有挑戰性,也有探索性,同時具有操作性。)

(2)小組合作完成。

(3)彙報、交流不同的方法引導學生想出多種辦法(可用描、畫、印等方法),給予讚揚。(充分給學生說的機會,讓學生陳述操作過程,表達親身感受,培養語言的條理性,促進思維的邏輯性。)(通過這種做中學,讓學生積極參與操作過程,親身體驗面的形成過程,幫助學生建立平面圖形的空間觀念,突破本課難點。實現數學學習的親歷性,突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實現教與學方式的變革,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課程價值觀。)

3、小結我們從長方體上找到了長方形,從正方體上找到了正方形,從三稜柱上找到了三角形,圓柱上找到了圓形。我們還發現,這些圖形的面都是平的,並且只有一個面,所以,就把這些圖形叫做平面圖形。

4、遊戲:我說你想試試你掌握的本領。老師說一個圖形的名字,請你閉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樣子,一邊想一邊用手指畫一畫。同桌之間可進行互動練習。(通過讓學生閉眼想象所學的圖形,培養空間想象力,有效地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鞏固加深,遷移拓展

1、連一連:將圖形與名字連線(變式圖形的呈現,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將獲得的性質特徵概括到同類物件中去,使學生在概括中獲得對圖形進一步的理解。)

2、找一找:生活中,你在哪裡還見過這樣的圖形?(教師先引導學生看看教室裡哪些物體上有這樣的圖形,可離開座位去找、去指、去摸,再把發現告訴大家。)師:其實,在我們回家的路上也能看到這些圖形,現在,我們一起去馬路上看看吧!說一說:這些交通標誌牌是什麼形狀?(課件演示:介紹交通標誌牌的作用,滲透交通安全教育)(將數學課上認識的圖形與生活中的物體融合,加深對這些圖形的認識。藉助生活中的真實情境,引導學生對生活的觀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3、找朋友(進一步體驗面由體得。)

4、數一數數一數每個圖形分別是由哪些平面圖形組成的?

5、拼一拼今天這節課小朋友學得很好,胡老師要獎勵給每個小組一份禮物。請開啟禮品袋(袋內裝有平面圖形若干),用裡面的圖形拼出你最喜歡的東西。

(1)小組合作。

(2)交流展示。

說一說,你拼的是什麼?用了哪些圖形?(拓展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滿足學生的創造欲,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通過作品的展示,讓學生學會自我欣賞和互相欣賞,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6、全課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你認為這節課最有趣的是什麼?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人教版百度3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四冊第二單元18頁《除法》。

2、教材分析:

除法的認識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之上的。為此,教材中把對除法的初步認識設計在平均分的後面。本節教材主要是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明確平均分的含義,而我所說課的除法是在此基礎上的昇華。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體會除法運算的含義,並讓學生認識除號,瞭解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教材中特別注重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創設一個生動的情景,有利於學生很快地進入課堂。教材能按照兒童的認知規律來編寫內容,先比較抽象地瞭解除法的含義,再到具體地寫除號、除法算式以及讀除法算式等等。

3、說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教材的編排特點,我從素質教育的三方面知識、能力、思想情感方面制定了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知道除法的含義,懂得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初步會讀寫除法算式,能規範地書寫除號。

(2)能力方面:通過創設情景學習,培養學生認真聽、細心觀察的能力,在動手分小棒的過程中培養動手能力。

(3)思想方面:創設公平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4、教學重難點:

本節課是學生初步接觸除法,對除法很陌生,因此我把本節課的重點設為認識除號並正確讀寫除法算式,難點是讓學生理解除法運算的含義。

二、說教法和學法

1 、激發學習興趣,創設情境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在教學中努力挖掘學生身邊的學習資源,使學生能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我創設了小朋友們最喜歡的喜洋洋請客這一情境。選取了學生既熟悉又喜歡的素材為教學資源。

2 、注重直觀形象,從抽象到集體

對概念的理解對低年級兒童來說比較抽象,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除法”的含義,我充分發揮多媒體計算機的教學功能,通過形、色、動的變化,平均分一分青草,形成鮮明的表現。體會“平均分成幾份”,從而理解除法。

3、重視學生動手動口能力。

為了鞏固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請學生多說說算式表示什麼,根據題意、圖意寫出除法算式,多寫多練,對於除法算式中不能得出的商,請學生動手分一分小棒。

4、教學中面向全體,人人蔘與。

根據問題的不同難度,教學中兼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使每一位學生都學有所得,提問時做到人人蔘與,讓更多的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三、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師生談話

師:小朋友看過什麼動畫片?

