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讀《中庸》有感作文20233篇 領悟中庸,成就人生 ——讀《中庸》有感

《中庸》是一本具有深刻哲學思想的經典著作,其內容涉及道德、治理、修身和心理學等多個方面,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中庸》可以幫助我們瞭解孔子的思想及其對後世的影響,提高我們的道德修養和治理能力。

讀《中庸》有感作文20233篇 領悟中庸,成就人生 ——讀《中庸》有感

第1篇

《中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一般認為是子思所作。《中庸》在宋代的時候被朱熹從《禮記》中抽出來,和《論語》、《孟子》、《大學》合稱為“四書”,成為儒家推崇的必讀書目,可見它們作為儒家經典的組成部分價值獨特,影響深遠。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孔子的中庸思想是對人類的重大貢獻。程頤說:“不偏不倚叫做中,不變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以中庸之道處世,能調和各方面的關係。中庸講的是人之根本,強調做人的藝術和做事的方法。如何讓各種各樣的人去掉差異而只取共同,即讓眾人都覺得恰到好處,關鍵要在無我的前提下講究情景真理。例如,用極其尊重的方式提出對權威觀點的挑戰,既達到了陳述自己觀點的目的,同時又將對人的尊重推向極致,使眾人都覺得恰到好處,易於接受。孔子面對弟子的過人或不及之處,能正確的對待,並不一味發揚長處,而正是忠於“不偏不倚”。面對才華橫溢,不放棄收斂鋒芒;面對勇敢,不放棄畏懼;面對矜莊,不放棄隨和……我想,孔子之所以成為聖人,就在於此。

中庸帶給我更多的,就是“和”。不偏不倚,不過也無不及,達到最好的狀態,這就是“和”。生活中,面對過失,不過分埋怨別人,也不過分自責;面對榮譽,不過分張揚,也不過分低調;面對困難,不過分躊躇,也不過分淡定。萬事適中,達到“和諧”的境界,這樣天地萬物會各安其位,正常執行。這是一種大智慧。我們常說對人要一視同仁,不嫌貧愛富,不勢利偏見,這就是“中”;原則不變,公道人心不變,這就是“庸”。對自己來說做事能夠不偏不倚就是“中”;保持一顆平常心就是“庸”。

以中庸之道教學,能更好地發揮老師和學生的積極性。對學生來講,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因為個體的差異,所犯的錯誤也是各種各樣的,教師面對這些錯誤時,如果心態過急,難免會採取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要傷害學生的學習創造性;而如果教師能一種平和的心態,冷靜地分析一下學生出錯的原因,幫助學生找到出錯的根源,教師也就不難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法。所以,我認為教師保持平和的心態是正確對待學生犯錯誤,幫助學生有效改正所犯錯誤的關鍵所在。

“中不偏,庸不易。”語文教學的“中”就是以學生為本,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和語文能力,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庸”就是以平常心對待語文,把語文學習當作生活的常態,學生通過語文學習,成為一個內心充盈的人,從而真實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恪守語文教學的中庸之道就是堅守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特點,腳踏實地地走緊密聯絡生活、注重人文素養提高和語言能力訓練的大語文之路。

構建和諧社會是當今人們的普遍祈求,而和諧社會正是中庸思想“致中和”的`體現。現在人們在物質的侵蝕下,在多種價值觀的影響下,容易行為失據,離中庸漸遠,以致於常常心理失衡,痛苦絕望。所以保持平常心,把心擺正,回到中庸上來,何嘗不是消除煩惱,贏得快樂的一種途徑

讀《中庸》有感作文20233篇 領悟中庸,成就人生 ——讀《中庸》有感 第2張

第2篇

讀《中庸》心得體會 《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相傳為戰國時孔子之孫子思所作。不過,現存的《中庸》,已經經過後世儒者的修改,大致寫定於秦統一全國後不久。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學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內容並非人們所普遍理解的保守,平庸,庸俗,無能,不求上進,渾渾噩噩。

中庸之道其實是中道或中和之道。中庸基本包含以下幾種意思: 1,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

2,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擁有一技之長,做一個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堅守自己的崗位,要在其位謀其職。

