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時間的計算教學反思6篇 "反思時間計算教學:走出應試教育的誤區"

在教學中,時間的計算往往是一個挑戰。作為教師,我們需要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掌握計算時間的技巧。本文將反思過去的教學經驗,探索更有效的教學方法。

時間的計算教學反思6篇

第1篇

在三年級上冊教材中安排了時分秒的認識及簡單的時間的計算,時分秒的認識倒還不難,對於課本上時間的計算學生有一定的難度,計算經過多少時間?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我感到很疑惑。因為生活經驗有限,而且三年級學生考慮問題還不夠全面,比如練習冊中有這樣的題:

1、如果你晚上8時30分開始睡覺,到第二天早晨6時30分起床,你一共休息了多少小時?爸爸和媽媽工作很辛苦,他們一般到晚上11時睡覺,第二天早晨6時10分起床。他們能保證8小時的睡眠嗎?

2、小豔週末的作息時間是12:40午休,到下午2時25分彈琴,午休多長時間後開始彈琴?如:7:30——9:05。學生對於幾時減幾時的經過時間掌握沒有問題,但對於幾時幾分減幾時幾分中分不夠減(如4:20~5:00、 4:45~6:10等)的情況掌握得不夠好,只有少數思維好的同學能夠掌握,其他同學的眼睛裡流露出來的都是茫然。

另一個比較困惑的地方是解決問題中的書寫問題。一列火車本應11:20到達,現在要晚點25分鐘,它什麼時候到達?應該怎樣列式呢?學生出現幾種答案:有的寫成11時20分+25分=11時45分;有的寫成11:20+25分=11:45到底怎樣的書寫比較合理?

時間的計算教學反思6篇

第2篇

時間的簡單計算對於學生來說有一定的困難,因為時間的進率是60,而我們平時的計算一般是退一做十的。

在上了這個單元的內容後,我對於以下三點有一些困惑

1、在上課的過程中,我反覆強調了“時間”和“時刻”這兩個不同的概念,如2時指的就是2:00,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2點,這是一個時刻,而2小時指的就是2 個小時,這是一段時間。我還把書本p62上的2時=( )分,改成了2小時=( )分。事實上,2時就是我們平時口語中的2小時,2小時規範的說法就是2時。因此在複習課是,一定要糾正這個不規範的說法。

2、另一個比較困惑的地方是解決問題中的書寫問題。如:一列火車本應11:20到達,現在要晚點25分鐘,它什麼時候到達?應該怎樣列式呢?這是我在教學時與別人有分歧的地方。後來我問了一些有經驗的老師,得到了比較合理的答案:11時20分+25分=11時45分;因為如果寫成11:20+25 分=11:45的話就是時刻加時間等於時刻,這就不對了,而寫成11時20分+25分=11時45分話,就是時間加時間等於時間,但是11時45分又可以看成是11:45,因此這樣的書寫比較合理。這個問題在複習課上也是要重點糾正的。

3、 “計算經過時間”,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我感到很疑惑。學生對於幾時~幾時的經過時間掌握沒有問題,但對於幾時幾分~幾時幾分中分不夠減(如 4:20~5:00、 4:45~6:10等)的情況掌握得不夠好,只有少數思維好的同學能夠掌握,其他同學的眼睛裡流露出來的都是木然。如何能讓每位學生都能懂呢?看來還得花時間讓一些比較差的學生去理解了。

第3篇

在三年級上冊教材中安排了時分秒的認識及簡單的時間的計算,時分秒的認識倒還不難,對於時間的計算學生有一定的難度,為了讓學生容易接受,我在這節課上是這樣設計的:

我主要是用了教材上的例1和例2,在情境的設計上有所改動,例1通過去物資交流大會上游玩了兩小時,讓學生感受“經歷時間”和時間段,同時引出1小時等於60分的進率關係,這是計算的基礎。教學例2時,學生出現了數學格子和列式計算的方法。這是課前有所預設的。從整堂課講,基本達到了教學目標,較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節奏把握適當。

但教學完例2,是否應該進一步拓展,展開跨小時段的計算呢,考慮到習題中有個別這樣的題,我只是在課堂上稍加滲透,即由看少兒節目從5:20到6:00,學生得出可把6時看作5:60分進行減法運算的方法後進一步追問,那5:00至6:05分呢?即得出可先算出6時以前的40分鐘,再得出6時後的5分鐘,最後把兩個部分加起來40+5等於45分鐘,那從學生的反映即掌握情況看,應該可以進一步層層深入,可水到渠成的將這個知識點學懂,即可繼續出題:5:20到6:15呢,5:20到6:20呢,5:20到6:30呢。但我還是按照原有的教學程式繼續教學,從而使一部分學生失去了一個很好的提高的機會,所以我覺得,課堂上應該即時地根據學生的情況作出更有效的教學安排,當然,這需要在課堂對本節課有充分的預設,以及對學生知識基礎的瞭解。