學生交流看了哪些動畫片,說說自己喜歡的人物。

有學生會提到《喜羊羊與灰太狼》,在此,老師引出故事:喜羊羊請客,同時伴隨電腦課件展示。

師:喜羊羊今天過生日,他請來了三位好朋友(同時課件出示),他為大家準備了12捆青草,在餐桌上他們要平均分這些青草,每隻小羊都分數量相同的青草。

設計理念:創設了一個兒童樂於接受的故事情景,很輕鬆地進入課堂,在故事中學習,體會到學習並不是一件枯燥的事。同時藉助課件,由虛擬的故事進入到有色有型的情景中,更加直觀、形象。

2、探究新知:

①根據課件畫面定格,師板書:12捆青草平均放在個盤子裡,每盤放()捆。

師:平均放在4個盤子裡是什麼意思?

學生說一說平均分。

②學生獨立用學具分一分。

彙報結果:說一說是怎麼分的?

小結:每盤放3捆,並引出一種新的方法——除法。

師板書課題:除法

設計理念:在本課之前,學生已經認識了平均分,並能正確地平均分,,在此環節,我要求學生再次動手分一分,對平均分加以鞏固,在分的過程中感受除法的含義,得出準確的結果。我並作出及時的總結,引出除法,既教學了除法的含義,又引出了課題。

③學習除號。

師:加減乘法都有各自的符號,今天我們學習除法,它也有自己的符號是除號。指導書寫:先畫一短橫,再在其上下各點一點,橫線要平直,兩點上下對齊。

④學習除法算式的寫法。

師邊說邊板書:要分的青草是幾捆(12捆),把12寫在除號的前面,把12平均分成幾份?(4份),把4寫在除號的後面,每份是幾?(3),把3寫在等號的後面。12÷4=3

學生回想是如何列算式的。

⑤學習讀寫除法算式。

12÷4=3師解說算式的含義: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這個算式讀作12除以4等於3。

學生自己說一說算式表示什麼?並讀一讀算式。

師課件出示:18÷3=6 14÷7=2 8÷8=1

學生讀一讀,並說說其中的一個算式表示什麼意思。

設計理念:國小數學新課標明確指出,要啟發學生動腦筋想問題,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在這個環節中,我首先提問:“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還有哪些弄不明白的問題”,接著教師及時解答或請同學幫助解答。在教學中,該出現小組合作的地方一定要用,沒有必要的情況下決不能流於形式。在教學除號的書寫、除法算式的讀寫時,我都採用的是老師口述,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及時響應教師的引導,對於除號的書寫,將影響到學生的一生,因此我做了很詳細的指導。

3、鞏固練習。

課件出示:

①讀寫除法算式。

②分糖葫蘆

③分氣球。分別平均分成6份、4份、3份。

設計理念:

以上的3小題所反映的事實都來自於學生的生活實際,體現了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第③題的列式以及算式的比較,有利於學生對除法意義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通過討論,培養學生的互助、合作的精神。

4、總結。

今天我們知道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算式來表示,同學們都學得很好,我們對除法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下節課我們還要繼續學習除法的有關知識。

評價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情況,並預告下一節課學習的內容,做到了承先啟後。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人教版百度4

教學目標:

1、理解和掌握含有兩級運算(沒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的計算順序並能正確運用運算順序進行計算。

2、培養觀察、分析能力、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

3、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數學意識。

教學重點:

理解和掌握含有兩級運算(沒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的計算順序並能正確計算。

教學難點:

含有兩級運算(沒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的計算順序和書寫格式。

教學過程:

一、直接揭示課題。

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五單元混合運算。(板書課題:5.混合運算)

二、複習舊知。

在學習新課之前,我們先看大螢幕(課件),誰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這兩道題的運算順序。

(學生回答)

哪位同學能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們的運算順序?

(學生回答)

誰能用自己的理解形象的說一說它們的運算順序?