3,“中”指的是“中和”,”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節度),謂之和。”中和”就是做事不偏不倚,保持一顆平常心。《爾雅》記載:“庸,勞也。”古人又說:“民功曰庸”。即日常生活中的默默工作。程頤認為:“不易謂之庸”。庸就是做事吃苦耐勞,持之以恆。將中和的理念應用於日常生活,就是中庸。

孔子把"中庸"看成是一個最高的道德標準,也是他解決一切問題的最高智慧。中庸涉及天人,人際,人性,人生等諸多方面,它倡導一種中正剛健的天然美德,天人合一,剛柔相濟,無過無不及,統籌兼顧,情理兼綜,隱惡揚善,物出有兩,事不強成,都是中庸之旨。良知,誠信,睿智,禮節,孝道和做人處事中的執道,循禮,審時,守度等,都是中庸德行。中庸對問題有一種有始有終,慎終追遠的總體把握。它注重後果,講究底氣,講究內力,講究後勁,有始無終,大起大落,色厲內荏,孤注一擲,急功近利是中庸反對的。中庸文化最注重人在歷史活動中的精神,真正意義上的中庸只有成熟的人格才能具備。

?中庸》是一部具有多方面意義的儒學經典,在學習方面,中庸提倡: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通過學問思辨行這樣一個環環相扣的過程,深化認識,加強理解,並堅定的實行。在這個過程中,學思結合,學以致用。我覺得是一個科學合理的學習體系。我們中山大學以“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為校訓,就蘊含著對每一箇中大人的殷殷期盼:掌握科學的方法,勤勉鑽研,運用所學服務社會,堅定的為理想而奮鬥。

第3篇

在與敘事者共讀《傅佩榮譯解大學中庸》之前,我從未真正讀過任何一本古代經典著作。若說對於文言文的學習,那還要追溯到高中時期,已經是十幾年前的事情了。大學裡因為學的是外語專業,所以幾乎從未接觸過“語文”,也就更別提對於古代經典的學習了。

參加工作後認識的第一位語文教研員是一位滿腹經綸的老教師,語言文字功底紮實,對於古代經典名篇可稱得上脫口而出、信手拈來。他曾經給予過我很多鼓勵,我在被那些厚重、溫暖的語言深深感動的同時,也曾暗下決心,多多誦讀經典,做一個有文化底蘊的教師。而懶惰又懈怠的我,渾渾噩噩間度過了許多年。有時間玩網路小遊戲,卻沒有精力閱讀經典;有時間和朋友東拉西扯,卻沒有心思讓自己沉浸在一本書中。於是,年華枉度,空餘嗟嘆。其間偶爾也曾零星誦讀過些許《大學》《中庸》的名句,如“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囫圇吞棗、不求甚解,終究不成氣候,外加疏於複習鞏固,也大都遺忘了。

淄博趙成峰老師和煙臺李霞老師對於經典誦讀的至誠與堅守讓人敬佩,讓人自慚形穢。閱讀其他敘事者的文章,再對比自己膚淺的文字,也時常感到羞愧。他們的文章總能給人真切而又溫婉,清新卻又厚重的感覺,而自己寫來寫去,只不過在原地打轉兒,看不見進步與成長。我想,這與缺乏閱讀積累、文字修養與文化底蘊有著很大關聯。試想,我這樣三天打魚兩天晒網的假性努力,如何與他們的求知若渴、筆耕不輟相提並論?成長的心思始終都有,誦讀的意向也算充沛,無奈遲遲不見行動、固步不前。直到開始與敘事者共讀《傅佩榮譯解大學中庸》,似乎再也沒有藉口拖延與狡辯,那就逼著自己去啃這本“難啃的書”。

是的,這本書的確難啃——不光是《大學》《中庸》難啃,就連傅佩榮先生所作的註解對於我來說,也很艱澀。他旁徵博引、追根溯源,大量引用《論語》《孟子》《易經》《大學章句集註》等經典著作來進行註解。對於學識淺薄的我來說,每一章節埋頭反覆閱讀,也只略得一二。而要把譯文也讀上三五遍,才能與原文相對應,做出粗淺的理解。