第二大部分練習部分,設計時,我儘量地想做到習題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絡,雖然達到了一定的教學效果,但從具體情況看,學生的參與面還是不夠,也就是應該讓大部分的同學都有練習的機會,所以,練習的形式出可以更多樣,如出現一些一放題,即與3:10分相差40分鐘,會是什麼時刻呢?那學生即可往前算得2:30分,也可往後算得3:50分,這樣,學生就可活學活用了,而且還可有效地訓思維,學會思考問題的方法。同時,還可進行一些小活動,如一個同學說前一個時刻,後一個同學說出與前一同學時刻相隔20分的時刻,這樣,同學們就可能會有更高的參與積極性,在玩中學。同時,教師應該即時抓學生在課堂上的精彩回答和思想上的閃光點,進行一步拓展,或給於肯定和評價,會使課堂更具生命活力。

第4篇

學習《時間的計算》這節課時,我利用學生熟悉的情境,上課的時間引入課題,接著問一節課40分鐘,什麼時候下課呢?學生因為是熟悉很快說出來,然後給出兩個時刻,讓學生計算經過的時間,計算經過時間要形成了一定的格式,練習時,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和電視節目播放的時間,一下子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通過電視節目預報表,讓學生指出喜歡的電視節目以及說出該節目開始播放的時間和結束的時間,按照由易到難的過程分別提出4個關於計算經過時間的問題,讓學生自由討論計算方法,教師根據學生的討論有目地的先解決整時段時間計算,可有利用減法計算,也可以推算,對學生的方法給予肯定。

如何才能在有限的40分鐘裡既能讓學生充分感悟,又能很快的掌握一般的計算經過時間的方法,我想學生的學具應該得到進一步改進,讓學生自己動手撥鍾,感悟出經過時間就是分針和時針在鐘面走過的一段時間,然後得出經過時間的計算方法,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但是有些題目,如分減分不夠減要向小時借1小時再減,再用這方法比較麻煩,最後還是決定讓學生改過來,列成幾時幾分-幾時幾分的算式,對此我又用了一節課的時間與學生糾正,學生容易理解,正確率也有所提高。

只是這部分內容對學生來說還是一個難點。教師也只能對這部分內容,特別是生活中的問題進行更多的練習,講解。

第5篇

在上了這個單元的內容後,這兩個方面需要特別提醒學生注意:

1、首先是解決問題中的書寫問題。如:一列火車本應11:20到達,現在要晚點25分鐘,它什麼時候到達?應該怎樣列式呢?我問了一些有經驗的老師,得到了比較合理的答案:11時20分+25分=11時45分;因為如果寫成11:20+25分=11:45的話就是時刻加時間等於時刻,這就不對了,而寫成11時20分+25分=11時45分話,就是時間加時間等於時間,但是11時45分又可以看成是11:45,因此這樣的書寫比較合理。

2、“計算經過時間”,這部分內容。學生對於幾時~幾時(或同一小時內分的計算)的掌握問題不大,但對於幾時幾分~幾時幾分中分不夠減(如4:20~5:00、 4:45~6:10等)的情況難度就比較大了。在教學過程中我是這樣來進行的:學生先自主交流自己的方法,然後引導學生逐漸歸納出方法——6時10分-4時45分=( )先用6時-4時=2時,10分不夠減45分,從2時裡拿出1時=60分,60分

+10分=70分,70分-45分=25分,25分加1時等於1時25分。學生在練習過程中,邊做邊說,練習幾次後,學生對這部分知識掌握得還不錯。

除此之外,我還向學生滲透:相同單位才能直接計算,單位不同要先換單位;如果哪一位不夠減,就從高階單位退一,再換成這一級單位:如1時換成60分,如果是退1米換成10分米,退1元換成10角等。

第6篇

您現在正在閱讀的人教版數學《時間的計算》教學反思文章內容由收集!本站將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人教版數學《時間的計算》教學反思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後,發現學生對於時間的計算存在幾個問題:

1.對一個時間表示的是時段還是時刻不明確,沒有詳細地思考計算的結果究竟是時段還是時刻,從而造成表示的錯誤,如用電子錶的格式表示經過的時段。

2.學生沒有分析計時方法是否一致,沒有考慮是否應該轉換計時方法。

3.學生不會根據題目的條件和問題選擇最優化的方法進行解題,甚至有些學生對各種方法存在混淆的認識。

分析學生的作業與練習,我認為在教學計算時間的方法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理解12時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在讀題的基礎上,要注意題目中時間表示是用了哪一種方法。

2.平時的教學中,應該準確地表示時間,如開始時刻、結束時刻、經過的時段,讓學生對時刻和時段有更清晰的認識。

3.讓生明確幾種方法的優缺點,在讀題分析的基礎上,根據題目條件與要求,選擇相對較好的方法進行計算。如填空題,如果求經過的時段並不是很長,而且開始和結束時刻都是整時且用12時計時法表示時,可以選擇用數手指的方法。

4.利用箭頭的方法求時間時,應該採用三到四個箭頭,這樣有利於將難度降低。

5.如果時段的計算跨越到第二天,可以採用分段的方式,將難度降低,分別先算出第一天經過的時段和第二天的時段,再進行相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