(學生回答)

看來同學們對上節課的知識掌握的很紮實,理解的很透徹。

三、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其實,數學之間是有聯絡的,只要你們留心觀察、認真思考,就能從舊知識中發現並學到許多新知識,不信,你們看這道題(板書:7+4×3),觀察一下,與上兩道題有什麼不同?

(學生回答)

1)做一做

那麼,當他們遇到一起的時候,你們應該怎麼辦呢?請同學們拿出本子試著做一做。

2)讀一讀

同學們想知道自己做的對不對嗎?(想)請開啟書48頁,對照48頁的脫式計算,看一看自己做的對不對。做對的同學就在旁邊為自己畫上一個大大的笑臉,以示鼓勵。做錯的同學,認真觀察,找到自己錯誤的原因,並在旁邊改正過來。

(學生獨立看書並更正)

3)說一說

(請做錯的同學分析錯誤原因並更正:請做對的同學說說正確

的計算順序)

4)做一做

我們知道了當加和乘遇到一起時,要先算乘法,後算加法, 那麼,當減法和除法遇到一起的時候呢?請同學們再試著做一做這道題。(課件顯示:15-10÷5)

(學生試做)

5)說一說

(請做錯的同學分析錯誤原因並更正:請做對的同學說說正確的計算順序)

6)議一議

同學們知道了當乘加在一起時,先算乘後算加;當減除在一起時先算除後算減,那麼這些算式你們知道他們的運算順序嗎?

(課件顯示10道不同級的混合運算算式,請同學們說運算順序)

下面請同學們認真觀察這組算式的運算順序,和你的同桌說一說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討論)

誰願意把你的發現與同學們分享?

(學生交流自己的發現)

7)讀一讀

我們開啟書,看看書上是怎麼寫的?

(學生自讀兩遍,齊讀兩遍)

8)講一講

現在,誰能告訴老師,我們下次再遇到這樣的算式,該怎麼計算?學生回答,教師板書(板書:先算乘、除法,後算加、加法),那麼,我們再來看這道題,先算什麼?(4×3=12),再算(7+12=19)(同時提醒注意事項)

9)練一練

同學們,你們學會了嗎?(學會了)老師現在要考一考你們,有信心接受老師的挑戰嗎?(課件顯示)

四、總結提升

同學們,數學是一門很神奇的學科,你們看(課件顯示)我們把昨天學的知識稍微變動一下,就成為了我們今天所學的新知識 ,如果老師把今天學習的知識再新增一個小括號,它的計算順序又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你們說,神不神奇?(神奇)其實,數學還有許許多多的奧祕正等待著你們去研究和探索呢?加油吧!同學們。老師期待你們更精彩的表現。下課!

板書設計:

5.混合運算

7+4×3 先算乘、除法

=7+12 後算加、減法

=19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人教版百度5

教學目標

1.通過分草莓的操作活動,使學生理解餘數及有餘數的除法的含義,並會用除法算式表示出來,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比較的能力。

2.藉助用小棒擺正方形的操作,使學生鞏固有餘數的除法的含義,並通過觀察、比較探索餘數和除數的關係,理解餘數比除數小的道理。

3.滲透藉助直觀研究問題的意識和方法,使學生感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絡。

教學重點:

理解餘數及有餘數的除法的含義,探索並發現餘數和除數的關係。

教學難點:

理解餘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

教學準備:

課件、卡片。

教學過程

一、初步感知有餘數除法的含義

1.複習表內除法的含義

教師(出示下圖):把下面這些草莓,每2個擺一盤,擺一擺。

教師:請同學們讀一讀題目,並在小組內說一說你都知道了什麼?

教師:請同學們邊說邊擺一擺。

學生:6個草莓,每2個一盤,可以擺3盤。

教師:你能把剛才擺的過程用一個算式表示出來嗎?

教師隨學生彙報板書:6÷2=3。

教師:6÷2=3這個算式表示什麼意思?

學生:這個算式表示“6個草莓,每2個一盤,可以擺3盤”。

(設計意圖:溝通操作過程、語言表達、算式之間的轉換,使學生明白它們的意思是一樣的,只是表達形式不同。)

2.理解有餘數的除法的含義

(1)在動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時會出現有剩餘的情況。

教師(出示下圖):把下面這些草莓,每2個擺一盤,擺一擺。

教師:請大家用手中的學具邊說邊擺一擺。

教師:在擺的過程中,你們發現了什麼問題?

學生:剩下一個草莓沒地方擺了。

教師:這一個草莓沒地方擺了,也就是剩下了1個,多了1個。

(2)在交流中確定表示平均分時有剩餘的方法。

教師:請你們把剛才擺的過程用一個算式表示出來。

學生寫算式,教師巡察,瞭解學生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與基本方法,選取典型案例。

教師(出示學生資源):這是咱們班同學的想法(呈現下面3種方式)。請大家仔細看看,你同意用哪一個表示方法?說說你的想法。

教師(針對①):剩下的1個草莓不表示出來行嗎?你是怎樣想的。

教師:(針對②和③):後面的兩種表示方法能清楚地表示出剛才分的過程嗎?7、2、3、1分別表示什麼意思?

教師:看來大家都認為需要把剩下的1個草莓表示出來,後面兩種表示方法都對,只不過在數學上規定這樣表示(板書如下)。

7÷2=3(盤)……1(個)

教師:這個算式表示7個草莓,每2個擺一盤,擺了3盤,還剩下1個草莓。省略號表示剩餘,1是剩下的草莓數,我們把它叫做餘數。

教師:這個算式表示什麼意思?1表示什麼?7、3、2表示什麼,餘數表示什麼?

(3)歸納總結,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

教師:今天我們分了兩次草莓,這兩次分草莓的過程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又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教師隨學生回答呈現並完善下表。

分的物品幾個一份分的結果算式表達6個每2個一盤分了3盤,恰好分完6÷2=3(盤)

7個每2個一盤分了3盤,還剩一個7÷2=3(盤)……1(個)

教師(揭示課題):我們這節課學習的新知識就是“有餘數的除法”。

(設計意圖: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充分呼叫學生的已有經驗,在對比中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餘數及有餘數的除法的含義,為繼續探究奠定基礎。)

二、探索、發現餘數和除數的關係

1.按要求操作並記錄

教師(出示下圖):用4根小棒可以擺幾個這樣的正方形?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嗎?

教師:很好,下面老師就請同學們用小棒來擺一擺這樣的正方形。大家看好,老師給每個小組都準備了不同數量的小棒,請你們用手中的小棒一個一個地擺出像這樣的獨立的正方形(出示下圖),並把擺的結果及所列算式寫在下面的記錄單上。

小棒根數擺的結果算式

(注意:教師課前為每組學生準備小棒,小棒的數量在8--16之間,且儘可能保證每組學生的小棒數量不同。)

學生活動,教師巡察,瞭解學生情況。

2.組織交流

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並隨著交流在黑板上完成如下板書

根數擺的結果算式

8根□□8÷4=2(個)

9根□□19÷4=2(個)……1(根)

10根□□1110÷4=2(個)……2(根)

11根□□11111÷4=2(個)……3(根)

12根□□□12÷4=3(個)

13根□□□113÷4=3(個)……1(根)

14根□□□1114÷4=3(個)……2(根)

15根□□□11115÷4=3(個)……3(根)

16根□□□□16÷4=4(個)

3.通過對比發現餘數與除數的關係

教師:仔細觀察這些算式及算式中的餘數,你發現了什麼?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如下問題。

(1)餘數可能是1、2、3,可能是4或者5嗎?為什麼?說說你的想法。

(2)餘數和誰有關係?有什麼關係?你是怎樣想的?

(3)你能再舉出幾個這樣的例子嗎?

教師小結並板書:餘數<除數。

教師(小結):剛才我們通過用小棒擺正方形的活動,列舉出了這樣的有規律變化的許多算式。大家通過觀察和比較,發現了在除法算式中餘數要比除數小的規律,最後又舉了一些例子進行驗證。看來動手做一做、寫一寫,舉例說一說,這些都是我們研究數學、發現規律的好方法。

4.在遊戲中進一步鞏固

教師:下面老師用一堆小棒擺下面的圖形(呈現下圖)。如果有剩餘,可能會剩幾根小棒?誰來猜一猜?

教師就如下問題組織學生討論。

(1)可能剩幾根小棒?有幾種情況?

(2)為什麼只有這幾種可能性?你是怎樣想的?

教師:如果用這些小棒擺三角形可能會剩幾根小棒?說說你的想法。

(設計意圖:在學生理解有餘數的除法的意義的基礎上,通過用不同根數的小棒擺正方形的操作過程:一方面鞏固除法和有餘數的除法的含義,感知除數與餘數之間的關係;另一方面向學生滲透藉助直觀研究問題的意識和方法。)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十四”第1題

2.填一填

A÷6=5……□

教師:題目是什麼意思?

教師:口裡可以填幾,你能完整地說一說你是怎麼想的嗎?

(設計意圖:學生獨立解決問題後交流,互相學習借鑑;進一步體會有餘數的除法的意義以及餘數與除數的關係。)

四、課堂總結,明確學習目標

教師:同學們,在今天的學習中你們都有哪些收穫?

教師:看來,大家都很好地掌握了今天所學的知識,下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有餘數的除法的知識。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人教版百度6

教學內容

教科書P48例2及“做一做”,完成P50~51“練習十一”第5、6題。

教學目標

1.藉助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學生感受“先乘除後加減”的道理。

2.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沒有括號的兩級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並能正確運用運算順序進行計算。

3.培養學生養成先看運算順序,再進行計算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

教學重點

正確理解和運用沒有括號的兩級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教學難點

理解規定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的必要性。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課前三分鐘德育教育:愛是什麼?(愛可以是一個擁抱;可以是一次感動;愛也可以是一件禮物;一聲問候;對於我們小孩子來說,最真真實實的愛,最看得見,摸得著的愛,愛還可以事一個動作,一句話語。

一、複習匯入

課件出示練習題

指名學生回答。

師:同級運算的運算順序是什麼呢?

【學情預設】在沒有括號的算式裡,同級運算按從左到右的順序計算。

師:剛才這幾道題,我們都採用了從左往右的順序計算,這節課我們學習新的內容。(板書課題:沒有括號的兩級混合運算)

二、探究新知,掌握演算法

1.創設情境,發現問題。

課件出示教科書P48例2主題圖。

【學情預設】蹺蹺板樂園場地內有3個蹺蹺板,每個蹺蹺板上有4個人,場地內還有7個人。

師:同學們觀察得真仔細!你們能發現其中的數學問題嗎?誰來說一說?

【學情預設】預設1:蹺蹺板樂園一共有多少人?

預設2:坐蹺蹺板的比沒坐蹺蹺板的多多少人?

預設3:沒坐蹺蹺板的比坐蹺蹺板的少多少人?

2.解決問題。

師:我們一起來解決下面這個問題。(出示課件)

師:想一想,要求蹺蹺板樂園一共有多少人,要先求什麼?再求什麼?

【學情預設】先求坐蹺蹺板的有多少人,再把坐蹺蹺板的人數和沒坐蹺蹺板的人數加起來。

師:請列式解答。

教師巡視,注意案例收集。

【學情預設】

預設1:3×4=12(人)12+7=19(人)

預設2:3×4+7=19(人)

預設3:7+3×4=19(人)

預設4:7+(3×4)=19(人)

教師指名學生回答,全班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要求學生說清楚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師:你能嘗試用遞等式來計算上面的綜合算式嗎?

指名學生板演。

在集體評析計算過程中,教師用下劃線和箭頭進一步標註運算順序。

【學情預設】

脫離情境後會有學生僅僅看算式,出現不同的答案的情況。作為錯誤案例,教師正好可以引用,追問:“這個解答先算的是什麼?”“符合我們解題的要求嗎?”……從而引出規定運算順序的必要性。

師:不同的綜合算式,有什麼聯絡?

【學情預設】都要先算“坐蹺蹺板的一共有多少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

師:也就是不管乘法算式寫在哪裡,和加法在一起的時候,都要先算乘法。如果沒有規定這樣的順序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呢?

【學情預設】一道題就有兩種結果。

師:是的,這樣就不能保證計算結果的唯一性了,這不符合我們數學運算的要求。

師:觀察7+4×3和7+(4×3),它們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學情預設】學生會發現運算順序相同,結果相同,但後一個算式給乘法加了小括號。

師:這樣還有必要加小括號嗎?

【學情預設】沒有,不加小括號更簡潔。

師:所以,我們要注意數學表達的準確性和簡潔性。

【設計意圖】例2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不僅數量關係簡單,而且有情境圖作為直觀支撐,

學生還有過學習乘加的經驗,給教師指導學生觀察和處理資訊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學生在該階段會用綜合算式,但習慣用脫式的會比較少。從情境出發,首先讓學生明確在有加法、乘法的綜合算式中,不管乘法放在哪個位置都應該先算乘法。

3.結合已有經驗,歸納兩級運算的運算順序。

師:還記得上節課所學的關於同級運算的運算順序嗎?

【學情預設】同級運算按從左往右的順序計算。

師:現在一個算式中有乘法,又有加法,不是同級的綜合運算,應該怎麼計算呢?

【學情預設】應該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師:也就是先算二級運算,再算一級運算。(引導學生說出)

師:這節課學習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是什麼?

結合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在沒有括號的算式裡,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減法,要先算乘、除法,後算加、減法。

三、熟悉脫式計算的格式

課件出示教科書P48“做一做”。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評析。

教師組織學生從運算順序是否正確、格式是否規範、計算是否正確等方面評析學生的計算情況。

師:誰能說一說,剛剛的脫式計算在格式上需要注意什麼,跟以前有什麼不一樣?

【學情預設】橫式的等號寫在式子的右邊,而脫式計算的等號寫在算式的下面,上下對齊,還要寫在式子的左邊;儘量做到數與數對齊,計算符號與計算符號對齊。

【設計意圖】含有兩級運算的運算順序表述較長,且二年級學生在理解和掌握時需要一個過程,所以在這裡分兩步(乘和加、減混合,除和加、減混合)分別讓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加深學生的印象,同時也培養了學生類比、遷移的能力。

四、鞏固練習

1.完成教科書P50“練習十一”第5題。

(1)學生獨立完成。

(2)讓學生在練習本上先算出綜合算式的答案,再標記在算式的下面,最後進行比較。

(3)指名學生彙報各題是怎樣算的,集體核對。2.完成教科書P51“練習十一”第6題。

師:比較上面的樹形圖與綜合算式,你有什麼發現?

引導學生先從上往下觀察運算順序,再從左往右觀察書寫順序。

【設計意圖】每個練習題的側重點有所不同,而且是一個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過程,這樣能化解難點,同時讓學生在掌握運算順序的基礎上,培養靈活運用的能力。

五、課堂小結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的運算順序和昨天學習的有什麼不同?你還有什麼不懂之處?你知道在什麼情況下該用今天學的運算順序?

板書設計

在沒有括號的算式裡,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減法,要先算乘、除法,後算加、減法。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人教版百度7

教學目標:

1.充分體會小括號在混合運算中的作用,會計算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

2.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新知,通過計算過程的教學,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意識,增強學生細心計算的意識,鍛鍊學生準確計算的能力,規範脫式計算的格式。

教學重難點:

理解並掌握含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的運算規律。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識,喚醒已有經驗

1.回顧沒有括號的混合運算的計算方法。

課件出示練習題。

學生獨立計算,教師指名學生與全班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說出運算順序,並強調脫式計算的格式:橫式的等號寫在式子的右邊,而脫式計算的等號寫在下面,上下對齊,還要寫在式子的左邊。

2.複習小括號的知識。

師:你還記得58-(14+6)是按怎樣的順序計算的嗎?

【學情預設】算式裡有小括號,要先算小括號裡面的。

師:你能進行脫式計算嗎?

學生在進行脫式計算時,提醒學生注意,用橫線標出第一步的計算內容。沒參與運算的部分就照寫。

師: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也與小括號有關。(板書課題:帶有小括號的兩步混合運算)

【設計意圖】“溫故而知新”,讓學生獨立計算、集體交流,進一步梳理同級運算、兩級運算的運算順序,並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回顧含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為下面的自主探究作鋪墊。

二、自主探究,建構新知識

1.自主嘗試進行脫式計算。

課件出示教科書P49例3。

師: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學情預設】先算小括號裡面的,再算小括號外面的。

學生獨立解答,請學生板演,教師巡視指導。

【學情預設】大多數學生會結合脫式計算的格式和小括號的作用,寫出脫式計算的過程,但脫式計算的格式掌握得還不夠熟練,教師巡視時注意引導並收集相關的教學案例。

【設計意圖】關於含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學生並不是一無所知,他們已有這方面的學習經驗。所以通過獨立練習,瞭解學生真實的想法,為明確概念留下真實而寶貴的素材。

根據學生板演,進行集體講解。

2.總結運算規律。

師:這兩道算式有什麼相同之處?

【學情預設】都有小括號;都是兩級運算;有乘除法,也有減法。

師:兩道算式都含有小括號,有乘除法,也有減法,還沒學你們怎麼就會做了呢?

【學情預設】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回顧舊知識來解決新的問題。

師:誰能完整地說一說,含有括號的算式,是按怎樣的順序進行計算的呢?

師小結:算式裡有括號的,要先算括號裡面的。(板書)

【設計意圖】學生已有脫式計算的經驗,對小括號也有一定的認識,嘗試知識遷移,獨立計算,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在計算過程中理解算理。

3.對比練習,發現小括號的作用。

課件出示練習題。

指名說說各題的運算順序,然後獨立完成,再指名板演,教師巡視進行個別指導。

課件出示練習題。

師:每列上下兩個算式有什麼不同?

【學情預設】預設1:上面的算式有括號,下面的沒有;

預設2:第一列上面先算減法,再算乘法;下面先算乘法,再算減法。

第二列上面先算減法,再算除法;下面先算除法,再算減法。

預設3:結果不同。

師:小括號在這裡起到什麼作用?

【學情預設】小括號能改變運算的順序。

【設計意圖】在喚起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遷移類推,自主學習,親身體會規定運算順序的合理性、必要性,理解並掌握含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又在算式的比較中充分體會小括號在混合運算中的作用,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計算能力。

三、練習提升

1.完成教科書P49“做一做”第1題。

師:這6道題有什麼相同點?

【學情預設】都是含有小括號的兩步運算。

師:有小括號的算式,按怎樣的運算順序進行計算?

【學情預設】要先算小括號裡面的。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演,教師巡視指導,最後全班交流。

2.完成教科書P49“做一做”第2題。

指名學生說說每道題應先算什麼,再進行計算。

師:加小括號之前和之後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在計算順序上有什麼不同的地方?比一比每組兩題的得數,你能發現什麼?

【學情預設】每組算式都是兩級運算,每組算式中的數和運算子號都相同,但由於加了小括號,運算順序和結果都不同。

【設計意圖】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小括號的作用--改變運算順序。

3.完成教科書P49“做一做”第3題。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樹狀圖,說一說先算什麼,再算什麼。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指導。

【學情預設】大部分學生能很好地解決填空,但是列綜合算式會出現很多問題,例如:65-(5×6),21÷43-36。

教師針對典型錯誤案例進行分析,讓學生理解,寫綜合算式時,要和樹狀圖的運算順序相同,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判斷是否要給算式新增小括號。

師小結:根據樹狀圖寫綜合算式時,先找運算順序,再寫算式,最後看是否需要加小括號。需要改變算式的運算順序的,就要加小括號。

4.課件出示練習題。

師:說一說先算什麼,再算什麼,你是怎樣列綜合算式的?需不需要加小括號?

【設計意圖】在掌握含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的基礎上,設計有層次性的練習。在練習中不僅凸顯小括號的作用,而且訓練學生列綜合算式的能力。這樣既鞏固了新知,也為下一節課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課堂小結

師: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

【學情預設】含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的運算規律;小括號的作用;樹狀圖如何改寫成綜合算式。

板書設計:

算式裡有括號的,要先算括號裡面的。

教學反思:

在前面,學生已經學習了100以內數的加、減法,會計算帶小括號的同級混合運算。有此基礎,在今天的學習過程中,通過知識遷移,很容易發現含有小括號算式的運算規律,再次感受小括號的作用。但在將分步算式或樹狀圖改寫成綜合算式(小括號的應用)上困難很大。所以需要通過教師指導以及有針對性的練習來加深學生對其的熟練程度,以實現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